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1课 黄州快哉亭记(自读课)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32份苏教版18教案
第课战国策目录序(自读课 )走近作者曾巩 (见《越州赵公救灾记》)相关背景《战国策》,是记录战国时代策士言论、活动的一部书,经西汉经学家刘向整理校勘,编为三十三篇,分十二国编记,即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反响了一些纵横家的思想。
曾巩于嘉祐五年()经欧阳修介绍充馆职,编校史馆书本。
《战国策》传至宋朝,已出缺佚,曾巩予以维修校正,并写了《战国策目录序》,今本《战国策》即是曾巩的维修本。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所以讨论诈术的好处却避忌它的弊端,说明战)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所以,孟子的书,有记录神农氏的)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文意感知作为儒家学者,曾巩力倡“德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
基于这一思想,尽管是“目录”序,曾巩对于篇目的设说却很简单,他把要点放在对战国策士论诈之行的批评上。
曾巩以为战国乱世,就是“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造成的。
曾巩校勘《战国策》,其目的就是要拿它做一份反面教材:“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以从”,“使后代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以为”,让世人对论诈之术引为警戒。
思想导图一、通假字.《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俗犹莫之窹.也二、古今异义.偷为全部之计..同“ 缺”,译为“ 缺失”同“ 悟”,译为“ 觉悟,觉悟”古义:一时今义:所有的.莫擅长是..古义:在这方面今义:副词,表上下句的紧承.不知道之可信..古义:知道学说主张今义: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懂得.其设心注意..古义:专心,意图今义:把意志放到某一方面三、一词多义.笃错误 !.非错误 !.固!.修!.道!.明!.!.莫!四、活用形容活用()形容作有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批,指.()形容的使用法周之先,明教化使⋯⋯英明.五、文言句式.被句()可惑于流俗。
高二苏教版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全集:朋党论
朋党论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理解作者对朋党的独到见解以及这一观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学习文章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论证方法。
4、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朋党的独到见解以及这一观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文章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讨论与自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
当时,革新派范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以夏竦、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被弹劾罢职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败,广造舆论,竭力攻击、诽谤范仲淹等引用朋党。
其陷害忠贤的险恶用心,深为欧阳修所洞察。
在《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中,欧阳修一针见血地指出:“欲广陷良善,不过指为朋党”,“去一善人,而众善人尚在”,“唯指以为党则可一时尽逐”。
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欧阳修写了这篇《朋党论》。
二、分析课文:全文五个段落。
1、第一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讨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先从社会发展的事实落笔,“朋党之说,自古有之”,证明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并为下文征引历史事实打下伏笔,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那么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
2、第二段进一步论述君子之朋和小人之朋的区别。
讨论:君子和小人的朋党有什么样的区别?1)、君子是真朋,小人是伪朋。
从本质上说明小人无朋。
这一点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朋党之说。
这一段是在前一段基础上的深入剖析。
由于小人之朋是从利出发的,所以只能是暂时的,只能是假的;而君子之朋出于对道的共同追求,所以必然能“终始如一”,所以是真的。
2)欧阳修指出了道和利,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寓言类)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寓言类)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毛颖传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进而理解寓言主题;2、认识文章通过嬉笑诙谐的寓言形式体现严肃而重大主题的寓庄于谐的写法;3、领会作者善于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构思艺术。
教学重点: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
教学难点:寓言主题的理解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请作者谋篇思路教学进程:一、简介1、学生简介作者2、寓言: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微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先秦时代,诸子著作中就包含了大量寓言。
唐宋时期,寓言创作进入繁盛阶段。
八大家中柳宗元、韩愈、苏轼为高手。
本文看似传记,但实际上是寓言。
二、自读、理解文句1、提示各段重点词句:第一段:果实使物醢佐匿第二段:次以惧趺居简牍是资其遂兼诸侯乎日见亲宠任事第三段:便敏悉重累拜狎以衡石自程推致见请亦时往第四段:因冠免谢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所谓尽心者第五段:本其所出《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2、朗读,讨论疑难,翻译全文。
三、理请作者谋篇思路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部分?2、讨论明确:全文五段,可分为三部分:(一)(1-2)写毛颖的家世。
(二)(3-4)写毛颖被皇上重用与抛弃。
(三)(5)作者对毛颖一生的评论。
3、思考:文章以什么谋篇构思?A 感情变化 B 事件 C 时间变化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深入理解把握人与物之间的相似点,理解主题。
教学进程:一、阅读探讨1、文章看似为人写的传记,实是以笔写人的寓言,许多句子一语双关,既像写人,又是写笔;既是写笔,又是写人。
妙不可言。
找出这些句子,理解文意,品味其妙处(文后练习一)举例提示: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九流百家皆所详悉日见亲宠任事通于当代事务善随人意虽见废黜终默不泄2、简介写作背景本文作于韩愈三十六至四十七岁间,韩愈仕途坎坷,早年四度应试,才中进士。
活动专题-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活动专题-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散文选读教学目的散文作为文言文中的一种重要文体,是学生文化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选读,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适用对象本教案适用于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以上学生,同时也适用于对唐宋文化和古代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三、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选取了唐宋八大家的代表性散文作品,包括:1.韩愈《进孔岩覆没殉难者墓志铭》2.柳宗元《与众僧谈禅》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韩愈《师说》5.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州》6.白居易《大林寺桃花》7.欧阳修《醉翁亭记》8.王安石《临江仙·滟滟随波千万里》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理解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同时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先阅读散文原文,并对其中的生僻字和句式进行学习和掌握。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文稿中的主题、寓意、修辞手法和结构等,进一步理解每篇文章的含义和意义。
2.课外拓展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外,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讲解、演讲、诗歌创作等活动,继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水平,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写作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考评,以检验教学成果。
六、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同时还应注意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让教育更加人性化和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七、教学成果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文言文基本阅读能力,理解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文学价值和深层含义,增强阅读说理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9课 木假山记(自读课) 含答案
走近作者苏洵(见《名二子说》)相关背景我国自汉代以来,园林中已造假山,魏晋以后,又有假山清供,置于几案之上,以供赏玩。
到唐宋时期,欣赏假山的风气已经很盛。
但假山之料多是山石,以木为山者,并不多见。
苏洵的木假山,实为审美发现一奇,自此以后,又开创了木假山清供的新领域。
据苏轼《木山并叙》和梅尧臣、苏辙木山诗得知,这木假山是苏洵在家乡时,用“貂裘”从一位“溪叟”那里换来的,木质为楠木,“雨侵藓涩得石瘦”,形成逼真的三山。
苏洵得之,因“为之记与诗”(诗已佚)。
苏家对此木假山一直很珍视。
老苏当年,曾与友人赏玩,由梅尧臣写诗题咏,可以想见当时之盛。
后老苏归乡,木假山藏于眉山老家。
三十年后,苏辙之子千乘又得一五峰木假山,“益奇”。
苏轼、苏辙嘱其带回老家,并把三苏及梅之诗文“并刻之其侧”,珍藏于家。
木之生, 或 蘖 而殇, 或 拱树木的生长,有的还在幼苗时就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 而夭。
围粗细时死了。
⎣⎡ 蘖:树木的嫩芽。
此处名词活用作动词,发芽。
殇:未成年而死。
拱:指树有两手合围那样粗。
⎦⎤此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长成拱形。
幸而至于 任为栋梁 则有幸而长成可以用做栋梁的,也就被砍伐; 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 或破折, 或伐了;不幸被大风拔起来,随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不 腐; 没有腐烂;⎣⎡⎦⎤任:使用。
不破折, 不 腐, 而不为人所 材,没有折断,没有腐烂,却未被人当做材料,以及于 斧斤; 出于湍 沙之间, 而不 为以至于遭受斧头的砍伐;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也没有被樵夫野人之所薪, 而后得 至乎此, 则 其 理樵夫、农民当做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 不 偶然 也。
似乎不是偶然的啊。
然 予之爱之, 则非徒 爱其似山,而 又有然而,我喜爱木假山,不只是喜爱它像山,而是还有感 所感焉;慨寄寓其间;⎣⎡ 然:表转折,然而。
第一个“之”,主谓间;第二个“之”,代词,它。
徒:只,仅仅。
所感:所字短语,相当于的⎦⎤字短语。
高中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全集 苏教版选修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全集进学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一、文章简析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
《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
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进",即长进、进步。
"学",包括"业"与"行"。
"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
"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
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第1段):写先生训示。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行成于思毁于随治具毕张占小善率以录庸扬有司2、翻译句子行成于思毁于随盖有幸而获选,熟云多而不扬3、分析课文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丰乐亭记自读课含答案
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丰乐亭记自读课含答案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古人将以“记”名篇的文章称为“杂记体”。
杂记的内容很复杂,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记亭台名胜这类记文以某些历史名胜或建筑物为描写对象,篇幅短小,表现方式也较为自由,在形象生动地记叙的同时或发表议论,或借题发挥,或抒写情怀,将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了很强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丰乐亭记》属于台阁名胜记。
二、记书画器物这类记文一般篇幅短小,其内容有两大类,一类是以书画的内容及艺术特点为记述对象;一类是以某些物件的形状、特点和制作工艺为记述对象。
在写法上,这类文章有的偏重于记述、描写,有的则是由记述而生发开去,借此怀人或抒发感慨,议论事理。
《木假山记》属于书画器物记。
三、人事杂记人事杂记以记人叙事为主,其中部分记文以“志”名篇,这里的“志”与“记”同义。
人事杂记文与其他记文相比,在内容和写法上更显得丰富多彩。
南宋之前,这类记文往往重视记人叙事的周详和声色的描绘。
南宋之后,人事杂记的数量增多,而且多在记人叙事的同时寄寓感慨、抒发情怀、针砭时弊,其思想性和感情色彩大大增强。
《越州赵公救灾记》就属于这种体裁。
还有记游山玩水类文章,如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等。
明代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称“大抵‘记’者,盖所以备不忘”,即目的就是以备忘记。
“杂记”在表达方式上多种多样,有的重记叙,有的重议论,有的重抒情,有的重描写。
宋代“杂记”在结构和立意上都更趋成熟和完善,宋人善于在所记事物中概括抽象出关乎社会人生的大道理,言近旨远,多有寄托。
因此,宋代散文有强烈的主体精神、个性化的性情感受和深邃的哲思意蕴。
第8课丰乐亭记(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22)走近作者欧阳修(见《朋党论》)相关背景本文作于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40岁,在滁州任上。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材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 材 汇报人:
目录
• 教材简介 • 教材内容 • 教材使用方法 • 教材价值与意义 • 教材问题与改进 • 教材影响与展望
01
教材简介
教材背景
适应新课改要求
本教材的编写是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 能力。
经典文学作品
唐宋八大家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
改进方向
01
优化内容安排
对教材中的文章选择和编排顺序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确保内容安排的
合理性和科学性。
02
增加注释和导读
针对教材中较为难懂的文章,增加必要的注释和导读,帮助学生更好地设计
重新设计练习题,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层次性,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
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增加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拓展性的练习题,激发学
学习建议
注重积累
01
积累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的经典名句、段落和词汇,提高语言素
养和表达能力。
主动探究
02
结合单元主题和教学重点,主动探究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内涵和
艺术特点,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多角度学习
03
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如朗读、背诵、鉴赏、写作等,多角度
学习唐宋八大家散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文化意义
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唐宋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选读经典唐宋散文有助 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激发文化自信与认同
通过学习唐宋散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培养民族 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唐宋散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融 合,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32份苏教版12教案
第课方山子传 (自读课 )走近作者苏轼 (见《留侯论》 )相关背景本文作于宋神宗元熟年间,作者贬官黄州之时。
陈慥,字季常,父曰公弼,年前,陈公弼为凤翔知府时,苏轼为凤翔签判,是陈公弼的僚属,认识陈慥也就从这时开始。
当时苏轼二十七八岁,与陈慥的年龄相忧如,思想性格也很相似。
但是,在这此后的年中,两个人各自的道路、各自的经历,以及与此相应的各自的思想状态就完整不一样了。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间,—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方山子出身于世代伟绩之家,理应有官做,若是他能在今已显闻。
,政界活动,到此刻已得高官荣名了。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文意感知作者为老朋友方山子作传,极概括性地写了他少年慕游侠,壮年折节读书而不遇,暮年归隐,突出其不慕荣利、舍弃功名而情愿隐遁贫贱的品行。
思想导图一、通假字.常常阳狂垢污..方山子傥见之与..前十有九年..犹见于眉间.二、古今异义.方屋而高..古义:方形的帽顶今义:方形的房子.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遗留的制式今义:死者的相片.而老婆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老婆子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使从事于此间..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三、一词多义.错误 !.错误 !.错误 !同“ 佯”,译为“ 假装”同“ 倘”,译为“ 或许,可能”同“ 又”同“ 现”,译为“ 显现”遇谓使.而!.之!四、活用.名活用名作状得帛千匹每年..活用的使用法方山子从两使⋯⋯跟从..形容活用形容的意用法余既然异之⋯⋯感觉奇异.五、文言句式.判断句方山子,光、黄人也。
(“⋯⋯也”表判断).省略句()因与余 (于 )上用兵及古今成。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第课黄州快哉亭记自读课含答案
第11课黄州快哉亭记(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31)走近作者苏辙(1039-1112),北宋著名散文家。
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与父苏洵、兄苏轼,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并称“三苏”。
嘉祐进士,官尚书丞、门下侍郎。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屡遭贬谪。
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自成一家。
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著有《栾城集》。
相关背景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十一月初一。
“乌台诗案”,苏轼被捕,辙上书朝廷,“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轼释放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这篇文字即是写于这次贬中。
在此前后,苏辙还写了《武昌九曲亭记》,这篇即是其姐妹篇,同为苏辙园亭记中的佳篇。
“快哉亭”的建造者张梦得即张怀民,于元丰六年(1083)贬官齐安(即黄州),他不以政治上的逆境萦怀,于住处的附近,选地建亭,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发情怀。
与张同命运的好友苏轼为亭取名曰“快哉”,是深知张梦得建亭的用意的。
江 出 西陵, 始得 平 地, 其长江(从)西陵峡流出,开始流入平旷的原野,(于是)江流 奔放肆大;流才奔放浩大;⎣⎡⎦⎤奔放:疾驰。
肆大:浩大。
南 合 湘、 沅,(在)南面汇合了湘水和沅水,北 合 汉、 沔, 其势益 张; (在)北面汇合了汉水和沔水,水势更加盛大;⎣⎡湘、沅:湘江和沅江,都在湖南境内,⎦⎤北流入洞庭,合于长江。
汉、沔(miǎn ):即汉水,源出陕西,流经汉中,在汉口汇入长江。
至于赤壁之下,到了赤壁之下,波流浸 灌, 与海相若。
水流浸润灌注着大片土地,犹如大海无极。
⎣⎡至于:到。
赤壁:指黄州长江边的⎦⎤赤鼻矶。
相若:相似。
清河张君梦得,谪 居 齐安,即 其 庐清河张梦得君,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就在他的住之西南 为 亭, 以 览观江 流 之胜。
宅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览观江水浩瀚的胜景。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留侯论》3
(7)其平居无罪夷灭者被动句
【学习过程】
课前播放朗读视频,学生自读文本
一、解题
思考1、留侯其人其事?
2、作者通篇论什么?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③例证:左光斗喉骨被磨成粉,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
④强调观点: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⑤联系现实:而今,仍有风中余香,物质文化遗产无需一味重建发扬,有些应当成为余香。
⑥怎么做:一切都值得成为风中余香。逝去表面,余留内在的精华、真、美。
⑦追问:是否想让后世回望时找到不灭精魂,就让文学泡沫随风逸散。
4、详略得当
【详:郑伯略:勾践、韩信欲王】
5、立意新颖
【张良成功在于忍/聪颖有为
黄石为隐士/鬼物;
意不在书/意在受书
高祖成功成于人/在于善纳谏、善用人】
6、开头
开头三句话逻辑严密,正反对比,说理深刻。首先将忍拔高到节的高度,人之常情——忍——懦弱;人情不能忍:不忍—匹夫/忍—不惊不怒—勇(挟持大、志远)
(6)所以:所以微见其意者用来……的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的原因
5、指出以下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1)必有过人之节气度节操
(2)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相互告诫
(3)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正
(4)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使……折(受摧残、屈辱)
(5)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
(6)然后可以就大事成就
4子房状貌如女子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 第11课 黄州快哉亭记(自读课) 含答案
走近作者苏辙(1039-1112),北宋著名散文家。
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与父苏洵、兄苏轼,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并称“三苏”。
嘉祐进士,官尚书丞、门下侍郎。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屡遭贬谪。
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自成一家。
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著有《栾城集》。
相关背景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十一月初一。
“乌台诗案”,苏轼被捕,辙上书朝廷,“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轼释放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这篇文字即是写于这次贬中。
在此前后,苏辙还写了《武昌九曲亭记》,这篇即是其姐妹篇,同为苏辙园亭记中的佳篇。
“快哉亭”的建造者张梦得即张怀民,于元丰六年(1083)贬官齐安(即黄州),他不以政治上的逆境萦怀,于住处的附近,选地建亭,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发情怀。
与张同命运的好友苏轼为亭取名曰“快哉”,是深知张梦得建亭的用意的。
江 出 西陵, 始得 平 地, 其长江(从)西陵峡流出,开始流入平旷的原野,(于是)江流 奔放肆大;流才奔放浩大;⎣⎡⎦⎤奔放:疾驰。
肆大:浩大。
南 合 湘、 沅,(在)南面汇合了湘水和沅水,北 合 汉、 沔, 其势益 张; (在)北面汇合了汉水和沔水,水势更加盛大;⎣⎡ 湘、沅:湘江和沅江,都在湖南境内,使 其 中不 自得, 将何往 而假如他心中不坦然自乐,(那么)到哪里(都会)感到痛苦和非病;使 其 中 坦然, 不以 物 伤不满;假如他心中达观坦荡,不因为外物的影响而伤害自 性, 将 何 适而非快!己的性情,那么到哪里都会感到快乐!⎣⎡ 使:假如。
其中:人的心中。
其:代上文出现的⎦⎤士人。
何往、何适:“往何”“适何”,到……去。
病:痛苦、忧伤。
不以物伤性:不因为环境而影响心情。
以:因为。
今现在,张 君不以谪 为 患,窃 会计 之余功,张梦得君不把贬官作为忧患,利用办理公务的余暇,(在) 而自放山水之间,此 其 中 宜 有以过 人山水之间纵情游玩,这(表明)他的心胸应该有超过常人 者。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优化训练:专题三第1课丰乐亭记 Word版含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优化训练
专题三第1课丰乐亭记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掇.幽芳而荫乔木掇:摘取
B.因为本.其山川本:依据
C.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幸:幸亏
D.涵.煦百年之深也涵:滋润
解析:选C。
幸:有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修既治滁之明年
..夏
B.滁于五代干戈
..之际
C.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
..
D.漠然
..徒见山高而水清
解析:选B。
A项,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B项,“干戈”指“战争”,与今义相同;C项,消除,消灭/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或虚度时间;D项,孤寂的样子/冷漠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刬削消磨
B.亡何国变,宁南死
C.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D.掇幽芳而荫乔木
解析:选D。
A.“刬”同“铲”;B.“亡”同“无”;C.“乡”同“向”。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专题三第4课黄州快哉亭记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
专题三第4课黄州快哉亭记
1.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黄州快哉亭记》2.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黄州快哉亭记》3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4.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5.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肆.(sì)大沔.(miǎn) 谪.(zhé)居
开阖.(hé) 倏.(shū)忽骇.(hài)目
指数.(shǔ) 骋骛.(wù) 飒.(sà)然
披襟.(jīn) 庶.(shù)人会.(kuài)计
瓮牖.(yǒu) 濯.(zhuó) 绝壑.(hè)
骚.(sāo)人憔.(qiáo)悴.(cuì)
2.一词多义。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专题三第2课木假山记
④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
古义:村野之人。
今义:未开化的人。
5.文言句式
(1)被动句
①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为……所”表被动)
②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为”表被动)
③则为人之所材(“为……所”表被动)
④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为……所”表被动)
(2)省略句
强之以(之)为山
而为薪
②而不为人所材名词活用作动词,取材
③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叹服
④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避免
⑤木之生,或蘖而殇名词作动词,成为蘖
4பைடு நூலகம்古今异义
①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②强之以为山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③魁岸踞肆,意气端重
古义:神情。
3.相关知识
苏洵之文,以奇崛出名。这篇《木假山记》,不但记下了天下奇物木假山,还自况言志,倾吐了胸中一段奇思。我国自汉代以来,园林中已造假山,魏晋以后,又有假山清供,置于几案之上,以供赏玩。到唐宋时期,欣赏假山的风气已经很盛。但假山之料多是山石,以木为山者,并不多见。苏洵的木假山,实为审美发现一奇,自此以后,又开创了木假山清供的新领域。据苏轼《木山并叙》和梅尧臣、苏辙木山诗得知,这木假山是苏洵在家乡时,用“貂裘”从一位“溪叟”那里换来的,木质为楠木,“雨侵藓涩得石瘦”,形成逼真的三山。苏洵得之,因“为之记与诗”(诗已佚)。苏家对此木假山与五峰木假山,“益奇”。苏轼、苏辙嘱其子带回老家,并把三苏及梅之诗文“并刻之其侧”,珍藏于家。对于这世间少见的木假山,老苏没像后来梅尧臣和二苏那样,只是赏其审美形象,而是由假山的生成自况身世,谈成才之难。作者指出,树木的一生是多灾多难的:有的苗殇,有的夭折,有的被风拔水漂,有的虽然长成栋梁之材,仍有斧凿刀锯之患。只有极少数幸运者,经“漂沉汩没”“激射啮食”,形成木假山,又被具有审美慧眼的人拾去,清供于几案间,成为艺术珍品。这足见成才之难。这只是谈木假山的经历吗?不,其中显然有作者的身世之感。老泉少年不学,壮复发愤,其于成才,甚费周折,有如木不夭折而成栋梁。其后困益甚,甚似风拔水漂不破不腐者。在写作上,尽烧昔所为文,又读圣贤书七八年,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古文家。这又很像湍沙“激射啮食”而成“文”山。晚年同二子知遇于文坛领袖欧阳修,并父子三人各成一家,这不很像木假山的命运吗?这些显然是自况身世的。我国古代的审美快乐,有悦目(身)、赏心、畅神、乐志、悟理诸境界。梅尧臣和二苏咏假山诗,多是前三个境界,而老苏之记,则侧重后两个境界,文章第一段的身世自况,正是乐志之言,有磨难,有幸运,有苦也有甜,而人木之间水乳交融,人之志是通过木的经历体现出来的,这就比别人的抽象言志更胜一筹。第二、三段则面对三峰,赏其风骨,悟人生哲理:作者见中峰魁伟稳健,意气端重,若有以气势服其旁二峰;旁边二峰也庄重坚实,峭拔峻立,凛然不可侵犯。它们在形、势上虽服于中峰,而巍然独立,决无逢迎依附之意。作者面对三峰肃然起敬,很有感慨。而感慨什么,却未明说。文章至此,戛然而止。这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思考的广阔空间。作者从三峰矗立中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呢?作者也许悟到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做人的原则和应有的品格。从全文看,这木假山不是废木,不是栋梁,而是大自然造就的艺术品。三峰的人格化,似当指文艺人才。一个出色的文艺人才,应具备什么品格呢?应是风骨凛然,独树一峰,为文艺天地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一个人应善于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在艺术创作上,却不可人云亦云,做没出息的附庸;而应从天地吸取营养,在社会中经受锻炼,塑造出自己的一峰,那才能使文艺天地千峰竞秀、万壑争流,创造出一个美不胜收的艺术天地。文艺史上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作家、艺术家,都是自成一峰、各具面目、绝不雷同的,作者也许在寓指自己和二子的关系,这是很有可能的。从全文思路上看,前面是自况身世,后面很可能是自比品格。作者说“予家有三峰”,虽然是实指木假山,但从“予家”二字,不也可使人想到他是在寓指父子三“文山”吗?苏轼三子迈、迨、过,苏辙二子千乘、千能,不也与那“益奇”的五峰木假山有相似之处吗?难怪二苏在三十年后写诗作序,让千乘、千能亲自把五峰木假山送回老家,与三峰木假山放在一起,那其中不也有继承父志、弘扬家风、望子成才之意吗?梅尧臣当年,在看到木假山和老苏之记时,似乎也看出了有自比父子三人品格之意,故写诗道:“唯存坚骨蛟龙锼,形如三山中雄酋。左右两峰相挟翊,尊奉君长无慢尤。”这里的“尊君”,泛指封建社会的君臣常理;而那“奉长”,不也可使人想到二苏对老苏的孝敬之情吗?所以我们说,三峰寓指父子三人品格,是很有可能的。但老苏与梅尧臣看法却不同。在老苏看来,就是父子三人,也应三峰各自矗立。做父亲的育子成才,在形、势上自高于二子,是无可非议的(不论三苏总的成就,单就所写木假山诗文,老苏确高于二苏,也高于梅尧臣),但他却不希望二子做他的附庸,而希望他们各自成为独立的一峰,有自己的独创。文学史证明,老苏的育子之法是高明的,大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宋代第一大家,正是老苏独立“造峰”的结果。借木假山而谈一个人要有独立的人格,要有独创的人生价值,这正是老苏此记不落常套的奇崛之思。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内容
拓展阅读范围
推荐与唐宋八大家散文相关的其 他作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范围 ,加深对文学流派和风格的பைடு நூலகம்解
。
深化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深 化某些重点内容的教学,如对某 些散文作品的深入解读和比较分
析。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学生阅读指导与评估
阅读指导
在指导学生阅读唐宋八大家散文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教授阅 读方法,如泛读、精读、跳读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章。
评估方式
对学生的阅读评估应注重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成果,可以通过课堂讨 论、书面作业、阅读笔记等方式进行评估和反馈,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不足并改 进阅读方法。
《秋声赋》选读与分析
总结词
传统赋体的典范之作
详细描述
欧阳修的《秋声赋》是一篇以描写秋天景色 为主题的传统赋体散文。该文通过对秋声的 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其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具有很高的艺术 价值。
05
课程评价与教学反思
学生学业评价方案
课堂参与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 、讨论、演示等环节的参与程度。
选读建议与教学策略
选读建议
在选择唐宋八大家散文时,应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兴趣爱好和阅读需求进行 挑选,同时注重选取不同作者、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 了解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表达特点,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化对 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理解和认识。
04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分析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三第课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
第10课越州赵公救灾记(对应学生用书P27)走近作者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
北宋散文家,文学家。
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任通判、太守、中书舍人。
留世《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外集》等。
曾巩文章“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
他认为作文章应注重“事理”,要“穷尽事理”。
比较轻视辞章之文,而重视学术文章,尤重史传和碑志文。
相关背景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
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
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
由于他曾任殿中侍御史,所以京师中对他有“铁面御史”之誉。
后任右谏议大夫、资政殿大学士,晚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政绩卓著。
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富盛名。
《宋史·赵抃传》载:“吴越大饥痉,死者过半。
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
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
”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
他记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
熙宁八年夏, 吴越 大 旱。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熙宁:北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
春秋时为吴国、越国的辖地。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 知越州赵 公,前民 之未 饥, 为大夫、越州知州赵公,在百姓还没有遭受饥荒之前,就下发文书 问 属 县:灾 所被者 几 乡,民 能 自食书询问下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者有几, 当廪于官 者 几 人,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灾民有多少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 所, 库 钱仓廪可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 者 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 几家,僧 道 士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几家,和尚道士和士人食 之羡粟书 于籍 者 其几具存,使各 书以吃不完的余粮登记在账簿上的,实存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对,而 谨 其 备。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教师用书:03杂记越州赵公救灾记含答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本课话题——情系百姓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以民为本,情系百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责任和担当的体现,是高尚情怀的体现,也是立国之本,好官之根。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买买提江·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地区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
3岁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第二年母亲也改嫁了。
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不开的浓浓感情.当上村支书之后,吾买尔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康。
在布力开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从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出现过民族歧视。
吾买尔说,只有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截止到2015年底,在吾买尔的带领下,布力开村1120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
-—王维《赠房卢氏琯》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4.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5.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孔子家语》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赵抃.()廪.于官者( )无得闭粜.()籴.者自便()其众相蹂.()灾沴.之行()间错误!处错误!【答案】biàn lǐn tiào díróu lìjiàn jiān chǔch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蚤夜惫心力不少懈( )(2)乐为之识其详()(3)岂弟之实在于身者( )【答案】(1)“蚤”同“早";“少"同“稍”,稍微,略微(2)“识”同“志",记载(3)“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去错误!(2)如错误!(3)且错误!【答案】(1)动词,离开/形容词,过去的/动词,距离(2)动词,如同/动词,往,到/动词,及,比得上(3)副词,将/连词,表并列关系/副词,尚且/副词,暂且,姑且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人受粟日.一升()________(2)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 )________(3)有上.请者( )________(4)当廪.于官者几人( )________(5)幼小半.之()________()________(6)民饥馑疾疠..(7)平.其价予民( )________(8)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________(9)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 )________【答案】(1)名词作状语每天(2)名词作状语按照旧法(3)名词作状语向上级(4)名词作动词赈济、供给粮食(5)名词作动词减少一半(6)名词作动词染上疫病(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均(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修缮(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刚直;使……端正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岁廪穷人(1)故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2)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今义:方便合适;便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黄州快哉亭记(自读课)(对应学生用书P31)走近作者苏辙(1039-1112),北宋著名散文家。
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与父苏洵、兄苏轼,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并称“三苏”。
嘉祐进士,官尚书丞、门下侍郎。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屡遭贬谪。
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自成一家。
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著有《栾城集》。
相关背景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十一月初一。
“乌台诗案”,苏轼被捕,辙上书朝廷,“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轼释放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这篇文字即是写于这次贬中。
在此前后,苏辙还写了《武昌九曲亭记》,这篇即是其姐妹篇,同为苏辙园亭记中的佳篇。
“快哉亭”的建造者张梦得即张怀民,于元丰六年(1083)贬官齐安(即黄州),他不以政治上的逆境萦怀,于住处的附近,选地建亭,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发情怀。
与张同命运的好友苏轼为亭取名曰“快哉”,是深知张梦得建亭的用意的。
江 出 西陵, 始得 平 地, 其长江(从)西陵峡流出,开始流入平旷的原野,(于是)江流 奔放肆大;流才奔放浩大;⎣⎡⎦⎤奔放:疾驰。
肆大:浩大。
南 合 湘、 沅,(在)南面汇合了湘水和沅水,北 合 汉、 沔, 其势益 张; (在)北面汇合了汉水和沔水,水势更加盛大;⎣⎡湘、沅:湘江和沅江,都在湖南境内,⎦⎤北流入洞庭,合于长江。
汉、沔(miǎn ):即汉水,源出陕西,流经汉中,在汉口汇入长江。
至于赤壁之下,到了赤壁之下,波流浸 灌, 与海相若。
水流浸润灌注着大片土地,犹如大海无极。
⎣⎡至于:到。
赤壁:指黄州长江边的⎦⎤赤鼻矶。
相若:相似。
清河张君梦得,谪 居 齐安,即 其 庐清河张梦得君,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就在他的住之西南 为 亭, 以 览观江 流 之胜。
宅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览观江水浩瀚的胜景。
⎣⎡⎦⎤清河张君梦得:即张怀民,字梦得,清河(今属河北)人。
齐安:即黄州。
即:介词,就在。
为:动词,建造。
以:目的连词,来。
胜:名词,美景。
而余 兄子瞻 名之曰“快哉”。
我的长兄子瞻为亭子起名为“快哉”。
⎣⎡⎦⎤名:动词,命名。
之:代上文的亭子。
盖亭之所见, 南北 百里,东西一舍, 涛临亭四望,(可看到)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时而)风澜汹涌, 风云开阖。
起云涌,(时而)风散云消。
⎣⎡⎦⎤盖: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舍:古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阖(hé):同“合”。
昼 则 舟楫出没于其前, 夜 则 鱼龙悲啸于其下。
(在)白天则有船只在眼前出没,(在)夜间则有鱼龙在水下悲鸣。
⎣⎡⎦⎤昼、夜:名词作状语,在白天,在夜间。
于:介词,在。
其:代词,江流。
变化倏忽, 动 心(景色)瞬息万变,动人心魄,骇 目, 不可 久 视 。
惊人眼目,(令人)不能长久(的)观赏。
⎣⎡倏忽:迅速。
动、骇:使动用法,使……震动,⎦⎤使……惊骇。
今乃得 玩 之 几席之如今却能够(把这惊心动魄的风光)赏玩(于)几前座上, 举目而 足。
上,一抬眼便可看个够了。
⎣⎡⎦⎤乃:副词,却,表转折。
举:抬。
西 望武昌(向)西遥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 草木 行 列, 烟 消一带的群山,山陵起伏蜿蜒,草木成行成列,(当)雾霭消散,日 出, 渔夫樵父之 舍,皆可 指数,太阳升起的时候,(远处)渔人樵父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指点,此 其 所以为“快哉” 者也。
这就是将亭子命名为“快哉”的缘故。
⎣⎡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行列:名词作动词,⎦⎤成行成列。
指数(shǔ):一一指点出来。
至于 长 洲之滨,故 城 之至于那长长的沙洲沿岸,旧时城郭的墟,曹孟德、孙仲谋之 所 睥睨,周瑜、陆逊之所废墟,曹孟德、孙仲谋曾经窥伺谋夺,周瑜、陆逊曾经率兵 骋骛,其流风 遗迹,亦足以称 快世俗。
驰骋,他们风尚的流播,战迹的遗存,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快。
⎣⎡长洲:泛指西南长江中诸多沙洲。
故城:指孙权的故都。
魏黄初元年孙权自公安徙都武昌。
睥睨(pìnì):斜视,带有高傲的意思,这里指窥⎦⎤伺谋夺。
骋骛:驰骋。
称快:使动用法,使……称心快乐。
昔 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 兰台之宫,有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同游兰台宫,有一阵清风飒然至者, 王披 襟当 之,曰:“快 哉 此风!风飒飒吹来,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阵风真痛快啊!这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 耶?”是我和百姓共同享受的吧?”⎣⎡飒:形容风声。
披:动词,敞开。
当:面对,迎着。
之:指代风。
⎦⎤庶人:平民百姓。
耶: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宋玉曰:“此独 大王之雄风耳, 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庶人安得 共 之!” 玉之言 盖有 讽 焉。
百姓怎么能够和您共同享受它啊!”宋玉的话大概有着讽谏的意味。
⎣⎡⎦⎤独:范围副词,只,仅仅。
耳:罢了。
安:代词,怎么,哪里。
盖:副词,大概,表推测。
夫风无 雌雄之异,风并没有雌雄的差别,而人 有遇 不遇 之变。
而人(却)有遇时不遇时的不同。
⎣⎡⎦⎤夫:用于句首,表示阐发议论。
楚王之所以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 此则人 之变也,而风 何感到快乐,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这是人本身处境的不同,与风有什么与 焉!关系呢?⎣⎡⎦⎤所以:……的原因。
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
焉:表疑问,相当于“乎”。
与:参与。
士 生 于世,士人生活在世间,使 其 中不 自得, 将何往 而假如他心中不坦然自乐,(那么)到哪里(都会)感到痛苦和非病;使 其 中 坦然, 不以 物 伤不满;假如他心中达观坦荡,不因为外物的影响而伤害自性, 将 何 适而非快!己的性情,那么到哪里都会感到快乐!⎣⎡使:假如。
其中:人的心中。
其:代上文出现的⎦⎤士人。
何往、何适:“往何”“适何”,到……去。
病:痛苦、忧伤。
不以物伤性:不因为环境而影响心情。
以:因为。
今现在,张 君不以谪 为 患,窃 会计 之余功,张梦得君不把贬官作为忧患,利用办理公务的余暇,(在) 而自放山水之间,此 其 中 宜 有以过 人山水之间纵情游玩,这(表明)他的心胸应该有超过常人 者。
的地方。
⎣⎡⎦⎤以……为:把……作为。
窃:偷,这里是偷闲的意思。
会计:征收钱粮等公务。
余功:余暇,空闲。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活。
蓬、瓮,名词作状语,用蓬草,用破瓮。
濯:洗。
揖:引,这里是尽情览观的意思。
耳目:使动用法,使耳目尽情享受。
适:舒适,畅快。
哉:⎦⎤句末语气词。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
不 然, 连山 绝壑,(如果)不是这样,峰峦连绵,沟壑幽绝,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 照之以明月, 此 皆骚人思士之古木参天,清风回旋其间,明月当空朗照,这些都是使失意的所以悲伤憔悴而 不能胜 者,乌 睹 其 为人们悲伤憔悴而感到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它们是 快也哉!令人畅快的呢?⎣⎡不然:不是这样,然,这样。
振:动词,此指因风吹而抖动。
骚人思士:指不得志的诗人和士大夫。
⎦⎤胜:忍受。
乌:副词,哪里,怎么,表反问。
其:代景色。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 记。
元年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写了这篇记。
⎣⎡朔日:初一日。
赵郡:⎦⎤苏辙先世居赵郡栾城(今河北)。
文意感知文章通过对快哉亭的记述和议论,对苏轼、张梦得在遭贬之后,能够自放山水之间和“不以物伤性”的坦荡心胸,表示了赞赏的态度,体现了作者淡泊的心境、达观的态度。
思维导图黄州快哉亭记⎩⎪⎪⎪⎨⎪⎪⎪⎧记快哉亭的建造和合名⎩⎪⎨⎪⎧ 细绘江水建亭目的及命名以“快哉”命名的原因⎩⎪⎨⎪⎧总写亭中所见 ⎭⎪⎬⎪⎫江面景观岸上风光原因一:可以览胜原因二:可以吊古以“快哉”二字抒发议论⎩⎪⎨⎪⎧交代“快哉”来历,引出对“风”的议论引出士人处世态度的议论以张梦得为例点明主旨(对应学生用书P32)一、通假字风云开阖同“合”,译为“消失” 二、古今异义1.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古义:疾驰 今义:尽情流露不受拘束 2.冈陵起伏,草木行列..古义:成行成列 今义:直行和横行的总称 3.渔父樵父之舍,皆可指数..古义:一一指点出来 今义:两个数的比数4.窃会计..之余功 古义:征收钱粮等公务 今义:财务管理人员 三、一词多义1.舍⎩⎪⎪⎨⎪⎪⎧①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量词,古时以三十里为一舍②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安置③入其舍.,则密室垂帘(《促织》) 名词,房屋,安置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动词,休息,止息⑤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动词,舍弃2.胜⎩⎪⎨⎪⎧①以览观江流之胜. 名词,美景②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 动词,战胜,取胜③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孙子兵法》) 名词,胜利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⑤举不胜.举 完,尽3.披⎩⎪⎨⎪⎧①王披.襟当之 动词,敞开②到则披.草而坐(《始得西山宴游记》) 动词,拨开4.其⎩⎪⎨⎪⎧①其.流奔放肆大 代词,它的②使其.中不自得 代词,他5.之⎩⎪⎨⎪⎧①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结构助词,的②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代词,它 6.以⎩⎪⎨⎪⎧①以.览观江流之胜 表目的,来②亦足以.称快世俗 介词,用来③不以.物伤性 介词,因为④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介词,把⑤振之以.清风 介词,用7.为⎩⎪⎨⎪⎧①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读w éi ,动词,筑建②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读w éi ,动词,当做③楚王之所以为.乐 读w éi ,动词,认为④乌睹其为.快也哉 读w éi ,动词,是8.而⎩⎪⎨⎪⎧①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表因果②举目而.足 表顺承,就③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表转折,可是④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表递进,更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在夜里 ②西.望武昌诸山 朝西 ③将蓬.户瓮.牖用蓬草 用瓮(2)名词作动词①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命名 ②冈陵起伏,草木行列..成行成列2.动词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使……感动 使……惊骇②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使……跟从 ③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使……称心快乐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1)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者也”表判断)(2)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
(无标志判断句) 2.省略句 (1)江出(于)西陵。
(2)今乃得玩之(于)几席之上。
3.状语后置句(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状语“于其前”后置,应放在“出没”之前;状语“于其下”后置,应放在“悲啸”前面)(2)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