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骨科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
骨科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骨科术后预防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骨科手术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而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血栓远端静脉高压,引起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曲张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影响动脉供血,并使静脉瓣膜受损,遗留永久性的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存质量;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
血栓性疾病最好的方法是预防[1]。
我们对骨科手术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通过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DVT的发生率,效果显著。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骨折手术病例133例,其中全髋置换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7例,股骨颈骨折38例,股骨转子骨折32例,股骨干骨折32例,脊柱骨折11例,同侧股骨、胫骨骨折6例,胫骨骨折并烫伤2例,术后仅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5%,低于国内外报道的7%~45%。
1.2 方法预防是重点,综合评估患者,预见性地从体位、功能锻炼、饮食、宣教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2 护理干预2.1 确定高危人群有DVT或肺血栓病史,有严重外伤史,腹部、盆腔手术,下肢(特别是髋关节)大手术,肥胖,活动较少者,高龄,长期卧床,心力衰竭,肿瘤,静脉曲张,术后常规止血药预防术后出血的患者作为重点预防对象。
2.2 做好相关知识宣教各种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术后常规止血药预防术后出血也可促使血栓形成。
提高认识和积极预防非常重要,术前向患者和家属讲解骨科手术患者易并发DVT的原因,让其对本病有足够的重视,灌输“预防是最好的方法”的观点,为后续的护理干预措施打下基础。
2.3 体位干预小腿术后注意保持患肢正确的体位,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约20~30cm,利于静脉血液回流,术后2小时可改变体位一次,避免肢体长时间受压。
2.4 早期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是预防骨折术后DVT最可靠的措施。
通过锻炼能加强肌肉收缩,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摘要:骨伤科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而深静脉血栓形成则是骨伤科患者术后常见的一种,该症状若未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不仅会影响患者的预后,还会对患者后期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是劳动力完全丧失。
由于骨伤患者的日益增多,临床上越来越重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以及护理,此次探究中对我院骨伤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骨科手术后的相关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护理方法因跌倒、交通事故等导致的骨伤患者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骨伤手术治疗人数增加,同时伴随着并发症发病人数增多,深静脉血栓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将对患者的预后恢复造成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会引发患者发生肺栓塞,甚至是死亡[1]。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使得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在对骨科患者手术后的护理中需要采取有效、科学的护理方法。
现阶段我国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视程度较低,但随着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以及不断发展的医学技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以及护理被临床越来越重视,此次对骨伤患者手术治疗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做出综述,具体如下。
1.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手术后发病几率较高的并发症,该症状的发生机制如下:患者在经手术治疗后,静脉血流出现了异常,血流的流动速度减慢或者是流动速度不规律;其次是因为患者体质的原因;再者就是血管受到损伤,使静脉内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情况,导致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2]。
骨科手术治疗完毕后,通常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养,而患者的机体则处于制动状态,由于骨伤的影响,大部分患者都伴随着关节功能受限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血液回流受到严重的影响,出现涡流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一部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因实施手术的要求,需要屈曲肢体或者是肢体保持在内收为,会对下肢静脉造成一定的压迫,从而导致静脉血管受到压迫出现变形,对患者血管内膜造成损伤,增加血栓形成几率。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摘要: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发病率较高。
骨科术后DVT往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因此积极采取针对性方案进行护理干预,是预防骨科术后DVT、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本文就骨科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和围手术期预防护理方案做一综述,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进展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主要是指患者深静脉内部血液非正常凝结,具体表现为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本病发病部位大多集中于下肢,常见于各科手术患者。
骨科术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因而DVT也是骨科术后需要充分重视的一种并发症。
骨科术后DVT早期发病隐匿,难以及时诊明,部分病例或形成肺栓塞,出现明显症状时已经延误治疗时机[1]。
所以,术后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实施有效的预防干预策略,是确保骨科手术患者顺利康复、预后改善的关键环节[2]。
本文结合骨科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骨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探讨了骨科术后DVT的预防策略,并就骨科术后DVT护理进展做了如下综述,旨在为骨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提供必要参考,以降低DVT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1骨科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对于骨科手术患者而言,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较多,但主要包括如下三种:(1)静脉血流缓慢;(2)静脉壁损伤;(3)血液高凝状态。
这三点危险因素也被称之为Virchow三联征[3]。
符合上述三点中的任意一点都可能会诱发DVT,存在危险因素越多,则出现DVT的风险就越高。
诱发骨科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如下:1.1高龄在DVT形成的各类危险因素中,高龄通常被视为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研究表明,高龄人群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已经被临床纳入下肢DVT的危险人群中[4]。
分析原因认为,高龄人群机体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导致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静脉瘀滞几率升高,因此引起下肢DVT。
预防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
预防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发布时间:2022-11-24T06:43:15.204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7月13期作者:李萍[导读]预防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李萍(巴马县人民医院;广西河池547500)【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一般是指患者的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中凝固所形成的血栓情况,常发生于患者的四肢,其中又以下肢最为常见。
而导致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中最常见的就是骨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或者是血液高凝情况。
在临床上,患者一般会出现疼痛、压痛和发热情况,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十分大的影响。
但是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有研究报告指出:对于骨科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合理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出现意外情况的概率,本文主要针对当前临床上对骨科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工作的发展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进展在骨科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或者血液高凝情况,加上其中的炎性蛋白细胞等因子的影响,十分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情况,而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深静脉血栓类型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1]。
在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影响,还会有十分明显的后遗症出现,对于患者在日常生活过程中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2]。
当前有研究认为,在对骨科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通过查询文献的方式,来对能够降低骨科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式进行综述,方便之后的研究需求。
1.主要护理侧重点1.1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在对于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针对于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让患者能够对治疗过程有充足的信心,保证患者能够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积极和主动,能够有比较良好的治疗依从性。
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
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摘要】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作为骨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深静脉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动力学异学及持续性静脉血液循环障碍,损伤静脉内壁,导致静脉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有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以单侧下肢出现肿胀、疼痛及静脉曲张作为主要临床表现。
对于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采取以下护理措施:骨科术后一般性护理、准确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密切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药物预防及治疗。
【关键词】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骨科术作为侵袭性治疗,对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创伤性,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出现各种并发症[1]。
深静脉血栓形成作为骨科术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临床疗效、恢复状态及预后均会造成影响,治疗干预不及时、不合理及不科学时,可导致深静脉血栓转变为慢性症状,持续性影响骨科术后患者的预后[2]。
由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渐进性,可在早期给予护理治疗干预,及时阻止病情发展,改善患者的病情。
随着骨科术的广泛开展,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逐年递增,在临床治疗上需高度重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对此,本综述旨在从提高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水平进行分析。
1.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概念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作为骨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深静脉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动力学异学及持续性静脉血液循环障碍,损伤静脉内壁,导致静脉栓塞[3]。
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机理可将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分为三种类型:红血栓或凝固血栓、白血栓及混合血栓。
其中红血栓或凝固血栓由组成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凝聚在红细胞和纤维素的聚合物内;白血栓包括血小板和白细胞;混合血栓包括红血栓和白血栓[4]。
2.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密切相关;由于骨科手术过程中常采取全麻静脉麻醉,影响血流动力学,降低下肢肌肉平滑肌收缩能力,合并术后疼痛、感染及疾病原因,长时间卧床休息,均导致肢体深静脉血流缓慢,逐渐加重血栓前状态。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长期卧床
长期卧床可能导致静脉内 皮损伤,增加血栓形成的 风险。
血液高凝状态
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血液高凝 状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疾病和药物
某些疾病和药物可能导致血液高 凝状态,如恶性肿瘤、炎症性疾 病和激素类药物。
02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 理措施
机械性预防护理
弹力袜
通过施加外部压力,促进下肢静脉血 液回流,减轻下肢肿胀和疼痛。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 护理措施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 因
• 骨科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 理措施
• 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 • 术后护理与观察 • 总结与展望
01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 因
血流缓慢
01
02
03
长时间卧床休息
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 休息,导致下肢肌肉松弛 ,血流速度减慢。
制动
骨科手术后,为了减轻疼 痛和防止骨折移位,患者 需要制动,这也会减慢下 肢血流速度。
手术操作
手术过程中,麻醉和药物 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循环系 统,导致血流缓慢。
静脉内皮损伤
手术创伤
手术过程中,手术器械和 操作可能会损伤静脉内皮 ,导致血栓形成。
静脉注射
术后为了治疗和镇痛,患 者可能需要接受静脉注射 ,这可能会对静脉内皮造 成损伤。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能够减轻患者在医疗费用方面的负担,降低 治疗成本。
分析现有护理措施的不足与局限
缺乏个性化护理方案
01
现有的护理措施往往缺乏个性化,无法满足不同患者的特殊需
求,影响护理效果。
护理人员培训不足
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1],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据SRathbun等统计[2],美国每年新增DVT患者超过60万人,其中由DVT所致的死亡患者总数接近10万人,在我国DVT的患病率及确诊率近年来呈逐年递增的趋势[3],可见DVT引起的危害范围广而严重,因此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是防止术后发生DVT的关键。
现将有关下肢DVT的预防及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DVT的发病机制DVT的机制, 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4]。
1.1静脉壁损伤髋部周围膝关节处血管丰富且手术复杂,术中极易损伤血管内膜从而导致血栓形成。
此外,还存在血管间接损伤的可能,如骨水泥的热损伤,感染性损伤,静脉输液造成的化学性损伤及静脉穿刺造成的机械性损伤[5]。
1.2静脉血流滞缓血流滞缓是导致DVT的主要原因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前即因病明显减少下肢活动甚至卧床,加之此类患者多属高龄,心肺及静脉瓣功能减退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患者在术中还会因制动麻醉止血带的使用进一步加重血流淤滞[6]。
再加上术后长时间的卧床,从而导致DVT。
1.3血液的高凝状态创伤或手术后激活病人自身凝血机制,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手术后患者由于禁食、禁水,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液浓缩。
好发的因素有年龄>60岁, 有静脉血栓史、恶性肿瘤、肥胖、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慢性静脉炎、心血管疾病及血粘稠度的改变[7]。
2 DVT的预防2.1基础预防2.1.1加强评估,做好个体化健康指导对患者及家属进行DVT常识的宣传,讲解病情、本病特点、手术方法以及常见并发症和预后,详细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尤其对易发生DVT的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等病人,要更为详细讲解,以引起重视。
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防治与护理研究进展
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防治与护理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7-09-26T14:05:08.2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2期作者:宁沛珊刘冬娇[导读] 为了更好的研究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防治护理措施效果。
广州军区总医院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摘要:目的:为了更好的研究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防治护理措施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骨科收治的9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预防护理干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25%(3/48)明显要低于对照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8.75%(9/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92%(47/48),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3.33%(40/48),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药物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有效的防治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充分促使患者护理满意度提升,更好的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防治;护理伴随着社会老龄化、工业化、高速交通的不断发展进步,出现髋部和下肢骨折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手术之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患病率也非常高。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不但影响着血液循环,同时导致患肢肿痛,可能出现肺栓塞,危害患者生命。
怎样预防降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出现是骨科护理工作重点关注的问题。
我国出现深静脉血栓几率逐年升高,可是防治工作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如今,并未形成统一的预防、诊断、治疗、护理系统。
为了借鉴已有经验,将医护人员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认识提高,有针对性的制定预防措施降低骨科手术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几率。
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骨科收治的9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当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为44-68岁,平均年龄为(55.5±5.4)岁;伴有心血管疾病者15例,体质量超标14例,糖尿病患者19例。
骨科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者避免患侧输液 。推广普及使用静脉留置套管针 。 3 . 2 . 3 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 , 输注对 血 管有较强刺激 的药 物时应 稀释并 缓慢输 注 , 必要时 重新建 立 静脉通道 。 3 . 2 . 4 多饮水 : 饮水量 2 0 0 0— 3 0 0 0 m l / d , 防止血液浓缩 , 使 之水化 , 降低血液粘稠 度¨ 。
[ 收稿 日 期: 2 0 1 3— 0 8 — 1 2 编校 : 费越/ 郑英善 ]
骨科 住 院 患者 深 静脉 血 栓 的预 防及 护 理进 展
龙巧仙 ( 广西壮族 自治区贵港 市中西 医结合骨科医院 , 广西 贵港 5 3 7 0 0 0 )
[ 关键词 ] 骨科住 院患者 ; 深静脉血栓 ; 预防; 护理
・
8 8 0・
吉林医学 2 0 1 4 年2 月第 3 5 卷第 4 期
个小步的步骤逐步 的完成。综上所 述 , 家庭康 复护理 可 以有 效的提高老年髋部 骨折术后 功能恢 复效果 , 值得 临床推 广应
用。
护理 [ J ] .山东 医药 , 2 0 1 1 , 5 1 ( 1 8 ) : 1 4 . [ 3 ] 郭 向丽 , 张海青 , 刘彩霞 .老年髋部骨折 患者术 后持续
1 . 3 年龄与体重 : 随着 年龄的增加 , 发病 率明显增高 。8 0岁 较3 O岁 的发病率可增加 3 O倍【 l 】 。老年骨科患者往往 同时合 并多种 慢性疾病 , 如 高血 压 、 糖 尿病 、 动脉粥样 硬化等 可诱 发
度, 改善微 循环 且痛 苦小 , 是 预 防深静 脉血栓 简单 有效 的方
血栓。
1 . 2 长期 卧床及肢体制 动 : 骨 折后 长期 卧床 、 固定 姿势状 态
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发表时间:2016-12-22T14:28:44.2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3期作者:黄怀平[导读] 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广西龙胜县人民医院 541799)【摘要】针对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危害,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临床表现、物理和药物两类预防措施、健康宣教、观察护理、功能锻炼等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是骨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可致残、丧失劳动力,重者可并发肺栓塞(PTE)导致死亡[1]。
目前,国内对DVT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远低于国外,研究发现,未采用任何静脉血栓预防措施的骨折后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高达到58%,其中骨盆骨折和胫骨骨折和股骨骨折的发病率分别为 61%、77%和80%[2]。
为了借鉴已有经验,提高医护人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的认识,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以减少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现对近年来骨科术后DVT的预防和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 影响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文献报道,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主要有3 大类,包括血液的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的淤滞和血管内膜损伤[3]。
任何可以导致静脉血液淤滞、静脉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都可以使 DVT 的发生危险性增高。
1.1 血管内膜损伤对于骨科患者,有很多因素可导致血管内膜的损伤: ①创伤:骨科患者多数因车祸、重物砸伤或坠落等引起,这些高能量损伤将直接导致血管的挫伤、撕裂甚至离断。
②手术:手术本身也是一种创伤,手术中由于骨折复位,软组织的牵拉,以及伤口过长时间的暴露均有可能损伤血管。
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长时间的被动体位,术中止血带的使用,下肢过度旋转和牵引以及骨水泥聚合产热的损伤都使邻近血管受到间接损伤的概率增加[4]。
骨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研究进展
骨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研究进展【摘要】骨科手术所指的是以人体关节、肢体关为对象的一种手术,再骨科手术当中,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手术方式,关节置换术是一种用人工制造的关节代替疼痛且丧失关节功能的关节的方法,由于该关节置换是对人体肢体的关节进行替换,因此对替换关节的要求非常的高,目前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我国各种髋部、膝部疾患最好的治疗方式。
只是患者在经过关节置换术之后,容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拴并发症,这一症状一旦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则容易引发致命的肺血栓栓塞病。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拴的可能性高达40%,由此可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性。
近几年,不少国内外学者都对骨科手术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做出了相关研究,现特将骨科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研究进展由于人体的下肢静脉是需要在正常的静脉瓣功能、胸腔内负压吸引的作用以及骨骼肌收缩的作用下才能向心脏回流的,患者的静脉血流只有在正常的情况下才能够将体内的活化凝血因子进行稀释或者是清除[1]。
但是由于骨科患者在接受了手术之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需要卧床休息的,而患者的下肢部位正好是静脉的“聚集地”。
患者在手术之后,其下肢行动受限,无法进行活动[2]。
而长期卧床下肢不进行适当的活动,会导致患者下肢血液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流通,处于一种滞缓的状态,这也就导致患者下肢局部出现凝血酶聚集的现象,而纤维蛋白的活性出现下降,这才导致引发了血栓。
在骨科手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Thrombosis,简称DVT)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在进行了骨科手术之后,都需要采用抗凝、物理治疗等等预防手段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预防[3]。
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1.1患者的静脉血流受阻由于人体的下肢静脉是需要在正常的静脉瓣功能、胸腔内负压吸引的作用以及骨骼肌收缩的作用下才能向心脏回流的,患者的静脉血流只有在正常的情况下才能够将体内的活化凝血因子进行稀释或者是清除[4]。
预防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综述
预防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综述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折和骨折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本文查阅了近十年的国内外文献,对深静脉血栓的患病机理以及目前临床使用的治疗和预防手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通过对高危因素的重视及有效的预防护理,能减少和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近几年的预防护理进行综述。
关键词骨科;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无法在人体内进行循环和流动,导致体内的深静脉内形成凝结或堵塞的情况,从而诱发静脉回流困难,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和多发的病症之一,因此如何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患者术后患有深静脉血栓的概率,减少患者的疼痛感,成为了近年来广大研究者备受关注的课题。
目前大量临床实验证明,在骨折手术后的恢复治疗过程当中,患者患有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超过75.68%,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患有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概率约为61.54%。
如果深静脉血栓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甚至会造成肺部堵塞,影响呼吸,进而威胁生命,因此深静脉血栓的发现与治疗格外重要,需要护理人员格外注意,用专业的手法和科学的护理方式,帮助患者康复。
因此护理人员掌握该病的诱发机理以及基本预防知识。
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有效的预防和干预不仅能够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病同时,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本文结合近十年来国内研究进展,从危险因素、基本预防以及预防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1危险因素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患者体内的血液流动速度滞缓、静脉血管壁破损以及患者的血液呈现半凝固状态。
1.1.血流滞缓患者经过骨折或者骨关节错位等病症的手术康复后,极易因石膏板固定或者长时间卧床不能行动而发生的血液循环不畅等情况,同时因为骨折患者在进行手术时,往往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或者大面积麻痹,此过程也会引起周围或者全身性的经静脉异常或扩张,进而产生血液循环减速等情况,同时因为麻醉药的使用,会短暂性的引起患者下肢肌肉组织或者神经组产生麻痹,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无法行动。
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
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目的:探讨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方法。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的骨科患者100例,对行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所产生的预防护理方法开展回顾性分析。
结果:通过实施优质化护理,95例骨科术后患者未形成血栓症状,预防的有效率为95.0%,5例出现腓肠肌压痛及患肢肿胀等症,经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
结论:对骨科术后患者开展优质预防护理,可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临床领域推广。
标签: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骨科的常见病症,指静脉管腔内部因某种要素的影响而产生血凝块。
该病在临床上常会表现为左下肢的疼痛感和肿胀,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为此,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的骨科患者100例,对其术后的预防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的骨科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32-86岁,平均年龄(60.4±2.8)岁,入院时间为8-30d,平均入院时间(17.3±2.2)d。
41例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29例行全髋置换术,18例行半髋置换术,10例行脊柱术,2例行全膝置换术。
全部患者在性别、年龄、入院时间和手术类型等方面对比,不具备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2预防护理方法1.2.1术前宣教护士向患者详细介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对身体的危害,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配合治疗和护理。
患者需遵医嘱戒烟酒,护理人员给予患者低胆固醇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提醒患者多饮水,维持排便畅通,同时引领患者学会正确的运动,例如,跖曲【1】、股四头肌运动及按摩等。
1.2.2科学选择穿刺位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率是上肢的3倍以上,因此,要避开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多次穿刺,如若选用下肢静脉,则要确保针头微细,力求一次完成,拔出针头后按压不可过久,以避免个别部位血栓的形成。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
以下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见护理措施:
1. 早期活动:鼓励患者尽早进行活动,如早期起床、走动等,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2. 静脉疏通:使用加压袜或弹力绷带等有效手段,帮助下肢静脉回流血液。
3. 保持水分平衡:饮水量充足,避免脱水,以保持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性。
4. 睡姿调整:尽量保持仰卧位,避免长时间处于平躺或坐位,对于无法翻身的患者,要注意定期改变体位。
5. 术后抗凝治疗: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根据医嘱进行抗凝治疗,如注射肝素或服用抗凝药物。
6. 早期的物理预防:使用压力设备,如间歇注压装置(IPC)
或主动脉泵,来帮助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7. 防止受伤和压迫:避免下肢受伤,减少长时间受压,如长时间坐位、交叉腿等。
8. 风险评估和教育宣传:对于居家或住院患者,要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对于高危人群进行详细的教育宣传,提醒其注意预
防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预防措施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制定。
以上措施仅供参考,如果遇到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骨科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护理研究进展
骨科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还会引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
在临床中,早期预防护理是减少骨科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重要所在。
本文现对骨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进展予以如下综述。
关键词:骨科;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深静脉血栓是因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受阻的现象,多见于下肢。
有关调查显示,骨科大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概率为36~60%,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造成下肢功能部分或者彻底丧失,甚至引起肺栓塞,致使患者死亡[1]。
所以,在临床中,必须加强护理措施的落实,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1.手术评估与观察1.1 术前评估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予以充分认识,并对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全面评估,如当前健康状况、既往病史,并进行血常规检测,如果患者处于血液高凝状态,应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以此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1.2 术后观察对患者患肢温度、颜色、肿胀等状况予以严密观察,并检测比较健肢与患肢周径。
一般来说,深静脉血栓多出现于术后24h,所以,必须加强此时间段的观察与护理,如果发现患者患肢温度升高、肿胀、颜色及患肢周径异常,应马上告知医生,并予以恰当处理。
2.健康教育宣传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并详细介绍医院环境、主治医生、责任护士等情况,以此消除患者紧张感、陌生感,并向患者普及有关疾病的知识,如发病原因、影响因素、后果等,从而提高患者重视程度,积极配合临床护理,最大限度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3.体位护理指导患者术后适当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尽可能避免患肢操作,保持血管壁完整性,减轻血管内膜损伤。
加强患肢保暖,以免血管受凉收缩,影响血流。
同时,尽量避免压迫小腿、腘窝旁,以免小腿深静脉回流受到影响。
此外,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并每2h更换1次体位,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骨科大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它是由于手术后长时间卧床不动引起血液滞留,导致静脉内形成血栓,进而阻塞了深静脉,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对于骨科大手术患者,预防和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至关重要。
以下将简要介绍预防和护理该并发症的方法。
1. 预防措施:a.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包括年龄、性别、过去的深静脉血栓史、肥胖、吸烟、长时间卧床等因素。
根据风险评估确定适当的预防措施。
b. 术中措施:在手术中采取预防性方法,如使用弹力袜、间断气压装置、抗凝药物等。
c. 术后预防:手术后应尽早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
对于高危患者,应考虑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 护理措施:a. 体位护理:骨科大手术后患者可能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为了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应定期更换体位,并采取适当的抬腿位,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b. 动静脉溶栓护理:如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如肿胀、疼痛、发红等,应及时上报医生,并遵守医生的护理指导,如及时使用药物溶栓、进行冷敷等。
c. 定期鼓励活动:手术后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逐渐恢复下肢肌力和功能。
定期鼓励患者进行活动,如活动床位、早期卧床起立、行走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d. 皮肤护理:将弹力袜或压力绷带正确佩戴,并定期更换。
保持下肢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擦伤和损伤,以防感染。
对于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工作,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措施。
通过术前风险评估、手术中预防措施的采取以及术后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新进展
骨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新进展摘要综述了骨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主要包括DVT发生的机制、高危因素、基础预防、个性化物理措施及中西医药物及其结合疗法,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orthopedic patientsAbstract 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orthopedic surgery patients were reviewed,including the mechanism of DVT,risk factors,basic prevention methods, personalized physical measures and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therapy.To prevent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limbs, so as to promote the early recovery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预防新进展KeywordsThrombosis High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New Development早于19世纪,Virchow[1]提出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凝血状态异常。
而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rsis,DVT)是骨科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发于下肢,由于手术后患者害怕疼痛,肢体不敢早期活动,深静脉内血液流动缓慢并出现异常凝聚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引发血栓形成[2]。
骨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进展论文
骨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进展【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22-01静脉血栓形成是指静脉内血液发生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静脉。
当血栓形成后,血栓远侧静脉回流受阻,使小静脉毛细静脉淤血缺氧、渗透性增加,压力增高。
表现为低热、小腿肿胀、肌肉疼痛或压痛,下肢水肿和浅静脉曲张,甚至导致肢体静脉型坏疽的严重后果。
1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1.1 静脉血流滞缓1.2 血管内膜损伤1.3 血液高凝状态。
1.4手术造成机体的应激状态 [1]2 预防和护理2.1 心理指导护士深入病房,多安慰患者,鼓励其说出对疾病的感受,解除患者疑虑,介绍科室的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和既往成功病例以便取得病人的信任。
患者缺乏正确及积极的功能锻炼,都会加重静脉血栓形成。
[2]2.2 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多维生素、粗纤维低脂低盐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加蜂蜜、麻油等,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告知患者戒烟,减少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壁的损伤。
2.3 定时观察患肢每天定时查房,注意观察患肢皮肤颜色、皮温、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对比健侧肢体,看有无明显差异。
[3]2.4 功能锻炼2.4.1术前锻炼:患者骨折后,住院期间多行下肢牵引或外支具固定,由于患肢固定并且患者因疼痛担心加重骨折,多不配合床上预防性肌肉收缩锻炼和远端关节锻炼,应向病人及其家属做好宣教工作,使其配合锻炼。
2.4.2不手术治疗病人的锻炼:保守治疗过程中,在保证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鼓励患者每天坚持锻炼3-4次,每次坚持15-30分钟,并逐渐延长活动时间及强度。
2.5 术后预防和护理2.5.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术区渗血情况,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运动情况以及患肢肿胀及疼痛情况。
[4]2.5.2 术后功能锻炼术后返回病房6小时后护士可2-4小时改变一次病人的体位,使之重力有所倾斜,以改善受压侧肢体血液循环,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
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防治与护理研究进展
,
但其 具有可预防性 , 可通过各种预 防措施 来消除 或
2 . 2 血 流滞缓 骨科患者骨折后 由于手术 、 麻 醉和镇 静、 肌松 药物 的应 用 , 使 肌 肉暂 时丧失 了“ 肌泵 ” 的收
・
7 0 ・
S h a n g h a i Nu r s i n g, S e p t e mb e r . 2 01 4, Vo 1 .1 4,No . 5
其 中骨盆骨折和胫骨骨折 和股 骨骨折 的发病率分别 为
管的挫伤 、 撕裂 甚至离断。② 手术 : 手术本身也是 一种 创伤, 手 术中 由于骨折 复位 , 软组织 的牵拉 , 以及伤 口
过 长时间的暴露 均有 可能损伤 血管 。人工关节 置换 术
6 1 %、 7 7 %和 8 0 % 。防治不 当可 能发生 严重 的并 发 症, 如肢体坏死和肺栓塞 , 甚至猝死 。下肢静 脉血栓形
对性地制定预 防措施 以减少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 脉
血栓 的发生 。现将骨科深静脉 血栓述
文献 报道 , 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主要 有 3大类 , 包
括血液的高凝状 态 、 静 脉血流的淤滞 和静脉 壁的损伤 。 任何可以导致静脉血 液淤滞 、 静脉 内皮损 伤和血 液高 凝 状态的因素 , 都可以使 D V T的发生危险性增高。 2 . 1 血 管内膜损伤 对 于骨科患者 , 有很多 因素可导 致 血管内膜的损 伤 : ①创伤 : 骨科患 者多数 因车祸 、 重
一
中长时间的被动体位 , 术 中止血带 的使用 , 下 肢过 度旋 转 和牵 引以及骨水泥聚合产热 的损伤都使邻 近血 管受 到间接损 伤的概 率增加 。术 中大量输血 , 使血小 板 数量增加 , 聚集性增强 , 血浆纤维蛋 白原 和凝血 酶含量 也 显著增 加 , 致 使血液呈高凝 状态。③药物 : 骨科 创伤 患 者受伤后大多数软组 织肿 胀 , 需 甘露醇 和七 叶皂 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科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为了有效的预防,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制定了基本预防和药物、机械预防措施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应以预防为主,有效的实施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病,也是骨科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它起病较急,如不及时处理和治疗会引起肺栓塞及影响下肢功能。
目前公认骨科手术特别是下肢关节、长干骨手术和创伤对诱发DVT形成有较高的危险性[1]。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加,下肢外伤,截瘫患者的增多,加之人工膝关节、人工髋关节的置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如果缺少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必要的防治措施,就可能造成并发致命性肺栓塞。
故临床上增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掌握对DVT的预防,会减少骨科患者发生DVT及肺栓塞的机率,缩短住院时间和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现将对骨科患者DVT的预防和护理进展做初步综述。
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DVT的机制,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2]。
1.1 静脉血管壁损伤骨科患者大多为外伤患者,创伤可造成血管壁的广泛损伤,加上手术损伤局部组织而伤及静脉血管壁,于是激活一些组织因子和凝血因子,导致DVT的发生。
1.2 血流速度的减慢静脉血流速度较动脉血流速度慢,小腿肌肉存在许多静脉窦,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
骨科患者由于创伤,伤口疼痛,加上制动,导致运动减少,血流滞缓,从而促使DVT的形成。
1.3 血液高凝状态外伤或手术创伤使血小板黏附,出现纤维蛋白沉积和血栓形成,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因而骨科患者易并发DVT。
2 预防措施
2.1 基本预防措施
2.1.1 手术操作尽量轻柔,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
2.1.2 鼓励早期功能练习。
卧床患者,护理人员协助翻身,指导做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下肢外固定或手术后患者可指导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及踝关节的跖屈和背伸,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1.3 抬高患肢,保持患肢高于心脏20~30 cm,注意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
2.1.4 在病情允许下早期下床活动,逐渐增加下肢各关节的活动范围及肌力训练。
2.2 机械性预防措施
2.2.1 进行人力挤压腓肠肌可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改善静脉瘀血状态,防止DVT的发生。
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能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3]。
2.2.2 莫咪蓉等[4]在预防深静脉血栓的过程中,对500例患者运用气压治疗仪预防DVT的效果,通过气压对肢体进行大面积的挤压和按摩,加速血液回流或流向周围毛细血管,从而显著增大血流速度,降低血液瘀滞,可有效减少了血栓的形成。
2.2.3 运用间歇充气装置,通过周期性的充气及排气,促使肢体产生搏动性血流,提高下肢回心血流速度,改善术后肢体血流缓慢现象,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粘附,从而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
2.2.4 范新春等[6]对33例髋臼骨折术后14 d使用足A V按摩足底,可给予足底部间歇脉冲加压,模仿行走时产生的足部压缩力,对足底静脉丛进行挤压和放松,具有简单,安全,有效的预防DVT的发生。
2.2.5 潘晓云等[7]运用医用弹力袜,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加压,促使静脉血液回流心脏,防止下肢静脉瘀血,确保下肢静脉血液的良好循环,从而预防DVT的发生。
2.2.6 应用CPM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作用机制为改善骨折早期出现的血液流变性异常和微循环障碍,促进组织液回流,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有利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8]。
2.3 药物性预防措施
2.3.1 杨佐明等[9]对132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LMWH)的预防用药组和未用药的对照组,结果发现LMWH可显著降低围手术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3.2 对有DVT高危因素者,给予血栓通、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等预防性治疗措施[10]。
2.3.3 张建方等[11]对23例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予早期八珍汤合顺气活血汤加减口服预防下肢静脉血栓,该药方在调解人体凝血机制,加快血栓溶解、机化及侧支循环建立方面,疗效可靠。
应用中药汤剂,既有利于增强患者的体质和抵抗力,又防止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3.4 朱振安[12]推荐的磺达肝癸钠主要适应证为骨科大手术后的静脉血栓的预防,它通过与抗凝血酶的活化部位特异性结合,减少凝血酶产生和纤维蛋白形成,对预防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3 预防性护理
3.1 做好入院评估
护理人员首先要认识到DVT的危害性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入院患者应了解既往史,加强对高危患者的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DVT的警惕性。
对合并血脂高血粘稠度高者,要鼓励积极治疗,尽可能使血脂黏度恢复到正常范围,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13]。
3.2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饮食要清淡,低盐低脂。
吸烟者要戒烟,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收缩。
每日饮水量>1500 ml,保证足够的液体量,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并可保持大便通畅,以免便秘时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14]。
3.3 穿刺部位的选择
据统计,下肢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15],临床上静脉输血或采血时,
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穿刺部位,对DVT高危患者,应避免做下肢静脉穿刺,特别是反复穿刺。
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避免在同一静脉反复输注刺激性药物。
3.4 观察护理
DVT形成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肿胀、患肢疼痛、患肢体表温度由暖变冷、Human征和Nenhof征阳性[16]。
临床护理工作中要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下肢的充盈情况,及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
测量双下肢相应部位的周径,必要时做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
3.5 用药护理
使用抗凝药物期间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引流管的引流量,切口渗血情况,牙龈、注射部位有无出血,尤其注意有无颅内出血。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3.6 肺栓塞的观察
确诊为DVT时,须绝对卧床休息,禁止患肢按摩、挤压或热敷,以防止血栓脱落。
并选择性给予抗凝、消肿、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溶栓对症治疗。
同时加强对患者病情的严密观察,如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血压下降,应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发生[17]。
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它发病急,死亡率高,护理上须警惕。
4 小结
综上所述,骨科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因素有多方面,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近年来已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做为护理人员掌握了DVT 的有关知识,注意对高危患者的干预,对患者严密观察,有效的实施预防、护理措施,可极大的降低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沈骏,张先龙,王琦,等.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中期随访研究.中华骨科创伤杂志,2006,8(7):640.
[2]魏鹤新.骨科大手术前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中国实用医药,2008,3(28):5455.
[3]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1.
[4]莫咪蓉,沈佩娟,洪爱莲.气压治疗仪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观察和护理.护理研究,2007,8,21(8A):21202121.
[5]董咏梅,张若,陈聪,等.间歇充气装置辅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8,23(6):10921093.
[6]范新春,周东生,孙占胜,等.足A V泵对髋臼骨折术后下肢DVT形成的预防作用观察,山东医药,2009,49,14:5758.
[7]潘晓云,倪信乐,谢强丽,等,医用弹力袜预防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护士进修杂志,2009,1(24):4647.
[8]陈丹琼,谭晓珍,朱肖奇,等.应用CPM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3031.
[9]杨佐明,戴士峰,王琦,等.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2,24,2:157158.
[10]莫惠萍.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体会.山东医药,2009,49(17):28.
[11]张建方,姚杭均,朱保金,等.八珍汤合顺气活血汤加减预防高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23例.浙江中医杂志,2009,2,44,2:136.
[12]朱振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的新型抗凝药物磺达肝癸钠.中华关节外科杂志,2009,3(1):122124.
[13]郑杨.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09,4(7),189190.
[14]席会文.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8889.
[15]居蓓华.新生儿下肢血栓形成护理及预防.护士进修杂志,2005,15(10):792.
[16]章泾萍,潘丽英,奚卫珍,等.护理干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临床护理杂志,2009,8(4):1719.
[17]邢天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及预防.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