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释疑作业

合集下载

历史上的周瑜

历史上的周瑜

吉林财经大学《华夏文明释疑作业》(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姓名:卢凤娇学号:1302112123教学班学生序号:217任课教师:方胜虎历史上的周瑜因为种种原因,历史上有很多被冤枉被埋没被误解的人物。

东汉末年的周瑜就是其中一个。

因为一部被章学诚称作“三分虚构、七分真实”但实际是“七分虚构、三分真实”的《三国演义》,周瑜在中国家喻户哓。

但人们所知哓的这个周瑜与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判若两人。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也即广为人知的周瑜是一个风流倜傥、有些才干,但心胸狭窄,总想算计诸葛亮却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已的脚的大都督,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是一个性格暴躁,政治、军事才能远逊于诸葛亮最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人,是与“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这样一些典故相联系着的。

而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是是东汉末年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是一个品行高洁、忠勇侠义、智勇双全、雄烈过人、才华横溢、忠于友情、忠于爱情、“性度恢廓”、仪表堂堂、风流倜傥的大英雄!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国古代完美男人、伟丈夫。

一.简介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一说舒城)人。

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将领,杰出的军事家。

汉族。

美姿容,精音律,长壮有姿貌,多谋善断。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

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

二.《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1.诸葛三气周瑜: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

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2.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3.赔了夫人又折兵: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4.智激周瑜:纯粹捏造,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

七年级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练习题及讲解

七年级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练习题及讲解

七年级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练习题及讲解中华民族拥有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

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身份认同感至关重要。

下面通过一些练习题及讲解的方式,帮助初中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1. 请问“四大发明”指的是以下哪些创造?答案:A. 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解析: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分别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和造纸术。

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2. 下面哪些节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答案:A.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解析: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

春节是农历新年,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

3. 请问以下哪项不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答案:D. 二人转解析:二人转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不属于传统的戏曲剧种。

而京剧、豫剧和黄梅戏等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种。

4. 请问以下哪位是中国古代文学家?答案:B. 杜甫解析:杜甫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尤以他的诗歌才华闻名于世,被誉为“诗圣”。

5. 请问以下哪种传统艺术形式源自中国?答案:C. 国画解析: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注重用笔和墨,以表现东方审美理念为特点。

通过以上题目的练习,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了许许多多的方面,例如古代科技、节日文化、戏曲艺术、文学作品以及绘画艺术等。

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传承。

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练习和讲解,我们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

可以结合PPT、视频、图片、实物展示等多媒体手段,生动有趣地讲解相关知识点。

同时,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或者艺术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者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厚重。

并且可以鼓励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活动,例如舞蹈、音乐、书法、篆刻等社团或者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8单元第3课《中华文明探源》习题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8单元第3课《中华文明探源》习题

.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
选择题
1.远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别形成的农业区是〔〕
A.粟作农业区,稻作农业区
B.稻作农业区,粟作农业区
C.小麦农业区,棉花农业区
D.小麦农业区,稻作农业区
2.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A.黄帝,炎帝
B.黄帝,蚩尤
C.蚩尤,炎帝
D.尧、舜、禹
3.黄帝陵位于今天的〔〕
4.传说中治水有功的是〔〕
A.尧
B.舜
C.禹
材料题
5.材料一:“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请答复:
〔1〕两那么材料与哪一传说中的人物有关?
〔2〕根据你现在所掌握的知识,请指出“建此伟业〞指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
〔4〕这两那么材料都反映了对这个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4 AACC
材料题 5.〔1〕黄帝〔2〕联合炎帝战败蚩尤,经过长期开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创制历法,创造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传说铜器和车船也是他创造的。

这些创造使人类步入文明时代。

〔3〕涿鹿之战。

〔4〕表达了对黄帝的崇敬之情。

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页脚下载后可删除。

吉林财经大学最牛老师方胜虎

吉林财经大学最牛老师方胜虎

吉林财经大学最牛老师方胜虎虎哥者,吉林财经大学马列部老师也。

在学校的网站里,他是这样的:姓名:方胜虎男讲师2001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大政法学院,法学硕士2001年7月长春税务学院马列部教师教授课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世界风土人情、中国民俗风情、华夏文明释疑本人知识面较广,在历史、地理、民俗、世界经济、政治方面涉猎犹多,有较深的造诣。

但是在我之前日志《方胜虎老师半小时内的经典》中,给我评论的166条留言中,他是这样的:一。

传唱型。

1.为人不识方胜虎,就称英雄也难副2.信息学院谁最虎选修老师方胜虎3.武松才下景阳冈------ 方胜虎!二。

语录型。

1.大一的时候上过他的课,特逗,现在真想再听听!我记得他有一句话特经典,就是从二楼和二十楼摔下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从二十楼是:啊~~~啪!;从二楼是:啪!啊~~~2.大一头一次上他的选修课,刚上课,第一句话就是“我相信我们这节课的出勤率是一个高峰,必修课都没这么高,而且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全场掌声~),第二句话就是“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如果学生选了我的一门选修课后,没有兴奋的把其他三门选了,那我课上的就太失败了”(掌声渐强~),第三句话是“我的点名方式在贴吧上被称为变态点名,是我根据自己曾经多年的逃课经验总结的,如果你有一次逃课被我抓了,那以后每次都必点你的名字,这算变态的话,我宁愿一直变态下去”(掌声伴笑声并起~),第四句话是“有一次三个小男生正上课呢就往出溜,我叫了一声,三个孩子撒腿就跑出去了,把我整蒙了,这是成年人的行为么,于是我马上在教室里发布通缉令,如果有人能把刚才出去那三个男生的具体信息发到我的电子信箱,我保证他期末在90分以上!看谁斗得过谁!”(五体投地中~)3.世界风土人情讲日本的时候,讲到日本的姓氏,日本有个姓叫“那妓男”,他说“你瞅瞅小日本整那玩意,啥那妓男啊,咱中国话多精辟,一个字,…鸭‟!”全场疯掉~~~4.小虎老师看见很多女生在课上说话,忍无可忍之下说了一句:“女人不要脸这个世界就完了,你只知道吗?”5. 方老师说:“我要统领信息经济学院的所有选修课!6.他还说过!你伤害我!我还对你好!我变态啊!三。

华夏文明释疑——胤禩(论文)

华夏文明释疑——胤禩(论文)

《华夏文明释疑作业》(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姓名:学号:任课教师:浅论康熙第八子——胤禩在康熙帝的众多儿子中,八阿哥胤禩是最有才能者的其中之一。

但由于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缘故,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八王爷是一个阴险狡诈,贪得无厌的人,这种观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十分片面的。

一、人物简介:爱新觉罗•胤禩是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的异母弟,其母为良妃卫氏,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未时,卒于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享年45岁。

胤禩从小甚得康熙的喜爱,17岁即被封为贝勒,后署内务府总管事。

雍正即位,为稳定其情绪,命总理事务,进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元年,命办理工部事务,四年,雍正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于同年悲惨死去。

二、身世背景:胤禩身为皇宫贵族,在庞大复杂的内宫之中,必然有着及其复杂的身世背景。

胤禩虽为康熙帝庶出之子,因其母出身微贱,故少时在众兄弟子侄间颇受冷遇,这段经历当对他日后有很大的影响。

其母卫氏,是满州正黄旗包衣人、宫内管领阿布鼐的女儿,但因她是辛者库出身,因此较后宫其余人等更为轻贱。

辛者库是内务府管辖下的奴仆机构,清代八旗官员得罪后,他们本人及其家属被编入辛者库,成为戴罪奴仆,以示惩处。

就现有材料看,她不仅是康熙朝,而且是清代各朝所有受封妃嫔中,母家地位最为卑下者。

以此出身,卫氏能与皇帝接触的机会,应该大大少于其她宫人,但她竞被玄烨看中,并生育皇子,可见她自身条件很好,温柔聪慧,美丽出众。

不仅如此,在康熙三十九年,仅有两人被册为嫔,一位是正在受宠的17岁少女瓜尔佳氏,另一位则是相对来讲已年老色衰的卫氏,而比她早生皇子的戴佳氏却没有得到册封,这除去因胤禩很受皇父喜爱,是三十七年受封爵位的皇子中最年轻的一位外,与卫氏本人也有关系。

不久,她又被晋升为良妃,成为玄烨当时仅有的5位妃子中,资历最浅,生皇子最晚的人。

三、少年秩事:胤禩自幼聪慧,而且十分明理,从小就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

周瑜简介--2021年

周瑜简介--2021年

周瑜简介--2021年篇一:周瑜简介周瑜,字公谨,精通韬略,雅量过人,精通音律,曾有“曲有误,周郎顾”的美谈,张飞赤壁之战后于南郡之战中中流矢,后因操劳军务,病势转劣,于210年病逝于巴丘。

为了尽量少更改历史,延揽本人以赤壁之战前夕周瑜的推荐剧本即207年诸葛亮出山开始玩起,刚一开始周瑜就在柴桑任都督,孙权给的任务是攻略交州,由于此间和曹操的暧昧关系尚处于中立,并不会有军骚扰我方城池,要作好的就是发展一下内政顺便训练士气,最好是赤壁之战前建设柴桑为城市。

中途为了保住吕蒙的小命,当然是携款去邺城买药啦,此时能买到的最好的药只有最难价值20的,买一个无石散放在肩头就可以了。

并且顺便要把濮阳和邺的酒全部买上去。

平时多和部属聊聊天,钱少的时候常回家看看,没准小乔就会送点银两给你。

另外周瑜武力很低,此时有空可以做做武力修行之时这个任务,完成后得到风嘴刀武力加2。

此时大概结局就出来了。

劝孙权,苦肉计,借东风,连环计将会一一上演,然后是赤壁之战。

回城随后发现城内部队多了5支。

不久又再次发生历史剧情,周瑜在夺取南郡中失利受伤,智力96一下子降为30(可见伤的确实不轻!),此时就不能再以让历史事件发生了,庞统这时还在东吴,找人登过来,同时派兵赢下南海和交趾。

很快孙权的命令就又下来了,这次是让拿下荆南四郡,稍休整一下就出征稍为桂阳零陵,历史事件以前已经建筑史被更改的差不多了。

此时才208年,这时候不要诺塞县了,否则刘备可能将翻脸打过来,守住没问题但可能浪费时间耽误大事。

此时周瑜周瑜仍然处于病倒状态,带上银两到装进长安去把那里的酒全部卖过来,进城门的时候留神,此时的周瑜弱不禁风,什么法术都不灵,贿赂给100金人家钦差大人也不要,得200才行。

此时离210年还早,回去处理一下陈情。

本势力中有一个人会医术,名叫虞翻,在会嵇当太守,千里迢迢急著拜访他,不给治病不说,还摆着个臭脸爱理不理,幸亏我周瑜气量宏大,不与此等小人一般见识。

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题

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题

我们的中华文化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国画,又称“中国画”。

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④中华文化博采众长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④3、由X艺谋、王潮歌、樊跃“印象铁三角”组合最新导演创作的印象系列第六部作品《印象普陀》,在XX普陀揭开全球首演的帷幕。

印象系列的六部作品虽同冠“印象”之名,但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A.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彩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D.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特征4、“宫商角徴羽,琴棋书画唱,孔雀东南飞,织女会牛郎,深爱这土地,丝路到敦煌,先人是炎黄,子孙血一样……”一曲《龙文》打动人们的不仅是优美的旋律,更有涌动着的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血脉和融入其中的民族情感。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③传统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A.①③B.②④C.①②④ D.②③④5、《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的美食,展现了中国饮食的“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

这种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A.差异性B.民族性C.地域性D.包容性6、俗语说:“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

课时作业14:3.6 我们的中华文化

课时作业14:3.6 我们的中华文化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③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竹书纪年》等史书典籍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答案选A。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诗与画的关系密切,作为文学的诗和作为艺术的画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也表明中华文学形式多样、风格独特,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说法错误。
5.“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历法独创的“二十四节气”蕴含了古人对“天”追问的智慧,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星座不知道节气。这说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故②错误;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故③错误。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编年体史书。该书原称《纪年》,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等,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该书时以“纪年”与“竹书”连用,方有《竹书纪年》之称。《竹书纪年》等史书典籍()
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②我们要培育好和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③“二十四节气”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对星座文化要坚决抵制并依法取缔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错误;星座文化属于落后文化,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④错误。

一、选择题
1.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连绵不断。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化()

2024初中二年级历史中国古代文明探索题及答案

2024初中二年级历史中国古代文明探索题及答案

2024初中二年级历史中国古代文明探索题及答案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特点1. 文明的起源:蒸气来自水,在远古时期,我国的古代文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兴起。

这些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2. 文明的特点:- 农业革命:农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

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结构,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耕社会演变。

这种农业文明的特点是永续经营、牺牲一时的收益以换取长期的收益。

- 封建王朝:中国古代以封建制度为主导,由君主(皇帝)统治,领导各级官员和士人,以及普通百姓。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数千年,影响深远。

- 社会等级制度:古代中国存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封建社会的主要等级分为王、侯、伯、子、男、庶,世袭制度使得社会的分层固化。

-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演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主张仁义礼智信,尊重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题二: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展阶段1. 夏朝(公元前约2070年 - 公元前1600年)-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者是夏禹。

- 夏朝的主要特点是以水利建设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类似宗教的象征性祭祀、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

2. 商朝(公元前1600年 - 公元前1046年)-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

- 商朝的主要特点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商王的统治、青铜器的发展和使用、文字的出现及其使用。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 - 公元前256年)- 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阶段。

- 周朝的主要特点是尊崇礼制和天命思想、分封制度的建立及其外交关系、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

题三: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思想、科技、艺术到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例子:1. 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被广泛传播,并对日本、朝鲜等邻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初一历史上学期古代文明问题专题汇编练习(含答案)

初一历史上学期古代文明问题专题汇编练习(含答案)

初一历史上学期古代文明问题专题汇编练习(含答案)一、概论1. 古代文明对人类的意义是什么?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奠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远古文明2. 古代人类最早的活动是什么?古代人类最早的活动是狩猎和采集。

3. 远古文明主要有哪些?远古文明主要有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4. 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有哪些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相似之处:都是农业文明,以种植粮食为主,都有成熟的手工业和工业。

差异之处: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长江流域气候湿润温暖;黄河文明发达期早于长江文明;黄河文明社会阶级分化比较明显,而长江文明社会阶级分化不明显。

三、古代城邦5. 古代城邦是什么?古代城邦是指古代城市国家,既有自治权,也有独立性。

6. 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是什么?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是民主、平等、自由、道德与知识的强烈意识。

7. 古罗马城邦的特点是什么?古罗马城邦的特点是法制、军队、城市规划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强大。

四、古代帝国8. 古代帝国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优点是可以统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便于统治和管理;缺点是统治者专权,容易导致腐败和灭亡。

9. 哪些古代帝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探险方面有显著成就?农业:中国古代帝国、印加帝国、阿兹特克帝国;手工业:中国古代帝国、阿兹特克帝国、印加帝国、印度孔雀王朝、伊斯兰帝国;商业:罗马帝国、中国古代帝国、马绍尔群岛的探险。

五、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互鉴10. 古代文明通过哪些渠道进行交流?古代文明通过军事征服、商贸往来、宗教传播、通婚、学术交流等渠道进行交流。

11. 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古代文明交流有助于文化的融合和共同进步,同时通过交流还可以了解到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为自己国家的发展提供参考。

答案:1. 参见概论部分。

2. 参见远古文明部分。

3. 参见远古文明部分。

4. 参见远古文明部分。

5. 参见古代城邦部分。

人教版五年级历史上册古代文明专项练习题

人教版五年级历史上册古代文明专项练习题

人教版五年级历史上册古代文明专项练习

1. 文明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请简要阐述古代文明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

2. 古代文明中的"明"指的是什么?它在古代文明中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3. 古代文明中的"法"指的是什么?法在古代文明中的作用是什么?
4. 古代文明中的"律"和"礼"分别指什么?它们在古代社会中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5. 请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古代文明中的"道德"概念,并解释道德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6. 古代文明中的"仁义礼智信"是什么意思?它们在古代文明中具有什么重要地位?
7. 古代文明中的宗教是什么?它在古代社会中有什么作用?
8. 古代文明中的教育制度是怎样的?教育在古代文明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9. 古代文明中的科技发展有哪些方面?科技在古代社会中有什么贡献?
10. 古代文明中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经济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以上是对古代文明的一些专项练习题,请根据你对历史的了解和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回答上述问题。

华夏文明释疑作业

华夏文明释疑作业

华夏文明释疑作业吉林财经大学《华夏文明释疑》作业(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姓名:赵海晶学号:1503100238教学班学生序号:250任课教师:方胜虎李清照中国五千年第一大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出其左右。

一、个人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1、生平事迹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李格非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

五年级历史中国古代文明练习题及讲解

五年级历史中国古代文明练习题及讲解

五年级历史中国古代文明练习题及讲解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A. 商朝B. 周朝C. 春秋战国时期D. 春秋战国时期2.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不包括:A. 火药B. 指南针C. 活字印刷术D. 造纸术3. 以下哪个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影响了世界各地?A. 商朝B. 春秋战国时期C. 秦朝D. 唐朝4. 古代中国的国画以什么为主题?A. 风景B. 动物C. 人物D. 静物5.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用来选拔什么人才?A. 文学家B. 武将C. 画家D. 政府官员二、判断题1. 中国古代的黄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2. 古代中国的皇帝都住在紫禁城。

()3.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唐朝。

()4.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分裂的时期。

()5. 孔子是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

()三、解答题1. 请简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的影响。

答: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了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人类的影响深远。

首先,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书写和传播知识变得更加容易,促进了文化和学术的发展。

其次,印刷术的出现大大加快了书籍的制作速度,使得知识更容易传播给更多的人。

火药的发明在军事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最后,指南针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航海技术,推动着全球贸易和交流的发展。

2. 请简述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答: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它起源于隋朝,经过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完善。

该制度的目的是选拔有才能和品德的人参与政府管理。

科举考试包括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通过考试的人有机会成为官员,享受特权和荣誉。

科举制度不仅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3. 请简述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答: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注重平衡和谐。

根据风水学的原理,城市的规划将地理环境、建筑风格和社会需求综合考虑。

一般而言,城市由城墙围绕,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是统治者和官员居住的地方,外城是平民居住和商业活动的地方。

中招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测评过关:专题13中华文明的起源(含解析)

中招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测评过关:专题13中华文明的起源(含解析)

2021年中招历史与社会专题复习测评过关专题13中华文明的起源(含解析)1.为了总结所学知识,同学们制作了关于北京人的四张名片,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①前额低平,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颌,保留了猿的特点②北京人用磨制的石器切割兽肉,砸开坚果,挖取植物块根等③生活环境:森林密布,气候温暖而湿润,凶猛的野兽四处活动④北京人的骨骼化石在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被发现,他们用骨针缝制衣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A.奴隶制开始形成B.封建制开始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3.如下图是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

据图片的内容判断,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是( )A.商朝文字B.商朝青铜器C.西周文字D.西周青铜器4.夏朝的建立时间是什么时候?A.公元前2000年B.公元前2070年C.公元前1600年D.公元2070年5.公元前547年,季札被封于延陵,史称“延陵季子”。

“延陵”从此成为常州在历史上第一个见于史籍的名称。

“季札被封”发生于A.商朝B.西周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6.电视剧《封神榜》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你由此回忆起的历史事件是()A.商汤灭夏B.犬戎攻破镐京C.涿鹿之战D.牧野之战7.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A.奴隶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8.西周初年,疆域空前辽阔。

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是下面的哪一种制度?()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9.县这一地方行政建制在我国出现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战国10.“秦……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

”“周制”是指西周实行的(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世袭制11.下列对先秦时期历史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公元前475~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B.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C.韩非子的思想主要是“礼”和“法”两部分D.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当时起着拱卫周王室的作用12.西周时期通过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 )A.礼乐制B.井田制C.分封制D.宗法制13.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如图所示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空格部分应填________________A.盘庚迁殷B.武王伐纣C.平王迁都D.西周灭亡14.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

【名师讲题】华夏文化“唯德是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华夏文化“唯德是命”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我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大地等美誉。

“夏,大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一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六)可见华夏之称,含有悠久礼仪与精美服饰等内涵。

《周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这说明服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悠远多姿的华夏服饰,不仅美观大方,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追求,而且蕴含着浓厚的礼仪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华夏服饰的文化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纪仪道德和天人合一等方面。

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

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

同时,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

比如,“六冕”“六服”是古代尊者的服饰,成为贵族的重要标识,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

并且尊贵者的服饰亦有严格的区别,不同级别人员的服饰不同,不可逾制。

于是,在朝廷内部形成了以服饰为重要身份标志的官场秩序。

礼服制度是古代中央集权社会的重要象征。

帝王通过等级秩序统治四方,通过礼服展示严格的等级之分。

比如,冕服是王公贵胄祭祀时的专有服饰,不同等级的贵族配以不同规格的冕服。

在传统社会,礼服制度作为一种礼治之道,得到世人的认可,在社会秩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礼服服务于礼治,是华夏服饰的重要特色。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

礼制作为权力等级划分的途径和形式,在服饰上主要表现为色彩、样式、图案、配饰、材质等有明确区别,不可擅自使用,而且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服制规定。

不同场合穿不同服饰,表明了服饰与礼仪的深度融合。

尽管在不同朝代礼仪有所不同,服饰也有很大变化,但其肉在的关系变化不大,故而可以说服饰是华夏礼仪的重要标志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族与匈奴关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共同体。

在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朝代和民族,中国境内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以这一文化为纽带,使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

虽然经历过历史上多次的大动荡、大分化,也发生过民族间的相互战争和摩擦,但它们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仍然把中华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尤其是在和匈奴的关系上……一、秦汉与匈奴战国末年,古老而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在大漠南北崛起了。

尧舜时称它为荤鬻,自称黄帝的后代,与夏朝密切的交往。

在商朝和西周是侵扰北方,掠财、害民。

后来,生产力大大提高,产品有了剩余,集体化游牧转变为个体化,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

随着私有财产和奴隶制的出现,以及在频繁的掠夺战争中,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积累了大量财富和奴隶,加强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后来又加强和完善组织机构,增设等级森严的各级官职,把匈奴分为左右中三大部,中央设单于庭,统领全国军政,左贤王庭在东部、右贤王庭在西部,分管各自的军政事务。

为了维护匈奴奴隶主的统治秩序,冒顿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组织,发展了军队。

“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匈奴驱驰于楼烦之下”,不断南下侵扰燕,赵,秦北方边境,给三国以很大的威胁,迫使燕秦赵三国修筑长城以御之。

前325-前299年,赵武灵王攻破楼烦、林胡,修筑外长城,与匈奴隔长城相望。

前265年赵孝成王派李牧守代、雁门郡,以资防备,结果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给匈奴以很大打击,迫使匈奴十数年不敢侵扰赵国的边城。

二、西汉与匈奴西汉初期,中原几经战乱,社会经济残破,劳力不足,物资匮乏,国力极度空虚,社会秩序极不稳定。

刚建立的汉朝面临休养生息、恢复社会秩序的巨大任务,加上地方“异姓诸王”的存在,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无力抗拒匈奴的不断侵扰,只能采取消极的防御政策。

1、和亲政策刘邦死后,子刘盈(惠帝)即位。

前192年,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为阏氏,另送千金财物,结和亲之约。

其后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絮缯、酒、米、食物等,实践了“和亲”政策。

从惠帝起,经吕后、文帝、景帝六七十年间,“和亲”政策成为西汉初期对待匈奴的一种屈辱政策。

对此汉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高帝九年始,下至武帝元光二年才告终止。

冒顿对此并不满足,公然致书吕后,侮辱性地提出“愿游中国,娶吕后为妻”,想到中原来当皇帝。

汉文帝初年继续与匈奴“和亲”。

文景帝在前174年、前156年和前152年将公主嫁给单于稽粥为阏氏。

年年奉送财物,不断增加金帛、丝絮数量,卑辞厚礼。

在西汉,“和亲”的同时也开放“关市”,准许两族人民交易。

“和亲”与赠礼品得益的是匈奴首领单于和奴隶主贵族。

而中下层匈奴人生产上和生活中急需汉朝的铁铜器、丝絮、金帛等物品,只能在关市才能得到解决。

汉人也从匈奴人手中换回所需的马匹牛羊等牲畜以及大量毡球、皮毛等物品。

通过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相往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族人民的生活。

前162年,汉帝致书与匈奴单于相约,以长城作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活动的分界线,汉匈兄弟相处决不负约。

然而,嫁公主、赠财物和开放“关市”、以长城为界,并不能满足匈奴奴隶主的贪欲,尽管西汉王朝委曲求全,也未能乞求到和平、安宁,从前200年至前133年的67年间,匈奴骑兵西起陇西、东至辽东经常南下,掳掠攻城。

2、汉武帝反击战前140年汉武帝即为,他一改消极的和亲政策,采纳了主战派大臣的意见,对匈奴实施反击战。

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欲在东西夹击匈奴。

前133年冬十月,武帝采纳王恢提出的“伏兵马邑袭击单于”的计划,被单于发现破绽,单于捕得汉朝尉史,便引兵撤退,设伏失败。

从此,汉匈关系恶化,匈奴大肆进攻北方边塞,汉匈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战争。

汉武帝为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侵扰,先后部署几次关键性战役:一是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收复河套以南);二是河西之战;三是漠北之战。

前87年汉武帝死,汉朝暂时停止反击。

汉匈在经历40余年战争后,双方在兵力、物力、财力各方面损耗巨大,尤其匈奴损失更惨重,上下疲备以极,人民痛苦不堪,各阶层都想暂时停战讲和。

汉昭帝时,匈奴为缓和与汉的敌对关系,实现和亲,把扣留在匈奴19年的汉使苏武放回。

但匈奴骑兵仍不断在汉北方边境出现,由于汉朝防守严密,匈奴骑兵无隙可乘。

前73年匈奴转攻西域的乌孙,向其索要乌孙公主(即汉朝嫁给乌孙王的解忧公主),乌孙王向汉朝求救。

汉宣帝组织五路大军与乌孙联合出兵组织出击匈奴,大获全胜。

这是汉匈战争以来的最后一次大战,匈奴惨败。

从此北方边塞愈加平静了。

这几十年的反击战,保卫了汉朝北方和边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保证了西汉的稳定统治;有效地开发边疆地区,使边境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和发展;打通了古丝绸之路,加强了古代中西方的交通和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

3、西汉后期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匈奴战败后,游牧区域大大缩小,生产日趋萎缩,加上各属部的反叛,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和内讧,庞大的匈奴奴隶主政权陷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呼韩邪单于稽侯珊,他采纳了左伊的建议,归附汉朝,与美女王昭君和亲,愿为汉守卫北方边疆。

他是汉匈两族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

完成了汉匈两族的团结合作事业;开了北方政权接受中原中央政权领导之先河,密切了塞北和中原的政治关系,促成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加强了汉匈两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匈奴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促使匈奴向封建制转化;结束了匈奴二十余年来的分裂,统一匈奴,为匈奴安定政治、发展生产、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同时,汉王朝“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北方人民获得达60余年的休养生息;也使汉王朝的声威在西域大震。

三、匈奴与东汉直到公元1年(汉平帝元始元年),王莽违反了元帝时汉与匈奴的三项约定。

东汉初期汉匈关系仍没有改善。

一方面,匈奴附汉以来内部安定,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到公元前后,力量已很强盛,奴隶主贵族中的侵扰势力重新抬头,控制了西域各族,勾结并支持中原割据势力,参与中原的分裂活动。

另一方面,王莽的错误政策和汉末农民大起义,以及中原割据势力的嚣张。

东汉初,政治军事力量比较薄弱。

这种形势使东汉政府对匈奴的侵扰无法在战略上采取积极反攻的行动,只能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和策略。

政治上,光武帝刘秀遣使匈奴赠送金币以通旧好,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军事上,调兵边塞以守为主,很少出击。

匈奴针对东汉这种局面,仍继续不断南侵,间或有使节往来,但这种接触,无法从根本改善双方关系。

自西汉以来,汉匈关系由和亲到战争,从敌对到友好,以及由破裂再为侵扰,这种曲折、迂回反复演变的过程,是汉匈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等因素起重要作用。

四、和亲征伐非上策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矛盾由来已久。

除了修长城等防御隔离措施之外,温情脉脉的和亲与赤裸裸的征伐是企图缓解上述矛盾的两种常用手段。

和亲是游牧与农耕民族契约和平的一种形式,盛行于匈奴、突厥时代。

其渊源或许可追溯到先秦,到冒顿单于时代才形成定式。

从白登之围的和解到马邑之谋的设立,六十余年匈奴与汉朝以和亲形式保持契约和平关系。

马邑之谋就标志着汉匈关系和平破裂,从此进入了近一个世纪的战争时代。

经过双方的努力和反复谈判,呼韩邪时的昭君出塞,汉匈之间重新建立了和亲关系。

公元前206年,刘邦统一中原,建立了汉朝;冒顿征服了东胡,称雄蒙古草原。

六年之后刘邦与冒顿率大军相会于平城,冒顿围困刘邦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史称“白登之围”。

这是汉匈军事实力的一次较量;其和解标志着汉王朝与匈奴汉王朝都相互承认,并达成了某种默契。

这种默契是由刘敬等发展为“和亲”的。

刘邦完全同意刘敬的建议,但因吕后舍不得女儿“弃之匈奴”而打了折扣;只好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冒顿不太明白和亲的真实意图,原则同意约为兄弟以和亲,接受了汉朝奉送的身份可疑的公主和酒、缯、絮、米等物。

不出刘敬所料,假公主在匈奴默默无闻,未曾有生儿育女的记载。

汉朝送给匈奴的财物也微不足道,因此匈奴仍不时袭扰汉朝。

汉朝坚守和亲政策,以忍让求和平。

根据刘敬当初的设计,“和亲”是一项长治久安之策,但实施过程中大打了折扣,因此没有实现刘敬和刘邦所希望的效果。

“和亲”作为游牧与农耕民族契约和平的一种形式,在以后的历史中出现过多次,其内含和形式略有差异。

绝代佳人王昭君和文成公主等参与了和亲活动,扩大了和亲的影响和作用,但其作用仍然非常有限。

年青气盛的武帝渴望建功立业,不以作皇帝为满足,想大治天下。

他听从王恢等的建议,设马邑之谋诱捕单于。

从此汉匈关系破裂,走上了相互攻伐的道路。

武帝以为彻底胜利指日可待,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动了最大规模的北伐战役。

这对匈奴确实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这场战争对汉朝的伤害也是难以康复的。

战争暂告一段落,两败俱伤,汉匈之间千里无人烟。

经过了这么多年,中国古代,尤其是对匈奴的关系,发生了及其巨大的变化,但又“征不服,隔不开”。

征服和隔离都不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有效途径。

唐太宗和康熙都认识到了长城或隔离的无益,强调恩威并施。

只有到了乾隆时代才彻底改变思维方式:化敌为友。

他不再将北方游牧民族看成征服或防御的对象,而是放开心胸决的办法。

唯有化敌为友,才可能无敌于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