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余敦康教授哲学讲义8

合集下载

汤一介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瞩望新轴心时代》发布会

汤一介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瞩望新轴心时代》发布会

作者: 哲鉴
出版物刊名: 中国哲学年鉴
页码: 520-52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汤一介;新轴心时代;学术思想;中央编译出版社;发布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
摘要:12月2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余敦康、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等40余名学者出席。

会议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主持,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中央编译出版社总编辑刘明清等在会上致辞。

与会学者围绕汤一介先生的思想进行研讨。

汤一介1927年出生于天津,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等职。

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儒家哲学、中西文化比较等,曾在中国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的高校任客座教授。

讲堂录

讲堂录

白沙事迹,详《明儒学案》。

宋元多理学之士,有《宋元学案》。

〔2〕与弼皖人,安贫重实行, 〈簸〉谷其一端也。

〔3〕涤生日记〔4〕,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

厚者勿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不行架空之事福泽谕吉〔5〕有庆应大学,以教育为天职,不预款、均利。

福氏于学擅众长,有诲人不倦之志。

不谈过高之理心知不能行,谈之不过动听,不如默尔为愈。

两军交绥,安者胜矣,骄则必败。

师若真心爱其徒,虽顽梗亦化矣。

真精神实意做事,真心求学。

有雷同性,无独立心。

〔6〕有独立心,是谓豪杰。

渐摩渐,水之浸渐;摩,手之按摩。

喾〔7〕门学宫也。

国文陕西之陕,从大从人;陕隘之陕,从大从人。

诗者,有美感的性质。

性情识见俱到,可与言诗矣。

马迁〔8〕,龙门人。

郡县有时不以山水为界。

绝诗者,律诗之半也。

或截首而留尾,或截尾而留首,或截首尾而留中联,或截中联而留首尾,故绝本于律也。

〔9〕惟是识见必高,气脉必贯,乃能无缝焉。

王又旦,字幼华,陕西合阳人。

前清进士,善诗。

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山东新城人。

诗为前清一代正宗。

吴、王〔10〕并称。

天下事物,万变不穷。

清立《贰臣传》〔11〕,所以戒后也。

何期政革之际,曾无一人焉为之死也。

真州扬州仪征县。

明清之交,民庶殷赈,文物焕发,四方士辐辏其间,诚历史上之名胜也。

北鲤南鲈黄河、淞江称最。

文以理胜,诗以情胜。

有感而后有情,有情而后著之于诗,始美且雅。

储雄文,字汜文,江苏宜兴人。

清康熙进士,善诗文。

诸储〔12〕皆有盛名于当时,惟能诗者称文。

阳明格物,思笋生之理。

〔13〕精神心思,愈用愈灵,用心则小物能辟大理。

〔14〕无论诗文,切者斯美。

掌故之用有三种:一用于词章,如神仙之类;二用于义理之文,如井田、学校、帝王之类;三用于科学,则物理实事是也。

诗则须包三者而有之。

虚渺、古事、实理,随其时地而著之可也。

王鹿台、王耕烟、王烟客〔15〕称三王,三王之画宝于世。

列题贵有笔势。

“和谐”: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余敦康教授访谈录

“和谐”: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余敦康教授访谈录

“和谐”: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余敦康教授访谈录路强
【期刊名称】《晋阳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2
【总页数】6页(P3-8)
【作者】路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通俗·通透·通达——读余敦康先生的《周易现代解读》 [J], 程建功
2.正视历史与现实和谐传播中国文化--广西民族大学范宏贵教授访谈录 [J], 范宏贵;黄新宇;黄尚茂
3.美学家王岳川教授访谈录中国文化创新与世界传播 [J], 蒋利民
4.余敦康、张立文、冯契、潘富恩评《中国伦理学说史》 [J], 无
5.易学研究的新进展--余敦康《易学今昔》述评 [J], 林可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

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

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内容简介在易学发展史上,汉代以卦气说的代表的象数派的易学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切。

这派易学上承先秦的传统,推天道以明人事,发展了周易所固有的核心思想,广泛地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同时也加深扩大了周易所固有的内容与形式的矛盾,从而激发出魏晋时期以王弼为代表的义理派的易学。

旭果对汉代易学缺乏一种客观的历史的理解,因袭前人的门户之见,人生出奴,宗之者奉为圭臬,贬之者视为不悄一顾的断层现象,这就既不能把握惚学演变的规律、也难以发掘易学内在的精髓。

余敦康《汉宋易学解读》作者简介余敦康,湖北汉阳人,1930年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

主要著作有《易学今昔》、《内圣外王的贯通》、《中国哲学论集》、《守教·哲学·伦理》、《魏晋玄学史》、《周易现代解读》等。

目录上篇汉代易学第一章汉易象数之学的兴起第二章孟喜、京房的卦气理论与文化理想第三章《易纬》的卦气理论与文化理想第四章东汉易学的发展第五章郑玄的易学第六章荀爽的易学附录王弼的《周易略例》下篇宋代易学第七章李觏的《易论》第八章欧阳修的《易童子问》第九章司马光的《温公易说》第十章苏轼的《东坡易传》一、苏轼易学的特色二、自然这宣与人事之功三、卦爻结构与义理内涵四、苏轼的文化价值理想第十一章周敦颐的易学第十二章邵雍的易学一、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二、先天之学的宇宙图式三、物理之学与性命之学四、宇宙意识与人文情怀第十三章张载的易学一、张载易学的特色二、为天地立心三、为生民立命四、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第十四章程颐的《伊川易传》一、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二、天地之序与天地之和三、外王理想与政治运作第十五章朱熹的易学一、《周易本义》九图与《易学启蒙》的象数之学二、朱熹易学的特色。

北京大学余敦康教授哲学讲义9汇总

北京大学余敦康教授哲学讲义9汇总

北京大学余敦康教授哲学讲义-9第九讲我们上次课讲到了魏晋玄学。

在中国历史上,哲学的发展有三次高潮。

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二个时期是魏晋时期,那是第二次的百家争鸣,第三次是宋明。

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三次发展的哲学含义,我们就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

我们上节课讲了魏晋玄学的主题--自然和名教的关系。

围绕着这个主题产生了好几种不同的解答。

一个是主张自然为本,名教为末,它的代表是王弼的贵无论;一个是主张名教为本,自然为末,它的代表是裴頠的崇有论;第三种是自然名教是一回事,它的代表是郭象的独化论;第四种是只要自然,不要名教,这是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他们都有一套理论,都有一派风格,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鲁迅先生当年花了很多时间校勘嵇康集,他的性格是现代的嵇康。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自然名教之辩这一哲学问题,仍然是人类没有解决的问题。

如果自然是理想,名教是现实,那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如果名教是现实的,不能否认的东西,那它就是必然的,可是人不能只是生活在必然中,还要求自由,这就构成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如果说名教是社会组织,是个既存事实,我们也可以说是个名教社会,但是它是否符合我们的价值呢?这就构成了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

这都是古今中外都碰到的问题。

这也就是历史的悖论。

康德在完成了三大批判后,又对历史理性进行了批判。

他发现历史理性有一个内在矛盾,叫做历史理性悖论。

即历史的合规律性和历史的合目的性的矛盾。

目的是指人类的价值理想。

这种矛盾就是自然名教的矛盾。

一个是现实,一个是理想;一个是必然,一个是自由;一个是事实,一个是价值。

所以魏晋玄学讨论的是普遍的哲学问题,西方人感觉到了,中国人也感觉到了。

可是在这普遍的哲学问题中间有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是不同的。

康德所讲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是指西方的历史。

在当时的欧洲,拿破仑征服了欧洲,颁布了拿破仑法典,这给康德等德国哲学家提供了一个理想。

当时的德国有大小三百多个不统一的邦国,通过武力的征服则违背了德国人生活的目的性。

余敦康先生与我

余敦康先生与我

余敦康先生与我——《余敦康先生八十寿庆纪念集》序○陈明余敦康先生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老师70岁的时候一些朋友就有出个集子庆贺一下的意思,但终因得不到先生的认可而作罢。

一晃10年过去,重提此事,先生态度依旧,但拗不过我们的坚持和师母的撺掇。

于是我就给师友们发邮件,并最终编成了这本书。

也许我首先应该在这里给方方面面的朋友道声感谢——确实应该,但我心里真正想到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一种对文化和命运的陌生感。

是的,陌生感。

我记得开始时余先生的反应,“不要搞不要搞!说什么?有什么可说的?”我当时不是很理解,现在,在把集子编好交给出版社的时候,我有点理解了,就像理解古人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样。

先生说完无语的那会,我就想到了这样的诗句。

我感觉自己跟先生的关系比较特别。

2008年社科院研究生院30年院庆晚会上,朱绍文和樊纲作为师生代表被邀请上台。

主持人朱军问朱绍文:“您觉得您跟樊纲像是什么关系?”80多岁的老先生稍稍沉吟,说:“父子关系!”虽然老话说“师父师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知识是产品,学费是价格,也逐渐成为事实和共识。

我现在在高校教书,就经常在这两种定位间困惑游移。

但在余先生这里,没有这个问题。

我跟先生初见是在1987年冬天的济南。

当时有个全国周易研讨会,我作为硕士研究生帮忙会务。

在参观李苦禅故居万竹园的时候,我跟先生碰到了一起。

因为当时人道主义是热门话题,我对刘大杰、李泽厚等对魏晋玄学的一些论述比较有兴趣,又因为记得这位先生大会发言说到王弼时气势很足,就攀谈起来。

记得当时他说自然和名教的矛盾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而我则遵从流行的说法是感性与理性的矛盾。

先生很认真但并不生气。

后来我就给他写信继续纠缠,他不仅不以为忤,还调侃说我们两个书呆子谈起学问来居然如此煞有介事。

快毕业的那年,我在光明日报上看到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招生广告,先生的名字赫然在列——我一直以为他是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的,于是就写信说我想报考,而我此前是一直没想过读博士做学问的。

北京大学余敦康教授哲学讲3

北京大学余敦康教授哲学讲3

北京大学余敦康教授哲学讲义-3第三讲我们这个课已经上了两次,两次讲的是哲学导论,哲学导论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回答哲学是什么,究竟什么是哲学。

听课的同学中,有的是本科生,他们在未来的几十年间,要把哲学当作自己的专业,还有一些是外系的学生,外系的学生选修哲学导论,是希望知道哲学究竟是什么,这是围绕他们心中的一个问题,所以,不管是本科生也好,外系的同学也好,都对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产生很大的兴趣,迫切的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可是我讲了两次,没有给你们回答这个问题,反而把这个问题提给大家,要你们来想一想,究竟哲学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是谁也答不上来的,这是个永恒的困惑,我之所以提出这个话来,就和那些哲学教科书不太一样,其实这个困惑也就是我自己的困惑,也包括我的老师,这些真正的哲学家他们的困惑。

就拿冯友兰先生来说,他当时就给哲学下了这么个定义,说哲学是说出来的一个道理的道理,它是一个道理,但是用一套逻辑的程序,一套系统的推理,把这个道理讲出来,让别人听得见,让别人相信,这是他早年给哲学下的定义。

后来他反复研究,写了《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卷,是很有名,有国际声望的,后来在美国也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也翻译出来了,还继续写了他的《新理学》、《新事论》,好多好多的书,结果他悟出一个道理。

他说,要知道哲学是什么,要两方面来想,一方面从正面来想,同时还要从反面来想。

进入哲学之门,可以从正门进,也可以从后门进,有正的方法,也有负的方法,正的方法还比不上负的方法。

如果我们不懂得逆向思维,换个角度来考虑哲学,往往会产生悖论,你这么说对,那么说也是对。

比如哲学,是说出来的道理的道理,我们现在通常的说法对哲学是什么下个定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正确的世界观的学问,是研究自然、社会、思维、发展规律最一般的最普遍的一门学问,就下了这个定义,真是那么回事吗?这是值得怀疑的。

如果说哲学真是总结了世界上的普遍的规律,那我们就不是哲学家了,我们是什么人?成了神了,成了上帝了,他无所不知了!学了哲学你们一个个都成了上帝,可能吗?后来冯友兰先生专门写了本书,叫《新知言》。

哲学系教授名单

哲学系教授名单

北京大学哲学系授课教授简介余敦康先生:1930年生,祖籍湖北。

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中国哲学界泰山北斗级人物,著名教授。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余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希望就寄托在重返课堂的企业家的身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们是影响力最大的人群。

我虽已耄耋之年,我愿意在这里把毕生的学术研究,传授给你们,为中国文化的振兴贡献微薄之力。

‛——收录于哲学三期班课堂方尔加教授:1955年10月生,北京人,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

1974年高中毕业赴平谷插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毕业,获硕士学位,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2003年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任教;2003年8月调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至今。

张辛教授:河北省石家庄人,1978年考入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北京大学1982年历史学学士,1985年历史学硕士,1990年历史学博士。

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精通诗词、书法。

承担管理哲学‚文化论坛‛部分内容。

王守常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师从北大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在中国哲学方面的造诣尤为深厚。

硕士生导师。

性别:男民族:满出生日期:1948年担任职务: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东方文化丛书中国文化编主编、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主讲管理哲学与企业战略董事长研修班儒家、孙子兵法、佛教、禅宗、马克思主义哲学及论坛等课程。

历届管理哲学班班主任。

博学儒雅风范,为人师表的王老师深受学员们爱戴。

王博15岁进入北大,求学、为师至今。

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性别:男民族:汉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史、道家、早期经学主讲管理哲学与企业战略董事长研修班《道家》、《周易》课程。

《周易》的阴阳之道,八卦图与八卦的意义及内涵,触类旁通,从易学角度找到企业发展、管理中的绝妙境界。

2015年北京大学中共党史考研《政治哲学讲义》

2015年北京大学中共党史考研《政治哲学讲义》

育明教育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育明教育金牌咨询师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共党史)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2015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考研参考书目考试科目一:政治学概论专业课一:政治学概论1.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2. 海伍德《政治学》3.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4.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5. 潘维《比较政治学历史与理论6. 许振洲政治学讲义7. 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8. 曹沛霖《比较政治制度》9. 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10.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11. 李少军《国际政治概论》12. 王联国际政治概论讲义13. 宋伟《国际关系理论》14. 阎学通《国际关系分析》15. 秦亚青《权利制度文化》16. 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17. 王联《中东政治与社会》18.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考试科目二: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专业课二:855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1. 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史》2.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3. 牛军《后冷战时代的中国外交》4. 孙岩《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5. 潘国华《香港模式与台湾全图》6. 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7. 《世界知识》期刊8. 《台湾研究》期刊9. 《台湾周刊《期刊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徐老师政治哲学导论讲义(2002-03第二学期)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水法第一讲什么是政治哲学 (3)第二讲社会和个人 (6)第三讲国家 (10)第四讲权利和自由权 (16)第五讲平等 (22)第六讲政治义务 (28)第七讲民主 (32)第八讲族类 (37)第九讲社会正义 (41)第十讲西方政治哲学简史 (47)思考题 (55)第一讲什么是政治哲学政治哲学即便在今天也并不是一个普遍接受的学科名称,在德国哲学家们依然还愿意按照德国学术传统使用“法和国家哲学”或“法和国家的哲学伦理学”这样的名称,1尽管政治哲学这一名称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北京大学余敦康教授哲学讲义12

北京大学余敦康教授哲学讲义12

北京大学余敦康教授哲学讲义-12第十二讲我们的课程已进入尾声。

在前面的课上,我和大家一起探讨了哲学和哲学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今天的课可以说是对前面所讲内容的一个小结:我要和大家谈一谈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问题。

简单说来,这个问题大致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予以概括:如果我们要进入哲学的大门,就必须通过哲学史;反之,离开哲学史,我们就无法进入哲学的大门。

每一个研究哲学的人都要学习哲学史,而学习哲学史的目的也正是为了研究哲学。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我们在前面的课上讲了许多西方哲学史、印度哲学史以及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讲到了许多哲学(问题)在哲学史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如何通过哲学史进入哲学的大门?在我看来,诠释学应当是一条很好的方法和进路。

也就是说,通过对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及其著作的诠释,了解历代哲学家们的哲学思考,并结合当代的问题,进行我们的思考,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新的哲学。

作为哲学系的学生或研究哲学的人,我们也应当有这样的使命感,即我们前面所讲的“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追求。

一个不想做哲学家的人,千万不要学哲学。

在座的诸位之中,如果能有十几位或几十位在未来成为哲学家,那么中国就有希望了。

让我们还是回到我们的主题:究竟如何通过诠释学由哲学史进入哲学的大门?首先,什么是哲学史?如果要给它下个定义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哲学史就是人类或各民族的精神现象学。

比如,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西方人的精神现象学,一部印度哲学史就是一部印度民族的精神现象学;由此类推,可以说一部中国哲学史也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学。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哲学史的这个定义是来自冯友兰先生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思想的发挥。

我们知道,“精神现象学”这个思想和说法最先是由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来的,他还专门为此写了一部名为《精神现象学》的著作,由此一举成名。

为了理解冯友兰先生关于“哲学史是人类的精神现象学”的观念,我们首先必须对黑格尔关于“精神现象学”的思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北大教授推荐书目汇总

北大教授推荐书目汇总

张岱年:我最喜爱的书《周易大传》、《孟子》、《庄子》、《史记》、《通鉴》、《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哲学笔记》、《西方哲学史》(罗素)、《邓小平文选》。

季羡林:我最喜爱的书《史记》、《世说新语》、陶渊明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苏轼的诗文词、纳兰性德的词、《儒林外史》、《红楼梦》。

汤一介:我最喜爱的书《论语》、《庄子》、《陶渊明集》、《绞刑架下的报告》、《生死》。

萧超然:推荐书目《左传》(木刻本)、《孟子》(木刻本)、《古文观止》(木刻本)、《唐诗三百首》(木刻本)、《郑板桥家书、道情十首》(铅印本)、《毛泽东选集》、《列宁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楼梦》。

白化文:推荐十种引人入胜的中文经典著作《史记》、《杜甫诗》、《世说新语》、《陶渊明集》、《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西厢记》、《桃花扇》。

乐黛云:影响我的十本书《简爱》、《罪与罚》、《怎么办》、《庄子》、《陶渊明集》、《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奥尔格·勃兰戴斯)、《近代文学批评史》(雷纳·韦勒克)、《管锥编》、《文心雕龙》、《后现代主义与文化逻辑》(杰姆逊)。

谢冕:我爱读的几本理论书《万历十五年》、《剑桥中国晚清史》、《第三帝国的兴亡》(威廉·夏伊勒)、《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雅各布·布克哈特)、《艺术哲学》(丹纳)、《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普列汉诺夫)。

钟哲明:我最喜爱的书《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怎么办》(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斯大林)、《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褚斌杰:我最喜爱的书《庄子》、《红楼梦》、《鲁迅全集》、《论语》、《史记》、《白香山集》、《儒林外史》、《契诃夫小说》、《培根论说集》、《负暄琐话》严家炎:我想推荐的几本书《阿Q正传》、《清代学术概论》、《西潮》、《白鹿原》、《尤利西斯》、《风庐故事》、《白杨木鼻子》、《成年人的童话》、《半山半水书窗》梁柱: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选集》、《鲁迅全集》、《李大钊文集》、《共产党宣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红楼梦》、《毛泽东传》、《周恩来与他的世纪》、《五四运动史》、《苏联兴亡的沉思》李伯谦:考古学在向你招手《考古学一百五十年》、《考古学是什么》、《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考古学专题六讲》、《中国远古人类》、《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仰韶文化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考古学与科技史》、《中国历史考古学论丛》、《中国石窟寺研究》、《中国陶器史》葛晓音:我最喜爱的书《居里夫人传》、《唐诗丛论》、《空间的驰想》、《艺境》、《文史通义校注》、《论语新解》、《拉奥孔》、《东坡乐府》李强:读书杂忆《社会契约论》、《历史理性批评文集》、《论自由》、《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苏力:推荐书目《毛泽东选集》、《乡土中国》、《普通法》、《司法过程的性质》、《法律的经济学分析》、《法理学问题》、《法律与文学》、《性与理性》、《惩罚与规训》、《法律、立法与自由》名家推荐书目1.胡适开列的《中学国故丛书》目录胡适(1891~1962),早年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2年病逝于台湾。

“中”中国文化的大智慧

“中”中国文化的大智慧

“中”:中国文化的大智慧——余敦康访谈录○汪之诚余敦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易学今昔》、《内圣与外王的贯通》等书。

问:余先生,您好!您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学者。

请问,您从求学到现在,对这个学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余敦康:我年轻时学中国哲学的时候,人家说选中国哲学干什么,还不如学个西方哲学有用呢。

那时候中国哲学不吃香啊。

后来“文革”的时候,就更不要说了。

而到80年代,又说黄土地的文化不成,得学习海洋文化。

所以,我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纯粹就是自己的喜好。

不过到了90年代以后,传统文化复兴了,到处都请我去讲课,我是非常高兴和欣慰的。

这样的一个经历,让我一直在思考:中国哲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光按中国哲学中所说的安身立命来行事成么?学国学很难挣钱,怎么办呢?虽然90年代以后,乃至如今21世纪的国学热都是自发性的,里面既有留学生、大学生,也有企业家、社会工作者,总而言之是民间的。

但是,现在还缺乏一个大的政策方针的指导,没有这个,以后就会有问题。

可目前我们对国学和现代化的关系,国学对现代化到底是助力、还是阻力,并没有明确的回答。

现在等于还是先这样自然地发展着,走走再看。

其中虽然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真诚热爱国学的,但也有一部分是起哄的,当然也有反对的。

所以国学需要有一个大人物,或者权威机构,来对这个问题给一个确定的说法。

问:您提到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那么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呢?余敦康:这个问题的解决和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有密切的联系。

我最近在想的一个中心问题,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到底是什么?换个说法就是,“我们”是谁。

这个提法不是我首先提出的,它是美国的著名学者亨廷顿提出的,这是他最后一本书的名字,就是《我们是谁?》。

他认为,美国现在有一个文化认同的危机,美国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国人,美国的文化是什么,他们只知道一个星条旗的概念。

他还认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间,世界上很多国家民族的人都发生了文化认同的危机。

北京大学余敦康教授哲学讲义7

北京大学余敦康教授哲学讲义7

北京大学余敦康教授哲学讲义-7第七讲我们上次讲了印度和希腊的哲学,今天给大家讲中国的哲学。

我们讲三种不重迭的哲学。

而且每种哲学都有几千年的发展,自成体系,希腊的哲学是一个体系,印度的哲学是一个体系,中国的哲学也是几千年了,自成体系,我们要对这些哲学有个走马观花的大致的了解,目的是了解哲学不是一个来源,不是只有一种哲学,全世界只有普遍的唯一的一种哲学,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个样子,必须打破世界上只有一种哲学而且只是西方哲学的传统观念。

至少要打破这种观念。

一百年来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系,西方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

中国和印度哲学不是什么哲学,这种观念在二十一世纪遭受了怀疑。

上世纪三十年代,冯友兰写就中国哲学史,引起陈寅恪、金岳霖等大家讨论两个观念:哲学在中国和中国的哲学。

这两个观念有什么不同?当年并没有解决金岳霖不赞成哲学在中国,他批判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像美国商人写的书,把中国哲学看成实用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

冯友兰的著作是中国自己发展的哲学。

哲学还有逻辑架构与推理,逻辑是中国哲学最大的缺点。

说来说去还是哲学在中国。

世界上没有中国的物理学、数学,哲学则不同,一定带有民族文化特点。

失去民族文化特色,搞成普遍的哲学则不可能。

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处在西方强大话语之下,中国、印度是弱势,处在它的控制之下。

孔老思想不是哲学。

中国哲学完全被抹杀了。

于是在二十一世纪产生了中国哲学合法性的危机。

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年轻副教授,把这种危机概括为“汉话胡说”。

用西方哲学的框架套中国哲学。

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明确告诉我们,早在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世界范围内希腊、印度和中国同时产生了哲学,哲学三元。

雅斯贝儿斯的理论,赞成与否,说出了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不容否认。

三者独自产生,所以哲学三元而非一元,三分天下。

三者自成体系,平行发展。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把中国、印度哲学压倒,真理只有西方才有。

如此则不知印度、中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

届国际中国哲学会

届国际中国哲学会

in this period of time
Keynote Keynote
Speech Ⅳ
Speech Ⅴ
10th July
Friday
30mins for each
presentation including
discussion.
There are 7
concurrent sessions in
this period of time













14:00-14:30 A19 B19 C19 D19 E19 F19 G19 1 A28 B28 C28 D28 E28 F28 G28
14:30-15:00 A20 B20 C20 D20 E20 F20 G20 2 A29 B29 C29 D29 E29 F29 G29
七月十一日(六) 七個會場 四個時段 每位發表人分別發表 30 分鐘
11:00-11:30 11:30-12:00
主題演講(一)
主題演講 主題演講 主題演講 主題演講 主題演講 主題演講 (四) (五) (八) (九) (十二) (十三)
12:00-14:00
午餐
會場
8th July Wednesday
Registration
Opening Ceremony
Keynote Speech Ⅰ
9th July
Thursday
30mins for each
presentation
including discussion.
There are 7
concurrent sessions

北大832中西哲学史 -回复

北大832中西哲学史 -回复

北大832中西哲学史-回复中括号内的主题是"北大832中西哲学史",下面我将逐步回答这一主题。

首先,北大832中西哲学史是北京大学的一门哲学史专业课程。

这门课程旨在介绍中西哲学史的发展历程、重要思想家以及他们对哲学领域的贡献。

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将会了解到从古希腊哲学开始,包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以及近代西方哲学中伽利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思想家的重要观点。

其次,这门课程还包括了中西哲学史的重要发展阶段,如唐宋理学、朱子学派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以及欧洲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近代哲学思潮。

学生们会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全面了解中西哲学史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将会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学术论著,以及参加讨论和辩论,来深入探讨每个哲学思潮的内涵和特点。

在北大832中西哲学史课程中,学习者还将被要求写论文或参与课堂演讲,以展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作为中西哲学史的一门课程,北大832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

学生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还被鼓励思考和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老师们会引导学生们思考课程内容的深层次意义,并提出一些哲学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最后,北大832中西哲学史在学生的学术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哲学的精髓和思辨方式,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在课程中还能锻炼自己的写作和演讲能力,在研究和表达方面取得进步。

总的来说,北大832中西哲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帮助学生了解中西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家们的重要观点。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余敦康:《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余敦康:《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余敦康:《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周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余敦康余敦康,著名学者,湖北汉阳人,1930年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

主要著作有《内圣外王的贯通》、《中国哲学论集》、《易学今昔》、《魏晋玄学史》、《周易现代解读》、《周易管理学》等。

《周易》这部书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普遍承认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

但是,怎样来解释这个事实,如何估价它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见仁见智,有四种看法是具有代表性的众说纷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

就主要倾向而言,:一种看法认为《周易》本是卜筮之书,其中所蕴含的巫术文化的智慧就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因而应从卜筮的角度来解释。

另种看法认为,虽然《周易》由卜筮演变而来,但它的宝贵之处不在卜筮,而在于卜筮里边蕴含着的哲学内容,卜筮不过是它的死的躯壳,哲学才是它的本质,因而应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

第三种看法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天文历法的书,也就是—部科学著作,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不仅对古代的科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相吻合,因而应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解释。

第四种看法认为,《周易》是―部史学著作,其中保存了多方面的古代珍贵史料,特别是反映了殷周之际的历史变革,因而应从史学的角度来解释。

可以看出,研究者对《周易》的性质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便会选择什么样的解释角度。

为了对《周易》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作出合理的说明,首先必须讨论一下这部书的性质问题。

应该承认,以上四种看法都能在《周易》的本文以及后人的论述中找到自己的根据,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可以以立一家之言。

实际上《周易》作为中外历史上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性质十分复杂,巫术、哲学、科学、史学这几个层面的性质全都具有,也全都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余敦康教授哲学讲义-8第八讲我们这个哲学概论之所以采取这样一种讲法,讲了希腊,讲了印度,讲了中国,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种比较,一种鉴别。

做一个比较和鉴别这样一个观点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这样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大哲学的概念。

这个哲学是很大的,通过比较,中国有哲学,印度有哲学,西方同样有哲学。

那么几种不同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参照,可以比较,可以鉴别,然后可以形成一种自己的哲学观念。

通过这个简单的比较,我们可以通过西方的眼光来看中国,也可以从中国的眼光来看西方,或者从印度的眼光来看中国和西方。

究竟哪种看法比较准确呢,我们越是站的高,才越看的远。

我们的目的就是这么个意思。

比方我们说,西方的哲学是一种理性的哲学,以逻格斯这个概念为中心的一个哲学。

那么,西方人用西方的观点来看中国的哲学,那么它就不是一种哲学。

往往西方人否定中国有这么一种哲学,而只有一种政治思想,道德伦理思想,谈不上是一种什么哲学。

比如说,黑格尔就是一个例子。

一直到现在,西方人对中国还存在这样一种顽固的偏见,西方的大学哲学系里是不开中国哲学课的。

那么这个偏见也影响了我们中国。

在中国大陆还好点,我还可以讲一讲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到了台湾呢,台湾哲学系根本没有中国哲学这么个概念。

那么究竟西方人说中国没有哲学,判断这个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理性。

中国哲学没有理性,没有逻辑推理,缺乏论证。

同样的观点来看印度哲学也一样。

印度的哲学和宗教相联系,它是一种宗教的哲学,人生的哲学,也是缺乏一种理性的观点。

那么,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西方,我们可以说也不是一种哲学。

那没有什么用啊。

比如说,逻辑分析,语言分析,有些概念里面还做了很多文章,到了现实中没有什么用。

这些东西只能在大学里讲一讲,拿到社会去没有什么用。

不讲实用,或者说它不能够切合人生。

我们这个哲学,对我们人生安生立命,怎么解脱很有帮助。

印度哲学,专门讲究理性。

人专门只有理性吗?人的特性有哪几种呢?知情意三种。

有理智,有理性,同时还有情感嘛。

还有意志。

孤零零强调理性,就是把情感拿去了。

在现代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有一个广大的眼光。

这是一种哲学。

像印度,专门强调一种情感上的皈依,带有一种宗教性,追求一种个人的解脱,这也是哲学。

至于中国,和社会政治带有密切联系,对于道德观点,有道还是无道,天道还是人道,组成一种关注,这也是一种哲学。

那么彼此平等的一个地位互相之间产生一种对话,那就可以达到人类精神上的统一。

这是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

关于理性,理性究竟是什么呢,理性可以细分的。

它能分为几种呢?理性是不是只有一种,一种逻辑推理理性呢?实际上,通过研究,现在很多人否认这样一种观点。

理性有好几种不同的分法。

按照最常分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这是两分的,还有科学理性,人文理性。

还有情感,情感也包括在理性的方向里面。

中国人最讲究情感的一种理性化,叫做以理治情,用理性和情感达到一种交融的地步。

这也是一种理性。

那么根据我们讲的三种不同的哲学,理性至少来说,西方的主要是强调逻辑理性,也可以称之为科学理性,着重强调一种外在的,客观的,逻格斯的一种结构体现。

那么印度的一种理性,我们讲佛教的时候讲过,佛教是讲究三种东西并重,就是戒,定,慧。

作为一个修行者,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戒,就是清规戒律的戒,这个是一定要遵守的。

佛教很强调这个,比如说,不吃荤东西,戒荤。

还有禅定,坐禅,把身心收缩起来,定起来,不为外物所动。

还有一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慧,智慧,就是理性。

专门有戒有定,遵守这个清规戒律,遵守禅定这个修行的方法,可是缺乏智慧也不行。

可是专门有智慧,但在身心上不严格的持守,不遵守清规戒律,也达不到修行这个目的。

印度也讲这个慧,而且它是和戒,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它也讲智慧。

不过它是一种宗教的智慧,带有宗教色彩的智慧,求解脱的智慧。

这也是一种理性。

那么中国这个哲学呢,我上次给大家讲过了,先秦,儒墨道法,百家争鸣,它所追求的是一种社会,政治,伦理的一种合理的秩序。

这可以称之为一种人文理性。

至少我们可以看出理性具有这么一个特性。

各种理性综合,形成一个整体,这才是一个大的哲学观。

现在我们回到中国哲学这一部分。

概念的了解在西方,理性这个概念是和感性相对立的,感觉的表像,那不是哲学,一定要达到理性的,逻格斯那样一个阶段。

所以这个理性和感性是对立的。

在印度,理性和非理性也是对立的。

中国的哲学,在修行这个方面来说,不强调这个对立。

对立是什么东西呢?中国的哲学只是强调一个道,这个道有很多种,天道,地道,人道,还有内圣外王之道,有道无道。

这个道,是一个伦理性的概念,在先秦哲学,百家争鸣的时候,互相之间,各派之间争来争去。

这个道,它不是一个理性和非理性的对立,也不是理性和感性的对立,而是一个部分和整体的对立。

比如说,我是儒家,你是道家,你对道理解偏了,我对道理解全局,大家反过来说,不对,你儒家掌握的道是片面的,我掌握的才是一个整体的道。

他总是批评别人理解的是片面的,而认为自己的道的是全面的。

往往批评片面的,部分的道,用一个贬义词,一曲之士,你是坐井观天,只看到道的一部分,看不到道的全体。

那么,同样讲究对道的理解,究竟哪个理解是正确的呢?判断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儒家和道家都说,我是继承尧舜的。

儒墨都继承尧舜,都把尧舜看成是自己的思想源头,可是他们的思想相反,取舍相反,可是说是对立。

他们都说是尧舜那里来的,可是又形成对立,那么让我们来判断,到底谁是真的呢,符合尧舜之道呢?这样争来争去就达到一种百家争鸣。

我们上次讲了,有时候,道理是慢慢地清楚,孟子批评墨家,同时批评道家的杨朱,说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这句话就说得太大了。

那么这是在社会政治价值观的前提下来批判。

还有的提到哲学上来批判。

这个批判是很有意思的。

比如说,荀子,荀子有一个“解蔽”,他认为其它各家都有弊端,我要解这个蔽,用他所了解的道的全面性来批判各家的片面性。

比如说墨子,他只看到事物平等的那一方面,没有看到所有的事物都是差异的。

墨子有见于齐而无见于畸。

你只看到事物平等的一方面,没有看到不相平等的那一面,既然如此,那就是片面的。

还有墨子他强调功利,他反对音乐,反对文化,反对艺术。

只要有用的它就是好,在这个有用的东西上面加上很多花哨,那它就是不行的。

这是荀子对墨子的训斥。

有见于用,而无见于文。

所有的文都是在功利性下面加上很多文化的色彩。

这也是荀子批评的。

至于说庄子,庄子老是强调天道,讲无为,讲自然,庄子是蔽于天。

你老是看到天,看不到人,看不到社会,所以这都是道之一隅。

道有六个角,八个角,但是他只看到一个角。

虽然如此,荀子没有把各家一笔抹杀,他说所有各家,都是有所见,都是持之有物,言之成理。

虽然这样,荀子认为,这只是个偏见而已。

荀子有篇文章,叫《非十二子》,讲的就是这些。

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就出现了学术上的大融合,比如说,各家互相吸收融合,儒家吸收道家,道家也吸收儒家,墨家也被各家吸收。

杂家的吕不韦,把各家学者召集起来,写了《吕氏春秋》。

那么在学术大融合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中国人一直奉行的为后来学者所继承的“和而不同”的精神。

中国后来的政治形成了专制主义,而在文化上却体现了“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的特点。

各家之间可以相互并存。

中国后来虽然有学派之间相互争斗的情况,但是没有发生战争。

比如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宗教战争。

儒释道三教是合流的。

而在西方是没有的。

比如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发生了战争,十字军东征进行了很多年。

就是在基督教内部,新教和旧教之间的百年战争和三十年战争等也打了几百年。

这种情况在中国是很少见的。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呢?难道是中国人就这么宽容就这么好吗?不是的。

因为当时每一种学派都反映了历史的某一个方面。

历史的结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我把它叫做“中国的历史是一个张力结构”,各种势力之间都是相互需要的。

不管是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也好,都适应了社会的某一方面的需要。

随着历史的发展,对它的需要上升了,它就占主要地位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对另一派的需要上升了,另一派就占主要地位了。

这就叫做“互争雄长”。

大家都知道,战国七雄打了两百多年的仗,最后秦始皇把中国统一了,他是用什么思想统一的呢?当然是法家。

用了韩非,用了李斯,这两人都是荀子的学生。

荀子是儒家的大师,一个儒家的大师,培养了两个法家的学生,这是很奇怪的。

他的两个学生专门研究法家那一套。

法家讲实力。

讲霸术。

讲富国强兵。

在战国时候,儒家的那一套不能用。

孔子,孟子周游列国,讲的是仁义道德是很好听,但是没人采用。

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讲究的是实力。

可是秦始皇统一15年以后就灭国了。

法家那一套既然很好,为什么立国之后不能继续用呢?马上得天下,但不可以马上治天下。

当秦始皇被推翻以后,到了汉朝,刘邦是用什么方法治国的呢?他用的是道家。

是黄老道。

奉行清净无为,不去干涉。

这个方法实行了70年整个国家的经济就恢复了。

但是到了汉武帝,它又不适用了。

汉武帝采取的是儒家的方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所以短短几十年间,儒道法三家就有三个起伏。

哪个对哪个错呢?依我说,都有点对,但都不完全对。

这取决于当时的需要。

所以说,天下殊途而同归,有时候归于儒家,有时候归于道家,有时候归于法家。

用哲学的术语说,这叫做历史理性的悖论。

历史理性的悖论,是历史的合规律性和历史的合目的性的悖论。

合规律的不一定合目的,合目的不一定合规律。

比如说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中国,杀人无数,长平之战坑杀了四十万人,从统一的角度来说,这对秦来说是必要的。

但是这种做法不合人的目的性。

道家的清净无为,是合乎历史的规律,但是它也不完全合乎人的目的。

因为它反对人的道德、价值等东西。

儒家对于历史的合规律性的东西考虑得比较少。

只要做个好人,做个有道德的人,从道德的角度处理事情,他就符合人的目的,但是有些事情却做不通。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也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类总是在这两个矛盾中很难取得平衡。

就汉朝来说,汉武帝用儒家的思想来治理天下,是不是完全就是儒家的东西呢?仅用儒家好好先生的思想是行不通的。

汉武帝实际上信的是方士之术,他穷兵黩武的做法也不是儒家的东西。

所以当时人称他外行仁义而内贪欲。

从整体上看,汉朝的治国方略是霸王道杂用之。

东汉光武帝建国之后,以柔道治天下,杂用道家和儒家思想。

所以在中国文化中,先秦时期发展出来的各家没有不用的。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和哲学中间,几乎每家都没有消灭。

墨家的侠客思想,在中国一直很流行。

还有阴阳家阴阳五行,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人相信。

所有的这些东西,都在中国先秦时候打下了基础。

尤其是轴心期的文化创造,在中国文化生活中广泛的起到作用,虽然各有消长。

这种情况总体看来,和印度的不一样,和西方也不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