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圈层相互作用
2020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二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圈层相互作用
(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点】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具体作用 (1)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 (2)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改善岩石圈,促进土壤形成。 (4)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 (5)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返回
吸收
释放 制造或消耗
返回
02
关键能力 · 互动探究
返回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返回
[考点精析]
一明确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返回
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
水 特征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
大气 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尝试解答] (1)__D___ (2)___C__ (3)__A___
[题组精练]
返回
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海拔约2 000~
2 500 m),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
化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
不断上侵,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如图为草本植
【记】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两个词来理解记忆,即“关 联性”和“制约性”。关联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 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就是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 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返回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1.作用 (1)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__动__力__;(2)联系_岩__石 ___圈__、大气
地貌。
返回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题解析【高考真题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图6(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6分)(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6分)(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4分)【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1)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变化进行分析。
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
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
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主要从补给与蒸发角度分析。
2020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圈层相互作用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圈层相互作用一、选择题如图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B.开放性C.整体性D.差异性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发生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是()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B.河网密布,河流径流量大C.土壤多呈碱性,有机质含量少D.流水作用弱,风力作用显著解析:1.C 2.B第1题,图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故选C。
第2题,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土壤多呈酸性,地面河湖纵横,河流径流量大,流水作用强,故B项正确。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3~5题。
3.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5.“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解析:3.A 4.D 5.C第3题,黄土高原的核心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因此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固定表土、减少径流。
第4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那么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需要达到某一阈值才能完成。
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
但是持续放水一方面会影响水库水源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用水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势必会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选项正确,排除B选项。
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四川)一轮复习同步练习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
读图回答1~2题。
1.按图中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B.②①④③C.①②③④D.②④①③2.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答案 1.D 2.A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4万多公顷盐碱地。
读图回答3~4题。
3.两千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主要目的是( )①减少水分蒸发②获得更多的雨水补给③实现自流引水④分段施工,降低工程难度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如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关于此地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B.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C.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答案 3.D 4.C(2017·北京东城区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④①③D.③①④②6.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地形C.水文D.生物答案 5.A 6.D(2019·湖南常德上学期期末)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对着植物拍摄,软件能立即对比辨认出植物,下面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该软件时显示出的三幅图片,读图完成7~8题。
7.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 )A.太行山区B.长白山区C.昆仑山区D.武夷山区8.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 )A.③②①B.③①②C.②①③D.②③①答案7.D 8.A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各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A.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沉积、流水侵蚀B.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侵蚀、流水沉积D.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沉积、流水侵蚀解析:图中显示高空西风在①区域吹起沙尘,并把沙尘带到②区域降尘,则①②分别是风力侵蚀和风力沉积作用。
③④区域接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使其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作用。
③对应区域地势较高且落差较大,流水主要表现为侵蚀作用;④地势低平,流水主要表现为沉积作用。
答案:C2.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图中a、b、c、d各区域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地大力植树造林,防治风沙地退耕还草地种植苹果、柑橘等水果D.南水北调后,d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解析:a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水分条件差,应以植草为主;b地应退耕还草;c地位于黄土高原上,热量条件不能满足柑橘的生长;d地为华北地区,缺水严重,南水北调主要是解决工业和生活用水及部分农业用水,因此华北地区还应以发展用水少的旱地农业为主。
答案:B钱币被称为“国家名片”,人民币则是中国的名片。
目前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一些风景被印上了它们的背面。
读图回答3~4题。
3.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甲图上的景观B.乙图上的景观C.丙图上的景观D.丁图上的景观解析:读景观图可知,甲为长江三峡,乙为珠穆朗玛峰,丙为桂林山水,丁为壶口瀑布。
其中桂林山水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
答案:C4.对乙图上雄伟壮丽的景观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B.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C.由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隆起形成D.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解析:珠穆朗玛峰应为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隆起而成,其雄伟壮丽的景观由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而成,A、C错误,D说法不全面。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含解析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借助上图,可做如下理解。
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3.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4.生物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或鱼类生存造成影响。
知识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一)从环境要素与整体环境特征的关系入手,分析区域环境总体特征的形成与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二)从环境要素发展变化的影响入手,分析区域整体环境的发展变化的成因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
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三)从区域间的环境联系入手,分析区域的环境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
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考点一考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典例1】(2018·天津文综)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8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新人教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间:分钟满分: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景观示意图(图甲)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图(图乙),回答~题。
.为保护图甲中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合理的措施不包括( ).植树种草,恢复植被.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强化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采取措施大幅度改变③自然地理要素,使其变得稳定.关于图乙中环节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夏季降水集中,冬季温和湿润.植被破坏严重,容易形成红色荒漠.夏季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河网稠密,径流量大,水能丰富~.解析:第题,本题考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保持水土可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民众意识等方面考虑。
③自然地理要素是大气,不可能被人类大幅度改变。
第题,图乙中环节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集中,淋溶作用强,易使红壤变得更贫瘠。
答案:[安徽卷]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题。
.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气温、降水、蒸发.降水、蒸发、气温.降水、气温、蒸发.气温、蒸发、降水.风化壳厚度( ).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解析:第题,由图中自然带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自然带热带森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
曲线Ⅰ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降低,应代表降水;曲线Ⅱ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升高,应代表蒸发。
第题,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因此,风化壳的发育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
高考一轮复习同步练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各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A.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沉积、流水侵蚀B.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侵蚀、流水沉积D.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沉积、流水侵蚀解析:图中显示高空西风在①区域吹起沙尘,并把沙尘带到②区域降尘,则①②分别是风力侵蚀和风力沉积作用。
③④区域接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使其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作用。
③对应区域地势较高且落差较大,流水主要表现为侵蚀作用;④地势低平,流水主要表现为沉积作用。
答案:C2.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图中a、b、c、d各区域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地大力植树造林,防治风沙地退耕还草地种植苹果、柑橘等水果D.南水北调后,d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解析:a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水分条件差,应以植草为主;b地应退耕还草;c地位于黄土高原上,热量条件不能满足柑橘的生长;d地为华北地区,缺水严重,南水北调主要是解决工业和生活用水及部分农业用水,因此华北地区还应以发展用水少的旱地农业为主。
答案:B钱币被称为“国家名片”,人民币则是中国的名片。
目前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一些风景被印上了它们的背面。
读图回答3~4题。
3.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甲图上的景观B.乙图上的景观C.丙图上的景观D.丁图上的景观解析:读景观图可知,甲为长江三峡,乙为珠穆朗玛峰,丙为桂林山水,丁为壶口瀑布。
其中桂林山水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要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
答案:C4.对乙图上雄伟壮丽的景观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B.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C.由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隆起形成D.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解析:珠穆朗玛峰应为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隆起而成,其雄伟壮丽的景观由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而成,A、C错误,D说法不全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6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20·潍坊市三模)湿地是位于陆地和水体之间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湿地生物、土壤和水体的系统作用使其具有明显的固碳功能。
青岛大学湿地研究人员对青岛胶州湾潮间带上的碱蓬湿地进行固碳功能研究,通过大量实地观测和实验室分析完成了碱蓬湿地CO2排放通量(通量=排放量-吸收量)变化的数据统计(下图),图中折线分别表示2月、5月、8月和11月的CO2日排放通量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1~2题。
胶州湾碱蓬湿地CO2日排放通量变化图1.折线甲代表的时间是( )A.2月B.5月C.8月D.11月2.与折线乙日排放通量变化相关性最强的因素是( )A.昼夜长短B.温度日变化C.碱蓬生物量D.潮汐变化1.[第1题,CO2的排放量主要来自植物的呼吸作用,8月份气温最高,植被呼吸作用最强,CO2产生的最多,故甲代表8月份;5月份为植物的生长期,呼吸作用较弱;冬季植被枯萎,呼吸作用相对最弱。
第2题,折线乙日排放通量中午最高,说明与温度日变化有密切关系,B正确;一天不能反映昼夜长短和碱蓬生物量变化,A、C错误;潮汐变化主要出现在早晚,D错误。
](2020·运城市5月调研)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两个不同时期典型植被景观分布。
读图,回答3~5题。
3.图示区域的经度范围最有可能是( )A.0°~15°E B.30°E~45°EC.110°E~125°E D.45°W~60°W4.与玉木冰期相比,现代气候( )A.低纬度地区较冷干B.中纬度地区较暖湿C.高纬度地区较冷湿D.温带地区较暖干5.甲处典型植被( )A.季相变化非常明显B.形成深受洋流影响C.在各大洲均有分布D.一般具有耐旱特征3.[第3题,根据现代典型植被景观图可知,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雨林北侧为热带草原,草原北侧为热带沙漠,这种植被更替在非洲大陆0°~30°E之间表现最为明显。
2020届高三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练习题卷: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藏波罗花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3600—5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垫状灌丛的山坡上。
它是一种喜光,耐寒冷和贫瘠的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
气候条件是影响藏波罗花的光合作用和生长的重要条件。
藏波罗花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
下图是“青藏高原自然区分布图”。
据图完成1-3题。
1.在图示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中,藏波罗花最有可能广泛分布的是A.①B.②C.③D.④2.藏波罗花最适合开花的时间是A.12-2月B.4-5月C.6-7月D.8-10月3.在藏波罗花集中分布区,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A.风化作用弱B.生物生产量提高C.大气降水增多D.土地退化加重【答案】1.A 2.C 3.B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北部库赛湖的地理位置及该湖泊中M点的湖底沉积物剖面。
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M点的湖底粗颗粒沉积物形成的地质作用及季节分别是A.风力作用,春季B.流水作用,夏季C.海浪作用,秋季D.冰川作用,冬季5.近些年连续观测发现,湖底粗颗粒沉积层的厚度逐渐变薄,推测其原因可能是A.青藏高原风力减小B.入湖水量逐渐增加C.全球变暖,气温上升D.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答案】4.A 5.D切尔滕纳姆荒地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郊、克里蒂特河畔的绿色原野上,现在几乎寸草不生,和四周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数条灰绿色的若带嵌入其间。
在安大略省,荒地很军见,而在此地发现的荒地更是令人惊叹。
为了保护这珍惜的自然景观,该荒地每年保持着有限的开放时间。
稀土示意切尔膝纳姆荒地的位置及其开放期的景观(图中晨昏线为开放期的晨昏线)。
据此完成6-8题。
6.推测切尔滕纳姆荒地几乎寸草不生的原因是()A.植被破坏,土层薄B.纬度高,气候干冷C.花岗岩石,质地致密D.地势陡峭,水源短缺7.切尔滕纳姆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风方侵蚀D.风力沉积8.切尔滕纳姆荒地的开放时间最可能是()A.3月B.6月C.10月D.12月【答案】6.A 7.A 8.C地表反照率是指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与入射太阳辐射之比。
2020版高考地理(鲁教版)大一轮课时规范练1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
课时规范练1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时规范练第26页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此图可以说明()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存在的③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1.D 2.A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②表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④表示汽车和工厂等向大气中排放CO2。
绿色植物吸收的CO2减少或汽车、工厂等排放的CO2增多,都会使全球气候变暖更加明显。
第2题,读图可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碳的循环过程涉及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多个圈层。
下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的红石景观。
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 000~4 000米的谷地里。
研究发现,此类红石上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是一种先锋植物,之后便为其他植物群落所取代。
据此完成第3~5题。
3.形成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石头可能来源于()A.火山喷发形成的固结物B.冰川融水形成的泥石堆积物C.岩石风化形成的残留物D.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4.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A.粤东B.苏南C.川西D.陕北5.该藻类作为一种先锋植物,对所在区域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是()A.改善生物生存环境B.挤占生物生存空间C.破坏生物多样性D.延缓岩石风化进程答案3.B 4.C 5.A解析第3题,图片所示石头棱角分明,形成时间较晚,A、C、D所指示的外力作用发生过程较漫长,形成时代较久远,在其作用下形成的石头往往比较浑圆,因而只有冰川融水形成的泥石堆积物符合题意。
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海拔较高,有冰川活动;粤东地处亚热带,山区海拔较低,无冰川活动;苏南地区多冲积平原;陕北地区为黄土高原地貌,流水侵蚀地貌显著;川西地区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属于横断山区,海拔较高,冰川活动较多,在高山谷底多发育为低温潮湿的环境。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练)(含解析)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云南省昆明市2018-2019学年期期末)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警告,2019 年上半年厄尔尼诺概率达到80%,受其影响,印度洋至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变弱,且冷空气影响小。
进入5月,云南出现大范围高温干旱天气。
下图为地表系统各圈层关系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各圈层关系描述正确的是()①圈层之间独立存在,互不干扰②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③此次事件中,大气圈的影响居主导地位④此次事件中,水圈的影响居主导地位⑤此次事件中,生物圈的影响居主导地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⑤2.今年5月以来云南持续高温的主要原因是()A.冷空气影响弱,降水少 B.海拔较高,空气稀薄C.东北季风影响时间较长 D.云南森林覆盖率较高【答案】1.C 2.A【解析】1.该题主要考查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故①错②对;根据材料可知,此次事件中涉及到的主要是厄尔尼洛现象造成地区间的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导致的气候异常,故起主导影响的是大气圈,③对,④、⑤错,正确项目为②③,答案选C。
2.根据材料可知,云南持续高温的原因是由于冷空气影响弱,暖湿气流不易凝结导致降水减少,A 对;材料中未体现云南省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降水与海拔没有必然联系,B排除;材料中未体现东北季风对云南省的影响,C排除;材料中未体现云南森林覆盖率较高,且一般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由于蒸腾作用较强,空气中的水汽较多,降水也较多,D排除;正确答案为A。
(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期末)南美洲的“瓶子树”,因其独特的体型而闻名。
多雨时期,它利用发达的根系,最大限度地吸收并贮存水分;干旱季节,则通过落叶或开花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损失。
下图分别为“瓶子树”景观图和南美洲地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瓶子树”主要分布在A.甲地B.乙地 C.丙地 D.丁地4.“瓶子树”储水的时期为A.4月-9月B.6月-9月C.7月-8月 D.10月——次年3月5.影响“瓶子树”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洋流D.海陆位置【答案】3.B 4.D 5.B【解析】3.分析材料可知:“瓶子树”分布区降水季节差异显著,干湿分明,应为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
2020届高三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后练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圈层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圈层的相互作用一、选择题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2.风化壳厚度(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1.B 2.C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地面野草、荆棘丛生,半岛上没有高大树木,但半岛陆地上栖息着181种鸟类,半岛海湾内繁殖着大量鲸等大型海洋动物,是闻名遐迩的“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一直以来,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但近年来日益受到各国游客的青睐。
据此回答3~5题。
3.瓦尔德斯半岛上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海陆位置B.纬度C.地形D.洋流4.不属于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的原因是( ) A.海湾内风浪小、栖息环境好B.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C.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小D.半岛上多盐湖,盐度适宜5.各国游客来瓦尔德斯半岛旅游,看不到的动物是( )A.海狮B.河马C.企鹅D.海豹3.C 4.D 5.B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A.岩石生物大气水文土壤B.土壤生物大气水文岩石C.土壤岩石水文大气生物D.生物岩石大气水文土壤7.如果当地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其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②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河流水位降低④土壤肥力下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A 7.D读某地气候资料图,回答8~9题。
8.能正确反映该地区域特征的为 ( )A.风吹草低见牛羊B.天上无飞鸟,地上乱石跑C.旱涝严重,多风沙D.水网稠密,河湖众多9.随着全球变暖,该地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由落叶林变为常绿林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8.B 9.C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
2020版高考(山东)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课后练习题卷: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1小题,共44分)读近30年来我国喜马拉雅山脉不同海拔内存在冰湖、新增冰湖和消失冰湖的面积变化图,完成1~2题。
1.近30年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冰湖( )A.总体呈萎缩态势B.较低海拔处冰湖变化明显C.各海拔区都呈扩张态势D.海拔5 200米附近冰湖最多2.近30年造成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冰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破坏B.气温上升C.过度引水灌溉D.降水减少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
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0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甲、乙、丙三流域位于我国同一省区,该省区南北跨度不大。
甲流域面积 1 604 km2,流域内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00~830 mm;乙流域面积502 km2,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0~750 mm;丙流域面积777 km2,年平均降水量为509.8 mm。
下表示意三流域植被类型(单位:%)。
据此完成5~7题。
5A.降水量B.流域面积C.地势D.纬度6.甲流域较乙、丙流域植被发育好,则甲流域( )A.年日照时数较长B.降水强度较大C.年平均气温较低D.汛期历时较长7.丙流域无作物地的原因主要是( )A.气候干旱B.热量不足C.土地贫瘠D.深居内陆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辽东湾(如图)是我国水温最低,冰情最重、海冰资源分布最多的海区,但目前仍未大规模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圈层相互作用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1.生物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下列关于生物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正确的是()A.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大B.植被加快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C.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D.森林加大径流的季节变化下图反映了鄂尔多斯地区在湿润期和干燥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读图完成2~3题。
2.影响图示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水分B.热量C.光照D.海拔3.气候变化导致鄂尔多斯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地带性特征B.差异性特征C.周期性特征D.整体性特征读图,完成4~5题。
4.使得雅鲁藏布江和黑龙江水文特征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图中箭头()A.①B.③C.⑤D.⑦5.能反映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②B.④C.⑥D.⑧读图,完成6~7题。
灌溉、绿洲效应与水、气、生物相互作用示意图6.下列关于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搭配正确的是()A.①——土壤比热容减小B.②——地面蒸发的水量减小C.③——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D.④——气温年较差变大7.①环节导致“大气温度变幅减小”,蕴含的地理原理是()A.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B.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
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8~9题。
8.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增加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D.河流含沙量增加★9.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②水库面积增加③经济林面积增大④灌溉面积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10~11题。
10.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11.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减少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早第三纪,我国副热带地区气候干燥,形成沿东西向分布的红色碎屑岩系。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挤压,在第四纪青藏高原隆起,从而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格局。
读图,完成12~13题。
★12.西北地区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和纬度范围分别是()A.亚热带B.温带C.25°N~35°N D.35°N~45°N★13.青藏高原隆起后,下列区域的气候变化正确的是()A.柴达木盆地变冷、变湿B.四川盆地变暖、变干C.塔里木盆地变冷、变干D.北京夏季降水量增多三、综合题(共30分)14.某地理兴趣小组为研究地球环境整体演变过程,对湖泊系统进行了模拟,下图为模拟过程图。
读图回答问题。
(15分)(1)图示湖泊系统包括的自然地理要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分)(2)图示a→b阶段的湖泊系统演变,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3)到d阶段后,湖泊周围大气环境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15.(2014·山东鱼台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5分)材料一公元3世纪以前,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湖众多,胡杨林茂盛,土地肥美,楼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但到了公元4世纪,楼兰的名字突然从中外文献中销声匿迹了。
如今人们看到距塔里木河尾闾不远处,楼兰古城的遗址默然静卧,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沧桑。
材料二据《汉书》记载,罗布泊“为西域巨泽……东西二百余里,南北宽百余里,冬夏不盈不缩”。
后来,罗布泊北移,胡杨树枯死;同时人们为增加田地烧荒,砍伐林木,罗布泊不断萎缩、干涸……接着,狂风肆虐,流动沙丘逼近。
楼兰城水源枯竭,居民弃城而走,楼兰城被沙丘掩埋。
今天的罗布泊炎热、寒冷、干燥、风沙四起。
材料三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图。
(1)材料体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征,其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2)楼兰消失、罗布泊完全干涸与全球气候的变化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在其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答案1.选C生物的根系发育在岩土中,必然对岩石有一定的破坏作用,这就是生物风化作用,故C项正确;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故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小、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减缓径流速度。
2.A 3.D第2题,图中自然带东西更替,南北延伸,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
第3题,图中从湿润期到干燥期,气候的变化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4.A 5.C本题组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与河流区域内的气候、地形、植被等等各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黑龙江和雅鲁藏布江水文特征的差异主要是气候差异造成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流水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表示水文对地貌影响的是⑥。
6.C7.D第6题,土壤中水分增多,比热容就会增大,同时地面植被覆盖率也会增加;②表示土壤中水分增多导致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加;④表示蒸腾作用加强,空气中的水汽和云量增多,导致气温年较差变小。
第7题,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土壤中的湿度增大,则其比热容随之增大,地面增温和降温的幅度减小,大气温度的变化幅度也随之减小。
8.C9.B第8题,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
第9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
10.AC11.BC第10题,自然环境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
第11题,植被破坏,该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量和降水量减少,调节径流能力减弱而使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也因水分下渗减少而减少。
12.AC13.CD第12题,据题意分析可知,西北地区早第三纪为“副热带地区”即亚热带,亚热带的纬度范围为25°N~35°N。
第13题,青藏高原隆起后,柴达木盆地变冷、变干,四川盆地变暖、变湿(季风气候更加明显)。
14.解析:本题通过湖泊演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
第(1)题,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a→b阶段,湖泊中的鱼类消失,而水草等植物增多,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第(3)题,随着湖泊消失,该地的气候变得干旱,降水变率增大,暴雨等恶劣天气增多。
答案:(1)气候、水、土壤、生物、地形(2)鱼类死亡,植物增多水体发生富营养化(3)降水减少,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且多暴雨等恶劣天气15.解析:第(1)题,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含义的角度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第(2)题,全球气温升高、蒸发增强,楼兰地区更加干旱、罗布泊干涸、楼兰消失与全球气候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气候的变化。
答案:(1)整体性一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二是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三是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2)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升高,蒸发增强,使干旱地区更干旱,因此,楼兰的消失、罗布泊完全干涸与全球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加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