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课设

合集下载

大气课程设计新的体会

大气课程设计新的体会

大气课程设计新的体会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

2. 学生能描述大气层的特点,了解各层大气对地球环境与气候的影响。

3. 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气象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气象现象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图表、数据等分析大气层的变化,提高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大气现象,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探究大气科学的兴趣。

2. 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3. 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科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气象知识体系,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大气科学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介绍大气层的划分、各层特点及功能,联系课本第二章内容。

- 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热层的特点与作用;- 大气成分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气象现象及其成因: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气象现象,结合课本第三章内容。

- 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形成过程;- 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3. 大气污染与防治:了解大气污染的种类、危害及防治措施,参考课本第四章内容。

-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传播途径及危害;- 环保政策与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4. 实践活动:设计气象观测、实验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Curriculum Design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总学时:2周,其中讲课:0学时,实验(含上机):0学时,课外2周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环境工程学原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适用专业:环境工程教材:张慧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气象出版社,2015。

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一次较全面的大气污染控制设计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基础和主要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大气污染物控制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环境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进行工程设计计算、图纸绘制及编写技术文件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阶段下达设计任务书(2天)指导学生针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容(包括颗粒污染物、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方法、技术与设备),以及净化设备的设计计算、管道布置、阻力计算、风机选型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述,提出设计目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1)理解颗粒污染物、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方法、技术与设备;(2)掌握净化设备的设计计算、管道布置、阻力计算、风机选型等相关知识。

重点:颗粒污染物、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方法、技术与设备难点:净化设备的设计计算、管道布置、阻力计算第2阶段选题,设计方案比选(0.5天)根据设计任务书,围绕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要求,展开选题,题目可来自理论课程或社会实践。

在满足课程设计要求和设计任务书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设计工作量和实际条件,选题恰当、适中,符合当前市场需求,具有创意。

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是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限制空气污染。

因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其课程设计至关重要。

首先,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机制、防治方法和技术。

这包括大气污染的来源、成分、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措施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具体来说,该课程将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体验,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其次,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种类和来源、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等。

其中,控制污染的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如静电沉降、离子交换、膜分离、光化学氧化、生物反应器等。

此外,该课程还将重点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国际标准、法律法规和国内状况等。

最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理论课程、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际应用。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应该贯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各个方面的教
学目标。

借助该课程,将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正面的影响,为大气污染治理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掌握大气层结构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透射等作用。

2. 掌握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作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3. 掌握大气中水汽、云和大气气溶胶等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2. 能够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有关大气环境保护的讨论和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和倾听他人意见,共同探讨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课程,结合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以实际观测和数据分析为基础,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特点:针对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对大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科学认识。

课程设计应注重激发兴趣,引导观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层结构:介绍大气层的组成、厚度及其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内容:大气层划分、各层特点、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

2. 大气受热过程: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内容:能量转换、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对辐射的吸收特性。

3.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探讨温室气体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类型。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及主要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评估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成效。

3. 学生能够运用科技手段,设计简单的大气污染监测和治理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公民素养。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掌握控制大气污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具有很高的关注度。

他们对大气污染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模块:模块一: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及污染物1. 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2. 常见大气污染物(如PM2.5、SO2、NOx等)的特性和危害。

3. 教材章节:第一章 大气污染概述。

模块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 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 大气污染对植物、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材章节:第二章 大气污染的影响。

模块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政策1.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

大气课程设计报告

大气课程设计报告

大气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层的结构、大气现象、大气污染及其影响等。

知识目标具体包括:1.了解大气层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2.掌握大气现象,如气候变化、天气系统、大气环流等;3.认识大气污染的来源、传输和影响,以及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技能目标具体包括:1.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大气现象和污染问题;2.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和仪器进行大气污染监测和分析;3.能够撰写简单的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研究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包括:1.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环保素养;2.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科学探究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层结构:介绍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的特点和功能;2.大气现象:讲解气候变化、天气系统、大气环流等基本概念和原理;3.大气污染:阐述大气污染的来源、传输途径、影响和控制措施。

具体的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大气层结构;第二周:大气现象(一);第三周:大气现象(二);第四周:大气污染(一);第五周:大气污染(二);第六周:实践与探究。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掌握大气知识;2.讨论法:学生针对大气现象和污染问题进行讨论,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实际情况;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具体如下: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大气科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大气知识;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大气科学著作,拓宽知识面;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资料,辅助讲解和展示大气现象;4.实验设备:配备必要的实验仪器,如气象站、空气质量监测仪等,开展实验教学。

大气课程设计依据

大气课程设计依据

大气课程设计依据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

首先,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性,了解大气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其次,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大气现象,提高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其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大气的组成、分层结构和主要成分,以及大气圈的边界和厚度。

其次,讲解大气层中的各种现象,如风、云、雨、雪等,以及它们的形成原理和作用。

接着,分析大气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气候、天气、氧气供应等。

最后,探讨大气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以及应对策略。

三、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大气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其次,利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大气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培养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运用实验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大气现象,培养其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大气科学》、《大气环境》等。

参考书方面,推荐学生阅读《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等专著,以加深对大气科学的理解。

多媒体资料方面,利用互联网下载或制作与大气相关的视频、动画和图片,以便生动直观地展示大气现象。

实验设备方面,准备气象观测仪、空气采样器等,以便进行实地观测和实验分析。

此外,还可通过邀请气象专家讲座、学生参观气象台站等方式,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大气的垂直分层课程设计

大气的垂直分层课程设计

大气的垂直分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垂直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的层次划分及各自特点。

2. 学生能够描述各层大气的温度、压力、成分等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

3. 学生能够解释大气分层对天气、气候变化及航空等领域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分析气象数据,能绘制大气垂直结构示意图,展现各层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与大气分层相关的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3. 学生能够运用大气分层知识,进行简单的气候模拟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对大气垂直分层的认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 学生能够关注大气环境问题,树立保护大气层、预防气候变化的责任意识。

3.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和自尊。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领域,涉及大气科学基础知识,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

学生特点:针对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物理和地理知识基础,对大气现象充满好奇心,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垂直分层的基本概念与层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的特点及各层之间的界限。

2. 大气物理特性的垂直变化规律:温度、压力、密度、成分等参数随高度的变化趋势。

3. 大气分层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不同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以及大气层内部的热量传递和能量平衡。

4. 大气分层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航空、气象预报、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垂直分层概念与层次划分,重点介绍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点。

第二课时:分析大气物理特性的垂直变化规律,结合教材图表进行讲解。

探索大气的组成小学自然科学课程设计

探索大气的组成小学自然科学课程设计

探索大气的组成小学自然科学课程设计自然科学课程设计:探索大气的组成引言:大气是地球表面周围呈现气态的包围层,对维持地球生命的存在至关重要。

理解大气的组成以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小学自然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设计,我们将带领学生深入探索大气的组成,以及与之相关的现象和实验,加深对环境与气候的认识。

一、大气的组成和分层结构1. 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78%)和氧气(21%)组成,还包含少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氩气等气体。

2. 大气的分层结构:(1)对流层:最接近地表的一层大气,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逐渐下降,云朵和气象现象也在这一层发生。

(2)平流层:高空的一层大气,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上升,大多数喷气式飞机在这一层飞行。

(3)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上方,含有大量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二、大气的现象和实验1. 水循环:水蒸气在大气中的存在和运动导致了天气变化和降水。

通过模拟水循环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水蒸气、云、降雨的生产和运动过程,并了解水的循环特性。

2. 温度和气压:(1)实施温度实验,通过测量不同地点和不同高度的温度,学生可以了解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变化的规律,并认识到温度的不同对人体和生物的影响。

(2)进行气压实验,学生可以通过使用气压计观测气压的变化,并对气象变化做出简单的预测。

3. 空气的存在: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来直观地展示空气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饮管实验、水杯倒置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物理特性。

4. 大气污染:介绍一些常见的大气污染问题,如烟尘、二氧化硫和臭氧层受损等,并通过讨论和观察数据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危害。

三、大气的保护与环境意识1. 节能减排:教育学生掌握合理使用能源的方法,如减少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浪费,强调每个人的节能减排意识,为保护大气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植树造林: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活动,让他们亲自体验到植树对于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养成爱护植物和环境的好习惯。

大气规划课程设计

大气规划课程设计

大气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规划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类型及成因;2. 学生能够描述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和策略;3. 学生能够概述我国大气规划的政策框架及其实施情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大气污染问题,提出解决策略;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小组讨论,进行问题探究;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对大气规划的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环保意识;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升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规划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结合实际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确保学生达到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1. 大气规划概述- 大气规划的定义与意义- 大气污染的类型及成因- 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2.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源控制技术- 环境监测与管理3. 我国大气规划政策框架-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大气十条”政策解读- 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4. 实践案例分析-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案例- 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案例- 区域联防联控案例5. 学生小组讨论与报告- 针对本地区大气污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分析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实施效果- 探讨大气规划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大气规划概述第二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第三周:我国大气规划政策框架第四周:实践案例分析第五周:学生小组讨论与报告教材章节关联:《环境科学》第四章:大气污染与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三章: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关章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大气规划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大气科学类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大气科学类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大气科学类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大气科学类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大气科学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进行人文科学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进行理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系统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进行大气探测的技术和分析的基本方法;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了解国家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5.了解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最新发展动态;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要课程:大气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大气动力学基础、近代气候学基础等。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大气科学类专业070902 应用气象学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农业气象及生态环境监测调控、信息分析处理、资源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等科研、教学和业务部门工作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应用气象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科学思维、科学实验、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和基础训练。

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坚实的大气科学、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掌握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研制与运用、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工程的适用气象技术研究、气象防灾减灾对策与技术研究,生态环境调控以及解决气象学在有关领域中应用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简介大气污染是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中,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品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控制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的意义、工程设计的流程和技术选择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课程设计的意义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为应对这一问题,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

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不仅具有理论研究的价值,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通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工程原理,并掌握相关的工程设计和运营管理知识。

同时,课程设计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从事大气污染控制工作打下基础。

工程设计的流程确定设计目标在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之前,首先要明确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包括控制的污染物种类、控制的程度和控制的成本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设计目标的综合考虑因素。

通过明确设计目标,可以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制定方案在明确设计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制定大气污染控制的具体方案。

制定方案时需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可行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等问题。

根据设计目标的要求,结合已有的技术和经验,制定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案。

进行工程设计在制定出方案之后,就要开始进行具体的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包括工程细节的设计、运营管理的预计、以及实施方案的编制等。

要保证设计的完整性和正确性,需要进行严谨的计算和模拟分析。

同时,工程设计也需要与各种法规的要求相协调,确保工程符合规范和标准。

实施工程在完成工程设计之后,就是实施工程的过程。

实施工程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和过程控制,必须要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才能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实施工程时需要特别关注施工过程中的环保、安全问题等,同时要保证工期和成本的控制。

进行检测和评估在完成工程实施之后,应当进行检测和评估工作。

检测和评估的目的在于检查工程实施情况是否符合预期效果,并评估工程的实施成果和经济效益。

大气颗粒污染物课程设计

大气颗粒污染物课程设计

大气颗粒污染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大气颗粒污染物的定义、来源及分类;2. 使学生了解大气颗粒污染物的危害及其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3.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治理政策。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大气颗粒污染物相关数据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设计减少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措施;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大气颗粒污染物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大气颗粒污染物治理的意愿;2. 引导学生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自觉减少污染物排放;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在合作中学习、成长。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颗粒污染物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初中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可能对大气颗粒污染物的专业知识了解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在此基础上,明确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大气颗粒污染物基本概念- 定义与分类- 来源与分布2. 大气颗粒污染物的危害- 环境影响- 人体健康危害3. 我国大气颗粒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治理政策- 排放标准- 治理措施及成效4. 大气颗粒污染物监测与数据分析- 监测方法与技术- 数据整理与分析5. 减少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措施- 个人环保行为- 社会治理策略6. 实践活动:大气颗粒污染物实验- 实验目的与原理- 实验步骤与操作- 结果分析与讨论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大气颗粒污染物基本概念、来源与分类第二课时:大气颗粒污染物的危害、我国排放标准与治理政策第三课时:大气颗粒污染物监测与数据分析第四课时:减少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措施第五课时:实践活动——大气颗粒污染物实验本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大气运动课程设计

大气运动课程设计

大气运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压力、气温、湿度等对大气运动的影响;2. 学生能描述全球大气环流的主要模式,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3. 学生能解释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如台风、暴雨等天气现象的产生。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大气运动和气压分布;2. 学生能运用气象数据预测天气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探究大气运动现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大气科学产生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意识;2. 学生能认识到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关注气候变化的社会责任感;3.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涉及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以实践探究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好奇心强,善于合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大气压力、气温、湿度等影响因素;-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的运动》2. 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全球大气环流》3. 大气运动与天气现象:台风、暴雨等天气现象的产生及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大气运动与天气》4. 实践探究活动:- 活动1:运用地图、图表分析大气运动和气压分布;- 活动2:运用气象数据预测天气变化;- 活动3:设计实验,观察大气运动现象。

5. 案例分析:结合当地实际天气情况,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第二课时: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及其特点;第三课时:大气运动与天气现象的关系;第四课时:实践探究活动及案例分析。

大气课程设计(1)汇总

大气课程设计(1)汇总

前言1总则1.1设计书来源1.2设计任务与目的1.3设计原则1.4 设计依据1.5 参考资料1.6 设计参数1.7 图纸要求2工艺选择3 生产流程3.1 反应机理3.2 工艺流程3.3 主要设备4 工艺计算书4.1 物料衡算4.2热量衡算5 主要设备的工艺计算和选型5.1 填料塔计算5.2 辅助设备选型6 设计体会硫化氢产生于天然气净化﹑石油炼制﹐以及制煤气﹑制革﹑制药﹑造纸﹑合成化学纤维等生产过程。

硫化氢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恶臭﹐易挥发﹐燃烧时呈蓝色火焰。

硫化氢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还会严重腐蚀设备等。

硫化氢治理开始较早。

1809年英国克莱格使用石灰乳净化器脱硫﹐1849年英国兰宁和希尔斯获得干式氧化铁法专利﹐1870年美国发展了氧化铁制备方法﹐这种干式氧化铁法在脱硫领域沿用100年之久。

20世纪30~40年代出现溶液法﹐将氢氧化铁悬浮在碱液中进行脱硫。

50年代起﹐西欧普遍采用氨水法。

60年代出现砷碱法﹐用砷化物作催化剂。

因砷化物有剧毒﹐逐渐为无毒催化剂所取代。

如对苯二酚法﹑A.D.A.法﹑富玛克斯法﹑达克哈克斯法等都使用无毒催化剂。

这些方法都是近年发展较快的技术。

另一方面溶液法的吸收废液处理技术也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脱硫工艺。

1 总则1.1 设计书来源本设计书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1.2 设计任务与目的S气体净化工程设计。

任务:某合成氨厂尾气中高浓度H2目的:通过该设计,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以巩固和深化课程内容;熟悉使用规范、设计手册和查阅参考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绘图和编写说明书的基本技能。

1.3 设计原则a) 设计必须遵循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严格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b) 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大气的课程设计

大气的课程设计

大气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运动规律,培养学生对大气的科学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和性质;•掌握大气的压力、温度和湿度等参数的分布规律;•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和力的作用;•认识大气中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系统。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收集大气数据;•能够分析大气现象,解释大气现象的原因;•能够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解决大气相关问题;•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大气数据的处理和展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大气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大气层结构、大气成分、大气压力、温度和湿度等;2.大气的运动规律: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风的产生和传播、气旋和反气旋等;3.大气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系统:天气系统的基本组成、气候系统的变化规律;4.大气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

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进度安排如下:第一周: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第二周:大气的运动规律;第三周:大气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系统;第四周:大气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大气的运动规律和天气系统;3.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4.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大气参数,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大气科学导论》;2.参考书:大气物理学、大气环境学等;3.多媒体资料:大气现象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4.实验设备:气象站、温湿度计、风速计等。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除尘器的设计)[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除尘器的设计)[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除尘器的设计)[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 除尘器的设计一、引言大气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危险的颗粒物和污染物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因此,采取有效的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尤为重要。

除尘器作为大气污染控制中的主要设备之一,具有去除颗粒物和污染物,净化大气的功能,因此其设计和性能优化非常重要。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设计一个高效的除尘器,以去除工业排放中的颗粒物。

二、设计目标本次设计的目标是设计一个性能高效、操作方便、成本适中的除尘器,以满足工业排放中颗粒物的去除要求。

设计要求如下:1. 最大去除率达到95%以上。

2. 设备运行稳定,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3. 对操作人员友好,易于维护和清洁。

4. 设计和制造成本要合理。

三、设计步骤1. 参数选择根据工业排放中颗粒物的特性,确定设计所需的参数。

包括颗粒物浓度、粒径、密度、流速等。

2. 过滤材料选择根据设计参数,选择合适的过滤材料。

可以选择布袋过滤器、电除尘器、湿式除尘器等多种形式的滤料。

3. 设计滤袋结构根据过滤材料的特点和设计要求,设计滤袋的结构。

包括滤袋的材料、尺寸、排列方式等。

4. 设计气流分布根据设计参数和滤袋结构,确定气流在除尘器内的分布。

通过合理的气流设计,确保所有颗粒物都能被有效捕获。

5. 选型和设计辅助系统根据设计的除尘器要求,选型和设计相应的辅助系统,如压缩空气系统、清灰系统等。

6. 设计控制系统根据设计的除尘器要求,设计相应的控制系统。

可以选择自动控制系统,实现自动监测和控制。

四、设计计算与验证在完成以上设计步骤后,进行计算和验证。

包括气流计算、压力损失计算、滤袋清洁间隔计算等。

确保设计的除尘器符合设计要求,并能实际应用。

五、结论本次设计的除尘器能够有效去除工业排放中的颗粒物。

通过合理的滤袋结构和气流分布设计,可以达到高效的除尘效果。

此外,辅助系统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可以提高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操作方便性。

大气环保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大气环保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大气环保二、课程目标1. 理论目标: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分类、来源、危害及防治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气环保事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1. 大气污染基础知识- 大气组成及性质-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来源及危害- 大气污染物的监测与评价方法2.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源头治理技术- 过程治理技术- 终端治理技术- 环境修复技术3. 大气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 我国大气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概述- 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地方性大气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4. 大气污染案例分析- 典型大气污染事件案例分析- 大气污染治理案例分析5. 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大气环境保护- 大气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大气环保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大气污染事件和治理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大气环保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4.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现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课程考核1. 课堂表现:20%2. 课后作业:30%3. 案例分析报告:30%4. 期末考试:20%六、课程资源1. 教材:《大气环保》2. 参考书籍:《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等3.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政府网站等4. 实践基地:大气污染治理工程现场、环保企业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周:大气污染基础知识2. 第5-8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3. 第9-12周:大气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4. 第13-16周:大气污染案例分析5. 第17-20周: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八、课程特色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 研究背景大气污染是当今全球环境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工业大国,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显。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气污染治理成为重点工作之一。

因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环境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大气污染的来源、传输、转化等基础知识,并了解各种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原理、应用及优缺点等内容。

通过课程设计,能够更好地掌握大气污染治理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

2. 课程设计内容2.1 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治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对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2.2 课程设计任务描述本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

理论分析在理论分析部分,学生需要选取一个具体的大气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具体任务如下:1.选择大气污染问题:学生可以选取本地区的一个大气污染问题,如车辆尾气、烟气排放等。

2.分析污染来源及影响:学生需要了解该污染物的来源、传播途径、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并撰写对应的分析报告。

3.探讨治理技术:学生需要查阅文献,了解当前常用的治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技术,并比较其优缺点。

4.设计治理方案:根据所选污染物、治理技术、投资费用等因素,制定可行的治理方案,并撰写治理方案报告。

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部分,学生需要根据理论分析部分制定的治理方案,进行实践操作。

具体任务如下:1.选择处理设备:根据理论分析部分制定的治理方案,选择合适的污染治理设备。

2.进行实验:根据实际情况,对所选治理设备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治理效果,并与理论分析部分的预期效果进行比较。

4.撰写实验报告: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分析和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题目:某燃煤采暖锅炉房烟气除尘系统设计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名称:环境科学班级:环境1 2**:*** ____________指导教师:**二Ο一五年六月目录前言 (2)第一部分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3)第二部分课程设计原始资料 (3)第三部分设计计算书 (5)一、烟气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 (5)二、除尘器的选择 (6) (8)三、确定除尘器、风机和烟囱的位置及管道的布置 (8)四、烟囱的设计 (9)五、系统阻力的计算 (11)六、风机和电动机选择及计算 (14) (16)七、系统中烟气温度的变化 (16)第四部分绘制图纸 (18)锅炉烟气除尘系统平面布置图和系统剖面图见附图1、2。

(18)主要参考书目 (18)前言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作出的定义,“空气污染:通常系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介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非常多,根据其存在状态,可将其概括为两大类:气镕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

随着工业的发展,能源的消耗量逐步上升,大气的污染物的排放量相应增加。

就现在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级能源的结构来看,一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状况在人的生存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大气质量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所以对大气的修复比较困难。

虽然人们在大气环境整治方面坐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的空气质量仍然不尽人意,因此防止污染、改善空气环境成为当今迫切的环境任务。

燃煤锅炉排放的二氧化硫严重地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我国的大气是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其中尘与酸雨危害最大。

因此,净化燃煤烟气中的粉尘和二氧化硫是我过改善大气空气质量、减少酸雨的关键问题。

粉尘的危害:粉尘的危害,不仅取决于它的暴露浓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粒径和生物活性等。

粉尘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是对人体危害的主要因素。

有毒的金属粉尘和非金属粉尘(铬、锰、镐、铅、汞、砷等)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中毒以至死亡。

无毒性粉尘对人体亦有危害。

例如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吸,入人体后,在肺内沉积,能引起纤维性病变,使肺组织际渐硬化,严重损害呼吸功能,发生“矽肺”病。

二氧化硫的危害:二氧化硫为一种无色的中等强度刺激性气体。

在低浓皮下,二氧化硫主要影响是造成呼吸道管腔缩小,最初呼吸加快,每次呼吸曼减少。

浓度较高时,喉头感觉异常,并出现咳嗽、喷嚏、咯痰、声哑、胸痛、呼吸困难、呼吸道红肿等症状,造成支气管炎、哮喘病,严重的可以引起肺气肿,甚至致人于死亡。

大气控制的综合措施主要包括:严格的环境管理;以环境规划为中心,实行综合防治;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政策;控制环境污染的经济政策;高烟囱扩散;绿化造林;安装废气净化装置;加强环境科学研究,检测和教育。

第一部分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设计目的: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本课程所学的内容,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培养运用所理论知识进行净化系统设计的初步能力。

通过设计,了解工程设计的内容、方法及步骤,培养学生确定大气污染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使用技术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设计内容和要求:1.燃煤锅炉排烟量及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

2.净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分析确定。

3.除尘器的比较和选择:确定除尘器类型、型号及规格,并确定其主要运行参数。

4.管网布置及计算:确定各装置的位置及管道布置。

并计算各管道的管径、长度、烟囱高度和出口内径以及系统阻力。

5.风机及电机的选择设计:根据净化系统所处理烟气量、烟气温度、系统总阻力等计算选择风机种类、型号及电动机的种类、型号和功率。

6.编写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按设计程序编写,包括方案的确定、设计计算、设备选择和有关设计的简图等内容。

课程设计说明书应有封面、目录、前言、正文、小结及参考文献等部分,文字应简明、通顺、内容正确完整,书写工整、装订成册。

7.图纸要求:除尘系统平面布置图和剖面图各一张(2号图)。

系统图应按比例绘制、标出设备、管件编号,并附明细表。

锅炉房及锅炉的绘制可以简化,但应能表明建筑外形和主要结构型式。

在平面布置图中应有方位标志(指北针)。

第二部分课程设计原始资料锅炉型号:SZL4-13型,共4台(2.8MW×4)设备耗煤量:500kg/h排烟温度:180℃空气过剩系数:1.3烟气密度(标准状态下):1.34 kg/m3排烟中飞灰占煤中不可燃成分的比例:16%烟气在锅炉出口的阻力:800 Pa当地大气压;97.86 kPa冬季室外空气温度:-1℃空气含水(标准状况下):0.01293 kg/m3烟气其他性质按空气计算煤的工业分析值:CY=65%;HY=5%;SY=1%;OY=4%;NY=1%;WY=6%;AY=16%;VY=14%按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二类区标准执行。

烟尘浓度排放标准(标准状况下):200 mg/m3二氧化硫排放标准(标准状况下):900 mg/m3净化系统布置场地如图1-2所示的锅炉房北侧15 m以内。

图1 锅炉房平面布置图图2 剖面图第三部分 设计计算书一、烟气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1. 标准状态下理论空气量()34.761.867 5.560.70.7(/)Y Y Y Y aQ C H S O m kg '=++- (1.1) 式中 CY ,HY ,SY ,OY ——分别为煤中各元素所含的质量分数。

解得:a Q '=4.76×(1.867×65%+5.56×5%+0.7×1%-0.7×4%)=7.00 m 3/kg2. 标准状态下理论烟气量(设空气含湿量12.93g/m 3)31.867(0.375)11.2 1.240.0160.790.8(/)Y Y Y Y Y Sa a Q C S H W Q Q N m kg '''=++++++ 式中 a Q '——标准状态下理论空气量,(kg m /3); WY ——煤中水分所占质量分数,%; NY ——N 元素在煤中的质量分数,%。

解得 s Q '=1.867×(0.65+0.375×1%)+1.24×6%+0.016×7.00+0.79×7.00+0.8×1% =7.008m 3/kg3. 标准状态下实际烟气量)/()1(016.1Q 3s kg m Q a Q a s'-+'= (1.2) 式中 a ——空气过量系数,取1.3;s Q '——标准状态下理论烟气量,kg m /3;aQ '——标准状态下理论空气量,kg m /3。

注意:标准状态下烟气流量Q 应以h m /3计,因此,设计耗煤量⨯=s Q Q 。

Q s =7.008+1.016×(1.3-1) ×7.00=9.1416 m 3/kg Q=500×9.1416=4570.8 m 3/h 4. 标准状态下烟气含尘浓度Y 3sh sd A C (kg /m )Q ⋅= (1.3)式中shd ——排烟中飞灰占煤中不可燃成分的质量分数;AY——煤中不可燃成分的含量;sQ ——标准状态下实际烟气量,kg m /3。

C=16%×16%9.1416=2.8×10-3 kg /m 35. 标准状态下烟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计算263210(/)Yso sS C mg m Q =⨯ (1.4) 式中 S——煤中含可燃硫的质量分数;sQ ——标准状态下燃煤产生的实际烟气量,kg m /3。

C SO2=2×1%9.1416×106=2.19mg ×103/m 3二、除尘器的选择1. 除尘器应达到的除尘效率CC s-=1η (2.1)式中 C——标准状态下烟气含尘浓度,3/m mg ;sC ——标准状态下锅炉烟尘排放标准中规定值,3/m mg 。

η=1—2002800=92.9%2.除尘器工况烟气流量)/(3h m T T Q Q '=' (2.2)式中 Q ——标准状况下的烟气流量,h m /3;T '——工况下烟气温度,K ; T ——标准状态下的温度,273K 。

)/(51.7584273)273180(8.45703h m T T Q Q =+⨯='=' 则烟气流速为:)/(11.2360051.758436003s m Q =='3. 除尘器的选择该燃煤厂锅炉排放烟量不大,但其烟气含尘浓度及含硫浓度都比较大,选择除尘器时应该考虑除尘效率、处理烟气流量、脱硫效率等。

烟尘浓度排放标准规定的排放量是200mg/m3,二氧化硫排放标准规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要达到900mg/m3。

本工艺方案是按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3271-2001)中的二类区标准进行设计。

根据烟尘的粒径分布或种类、工况下的烟气量、烟气温度及要求达到的除尘效率确定除尘器的种类、型号及规格。

本设计确定除尘器为本设计确定除尘器为无锡市四方锅炉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ZST-4旋风水膜脱硫除尘器(按Q/320211ARQ01-2002《旋风水膜脱硫除尘器》和Q/320283JUHF01-2002《高效脱硫消烟水膜除尘器》标准进行制造、试验和验收。

)。

其生产性能规格见表-1,设备外形架构尺寸见图-1。

表--1 ZST-4型旋风水膜脱硫除尘器性能规格表图3 ZST-4型旋风水膜脱硫除尘器外形结构尺寸三、确定除尘器、风机和烟囱的位置及管道的布置1. 各装置及管道布置的原则根据锅炉运行情况和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各装置的位置。

一旦确定了各装置的位置,管道的布置也就基本可以确定了。

对各装置及管道的布置应力求简单,紧凑,管路短,占地面积小,并使安装、操作和检修方便。

2. 管径的确定)d mm3;式中Q‘——工况下管道内的烟气流量,s/v——烟气流速,m/s,(可查有关手册确定,对于锅炉烟尘v=10~15m/s)。

管径计算出以后,要进行圆整(查手册),再用圆整后的管径计算出实际烟气流速。

实际烟气流速要符合要求。

)(473.01214.3360051.75844360044m Q Qd =⨯⨯⨯='==πνπν取整d =500 mm则管的内径为:mm d 5.49875.025001=⨯-=由公式 )d m =计算实际烟气流速 s d Q/m 80.104985.014.3360051.75844422=⨯⨯⨯==πν四、烟囱的设计1. 烟囱高度的确定共用一个烟囱的所有锅炉的总的蒸发量:4×4=16(t/h )根据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规定(表3)确定烟囱的高度为40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