5头部解剖

合集下载

局部解剖学课件:头部

局部解剖学课件:头部

第一节 概述
一、境界与分区
颅部 Cranium 面部 Face
二、表 面 解 剖
体表标志
眉弓、眶上切迹 、眶下孔 颏 孔、翼点、颧弓、乳突 枕外隆突
翼点 硬膜外血肿
体 表 投 影
• 脑膜中动脉的投影 • 中央沟的投影 • 中央前后回的投影 • 外侧沟的投影 • 大脑下缘的投影
第二节 面 部
分支
下牙槽动脉
Inferior alveolar a.
脑膜中动脉
Middle meningeal a.
颊动脉 Buccal a. 上牙槽后动脉
Pos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a.
眶下动脉 Infra-orbital a.
下颌神经
分支:
颊神经 耳颞神经 舌神经 下牙槽神经
前内面-咬肌、下颌支、翼 内肌后部
后内面- 乳突、胸锁乳突肌、 二腹肌后腹、茎突及茎突诸 肌、颈内动静脉、第Ⅸ~Ⅻ 对脑神经
“腮腺床” Parotid bed- 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 脉、第Ⅸ~Ⅻ 对脑神经
返回
面静脉→眼静脉 →海绵窦
面静脉→面深静 脉→翼静脉丛→ 海绵窦
返回
下颌后静脉 Retromandibular vein
nerve
翼静脉丛
Pteygoid plexus
位置:翼内外肌与颞肌之 间
收集静脉血的范围:上颌 动脉 的分支分布的区域
交通
面部的深静脉→面静脉 卵圆孔网及破裂孔导血管→
海绵窦
临床意义:口、鼻、咽感 染→颅内
上颌动脉
Maxillary artery
来源:颈外动脉 分段:
第一段:下颌段 第二段:翼肌段 第三段:翼腭窝段

5 体位解剖

5 体位解剖

侧卧位 姿势要点
病人侧卧时,头一侧贴枕,肩部贴床, 同侧上肢屈肘置于枕上,另一侧上肢随 意放置。下方下肢伸直,上方下肢屈曲; 或两下肢屈曲,在膝部垫一软枕。 根据需要改变侧卧位姿势,如腰椎穿 刺时应尽可能使脊柱腰段前屈,以增宽 腰椎棘突及椎间板的间隙,利于穿刺。
侧卧位
侧卧位 解剖学意义 吞服毒物 需插管洗胃 的病人应取 左侧卧位。 因为中等充 盈的胃约3/4 位于左季肋 区。
俯卧位 解剖学意义--2
俯卧位对肠系膜上血管压迫所致的肠梗 阻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肠系膜上血管恰 在十二指肠水平部前方经过,如其张力过 大,可压迫十二指肠形成急性肠梗阻,目 前无特殊治疗方法,选用俯卧位是缓解症 状的主要方法之一。
侧面观
俯卧位 注意事项 病人在饱食后不宜立即俯卧,以免体重对 胃的压迫。 对严重呼吸困难的肺心病病人,俯卧位会 加重呼吸困难。 采取俯卧位后,如病人有突然不适或呼吸 困难,应立即调整体位。 对于肠系膜上血管所致的急性肠梗阻,采 用俯卧位症状缓解后不宜立即起床活动, 应逐渐转为左侧卧位、平卧屈膝位,然后 下床活动。
去枕平卧位 姿势要点 病人去枕平卧,保持正常解剖学姿 势,根据需要手放于躯干侧面或置 于腹部。 昏迷病人可将头偏向一侧,以利于 唾液流出,避免舌后坠所致呼吸不 畅。 根据需要可采用屈膝平卧位,如检 查腹部。
去枕平卧位 舌后坠
头偏一侧
去枕平卧位 解剖学意义 去枕平卧位时肌肉、关节较为松 弛,病人早期颇感舒适,但这种姿 势时间不宜过长。 对肥胖病人由于腹部大量脂肪组织 堆积,连同腹腔脏器拥至上腹部, 推举膈,因而影响病人呼吸。 对肺病及心脏病病人,平卧位可加 重呼吸困难,甚至会促成冠心病急 性发作。
左季肋区

侧卧位 解剖学意义 灌肠时病人取左侧卧位时,乙状结肠 和降结肠在下方,这样灌肠液进入直 肠后由于重力作用可使液体顺利内流。 右侧卧位时,乙状结肠、降结肠在上 方,升结肠在下方,这种卧位有利于 灌肠液与结肠全程相接触。

X线摄影位置学-5头颅五官摄影位置

X线摄影位置学-5头颅五官摄影位置

头颅前后位摄影
在头颅外伤或其他原因造成被检者意识不 清时,可采用头颅前后位摄影。
被检者仰卧,中心线自眉间经枕外隆凸垂 直射入胶片,其他摄影要点同头颅后前位, 照片显示与头颅后前位基本相同,仅眼眶 影像放大明显。
头颅前后位摄影体位图
头颅侧位摄影要点
①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身体长轴与床面中线平行。 ②头部侧转,被检侧靠近床面,矢状面与床面平行,瞳间
片中心。 ④头颅矢状面与暗盒平行,瞳间线与暗盒垂直,听
眦线与胶片短轴垂直。 ⑤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50角,经被检侧乳突尖射入
胶片中心。
许氏位摄影体位图
许氏位摄影体位原理图
许氏位(乳突250侧位)照片
①显示乳突的侧位影像。 ②乳突尖投影于照片下部,乳
突气房显示清晰。 ③内、外耳道及鼓室影基本重
叠,重叠影位于颞颌关节后 方。 ④耳道影的稍上方为鼓室、上 隐窝及鼓窦的投影。 ⑤岩部上缘乙状窦壁及窦硬膜 角均清晰可见。
头颅后前位摄影体位图
头颅后前位照片
①显示头颅正位影像,颅骨全部包 括在照片内。
②矢状缝及鼻中隔影像居中,两眼 眶影像大小相等。
③顶骨及两侧颞骨的影像对称,距 照片边缘等距离。
④颞骨岩部的影像位于眼眶影之中, 岩锥内呈横位管状的影像为内听道 的影像。
⑤颅骨骨板及骨质结构显示清晰。
①显示头颅侧位整体观影像, 颅骨全部包括在照片内。
②照片的上缘包括顶骨,前缘 包括额骨、鼻骨,后缘包 括枕外隆凸。
③蝶鞍影像居中,鞍底呈单边 显示。
④颅骨内、外板和板障及颅缝 影显示清晰。
头颅水平侧位摄影要点
①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两臂伸 直置于身旁。
②头部垫高5cm,下颌内收。 ③暗盒侧立于被检侧,且与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前缘超

头痛(headache or cephalalgia )-教学课件

头痛(headache or cephalalgia )-教学课件
适当给予镇静安神和松弛肌肉的药物; 可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
神经痛性头痛
1、受累神经:眶上、枕大、耳大神经 2、病因:受寒、感染、外伤和颈椎病等 3、部位:在各神经的分布区如额顶、后枕和
耳后。各神经经路上有压痛
4、性质: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锐痛 5、治疗:可局部封闭或中西药结合治疗
(八)、偏头痛的治疗
(五)、各类偏头痛临床表现
特殊类型的偏头痛:
1、眼肌麻痹型偏头痛 (要注意排除颅内动脉瘤和痛性眼肌麻痹)
2、偏瘫型偏头痛 多在儿童期发病,成年期停止; 有家族型和散发型两种类型;
3、基底型偏头痛 儿童和青春期女性较多; 先兆症状多为视觉症状;脑干症状及意识模糊和跌倒发作等; 先兆症状持续时间多为20-30分钟; 头痛部位位于颈枕部,常伴有恶心呕吐。
非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
病因:
1、高热、缺氧
2、中毒:CO中毒、金属中毒、亚硝酸盐中毒、
慢性酒精中毒
3、高血压或低血压
4、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
5、脑动脉硬化症
6、慢性硬膜下血肿等
特点:部位:一侧或双侧颞部、额部或全脑
性质:搏动性
加剧因素:震动、用力、咳嗽等头痛加剧。
无典型偏头痛发作过程
腰椎穿刺 头颅或颈椎X线检查 脑电图 脑血管造影 头颅CT或MR等 对一时仍诊断不清者,应定期复查,以免延误颅内严重疾病。
第二节 偏头痛(migraine)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2、内分泌与代谢因素 3、其它因素
(二)、发病机制
1、血管学说 2、神经血管学说 3、神经递质
(三)、临床表现
1、发病:多数在儿童和青年期(10-30岁); 2、性别:女性多于男性; 3、先兆症状:10%患者发作前有先兆; 4、伴发症状: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倦怠等; 5、发作频率:每周或每年一次至数次一等。

局部解剖学试题库

局部解剖学试题库

局部解剖学试题库第一章头部一、名词解释1、帽状腱膜2、鞍区3、头皮4、面部“危险三角”5、腮腺床6、腮腺鞘7、翼丛8、咬肌间隙9、翼下颌间隙10、腱膜下隙11、翼颌间隙12、小脑延髓池13、颅顶危险区14、翼点二、填空题1、帽状腱膜前连,后连,两侧变薄续于。

2、额顶枕区层次由浅入深是皮肤、皮下组织、和。

3、顳区层次由浅入深是皮肤、皮下组织、、和。

4、海绵窦是构成的腔隙,它位于两侧的之中。

在窦的外侧壁内由上向下有、、和穿过,在窦的内侧壁内有和穿过。

5、海绵窦的毗邻:前邻、后邻、内上方邻外上方邻内下方邻。

6、面动脉由发出,穿经三角和深面向上,在至面部,其方有面静脉伴行,面动脉行程迂曲,至内目此改称。

其分枝有、和。

7、眶上神经为末支,由穿出至皮下,分布皮肤。

8、眶下神经为末支,由穿出至皮下,分布、和皮肤。

9、亥页神经为末支,由穿出至皮下,分布和皮肤。

10、面神经由出面神经管,在内分枝并交织成丛,其面部表情肌分枝为、、、和。

11、腮腺管由腮腺穿出,平行于下方向前,经表面,穿和,开口于处。

12、纵向穿行腮腺的结构为、、、和。

13、横向穿行腮腺的结构为、、、和。

14、面部危险三角指与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15、在海绵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排列有、、、。

三、单项选择题1. 头皮撕脱伤时是从下列哪两层间分离:()A.皮肤与皮下组织之间B.皮下组织与帽状腱膜之间C.帽状腱膜与颅骨之间D.帽状腱膜下间隙与颅骨外膜之间E.以上都不是2. 关于面静脉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位置较浅,伴行于面动脉的前方B.在下颌角的下方,与下颌后静脉的后支吻合C.穿深筋膜,注入颈外静脉D.眼静脉为面静脉入颅的必经通道E.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静脉通常无瓣膜3. 关于腱膜下疏松组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一层蜂窝组织B.头皮撕脱自此层分离C.血肿或脓肿可蔓延全颅顶D.导血管不与板障静脉相连E.被称为颅顶“危险区”4. 下列哪一不穿过腮腺()A.颈外动脉B.面神经C.迷走神经D.下颌后静脉E.颞浅动脉5. 关于面静脉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位置较浅,伴行于面动脉的前方B.穿深筋膜,注入颈外静脉C.在下颌角的下方,与下颌后静脉的后支吻合D.眼静脉为面静脉入颅的必经通道E.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静脉通常无瓣膜6. 关于腱膜下疏松组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一层蜂窝组织B.头皮撕脱自此层分离C.血肿或脓肿可蔓延全颅顶D.导血管不与板障静脉相连E.被称为颅顶“危险区”七、问答题1、比较颅顶和颅底的结构特点?2、海绵窦的位置毗邻结构和交通关系?3、腮腺位置形态和穿行结构?4、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关系?第二章颈部一、名词解释1、腋鞘(颈腋管)2、颈袢3、颈动脉鞘4、胸膜顶5、椎动脉三角6、静脉角7、Virchow淋巴结8、神经点9、斜角肌间隙二、填空题1、颈部浅静脉为和。

脑的解剖与功能

脑的解剖与功能

脑的解剖与功能脑的解剖与功能脑位于颅腔内,表面凹凸不平,由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四部分组成。

脑的形态结构比较复杂,不同解剖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部位发生病变也会引起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了解和掌握这些解剖关系及其脑的血液循环对确定病变部位、病变程度、病因病理,以及指导临床和康复治疗有很大帮助。

一、脑干(一)概述脑干是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较小部分,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

脑于位于颅后寓前部,其中延髓和脑桥的腹侧邻接颅后窝前部的斜坡,背面与小脑相邻。

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围成的腔隙为第四脑室,其向下续于延髓和脊髓的中央管,向上接中脑的中脑水管(图1-1)。

图1-1脑的正中矢状切面图1-2 脑干外形(腹侧面)图1-3脑干外形(背侧面)和脊髓一样,脑干的内部结构主要由灰质和白质构成,但较脊髓更为复杂,同时还出现了大面积的网状结构。

和脊髓相比较,脑干的内部结构出现了如下的变化特征:1.延髓下部的结构类似脊髓,中央管依然保留,但逐渐移向背侧。

至延髓上部及脑桥,中央管由背侧向两侧展开成菱形窝,和小脑共同围成第四脑室。

因而原先围绕在中央管周围的灰质也相应向两侧展开,分布于菱形窝表面而变成第四脑室的室底灰质;同时,脊髓灰质内由前角至后角依次为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和感觉性核团的腹、背排列关系.在脑干的室底灰质内则变成了由中线向两侧的内、外侧排列关系。

脊髓内围绕在灰质周围的白质结构至脑干中部则被推挤到脑干的腹外侧部。

这样,脊髓内灰质和白质的内、外排列关系在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则变成了背、腹排列关系。

2.脑于内的灰质不再像脊髓内的灰质那样相互连续成纵贯脑干全长的灰质柱,而是聚合成彼此相互独立的各种神经核。

3.脊髓灰质的神经核团基本上都与脊神经相联系;而脑干灰质的神经核团除包含与脑神经直接联系的脑神经核外,由于经过脑干的上行或下行的长纤维束以及脑干与小脑联系的纤维,有的终止于脑干,有的则在脑干内中继,因此又出现了许多与纤维束中继有关的神经核团一中继核。

人的头部结构解剖——头骨.ppt

人的头部结构解剖——头骨.ppt

二、头骨的解剖结构
头部组块的轮廓是:头盖骨
、面骨和下颌,头部有22块
骨头,头盖骨有8块,面部4
块。
正面
侧面
头骨上宽下窄,颅骨呈球状,在眉弓处呈矩形状,颧骨决定
了颜面部分的宽窄,下颌骨呈楔形向前突出至下巴,上下颌
骨结合成圆柱状。额丘、眉弓、颧骨、下颌角在外形上有明
显突出的骨点。
颅骨前面观
颅骨侧面观 颅骨上面观 颅骨后面观
• 6、Almost any situation---good or bad---is affected by the attitude we bring to. ----Lucius Annaus Seneca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态度的影响。11时3分11时3分5Aug-208.5.2020
• 20、No man is happy who does not think himself so.——Publilius Syrus认为自己不幸福的人就不会幸福。2020年8月5日星期三11时1分19秒11:01:195 August 2020
• 21、The emperor treats talent as tools, using their strongpoint to his advantage.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上午11时1分19秒上午11时1分11:01:1920.8.5
两个上颌骨头组成上颌,固定住上排牙齿,并和上方的颧骨 及眼窝相连。
鼻骨形成鼻梁。下颌骨是面部下面的边界,形状像马蹄铁, 末端向上延伸到耳朵的颞骨部分与之相连。
颞骨的前边线是长曲线,同头盖骨的曲线几乎平行。
颧骨顶部线条向后延长,成脊状朝向耳朵,也是颞骨的根部 ,缓缓在前面倾斜下来。从颧骨、颞骨和眼眶之间画出较小 的脊形凸起线条,表示眼眶的后面和颞骨长线条的前部分。

5.颅顶的层次解剖

5.颅顶的层次解剖

颅顶的层次解剖局部解剖学—头部额顶枕区•境界–前为眶上缘。

–后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

–两侧借上颞线与颞区分界。

上颞线局部解剖学—头部•层次覆盖于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分为五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及颅顶肌(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颅骨外膜局部解剖学—头部 皮肤–厚而致密–并有两个显著特点•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具有丰富的血管浅筋膜浅筋膜内的血管和神经,可分为前、后、外侧3组。

–前组:又包括内、外侧两组。

•外侧组距正中线约2.5cm,有眶上动脉、眶上静脉和眶上神经。

•内侧组距正中线约2cm,有滑车上动脉、滑车上静脉和滑车上神经。

–后组:枕动脉和枕大神经分布于枕部。

–外侧组:包括耳前和耳后两组,来源于颞区。

局部局部解剖学—头部 帽状腱膜–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腹,两侧逐渐变薄,续于颞筋膜。

◆临床上常将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这三层合称为“头皮”。

帽状腱膜局部解剖学—头部 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腱膜下间隙)–是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此间隙出血或炎症,容易广泛蔓延,被认为是颅顶的“危险区”。

颅骨外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借少量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相连,二者易于剥离。

局部解剖学—头部颞区•境界–位于颅顶的两侧,介于上颞线与颧弓上缘之间。

•层次此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亦有5层,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颅骨外膜上颞线局部解剖学—头部 皮肤–移动性较大。

浅筋膜–血管和神经可分为耳前和耳后两组。

–耳前组:有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

–耳后组,有耳后动、静脉和枕小神经。

局部解剖学—头部 颞筋膜–上方附着于上颞线,向下分为浅、深两层,分别附着于颧弓的外面和内面颞肌骨膜–较薄,紧贴于颞骨表面。

–骨膜与颞肌之间,含有大量脂肪组织,称颞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颞肌局部解剖学—头部颅顶骨•前方为额骨,后方为枕骨,在额、枕骨之间是左、右顶骨。

•颅顶骨分为外板、板障和内板3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经乙状窦 ●面部静脉 眼上静脉 面深静脉 ●导静脉 ●板障静脉 (一)面静脉与海绵窦的交通
(二)通过导静脉的交通

(三)通过板障静脉的交通
Sinuses of dura mater
第三节 面 部
面部分区:眶区、鼻区、口区、面侧区 面侧区又分:颊区、腮腺咬肌区、面侧深区
致密结缔组织,与颅骨易剥离 (骨缝处结合紧密)。
2. 颞区
(1) 境界
上为颞上线 下为颧弓上缘 前:额颧骨结合部 后:颞上线后下段
2. 颞区层次
★皮肤:薄 ★浅筋膜:上方与帽状腱膜 相续,下方与颞筋膜浅层 相合。 ★颞筋膜: 致密,分为浅、深两层。 ★颞肌 :扇形,起自颞窝, 止于冠突。 ★骨膜 :即颅骨外膜。薄, 贴颞骨表面。与颞肌间称 颞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3.神经
眶上神经 眶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经 颏神经
(1)三叉神经

(2)面神经
颞支 颧支 颊支 下颌缘支 颈支:支配颈阔肌
二、面侧区 (一)腮腺咬肌区

1.境界
上:颧弓与外耳道
下:下颌体下缘
前:咬肌前缘 后: 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
2.内容
(1)腮腺咬肌筋膜 腮腺鞘特点
(2)腮腺
1)位置和形态 ①位置:外耳道前下方。 ②形态:不规则楔形。 2)腮腺管 ①开口 ②体表投影
头部临床要点


颞浅动脉应用:监测脉搏、压迫止血、 颅内外搭桥术、插管化疗。 颅前窝骨折:脑脊液鼻漏、出血、嗅觉视觉障碍。 颅中窝骨折:脑脊液眼漏、耳漏、眶上裂综合征。 颅后窝骨折:第Ⅸ、Ⅹ、Ⅺ、Ⅻ对脑神经损伤。 小脑幕切迹疝(海马旁回疝):压迫海马旁回。 枕骨大孔疝:压迫延髓(生命中枢)。 垂体毗邻应用:压迫视神经;海绵窦综合征。@ 腮腺临床应用:腮腺脓肿;腮腺手术。
(一)体表标志 1. 眉弓 2. 眶上切迹 3. 眶下孔 4. 颏孔 5. 翼点 6. 颧弓 7. 髁突 8. 下颌角 9. 乳突 10. 枕外隆突
翼点
硬膜外出血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二)体表投影
下水平线 上水平线 矢状线 前垂直线 中垂直线 后垂直线
设定6条标志线
1.脑膜中动脉 2.中央沟 3.中央前后回 4.外侧沟 5.大脑下缘
局 部 解 剖 学
Regional Anatomy
晋光荣
第一章 头部 The head
第一节 概 述 一、境界与分区 Area 1.与颈部的分界 2.以连线分为颅部和面部
境界 ★下颌骨下缘、 下颌角、乳突、 上项线、枕外隆突的连线。 分区 ★颅部(后上方) ★面部(前下方)


二、表面解剖 Surface Anatomy
2)颞浅筋膜 耳前组:颞浅AV、耳颞N 耳后组:耳后AV、枕小N
颞筋膜与颞肌
二、颅底内面
(一)颅前窝 (二)颅中窝
1.蝶鞍区
垂体与垂体窝+海绵窦 (1)垂体与垂体窝 位置 毗邻
(2)海绵窦
位置与穿经结构
2.颅中窝的外侧部
眶上裂 圆孔、卵圆孔、棘孔
眶上裂
(三)颅后窝
枕骨大孔疝、小脑幕切迹疝
第二节 颅部 Skull
组成: 颅顶、颅底、颅腔及内容
一、颅顶
(一)颅顶骨
(二)颅顶分区及软组织
1.额顶枕区 (1)境界
(2)层次
1)皮肤 厚而致密,毛囊、 汗腺、皮脂腺、血管丰富。 头 2)浅筋膜致密结缔组织+脂肪 皮 组织。 3)帽状腱膜及枕额肌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疏松,移动性大,颅顶部的 “危险区” 5)颅骨外膜
3)腮腺的毗邻 ①上:外耳道及下颌关节
②外:耳大N和腮腺浅Ln ③前内:邻咬肌、下颌支 及翼内肌 ④后内:邻乳突、胸锁乳 突肌、二腹肌后腹、茎 突及茎突诸肌、颈内 AV、后四对脑N
腮腺床
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诸肌+颈内A、 V+第Ⅸ~Ⅻ对脑N。
(3) 腮腺淋巴结
(4)穿经腮腺的血管、神经
纵行:颈外动脉 下颌后静脉 颞浅动、静脉 耳颞神经 横行:上颌动、静脉 面横动、静脉 面神经的分支 由浅入深:面神经的分支 下颌后静脉 颈外动脉 耳颞神经
一、面部浅层结构 (一)皮肤与浅筋膜

好发皮脂腺囊肿、疖肿 皮纹 颊脂体 睑部易出现水肿 内有表情肌、神经、血管和腮腺管等
(二) 面 肌
(三)血管、淋巴及神经
1.血管
(1)面动脉 行程 压迫止血部位 (2)面静脉 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与海绵窦的交通途径 无瓣膜 危险三角
危 险 三 角

2.淋巴(了解)
复习思考题
颅顶软组织分为哪几层?各有何特点? 经颞区入颅手术时,该区的境界与层次如何? 面部皮肤、表情肌和咀嚼肌分别由什么神经管理?其神经 来源及分支分布如何? 腮腺位于何处?穿经腮腺的结构有哪些?腮腺肿瘤时可压 迫哪些神经和血管? 名词解释: ★腮腺床 ★翼丛 ★帽状腱膜 ★咬肌间隙 ★翼下颌间隙


翼静脉丛
上颌动脉
第一段 ①下牙槽A ②脑膜中A 第二段 分支到咀嚼肌的A和 颊A 第三段 ①上牙槽后A ②眶下A
下颌神经
颊神经 耳颞神经 舌神经 下牙槽神经
三、面部的间隙(了解)

咬肌间隙
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 间隙。
翼下颌间隙
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
翼下颌间隙
咬 肌 间 隙
舌下间隙
位于下颌体内侧
1)面神经
第一段:面神经主干部位
第二段:为腮腺内段腮腺切除术时应 注意保护,以免引起面瘫 第三段:穿出腮腺后的部分,分五支
2)下颌后静脉
3)颈外动脉
颞浅动脉 上颌动脉 面横动脉
4)耳颞神经

6 咬肌
(二)面侧深区
1.境界 (顶、底、四壁) 2.内容 ★翼内、外肌 ★翼丛 ★上颌动脉

★下颌神经:发出咀嚼肌 神经、颊神经、耳颞神 经、舌神经、下牙槽神 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