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构建
隐性课程因素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生思 想 品德 的形成所 起到 的教 育意 义 . 远远 高于 我们
( 一) 环 境 的优 化
( 三) 丰 富课 外活 动的 开展
所 谓 的环境 优 化 主 要包 括 学 校 、家 庭和 社 会 环 引导学 生积极 参加 丰富 的课 外活 动 , 这样 不仅 能 境。 环境对 于 一个 人 的思想 品德 的形成 以及发 展都 有 够 使学 生在 活动 中深 刻体 会 到 自己 的主人 翁地 位 , 并 着 重要 的积极 作用 。 优雅 的学 校环境 能 够使 学生 陶冶 且 能 够使 学 生在 各 项 活 动 的参 与过 程 中远 离 科 学信
一
齐爱 军/ 山东 省 阳信 县 商 店 镇 中 心学 校
_ 。
学 科 教 学
2 0 1 3 年第4 期 当代教 育科 学
发 生了偏 向 。因此丰 富 多彩 的课 外活 动 的开展 , 能够 制定 出计划 。教师 应 当因材施 教 , 当学 生在活 动 中遇 使 学生在 参加 活动过 程 中 自己去辨别 、 选 取和吸 收 社 到 困 惑 的时 候 , 教 师做 出适 时 地 点拨 、 引导 , 指 导 到 如, 有 的学 生性 格 内向 , 在 课堂教 学过程 中需 要对 会 文化 中的 那些即将 健康 的 因素 , 由此而 形成 正确 的 位 。 价 值观 、 人生观 以及 世界观 。如 我校 开展 了形 式 多样 他们 有意安 排一 些出头露 面 的机会 , 同时需要 给 予鼓 的体 育活 动 、 文 艺 表演 等 , 让 学生 的 才 能在 活动 中得 励 和帮 助 , 使 其能 够得 到 锻炼 的机 会 ; 有 的学 生性 格 对 于 该 类学 生在 犯 错误 的时候 , 要注 意 使 用合 到 施展 、 能量得 到释 放 , 情 感又获 得 了进一 步的升 华 。 脆弱 ,
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建设中的隐性化策略
es 8@1 .m m9 6 6 c 5 3o
教 学与教育管理
高校德育 隐性课程建设 中的隐・ 性化策略
惠国辉 寇玉生 ( 宁工程技 术大学葫芦岛校 区学生处 辽 辽宁葫芦岛 15 0 ) 2 15
摘 要: 苏联教 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 育者的教 育意图越是 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 象所接 受 ,就越 能转化成教 育 前 教 对象 自己的 内心要 求。 以此为 出发点 ,增 强德 育实效性 、针对性 ,达到教 育 目的和手段 的潜隐性 。必须积极致 力于学校德育 “ ” 隐 性课程” 的建设 ,并在 实践 中采取 隐性化策略 。 关键词 :高校德育 ;隐性 ;课程建设 ;隐性化 策略 1 .高校德育隐・ 课程内涵及构成要素 I 生 非常重要 的。主体性 ,是人作 为社会活动的本质属性 ,是认识主 自 16 9 8年美国学者菲利普 ・w ・ 杰克逊在他的《 课堂生活》 体在 处理 外 部 世界 关 系时 的 功能 表 现 ,它决 定 着 接 受和 认 同 的趋 书 中首次正式提 出 “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以后 ,隐性课程便成 向、程度 、方式。如果这个接受过程是处于某种压 力下 ,是被动 为课程研 究领域的热 门课题。 根据隐性课程的定义 , 我们认为 : 在 的、被控制甚至是 强制 的,个体就会产生人格的主体性受侵犯 的 概念的归属上 ,隐性课程作 为课程的组成部 分,它应该是学校文 感觉 ,进 而产 生 反感 和 抵 制 的心 态 。 化 :在概 念的外延上 ,隐性课程是课程的一个下位概 念 ,是课程 3 .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建设中的隐性化策略 A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从 ‘ 背 ’ . 开始 , 做到德育和心育的结合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在概 念的内涵上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 “ 隐 藏 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 的学校生活经验” ,它不直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 的关键时期 , 接 指 向学 科 内容 ,是 偏 向于 非学 术 性 的 。 在 我 国 ,随 着 隐 性课 程 当代 大学生 由于特定社会背景下 的成长经历 以及当前社会大环境 研 究 的不 断 深入 ,人 们 认识 到完 整 的 德 育课 程 体 系除 了包括 显 性 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思 想政 治 工 作 者 可避 实就 虚 ,从 “ 育” 入 手 ,在尊 重 关 爱 学生 得 心 德育课程外 ,还应该包括隐性德育课程 。 根据隐性 德育课程存在形态进行分析、归类 ,高校的隐性课 到学 生情感接纳的前提之下 ,再加以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 的引 程 主 要 由 以下 要 素 构成 :教 学 形 态 的 隐 性德 育 课 程 :活动 形 态 的 导 ,会 更容 易实 现 教育 目的 。 B 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加强校园 ‘ 性化 ’德育课程 建设 . 稳 隐性德育课程 :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 2 0世纪 6 0年代 ,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人们开始 课程和精神形态 的隐性德育课程。 由此可以看 出隐性德育课程不 是现成 的 ,而是生成的 ,不是 由学校大包大揽 ,而是由学校、师 研究学生成才的各种 因素 ,发现存在大量课外的东西 ,都深刻影 生、家庭和社会共同构建的。学生应成 为隐性课程的主体 ,整个 响着 受教育者 。研究者把这些相对于正规课程系列的教育称为隐 性课程 ,这些隐性课程以隐蔽的、潜在 的、渗透 的方式对学生的 学校都成 为为学生提供广阔 “ 原创”空间的课堂。 态 度 、动 机 、 价值 、规 范 、观 念 等发 生着 作 用 。 2 高校德育 隐I课程建设中注重隐性化的必然性 . I 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来 以 “ 两课”教育为主渠道 ,以课堂教学 A价值观的多元化使传 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 灌输教育 曾经是思想政治工作 的极 为有效的方法。事实上 , 在 为显性教育 以校园文化 、学生管理、社会实践等主要形式为隐性 显性教育强调了灌输的原则 , 隐性教育强调了主体选择的原则。 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并存的态势下 , 一种正确的思想体系要想 占据主 教育。 C 优化教师人格 做到榜样引领 . 流地位 , 必须在与对立的诸 多观念 的交锋和斗争 中进行必要的修正 古人云 :“ 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的人格品行 ,言谈举行对 和发展。如果 回避交锋和斗争 ,或者压制不同观念和思想的表达, 正确 的思想体 系就难 以为人们所接受。实际上 , 对于对世界和社会 学生一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 的。每位位优秀教师的品行道德、思 现实感兴趣的青年学生来说 , 他们总是根据 自己对事物的了解做出 想信念、生活态度必然会以这样那样 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这种影 向 判断。他们对 了解原始 的事实 ,甚至事物 的反面情况的需要更迫 Ⅱ往往是觉察不到的 ,不见痕迹的,但会在学生 的心灵上打下永 远 的 烙 印。陶 行 知 先生 曾说 :“ 万 教教 人 求真 ,千 学 万学 学做 千教 切, 而对经过: -的事实或单方面的事实经常持怀疑的态度。特别  ̄ r n 真人。 ”因此 ,我们鼓励广大教师 自觉优化人格 ,发挥榜样 的引领 是一旦获知某些加工过的 “ 事实”与实际情况相反 , 或他们通过 自 己的信息途径得知了相反的事实, 他们就会对宣传教育产生怀疑和 作用 ,以真挚 的爱心去滋润学生的情感 ,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 不信任。因此 ,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舍弃 先入为主、目 生的情操 ,以优雅的行 为去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以渊博的知识 在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
( 城 大 学 , 东 聊 城 22 5 ) 聊 山 50 9
摘
要: 显性教 育与隐性教 育是 高校 思想政 治教 育 中的 两种 基 本模 式 , 者各 具特 色, 二 功
能 互异 , 既相 互独 立 又相 互联 系。在 实施 思想政 治教 育的过程 中, 片面的 强调 一方 而否定 另一 方均有 失偏 颇。所 以必 须将显性教 育与 隐性教 育有 机地 融为一体 , 克服 其局 限性 , 最大 限度地 挖 掘 它们 的教 育功 效 , 高校 思想政 治教 育工作不 断焕发 出新 的生机 与活力 。 使
第2 5卷
第 6期
忻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 NAL OF XI HOU NZ TE HER UN VE I Y AC S I RS T
V0. 5 No 6 】2 .
De c.2 9校 思想 政 治教 育 中显性 教 育 与 隐 性教 育 的 整合
收 稿 日期 :0 9~1 0 20 0— 4
识和行为活动 , 使被教育者 的一 切行为都有 章可循 、 有据可 依。这种带有强制 、 范的特征从制度上保 障了思想政治教 规 育的实施 , 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性 , 弘扬 主旋律 。
1 2 隐性 教 育 的 内涵 及 特 点 .
隐性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预定 的教育计划、 教育内容 和
视作品 、 网络等) 。显性教育一 直是我 国高等院校进行 思 等
想政治教育 的主渠道 , 以正面宣 传为主 , 以塑造 和提高大 学
生 的政 治 思 想 觉 悟 和 道 德 素质 为根 本 目的 , 使大 学 生 在 其 影
织规范做支撑 , 以强调外 在的规范 为主 , 并 通过 教育者制定
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
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们将首先回顾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阐述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实践要求。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优势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取得的实际成效。
本文将总结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其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广阔前景。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深化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态,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化,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隐性教育强调学生在非正式、非结构化的学习环境中,通过隐性课程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突破了传统显性教育的局限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心理学理论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撑。
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心理学理论指出,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引导和塑造。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隐性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心理体验和学习机会,有助于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进程。
社会学理论也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视角。
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隐性教育思考
学的重要性 ,教师们对 实践教学 的重要 性已形成共识 。一 般意义上讲 “ 课 堂教学 ” 即是 “ 课堂理论教 学” ;“ 实践教学” 即是 “ 社会实践教 学” 。前者在课堂内进 行 ,主要 目的是完成 知识和 理论讲 授 ,是对 知
识 的理解和把握 。后者是在在课 堂外 进行 ,主要是完成 动手能力 和实 际操作能力 ,是技能的熟悉和掌握。 “ 实践 教学” 这种提 法明显 的不 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要求。思 想政治理论课 的实践不 同于一般 的选择 与发展 ,而就 目前来看 ,一个人的隐性素 养的形成 与体 现尤为 重要可 贵 ,大大胜于显性素养 。 三、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的时代要求
进行角色充值 ,加强 自身素养 ,才 能更好 完成此项 工作 。具体来 说 ,
主要 体 现 为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第一 ,要有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 作 为职业指导人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和高尚的道德 品质 ,要 把 自己所从 事的工作 当作一种事业 ,一种 自己为之奋斗 的生 活方式 ,要 认 识到 自己所从事 的职 业的神圣 和高 尚,这样才 能全身 心投入 其 中, 才能把用人单位 的发展与个人 的生存发展 联系起来 ,才能有 效地指导 求职者迈出人 生的关键一步 。而要做 到这些 ,必须具有正确 的职业态
人的现代化是社 会现 代化 的反 映 ,在社 会现 代化 日益发 展 的今
天 ,作为职业指导人员面对着 不断发展变化 的职业 指导对象 ,如 果只 停 留在昨 日的成绩中 ,势必会被社 会所淘汰 。 “ 如果一个 国家 的人 民
… …
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的深入发展 ,全球化 进程的加速影 响 ,多元文 化的相互渗透等方面综合 因素 的共 同作用对 我国劳动力市 场产生 了极 大的影响 ,尤其在今后一段 时间,就业工 作面临很 大压 力 ,职业指导 将成为我 国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 事业 ,职业指导人员 也将在新 的时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是通过直接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显性 方式,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 教育者关系明确,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教育计划,教育比较 规范。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与特点
1、提出 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 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 W· 活》里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 他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文化知识, 而且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这些价值、 规范、态度、动机并非是学术课程中获得的,而是经由学校 的非学术方面,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种“非正式的文 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
2、特点 教育内容上比较隐蔽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及其活动 周围的环境中,受教育者没有直接感受到自己在接 受这方面的教育,然而活动及其活动周围的附加物 、 伴随物却传达着这些信息。
三、隐性思想政教育方法
(三)实践体验教育方法
渗透式教育方法 是指教育者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 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方法。 隐性教育的内容应广泛渗透在教师教书育人、课程设置、校 园文化、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中。
自觉运用渗透式教育方法,要选择合适的载体: 一是活动载体 让人们在参与活动中身临其境、亲自体验、亲自感受,从而 使自己的思想发生变化,受到教育。它强调的是活动气氛, 自己感受,没有其他中间环节,缩短了教育时间,扩展了教 育空间,提高了教育效率。 二是文化载体 利用文化载体,是寓教于文的有效方式。 文化是人类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实践中 形成的物质成就和精神财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载体, 形成文化氛围,实现氛围管理,就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人、 规范人。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体系构建及效果分析
避想曼凤高职院校隐性课程体系构建及效果分析李刚(江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江苏淮安223200)随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内涵建设是我们面临的主要调濑,隐性课程对大专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阐述了隐性课程的概念.通过企业对能力的需求调查、学生对活动评价表的调查分析及活动材料对比分析,构建了合理规范的隐性课程体系,并概括归纳了隐性课程的应用价值。
供键词]隐性课程;体系构建;社团活动;素质教育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学工部门、学生社团等每个学期都组织大量的活动,对丰富学生生活很有意义,但是,这些活动针对性不强,系统性不够。
“隐性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以及在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的研究和实践,有助于学生活动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实际效果,并可以支持学生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一、隐性课程概述自1968年美国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在他的课堂生j蛩一书中首先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以后,课程领域里先后出现了“自发课程”“隐含课程”“无形课程”“非正规课程”等概念,国际上掀起7—场关于隐性课程研究的热潮。
随着对德育隐性课程研究的深入,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i'-J7“隐性课程”的概念,按照权威性的蝈际教育百科全书》的见解,隐性课程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84"要素,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作是—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地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
二、企业对能力的需求调查及分析经过调研和小组会议讨论,制定了企业需求员工素质、能力情况调查表和学生对于活动评价表。
共调查各类企业问卷51份,具体企业问卷调查数j!居;[总和分析如下目2力娄型铝铮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竞吁能力专业技术能力i圭择{|名第一位的2司1敷323123选择拜名第二位的公司十敷7141515选择拄名第三位的公司1。
数161032选择撩名第四位的2司个数254l I U上述结果表明企业更重视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在学校期间,应该多开展更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的隐(生活动,比如:盲人方阵、多人绑腿跑等活动。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
高职 院 校学 生思 政 教 育 工 作 存 在 的 问题
“
一
( ) 一 部分高职院校重职业技能培养 , 轻思想政治教育 《 于 进 一 步加 强 和 改 进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意 见 》 确 指 出 : 关 明 些 地 方 、部 门和 学 校 的 领 导 对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重 视 不 够 ,
课题 。
一
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 、 班主任队伍 , 学校要从 政治上 、 工作上 . 生 活上关心他们 , 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 当倾斜 。 ( ) 二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模式 提到思政 教育 , 很多 学生都报 以“ 反感 、 憎恨 ” 的态度 , 一度 认为 思政教育都是假大空 、 唱高调。因此 , 创新思政教 育模式 对辅导员而言
科技信息
基 础 理 论 研 讨
离 职皖 枝学 生 思 想 政 治教 青 工 作 存在 的 问题 及 对策 探 夯
商丘 科技 职业 学院 康 志 林
[ 摘 要]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t - ae 院校 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对 于培 养高素质适应社会主 义现代化 建设 需要 的 ,
是放纵 , 引导 更 非 强 迫 。 项 工作 是 一 门艺 术 , 善 于 运 用 宽 容 与 引 导 。 这 要 ( ) 园文 化 润 物 细 无 声 三 校 《 于进一步加 强和改进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意见》 出 , 关 指 要积 极 探 索 和 建 立 社 会 实 践 与 专 业 学 习 相 结 合 、 服 务 社 会 相 结 合 、 勤工 与 与 助学相结合 、 与择业就业相结合 、 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 制。 苏 联 教 育 家 苏 霍 姆 林 斯 基 说 :让 学 校 的 墙 壁 会 说 话 ” “ 。校 园文 化 具 有强烈的育人功能 ,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 克逊在专 著《 课堂生 活》 首次提出隐性课 程概念 。隐性课 程以间接 中,
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论高职院校思想何平月政治教‘育工作(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摘要: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
我国高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枝生激增。
使得对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最,探寻如何进一步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高职大学生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培养的既具备科学专业技能又具备人文素质的新型知识群体.他们肩负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责任。
他们的政治观状况、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如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
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不断分析掌握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规律,引导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政治观,以期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高职院校与其他一般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两者都是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开辟实践性强的“第二课堂”,培养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二是加强大学生的实践学习意识。
利用各种方式,如:与社会企业联合办学,组织学生到社会中考察。
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举办各种类型的特长培训班。
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等,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使他们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三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信息迅速发展的社会.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借助于有效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才能更好地将大量的先进知识运用自如.为自己所用;四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大学是社会的“人才库”。
课程是“人才库”的营养源。
教学和课程改革是大学改革的一项重点。
由此。
可以在“体优化、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原则下拟构建一大课程体系。
对原有课程体系去粗取精、精简优化.再有机汇入符合时代精神和索质教育要求的崭新课程体系。
浅谈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建设
1普 遍性 .
段来实现。
5 非量 化 性 .
对 隐性 课 程 的影响 结果进 行定量 分析是 一件 很 困难的事
情。 因为 隐性 课程 对 学生施 与的是非连贯 的、非系统 的影响。
同时,隐性 课程与显性课程 的关系以及 隐性 课程 自身 内部诸要
除显性 课程 之外,隐性 课程 是所有学 校文 化要素的集 合,
4. 重 性 双
规课程或正式课程 。隐『课 程又称为潜在课程,一 般是指学校 生
隐性 课程 的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 以是消极 的。不论
教育中除了正 规课程 以外 ,还存在对 学生产生 影响的因素,如 是知 识的学 习,还是情 感、价值 的陶冶,隐性 课程对 学习者 的 教育 环境等,通过 这些教育因素,学 校有意或无意地传递 给学 影响都 存在积极 的和 消极 的一面。教育者 的作用关键就体现在 生潜 在的教育经验 。在 现代课 程论研究的课题 中,隐性课 程是 如何 发挥 隐性 课程 的积极 教育 影响,减 少消极 影响。通常要通 审议”艺术等手 指学生在学习环境 (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 过增 强反省意识和提 高教师运 用课 程开发的 “ 到的非预测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 范和态度。 隐性课程 作为完整课程 体系的组成部分,它 的独特 结构也
C riuu ” 的概 念 ,隐性 课 程 逐 渐成 为 国际 现代 课 程理 方式,通 过学生有意识特定的心理反 应机 制来影响学生。 u r lm) c 论研究 的重要问题 之一。隐性 课程原本 是一个外来词,英 文中
除 Hid n C riuu 之 外 , 还 有 C v r C ri lm 和 d e u rc lm o e t u r uu c
浅析职业院校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关 键词 : 隐形 教 育 ;思 想政 治教 育
的方 向不 同,就会导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大相径庭 ,最终 导致 教育 效果 大打折扣 ,完全失 去了实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的 目的。只有方 向一 ( 1 )没有明显的教学 目标 ,隐性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思想 政治教 致 了,教育 的主攻点确定 了才能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佳化。 育过程 中,不像显性教育方法那样具有明确的教学 目标,往 往是通过一 ( 2 ) 注重 高 校 已有 的 隐性 思 想 政 治教 育 资 源利 用 高校之 间的评 比所参考的因素很多 ,大多数都是看这个 高校的师资 些课外实践或者娱乐文化等活动 ,取代显性教育方法 中的强制性思想政 治课堂教学或者讲座等 ,使得受教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 中没有明显的受 力量、科研成果 以及学生的就业率等 。高校与高校之 间在师 资力量上的 教 感 受 ,更 多 的是 潜 移 默 化 的 受 教过 程 。 差距可以通过不 同的方法来进行弥补 ,但是在隐性教育 资源上的差距就 ( 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 听课者感受 ,实际教学过程 中加入 很难以短时问内缩小 。高校毕业学生 的整体素质和这个 高校隐性教育资 了更多 的娱乐元素 ,能够使听课者 在愉悦 的环境 中接受思想 政治教育 。 源有着很大的关 系,所 以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个长期 的系 显 性 的 思 想政 治 教 育 过 程 效 果 不 是很 明 显 , 主要 是 因 为 在 进 行 课 堂 思想 统 的工程 。但是不能 因为学校所拥有 的隐性教育资源少就不发展 ,相反 政治教育时 ,学生完全很难 以找寻 自己的兴趣点 ,不能够对课堂 内容提 这种情况下 ,高校更应该发现 自身已有的隐性教育资源 ,最大 限度 的发 起兴趣 ,严重影 响着听课的效果。相反通过课外 的一些文化 活动 ,学生 挥这些资源的利用价值 ,同时在今后的学校发展过程 中大力发展 隐性教 可 以身 临 其境 的 去观 察 去体 会 去 参 与 , 只 有 对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感 兴趣 了 , 育 资源 。校园建筑形状与设 置直观的在学 生心 目中塑造 着一定 的形 象 , 才能够更好的接受。实 际上这就像亲手去组装模 型一样 ,从课本 上我们 现如今 的高校建设都 想建设一 个标志性 建筑 物 ,以 凸显这个 学校 的实 可 以 了解 这 个模 型 的各 个 邮件 以及 组 装 方 法 ,但 是 只有 通 过 实 际 的 操 作 力。高校还可 以利用 自身与其他高校或者一些社会机构 的合 作 ,充分开 组装 ,才能够真切的感受 到该模 型各个部 件 的作 用 以及相 互之 间的联 展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充实 。学生可以通过高校 的这些合作 机构进 系。 行社会实习和社会体验 ,在实际的社会环境 中去感受 与校 园坏境不 同的 ( 3 )隐性教育方法的 “ 随意性 ” 。这种教育方 法完全打破 了传统 的 生活 ,从中去获得 自己所需的经验积 累。其实这种做法在 国外已经普遍 显性教育方法 中 “ 你 教我学 ”的教学模式 ,从根本 上改变 了学乍的学 习 开展 ,高校的学生在毕业时 ,必须要进行一定时间的校外 工作或者参与 方法。学 生不再是单纯的被教育者 ,在 日常 的生活当 中,周围 的同学之 定时间的校外 活动 ,并达到一定的标 准才能够获得毕业证 书。我 国高 间都可以相互 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 校 目前也在逐步的开展这项工作 ,大四的学生都会要求进行一段时 间的 实 习工 作 ,但 是 实 际社 会 实 习 工 作 的效 果 去 不 明显 ,对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2 、高 校 进 行 隐 性 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重 要 性 经过长期 的不断发展和改革 ,传统显性教 育方法 已经有 了非 常大的 育不 能 起 到 很 大 的作 用 。 主要 是 因 为 学 校还 是 不 够 重 视 ,学 生 毕 业 时 只 改 善 。 但 是 隐性 教育 方 法 的 提 出更 加 的 丰 富 了教 育 方 式 的 内容 ,能 够 作 需要提交一份实习报告 即可 ,不能够实际考察学生在实习过程 中所 学到 为显性教育方法强有力 的支撑 ,实现更大的教学效果 。大学是培养 一个 的知识 ,所吸取的社会 生活经验。因此 ,高校在进行隐性思想政 治教育 人 各 方 面 素 质 以 及 锻炼 其 自身 生 存 能 力 的 重 要 环境 ,大 学 生需 要 这 个 环 建设的过程 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只注重建设不注 重考察 ,表 面上是 境来进行过度 ,以更好地适 应社会 生活。现在 在校大学 生基本都 是 9 0 做了很 多的工作 ,但实 际上并没有 对学生 的思 想政治 教育起 到什 么效 后 ,这一代的成长环境已经 和以往有着很大的改善 ,但是 也正 因为当前 果。后期 的反馈检查很重要 ,只有充分利用 自身的隐性 教育资源 ,然后 社会环境 的影响 ,导致这一代 的大学生在心里抗压能力 以及相应 的人生 通过长期的发展 找寻适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够从根本上对学 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很 大的变化 ,学生之间的攀 比、炫富 、浮躁现 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实际的效果 。 ( 作者 单位 :江西省通 用技术工 程 象非常严重 。有些家 长和老师认 为 ,作 为学生 第一 要务是 要把 学习搞 学 校 ) 好。这种想法 固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 是现如今 的社会需要 的是有一定 专 业技术 ,有一定 的抗压能力 ,有一定 的 自我学习能力等等多方面素质 的 复合型人才 。通过调查我们 还发现 ,高校 开设 思想政治教 育相关课 程 , 如马哲 ,毛概 ,邓小平理论等 ,在学生中间普遍认为是最好过 的几门科 目。 考 的 分 数 好并 不 是 说 这 几 门 课 程 好 学对 这些 课 程 重 视 ,相 反 学 生 对 于 这 几 门课 程 都是 通 过 考 前 临 时 突 击 ,考 试 答 非 所 问 ,考 后 苦 求 老 师 。 素质教育 已经提出了很 多年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 全面 的对学生的整体 综合素质进行培养 ,增强 学生各 个方 面的适 应能 力,不仅仅 是专 业知 识 。课 堂 教 学 固然 重 要 ,但 是 大 量 课 外 时 间 的 培 养 与感 染 同样 会 对 学 生 起到很 大的作用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环境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潜移 参 考 文 献 默化 的教育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 中进行个人全面素质的锻炼 。 3 、 隐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体 系构 建 [ 1 ] 李伟 明 《 校 园文化 潜移默化的教 育》 ,中国教育报 , 2 0 0 2年 2月 7 日 ( 1 ) 隐 性 思 想 政 治教 育 同样 要 具 有 明 确 的 教 育 方 向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样有着 明确 的教 [ 2 ] 季诚钧 《 试论 隐性德育课程》 《 课程教材教 法》 ( 京) ,1 9 9 7年 学 目标 ,课程安排等 ,但是这并不能说 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 培养 第 2期 方向 。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体 系的构建需 要高校各个部 门的通力合作 相互 【 3 ] 毛天 虹.高校 隐性 思 想政 治教 育探 讨 [ D] .合 肥 工 业 大学 , 2 0 0 5. 协调 ,这就更需要各个部 门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方 向,一旦 部门之间
隐性课程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思考
思想 品德 的养 成 。教学 方法 单 一 , 往往 采 用 灌输 式 、
一
、
隐 性 课 程提 高
压 制式 , 形成 “ 说 你 听 ” 我 打 你 通 ” 我 “ 的教 育 模 式 ,
高职生思想道德 素质 的重 要性
注 重 他 律 教 育 , 视 自律 教 育 , 化 学 生 的 主 体 意 忽 淡 识, 把学 生 当成 被动 的 “ 收器 ”, 致学 生 的主 动参 接 导
受传 统教 育 观 念 的 影 响 , 们 往 往 认 为 学 生 的 人
思 良 以来 , 们一 般对 显性课 程较 为 重视 , 忽 视 隐性 课 思想 政治 教育 是思想 政 治课 教 师 的事 , 想 品德 、 人 而 班 程 的作 用 。事 实 上 , 隐性 课 程 与显 性 课 程 结 合 在 一 好行 为 习惯 的养 成 是 辅 导员 、 主 任 的丁 作 。而 思 许 起, 以合力 的形式 对学 生 的身心 发 展产 生 影 响 , 学 想 政 治课 教 学 多 以 理论 知 识 的传 授 为 主 , 多教 师 是 三 ( 生 思 想道德 形 成 的重 要 因 素 。 因此 , 们 在 重 视 显 在 教学 中仍然 坚持 赫 尔 巴特 的“ 中心 ” 以教 材 为 我
第 1 第 2期 5卷
21 0 2 F HUB IP YT CHN C I T T T AL O E 0L E I NS I U E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研究摘要: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应从仅重视专业知识技能向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隐性课程的建设各开发,既要寻找构建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途径,还要在此基础上对隐性课程的设置进行挖掘。
主要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拓展视野和对比显性课程找到隐性课程的创新,这样不仅丰富了隐性课程的内容,也能更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与开发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对课程设置比较倾向于显性课程,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面的,需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多体现在课堂以外,也就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在非压力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这就需要先了解隐性课程的含义和特点,结合这些信息在对学生隐性课程建设时,才能准确把握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主体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因素,能更好地建设和发展隐性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能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隐性课程及其特点(一)隐性课程的含义隐性课程是美国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在《课堂生活》中首先提出的,这以后在国际上出现了一次讨论热潮,很多学者都对隐性课程的概念作了阐述。
顾明远认为:“隐性课程即‘潜在的课程’,亦即非正式课程等,与显性课程相对,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它不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等)中。
”[1]其实,隐性课程就是和显性课程相对应的,只要是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的任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形式,都是满足隐性课程建设要求的。
浅谈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谈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发布时间:2021-09-03T14:03:19.70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10月上作者:赵党锋[导读] “课程思政”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构建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关键环节。
新疆艺术学院赵党锋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49摘要:“课程思政”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构建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关键环节。
如何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深入挖掘学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问题,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教学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以“学评教”体系构建为抓手,研究分析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学评教”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功能及要求。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评价体系;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构建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关键环节。
如何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深入挖掘学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问题,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教学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目标决定方向,它既是我们实践的出发点,也是实践的落脚点。
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评价体系,直接影响并决定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走向和实效。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教”体系概述课程思政“学评教”,是指在班级中采用无记名调查方式,由参与调查评价的学生根据评价量表和自身意见,对被评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进行评定的一种教学评价方式,是反映学校学生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及效果评价意见的指标体系。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估 结果。
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便 改进和完善教育方案。
05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挑战与对策
面临的问题
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相对单一,缺 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难 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 与度。
教育内容陈旧
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和 针对性,未能紧密结合 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 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 期望。
社会实践
高校可以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多元化教育模式
未来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将朝着多元化教育模式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信息化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校将更加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学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了心理 学中的潜意识理论,通过暗示 、模仿、感染等心理机制,让 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教育
。
教育学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借鉴了教育学 中的情境教育和体验教育理论,通 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 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社会学基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借鉴了社会学 中的社会互动理论,通过学生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互动,让学生在人际 交往中接受教育。
创新课程形式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 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强化实践教学
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 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04
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除了显性课程外,还应构建一个完善的、具有实践意义的隐性课程,以达到二者的互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文章主要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特点及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探讨,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隐性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69-03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接受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影响的结果,也是在隐性课程影响下实现的。
[1]根据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人接受教育可能性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两者结合的程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应将两类课程结合起来,实现互补,以期更好地调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和特点1.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
1968年,美国教育专家杰克逊首先提出了“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的概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性、开放性、内隐性教学重构整个课程体系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隐性课程被引入各类学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中。
[2]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当今国内外学者对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
从隐性课程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来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是指高校除显性课程以外,为实现和达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效果,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的规范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2.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点。
(1)课程范围的广阔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外,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规范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因此,其范围非常广阔,涉及到学校生活的诸多方面并渗透于其中。
从教育环境而言,它不仅包括以校园建筑、校园装饰及校园绿化等为主体的校园环境,还包括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和学生生活的宿舍环境;从教育活动主体而言,它不仅包括涵盖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教学主体,还包括学校领导、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教育管理主体和教育服务主体;从教育活动内容而言,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生活、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分析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分析摘要:职业院校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场所,并不单单是为了将基础知识理论教授给学生,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将思政教育体系融入到职业院校课程中,能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地位,也要重视自身的思想品质,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职业院校;思政课程;思政教学;教学体系引言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部分职业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将更多的重点放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往往会比较忽略,而且部分教师在开展思政课程时也只是履行学校给予的任务,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起不到实际的作用。
想要解决这类问题,就要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剖析。
1思政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1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虽然职业院校近些年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由于未来所面临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工作性质、晋升空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劣势,很多学生不愿意进入到职业院校学习,而且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和高等学府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家长不愿意将学生送入到这类的职业院校中。
职业院校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成绩相对较差、学习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相对较差,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但部分职业院校院校整体教学经济水平较低的影响,对于思政教育课程的开展重视程度还不够,有的职业院校虽然开展了思政教育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大部分教师都是由其他兼职教师担任,教师只负责课程的讲解,至于学生听了多少吸收多少并不关注,课堂教学质量直线下降,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对于职业院校产生了较严重的偏见。
1.2教师能力水平不足在职业院校中很多教师会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该主要由思政教师来进行负责,非思政教师主要负责教授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并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简述高职院校的隐性课程
林泉君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隐性课程作为非正式课程,对学生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表现在非知识层面的内容。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更加突出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隐性课程对其影响也会在这方面得到加强。
明确隐性课程对高职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有序引导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的隐性课程体系,促进高职教育更有内涵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2-000444-01一、隐性课程的含义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里,围绕培养目标要求预先编制、设置好的一系列课程,称为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或manifest curriculum)。
这些课程根据学生发展和专业体系分阶段实施,是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明确要完成的任务,是学校教育付诸实践的主要依据。
除了这些课程以外,学生也在被动或主动接受一种非正式的、不参与教学安排的课程,这些课程这种课程以“隐性”的形式,使得身在其中的学生耳濡目染,逐步影响学生各方面品质的发展,转化为其内在品质和规范。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它是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人才的教育,注重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而相对在文化基础和理论知识方面比较薄弱,因此,其隐性课程的教育意义也相对在一些方面体现出来,如项目环境、技能环境等,使得高职教育的特性能更好的体现,培养的学生更具有职业技能的掌控能力。
二、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隐性课程作为非正式的课程形式,对学生的成长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渗透于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融合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
一般情况下,隐性课程主要分布在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里面,包括现实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层面。
其中现实物质环境主要指校园建筑设施、生活设施、教育设备、文化设施等,如学校的景观设计,班级布置,校园体育硬件设施,教学辅助设施,校徽校服等,它们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经常接触的物质环境。
浅谈思政教学的基本原则
浅谈思政教学的基本原则一、隐性教育原则坚持显性教育是近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显著的特质和优势,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采用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进行。
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知识来源多样化、内容碎片化,便捷的网络传播使海量的信息交汇构成具有强大渗透性的网络意识形态,强烈冲击着以灌输方式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无法满足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领域日益增长的成长需求。
课程思政的提出为高职院校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缺陷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通过精心打磨教学设计,将思政目标隐蔽性地融入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将思政元素以多元化的形式和多样化的方法渗透到各知识点的传授和技能点的培养中,科学构建课程思政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的隐蔽性和渗透性,能够让学生在熏陶中感染、在陶冶中认同,能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有效实现价值引领。
二、专业本位原则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厘清“课程”与“思政”的关系。
从结构关系上看,“课程”与“思政”两者之间既不是替代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两者相融于一体、不可割裂的关系,属于同一事物的两面,这个“事物”就是课程本身。
从功能关系上看,“课程”育才、“思政”育人,“课程”为“思政”提供载体,“思政”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课程思政不等于课程“思政化”,不可片面追求课程教学的“思政味”,为“思政”而“思政”。
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不能消解课程的“育才”功能,专业课程的属性更不能因课程思政而质变为思政课程。
思政元素与所传授的知识或培养的技能应具有紧密相关性。
在推进课程思政的时候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立场,应基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把握,深入挖掘出蕴含的思政元素。
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尊重逻辑,这本身就是立德树人的表现。
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需遵循专业课程本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坚持课程本位不变、实践性不变,坚守课程定位,避免因过多注入思政元素而冲淡课程的学理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性课 程 的涵义
“ 性 课 程 ”hde ur — 得 良好品德经验 的教育 因素。 隐 (idn crc i u m) l 概念最初 由美 国教育社会学 u
i到培养合 格社会公 民的功 能 ; 通过
思 想政 治 教育 隐性 课程 的特 学校 环境 中的物质 、 神 、 精 文化 熏
73 :
…
隐性
育
-
要
瑟
长现,野养业职的 性。。 育 会了和获 上实岗为…几… … 见实国、学能业重…’一 现解扩得 的习实培一… 一 识社大 顶力习 。 一 象问情增 生。素 … … 、 亲 和题, 岗和质 : 一会视 职顶作 一’ ” 一 .
习到的 、 具有发展功 能的非预测或
二、 高职 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课程的 目标
一
项关 于 可雇佣 能力 和 职业
在不为受教育者 自身所意识 发 展潜 力 在高 职 院校学生 与普 通 用 在大 学生 思想 政治 教育 实 际教 响力 ;
学中, 接受 实践检验并在实 践 中被 到 的情况 下 , 通过 隐藏在 受教育者 高校 学生之间 的差异研究表 明 , 高
表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 育隐性课程 内容
主要 内容 课程取 向 施教机制 学习过程 人与 自 然和谐 接 受机制 学生的收获 自然道德 观
非 计划 的知 识 、 价值 观念 、 规范 和 态度忙 】 。据此 , 结合高职教 育要求 ,
将思 想 政治教 育 隐性课 程 内容划
认识 。
内心深处的整合能力而发生作用 , 1职 院校应“ 注重职业 能力 与人文素
养 的结 合和 知识 、 人格 、 化 的统 文
一
思想 政治 教 育隐性 课 程 的 内 j 因而具有无意识 获得 的教育价值 。
涵: 教育者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功
的综合素质教育”】 【 l 。在思想政
分为 四个层面 , 见表 1 所示 。
( ) 一 物质一空间层 面
物质一 空 校 园的整体规划与环 生活育德 间层面 境建设及其维护 组织一 制 学校教 学管理服务的 实践育德 度层面 制度建设与 实施 职 业一 情 同时性 纵横双 向顶 岗位育德 境层面 岗实习信 息沟通
、
暗示 感染 模仿 认同
人际和谐 内化整合 外化践行
道德信
人与工作和谐
职业道德
即学校 的地理 位置 、 园的规 校
文化 一 心 校 内设施的 审美效应 自 育德 我
理层 面 与文化生活氛 围
个人 内心和谐
思想道德修养
划、 学校 的建 筑 、 学楼 的设 施布 教 置和设备条件等物质一 空间环境会 意识 、 换位 思考能力和道德信 心都 职业 道德 。 不 同程度地影响到师生 的情绪 、 人 会逐渐增强 。
和 自我 育德为基本取 向 , 从物资一空间 、 组织一 制度 、 业一 职 情境 和文化一心理 四个层 面构建 思想政 治教 育隐 性课 程 , 同时建立针对 课程 内容 、 育方 法、 教 实施 过程 、 生评 价 的监控 管理体 系, 学 保障 隐性思 想政 治课 程
有效 实施。
关键 词 高职院校 ; 思想政 治教 育 ; 隐性课程 ; 监控管理
中图分 类号
G 1 文献标识码 71
A 文章编号
10 —29 2 l)707—4 08 31 (0 11—0 30
一
、
高职 院校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教育环境 和教育活动 , 过受 教育 传 递和 渗透 , 主流 意识形 态 、 通 把 核
者意识 、 特定的心理反应 使其获 心价值 观等转变为 “ 非 深层结构 ”达 ,
( ) 四 文化 一 理 层 面 心
格 及身 心健 康 。整 洁优美 的 自然 环境 不仅能使学生身体健 康 、 心旷
( ) 三 职业一 情境层 面
即学 校显 性课 程实 施过 程 中
即顶 岗实 习 中学生 身份 角 色 的隐蔽 信息 、 师生 关 系 、 生行 为 师
覆盖 学校 物质 环境 、 度环 境 制 者杰克逊于 16 年在其专著《 98 课 征 :
堂生 活 》 中提 出 。2 世 纪 9 年代 和文 化环 境 中所蕴 含 的思想 政 治 0 O
陶和感染学生, 产生“ 润物细无声”
的教育效应 , 达到促进个体人格发
呈现 出 “ 全天候 ” 随 展的功能 。 和“ 以来 , 自主性 、 以 开放 性 、 内隐性教 教 育 因素 ,
2 1 年第 1 期 01 7 第 3 卷 2
总 61 5 期
职业技术教育
V0CAT1 0NAL AND TECHNI CAL EDUCAT 0N 1Biblioteka No 1 2 .7,01 1
Vo.2 13
Ge ea .51 n rlNo6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构建
叶琳琳
通过学 校潜 在教育影 响因素 的 治教 育视 域下 , 理解 为 : 可 高职 院 标 , 目的 、 有 有计 划地 通过 一定 的 能 :
收 稿 日期 :0 10 — 7 2 1— 5 2
作者简介 : 叶琳琳 (92 )女 , 17一 , 广东南海人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
( k 铁路职业技术 学院,广东 广, r 、 I 广州 503 ) 14 0
摘
要
思想政 治教 育隐性课程从 本质上说是 对学生的一种 价值 影响 , 以其独特 的方式作 用于学生的
综合 素质 培养。基 于此 并结合 高职 院校人 才培养要 求和特点 , 高职 院校应 以 实践 育德 、 生活育德、 位 育德 岗
的状 态 , 有 广泛 的渗 透 具 学重 构整 个课 程体 系成 为世 界各 时 随地 ” 以间接 、 内隐 、 明确 的方 式 , 不 国课 程改革 的突出特 征 , 陛课程 性 ; 隐
非 被 引入 各类 学科 课程 的教 学研 究 通过 学生无意识 的 、 特定 的心理 因而具 有潜 隐的影 中。在我 国, 陛课 程 比较早地运 反应 发生作用 , 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