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皭.然(jiào)汶.汶(wén)啜其醨.(lí) 博闻强.志(qiánɡ)B. 温蠖.(huò)诡.辩(ɡuǐ)帝喾.(ɡù) 眷.顾楚国(juàn)C. 憔悴.(cuì)惨怛.(dá)枯槁.(ɡǎo) 靡不毕见.(xiàn)D. 濯淖.(nào)屈匄.(ɡài)属.草稿(zhǔ) 谗谄.(xiàn)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4分)A.“离骚”者,犹离忧也B.屈平属草稿未定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D.亡走赵,赵不内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短.屈原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行列,位次。

C.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父母者,人之本也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5~9题。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屈原列传》测试卷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测试卷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测试卷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

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

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

诸生于是以为能。

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草具其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

文帝初即位,谦让未皇也。

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

”遂自投江而死。

谊追伤之,因以自谕。

其辞曰:“……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

呜呼哀哉兮,逢时不祥。

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节选自《汉书·贾谊传》)文本二: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指编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相同。

《屈原列传》测试卷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测试卷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测试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测试卷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怀石投江①曹尧德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

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

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

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

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

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

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

”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

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

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

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

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

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

屈原列传练习

屈原列传练习

《屈原列传》练习(一)班级:姓名:一、找出通假字,并翻译1、犹离.忧也通2、人穷则反.本通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5、靡不毕见.通6、屈平既绌.通7、厚币委质.事楚通: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通9、被.发行吟泽畔通二、重点实词解释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王甚任.之3、上官大夫与之同列.4、争宠而心害.其能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6屈平属.草稿未定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8、平伐.其功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10、“离骚”者,犹离.忧也11、人穷.则反本1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13、靡.不毕见.14、其文约.,其辞微.15、举类迩..而见义远16、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7、不获世之滋.垢}1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9、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20、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2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2、人君无.愚智贤不肖23、然亡国破家相随属.2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25、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2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者乎..,受物之汶汶三、写出下列加点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

今义:下一年。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古义:。

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3、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

今义:无理狡辩。

4、颜色..枯槁..憔悴,形容古义:。

今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彩。

古义:。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

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

四、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和翻译1、蝉.蜕于浊秽活用为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活用为3、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活用为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活用为5、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活用为五、翻译下列句子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屈原列传》每课一练(含答案)

《屈原列传》每课一练(含答案)

3 屈原列传(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皭.然(jiào)汶.汶(wén)啜其醨.(lí) 博闻强.志(qiánɡ)B. 温蠖.(huò) 诡.辩(ɡuǐ)帝喾.(ɡù) 眷.顾楚国(juàn)C. 憔悴.(cuì) 惨怛.(dá)枯槁.(ɡǎo) 靡不毕见.(xiàn)D. 濯淖.(nào) 屈匄.(ɡài)属.草稿(zhǔ) 谗谄.(xiàn)解析A.“汶”应读mén;B.“喾”应读kù;D.“谄”应读chǎn。

答案 C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4分)A.“离骚”者,犹离忧也B.屈平属草稿未定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D.亡走赵,赵不内解析A.“离”能“罹”;C.“从”通“纵”;D.“内”通“纳”。

答案 B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短.屈原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行列,位次。

C.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解析A.短:诋毁,说坏话;C.迁:放逐,流放;D.祖:效法。

答案 B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父母者,人之本也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解析A.判断句/被动句。

B.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C.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D.均为被动句。

答案 D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完成5~9题。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屈原列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B.颜色..憔悴,形容枯槁C.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D.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2.下列各组句子,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亡走赵,赵不内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然亡国破家相随属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D.使于齐,顾反齐与楚从亲3.下列选项中文言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外欺于张仪②举贤以自佐③为降虏于蛮夷④汉天子我丈人行也⑤皆为陛下所成就⑥何以汝为见⑦见犯乃死,重负国⑧战于蓝田⑨此不知人之祸也A.①⑥⑦/②/③⑤⑧/④⑨B.①⑤⑦/②⑥/③⑧/④⑨C.①③⑤/②/④⑥⑨/⑦⑧D.①③⑤⑥/②/④⑨/⑦⑧二、情景默写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山梅花王安石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

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

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

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颜色空。

【注】上林,指上林苑,皇家园林,暗指朝廷。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了梅花生长的环境和状态,以“何所似”发问,意在强调独山梅花的与众不同。

B.即使处在寒日野风中,梅花仍是亭亭而立,虽然孤独寂寞,却依然花开艳丽,花香遍野。

C.尾联写梅花坚守自我,扎根独山直至老去,而不愿意移栽到上林苑中和别的花木争奇斗艳。

D.这首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半开半谢的独山梅花喻人喻世,展示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寄托。

6.屈原《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形成了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即以“香草美人”指代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忠君爱国的思想。

《离骚》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杜甫《佳人》亦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请结合相关知识,对颔联所传达出的情感意蕴进行赏析。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既绌.。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挖空训练+答案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挖空训练+答案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挖空训练+答案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也,..()之蔽明邪曲..()之害公也,方正..( )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9《屈原列传》测试卷(原卷板+解析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9《屈原列传》测试卷(原卷板+解析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9《屈原列传》测试卷(原卷板+解析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9《屈原列传》(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人穷则反本B.靡不毕见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离骚"者,犹离忧也【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反”通“返",返回,句意: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B.“见”通“现",显现,句意:无不都显现;C.无通假字,句意:诚实对待君主反而被怀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D.“离”通“罹",遭遇,句意: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愁。

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B.颜色憔悴,形容枯槁C.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D.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诡辩”:古义是“假话",今义是“无理狡辩”。

句意:在楚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造谎言。

B.“颜色":古义是“脸色”,今义是“色彩"。

句意:脸色憔悴,模样枯瘦。

C.“从容”:古义是“委婉得体",今义是“举止行动不慌不忙”。

句意: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得体的一面。

D.“劝"古今同义,都是“劝说”的意思。

句意:楚怀王的幼子子兰劝谏怀王去。

故选D。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徒,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名。

主要职责是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

《史记》载屈原与春申君曾任左徒。

B.大夫,古代官阶名。

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

古代医生位于大夫之列,由民间口传至今。

C.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昭、屈、景三姓的事务,权力极大,屈原曾任此职。

D.币,在古代汉语中多指用作馈赠或祭祀的丝织品。

后引申为作为礼物的车、马、皮、帛、玉器等一切值钱的财物。

屈原列传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测试题(含答案)《屈原列传》练习一、文学常识:屈原,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主要作品有《》、《》、《》、《》等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二、字音练习:给括号前的字注音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然泥()而不滓()既绌()商於()既咎()眷()顾被()发渔父()憔()悴()哺()育啜()泣罹()难()三、通假字:解释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亡走赵,赵不内 9、被发行吟泽畔 10、厚币委质事楚四、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4、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五、解释加点的词:1、娴于辞令 2、争宠而心害其能 3、屈平属草稿 4、平伐其功 5、王怒而疏屈平 6、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7、可谓穷矣 8、其文约其辞微 9、惠王患之 10、大兴师伐秦 11、臣请往如楚 12、奈何绝秦欢 13、屈平既嫉之 14、人君无愚、智 15、王怒而迁之 16、楚有宋玉、景差之徒 17、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六、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谗:因谗之曰 2、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3、邪曲:邪曲之害公也方正:方正之不容也 4、明:明道德之广崇 5、蝉:蝉蜕于浊秽 6、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7、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8、日:其后楚日以削七、判断文言句式: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2、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4、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6、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8、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9、此不知人之祸也 10、“离骚”者,犹离忧也 1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1、求人可使报秦者 13、是以见放八、一词多义:(一)实词: 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②无何,宰以卓异闻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③其志洁,其行廉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3、疏:①王怒而疏屈平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④《谏太宗十思疏》⑤梅以疏为美⑦其于计之疏也⑧十三经注疏 4、害①争宠而心害其能②为陶谦所害③除国之大害④不能害人 5、许①而赵不许,曲在赵②时人莫之许也③先生不知何许人也④塞上长城空自许 6、属①亡国破家相随属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司命之所属④屈平属草稿未定⑤有宁越徐尚……之属 7、离①“离骚”者,犹离忧也②约从离衡③如有离违,宜别图之④多情自古伤离别 8、迁①王怒而迁之②再迁为太史令③予左迁九江郡司马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9、与①与之斗卮酒②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③何哉?与秦而不助五国也④蹇叔之子与师(二)虚词:为 1、以为“非我莫能为”也()以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2、以一仪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3、竟为秦所灭()3、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4、化而为鸟,其名为鹏()4、以啮人,无御之者() 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5、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6、为其不可得而法()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7、闻秦王善为秦声()7、其后楚日以削() 8、我为赵将()8、传以示美人() 9、为刎颈之交()9、皆以美于徐公() 1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乃1、乃令张仪佯云秦()焉1、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2、怀王乃悉发国中兵()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3、姜氏欲之,焉辟害() 4、今君乃亡赵走燕()4、而惴惴焉摩玩不已()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5、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6、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6、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7、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9、家祭无忘告乃翁()九、名句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 2、亦余心之所善兮, 3路漫漫其修远兮, 4、信而见疑,,能无怨乎? 5、举世,,是以见放 6、明道德之广崇,,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行廉,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其行廉,,蝉蜕于浊秽,,不获世之滋垢, 7、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十、难句翻译 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4、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拓展延伸工人善琴万历末(1),詹懋举者守颍州(2)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耳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见一老人贸薪入城,担头常囊此,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贱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王士�G《池北偶谈》[注释](1)万历:明朝神宗朱翊钧的年号(2)守颍州:任颍州的太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适弹琴适:(2)矫首矫:(3)善否否:(4)贸薪贸:(5)囊此囊:(6)受工之直直:(7)老人所贻贻: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白话文(1)颇善此乎?译文:(2)詹乃从竟学,一时琴师莫能及译文:(3)工即鼓前曲一过译文:3.这位木工令太守“惊异”之处有:(1);(2);(3);(4)翻译:万历年间,詹懋举任颍州的太守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弹琴,木工站在窗外,抬头画指,好像在评价好坏叫来问他:“你很擅长弹琴吗?”木工答说“是”让他弹,木工就演奏了一遍刚才詹懋举弹的曲子,弹得很好詹很惊讶,问从哪学来的木工回答说:“家在西郊外,见一老人进城卖柴,总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担头,于是请让看看听他弹奏,心里很高兴,于是向他学琴”詹给他钱,他不要,说:“我,贫贱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劳”又说:“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赠的,现在献给您”果然是把好琴詹懋举于是跟着木工学琴,学完以后,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附屈原列传【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习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走它,屈原不肯给,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离忧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易经》说:“井淘干净了,还没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难过,因为井水是供人汲取饮用的君王贤明,天下人都能得福”君王不贤明,难道还谈得上福吗!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身体干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参考答案一:平,原,战国,浪漫,离骚,天问,招魂,九歌,哀郢等二:略三:1.罹2.返3.现4.旨5.浊6.黜7.纵8.纳9.披10.贽四:1.脸色;色彩2.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加以描绘3.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不慌不忙,镇定自若的样子4.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五:1、熟悉2、嫉妒3、写作4、夸耀5、疏远6、恨,痛心7、处境艰难8、简约含蓄9、担心10、发动11、到12、断绝13、恨14、无论15、放逐,流放16、这类人17、效法六:1、名词作动词2、动词作名词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形容词作动词5、名词作状语6、名词作状语7、名词作动词8、名词作状语七:1、判断句2、状语后置句3、被动句4、判断句5、否定句6、被动句7、被动句8、被动句9、判断句10、判断句11、被动句12、定语后置句13、被动句八:实词1、见闻、闻名、名声、听到2、志向、记忆、志向、心意、标记3、疏远、用奏折陈述、稀疏、给皇帝的奏议4、嫉妒、杀害、祸害害处、损害伤害5、答应允许、赞许赞同、处所地方、称赞应许6、连接、嘱托、隶属归属、写作、类7、遭遇、使离散、背离违背、离开8、流放、升职、贬官、变更变动9、给、和、结交亲驸、参加虚词:为1、做2、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3、被4、成为5、替、给6、因为7、弹奏8、做9、成为以1、2、用3、任用4、如果5、因为6、因为7、而,修饰关系8、而,顺承关系9、认为10、而,表并列关系乃1、于是2、竟然3、这才4、却5、是6、是7、竟然8、竟然9、你的焉1、语气词2、语气词3、怎么哪里4、形同次词尾5疑问代词,什么6、之,代词7、语气词8、于此,在这里九、名句默写(略)十、难句翻译(参考译文)拓展延伸 1、(1)正、恰好(2)抬起(3)坏(4)卖(5)用袋子装着(6)值,薪酬(7)赠送 2、略(见译文)3、(1)木工懂得音乐(2)演奏甚妙(3)不受金(4)赠琴。

《屈原列传》练习题及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题及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题一.1.、下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位次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A.①②③B.④⑤⑦C.③④⑤D.④⑤⑥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4、.选出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6.选出划线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⑦D.②③④⑥⑦9.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史记_屈原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_屈原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文言文选段,达成小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刊行吟泽畔,颜色憔倅,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医生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大家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贤人者,不呆滞
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大家皆醉,
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
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传记》)
说明:醨,平淡的酒;汶汶,浑浊的样子;温蠖,尘垢
9.解说下边各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夫贤人者,不呆滞于物

②被刊行吟泽畔

③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④是以见放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①颜色憔倅,形容枯槁。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文中关于做人办事的态度,渔父的态度可用“_______”这个成语归纳;屈原的态度可用“_______”这个成语归纳。

12.请联合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语言特点。

【答案】
9.①发语词,后边跟谈论部分;②同“披”;③怀抱着;④因10.①神色憔倅,形体和面貌都像枯竭的树木同样②为何要保持美玉般的节操,自取被逐呢?
11.随声附和洁身自爱
12.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把各自的办局势度经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论述,简单让人理解与接受。

《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争宠而心害其能:害怕平伐其功:炫耀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明察故劳苦倦极:极其C.靡不毕见:没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意旨D.举类迩而见义远:种类推此志也:推广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在楚怀王面前嫁祸、诽谤屈原。

B.屈原诚实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内心忧愤苦闷,因此创作《离骚》。

“离骚”即“遭遇忧患”。

C.屈原在《离骚》中称述远古、中古帝王及春秋时期诸侯的事迹,用以讽刺楚国的时政。

语文屈原列传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语文屈原列传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语文屈原列传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语文屈原列传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①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强志③,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④,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③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注】①〔楚]指楚国王室。

②[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③〔志〕同“记”。

④〔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

⑤〔伐〕自我夸耀。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生病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直:正直C.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遭受D.娴于辞令娴:娴熟、擅长【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3分)(2)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分)【小题3】、通读选文,谈谈屈原遭受上官大夫谗言的原因有哪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答案【小题1】( A )(2分)【小题2】(1)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艰难了。

(3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智”“穷”意思的各计 1 分 )(2)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3分)(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而”“谤”意思的各计 1 分 )【小题3】才华横溢、耿直方正、真心为国,不肯和他们同流合污而遭遇妒忌,而遭受谗言。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及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及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及答案
屈原列传》讲述了楚国大臣XXX的生平故事。

XXX曾多次劝阻XXX不要与秦国交往,但XXX不听,最终被秦国围困并死去。

XXX虽然被放逐,但一直怀念楚国,希望能够改变当时的政治风气。

然而,他最终还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无奈。

5.XXX为何反对XXX与秦国交往?为什么XXX最终还是前往秦国?
答:XXX认为秦国是一个凶狠的国家,不可信任。

但XXX不听,最终还是前往秦国。

6.XXX的稚子子兰为什么劝XXX前往秦国?结果如何?
答:XXX认为不能绝交秦国,结果XXX被秦国围困并死去。

7.XXX为何被放逐?他对楚国有何愿望?
答:XXX因为反对与秦国交往而被放逐。

他希望能够改变当时的政治风气,挽救楚国。

8.XXX最终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为什么?
答:最终XXX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无奈。

9.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答:本文主要讲述了楚国大臣XXX的生平故事,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无奈。

他还不到三十岁就做了官,而且官位不低,但不到两年就放弃了。

他的品行不稳定,有时像儒家,有时像墨家,有时像XXX,有时像XXX,没有一种准则可以评价他。

当他的母亲去世时,他觉得世上没有什么值得哭泣的,只有失去母亲才值得哭泣。

这篇自传写的是他一生的经历,文笔奇特,使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屈原列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屈原列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屈原列传》含答案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擅长。

B.平伐.其功伐:夸耀。

C.王怒而疏.屈平疏:疏远。

D.明.道德之广崇明:光明。

1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A.①治乱之.条贯①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B.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①中述汤武,以.刺世事D.①为.楚怀王左徒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屈原列传》阅读习题及答案

《屈原列传》阅读习题及答案

阅读《屈原列传(有删改)》,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12、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少时随父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馆所藏图书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

13、1.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5)靡不毕见()(6)屈平既绌()(7)厚币委质事楚()(8)亡走赵,赵不内()(9)齐与楚从亲()(10)被发行吟泽畔()(11)乃令张仪详去秦()2.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今义:(2)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今义:(3)颜色憔悴,形容枯槁颜色:古义:今义:形容:古义今义:(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志:博闻强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疏:王怒而疏屈平()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害争宠而心害其能()邪曲之害公也()属:屈平属草稿未定()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举:举类迩而见义远()举贤以自佐()举世混浊而我独清()诚:楚诚能绝齐()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词类活用(1)名词做状语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②蝉蜕于浊秽()(2)名词用作动词①皭然泥而不滓者也()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3)意动用法①惠王患之()②同死生,轻去就()5.文言句式(1)判断句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离骚”者,犹离忧也()此不知人之祸也()(2)省略句遂绝齐()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3)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为天下笑()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4)倒装句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大破楚师于丹、淅()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14、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第1段主要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得如此简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练习题(15级第14周末作业)
一.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③④⑤
D.④⑤⑥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众人皆醒,何不其糟而啜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以身以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科?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科?”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5.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6.选出对加黑词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①何故而至此②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投汨罗以死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选出“举世馄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翻译正确一项是()
A.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着流水去推波助澜呢?
C.整个世界都污浊不清,您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并推波助澜呢?
D.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像流水那样推波助澜呢?
8.选出不符合渔父所说“圣人”条件的一组人物()
①屈原②文天祥③李白④苏洵⑤辛弃疾⑥史可法⑦归有光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⑦
D.②③④⑥⑦
9.作者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适应社会,顺应时代。

B.说明屈原坚守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度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些。

10.选出对文段分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A.该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和最后以身殉国的壮举,并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

B.渔父所述种种,对屈原来说都是反衬,目的是为了表现屈原的高尚志行和坚贞品德。

C.屈原对渔父的回答,表现了他对昏君佞臣的憎恨和坚持操守、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

D.该段议论属总结性评论,抒情方式属寓情于事式,突出了屈原性格中爱国和正直这两大特征。

11、解释加点的词语(12分)
(1)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2)争宠而心害.其能()(3)屈平属.草稿未定()(4)“离骚”者,犹离.忧也()(5)王怒而疏.屈平()(6)可谓穷.矣()
(7)其文约.其辞微.()()(8)惠王患.之()
(9)大兴师
..伐秦()()(10)臣请往如.楚()
(11)奈何绝.秦欢()(12)屈平既嫉.之()
(13)人君无.愚、智()(14)顷襄王怒而迁.之()
(15)楚有宋玉、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16)然亡国破家相随属.()(17)短.屈原于顷襄王()
(19)竟.死于秦而归葬()(20)被.发行吟泽畔()
二、翻译下列语句(33分)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4、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5、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8、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9、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0、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1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三、名句默写(9分)
1、《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评断公允。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3、其志洁,;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4、以浮游尘埃之外,,。

答案
1.C
2.A
3.①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

②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

③(怀王)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

4.C
5.A
6.B
7.C
8.A
9.C 10.D11.(1)(记忆)(熟悉)(2)(妒忌)(3)(写作)(4)(通“罹”,遭遇)(5)(疏远)(6)(处境困难)
(7)(简约)(含蓄)(8)(担忧)
(9)(发动)(军队)(10)(到,往)
(11)(断绝)(12)(恨)
(13)(无论)(14)(放逐,流放)
(15)(类)(效仿)(说话得体,善于应酬)
(16)(接连)(17)(诋毁)
(18)(保持)(19)(终于)
(20)(通“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