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1

合集下载

【配套K12】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配套K12】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扫描版)昆明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历史答案及解析24.B【解析】结合材料中“战国”“贵贱有别被取代”可知,西周时强调等级贵贱的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社会的等级、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

“共同本性”和“成为潮流”不符合史实,A项排除;C项“诸子思想共识”表述错误;D项表述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25.C【解析】结合材料中“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等信息可知,这一划分体现了“山川形便”的行政区划原则,有利于区域内部的经济交流,但地方容易形成割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26.A【解析】结合材料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时代背景,战祸不断,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统治者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强化对手工业者的控制,故A项正确。

B项官营手工业与材料中民间手工业不符,C项需求扩大在材料中未体现,D项是材料反映的实质而非原因。

27.B【解析】结合材料中雇工对官府的反抗等史实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雇工群体的壮大,官府维持的传统经济体制影响了他们的生存,因此引发了他们的反抗,故B项正确。

28.C【解析】材料中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感叹菲律宾等国抵制外敌“尚堪敌忾”,针对中国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体现了中国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故C项正确。

29.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引发了西方对自身文明的反思,同时也引发了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反思,通过这一反思,中国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得到丰富,故C项正确。

30.A【解析】关东军满铁经济调查会对华的经济调查,主要是为了对华北及长江流域的资源等进行调查,并搜集情报,从而为扩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做准备,故A项正确。

31.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内地支持香港经济发展和香港经贸投资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故B项正确。

32.D【解析】材料中呈现的两个时期法律规定的变化,主要是对保护人利益的强调,故D项。

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三年级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第Ⅰ卷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表明元朝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

2.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这表明当时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A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

2019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新津中学2018级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同姓则同德。

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内服制度 B .外服制度C •宗法分封制度 D •礼乐制度2.两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央就设置了御史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大监察系统。

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

这反映出汉代A.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B.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C.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D.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3.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4.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形成区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的惯例。

自元代始,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确定行省区划。

元朝这样做的目的是A.犬牙交错,便于中央集权 B .打破传统,创新政治制度C.管辖边疆,提高行政效率 D •州县合并,减少财政开支5.右图可以用来说明()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传统农业精排细作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D.生产工具不断创新6.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

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

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

这主要说明()A.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 •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D •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7.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教育最新K12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实验、重点、特长班)

教育最新K12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实验、重点、特长班)

江西省上饶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实验、重点、特长班)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

这表明周代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2.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C.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3.唐朝明确地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大事和小事,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送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

这反映了当时A.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B.实行分层决策机制C.门下省权力不断扩大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4.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颁布的《御制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同罪。

这说明A.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B.政府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C.戏剧的表现形式受到限制D.法律已覆盖社会各个层面5.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

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

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要承担更多税额。

这表明古代雅典A.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B.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C.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D.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6.为使在国外从事商业贸易的市民能得到保护,同时也使非罗马市民也能在罗马从事商业贸易,罗马制定了新私法体系的万民法。

据此可知,万民法A.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B.适应了社会形势的变化C.加剧了政治局势的动荡D.动摇了公民法的法学地位7.法国大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家孔多塞认为:“财产的累积不能以牺牲穷人的利益为代价。

教育最新K12四川省棠湖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教育最新K12四川省棠湖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四川省棠湖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在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中。

“田制”之目有《井田考》一卷:“井田之制,不可行于今,然川遂沟会,则万古不易也。

今西北之多荒芜者,患正坐此。

故玄扈先生作《井田考》,著古制以明今用。

”徐氏征引历代文献,介绍各种“田制”的不同特点及其利用情况,其目的不是A.提倡因地制宜 B.主张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C.提出并田制已经过时 D.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国家收人25.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 基葬被选人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图6是基中发据出的两枚印章。

除此之外,该基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牌。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应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B.该藍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应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C.从基葬的规格可推知当时诸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D.该葛葬的竹筒木牍有可能记载着懦家和道教的思想精髓26.朱烹曾强调:“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降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指出:“患夫愚如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麼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从中可以得知A.修身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B.儒学对伦理道德的重视C.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D.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的人世思想27.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

【配套K12】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监测试题(一)(扫描版)

【配套K12】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监测试题(一)(扫描版)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质量监测试题(一)(扫描版)长春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质量监测(一)评分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能力。

【解析】由材料中西周时期虽然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未发生改变,但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即天子分封的各级诸侯,这相对于之前松散的内外服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未实现中央高度集权,并未建立起集权统治,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确立是在战国以后,C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程度,未体现是否扩大统治范围,故D项错误。

【答案】A2.【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思想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能力。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主张从实际出发,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争鸣。

民本思想也是如此,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强调民的作用,更有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A与B项不符合史实,C项不体现。

【答案】D3.【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田庄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故D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BC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D4.【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艺术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

【解析】由材料“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可以得出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宗教画的改造,不是注重外来风格,A不正确;C与材料表述不符;唐代的绘画成就极大,著名的画家和作品较多,吴道子只是其中之一,不能得出其能代表唐代的绘画成就的结论,D不正确。

【答案】B5.【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能力。

【解析】考察朱熹的思想主张“格物致知”的评价。

【配套K12】[学习]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能力测试试题(一)

【配套K12】[学习]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能力测试试题(一)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能力测试试题(一)24.《史记》记曰:“襄公(?~前637年)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

”《全唐文》则说昔者宋襄公尝为仁义矣……用欲以兴商道,霸诸侯,一战而为敌所执,再战而身死国削,为天下笑。

”上述材料能够反映出:A.宋襄公借助儒家思想治国 B.宋襄公破坏了中央集权制C.宋襄公注重维护宗法秩序 D.宋襄公时周王室地位衰落25.唐初进士试时务策五道,策问中加入儒家经典和历史方面的内容,在定成绩时还要看策文的辞藻。

这一做法:A.表明重文抑武政策的推行B.立足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C.充分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D.有利于官员综合素质提升26.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

御史之外,皇帝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

这表明:A.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B.御史的权力超越了宰相C.地方官吏腐败日益严重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27.在古代雅典,个人与集体约束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自由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它只是依赖于人们的宽容的观念而已,并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

材料旨在说明古代雅典:A.缺乏民主制度维护B.自由权利受到限制C.维护城邦至上原则D.淡化法律制度规范28.11~15世纪初,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

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A.罗马法中严苛的法律程序B.罗马法在欧洲历史的重要地位C.罗马法中蕴含的共和精神D.罗马法适应商品生产关系发展29.“13个新兴的州都刻不容缓地为自己制定了成文宪法。

……所有的宪法都遵循伟大的《独立宣言》所陈述的思想:一旦政府妨害这种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权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幸福而‘建立新的政府’。

”这表明独立之初的美国:A.邦联体制遭到各州的普遍抵制B.迫切需要确立三权分立的行政机制C.邦联国家的存在缺乏法律依据D.亟待强化中央集权以摆脱政治危机30.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

【配套K12】[学习]江苏省平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Ⅰ)(无答案)

【配套K12】[学习]江苏省平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Ⅰ)(无答案)

吴江平望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Ⅰ)高三历史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018年10月第I卷(选择题共75分)本试卷选择试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这反映了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 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C.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D. 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2. 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

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

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A. 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 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C. 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3. 唐太宗曾问负责《起居注》的史官褚遂良:你近来主持写《起居注》,里面记了些什么呢,我可以拿来看看么?褚遂良回答道:现在的《起居注》,就像古代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行一样,左史记言,右史记行,完备无漏地记下好的和坏的,就是希望君主不做非法的事,还没听说过君主可以自己随便拿去看的。

据此可知A. 《起居注》客观地反映了君主言行B. 唐代君主专制制度尚未成熟C. 古代官僚在职权上有一定的自主性D. 史书编撰传统有效制约君权4. 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

由此可见明代监察制度A. 利于政治风清气正B. 防止了官员的腐败C. 开始形成独立体系D. 推动人才选拔公正5. 1840年11月18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写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察”等字样。

【配套K12】[学习]宁夏育才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配套K12】[学习]宁夏育才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宁夏育才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48分)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

”这主要强调分封制A. 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C. 扩大了西周的疆域D. 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答案】B【解析】题干强调分封制将先进的器物、制度和文化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无疑客观上推动了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扩展了中原文明的影响范围。

故B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中原文明的扩展,AC两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

统一民族的形成是在秦朝,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根据“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文明的扩展。

2.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

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 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B. 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 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 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该氏宗族墓地的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变化”可知,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影响,分封制下与国君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了墓主的身份等级,表现为墓葬规模的变化,故A项正确。

B项“阶级矛盾”、C项“贫富悬殊”和D项“礼乐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3.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 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 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 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 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教育最新K12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教育最新K12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礼记,祭统》载:“忠臣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也。

”《孝经》载:“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村。

这反映中国古代社会A. 家国同构的思想观念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 君子专制统治的建立D. 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2.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四季时序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应该顺时而动,春苗冬狩。

而《春秋》一书中记载了鲁桓公四年春正月在郎地狩猎的事情。

这反映出A.古代统治者尊重自然规律B.《春秋》作者对历史有价值观评判C.古代先民缺乏自然科学知识D.《春秋》作者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3.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

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 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4. 唐代贡士如果通过科举考试,仅取得进上及第或者明经及第出身,尚不能正式入仕。

只有再通过吏部铨试,才能释褐除官。

出现了“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现象。

据此可知唐代科举A. 选拔标准客观公正B. 促进社会阶级流动C. 摒除门第间的差距D. 世族权门仍占优势5. 汉唐以来,众多的外来文明落脚中华大地,尤其是由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冲突和融通的过程,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发展成为与中华本士的儒、道两鼎足而立的中华主体文化之一。

这说明A. 中外文明进行了平等的交流和对话B. 中国儒家尊大敬祖的观念受到冲击C. 印度佛教文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 中华文明具有强大接纳力和融合力6. 对于“陈桥兵变”的原因,宋太宗解释说:“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相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K12教育学习资料】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1

【K12教育学习资料】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1

四川省棠湖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在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中。

“田制”之目有《井田考》一卷:“井田之制,不可行于今,然川遂沟会,则万古不易也。

今西北之多荒芜者,患正坐此。

故玄扈先生作《井田考》,著古制以明今用。

”徐氏征引历代文献,介绍各种“田制”的不同特点及其利用情况,其目的不是A.提倡因地制宜 B.主张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C.提出并田制已经过时 D.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国家收人25.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 基葬被选人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图6是基中发据出的两枚印章。

除此之外,该基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牌。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应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B.该藍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应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C.从基葬的规格可推知当时诸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D.该葛葬的竹筒木牍有可能记载着懦家和道教的思想精髓26.朱烹曾强调:“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降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王阳明则指出:“患夫愚如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麼炼’,同样可以成为圣人。

”从中可以得知A.修身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B.儒学对伦理道德的重视C.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D.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的人世思想27.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检测试题(含解析)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

这表明周代A. 王权与神权相分离B. 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 天子权力有所下降D. 对天的认识理性化【答案】B【解析】【详解】“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了周代的德治思想,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分离”,排除A;材料反映周代的德治思想,无法体现天子权力下降,排除C;材料“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统治者仍然重视“天命”,无法体现“对天的认识理性化”,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分析解答即可。

2.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 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 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C. 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D. 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答案】B【解析】【详解】先秦时期由于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统治集团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实现全国统一,推广郡县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正确;秦朝制度特点是官僚政治,不是血缘世袭政治,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时期已经实行官僚政治,故C项错误;秦朝实行的君主专制,并不是法律治理,故D项错误。

3.唐朝明确地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大事和小事,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

【配套K12】[学习]山西省汾阳中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试题

【配套K12】[学习]山西省汾阳中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调研考试试题

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

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

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制度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C正确。

A、B项说法正确,但只是某一方面的变化,均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

【答案】C2.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天下治乱,在朕一人。

”认为灾异责任全归于自己一人之身。

这从侧面反映出A.汉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皇权神圣化的逐步加深C.君主权力受到有效制约D.阴阳五行学说影响广泛【解析】“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这说明当时的皇帝把天降的灾异与自己的统治结合起来,这说明天人感应的思想已经深入皇帝的内心了,故选B;由题干没法得出自然灾害频繁,排除A;单从皇帝下诏书罪己无法得出君主权力受到了有效的制约,排除C;题干中的这个现象无法说明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排除D。

【配套K12】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配套K12】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

成都经开区实验中学2016级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24.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他所指的“新希望”是A利用义和团B.颁布明定国是诏C.预备立宪D.南北和谈【答案】C25. “士子外用儒术以处世,而内修禅学以修身,宋代这种修禅之风在士大夫中流传日盛。

”这表明当时A. 理学陷入困境,亟待推陈出新B. 修禅之风盛行,官场生态恶化C. 士子表里不一,社会风气沉沦D. 异质文化融合,儒家与时俱进【答案】D26.1927年,苏联农村爆发了粮食收购危机,国家采取从富农手中强行征购粮食的非常措施,为了席对粮食收购危机,防止整套以工业化为先导的现代化战略破产。

苏联实施了D A.固定粮食税 B.余粮收集制C.指导性计划 D.农业集体化【答案】D27.宋明理学说的是儒家思想,使用的是儒家术语,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

因此,如果不懂中国佛学,对于理学的理解和研究,只会是隔靴搔痒,据此可知宋明理学的特点是A.三教合一 B.儒表佛里 C.重理轻法 D.格物致知【答案】B28.约翰·麦克里兰说:“民主开始得势之后,想提出限制国家权力的论点,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国家的行动已经愈来愈被看成我们透过我们自己选出的代表而产生的行动:代表们的行动就是选民的行动,因为那些行动是他们授权的。

”作者意在说明A.权力无法得到有效限制B.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完善C.宪政与民主的内在冲突D.民主制度建立的艰难过程【答案】C29. 哥伦布的发现成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这样说的理由是地理大发现A. 加快了工业文明的传播B. 拓展了欧洲的世界市场C. 开启了人类全球化进程D. 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答案】C30.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配套K12】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试题

【配套K12】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试题

甘谷一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三级第一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卷试题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

这表明周代()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2.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材料中“分散性、松散性”的表现是()A.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B.宗法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C.层层封授,血缘和政治隶属关系逐渐松散 D.实现了国与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3.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 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4.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指出,(秦朝)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分封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面光,然后建立起了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

材料表明秦朝建立()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B.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C.使中国开始步人封建社会 D.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5.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 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 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6.成书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

配套K12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3

配套K12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3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2、《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统治者应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C.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3、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汉代的统治思想,是因为它适应了A、发展经济的需要B、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C、巩固统一的需要D、维护民本思想的需要4、《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克,胜也。

己,谓身之私欲也。

复,反也。

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A.“人伦者,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5、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他所主张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6、有学者认为明末至清初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因此“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方案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经世致用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7、“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这一内容A.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B.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C.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D.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8、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配套K12】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1

【配套K12】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1

龙海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年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周武王伐纣前,列举商纣大罪中有:只是听信妇人的话,不祭祀祖宗和上天,不任用同宗的长辈和兄弟。

以此鼓动各路诸侯要按上天的意志来讨伐商纣。

最终周军大获全胜。

这表明A.商朝末年分封制盛行 B.西周主要依据神权维护统治C.商朝等级观念不强 D.商代有明确的宗法观念2.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这些记载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县制B.县制产生的方式比较单一C.秦国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D.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3.唐朝前期,皇帝是监察机构的授权主体,既可亲选御史,也可提名台院长官。

唐后期,随着政事堂的设立,御史“虽职在抨弹,然进退从违,皆出宰相”。

这一变化说明唐后期A.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B.人才选拔权限上移C.藩镇割据严重地削弱中央集权D.监察机制趋于合理4.南宋初年,诗人赵鼎把北宋中央体制形象地概括为:“枢密院调发军马,而三省不知;三省财用已竭,而枢密院用兵不止。

”这一概括意在A.肯定宋代分权制衡原则的功效B.否定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C.强调军政分权使政出多门 D.分析导致宋朝积贫积弱的缘由5.“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休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材料反映了A. 元代行省划分的依据是是否山川便利B. 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有良好的地理条件C. 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 作者对元代的行省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6.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

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这一变化表明A.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7.据统计,到1860 年,天主教耶稣会在江南一带设立小学达90 所;基督教传教士设于“五个通商口岸”的基督教新教小学就达50 所,学生有1000 余人。

教育最新K12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

教育最新K12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实验班

定远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入学考试高三实验班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吕氏春秋·当务》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即纣)。

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

纣故为王。

”对此历史事件解说正确的是A. 微子启与仲衍将被分封为诸侯B. 商朝已出现嫡长子继承制度C. 按规定微子启仍将为天下大宗D. 该继位方式彻底消除诸子间的矛盾2.“上古三代时期,商朝人将统御天下的权力看作是天帝的眷顾,并且这种眷顾是持久存在的。

而当周人取代了商人成为华夏共主之后,周人首次提出了天命的迁徙,统治者有可能因为失德而被天命所抛弃,取而代之者则会成为新的宠儿。

”材料表明,上古三代时期A. 政治制度带有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B. 权力的传承必须凭借个人德行C. 最高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 血缘关系成为王朝更迭的依据3.周人“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建立了完善的分封制度及差别明显的“畿服之制”。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 西周统治疆域比较广阔B. 西周推行了严格等级制C. 中央王朝控制能力不足D. 周人比较重视血缘关系4.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不同的人群。

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

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B.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C. 使华夏民族得以形成D. 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5.下图是《西周分封形势图》,依据图中信息可得出A. 分封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B. 封姜子牙于齐是因为齐地富庶C. 分微子启反映了周王统治策略D. 洛邑是最大的诸侯国都城6.据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经开区实验中学2016级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24.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他所指的“新希望”是A利用义和团B.颁布明定国是诏C.预备立宪D.南北和谈【答案】C25. “士子外用儒术以处世,而内修禅学以修身,宋代这种修禅之风在士大夫中流传日盛。

”这表明当时A. 理学陷入困境,亟待推陈出新B. 修禅之风盛行,官场生态恶化C. 士子表里不一,社会风气沉沦D. 异质文化融合,儒家与时俱进【答案】D26.1927年,苏联农村爆发了粮食收购危机,国家采取从富农手中强行征购粮食的非常措施,为了席对粮食收购危机,防止整套以工业化为先导的现代化战略破产。

苏联实施了D A.固定粮食税 B.余粮收集制C.指导性计划 D.农业集体化【答案】D27.宋明理学说的是儒家思想,使用的是儒家术语,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所借以建构思想理论体系的,是佛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

因此,如果不懂中国佛学,对于理学的理解和研究,只会是隔靴搔痒,据此可知宋明理学的特点是A.三教合一 B.儒表佛里 C.重理轻法 D.格物致知【答案】B28.约翰·麦克里兰说:“民主开始得势之后,想提出限制国家权力的论点,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国家的行动已经愈来愈被看成我们透过我们自己选出的代表而产生的行动:代表们的行动就是选民的行动,因为那些行动是他们授权的。

”作者意在说明A.权力无法得到有效限制B.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完善C.宪政与民主的内在冲突D.民主制度建立的艰难过程【答案】C29. 哥伦布的发现成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这样说的理由是地理大发现A. 加快了工业文明的传播B. 拓展了欧洲的世界市场C. 开启了人类全球化进程D. 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答案】C30.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材料表明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明确学生的最高学术目标D.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答案】D31.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

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A.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 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C.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D.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答案】D32.康熙五十四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

清政府以“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A.踹匠罢工不是为了经济目的B.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C.政府立法以管理民营手工业D.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答案】B33.清末民初,在上海出现了“海派京剧”:即用京剧形式表现当时的生活,如《潘烈士投海》、《新茶花》等,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这说明A.海派京剧革新适应现代生活需要 B.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京剧重获新生C.海派京剧是传统戏剧的发展方向 D.京剧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变化【答案】A34.1923年,美国国务卿休斯曾写道:“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苏维埃制度下,一个国家在经济上必然是空架子。

”因此,“苏俄不能输入和输出大量商品。

”随着1923年后美苏贸易的明显增长,1927年,美国国务院不得不承认“俄国这个市场有容纳美国商品,并给美国工业家带来利益的潜力。

”造成美国对苏贸易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CA.美国急于开展对苏贸易转嫁经济危机B.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影响C.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强调国家资本主义D.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逐渐淡化【答案】C35.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会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

基于这一思想,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

由此可见万隆会议A.唤醒了亚非新独立民族国家的自主意识 B.通过了非集团、不结盟的自主外交政策C.符合亚非国家保持独立发展经济的需要 D.为不结盟运动提供理论基础,是其起源【答案】D40.(25分)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材料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

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

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4分)(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6分)(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9分)【答案】(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

(4分)(2)说明: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6分)(3)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6分)(4)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9分)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研究表明: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分界线已经形成。

《史记·货殖列传》对全国划分了四个区域: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其中山西为农牧交错区;山东是农耕区;江南是落后的种植兼渔猎区;龙门碣石以北是高牧区。

(此处山指的是崤山;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龙门碣石均在渤海湾地区——引者注)。

可见当时的农牧业分界:自今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向东北以陕北、陇东泾渭北洛水上游,晋西北山陕峡谷流域南缘龙门山,又东北沿着吕梁山、恒山,接燕秦长城至今辽宁境内。

材料二:历史上,由于政治、军事和民族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分界线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南北漂移的现象。

——均引自《中国北部农牧分界线的历史变迁》请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1)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二世纪,这条农牧分界线呈现出向北抬升的趋势。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分界线北抬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2)从公元四世纪至公元六世纪,农牧分界线又呈现出向南收缩的趋势,请分析收缩的具体原因和影响。

【答案】(12分)(1)原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壮大了中央政权的力量,派蒙恬统军大败匈奴,夺回河南地,移民屯戍;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彻底解决了匈奴问题,农业区随之向北扩展;(3分)影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推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推进了民族融合和西北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也有利于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提供有力保障。

(3分)(2)原因:魏晋时期,中原大一统的局面不复存在,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至黄河流域,用游牧经济取代农耕经济。

农牧业分界线随之向南收缩;(3分)影晌:有利于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完成封建化进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汉时期,由于人口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

(3分)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要之,新生活运动者,即除去不合理之生活,代之以合理之生活。

如何能使国民之生活合理?曰必提倡以“礼义廉耻”为日常生活之规律。

一、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粗野卑陋之行为,求国民生活之艺术化。

……二、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争盗窃乞之行为,求国民之生活生产化。

……三、提倡“礼义廉耻”使反乎乱邪昏懦之行为,求国民之生活军事化。

——《新生活运动纲要》材料二同在竭力推动“新生活”的贺衷寒和张学良,对“新生活”的理解却截然相反。

贺衷寒说:“‘五四’是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完全不要,今天的新生活运动,是把中国固有的精华加以发扬”;张学良却大唱反调:“所有仍在崇信本国精神文明,以为在今日推行新生活运动无其必要的国人,我以为应当赶快觉醒了。

”法学家章渊若当日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只有在一个赏罚分明、贪污绝迹、纪律振肃的国家,社会才有是非,才有公道,而民众才会明礼义,知廉耻,有纪律,守秩序。

”如高华所言:“国民党只是在中央一级实行‘以党统政’,省以下则实行党政的完全分开,在省以下的基层,其党务机构形同虚设。

”——摘自《该不该嘲讽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1)根据材料一,概括国民党推行新生活运动的目的。

(6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生活运动的认识。

(9分)【答案】(1)目的:以儒家“礼义廉耻”为准则,达到国民生活的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以巩固国民政府的统治。

(2)认识:蒋介石理想化地希望新运能使人民改头换面,具备“同民道德”和“国民知识”,从根本上革除陋习,并在基础上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对抗战起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国民党专制、腐败及基层党组织形同虚设等,导致最终失败。

45.(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加之敌方最近使阁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材料二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

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