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优秀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优秀5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一教材分析:(1)知识体系:(2)本册教材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但是难点集中,教学中要适当进行分割、补充。
真正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1,例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 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2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和除法的运算性质。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对于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运用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时,往往会忽略一些细节,导致计算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运算准确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和除法的运算性质,能够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和除法的运算性质。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进行实际问题解答。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掌握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课件、例题和练习题,提前布置学生预习。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和除法的运算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归纳出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巩固题,让学生进一步运用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4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4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加减混合运算法则,认识乘法与除法的运算性质,能够灵活运用简便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掌握加减混合运算法则。
2.认识乘法与除法的运算性质。
三、教学难点1.灵活运用简便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课件PPT2.教学实例3.学生作业布置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生活例子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知讲解:介绍加减混合运算法则及乘法与除法的运算性质,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示范演练: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做题。
4.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联合讨论,解决一些拓展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5.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交给老师。
六、板书设计•加减混合运算法则•乘法的运算性质•除法的运算性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对简便计算方法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给予更多练习。
下节课计划引入更多的生活应用例题,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算能力。
八、课后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习题。
2.思考一道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计算问题,并写出完整的解题步骤。
九、教学延伸1.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2.利用互联网资源,寻找更多相关练习题目,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方法,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7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7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运算定律的相关概念。
2.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数学运算技能。
二、教学重点1.运算定律的概念和具体应用。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难点1.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
2.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板书。
2.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和关注。
2. 学习运算定律的相关概念1.介绍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介绍减法的应用法则和余数定理。
3.通过例题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含义和作用。
3. 进行简便计算1.练习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应用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 拓展练习1.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运算定律相关问题。
2.师生互动,互相分享答案和思路。
5. 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2.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强调数学在实际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思考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与感悟。
七、教学反思1.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下节课的教学方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运算定律的原理和应用,提高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9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9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熟练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例如凑整十、估算等。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
2.简便计算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加法交换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例如,3+4和4+3的和都是7。
•加法结合律:改变加法的顺序,和不变。
例如,(2+3)+4=2+(3+4)。
2. 简便计算方法•凑整十法:以9为基数,通过凑整十使计算更简便,例如9+7可以理解为9+1+6,先将7补足成10,再减去多出来的1,得到10+6=16。
•估算法:快速估算出运算的结果,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节省时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2. 讲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分别通过具体例子和抽象符号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运算定律的概念。
3. 实际练习•让学生通过计算题目来练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引导他们灵活运用这两个定律解决问题。
4. 简便计算方法的介绍和练习•通过凑整十法和估算法的简便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在实际计算中选择合适的策略,提高计算效率。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用。
2.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简便计算方法得出结果。
六、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重要性,以及简便计算方法的实用性。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2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的交换律”和“乘法的结合律”的概念。
2.能够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计算。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及运用。
2.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计算。
三、教学难点
1.灵活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问题。
2.进行多步计算时的策略运用。
四、教学准备
1.课件:包括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讲解及例题。
2.习题册:准备练习题供学生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复习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讲解
1.介绍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提供简单例子进行解释。
2.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
(三)练习
1.让学生针对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做练习题。
2.给学生时间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简便计算练习。
(四)应用
布置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问题。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强调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
1.完成习题册上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习题。
2.思考如何应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够熟练进行简便计算。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8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8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几内亚湾与算式数学楼的概念。
2.学会应用运算法则进行简便计算。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运算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2.运用简便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1.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熟练应用计算规则。
四、教学准备
1.课件PPT。
2.教学草图。
3.教具:计算器,游戏卡片。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法则。
2. 学习新知
1.讲解几内亚湾与算式数学楼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
2.通过案例演示,介绍如何运用运算定律解决简便计算的方法。
3. 操练环节
1.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课堂练习题。
2.利用游戏卡片设计互动游戏,巩固运算定律的应用。
4.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运算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自行设计并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归纳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运算定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灵活运用。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作业《练习册》的相关题目,并思考如何运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自己身边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几内亚湾与算式数学楼
•运算定律应用案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需要加强,下节课需要更多的实践操作和案例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0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0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主要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10课时重点讲解乘法分配律,并通过大量例题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对乘法分配律有一定的了解,但运用不够熟练。
本课时需要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其含义并能熟练运用。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2.理解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总结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通过大量例题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乘法分配律的相关讲解和例题。
2.练习题:针对乘法分配律的练习题。
3.黑板:用于板书讲解和示范。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回顾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并用例题演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例如:(a+b)×c = a×c + b×c。
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针对乘法分配律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解题心得。
拓展(10分钟)讲解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高级应用,如:分数的运算、比例的计算等。
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方法。
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针对乘法分配律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公式和概念,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主要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本课时为第一课时,重点介绍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对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激发,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掌握及运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运算定律,以及如何在实际计算中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发现运算定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运算定律的例子。
2.学具:为学生准备练习题和小卡片。
3.教室环境:布置轻松愉快的教室氛围,准备彩色粉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课题,如“小猴子的水果店”,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运算定律的应用。
呈现(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算式,如 3 + 4 + 5 和 4 + 3 + 5,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结果。
2.引导学生发现,改变算式中数字的位置,结果不变,从而引出加法交换律。
3.教师再出示一些算式,如 3 + 4 + 5 + 6 和 4 + 5 + 6 + 3,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结果。
4.引导学生发现,改变算式中数字的位置和组合方式,结果不变,从而引出加法结合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这一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数学运算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对于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他们可能还没有接触过,所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让学生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主发现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通过实际计算,让学生掌握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计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变换计算顺序,使计算更加简便。
例如,计算3 + 4 + 5 + 2,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改变计算顺序,使其更容易计算。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运算定律的含义。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例如,a + b = b + 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例如,(a + b) + c = a + (b + c)。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一些简便计算问题。
例如,计算23 + 47 + 12,引导学生先运用加法交换律,将12和47的位置交换,然后再运用加法结合律,将23和12先相加,再加上47。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应用方法。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操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数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及运用。
–灵活应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2.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三单元。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课件等。
3.教学环境:整洁、安静的教室。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口算练习,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和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为本节课的主题做铺垫。
二、新课讲解1.引入新知识:介绍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两个定律的作用及意义。
2.示范运算:在小黑板上演示几个简单的运算例题,引导学生熟悉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方法。
3.练习巩固:让学生自主完成几道练习题,检验他们对于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掌握程度。
三、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经验和方法。
•学生展示:请一些学生到黑板前展示自己解题的思路,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解题技巧。
四、作业布置•布置当堂作业:让学生完成本节课留给的作业,巩固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到学生在理解加法换序律和乘法交换律时存在一定困难,部分学生在运用定律解决问题时还有些犹豫。
下节课我将通过更多的实例练习和生活应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条定律的应用方法。
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4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4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时,主要学习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运算定律,它对于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对本节课的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运算定律的理解不够深入,运用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并通过大量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计算效率。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
2.如何在实际计算过程中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并总结规律。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大量的练习中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乘法分配律的相关图片、例题、练习题等。
2.学具:小卡片、计算器等。
3.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乘法分配律的日常生活情境,如购物时如何计算价格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简化计算过程。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例,向学生介绍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运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7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7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
这些运算定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运算的本质,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运算定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一些运算定律,但如何将其运用到计算中,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
2.难点:如何将运算定律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等,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 教学准备1.课件:运算定律的相关图片、例子。
2.练习题:针对本课时的运算题目。
3.小组讨论工具:纸、笔、计算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算例子,如购物时如何计算价格,让学生观察其中的运算规律。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运算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2.呈现(10分钟)介绍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
通过PPT展示相关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运算定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挑选一些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运算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计算一家超市本周的销售额,或者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本课时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运算定律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0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0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主要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灵活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10课时,我们将重点学习乘法分配律,并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灵活运用。
2.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并在实际问题中熟练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利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乘法分配律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和例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乘法分配律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解题过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小明买了3本书和2个笔记本,一共花了15元。
如果每本书的价格是x元,每个笔记本的价格是y元,那么x和y分别是多少?”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例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已知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等于这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的积,即(a+b)×c =ac+bc。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1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分配律”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2.了解“分配律”的应用范围和影响。
3.能够正确运用“分配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分配律”原理和运用方法。
2.能够应用“分配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将“分配律”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根据具体问题正确运用“分配律”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让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知识,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分配律与简便计算。
2. 讲解“分配律”的概念•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分配律”的含义:a×(b+c) = a×b + a×c。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计算,加深对“分配律”的理解。
3. 练习应用“分配律”•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应用“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解题思路,及时纠正错误。
4. 拓展应用•让学生思考并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运用“分配律”计算的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分配律”的实际应用价值。
5. 总结与讨论•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分配律”的运用方法和意义。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目,巩固“分配律”的应用。
2.搜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分配律”原理解答。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分配律”展开,通过具体例子和练习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分配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DOC范文整理】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单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加法交换律一、教学内容:P28/例1练习五有关习题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运用加法交换律的思想探索其他运算中的交换律。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加法交换律。
四、教学难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五、教学关键: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思想。
六、教学过程情境,形成问题谈话:同学们喜欢运动吗?你最喜欢哪项体育运动?李叔叔是一个自行车旅行爱好者,咱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李叔叔的情况。
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图。
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讨论与思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解决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独立列式计算。
交流、呈现不同的列式:40+56=96+40=96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板书:40+56=56+40在这组加法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提出猜想。
在加法中是不是存在这么一个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猜想,形成结论男女生猜想。
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96+237……男生完成:76+3024237+96……学生汇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有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2、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对于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几何直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难点: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理念】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的优点、借助画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既体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重视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发展数学思考、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能在你的作业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吗?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怎么求宽?如何求长方形的长呢?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面积÷长=宽面积÷宽=长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解决我们学校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愿意吗?2、教学例题(一)例1教学出示例题:合肥市华山路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认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2、师质疑:同学们已经注意到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仔细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增加了,面积就一定会增加吗?师指名回答、预设1:学生长增加,宽不变,面积就一定会增加、预设2:学生长增加,宽不知道,面积就不一定会增加,也许还会减少、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在这道题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花圃的长增加,面积就增加了?预设1:把增加的面积画出来、预设2:画图3、画一画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接下来我们一起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示意图,用刚才画的长方形代表花圃,在花圃上面画出增加的面积、提醒一下:既然是示意图,可以不需要用尺子,用铅笔直接画、4、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老师也想画一画、预设:第一步,黑板上的长方形表示花圃、第二步,只画一条边增加很长、追问:可以吗?为什么?第三步,画出一条边增加3米、追问:画好了吗?第四步,画出两条边都增加3米、追问:现在画好了吧?怎么又不可以?第五步,谁能上来把那条边画出来、你来指一指哪里是增加的面积?教师用阴影部分表示增加的面积、原来的面积在哪里?第六步:谁来根据示意图说一说面积为什么增加了?宽是哪一条边?师指着图,这条边既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也是这个增加部分的什么?(用红笔再次画一画这条宽)5、在示意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同桌根据示意图互相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上台板书,说一说)6、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7、独立完成,指名上台指着示意图板演,教师板书、8、从图中我们发现花圃的长增加了,宽不变,面积增加了;如果花圃的长减少了,宽不变,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减少)你能在长方形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想一想,谁上台在长方形中画一画?预设1:上台画出正确的同学,让他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减少的面积在哪里?这位同学的画法非常准确、预设2:上台画出错误的同学,让别人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符合题意吗?谁能上台画出长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师提醒学生画图一定要一定要想好哪条边改变?哪条边不变?比较:两次画图有什么不一样?过渡:长方形的宽不变,长发生变化,面积也发生了改变、那如果宽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呢?一起看第二道数学问题、(二)教学“试一试”华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后来因扩建公路,水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水池的面积就减少了壹伍0平方米、现在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学生齐读,教师追问:这个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2、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指名上台用手势比划后师追问:这次什么改变了?什么又没变呢?3、独立列式计算后,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上台指着图说、(三)比一比1、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这是文字叙述题意,这是用示意图表示题意,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2、师:看来,画图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三、变式练习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两道题目中都有一个量没有变,你发现了吗?如果长与宽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题目你们还会吗?出示变式1:(1)变式1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1、老师读题后并追问: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2、师:照这样,增加的面积在哪里?先在大脑中想一想,想好了试着在图上画一画、3、师指名上台比划示意图,课件随机出现、4、长方形的长和宽都不知道,看着示意图,你会解决问题吗?(二)变式2师:同学们现在已经能够在纸上画出图形帮助思考了、其实高手画图不但能在纸上画图,还可以在脑海中画图、接下来我们一起试试在脑子中画图、(出示:有一个长方形,长50米,宽40米、)1、长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板书:40×5=200(平方米)2、宽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先在头脑中画图,再列式计算,最后课件验证,板书算式、板书:50×5=250(平方米)3、长和宽同时增加5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1)头脑中的图画好了吧?谁能很快列出算式?生:200+250=450(平方米)(2)我们在图上画一画来验证脑子里想的图,好吗?有什么不一样?发现刚才我们的计算有什么问题?到底增加了多少呢?4、长和宽同时减少5米,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先在脑子中画图,课间验证、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求出减少部分的面积?生1:分三部分来求、生2:分两部分来求、生3: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来求、5、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肯定吗?四、课堂小结师:我们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各种变化,我们是怎么解决的?画图有什么好处呢?在画图应该注意什么了?师:其实不单单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如果发生变化,同样可以采用画图的策略予以解决、课后同学们可以好好研究这道题“长增加5米,宽减少5米,面积改变吗?”,将研究过程和成果写成“数学日记”,与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一起分享!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二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35页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3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3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主要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运算定律,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基本运算,对运算定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运算定律,提高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难点:在实际计算中灵活运用运算定律,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运算定律,提高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等。
2.学具:学生作业本、练习册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运算知识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简化计算过程。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定律,并解释其含义。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运用运算定律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完成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计算中运用运算定律的经验和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6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6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好PPT或教案内容。
2.板书:准备好板书内容。
3.教学辅助工具:计算器、教学游戏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概念。
2.让学生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第二步:讲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1.讲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2.讲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第三步:练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
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
第四步:拓展延伸1.提出一些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2.组织小组竞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步:总结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重要性。
2.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解题技巧。
五、课堂作业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2.鼓励学生课后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反思1.思考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提升教学质量。
2.思考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性调整下节课教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技巧和思维能力。
同时,注重互动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意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第2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这两个定律是数学运算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的规律,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对运算定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两个定律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含义。
2.能够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2.能够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举例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例子和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提高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教学素材(如图片、故事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例如,讲述一个关于三个小朋友分糖果的故事,让他们在分糖果的过程中发现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讲解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含义,并通过PPT课件展示相关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定律。
3.操练(10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以及相关的选择题和判断题。
教师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做练习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解题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单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一、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练习五有关习题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逐步提高归纳、推理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运用加法交换律的思想探索其他运算中的交换律。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加法交换律。
四、教学难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五、教学关键:引导学生运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思想。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形成问题、谈话:同学们喜欢运动吗?你最喜欢哪项体育运动?李叔叔是一个自行车旅行爱好者,咱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李叔叔的情况。
、出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图。
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知道哪些信息?3、讨论与思考:(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解决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3)独立列式计算。
4、交流、呈现不同的列式:40+56=96(千米)56+40=96(千米)5、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板书:40+56=56+40在这组加法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板书:交换位置和不变)6、提出猜想。
在加法中是不是存在这么一个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二)猜想,形成结论、男女生猜想。
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96+237……男生完成:76+3024237+96……学生汇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符合猜想。
2、小组内猜想。
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事例验证。
(寻找身边的例子)如:(1)四(1)班有男生31人,女生25人,全班有多少人?31+25=25+31(2)○○○○○○○○4×2=2×4交流:从这些事例中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4、加法交换律的表示方法。
(1)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我们猜想的这个规律吗?可以用符号、字母、文字等等表示,试试看。
(2)观察不同的表示方法:等式中的符号表示什么。
如:○+□=□+○中,“□”和“○”代表什么?(代表任意不同的数)○+□=□+○又表示什么呢?……(3)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在数学中称为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三)应用,巩固新知、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①()+165=165+35②1013+214=()+()③80○50=50○80④48+29+52=48+()+()⑤()+()=()+()(1)自主练习。
(2)交流:第④小题中有三个数,还能利用加法交换律吗?对你有什么启发?(引导学生完善加法交换律: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3)最后一题:可以怎么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进行抽象,渗透符号化思想)2、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1)讨论:对加法验算时,我们用什么方法?你知道这是根据什么吗?小结:我们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加法运算,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总结,引申定律、师生共同回顾学习过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师生归纳研究问题的方法:质疑→举例→观察→归纳→验证→应用。
2、质疑引申:学了今天这节课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0+56=96(千米)56+40=96(千米)40+56=56+40┆(学生举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第二课时:加法结合律一、教学内容:P29/例2(加法结合律)练习五有关习题二、教学目标、经历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领会“形成问题一提出假设一验证假设一形成规律”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归纳、概括中发展数学思维。
3、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便计算,学会“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4、情感与态度:在运算中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价值,增强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举例等活动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四、教学关键:通过大量实例的验证引发对规律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形成问题、出示教材插图,让学生说说插图的意思,并把它编成一道应用题。
2、呈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李叔叔三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3、自主列式计算。
4、请学生介绍并展示不同的算法。
(88+104)+9688+(104+96)=192+96=88+200=288(千米)=288(千米)5、讨论:(1)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2)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88+104)+96=88+(104+96)(3)从这两个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的想法。
尝试探究构建模型、提出假设。
(1)小组讨论并交流:在加法中,除了交换律之外,根据这两个算式,你还能发现什么?(2)师生交流并板书初步的发现。
(3)提出要求:这只是我们根据这两个算式归纳出来的,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运用更多的事实去验证它。
2、验证假设。
(1)个别举例验证。
女生完成(69+172)+2855+(145+207)男生完成69+(172+28)(155+145)+207从而得到:(69+172)+28=69+(172+28)55+(145+207)=(155+145)+207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
男生用“凑整法”使计算更简便。
(2)自由举例验证。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总结。
(3)寻找生活实例。
如:张老师上午到书店买书用去27元,又到文具店买圆珠笔用去18元;下午去文具店买钢笔用去12元。
他一共用去几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并找出这两个算式间的关系)(27+18)+12=27+(18+12)(4)小组讨论并归纳。
讨论小结:①每组算式两边都有三个加数,加数不一样。
②一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另一边则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的和相等。
④改变计算的顺序可以使计算简便。
总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5)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结合律。
达成一致后板书:+c=a+3、形成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29页,并齐读课题和内容。
(导出规律的命名)4、辨析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异同点及它们的特点。
相同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其计算结果——和不变。
不同点:(1)加法交换律是变换了加数的位置,如a+b=b+a;加法结合律不改变加数的位置,加上小括号而改变了加数的运算顺序,如a+b+c=+c=a+。
(2)应用加法交换律改变加数的位置后,计算时仍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应用加法结合律改变运算顺序后,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应用加法结合律时,加数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特征——几个加数可以“凑整”(一般凑十、凑百……)。
(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我能填得又快又对。
a+=+c(28+36)+64=28+(□+64)□+235+65=78+(235+□)82+18+276+24=(182+□)+(□+24)(1)独立完成习题,并说说分别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律?(2)讨论:四个数相加,结合律还可以用吗?更多的数相加呢?(3)尝试归纳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数相加时的结合律。
(如果出现要使用交换律、结合律的,暂不研究)2、我能很快比较它们的大小。
+35○63+a+○+c+3768○33+418+○+43讨论:怎样比较更快?我请谁帮忙?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1+89+11 78+46+15468+250+3285+15+41+59第三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及练习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应用例3(P30)练习五习题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利用“凑整”的基本思想合理、灵活地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五、教学关键:根据数据特点凑整。
六、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口答:(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85+632=()304+215=519215+304=()(二)创设情境探讨算法、设问启忆。
同学们,在前面几节课里我们已经为李叔叔骑车解决了哪些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还剩下几天?想知道李叔叔接下来是怎么安排的吗?2、出示插图。
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整理图意:第四天城市A→BA→B115千米第五天城市B→cB→c132千米第六天城市c→Dc→D118千米第七天城市D→ED→E85千米3、观察、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解决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吗?4、尝试独立列式计算。
5、展示、交流不同的算法。
(1)呈现学生不同的算法,主要有以下两种:①115+132+118+85②115+132+118+85=247+118+85=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365+85=(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450(千米)=200+250=450(千米)(2)师生交流。
你是怎样计算的?你运用了哪种运算定律?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3)重点讨论第②种算法:在这种算法中,分别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把115和85、132和118分别结合在一起相加有什么好处?小结并揭示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