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音韵学的术语 (二)声母

合集下载

第二讲声母

第二讲声母
软腭下降,鼻腔畅通,气流振动声带从鼻腔 通过,形成鼻音。
Company Logo
f [ f ]:唇齿、清、擦音。发音时,下唇接近上
齿,形成窄缝,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 带不振动,气流从唇齿间的空缝中挤出,摩 擦成音。
Company Logo
发音练习:
b-p: 编排biānpái b-m: 饱满bǎomǎn b-f: 缤纷bīnfēn 奔跑bēnpǎo 北方běifāng 被迫bèipò 表面biǎomiàn 蓖麻bÌ má 爆发bàofā 普遍bǔpiàn 皮毛pÍ má o
上齿龈,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气流振 动声带,从鼻腔通过。
Company Logo
l [ l ]:舌尖中、浊、边音。发音时,舌尖抵 住上齿龈,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气流 振动声带,从舌头的两边或一边通过。
Company Logo
发音练习:
代替 dàitÌ 叮咛dīngnÍ ng 胆略dǎnlüè 台灯táidēng 鸵鸟tuóniǎo 铁路tiělù 纽带niǔdài 黏土niántǔ 论调lùndiào 龙头lóngtóu 两难liǎngnán 稻田dàotiàn 大娘dàniáng 打捞dǎlāo 特点tèdiǎn 体念tǐniàn 桃李táolǐ 难得dándé 内胎nèitāi 掠夺lüèduó 柳条liǔtiáo 连年liánnián 灯塔dēngtǎ 当年dāngnián 带领dàilǐng 跳动tiàodòng 童年tóngnián 提炼tÍ liàn 浓淡nóngdàn 农田nóngtián 朗读lǎngdú 晾台liàngtái 冷暖lěngnuǎn
Company Logo
2.绕口令练习 史老师,讲时事,常学时事长知识。 时事学习看报纸,报纸登的是时事。常 看报 要多思,心里装着天下事。 早晨早早起,早起做早操,人人做 早操,做操身体好。

音韵的基本概念

音韵的基本概念



上古汉语语音,就是传统所说的上 古音,指的是西周至秦汉的古音, 又简称“古音”。清人把研究汉语 音韵的学问分为“古音学”、“今 音学”、“等韵学”。所谓“古音 学”又称“古韵学”,就是研究上 古音的。 上古的历史,至晚可从商代后期讲 起,因商代后期已有成体系的文字 甲骨文今天可以见到。但是那时的 语言真相由于文献不足,至今也说 不清楚。所以上古音的上限只好断 自周初。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教研室

第 2 章 音 韵 学 知 识

教学目的:掌握有关音韵的基本知 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古书阅读 中的具体问题。 重点难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教学时数:14节 授课方式:讲授 学生阅读书目: 唐作藩 《音韵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 版社 陈复华 《汉语音韵学基础》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向 熹 《古代汉语知识辞典》音韵 部分 四川人民出版社
第 二 节: 上 古 汉 语 的 音 韵 系 统

二、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 上古音声母系统的研究始于清初,顾炎武 的著作已经开始了古今声母异同的研究, 但只是个萌芽。对古声母研究最有成就和 影响的是清代学者钱大昕(字晓征,一字 辛楣,号竹汀),他著有《十驾斋养新 录》,其中的《古无轻唇音》、《舌音类 隔之说不可信》等篇目是研究上古音的重 要文献。近人章太炎著有《古音娘日二纽 归泥说》,曾运乾著有《喻母古音考》等 篇目,都是研究上古声母的重要文献,他 们对上古声母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 一 节: 音 韵 的 基 本 概 念
二、关于韵母方面的概念 (1)韵母、韵头、韵腹、韵尾、 音节 (2)韵、韵部、韵目、韵类 (3)四呼、两呼和四等

第 一 节: 音 韵 的 基 本 概 念
三、关于声调方面的概念 (1)声调:声调是字音的三要 素之一。汉语中,声调在区别 意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次于声 母和韵母。 (2)平仄 四声中的平上去三类古人称为 舒声,入声一类称为促声。 四声还可以分为“平声”与 “仄声”两大类:平声自为一 类,谓之平。上去入三声合为 一类,谓之仄。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现代汉语语音篇第二章

现代汉语语音篇第二章

第二节
韵母系统及韵母正音
☆ 单元音韵母 ☆ 复合元音韵母 ☆ 前鼻音韵母 ☆ 后鼻音韵母 ☆ 韵母结构 ☆ 韵母正音
普通话的韵母共有39个,分为三大类:
⑴ 单韵母:单元音韵母,由一个元音构成的 韵母。共 10 个:
a o e i u ü ê -i(si) -i(shi) er。 ⑵ 复韵母:复合元音韵母,由两个或三个 元音组合成的韵母。共13个:ai ei ao ou ia ie ua uo üe iao iou uai uei 。 ⑶ 鼻韵母:鼻韵尾韵母,由一个或两个元 音与鼻辅音 n 或者ng 组合成的韵母。共16 个: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根据五度标调法,归纳出普通话声调的调型。 调型:即声调调值的类型,高低升降的变化模式: 阴平:高平调型;数字调值 55 阳平:中升调型;数字调值 35 上声:降升调型;数字调值 214 去声:全降调型;数字调值 51 调类:根据调型归类:普通话具有四个种类—— 阴平调、阳平调、上声调、去声调。 调号:根据四类调型的线条形式简化而成的符号, 参见第一章《汉语拼音方案》的声调表。
n i ng o i
音 爱 我 王



韵腹:韵母中开口度最大、发音最响亮的 元音,也叫主要元音或字腹。如ua中的a、 uen中的e、iou[iou]中的o。 韵头:韵腹前面的元音,又叫介音、字头, 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只有i u ü三个元音 可充当。 韵尾:韵腹后的元音或辅音,也叫字尾。 由i u(o)两个元音和鼻辅音n ng 充当。
第五节
音节结构分析
☆ 音节结构分析 ☆ 音节正音
一、音节的结构 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构成要 素,如果把韵母内的韵头、韵腹、韵尾算 上的话,共有五个部分。当然,有些音节 只有两个、三个、四个部分,因没有韵头, 或韵尾,或声母。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韵学名词解释整理⾳韵学名词整理第⼀章:绪论1、⾳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及其历史演变的⼀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系统的,属于历史语⾳学范畴。

⾳韵之学细分为今⾳学、古⾳学、等韵学,后来⼜增加北⾳学,即近代语⾳学。

2、⼩学:中国古代研究语⾔⽂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字的学问叫“⼩学”,⽂字研究包括字⾳、字形、字义;⽽⾄晚到唐宋时,“⼩学”⼜细分为三个门类:⽂字之学、训诂之学、⾳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字、⾳韵、训诂之学⼜有很⼤发展,清⼈编《⼩学考》,把“⼩学”分为四类,⽂字、声韵、训诂、⾳义。

3、古⾳学:与“今⾳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以《诗经》⽤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系统的⾳韵学部门。

4、今⾳学:⼜称“⼴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系统的⾳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声、韵、调)系统。

唐宋⾦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略》、《韵镜》)。

到清代,⾳韵学家⼜利⽤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学6、北⾳学:以元代《中原⾳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的等韵图为对象,建⽴⼀门“近代语⾳学”(“北⾳学”)。

第⼆章:⾳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种注⾳⽅法,它是⽤两个汉字注出另⼀个汉字的读⾳,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法。

“反切”早期不⽤“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唐代宗⼤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

音韵学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声韵学、音韵、声韵、等韵学、等韵、声母、零声母、声类、声纽、双声、七音、五音、牙音、舌音、齿音、喉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上音、舌头音、齿头音、正齿音、半舌音、半齿音、清浊、全清、全浊、次清、次浊、字母、三十六字母、韵母、韵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附声韵、不附声韵、等呼、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洪音、细音、韵头、韵腹、韵尾、介音、阴声、阳声、对转、旁转、四声、平声、仄声、平仄、阴调、阳调、直音、读为、读曰、读若、读如、拼音、反切、音和、类隔、重纽、内外转、内转、外转古音、今音、叶音(叶韵)、韵书、韵部、韵目、平水韵、十三辙、韵摄、等韵图、吴音。

“今音学”是以《切韵》(《广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可以包括北宋)的语音系统的;“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的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韵味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假借字等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研究、分析、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

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语音学。

本声:是指保存在《广韵》中的上古音,从上古到《广韵》读音一样,古本有之。

变声:是指古无此纽,后经演变分化才有此纽。

阴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又把古韵分为三类:无韵尾的韵和以元音收尾的韵合为一类,叫做“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叫做“阳声韵”。

古音[,m]、[,n]、[,?]三类。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叫做“入声韵”。

(这里的“阴声韵”、“阳声韵”的区别完全是从韵尾着眼的,跟声调的分阴、阳毫无关系。

入声——声调、韵母——是和鼻音韵尾〔阳声韵〕相配的,即?,k、n,t、m,p) 、北音学:是以研究《中原音韵》系统韵书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中原音韵》一系韵书所反映的近代北方话的语音。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韵学第⼆章⾳韵⼀、古⾳异读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迁,⾳有转移。

”龟兹qiū cí⼤宛 yuaū⽉⽒ roù zhī焉耆 pyngy康居 qū⾼句丽 goū⾝毒 yuün dú镐京hào 长勺 shu?会稽 kuài jī冤句 qū函⾕关xián 阿房宫y páng 阳夏jiǎ东不羹láng 左冯翊píng 逻些suō并州bīng 番禺pün 天姥mǔ盟诸mang 台州taī单于chán 可汗ka hán 洗马xiǎn 扈从z?ng 契xia⼥娲wü皋陶güo yáo 冯夷píng 共⼯gōng 宓妃fú feī曲沃wǒ朱提shú shí华不注huà fū魁⽗fǔ先零lián 牢姐zǐ荤粥xūn yù吐⾕浑tǔ yù hún 吐蕃tǔ bō仆射pū ya夫差chaī伍员yún 钩践gōu 墨翟dí观射⽗guàn yì fǔ景差cuō樊於期wū jī⾼渐离jiün 夏⽆且jū禽滑厘gǔ郦⾷其lì yì jī冒顿m? dú呼汗邪hū hán y?⾦⽇磾jīn mì dī曹⼤家gū祢衡mí⽞奘zàng 李阳冰níng 万俟m? qí尉迟yù chí种ch?ng 繁p?查zhü⽆射yì徵zhǐ筑zhù牺尊suō纶⼱guün 齐衰zīsuī⼆、⾳韵学相关概念(⼀)⾳韵学简介⾳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韵(声母系统)

音韵(声母系统)

声母系统一、有关声母的概念自有音韵之学,就以“字音”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

一个字基本上代表一个音节。

古人很早就懂得一字之音可以离析为两个部分,前部分叫声,后部分叫韵。

声母,古人又叫纽。

最早出现纽的概念是在唐代,西域僧人神珙《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

反纽就是反切。

反,就是翻,把离析开的二音(切语两个字)再翻回去;纽,就是扭结、纠合,也就是拼音。

后来音韵学家又用纽称呼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又叫三十六纽。

至章太炎倡议,“纽”专指声母,又叫声纽。

1、字母我国文字不是拼音文字,过去也没有一套标音符号,所以在以前的音韵学上只好用汉字来代表声母和韵母。

所谓“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不包括韵母。

韵母的代表字叫“韵目”。

最初古人把同声纽的字放在一起,只叫它双声,没有想到给这些双声字群一个总的名称。

大约在唐代末年有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印度梵文的拼音原理给汉语音韵制定了三十字母:不芳并明端透定泥知彻澄日见溪群疑来精清从心邪照穿审禅晓匣影喻到宋代又增加六个:非敷奉微娘床,改“不芳”为“帮滂”,这就成了唐宋间(9世纪-11世纪)汉语语音的三十六字母。

每个字母代表一个声母,道理和拼音文字一样,一个字代表一个音。

不过守温他们用的是方块汉字,不如音标符号那么简单。

当一个汉字用来代表一个声母时,只取它的前一部分,不管它的后一部分,比如代表声母b的帮(bang)就只取b,不管后部分。

因此这个声母也可以用“巴布班”等字来代表,只要这个字是用b做声母就行了。

不过习惯上都沿用三十六字母,所以后来的音韵学家很少改用别的字。

明代云南人兰茂有《韵略易通》,曾以一首《早梅诗》代表20字母:“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王力也曾用《太平歌》代表22个声母:“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有人认为f是擦音,无送气不送气之分,“泥娘”无论切韵音系还是现代汉语方言均无区别,因此认为“敷娘”是宋代音韵学家为使等韵图表整齐而勉强分出来的。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③传统三十六字母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㈠、声、声纽、纽这一组术语指声母。

“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塞音:[p][ph][t][th][k][kh]塞擦音:[ts][tsh][t][th][t][th]擦音:[f][s][x][]鼻音:[m][n][]边音:[l]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不送气:[p][t][k][ts] [t][t]送气:[ph][th][kh] [tsh][th][th]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清音:[p][t][k][ph][th][kh]浊音:[m][n][l][]⑴清、浊指清音、浊音。

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

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

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①全清:指发音时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b、z、d、j、f、s、x和sh。

这些声母按古人的分类标准都属于全清。

②次清:指发音时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p、c、t、q、ch、k,按古人的分类标准属于次清。

③全浊:指发音时声母颤动、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第二节辅音和声母

第二节辅音和声母

布置作业
• 思考练习二 • 二、画一个普通话辅音总表 • 七、八、九
参看网站
• 『配音公社』[技巧交流][基本功练习]普通 话专业发声训练 /techforum/content/10 8/536899.shtml#11 • 发声技能训练 • /p93941985899.html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读绕口令:体会平舌和翘舌
• 周老师和邹老师相约一起去吃饭,周老师 吃了两碗牛肉面,邹老师吃了一晚热稀饭。 • 树上结了四十四个涩柿子,树下蹲着四十 四只石狮子。树下四十四个石狮子,想吃 树上四十个涩柿子;树上四十四个涩柿子, 不让树下四十四个石狮子吃那树上四十四 个涩柿子,树下四十四个石狮子,偏要吃 树上四十四个涩柿子。
辅音发音理论辅音发音理论bpmf双唇唇齿dtnl舌尖与上齿龈舌尖中gkh舌跟与软腭舌面后jqx舌面与硬腭舌面前zhchshzcs舌尖与上齿背舌尖前zhchshng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声母辅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声母辅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辅音发音原理辅音发音原理2
音节分析法
• 音节——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单位。 是人们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 。 • 音节并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分析音节有 两种不同的方法:音素分析法和声韵调分 析法。
看谁背得快
• 赵庄和皂庄,立志要致富。赵庄支书支持 众人去种树,皂庄支书支持众人找赞助。 赵庄支书制止找赞助,支持去种树;皂庄 支书制止去种树,支持找赞助。去种树,找 赞助,你知最终谁致富?
辅音发音理论
• • • • • • • 发音部位:气流受阻的位置。 bpmf 双唇/唇齿 dtnl 舌尖与上齿龈——舌尖中 gkh 舌跟与软腭——舌面后 jqx 舌面与硬腭——舌面前 zh ch sh r 舌尖与硬腭——舌尖后 zcs 舌尖与上齿背 ——舌尖前

第二章音韵学基本知识

第二章音韵学基本知识

一等韵:没有韵头,韵腹元音为[α][ə][o] 等后低元音。 二等韵:没有韵头,韵腹元音为[a][æ ]等前低元音。 三等韵:有韵头[i],韵腹元音为 [ε ]或无韵 头,韵腹元音为[i] 四等韵:有韵头[i],韵腹元音为前、高元音[e]. 需要说明的是: 目前,有分歧的是对四等韵的认识,自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以来,很多音韵学家认为四等韵有韵头i,而另外一些学者 则认为四等韵没有韵头i。王力《汉语史稿》、向熹《简明 汉语史》、唐作藩《音韵学教程》都采用第一种观点。本 课程也采用了这种观点。
寒雨连江夜入吴[u], 平明送客楚山孤[u]。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u]。(模韵) 去年寒食洞庭波, 今年寒食襄阳路[u] 不辞着处寻山水, 只畏还家落春暮[u]。(暮韵) 到了元代,归纳韵的条件有所改变,《中原音韵》19韵, 不论声调。
二、从研究语音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 为了研究语音,音韵学家提出“摄”的概念来统帅《广 韵》 各韵。“摄”就是统摄的意思。归纳“韵摄”的条件比归 纳韵 的条件宽泛,不论韵头,不计声调,对韵尾的要求也不很 严格,凡是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或部分相同的一组 韵为一摄。所谓韵尾部分相同,是指阳声韵的韵尾与其相 配的入声韵韵尾发音部位相同。如:
全浊,指的是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次浊,指的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有的 书将浊擦音归入次浊)。 课堂练习: 1、按七音分类写出三十六字母 2、音韵学的全清、次分析
一、从韵母第一个音素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分析, 音韵学家提出了“韵头”和“开口呼”“合口呼” 的概念。 1、韵头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韵头共有i[i]、u[u]、ü [y]3 个。根据多数音韵学家的研究,单纯的韵头在中 古时期只有i、u两个,今天的ü [y]韵头在中古还没 有。 2、开口呼与合口呼 在现代汉语中,共有开、齐、合、撮四呼,中 古汉语的韵母则只有开口呼和合口呼。合口呼是 指有韵头u,或以u作主要元音的韵母。其余的皆为

高三语文现代汉语语音 声母的分类 描写和发音

高三语文现代汉语语音 声母的分类 描写和发音
发音时,双唇闭合,软腭下降,鼻腔畅通。气 流振动声带,从鼻腔通过形成鼻音;阻碍解除时, 余气冲破口腔中双唇的阻碍,发出轻微的塞音。
例如
美妙 měimiào 麻木 mámù
[mei214 miAu51]
[ma35mu51]
30
f[f]
唇齿、清、擦音
发音时,下唇接近上齿,形成窄缝,软腭上升, 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气流从唇齿间的窄缝 中挤出,摩擦成声。 汉语拼音方案中有一个字母 v[v],它是唇齿、 浊、擦音,如苏州女方言“饭”的声母,银川话的 “吴、瓦、文”等字音的声母。
j [t ]
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对,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软腭上升,堵塞 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较弱的气流把舌面的阻碍 冲开一道窄缝,并从中挤出,摩擦成声。
例如
结局 jiéjǜ [tiE55 ty51] 积极 jījí [t i55 t i35]
q[t‘]
舌面、送气、清、塞擦音
发音时,发音部位形成闭塞,软腭上升, 堵塞鼻腔的通路,气流先把阻塞部位冲开一条 窄缝,接着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先破裂,后摩擦,结合成一个音,就是说 塞擦音的前一半是塞音,后一半是擦音,前后 两半结合紧密,成为一个语音单位,是一个辅 音,并不是两个辅音的复合(复辅音)。 塞擦音共有j、q、zh、ch、z、c等六个。
[t]
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
t
[t‘]
舌尖中、送气、清、塞音
54
g
[k]
舌根、不送气、清、塞音
k
[k‘]
舌根、送气、清、塞音
根据发音条件写出声母及相应的国际音标
双唇、浊、鼻音
m
[m]
舌尖中、浊、鼻音
n [n]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三、⾳韵部分1、⾳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门传统学问。

2、今⾳学:⾳韵学的分⽀之⼀。

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系统。

3、古⾳学:⾳韵学的分⽀之⼀。

与“今⾳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如《诗经》、《离骚》、《⽼⼦》等⽤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系统。

4、等韵学:⾳韵学的分⽀之⼀。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学。

5、古代常见的⼏种注⾳⽅法:(1)譬况法:采取打⽐⽅的⽅法给汉字注⾳的⽅法,⽐如《淮南⼦》⾼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也是⼀种打⽐⽅的注⾳⽅法,如《说⽂》“宋,读若送”。

(3)直⾳法:即⽤同⾳字注⾳。

如“根,⾳跟”(4)反切法:⽤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致的),合成被注字的⾳。

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可⽤“莫袍切”来注⾳。

6、⼏种主要的⾳韵学著作及⾳韵学家:(1)《切韵》:隋代陆法⾔编著,是中古时期⼀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韵》⾥。

对后代的⾳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韵》:全称《⼤宋重修⼴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修订、补充,是我国第⼀部官修韵书;其语⾳系统与《切韵》基本⼀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

与《⼴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的另⼀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韵情况编纂⽽成,反映了⼗四世纪我国北⽅的语⾳系统,是研究近代⾳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音韵学等的名词解释

音韵学等的名词解释

音韵学等的名词解释音韵学及其名词解释音韵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语音在语言中的规律和变化。

在这个领域里,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理解。

本文将对音韵学相关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学科。

1. 声母和韵母声母和韵母是构成音节的两个基本要素。

声母是指在发音时声带之前的辅音部分,如“b”、“s”,而韵母则是声带之后的元音部分,如“a”、“i”。

一个完整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如“ba”、“si”。

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形式各异,不同语言中的音节结构也有所差异。

2. 音节和音节结构音节是组成词语和语句的基本发音单位。

在一个音节中,声母和韵母以及可能的声调组合在一起,如“ba”、“si”是一个音节。

音节结构指音节中声母和韵母的排列形式,如“ba”的音节结构是(C)V,其中C代表声母,V代表韵母。

3. 音变音变指的是语音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变化。

音变可以是有规律的,也可以是无规律的。

例如,某些语言中的辅音在特定位置发生塞音化的音变,如英语中的/t/在音节尾部变为/glottal stop/,如"that"发音为/ðæt/。

音变研究对于理解语言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变化非常重要。

4. 语音规则语音规则是描述语音变化的规律性规则。

这些规则用于解释在特定的音位环境中,某个音素会发生变化的情况。

例如,英语中的音素/t/在/i/音前发生齿擦音化,如"nature"发音为/ˈneɪtʃər/。

语音规则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变化,还可以用于重建古代语言。

5. 声调声调是指语言中音高上的变化,用于区分词义。

在一些语言中,声调是区分词义的唯一手段。

声调可以在音节的发音中升高或降低,或者在一个词中的不同音节之间产生抑扬关系。

例如,汉语的四声调就是通过声调的变化来区分词义的。

6. 音系音系是指一个特定语言中所有音位的集合。

它包括声母、韵母、音调和其他音位。

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语言的音韵规律和系统性变化。

现代汉语第二章语音知识汇总

现代汉语第二章语音知识汇总

现代汉语第二章语音知识汇总章二语音一、名词解释;1、语音:指人类通过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目的是用以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2、音素:从音色角度划分出的最小语音单位,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3、元音: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鼻腔中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又称母音;4、辅音: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鼻腔中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又称子音;5、声母:指音节中处于元音前面的那部分,多数为音节开头的辅音;6、音节:由音素构成的自然能感受到的最小语音片段,一般情况下一音节对应一汉字,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7、音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从音色角度划分出的具有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8、四呼:我国传统语音学对韵母作出的分类法,利于揭示出普通话中声母与韵母的配合规律。

按照韵母开头的元音发音将之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9、押韵:指相邻的句末两个音节韵腹和韵尾相同或韵腹同而韵尾相近的情况;10、声调:音节内部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高低升降的变化;11、调类:即声调的类别,是某种语言或方言将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到一起所建立的类别,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12、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折长短的变化形式,即声调的读法,包括55、35、214、51;13、调位:即声调音位,由声调中归纳所得的音位,普通话中有四个调位,即55(阴平)、35(阳平)、214(上声)、51(去声);14、音位变体:即一个音位在不同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表现形式的音素,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大类;15、轻声:在词或句子中,某些音节被说或读得相对轻而短,以体现某些语义或语法功能,此现象即轻声;16、儿化:指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音“儿”(er)而形成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17、音变:语流中音节与音节、音素与音素、声调与声调相互影响而导致声音变化的现象;18、逻辑重音:为突出句中主要思想或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而重读的即为逻辑重音;19、语调:句中中用以表达意思和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调子即语调。

音韵学知识二

音韵学知识二

二上古音的韵部
· 上古韵部,指两汉以前的语音依照能否在一 起押韵的情况而分成的若干组。
先秦古韵三十部
·
阴声韵
· 第一类 之部
· 第二类 支部
· 第三类 鱼部
· 第四类 侯部
· 第五类 宵部
· 第六类 幽部
· 第七类 微部
· 第八类 脂部
· 第九类 歌部
第十类
· 第十一类
入声韵 职部 锡部 铎部 屋部 药部 觉部 物部 质部 月部 缉部 葉部
· 黄氏对自己的观点并未作充分的证明,其观 点虽得到广泛支持,但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公 认。他还提出照三归知说,也没有得到普遍 认同。
· 上述五条论断先后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当代学者考定上古声母时,主要参考上述见 解。但大家对上古声母总数的看法并不完全 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28个和32个两种意见。 这两种意见看上去数目差别不小,其实区别 很细微,只表现在对中古照二组(庄初崇生) 4母的处理上。32母是另之独立(未采用照二 归精说),28母是将其并入精清从心了(采 用了黄氏的照二归精说)。
· 王力先生认为古泥日两母接近,但还有一些差别, 故拟音不同。
· 仲尼《夏堪碑》作“仲泥”。
·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 近人曾运乾在《喻母古读考》一文中提出来。
· 中古喻母经陈澧等学者研究,认为实际上是 两个声母,一个是喻三,一个是喻四,并认 为中古喻三在上古与匣母同类,中古喻四在 上古与定母同类。
· (1)喻三归匣
· 也就是说,现代普通话中一部分零声母字 (主要以[u]开头的,也有以[i][y]开头的字) 在中古属喻三母,在上古属于匣母。从谐声 偏旁看,喻三和匣母有互为声符的:云(喻 三)——魂(匣),王(喻三)——皇 (匣),或(匣)——域(喻三),华(匣) ——烨(喻三)

音韵学完整笔记

音韵学完整笔记

第一章总论一、音韵学1,什么是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语音学和音韵学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从生理、物理属性两方面对语音进行研究。

主要有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

还有所谓的实验语音学。

普通语音学。

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和该语言语音系统中语音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

音韵总与一种具体的语言相联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它们在观点、方法上也有不同。

音韵学侧重音类的划分,侧重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

3,音韵学的功用二、汉语语音的分期: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主要凭借书面文字材料。

根据文字材料性质,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期:公元四世纪以前(晋代以前)对应语音上古音研究上古音的称之为古音学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中古音今音学近古期: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近代音北音学现代期:公元十七世纪到现代现代音现代音的研究一般包括在现代汉语里古代还有一种研究和分析汉语语音的专门学问——等韵学。

这样,汉语音韵学分为四个部门: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

严格来说,这只包括一半内容,只把几个代表时期横的面进行了剖析,属于共时的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

对于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

三、汉字标音方法:1,反切以前的标音方法:早期,直接口授法后来,形声字的偏旁曾经被当作识字的拐棍用过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譬况法(包括读若法)、直音法。

2,反切3,音位学标音法1913年开“读音统一会”时,经过多方商榷研究,得到两个系统:(1)1918年11月23日,公布“注音字母”四十文,取笔画最简单的汉字组成,是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

(2)1928年9月26日,公布“国语罗马字”,用西方语言字母为汉字注音。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2月拟出《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8年2月由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为正式方案推行。

声母

声母

声部韵部
根据汉语哑文音节的双拼化和双方化需要,规定声母和介母构成音节的前半音,称为声介合母或声部,韵母 (含韵调)则构成音节的后半音,称为韵部。
一声部表 二韵部表
谢谢观看
分类
1.按发音部位分类(发音部位:发音时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部位) ①双唇音:b p m(3个) ②唇齿音:f(1个) ③舌尖前音:z c s(3个) ④舌尖中音:d t n l(4个) ⑤舌尖后音:zh ch sh r(4个) ⑥舌面音:j q x(3个) ⑦舌根音:ɡ k h(3个) 2.按发音方法分类(发音方法: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包括三个方面: (1)阻碍方式 ①塞音:b p d t ɡ k(6个)
普通话声母总表1.根据汉语拼音方案规定,y、w分别为有韵头的零声母音节,韵头i、u的改写,如音节yan 是零声母音节ian的改写,即yan作为一个整体,故y、w不算做声母,但根据人们的习惯拼法,会将yan使用声母 拼韵母的方式拼出,即y-an-yan,故把y、w算作声母。
2.韵尾ng属于鼻辅音,但普通话发音系统中,此音已不再作首辅音,故不在普通话声母的范畴内,但在一 些方言中,会以声母形式出现。
2.zh ch sh
舌尖后音zh ch sh,山东的一些方言区容易发成舌叶音。即舌前边缘跟上齿齿龈接触,舌尖脱离硬腭,舌面 前部向硬腭抬起靠拢,舌面凹下形成一个小孔道,嘴唇略向前突出,这样发出的音叫舌叶音。矫正时,应将舌尖 翘起,接触或接近硬腭,发出纯正的舌尖后音。长江以南绝大部分地区、山东济宁、东北部分地区,大多将翘舌 音zh ch sh发成平舌音z c s.如何发好翘舌音难度较大,尤其南方地区,长期发音习惯很少将舌尖翘起,使得舌 尖不那么灵活。练习翘舌音,必须改变以往习惯,反复使舌尖上抬,按照发音要领,准确发出zh ch sh,其次要 掌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规律。有些同学能够练习发好声母zh ch sh,但发具体音节时,又会出错,其原因是不 清楚哪些字读翘舌音,哪些字读平舌音。下面提供几种方法,试着练习:

836-亚非语言文学综合考试

836-亚非语言文学综合考试

836-亚非语言文学综合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亚非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入学考试科目“综合考试"的考查内容包括语言学、文学、东南亚文化三门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语言学约60分文学约30分东南亚文化约6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语言学部分题型判断题或填空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约20分名词解释 (共3小题,每小题3—4分)约10分分析题或简答题 (共2小题,每小题5分) 约10分论述题 (共2小题,每小题10分)约20分文学部分题型判断题或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约10分简答题 (共2小题,每小题5分)约10分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0分)约10分东南亚文化部分题型判断题或填空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约15分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约10分简答题(共4—5小题,每小题5-4分)约20分论述题(共1小题,每题15分) 约15分三、考查范围语言学部分语言学部分考察范围包括普通语言学语音、语义、语法、语言的接触与发展;汉语音韵学的基本概念、中古音系及音韵学的研究方法。

普通语言学导言一语言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三语言学的应用价值第一章语言的功能第一节语言的社会功能第二节语言的思维功能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第一节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第二节语言符号的系统性第三节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第三章语音和音系第一节语音和音系的区别与联系第二节从声学看语音第三节从发音生理看语音第四节音位与音系第五节音位的聚合第六节语音单位的组合第四章语法第一节语法和语法单位第二节组合规则第三节聚合规则第四节变换第五节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第五章语义和语用第一节词汇和词义第二节词义的各种关系场第三节句义第四节语用第六章文字和书面语第一节文字和语言第二节文字的基本性质与文字的产生第三节共时文字系统的特点及分类第四节文字的发展与传播第五节书面语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第一节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第二节语言的分化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一节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第三节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第四节语言的替换和底层第五节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第六节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混合语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第一节语音的演变第二节语法的演变第三节词汇和词义的演变汉语音韵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音韵学的学习第二节语音学知识复习第三节汉语音韵研究简史第二章音韵学的术语第一节反切第二节声母第三节韵母第四节声调第五节等韵图第三章中古音系(上)第一节《广韵》的性质和体例第二节《广韵》的调系及演变第三节《广韵》声系第四节《广韵》声母的演变第四章中古音系(下)第一节《广韵》韵系第二节《广韵》韵母的演变第三节中古知识的运用第五章上古音系第一节上古韵系第二节上古声系第三节上古声调第四节上古知识运用文学部分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第一节文学的含义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第一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第二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第三节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和繁荣第三编文学创造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第二节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第三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第一节文学的真实第二节文学的伦理与情感第三节美的创造第四编文学作品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第二节文学典型第三节意境第四节文学意象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第十三章文学风格第五编文学消费与接受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第十五章文学接受过程第十六章文学批评东南亚文化部分导论:关于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几个问题第一篇东南亚的原始文化和古代早期文化第一章东南亚的原始社会和原始文化第一节东南亚的原始社会第二节东南亚原始文化的创造者第三节东南亚原始文化的发展:内容和特点第二章东南亚古代早期文化(公元前后-10世纪)第一节东南亚古代早期国家概况第二节影响东南亚古代早期文化的主要因素第三节东南亚古代早期文化第二篇丰富多彩的东南亚古代文化(11世纪-19世纪初)第三章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古代文化第一节越南封建王朝兴替和政治经济发展第二节意识形态:三教并存和儒家主导地位的逐步增强第三节汉字和喃字:越南古代文化的承重框架第四节越南古代文学第五节越南古代学术第六节越南古代艺术第四章小乘佛教文化圈和缅泰柬老文化第一节小乘佛教文化圈的形成及其基本特点第二节缅甸古代文化第三节泰国古代文化第四节柬埔寨古代文化第五节老挝古代文化第五章转向伊斯兰文化:古代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南部第一节 11到19世纪初东南亚海岛地区简史第二节东南亚海岛地区的伊斯兰化过程及其特点第三节东南亚海岛地区古代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第六章 16世纪到19世纪初天主教影响下的菲律宾文化第一节天主教在菲律宾的传播及其原因第二节天主教影响下的教育、文学和艺术第三篇近代东南亚文化(19世纪中叶-20世纪40年代)第七章近代东南亚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第一节近代东南亚文化的形成第二节近代东南亚文化的特点第八章近代越南文化第一节拼音文字的采用及其对近代越南文化的影响第二节近代越南政治思想的发展第三节近代越南文学第四节教育、学术和宗教第九章近代泰国文化第一节近代思想的发展:泰体西用第二节宗教:小乘佛教的发展和基督教的影响第三节文化教育的改革和近代文化的发展第四节学术的进步:历史学与人类学第五节近代泰国文学第十章近代缅甸文化第一节近代缅甸知识分子与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第二节宗教:小乘佛教盛衰和外来宗教的传播第三节文学艺术:从传统走向近代第四节教育:寺院教育的衰落和近代教育的发展第十一章近代新加坡文化第一节近代新加坡文化的基础:华人为主的多元民族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华人传统文化的移植和发展第三节近代中国文化的影响第四节中国通俗文化的影响:传统小说和戏剧第五节近代西方文化在新加坡第十二章近代马来西亚文化第一节具有浓厚传统中华文化色彩的早期华人文化第二节巴巴文化和新客文化: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发展第三节马来伊斯兰文化和马来民族主义的兴起第四节近代马来文学的发展第五节英华书院:马来西亚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有意义的插曲第十三章近代菲律宾文化第一节菲律宾近代文化产生的基础第二节宣传运动: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和近代文化高潮的出现第三节菲律宾革命和第一共和国时期的文化第四节美国文化的渗入和菲律宾民族主义文化的发展第十四章近代印度尼西亚文化第一节爪哇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展第二节宗教:伊斯兰教的发展与基督教的传播第三节近代教育的兴起和发展第四节政治思想: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第五节近代印度尼西亚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音韻學的術語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等韻圖
第二節 聲母
一.聲、紐、字母 聲 二.宋人三十六字母 宋人三十六字母 三.五音和七音 五音和七音 四.清濁 清濁
一.聲、紐、字母 聲 字母的理解:
幫 滂 並 明
代表
可稱爲
幫母或幫紐 滂母或滂紐 並母或並紐 明母或明紐
重脣 幫 脣音 輕脣 舌頭 非 舌尖中 舌音 舌面前 舌上 雙脣 脣齒 舌尖前 齒頭 端 齒音 五音 七音 舌面前 正齒 舌面後 牙音 知 影 舌面後 喉音 舌尖中 半舌音 精 舌面前 半齒音 照
古人術語
滂 敷 並 奉
今人術語
明 微
透 徹 清 穿
定 澄 從 牀
泥 娘 喻 心 審 邪 禪
五音和七音( 三.五音和七音(二) 五音和七音 “五音”和“七音”的實質: “五音”、“七音”不僅指發音部位,實 際上含有發音方法的内容
重脣 → 塞音:
幫組
(鼻音 、
除外)
輕脣 → 塞擦音: 舌音 → 塞音:
組非組端組、知組 精組、 照齒音 → 塞擦音、擦音:
四.清濁 清濁
全清
清 次清 全濁
濁 次濁
清 濁 (全清)(全濁)
分析:
幫 非
滂 敷
並 奉
明 微
端 知 影 精 照
不送氣
透 徹 清 穿
送氣
定 澄 從 牀
泥 娘 心 審 疑 邪 禪
代表
可稱爲
代表
可稱爲
代表
可稱爲
二.宋人三十六字母 宋人三十六字母 分析: 幫組 四 非組 字 端組 組 知組 五 精組 字 讀 照組 組 見組 四 影組 字

不可寫爲“并”
幫 非
滂 敷

讀 奉 讀
明 微
,不讀
,不讀
端 ,不讀 透 知 精 照 徹 清 穿
定 澄 從 牀
泥 娘 心 審 邪 禪
五音和七音( 三.五音和七音(一) 五音和七音 分析:

塞.塞擦 鼻.邊.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