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一、说教材《登鹳雀楼》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21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
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
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
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古诗的要求是能展开想象,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能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诗的特点,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和技能: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1.能根据文本内容,展开想象。
2.能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古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四)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一)情境教学法本诗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学生无法亲自感受。
这样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极富思想感情的范读及壮观的画面带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情绪和浓厚的兴趣。
21(二)扶放结合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针对本课的特点,采用“扶放结合法”。
首先扶着学生学习第一、二行诗句,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行诗句,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8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借助图画、追溯字源、联系生活等方法学习“依、尽、欲、层”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背诵古诗。
3.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观。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知晓诗题,读通诗句,识写生字1.识楼,知晓诗题。
(1)看图猜诗,做游戏(2)跟着唐诗去旅行:鹳雀楼在何处?出示图片,简单讲解。
(板画+讲解)从前的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县西南边,面对中条山,下面就是奔涌不息的黄河。
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聚在楼顶,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3)了解鹳雀楼,积累词语。
我们古代有四大名楼,在北方的只有鹳雀楼。
鹳雀楼有3层,每层有10米高,楼下的底座就有10米高。
所以这座楼有40米高,相当于我们教学楼的3倍。
这是名副其实的“高楼”。
这座高楼因为一个人的一首诗,变得世界闻名,这个人就是王之涣。
王之涣是个才子,当过官,可是被人诬陷后,就辞官了,做了10年的游客,走遍各种名山川,在好朋友的劝说下,决定再次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在他赶考的路上,路过鹳雀楼,赏美景,心中感慨万千,就写下了这首《登鹳雀楼》。
2.读好诗题。
登/鹳雀楼。
3.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边读边猜诗句的意思。
4.指导朗读。
(1)指名读,集体读。
(2)听师范读,感受平仄韵律。
(3)借助停顿,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4)齐读全诗。
二、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读出画面每一首写景的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
让我们跟随王之涣的诗句,一起去欣赏一千四百多年前,登上鹳雀楼的二楼,放眼望去的美景吧。
1.登楼,读诗想象。
(1)学习一、二两句诗,随机学习“依、尽”。
自由读一、二两句,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反馈,引导展开想象,读好句子。
动作理解“依”“尽”。
(随文识字:依,范写、点评反馈)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看到想到)你们还想看更多、更远的景色吗?那该怎么办?(2)学习三、四两句诗。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_1
《登鹳雀楼》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依、尽、黄、欲、穷、层”6个生字,正确书写,“依、尽、黄、层”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背诵,体会诗中的景色。
4、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古诗,学习新笔画“竖折”。
3、学习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
4、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磁性田字格,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图片揭示课题。
1、孩子们在中国的古代,有一座很有名气的楼叫鹳雀楼(教师板书:“鹳雀楼”,播放鹳雀楼的图片,学生欣赏。
2、提示课题:有一天,唐代诗人王之涣和他的朋友登上了这座楼,看到非常壮丽的景色,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地,就是今天我们学生的这首诗《登鹳雀楼》,(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3、全班齐读课题,指导停顿:登/鹳雀楼,“登”是登上的意思,就是登上鹳雀楼。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读古诗,其余的同学听,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读完了就请学生说说想象的画面和感受。
2、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些什么?(指导学生看插图,远处的太阳靠近山头,在慢慢的落下去,说明这是傍晚的太阳,傍晚的太阳又叫夕阳。
近处:楼下,黄河水滔滔不绝,奔向大海)。
3、齐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①把诗中写到的景物圈出来。
②指名学生说:a、我圈出了白日,白日就是太阳。
b、我圈出了山、黄河、海。
③孩子们真是火眼金睛哪,在十个字里就圈出了四种景物。
四种景物中“太阳和山有什么联系,黄河和大海又有什么联系呢?④指名学生说:我从“白日依山尽”这句诗中就知道太阳快要落山了,从“黄河入海流”中知道黄河水是流向大海的。
⑤是啊,作者登上鹳雀楼,举目远眺,看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听着脚下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
此时,作者他在想什么?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理解教学的重要性和责任。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的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我将使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重点讲解第八单元中的古诗二首,其中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这首诗,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背诵诗句,掌握一些生字词,并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诗句的意义,并能够背诵。
难点是帮助学生们掌握一些生字词,并能够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将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文的动画展示和图片,以及生字词的卡片。
学生们需要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将以一幅鹳雀楼的图片引入,询问学生们是否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楼,并简要介绍鹳雀楼的历史背景。
2. 讲解:我将逐句讲解诗句的意义,并解释一些生字词的含义。
我会用动画和图片来展示诗句中的景象,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3. 朗读与背诵:我会带领学生们朗读诗句,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背诵。
我会提醒他们注意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4.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诗句中的描写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会给予他们一些指导,并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六、板书设计我将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诗句的主要内容,并突出一些生字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们背诵《登鹳雀楼》并默写。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们进行拓展延伸,例如查找其他有关鹳雀楼的资料,或者尝试自己写一首类似的诗。
这就是我对于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诗二首《登鹳雀楼》的教学计划。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小学语文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7篇
小学语文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小学语文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二年级《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目标:1、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
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一、导入: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
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明白古诗中的“依、尽、入、欲、穷、千里目、更”的意思。
2.理解古诗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辽阔景象和雄浑气势。
3.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感受诗的意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会诗句蕴含的哲理。
五、学习古诗三四句。
1、引入古诗三四句。(要想看到更远的天际,更远的黄河水,诗人应该怎么做?)
2、我们所想正如诗人所想,不同的是诗人是用诗句来表达,他用的诗句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什么呢?咱们咬文嚼字来说说吧。
4、动作演绎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动作演绎诗句吧。站凳子上——-站桌子上)挖掘诗句表达的内涵。----站得高,看得远;积极向上,不断攀登……
二、读诗找景
出示景物,找含有这些景物的诗句。
这首诗描写(白日、山、黄河、海)这些景物。这些景物藏在哪两句诗里?请同学们赶紧去找找。
三、摆图明意
根据诗句摆图景。
对,同学们眼睛真够亮的,它们就藏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诗里。(出示圈景物的诗句)
接下来我们根据诗句来尝试摆图景。孩子们拿出自制的景物图片试着摆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吧。到底怎么摆才对呢?注意诗句中联接景物的词语。借助课文插图和字典上的字义,明白它们在诗中的意思才行。
四、赏景读诗
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向这里,来欣赏诗人王之焕登上鹳雀楼见到的壮阔雄浑景象。天边落日依傍群山一寸一寸下沉,夕阳余晖绚烂无比,近处黄河奔涌而去,流入远方的大海。诗人用短短的10个字就把这壮阔辽远的画面描绘出来。这10个字就是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请孩子们像老师这样读,争取读出画面的辽远,黄河的雄浑气势(范读)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8 古诗二首 优质教案1《登鹳雀楼》
三、理解诗句
1.学习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1)指名读一、二两行。
②答问。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投影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群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4.按笔顺描红。
5.《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八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
3.读抄词语(课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开火车认读
练说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引导用熟字记生字。
楼依尽黄层
“层”是“尸字头”,不要多加一点。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
引读
(2)指名读三、四两行。
(4)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2.练说全诗的意思。
1.齐读课文
2.讨论。
认真看图思考。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指名回答(太阳、青山、黄河)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诗人还看到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
指名读,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登鹳雀楼》)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3、揭示挂图。
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
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四、初读课文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
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和他的名作《登鹳雀楼》;2.理解《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并能默写诗的前两句和最后一句;3.能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美感;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朗读诗歌;2.教学难点: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3.1 教学内容3.1.1 诗歌呈现•讲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事迹,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陈述《登鹳雀楼》的句式结构和意义。
3.1.2 诗歌鉴赏•朗读《登鹳雀楼》;•让学生理解每一句意思,并讲述老师对这首诗的理解;•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该诗的感受和理解,并进行讨论。
3.2 教学过程3.2.1 热身在教学开始前,可以进行一些热身活动,如背一首简单的古诗词,或通过童谣游戏让学生放松身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3.2.2 诗歌呈现1.讲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事迹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祖籍相州卢氏(今河南省卢氏县)。
2.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在唐代晚期所作的一篇七绝诗歌,诗作描写了登上鹳雀楼后,眼前的美景和自身的感慨,被誉为唐代七绝的代表作之一。
3.陈述《登鹳雀楼》的句式结构和意义。
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是通过写景来描绘出自然风光的壮丽,形象地表达了大自然的秩序和美好。
第二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则表达了人类向外拓展视野的本性,以及向更高的目标发展的追求。
这句话特别突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人类希望逐步拓展自己的眼界的愿望。
第三句:“风雨楼台,春色榜眼。
”则是表达出作者的感慨和体会,以及对所处环境的喜爱之情。
作者已经风雨过世,但是楼台依然存在,春天依然美好,尽管一眼望不到尽头,但这幅美景能够让人摆脱现实的束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大意及诗意表达方式•记忆整首古诗《登鹳雀楼》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朗读及背诵古诗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兴趣,了解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二、教学重点•学习整首古诗《登鹳雀楼》•理解古诗的诗意表达方式三、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古文古诗的诗意表达方式理解。
四、学情分析针对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还需要老师的引导,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
针对《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其含义深远,需要师生合作完成,进行深度的阅读理解。
五、教学过程1. 情境营造在教学之初,让学生先读一遍《登鹳雀楼》,并思考自己不懂的生僻字,并提前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想象穿过山水之间登楼的情境,更好地理解诗意。
2. 诗歌鉴赏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这首古诗的大意。
例如:“老师为什么要让你们学习《登鹳雀楼》?”等等。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节奏(韵律),字眼(修辞),以及诗意进行寻找和理解。
3. 意义解读学生们读完诗歌后,针对其内容,自由浏览老师提供的图片,找到诗歌中的人和物,然后进行简要介绍;接下来老师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以及诗歌的意义。
例如“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集中自己的精力,才能有所成就。
”4. 诵读背诵学生们口朗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老师另安排三个学生合作,协助完成朗读,要求每个学生都至少朗读一句,以此培养学生的朗读技能。
在课堂结束时,老师要求每个学生把最喜欢的一句话背起来,以便下节课的检验。
六、教学方法文本解读法、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全课合作、借助图片等多种方法。
七、教学评价1. 考查形式普查、朗读、自主评价2.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和对古文古诗的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们帮助学生理解和识别了《登鹳雀楼》古诗中的修辞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
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
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
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
欲:想要。
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古诗。
2. 培养学生对景物、感情的感知及想象力、理解该诗的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意义及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的语言律动、形象描写等方面深入理解、感受。
教学准备:1. 引导学生观察现实。
2. 展示《登鹳雀楼》古诗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们说到:“小朋友们,你们是否见过高高的“鹳雀楼”?是否听过这首《登鹳雀楼》古诗呢?”2. 引导学生们窥探课文背景,感受老师主题发言:“我们中国有很多别具特色的古建筑,如紫禁城、长城等等,你们可能去参观过,也可能听过,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也描述了一座古建筑——登鹳雀楼这座塔楼,那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古诗《登鹳雀楼》是怎样的?”二、正文(30分钟)1. 听课文(或唱歌):老师朗读课文,或者放录音让学生们跟读,感受其中的韵律、情感。
也可以根据音乐解析其中的韵律。
以分段朗读的方式,将《登鹳雀楼》的诗歌韵律感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听后感受其中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研究乐趣。
2. 理解与欣赏:讲解《登鹳雀楼》诗的内涵,幅度,用古时候的人们所见所闻描述独特的感染力。
1、现场拍照2、试图移动距离将楼房照片放在数码屏幕。
3、钻出一个d4,学生们边祈祷边数骰子,几就是几步远。
4、将现场拍摄的楼放在他们中间,其他学生就会看不到它。
现在他们只能通过判断彼此所说的话的距离来找到目标。
5、请学生试图将楼房纸彩卡片拼成一幅完整的图后,让他们现场大喊高兴的话。
6、展示《登鹳雀楼》古诗图,让学生动手辨认和它相对应的内容。
7、听《登鹳雀楼》的乐曲,感受古诗所蕴含的文化精髓。
8、分小组让学生扮演古代诗人,让学生们在讲台前在古代衣服穿上演讲,加以趣味性。
三、拓展(10分钟)1. 学生操作:在自然场景中模仿古诗表现所描述的环境,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创造一个自然的场景,并在这个场景中模仿古诗中所描述的环境,如:“白云江上往来鹤,目断清碧几重波。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主要包括《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阅读理解。
通过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我国古代诗人王之涣的才华,以及他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诗文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重点: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文阅读材料;3. 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的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引入新课;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韵律和节奏,然后进行背诵;4. 讲解诗文:解释诗文中的生僻字词,解读诗文的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文填空练习,检验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将《登鹳雀楼》背诵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文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七、作业设计1. 背诵《登鹳雀楼》;2. 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文的意境;3. 画一幅鹳雀楼的图片,并附上诗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阅更多关于鹳雀楼的资料,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重点之一,因为通过自主阅读,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文。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及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及反思8、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XXX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曾经学过了。
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上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划最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侧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局部,那上面局部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分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当如许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楼(楼房)(高楼)依(依靠)(依然)尽(尽头)(尽力)欲(愿望)(欲念)穷(贫穷)(穷人)层(云层)(层次)瀑(瀑布)(飞瀑)布(一匹布)(瀑布)炉(火炉)(炉子)烟(烟雾)(烟气)遥(遥远)(遥望)川(山川)(四川)三、研究生字出示生字。
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二上《登鹳雀楼》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二上《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一、导入。
1.同学们,前面我们跟着大诗人李白来到了美丽的庐山,见到雄伟壮丽的庐山瀑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今天我们我们要继续去旅游,看一看祖国的人文景观。
你们想去吗?2.(出示四大名楼)这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楼。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其中的鹳雀楼,请你大胆地猜一猜,你知道为什么叫鹳雀楼吗?因为这里靠近黄河,经常会有鹳雀在黄河里捕鱼抓虾停在楼上休息,所以,这座楼就被称为“鹳雀楼”。
(出示鹳雀图片)指名读,认识鹳雀。
3.学习生字:“楼”“楼”是本课的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住这个字?(左右结构,木字旁)(出示木楼图片)是的,古代的楼都是木头做成的,所以是木字旁,右边的部分,是“娄”,读“lou”。
你来读一读。
那这个字怎么来写呢?老师告诉大家,要写写好字,首先要分析字的结构,这是什么结构?那写好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什么呢?第二部就是观察关键笔画的位置,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能看出来。
师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你还知道什么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词语,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你能给“楼”换个偏旁吗?看到小朋友们这么好学,老师也忍不住想要换一换了。
出示:“篓、搂”。
我们发现这三个字都有“娄”,读音相似,区分意思主要看他们的偏旁,这样的字叫“形声字”。
4.鹳雀楼是一座名楼,大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登到楼上,把他看到的、想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叫《登鹳雀楼》。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首古诗。
拿出小手跟老师把题目补充完整。
你们想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吗?二、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
1.鹳雀楼一共有3层,要想登到楼上,小朋友们要通过三个关卡。
你们有信心吗?(出示带拼音生字、词语)指名读、领读、齐读。
(出示不带拼音生字、词语)开小火车读,小组读。
2.把这些生字放回到古诗中,你还会读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
第一关大家顺顺利利地通过了,恭喜大家已经登上了一层楼。
现在难度升级啦。
我们古诗抑扬顿挫,节奏优美,你能通过第二个关卡,读出古诗的停顿吗?自己先来读一读,试一试,读给同桌听一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
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
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认识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交流展示。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一定记得很熟!咱们来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读汉字,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一定读得更好。
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练习背诵。
三、书写生字。
1、师:调皮的汉字娃娃要孩子们送他们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写的汉字娃娃很少,你能写好吗?找找这些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写字要领。
3、师:咱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
生摆好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然后开始书写,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四、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读读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板书设计】
5.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站得
高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