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避免城市化陷阱讲解

合集下载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化率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城镇化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土地资源紧张、居住问题、环境污染等。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土地资源紧张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城市化所吞噬,导致农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土地资源紧张带来了农村居民的生计问题,同时也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压力。

针对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保障农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确保城市发展和农村生计的平衡。

2.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鼓励农村居民开展多种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缓土地资源紧张的状况。

二、居住问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居住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居住面积不足、房价居高不下等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居住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为解决居住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居民居住需求。

2.加大城市公共住房建设力度,鼓励相关企业参与公共住房建设,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

三、环境污染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工业和交通业的快速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大量的废气、废水排放和垃圾产生,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环境污染对居民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缓解环境污染,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污染物的排放。

2.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严格执法,杜绝环境违法行为。

四、就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向城市转移,就业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化发展的关键。

城市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居民的就业难题日益突出。

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城市化策略

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城市化策略

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城市化策略郭成亮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正处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但是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

城市化是避免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方段,城市化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扩大内需并且可以解决我国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城市化模式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奇迹”。

2011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5540美元,已经处在中高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时期。

但是,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压力正逐步增加。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低迷,急剧萎缩的外部市场使中国制造面临空前的危机,工业化的动力正逐渐消退。

其次,经济增长将渐失“人口红利”。

目前,中国正处在“人口红利”的下降通道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依据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老龄化达到8.9%,到2050年更会升到30%,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强;二,依据国内外学者的预测,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将在近期到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已经不多,各省出现了激烈的农民工争夺战。

最后,中国社会已经体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某些特征: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社会矛盾突出,社会信任危机以及腐败现象频发。

以上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使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

一、城市化战略在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时发挥的作用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

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要素逐步由第一产业向效率更高的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使要素配置结构更加优化,城市化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1.推进城市化可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拉动内需。

首先,城市化可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体系的构建。

加快城市化建设,可以带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人口及各种生产要素的积聚。

可以为工业化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其次,城市化的发展可以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中国应对城化的策略

中国应对城化的策略
●考虑到环保和气候变化因素,欧美城镇化模式 不可复制。
二、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1、我稀缺,人地矛盾紧张。 2、土地制度特殊性。 3、能源存量结构失衡、建筑能耗增长过快。 4、机动化(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和城市化 齐头并进,造成城市低密度扩张。
5.工业污染随着城镇化发展日益严重。 6.城市规划落后导致自然和文化遗产遭受破坏。 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8.区域城市化。
三、中国应对挑战的主要策略
第一,要坚持城市规划中划定出的城市绿线、 城市蓝线等刚性标准,以保护城市建设用地 和农业用地。 第二,要坚持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要防止 美国式城市郊区化的出现。 第三,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使农村生活 质量和生产水平不断上升。
中国城市化:预计时间比美国要更短。
全球三次城市化浪潮的特点:
1.城市化过程中转移人口规模扩大 2.城市化速度加快 3.对外移民的数量增多 4.能源价格飙升 5.环保意识觉醒
中国城市化
●城镇化率46%,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期。
(诺瑟姆城市化S型曲线理论认为,一国城市化率超过 30%时,将进入高速城市化的阶段,直至城市化水平达到 70%左右。)
中国应对城市化策略
仇保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二00九年十二月
内容提要
一、全球三次城市化浪潮和中国城市化 二、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三、中国应对挑战的主要策略
一、全球三次城市化浪潮和中国城市化
第一次浪潮:发生在英国。英国和欧盟的城市化实际上 用了两百年时间完成。 第二次浪潮:美国城市化用一百年时间完成。 第三次浪潮:拉美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在进行, 城市化时间会更短。
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 的时代。
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 嘲笑,

仇保兴中国应对城化的策略

仇保兴中国应对城化的策略

仇保兴: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各位有个交流。

女士们、先生们,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中国的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课题。

它不仅决定中国自己的进程,同时也会影响到全世界。

所以我想今天讲的是“挑战与希望”。

一共包括三个题目:第一个是全球三次城镇化的浪潮和中国的城镇化。

第二个是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三个是我们应对挑战的主要的策略是什么。

从我们全世界三次城镇化的浪潮来看,第一次城镇化发生在英国。

英国和欧盟的城镇化基本上用了两百年的时间完成的。

而美国的城镇化是用一百年的时间完成的。

紧接着是拉美和其他发展中的国家。

但是他们城市化的时间更短。

而中国的城镇化预计时间比美国更短。

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三次城镇化实际上都遇到了不同的问题,比如说第一次城镇化的时候人口规模不是十分大,而第二次就比第一次更大了,第三次就超过了10亿人。

仅仅中国的城镇化,就有6到8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世界上单个城镇化转移人口最多的国家,第二城镇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第一次城镇化英国和欧盟用了两百年,美国用了一百年,拉美用了50年,中国从现在算起来可能有30年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城镇化了。

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对外移民的数量。

第一次城镇化的时候去英国和欧盟。

而美国城镇化的时候,从其他国家有大量的移民。

在拉美进行城镇化的过程中,仅仅是墨西哥这个国家向美国就进行了4000万城市的移民。

中国是唯一一个世界上的大国,是关起门来进行城市化的,所以对外的移民数量就比较小。

第四个特点是能源的价格。

第一次城镇化的时候能源价格非常低,但是到了第二次城镇化的时候我们的石油价格就非常低,到中国进行城镇化的时候,资源和能源价格非常高昂,中国也没有什么人民币可以拿到廉价的资源,也不可能向殖民地输出产品。

所以中国这两方面的压力非常大。

中国的城镇化的动力更加复杂,既有工业化的推动,全球化的影响,更有信息化,同时中国又处于一个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所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许多力量复杂地发生。

如何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与难题

如何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与难题

如何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与难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面临着各种挑战与难题。

然而,城市化不仅仅是问题的根源,也是寻找解决方案的机遇。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与难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人口膨胀及住房问题城市化带来的最大挑战之一是人口膨胀和住房问题。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人口密度剧增,住房供不应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住房建设的力度。

政府应提供土地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住房建设。

同时,应推动住房产业的发展,提高住房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加强土地利用规划。

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的使用,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优先选择合适的土地用于住房建设,将土地用于最需要的领域。

最后,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管。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住房管理和监管机制,保障市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加强对住房市场的监测和调控,防止房价过快上涨,避免住房泡沫的出现。

二、交通拥堵和缺乏交通设施城市化也带来了交通拥堵和缺乏交通设施的问题。

城市交通系统应当与城市发展相适应,解决交通拥堵和提供便捷的交通设施。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

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交通拥堵和提供便捷交通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服务质量,鼓励人们减少私车使用,选择公共交通。

其次,优化道路网络规划。

合理规划道路网络,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建设交通环线、快速路、地铁等交通设施,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并提高交通效率。

最后,推广智能交通系统。

应用信息技术,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实时监测交通状况,合理调度交通流量,提高交通的运行效率。

三、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城市化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

从日本、韩国等国的经验看,最根本的是较为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特别是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换。

中国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并且可以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的措施,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第一,要以推动公平分配为切入点,为持续增长培育新的基础。

中国在经历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已积累了较大的生产能力,制造业更是得到“世界工厂”的称号。

因此,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日益凸显了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地位,这就对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收入分配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我们不仅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而且要缩小收入差距。

对中国来说,出现的各种内外经济不平衡都与居民收入水平和分配差距相关联,而且,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还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基础。

更重要的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这必须由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实现公平分配来保障。

为此,改变国民收入分配在国家、企业、居民的比例,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直至最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选择。

第二,要以提升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构造经济增长新的动力。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这就需要构造新的增长动力。

尽管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新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或创新、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等方面,但对于中等收入国家来说,最现实最直接的动力应该是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积累的生产能力已受到越来越强的约束,现已到了必须调整经济结构的时候。

如果今后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那么就有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动力。

第三,要以循序渐进的城市化为依托,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支持。

快速城市化会带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进而引起高额城市化成本,这将大大降低城市化带动经济增长的功能。

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有其中的原因。

因此,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定要把握好城市化推进与城市化成本提高的平衡,以逐步推进来缓解城市问题的集中爆发,不断发挥城市化助推经济增长的功能。

周天勇:城市化谨防“中国陷阱”

周天勇:城市化谨防“中国陷阱”

经很重 了。全世 界没有一个政府能把住房包下 来。而一些地方希望
政府将农 民工住 房全包下来的想法 ,不 仅是 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 更会让中国在城市化的道路上陷入 “ 中国陷阱”。


—1
、 、 -
樊纲 :
我 国城市化要有 战略性发展规划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 院长樊纲认 为,中国的城市化需要有一个 发展战略规划 ,特别是城 市基础设施方面 ,这需 要中央层面来管。
国 采用 “ 节地 模式 ”,估 计在 城市和 汽车 化 的全 过程 累计 可节约 3 亩土地,数十亿 吨汽车燃 油和 数十万亿元城市建 设投 资。 亿
俞孔坚 :
当代城市建设需要一场革命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 院院长俞 孔坚认为,当代城市建设需
要一场革命 ,大脚 的革命。这个革命有两个 关键 的战略 :第一 “ 反
规划 ”解放 和恢 复 自然 之大 脚 ,改变现 有 的城市 发展建 设规 划模
式,建立一套生态基础 设施 ;第二,必须倡导基于生态 与环境伦理
的新美学 一一大脚美 学,认识 到自然是美的 ,崇 尚野 草之美,健 康 的生态过 程与格 局之美 ,丰 产之 美。 来自~l 周天勇 :
城 市化谨防 “ 中国陷阱”
北京科技大 学博 士生导师周天勇认为,未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态势仍然是人 口向沿海流动 ,向发达地 区流 动,向城市流动。解决
进城农 民的住 房问题 ,对于少 部分 比如5 ,最多不 能超过 1% % 0 的农
民工 ,可以由公 租房、廉租房来解 决。即使这样,政府的负担也 已
, ■- _

包 括做 好经 济社会 分 析,人 口的走 向,建设成 本和 运输成 本 的分 析 ,做好 土地 的整合 、供给 的统筹 ,尤其是农村宅基地 的置换等。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工具理性抑或价值理性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工具理性抑或价值理性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工具理性抑或价值理性【摘要】这篇文章将讨论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在工具理性的观点中,我们需要注重效率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在价值理性的观点中,我们应该关注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当前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到挑战与机遇共存。

为了克服“中等收入陷阱”,我们需要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结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可以更好地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增长。

未来展望中,我们期待中国能够不断创新、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本文的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性和挑战。

【关键词】中国,中等收入陷阱,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经济发展,挑战,机遇,发展路径,结合,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正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时刻。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必须面对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挑战。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达到中高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性问题凸显、产业转型困难等现象,导致国家陷入发展困境无法突破。

中国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道路上,必须认真面对这一挑战。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带来了繁荣与发展,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

金融风险、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也在不断涌现,中国需要灵活应对并积极开拓。

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中国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并重,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更加注重实效性与人文关怀。

只有综合运用这两种理性,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

1.2 问题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方案中国是当前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统计,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60%左右。

然而,这一迅猛的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中国城市化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平衡发展、城市拥堵、住房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

不平衡发展是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核心之一。

大城市拥有更好的经济资源和就业机会,因此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而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则面临严重的人口外流。

这导致资源严重不均衡,大城市面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则失去了发展机会,形成了一种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拥堵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车辆数量的快速增加和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各大城市的道路交通拥堵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住房问题也是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痛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涌入城市,但供应不足的住房资源使得房价居高不下。

许多居民难以负担得起住房,尤其是年轻人和低收入者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困扰。

最后,中国城市化还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得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水源、空气质量、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化和汽车尾气排放等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解决方案。

首先,要推动协同发展,避免大城市过度集聚。

政府可以推动中小城市建设,吸引人才和资金进入,同时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城市间的平衡发展。

其次,要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市交通建设的投入,提升公共交通能力,发展绿色出行方式,鼓励非机动交通,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针对住房问题,政府应该加强住房供应,并推动房地产市场稳定。

通过建设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等方式,为广大居民提供多样化和可负担的住房选择。

最后,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推动绿色发展,鼓励企业进行环保技术创新,并增加投入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

城镇化趋利避害需防五大误区

城镇化趋利避害需防五大误区

城镇化趋利避害需防五大误区辜胜阻将经济发展的潜在内需转变为现实动力,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需防五大误区。

第一,要防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避免使新市民变游民、新城变空城的“拉美化陷阱”。

研究表明,当前巴西的城镇化率近90%,然而由于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相脱节,导致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形成大片贫民窟。

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盲目追求人口快速城镇化和土地高速非农化而导致城镇化与产业发展脱节的现象。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鄂尔多斯,耗资50多亿打造面积达32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康巴什成了一座无人居住的“鬼城”。

第二,要防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避免地方一哄而起搞大跃进,一味追求城镇化的高速度和规模扩张,陷入“速度至上陷阱”。

近来有地方片面理解城镇化,采取行政手段,征用农地,使得人口快速城镇化、土地高速非农化。

这种对待农村城镇化“大干快上”的做法缺乏冷静思考、科学抉择和合理规划,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很可能欲速则不达。

第三,要防城镇化的“房地产化”,过度依赖土地财政,避免过高地价推高房价,陷入“卖地财政陷阱”。

据财政部统计,2011年地方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超过3万亿元,相当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80%以上。

城镇建设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使得地价不断攀升,过高地价成为房价过高的重要原因。

据测算,在房价的四项主要成本中,地价占四到五成,而建筑成本则不足两成。

第四,要防地方政府以地生财,消灭村庄,大量农民“被上楼”,陷入“掠夺式发展陷阱”。

农民自身上楼了,其家禽牲畜却无法上楼;“被上楼”农民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耕田种地的劳动方式却没有改变。

这实际上反映了地方政府以地生财、过度依赖土地红利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原有“征地—卖地—收益”的粗放式土地经营和使用方式不可持续。

第五,要防特大都市“大城市病”,避免重物的城镇化而轻人的城镇化,陷入“高楼林立而居民幸福感下降、特大城市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粗放开发陷阱”。

农民工早退是城市化滞后陷阱

农民工早退是城市化滞后陷阱

农民工"早退"是城市化滞后陷阱
农民工"早退"是城市化滞后陷阱
《农民日报》( 2021年12月10日 03 版)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最近在第240期新浪·长安讲坛演讲中在阐述中等收入陷阱、企业工资提高与竞争力下降等问题时提出,目前出现的农民工“早退”是城市化滞后陷阱。

樊纲认为,中国有一个特殊的现象是导致现在企业工资提高过快的一个因素,即农民工“早退”。

他分析指出,单从理论分析来看农民工工资不应该快速上涨,因为还没有到刘易斯拐点。

中国现在本不应该出现民工荒,之所以出现就是因为农民工“早退”。

所谓“早退”,是指农民工由于在城里没有长期的安居立业的条件,打工一些年后就回到家乡。

这些人过早地退出了劳动力供给,导致了工业、服务业的劳动力的短缺,以及工资的过快上涨。

樊纲认为,这其实是城市化滞后的问题,是城市化滞后拖了工业化后腿的问题。

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程度达到将近百分之七十,城市化程度却只有百分之五十,这是中国的特殊问题,是现在中国工资成本提高比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认为,这严格说来不属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属于城市化滞后陷阱的问题。

所以,对中国而言,现在特别重要的是加快城市化步伐。

樊纲认为,这个问题不一定导致彻底空心化。

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劳动力成本高,就可以向内陆地区转移,来缓解工资等各种成本上涨过快的情况,使所谓的城市化滞后陷阱不至于严重地阻碍中国经济下一阶段的增长。

来源:经济参考报。

警惕:城市化的“陷阱”!

警惕:城市化的“陷阱”!
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有人不恰当地提出,城市化的要害是“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大量进城,随之产生两方面问题:一方面,进城的大量人口,在城市发展难以容纳那么多人口的情况下,找不到就业岗位,没有工资,买不起住房,生活难以为继,容易惹是生非,成为城市不安定的因素;另一方面,农民进城,主要是青壮劳动力进城,农村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农田谁来耕种,庄稼谁来收割?
城市学告诉我们,许多国家的实践证实,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限度,绝不是越大越好,越多越好。人类是对自然界极具破坏力的物种,大城市的无度扩张,对自然界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同时,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因其运作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常常因为管理不善、技术失灵、操作失误、人为破坏等原因,很容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就是西方所说的“墨菲法则效应”。
所有这些污染,如同无数把“利剑”,高悬在城市的上空、渗透在城市的中间、密布在城市的周边,交相作威胁,导致生存和生命的灾难性后果。例如,今年上半年中国诸多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在很大程度上是大气严重污染种下的恶果。再如,因为污染,导致许多新的传染病及其病种滋生,而且很容易蔓延,蔓延开来又难以控制。又如,城市车多,除了由于车辆不断散发的尾气污染城市空气外,因堵车而发生的车祸,更是屡见不鲜,屡戒不止——每年因车祸而死伤的人数以数十万计。再如,近些年来,许多城市因排水不畅,大雨成灾,城市变成“泽国”,殃及黎民百姓。还有,一旦发生地震,连逃生的地方都难找。
西方,有一种热门科学,叫“田园经济学”,又叫“田园资本主义”,主要讲的是大城市的弊端,城市中的富有阶层,纷纷外逃,落居郊外。

城镇化发展保证措施

城镇化发展保证措施

城镇化发展保证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然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安全隐患和问题。

为了确保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本文将围绕城镇化的相关问题,提出一些保证措施,并对每个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一、建立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城市规划体系,包括统一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城市规划制度、城市规划部门和城市规划信息平台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城市规划的前瞻性,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二、推进“人防”和“技防”相结合在城镇化进程中,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我们应该推进“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安全措施。

一方面,加强社区建设和居民素质提升,提高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高效、智能的公共安全系统,包括视频监控、防火、防盗等技术设备,提升城市安全管理水平。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城镇化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支持,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讯等。

为了确保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首先,要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质量;其次,要加强设施的运营管理,及时修复和更新老化设备;同时,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定,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

四、加强城市内部安全管理城市内部安全管理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我们应该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提高市民的安全感。

这包括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对商业区、景区、住宅小区等重点区域的安保工作;加强对城市交通、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同时,要加强城市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强相关部门的联动和协作,确保城市内部的安全。

综上所述,城镇化发展保证措施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建设水平。

城镇化背景下“雾都”陷阱的根源及其治理途径

城镇化背景下“雾都”陷阱的根源及其治理途径

城镇化背景下“雾都”陷阱的根源及其治理途径【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出现了“雾都”现象,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

本文从城镇化背景下的“雾都”陷阱出发,探讨了该现象的定义和特点,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源,并总结了主要表现。

在治理方面,提出了加强城乡规划与城镇化管理、提高城市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策略和途径。

通过对“雾都”现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加强治理“雾都”陷阱,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背景下“雾都”陷阱的根源及其治理途径,是一个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城镇化背景、雾都、陷阱、根源、治理途径、城乡规划、城市质量、人居环境、城镇化管理、展望1. 引言1.1 城镇化背景下“雾都”陷阱的根源及其治理途径"城镇化背景下“雾都”陷阱的根源及其治理途径"是一个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些城市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匮乏等问题而被称为“雾都”,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隐忧和挑战。

这些问题的根源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城市规划不合理、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交通建设滞后等因素。

针对这些根源,制定有效的治理策略和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城乡规划与城镇化管理、改善城市质量和人居环境,可以有效地治理“雾都”现象,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深入分析“雾都”现象的产生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策略,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是解决“雾都”陷阱问题的关键。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治理模式,促进城市化过程的健康有序发展,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2. 正文2.1 城镇化背景下“雾都”现象的定义和特点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城市出现了“雾都”现象,即城市空气污染严重,能见度低,导致空气中弥漫着浓雾,影响市民生活和健康。

如何应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的个有效策略

如何应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的个有效策略

如何应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的个有效策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应对和解决,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几项可以有效应对城市化问题的策略。

一、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城市交通拥堵是城市化的一个普遍问题,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建设和发展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是关键。

市政府应该加大对公共交通建设的投资,修建地铁、轻轨等交通设施,并优化公交线路,提高运营效率。

同时,鼓励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二、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城市的交通问题中,私家车过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鼓励居民使用绿色出行方式,市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如提供自行车租赁点和自行车道、建设步行街区等。

同时,建立完善的骑行和步行交通网络,方便人们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影响。

三、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城市化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环境污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加大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力度,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和整治,如规定企事业单位的废气、废水排放标准,并进行监测和处罚。

同时,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减少垃圾产生、分类投放,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城市化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有效的城市管理。

市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发展,避免城市过度扩张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提高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此外,加强对城市治理的监督和评估,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五、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解决资源匮乏和环境压力问题,城市需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这包括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和发展,推广节能环保的技术和产品,鼓励市民垃圾分拣、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等行为。

同时,还需要加强城市农业的发展,提高城市食品自给率,减少对外界资源的依赖。

中国城市化深层积弊剖析及其应对方略

中国城市化深层积弊剖析及其应对方略

中国城市化深层积弊剖析及其应对方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必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并且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必须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低碳化、现代化、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以工业反哺农业,农业应当走生态高效集约化的道路,使得农、工、贸一体化;使得城乡同步协调发展;方能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这才是科学发展之良策。

然而,当代中国的现行城市化,大江南北足迹所到之处,千篇一律的“大工地”、“大跃进”;到处都是房地产开发;某些地产商不顾及国家资源的短缺和匮乏,也不顾及不同区域购买力的高低和市场需求的差异,遍及全国大中城市到处复制,更有甚者许多逐利开发商盲目跟风,造成产业及业态同构同趋,恶性竞争,浪费资源,也阻塞了资金资本合理的流动流向实体经济,间接地催残了实体经济,包括产业急待升级的新型工业经济;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

而许多地方行政官员同出一辙,为了一己私利和所谓的政绩,也仅靠土地财政维持生计,更是盲目扩张,粗放发展,在理念上,思想上,战略上没有全新的视野和长期发展的路径;还在走过去那种,目标趋同,功能重复、产业同化、形象单一、资源浪费、产能过剩、特色危机的老路。

究其原因:其一,城市缺乏长远发展的科学战略研究,尤其是经营城市可行的战略研究;其二,城市缺乏支柱产业与配套产业的长远协调发展的策略研究和可靠的详细实施方案;其三,城市缺乏全面的社会、经济、产业、文化、科技、环境等系统规划研究,缺乏在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及其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以充分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科学研究;更缺乏各层次规划的广度、高度和深度的研究,包括分部分项详细规划研究。

具体表现在:一、区域相关联产业及业态和体量定位不准确,尤其是配套产业跟不上,主导产业与此定位不协调、不平衡;二、总规、控规、详规、修规,总体与局部缺乏有机联系和互相协作的系统体系;同时又缺乏分项功能的独立优势;三、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在不同地区、不同资源不同环境下同构同化;体现在产能、需求、市场、供应配置上不合理、不平衡、不协调;四、城市的主要功能定位和布局过于集中和重复,造成交通堵塞,污染严重,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超过物理极限,城市的近郊、远郊公建和配套却不完善,而市民、百姓绝大多数生活在那里,给他们的生活造成相当不便,同时又形成资源和供应的局部短缺和局部浪费;五、城市生态系统整体脆弱。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对策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对策

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对策中国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对策一:引言中国正面临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详细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城镇化问题分析2.1 城市拥堵问题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交通拥堵问题的严重加剧。

这不仅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也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包括改善交通基础设施、鼓励公共交通、推广智能交通系统等。

2.2 城市住房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住房供应不足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可采取增加住房供应、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租赁市场发展等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2.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城市化导致了农村人口外迁,许多农民成为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

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发展带来了困扰。

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包括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增加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等。

2.4 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也得到了加剧。

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对居民的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应对该问题的对策包括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等。

三:新型城镇化对策3.1 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注重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方向,控制城市扩张速度,避免建设过密的城市群,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水、电、气、热等公共设施的投入,提高城市服务能力,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3.3 推动农村现代化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增收,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农民留在农村。

3.4 建设宜居城市加强城市环境保护,改善大气质量和水质,提供优质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四: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附件1:中国城市人口增长数据附件2:城市交通拥堵情况分析报告附件3:农村留守儿童调查问卷五:法律名词及注释5.1 城镇化: 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提高城市人口比例的过程。

5.2 保障性住房: 由提供或支持的低价和租金的住房,专门用于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

读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的感悟

读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的感悟

读城市化转型与土地陷阱的感悟
最近,我阅读了一篇关于城市化转型和土地陷阱的文章,深受启发。

这篇文章指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土地陷阱。

土地陷阱指的是城市化过程中土地供应不足、土地价格过高、土地规划不合理等问题所导致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在很多城市,土地价格已经远高于房屋价格,甚至高到了不可持续的程度。

这导致了很多城市贫困人口无法拥有住房,也让很多中小企业无法承担高昂的土地成本。

解决土地陷阱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需要加强土地管理,加大土地供应,优化土地规划,降低土地成本。

其次,需要加强金融支持,为企业提供贷款和融资支持,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此外,还需要加强市场监管,遏制土地投机和炒作,维护市场秩序。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也可以为解决土地陷阱问题出一份力。

我们可以关注土地规划和城市建设的过程,及时向政府反映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我们还可以支持和关注社会企业,帮助中小企业和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低成本资金和资源。

总之,城市化转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如何避免城市化陷阱城市化是必然趋势,但城市化处处有陷阱。

如何避免中国城市化的种种陷阱呢?这是顶层设计问题,就中国现实来说,至少可以做如下几方面的事情。

城市化首先需要重新丈量土地。

近现代国家的最基本标志,就是对人口的统计和对土地的丈量。

中国人口统计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但土地没有。

建国之后,土改的时候做过一次;改革开始实行农村生产承包制后,做过一次。

现在很多年没有做了,对土地数量,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人们认识不一致。

近二十多年,中国的土地制度尽管没有多少变化,但土地的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人们并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农用地、商用地、工业用地、公用地、宅基地等等,也不清楚是谁掌握着土地资源,是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开发商、军队?这些都需要搞清楚。

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对这些问题都是糊涂账。

但这些糊涂账里面隐含着多少腐败,多少的社会不公平,多少的社会不稳定风险呢?重新丈量土地既是基本国家制度建设的一部分,也可以有效监督城市化,减少社会风险。

其次,城市化不能过于抽象,对现有城市要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实行不同的政策。

至少可以把中国的城市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

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城市已经过度扩张,过度城市化。

尽管高楼大厦多了起来,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也可以媲美发达国家,但不难发现城市的很多方面还不像城市。

例如,这些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了出现了“城中村”。

“城中村”是城市简单扩张的结果,就是在没有解决好农村人口的情况下,先城市化了。

同时,在这类城市,包括城市管理在内的“软件”还远远不足,需要大力发展和强化。

对这类城市,再提“城市化”显得毫无意义。

这类城市应当强调城市升级。

亚洲的很多城市例如新加坡、首尔等都在搞城市的整体升级,中国可以向这些城市学习很多有益的经验。

第二,对二、三线城市,城市化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中国二、三城市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有待于改进。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都往一线城市跑,不想去二、三线城市,主要原因是那里的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很差,和一线城市的差异实在太大。

因为一线城市的拥挤,现在政府鼓励年轻人往二、三线城市去,但如果二、三城市的软硬条件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情况很难得到改变。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二、三线城市建设不仅在于硬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更为重要的是软件城市体制改革。

如果不能两者并进,很难吸引人才,这些城市还是发展不起来。

第三,在城乡结合部,可以大力进行现在所说的城镇化。

城镇化主要会发生在城乡结合部。

城镇化的重要性就在于城乡结合部这一特点。

1980年代,当费孝通先生等提倡“小城镇”建设的时候,主要指的就是这类城镇建设。

在进入1990年代之后,小城镇建设不再得到强调,这并不是说,小城镇建设不重要了。

中国人口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会居住在小城镇。

实际上,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居住在小城镇。

在小城镇建设被忽视了二十多年之后,这一波城市化有必要再一次强调小城镇建设。

现在把从前的“城市化”的提法改为“城镇化”,是有这方面意思的。

传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载体第四,农村的现代化。

在任何社会,城市化有一个限度。

从发达的OECD国家来看,城市化率为70%左右,并且这70%的人口很多都在向往着过乡下的生活。

今天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2%左右,离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一段距离。

但城市化率一旦接近65%,农村的附加值就会遽然增加。

所以,中国在推进城市化的时候,也应该正式提出“保护农村”了。

中国历来把农村和“落后”等同起来,这和欧洲的城市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欧洲城市化比较早,但欧洲的城市化和保护农村一直是同时进行的,并且欧洲人一直把农村视为传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载体,不可随意破坏。

这种情况到今天从来没有变化过。

越是城市化,人们越是认识到农村的重要性。

在亚洲,日本对农村和农业的保护,在很多年里是政府的重中之重。

韩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建设也做得非常好,成为亚洲的一个典范。

这方面,中国一直是一个反例。

无论是毛泽东时代还是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现代化都是通过牺牲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来实现的。

这是因为现代化强调的是经济面,所以从前的提法是“农业的现代化”。

其实,比较科学的提法应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

直到中共十六大之后,在胡锦涛、温家宝主政时期,才把解决“三农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并且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

这应当说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之后,高层又进一步提出了“城乡统筹”的政策概念。

但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政策话语里面,这些早先的政策话语消失了。

现在要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有必要把这些话语重新提出来,并且提到更高的程度。

要意识到,城市化绝对不是消灭农村。

但如果不明确提出“保护农村”的概念,各级政府还是会继续把城市化理解成为消灭农村,把农民赶出土地。

城市化更为重要的方面或者城市化的关键,在于城市体制改革。

城市体制改革可以产生GDP(国内生产总值),并且是好的GDP,同时又可以提升城市的品质,改善城市的治理。

有几个方面的体制改革尤其重要。

首要的是要通过户口制度的改革把农民工融入城市。

大规模农民工的存在,和改革开放以来光强调土地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有关。

农民工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主要是因为现在农民工二代已经成为农民工主体,第三代也已经开始。

第一代农民工有过农村生活的经验,一旦没有了城市工作,他们可以回到农村,继续他们的生活。

但第二代大多生在城市,长在城市,毫无农村生活经验,要他们回去农村,是一个不可能的使命。

对第三代农民工来说,这种可能性更小了。

如果城市不能消化他们,这个群体便是中国社会不稳定的终极根源。

实际上,二代农民工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不公平感。

他们和城市居民的小孩一同成长,接受差不多的概念,但在现实社会,他们和城市居民的权利有多大的差别!这只有这个群体本身才能感受得到。

如果城市继续歧视他们,城市必然会受到他们的惩罚。

土地制度改革保护农村与此相关的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

土地制度改革首要是保护农村,保护名义上的土地拥有者农民的利益。

现在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制,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

集体土地所有制可以说农村所有问题的根源,不仅在农村内部产生着无穷的冲突,而且也产生着农村和外部之间的冲突。

就内部来说,矛盾在于,任何一个集体的土地量是固定的,但集体的规模是不固定的。

生老病死、婚嫁等都会改变集体的规模。

一旦规模改变,土地就要从某种程度上进行再分配,而再分配必然在这个集体内部产生利益冲突。

就外部而言,表面上农民是集体土地的拥有者,但拥有者往往享受不到实质性的利益,获得土地利益的是农村集体的领导者(农村权势人物,不管是任命的还是选举产生的)、上级政府、开发商等外部成员。

这就产生了农民和这些角色之间的巨大矛盾。

不可否认,农村的大部分冲突都是和土地有关的。

如何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就中国的现实来说,可以在私有化和集体化之间做一个妥协。

自由派所提倡的私有化,在意识形态上不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私有化之后可能被地方政府、开发商等外部角色所支配,导致土地的大量囤积。

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土地所有权的国有化和使用权的私有化(或者家庭化)。

国家可以通过经济补偿的形式,宣布集体土地的国有化,也就是国家向农民集体购买土地。

这里可以向台湾学到很多经验。

再次,在宣布国有化的同时,也宣布土地使用权的私有化(或者家庭化)。

当然,土地使用权的私有化(家庭化)也可以分步走。

例如首先可以发给农民宅基地产权证,而后处理其他类型的集体土地问题。

为什么要使用权的私有化(或者家庭化)?这个改革需要导引出两个结果,一是通过土地的流转实现土地的集约化,二是通过土地的流转实现农民工的城市居民化。

土地如果不能流转,土地的集约化不可能。

经验表明,土地使用权的私有化有利于集约化。

尽管大多地方,农村土地使用权是私有化的,但现在使用权的私有化时限过短,农民很难有长远利益的考量。

使用权的私有化需要更长的时间,甚至是永久的。

同样,土地如果不能流转,农民工很难真正城市居民化。

很多农民工实际上早已经生活在城市,但因为家乡的一块土地没有流转出去,其很难放弃农民的身份。

只有流转出去了,他们才会真正加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

不仅如此,土地的流转能够减少农村土地的浪费,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土地资源。

必须指出的是,土地的流转必须和户口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

除了土地和户口制度改革,城市化更要遏制地方政府搞城市行政升级的冲动。

不仅不能再继续搞城市行政界别升级,而且要走相反的道路,就是要通过城市行政体制改革,大大缩短城市的行政层级和政府规模。

中国传统数千年大多数时候只有三级政府,并且证明三级政府的制度非常有效。

城市体制改革应当为努力回归三级政府。

例如,可以在前些年“省管县”制度的基础上,实现地级市和县的平等化。

目前的“省管县”制度只表现在经济财政上,但可以发展到包括人事任命的所有方面。

如果实现了地级市和县的平等化,就等于少了一级政府。

又如可以对计划单列市进行改革,有计划地把它们转型成为直辖市,增加省级单位。

城市改革更可以缩短一个城市内部的行政层级。

中国大多数城市无论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还是地级市,都存在着三、四级政府。

但新加坡、香港等城市只有一级政府,并且这些城市无论从城市建设还是治理,都比中国高效。

中国为什么不能在这方面做些改革呢?广东的一些县级市已经取消了乡镇政府,把其转变成为县(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是提供服务的机构。

就是说,县级政府已经回归到传统,变成了基层政府。

其他地方也可以这么做。

同时,城市官僚机构规模也需要大大缩小。

党政两套班子的关系需要处理好。

广东顺德改革表明,在县这一级,党政合一(或者党政合署办公)是有可能的。

此外,几乎现在所有的事业单位包括医院、大学、研究机构等等,都可以转化成为社会组织。

广东学新加坡和香港,建设法定机构,就是在努力往这方面发展。

实际上,事业单位转化成为法定机构,阻力并不在地方,而在于上级和中央。

这些都是城市体制的软件改革,有利于大大减少城市官僚机构,实现城市是市民的城市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是没有城市化。

恰恰相反,中国城市化的速度相当迅速。

城市人口从1999年的约32%左右提高到2011年的51%。

这个速度不能说不快。

人们甚至可以说,中国城市化简单高扩张阶段已经过去,正如经济的高增长阶段已经过去一样。

中国所缺少的是城市精致化。

正如前面所讨论的,中国的城市化会继续进行,也必须继续进行,但绝对不是从前那样的以GDP为中心的简单扩张,而是通过城市体制改革的城市精致化。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没有具有实质性的城市体制改革,而是继续搞GDP和简单扩张,城市化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这不仅会促成中国社会过早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且会导致长期的社会不稳定,甚至政治不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