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课设

合集下载

大气课程设计新的体会

大气课程设计新的体会

大气课程设计新的体会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与功能,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

2. 学生能描述大气层的特点,了解各层大气对地球环境与气候的影响。

3. 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气象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气象现象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图表、数据等分析大气层的变化,提高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大气现象,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探究大气科学的兴趣。

2. 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3. 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科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气象知识体系,提高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大气科学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介绍大气层的划分、各层特点及功能,联系课本第二章内容。

- 平流层、对流层、中间层、热层的特点与作用;- 大气成分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气象现象及其成因: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气象现象,结合课本第三章内容。

- 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形成过程;- 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3. 大气污染与防治:了解大气污染的种类、危害及防治措施,参考课本第四章内容。

-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传播途径及危害;- 环保政策与大气污染防治技术。

4. 实践活动:设计气象观测、实验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大气污染是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开始采取措施限制空气污染。

因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其课程设计至关重要。

首先,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机制、防治方法和技术。

这包括大气污染的来源、成分、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措施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具体来说,该课程将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体验,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其次,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种类和来源、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等。

其中,控制污染的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如静电沉降、离子交换、膜分离、光化学氧化、生物反应器等。

此外,该课程还将重点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国际标准、法律法规和国内状况等。

最后,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理论课程、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实际应用。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应该贯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各个方面的教
学目标。

借助该课程,将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正面的影响,为大气污染治理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了解大气成分、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大气现象。

3.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质量评价的方法,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现状及政策。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大气质量监测设备,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2. 学生能够关注国内外大气环境问题,关注政策动态,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改善大气环境贡献力量。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上述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大气污染源及其分类。

2. 大气污染成因与危害:大气污染物迁移与转化规律、典型大气污染事件案例分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

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大气质量评价标准、监测方法与设备、数据收集与分析。

5.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政策: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策略。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工程基本概念,大气层结构及大气污染源分类。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掌握大气层结构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透射等作用。

2. 掌握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作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3. 掌握大气中水汽、云和大气气溶胶等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2. 能够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有关大气环境保护的讨论和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和倾听他人意见,共同探讨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课程,结合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以实际观测和数据分析为基础,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特点:针对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对大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科学认识。

课程设计应注重激发兴趣,引导观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层结构:介绍大气层的组成、厚度及其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内容:大气层划分、各层特点、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

2. 大气受热过程: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内容:能量转换、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对辐射的吸收特性。

3.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探讨温室气体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一、前言空气质量关系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和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大气污染已经成为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本文将通过课程设计来探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学习者在掌握大气污染治理技术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

通过此设计,学习者将能够掌握以下内容:•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学习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掌握雾霾天气应急预案的制定;•学习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三、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大气污染的成因和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限制。

第二部分: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方法•雾霾天气应急预案制定;•大气污染治理规划编制。

第三部分: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硝技术;•动力煤污染物治理技术。

第四部分: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大气污染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大气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

四、课程设计要求1.在学习后,学生应该熟悉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并能够应用相关的知识和技术;2.学生需要完成大气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应用以及大气污染监测技术和管理系统的建设等任务,并撰写实验报告;3.学生需要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任务,按时提交实验报告。

五、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

通过该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危害,掌握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和主要污染物。

2. 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治理的工程措施和技术,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3. 帮助学生了解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学会分析大气污染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3.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健康,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大气污染工程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关注环保、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定义、成因、分类及危害。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与主要污染物:介绍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分析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措施:讲解大气污染治理的技术措施,如除尘、脱硫、脱硝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4. 大气质量评价与监测:介绍大气质量评价的标准、方法及监测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5. 大气污染防治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大气污染案例,探讨治理措施及效果。

教材章节:第四章6. 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加深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理解。

教材章节:第五章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目标进行系统组织,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教学大纲安排进度,结合教材章节内容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污染物类型。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及主要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评估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成效。

3. 学生能够运用科技手段,设计简单的大气污染监测和治理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度和公民素养。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掌握控制大气污染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分析: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具有很高的关注度。

他们对大气污染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深入的认识。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模块:模块一:大气污染基本概念及污染物1. 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2. 常见大气污染物(如PM2.5、SO2、NOx等)的特性和危害。

3. 教材章节:第一章 大气污染概述。

模块二: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1. 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 大气污染对植物、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材章节:第二章 大气污染的影响。

模块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政策1.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法规。

大气课程设计依据

大气课程设计依据

大气课程设计依据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

首先,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大气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性,了解大气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其次,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大气现象,提高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其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关注。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介绍大气的组成、分层结构和主要成分,以及大气圈的边界和厚度。

其次,讲解大气层中的各种现象,如风、云、雨、雪等,以及它们的形成原理和作用。

接着,分析大气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气候、天气、氧气供应等。

最后,探讨大气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以及应对策略。

三、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大气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其次,利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大气现象的成因和影响,培养其思考和表达能力。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运用实验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大气现象,培养其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章节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大气科学》、《大气环境》等。

参考书方面,推荐学生阅读《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等专著,以加深对大气科学的理解。

多媒体资料方面,利用互联网下载或制作与大气相关的视频、动画和图片,以便生动直观地展示大气现象。

实验设备方面,准备气象观测仪、空气采样器等,以便进行实地观测和实验分析。

此外,还可通过邀请气象专家讲座、学生参观气象台站等方式,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

环境监测大气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及来源。

2. 学生能够掌握大气监测的常用方法和手段,了解监测设备的工作原理。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污染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2. 学生能够运用大气监测设备,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具备初步的数据分析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大气环境监测项目,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培养环保意识,主动参与环保行动。

2.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科学精神,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3.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监测的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好奇心强,善于合作,但可能对大气环境监测的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环境监测基本概念: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及危害;大气监测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大气污染来源与成分:常见大气污染物(如PM2.5、SO2、NOx等)的来源、特性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大气监测方法与技术:介绍大气监测的常用方法(如地面监测、遥感监测等)及设备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4. 大气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方法及简单数据分析技巧。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5. 我国大气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介绍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及实施情况。

大气课程设计收获体会

大气课程设计收获体会

大气课程设计收获体会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及基本物理性质,掌握大气层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学生能描述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了解全球气候系统及其变化规律。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气象现象,如风、雨、云、雾等。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提高对大气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对大气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作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积极探究大气科学奥秘的态度。

2. 学生通过了解大气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事实、崇尚科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对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以此为基础,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层的划分及其特点- 气体分子的基本性质2. 大气运动与气候系统-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3. 气象现象及其成因- 风、雨、云、雾等气象现象的形成原理-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4. 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 大气污染的类型及来源- 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可持续发展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第二课时:大气运动与气候系统第三课时:气象现象及其成因第四课时: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教材章节:第一章:大气与气候第二章:大气运动与气候系统第三章:气象现象及其成因第四章:大气环境保护教学内容进度:第一周:大气的组成与结构第二周:大气运动与气候系统第三周:气象现象及其成因第四周: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教学内容遵循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与课程目标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大气科学知识,培养其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设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设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设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1.2.1污染源几何形状、尺寸相对位置1.2.2粉尘粒径分布1.2.3工艺操作条件1.2.4排尘速率1.3设计依据1.4设计原则1.5设计要求第二章工艺设计2.1工艺原理2.2除尘要求的确定2.3集尘罩的选择2.3.1集尘罩的设计原则2.3.2集气罩形式的选择与设计2.3.2.1集气罩的基本形式2.3.2.2集气罩选择与设计的流程2.4除尘器的比较和确定2.4.1除尘器的比较2.4.2除尘器的选择2.4.2.1考虑因素2.4.2.2除尘器的确定2.5管道系统的确定2.5.1管道布置的一般原则2.5.2管道设计要求2.6风机和电动机的选择2.6.1风机的选择2.6.2电机的选择第三章集气罩的设计计算3.1颚式破碎机集气罩的设计计算3.1.1颚式破碎机集气罩的选择3.1.2颚式破碎机排气柜计算3.2密封式中碎机集气罩的设计计算3.2.1密闭式中碎机集气罩的选择3.2.2密闭式中碎机伞形罩的设计计算3.3密封式干碾机集气罩的设计计算3.3.1密封式干碾机集气罩的选择3.3.2密封式干碾机外部集气罩的设计计算3.4双轮细矿石碾机集气罩的设计计算3.4.1双轮细矿石碾机集气罩的选择3.4.2双轮细矿石碾机伞形罩的设计计算第四章除尘器的设计及计算4.1处理气体流量的计算4.2过滤风速的确定4.3滤袋的选取4.4过滤面积的选取4.4.1总过滤面积4.4.2单条滤袋面积4.4.3滤袋条数的计算4.5滤料的选择4.6阻力计算4.7除尘室总高度4.8除尘器滤袋的平面布置尺寸第五章管道设计计算5.1管道内气体流速的确定5.2管径的确定5.3管道内流体的压力损失计算5.3.1摩擦阻力的计算5.3.2局部阻力损失计算5.3.3系统总阻力的计算5.3.4并联管路阻力损失平衡计算5.4除尘系统总压力损失第六章风机和电机的设计计算6.1风机的设计计算6.2电机的设计计算第七章工程概预算7.1土建投资A17.2设备及器材费用A27.3人工费A37.4间接费B7.5工程总造价W第八章个人总结第九章参考文献附图一:除尘器结构图附图二:除尘系统平面布置图附图三:除尘系统侧视图第一章工程概况1.2.1污染源几何形状、尺寸相对位置1、颚式破碎机:长750mm,宽350mm,高800mm;碎石由机体下部排卸,机体背部有粉尘泄漏。

大气的垂直分层课程设计

大气的垂直分层课程设计

大气的垂直分层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垂直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的层次划分及各自特点。

2. 学生能够描述各层大气的温度、压力、成分等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

3. 学生能够解释大气分层对天气、气候变化及航空等领域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分析气象数据,能绘制大气垂直结构示意图,展现各层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与大气分层相关的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3. 学生能够运用大气分层知识,进行简单的气候模拟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对大气垂直分层的认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 学生能够关注大气环境问题,树立保护大气层、预防气候变化的责任意识。

3.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和自尊。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领域,涉及大气科学基础知识,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

学生特点:针对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物理和地理知识基础,对大气现象充满好奇心,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垂直分层的基本概念与层次划分: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的特点及各层之间的界限。

2. 大气物理特性的垂直变化规律:温度、压力、密度、成分等参数随高度的变化趋势。

3. 大气分层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不同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以及大气层内部的热量传递和能量平衡。

4. 大气分层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航空、气象预报、环境保护等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大气垂直分层概念与层次划分,重点介绍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点。

第二课时:分析大气物理特性的垂直变化规律,结合教材图表进行讲解。

大气规划课程设计

大气规划课程设计

大气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规划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污染的类型及成因;2. 学生能够描述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和策略;3. 学生能够概述我国大气规划的政策框架及其实施情况。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大气污染问题,提出解决策略;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小组讨论,进行问题探究;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对大气规划的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环保意识;2.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升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规划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结合实际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确保学生达到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1. 大气规划概述- 大气规划的定义与意义- 大气污染的类型及成因- 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2.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大气污染源控制技术- 环境监测与管理3. 我国大气规划政策框架-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大气十条”政策解读- 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4. 实践案例分析- 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案例- 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案例- 区域联防联控案例5. 学生小组讨论与报告- 针对本地区大气污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分析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实施效果- 探讨大气规划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大气规划概述第二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第三周:我国大气规划政策框架第四周:实践案例分析第五周:学生小组讨论与报告教材章节关联:《环境科学》第四章:大气污染与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第三章: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关章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大气规划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大气运动课程设计

大气运动课程设计

大气运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大气压力、气温、湿度等对大气运动的影响;2. 学生能描述全球大气环流的主要模式,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3. 学生能解释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如台风、暴雨等天气现象的产生。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大气运动和气压分布;2. 学生能运用气象数据预测天气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探究大气运动现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大气科学产生兴趣,树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意识;2. 学生能认识到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关注气候变化的社会责任感;3.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涉及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以实践探究为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好奇心强,善于合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大气压力、气温、湿度等影响因素;-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的运动》2. 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四节《全球大气环流》3. 大气运动与天气现象:台风、暴雨等天气现象的产生及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五节《大气运动与天气》4. 实践探究活动:- 活动1:运用地图、图表分析大气运动和气压分布;- 活动2:运用气象数据预测天气变化;- 活动3:设计实验,观察大气运动现象。

5. 案例分析:结合当地实际天气情况,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因素;第二课时: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及其特点;第三课时:大气运动与天气现象的关系;第四课时:实践探究活动及案例分析。

大气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大气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大气科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引言大气科学是研究大气运动、构造和物理性质的学科,对于理解和预测天气、气候变化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大气科学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为大气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课程设置基础课程•大气科学导论:介绍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大气物理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物理过程,包括热力学、动力学、辐射传输等,为理解和预测大气现象奠定基础。

•气象学原理:介绍大气中的各种气象要素、气象观测和天气现象的形成机制,掌握气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大气化学:研究大气中的化学反应、物质输送和污染物的生成与转化,为大气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专业选修课程•气候学: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以及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备气象灾害预测和应对的能力。

•大气动力学:研究大气运动的方程和模型,理解气候系统的结构和演变,掌握气象数值模拟和预测技术。

•大气边界层:研究大气与地表交换的过程和机制,包括热量、质量和动量传输,探讨城市气候和气象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策略,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和环境政策。

实践教学•实验课程:开展大气观测和数据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实习实践:组织学生参与气象观测、预报和服务工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毕业设计:结合大气科学专业的理论和方法,独立开展科研项目或实际问题的研究,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结论通过上述课程设置,大气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这些课程涵盖了大气科学的核心领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奠定基础。

大气科学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应持续更新,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为培养高素质的大气科学人才做出贡献。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大气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的认知和兴趣。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和来源;(2)了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转化和影响因素;(3)熟悉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大气污染问题;(2)具备收集、处理和分析大气污染数据的能力;(3)学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等获取相关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度;(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介绍大气污染的定义、分类和来源,使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情况。

2.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影响因素:讲解大气污染物的传输途径、机制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认识大气污染物的传播和变化。

3.大气污染的影响:分析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

4.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介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5.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大气污染案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实验法:安排课内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污染物的检测和分析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1. 研究背景大气污染是当今全球环境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工业大国,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显。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气污染治理成为重点工作之一。

因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环境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大气污染的来源、传输、转化等基础知识,并了解各种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原理、应用及优缺点等内容。

通过课程设计,能够更好地掌握大气污染治理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

2. 课程设计内容2.1 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治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对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2.2 课程设计任务描述本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

理论分析在理论分析部分,学生需要选取一个具体的大气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具体任务如下:1.选择大气污染问题:学生可以选取本地区的一个大气污染问题,如车辆尾气、烟气排放等。

2.分析污染来源及影响:学生需要了解该污染物的来源、传播途径、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并撰写对应的分析报告。

3.探讨治理技术:学生需要查阅文献,了解当前常用的治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技术,并比较其优缺点。

4.设计治理方案:根据所选污染物、治理技术、投资费用等因素,制定可行的治理方案,并撰写治理方案报告。

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部分,学生需要根据理论分析部分制定的治理方案,进行实践操作。

具体任务如下:1.选择处理设备:根据理论分析部分制定的治理方案,选择合适的污染治理设备。

2.进行实验:根据实际情况,对所选治理设备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治理效果,并与理论分析部分的预期效果进行比较。

4.撰写实验报告: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分析和等内容。

大气课程设计手册

大气课程设计手册

大气课程设计手册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循环和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运用大气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大气的基本组成和结构;(2)了解大气循环的原理和过程;(3)理解大气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大气科学知识分析气象现象;(2)具备简单的气象观测和数据分析能力;(3)学会运用大气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的基本组成、结构、循环和变化规律。

具体安排如下:1.大气的组成和结构:介绍大气的气体成分、垂直结构及其分布特点;2.大气循环:讲解全球大气循环的原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大气变化规律:阐述大气温度、压力、湿度等参数的时空变化规律;4.气候变化与大气环境:探讨气候变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系统讲解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2.讨论法:学生针对气象现象和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气象事件,让学生学会运用大气科学知识解读和分析气象现象;4.实验法:开展气象观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科学的实践过程。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大气科学知识;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气象观测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取多种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运用能力;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总体掌握情况;4.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小组项目: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总 论1.1设计任务和内容1.1.1设计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基础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环境工程领域内主要设备——电除尘器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的环境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进行工程设计计算、图纸绘制及编写说明书的基本能力。

1.1.2设计内容1.集尘极系统设计计算 2.电晕极系统设计计算 3.气体分布装置设计计算 4.壳体几何结构设计计算 5.排灰装置1.2 基本资料1.2.1影响除尘器工作的原因1. 高低压供电控制装置设计运行不佳2. 振打清灰装置的运行方式不合理3. 锅炉的运行参数偏离正常值4. 煤种的变化1.2.2烟气气体性质本设计处理一发电量为300MW 机组发电厂的锅炉烟气。

锅炉排出的烟气量:h m /1022834 ;烟气温度、压强:130℃、-2000Pa ;( 当地大气压:8.76×104Pa )烟气含尘浓度:3/23m g ; 粉尘的比电阻:⋅Ω⨯9102cm ;其原煤含硫量为0.69%,煤灰中Na 2O 为0.37%; 烟气的粒度分布如表1-1所示:表1-1 烟气的粒度组成粒径)(m μ<55~1010~3030~4040~5050~60百分比组成19.418.417.621.715.971.2.3 设计要求(一)设计电除尘器,其除尘效率不低于99%。

(二)设计图纸:除尘器外形图、进出气箱几何尺寸图各一张,共二张。

1.3设计说明电除尘器是含尘气体在通过高压电场进行电力的过程中,使尘粒荷电,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式尘粒沉积在集尘板上,将尘粒从含尘气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除尘设备。

它的除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粉尘荷电在电晕极与积尘极之间施加直流高电压,使电晕极发生电晕放电,气体分离,生成大量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

在电晕极附近的所谓电晕区内正离子立即被电晕极吸附过去而失去电荷。

自由电子和随即形成的负离子则因受电场力的作用向集尘极移动,并充满到两极之间的绝大部分空间,含尘气流通过电场空间时,自由电子、负离子与粉尘碰撞并被尘粒所俘获,便实现了粉尘的荷电。

2.粉尘沉降荷电粉尘在电场中受库仑力的作用被驱往集尘极,经过一定时间后达到集尘极表面,放出所带电荷而沉集其上。

3.清灰集尘极表面上的粉尘沉集到一定厚度后,用机械振打等方法将其除掉,使之落入下部灰斗中。

电晕极也会附着少量粉尘,隔一定时间也需进行清灰。

1.4电除尘器工作原理它的工作原理是烟气通过电除尘器主体结构前的烟道时,使其烟尘带正电荷,然后烟气进入设置多层阴极板的电除尘器通道。

由于带正电荷烟尘与阴极电板的相互吸附作用,使烟气中的颗粒烟尘吸附在阴极上,定时打击阴极板,使具有一定厚度的烟尘在自重和振动的双重作用下跌落在电除尘器结构下方的灰斗中,从而达到清除烟气中的烟尘的目的。

第二章主要设备说明电除尘器的主体结构是钢结构,全部由型钢焊接而成(如图10—所示),外表面覆盖蒙皮(薄钢板)和保温材料,为了设计制造和安装的方便。

结构设计采用分层形式,每片由框架式的若干根主梁组成,片与片之间由大梁连接。

为了安装蒙皮和保温层需要,主梁之间加焊次梁,对于如此庞大结构,如何均按实物连接,其工作量与单元数将十分庞大。

按工程实际设计要求和电除尘器主体结构设计,主要考察结构强度、结构稳定性及悬挂阴极板主梁的最大位移量。

对于局部区域主要考察阴极板与主梁连接处在长期承受周期性打击下的疲劳损伤;阴极板上烟尘脱落的最佳频率选择;风载作用下结构表面蒙皮(薄板)与主、次梁连接以及它们之间刚度的最佳选择等等。

2.1电晕电极常用的有直径3mm左右的圆形线、星形线及锯齿线、芒刺线等。

电晕线的一般要求:起晕电压低、电晕电流大、机械强度高、能维持准确的极距、易清灰等。

电晕线固定方式有重锤悬吊式和管框绷线式。

由于星型电晕线一般用于卧式电除尘器的末级电场,所以在本设计中采用星型电晕线。

2.2集尘极集尘极结构对粉尘的二次扬起,及除尘器金属消耗量(约占总耗量的40-50%)有很大影响。

性能良好的集尘极应满足下述基本要求:1振打时粉尘的二次扬起少2.单位集尘面积消耗金属量低3.极板高度较大时,应有一定的刚性,不易变形4.振打时易于清灰,造价低2.3振打机构集尘板表面上的粉尘清除,靠对极板进行周期性振打,并使板面产生一定的振打加速度实现。

设计中应留有一定的余地,以便在运转过程中逐步调整确定出合适的振打制度。

集尘极一般采用间歇振打,振打频率每分钟4-8次,振打周期随气体含尘浓度而定。

敲打极板方式中平行于板面的振打方式比垂直于板面的振打方式要好,它既可保证极板间距在振打过程中变化不打,又可使粉尘和极板间在振打时,产生一定的惯性切力,使粘附在板面上的粉尘更易脱落。

2.4 高压供电设备高压供电设备提供粒子荷电和捕集所需要的高场强和电晕电流,供电设备必须十分稳定,希望工作寿命在二十年之上,通常高压供电设备的输出峰值电压为70一l000kV,电流为100-2000mA 。

增加供电机组的数目,减少每个机组供电的电晕线数,能改善电除尘器性能,但投资投资增加。

必须考虑效率和投资两方面因素。

2.5气流分布板电除尘器内气流分布对除尘效率具有较大影响,为保证气流分布均匀,在进出口处应设变径管道,进口变径管内应设气流分布板。

最常见的气流分布板有百叶窗式、多孔板分布格子、槽形钢式和栏杆型分布板。

对气流分布的具体要求是:任何一点的流速不得超过该断面平均流速的土40%;在任何一个测定断面上,85%以上测点的流速与平均流速不得相差土25%。

由后续计算可得出在本次设计中气流分布板采用两层。

第三章 电除尘器的总体设计1. 确定ω值当煤的含硫量大于%5.0,小于%2,粉尘中O Na 2含量大于%3.0,电晕线采用芒刺型电极,极间距取为300mm 时,可按下式计算ω:ω625.014.7S k =(cm/s ) (3-1)式中:S ——煤的含硫量(%);1k ——平均粒度影响系数,其值按表3-1选定。

表3-1 平均粒度影响系数平均a (m μ)10 15 20 25 30 35 K0.90.9511.051.11.15平均a 1002211nn a W a W a W +++=(3-2)式中:1W , ,2W ——粒度为1a , ,2a 组成的百分比,本设计中粒度百分比详见表3-2;1a , ,2a ——粒度平均粒径。

表3 -2烟气粒度分布表粒径(m μ) <5 5~10 10~30 30~40 40~50 50~60 百分比组成 19.418.417.621.715.97则10075515.94521.73517.6208.415.79.415.2⨯+⨯+⨯+⨯+⨯+⨯=平均α=23.985m μ查表利用线性内差法确定K 值105.12025120985.23--=--KK=1.04cm/s 103.669.004.14.7625.0=⨯⨯=w2.计算所需收尘极面积A电除尘器工作的时的实际条件计时设定的条件存在的差异,或者选取某些数值与实际有出入,因此在电除尘器的设计当中,必须考虑一定的储备能力。

从Deutsch 效率公式可知,设计时改变A 、Q 、η、ω四个数中的任何一个,便可使除尘器的工作能力有所储备。

极板间距300mm 。

K Q A ⋅--=ωη)1l n ( (m 2) (3-3)式中:A ——所需收尘极面积; Q ——被处理烟气量;η——除尘器要求的除尘效率; ω——粉尘驱进速度(m/s ); K ——储备系数。

配用三台电除尘器,则Q 为h m 3760000,除尘效率为99%,则:K WQ A ⋅--=)1ln(η=()210103.63600%991ln 760000-⨯⨯-⨯ =15929.91 m 2在设计中要预留出一定的缓冲余地,则:()%511+=A A=15929.91⨯(1+5%)=16726.41 m 2比集尘面积:QA f 1==0.022 3.初选电厂断面F 'v QF 3600=' (m 2) (3-4) 式中:ν——电场风速(m/s )电厂风速v 取值范围为1~2m/s,取v 为1.1m/sv Q F 3600='=1.136********⨯=191.92 m 2 4.求电厂高度电场断面是极板有效高度与电场内有效宽度的乘积,且为了减少设备高度,对于80 m 2以上的电除尘器建议采用双进风口(即设置两个进气箱)。

所以本次设计采用双进风口。

为了使气流沿断面均匀分布,所以进风口所对应的断面要接近于正方形或高度略大于宽度(最大取1.2倍),以便气流沿断面均匀分布。

所以极板高度h2F h '≈所以极板高度 2F h '≈=292.191=9.80m 对极板高度进行圆整,因为高度大于8m,所以以1.0m 为一级 所以取h=11m 。

5.求通道数Z)2(k s h F Z '-'=(3-5)式中:S 2——相邻两极板中心距(m ); K '——收尘极板的阻流宽度。

本设计中采用的是Z 型板,所以取K '=0.0015)2(k s h F Z '-'==45.58)0015.03.0(1192.191=-⨯ 将Z 值圆整为整数,因为本设计中采用的是双进风口,所以Z 应取为偶数,取Z=60。

6.电除尘器的电场实际断面F 电除尘器的有效宽度有效B 为:)2(K S Z B '-=有效 (3-6))2(K S Z B '-=有效=()0015.03.060-⨯=17.91(m) F=h·有效B =11⨯17.91=197.01(m 2)7.除尘器内壁宽B本设计为双进风,中间设立柱,立柱宽300mm18700300100466300421=+⨯+⨯='+∆+=e SZ B (mm)式中:Δ——外层的一排极板中心线与内壁的距离,可在50~100mm 间选取。

本除尘器壳体采收尘极的悬吊采用型式Ⅱ,灰斗采用四棱台状灰斗,每个电厂区对应一个灰斗。

8.柱间距K L电除尘器在与气体流动方向垂直断面上的外侧柱间距离K L 可按下式计算:K L '21e B ++=δ (3-7) 式中:1δ——除尘器壳体钢板的厚度,一般取5 mm ;'e ——柱的宽度。

本设计中电除尘器的断面为197.01m 2。

取'e =600mm 。

'21e B L k ++=δ=18700+2×5+600=19310(mm) 9.内高1H1H 321h h h h +++= (3-8) 式中:h ——收尘极板有效高度(m ),mm h 11000=; 1h ——当极板上端悬吊于顶梁的X 型梁上时,1h 0=;2h ——收尘极下端至撞击杆的中心距离,按结构型式不同取2h 50~35=mm ,本设计中取2h 45= mm ;3h ——撞击杆的中心至灰斗上端的距离,一般取3h 300~160= mm,本设计中取3h =240mm.1H 321h h h h +++==mm 1128524045011000=+++10.电晕极框架高度2H电晕电极框架上端与梁底面的竖直距离01h 及框架下端与收尘极撞击杆中心距离(在投影高度上)02h 按表3-3所列数据选取; 2H )(21002011h h h H ---= (3-9)式中:01h ——电晕极框架上端与梁底面的竖直距离;02h ——电晕极框架下端与收尘极撞击杆中心线的距离(在投影高度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