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共29页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二节第一课时水圈的组成海水的性质及作用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二节第一课时水圈的组成海水的性质及作用学案鲁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005f92c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13.png)
第一课时 水圈的组成、海水的性质及作用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规律。
(区域认知),综合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时空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综合思维)一、水圈的组成 存在形式 特点 意义海洋水(96.538%) 海水是水圈的主体 在地表环境形成和演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陆地水(3.461%)陆地淡水 主要包括冰川、地下淡水和其他淡水。
绝大多数以冰川的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纬度、高海拔地区陆地咸水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大气水(0.001%) 大气层中的水分二、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1.海水温度(1)热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2)分布规律①水平分布:表层海水温度一般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海区,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
②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表层温度变化大,一定深度以下变化不大;高纬度海区存在冷中间层。
(3)地理意义①海洋水量多,热容量大,是地球的热量储存库。
②海水比热容比陆地、大气都大,可调节大气温度变化。
③海水温度增高,体积膨胀会引起海平面一定幅度的上升。
④局部区域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会引发气候的异常变化。
[温馨提示](1)海水的热量收支①海水的温度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②海水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③海水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④海水热量收入大于支出时,海水温度不断升高,热量收入小于支出时,海水温度不断降低。
(2)海水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赤道附近由于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陆地对海洋表层水温影响较大。
在吸收热量相同的情况下,陆地温度要比海洋温度多得多,同时陆地上方大气吸收的热量也比海洋上方大气吸收的热量多得多,这些热量传递给同纬度的海域,导致世界上水温最高的海域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北纬10°附近。
2.海水盐度(1)定义: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质量。
(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地理》目录
![(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地理》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511d161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11.png)
(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目录必修一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三节水圈与水循环 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 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 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必修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单元活动学用地理统计图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第二节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单元活动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管理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旅游业与地理环境 单元活动学用电子地图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 第三节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 单元活动全球定位系统与交通运输鲁教版必修三目录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单元活动学会分析区域差异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单元活动学会小区域调查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单元活动走进“数字地球”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第二节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第三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单元活动探究区域开发与整治 选修一 第一单元浩瀚的宇宙 第一节宇宙概观 第二节宇宙的起源和恒星演化 第三节探索宇宙 单元活动学会使用星图 第二单元神奇的太阳系 第一节太阳及太阳系 第二节地球的卫星——月球 单元活动学用小型天文望远镜 第三单元永不停息的地球运动 第一节地球的演化 第二节地质构造 第三节全球构造理论 单元活动学用简单的地质图 第四单元多彩多姿的地表形态 第一节主要地貌类型 第二节外力作用 第三节地表形态的演化 单元活动进行野外调查 选修二 第一单元探索海洋的奥秘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第二节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 第三节海岸带与全球海平面变化 单元活动收集海洋资料 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 第一节海水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及. 第二节海洋矿产资源及其开发 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开发 单元活动模拟海岸带开发规划 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 第一节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第二节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 第三节海洋环境保护 单元活动调查海洋环境 第四单元维护海洋权益 第一节维护海洋权益 第二节我国的海洋国情 第三节我国的海洋权益 单元活动研究海洋问题 选修三 第一单元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第一节长盛不衰的 "朝阳产业" 第二节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单元活动调查家乡的旅游业 第二单元旅游景观欣赏与旅游活动设. 第一节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第二节旅游景观欣赏 第三节旅游活动设计 第四节旅游安全防范 单元活动设计“一日游”活动方案 第三单元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规划 第一节旅游资源评价 第二节旅游规划 单元活动学会评价景区旅游资源 第四单元旅游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旅游环境保护 单元活动旅游环境保护辩论会 选修五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环境-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单元活动环保考察活动 第二单元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第一节资源问题及其表现 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第三节资源及生态保护 单元活动环保辩论会 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环境污染- 第二节工农业污染的防治- 第三节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单元活动环保综合探究活动 第四单元环境管理与金球行动 第一节环境管理 第二节国际行动 第三节公众参与 单元活动环保小展览 选修六 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环境- 第二节环境问题及其实质- 第三节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单元活动环保考察活动 第二单元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第一节资源问题及其表现 第二节生态问题及其表现 第三节资源及生态保护 单元活动环保辩论会 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一节环境污染- 第二节工农业污染的防治- 第三节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单元活动环保综合探究活动 第四单元环境管理与金球行动 第一节环境管理 第二节国际行动 第三节公众参与- 单元活动环保小展览。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1节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1节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https://img.taocdn.com/s3/m/6fc2e8225fbfc77da369b114.png)
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2.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物质组成、各层的特点及其成因,并掌握各层与人类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结合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1.低层大气主要的组成物质有哪些?2.二氧化碳和臭氧在地理环境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气温分布有何特点?对人类活动分别有何影响?4.大气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有何影响?5.什么是大气逆辐射?它有何地理意义?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作用(1)氮:含量最多,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氧: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3)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4)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人类生活的舒适度。
(5)尘埃:可以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是云雨形成的凝结核,但会危害人类呼吸系统。
[特别提醒]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干洁空气中各种气体所占的比例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上是不变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却是因时因地而异的。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而变化;水汽主要聚集在大气的低层,一般是夏季多于冬季,低纬多于高纬。
固体杂质也多集中于大气的低层,随地区、时间和天气条件而变化;固体杂质一般是陆上比海上多,城市比乡村多,冬季比夏季多。
(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各层特征比较垂直分层气温特点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关系A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最为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平流层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特别提醒](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高中地理文综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学习笔本
![高中地理文综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学习笔本](https://img.taocdn.com/s3/m/a147e1366137ee06eef9183d.png)
高中地理文综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学习笔本第一讲地球的圈层与地壳物质循环一、地球的圈层结构1.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①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②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莫霍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古登堡面,横波消失,纵波减慢。
③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KM,海洋平均6KM);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在海洋上缺失。
④软流层(400KM):位于上地幔,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⑤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⑥地核中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部圈层判读方法:先找莫霍面和古登堡面(2900KM),区分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
在地幔中找出软流层(400KM),确定出岩石圈(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二、地壳物质循环1. 三大类岩石及其特征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玄武岩,表面有气孔)和侵入岩(花岗岩)。
沉积岩经外力作用形成,代表岩石有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
其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上新下老)和含有化石(常见沉积矿床,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石灰岩广泛分布地区形成喀斯特地貌,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地下溶洞广布,导致地表水下渗严重。
变质岩经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形成,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岩层的形成顺序:沉积岩层,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岩浆岩层,岩浆侵入晚于被侵入地层;变质岩层,晚于相应岩浆岩地层。
2.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岩浆:“三进一出”或“一进一出”,一进是变质岩,一出是岩浆岩。
岩浆岩:一进三出。
沉积物指向一定是沉积岩,岩浆如果出来的是两个箭头,一个是喷出岩,另一个则是侵入岩。
第二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它们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使地表趋于平坦。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课件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课件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00f2ae83a0116c175f0e4833.png)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的形成
喷出:玄武岩
侵入:花岗岩
岩浆
沉积岩的形成
变质岩的形成
接触带
石灰岩 岩浆
变质
石灰岩
大理岩 岩浆
小结
岩石 成因 常见岩石 主要特征
岩浆岩
岩浆上升 侵入岩:花岗岩 侵入岩:结晶度好 冷却凝固 喷出岩:玄武岩 喷出岩:具有气孔构造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 石 圈 与 地 表形态
课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学习目标:
• • • • 掌握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岩石圈的结构 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读下面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问题 (1)填出地壳物质循环运动的四个组成部分 A 沉积岩 B 变质岩 C 岩浆 D 和E 均属于 岩浆岩
(2)C 经过 上升冷却凝固 转化为 D,B 经过 重熔再生 转化为C
(3)一般地说,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的是 A
(字母)
花岗岩
玄武岩
玄武岩、花岗岩哪类岩石适合做建筑材料?
一、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陆地
海洋
2 、 岩 石 圈 的 结 构
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地幔
地核
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小结
3 层,由内向外依次 1、地球的内部圈层共有____ 地核、地幔和地壳 , 是________________ 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 分界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2.1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2.1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https://img.taocdn.com/s3/m/34b3957fd0d233d4b04e691b.png)
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大气圈的组成低层大气成分作用干洁空气氮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固体杂质①影响人的呼吸系统②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③作为凝结核,有利于促进云雨的形成(1)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A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最为密切续表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B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作用C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B地面的长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1)平流层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3)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可到达地面。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增温,并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2)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起保温作用。
一、判断题1.对流层的厚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
( )2.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 )3.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 )4.同样性质的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地表辐射也就越强。
( ) 5.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晴天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 )①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②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③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④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B7.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A.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B.近地面大气吸收太阳辐射C.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D.大气散射把热量还给地面答案:C8.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间为( )A.日出前后B.子夜C.午后2时左右D.正午答案:C9.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因为( )A.大气吸收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少B.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C.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少D.地面吸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解析:选B。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6讲水圈与水循环课件鲁教版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6讲水圈与水循环课件鲁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11f7ce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1.png)
(3)影响 ①是地球的__热__量___储存库;②海洋对大气温度变化具有__调__节___作用;③局 部区域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还会引发_气__候____的异常变化。 2.海水盐度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的__盐__类___物质的质量。世界海水的平均 盐度为 35‰。
(2)影响因素 ①主要与__降__水__量___和_蒸__发__量____有关。 ②__陆__地__径__流______、结冰和融冰、_洋__流____等均会对海水盐度产生一定的影 响。 (3)与人类的关系:如利用海水蒸发可以制取__食__用__盐___和工业盐。
思考 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水循环类型有何差异? 外流区域既发生海陆间大循环,又存在陆上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大循环为主; 内流区域以陆上内循环为主。
方法 水循环类型的判定 一看发生的领域:是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大循环的环节最多,陆上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 了植物蒸腾这一环节。 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注意 受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主要表现为改变时间分配 规律——修建水库;改变空间分布规律——跨流域调水。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地表不同区域的各种水体相互__联__系___、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更新。 (2)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___物__质__迁__移_____。 (3)促进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__能__量__交__换______,对地表温度具有一 定的__调__节___作用。 (4)可以改变一些地区的__生__态___和生活环境。 (5)改造着__地__表___形__态____。
D.大陆架海区,水温变化最小
【解题流程】
读长江口海水盐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 3~4 题。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PPT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PPT](https://img.taocdn.com/s3/m/211dec6fb90d6c85ec3ac66e.png)
---------------------------深化整合----------------------宇宙生命探索问题的分析
(1)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的分析思路
(2)宇宙生命探索的分析方法 在分析某行星是否有生命物质存在时可从“四看”入手分析:
考点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第 5 题,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地区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 区。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稀薄,且远离海洋,全年降水少, 光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很丰富;而黄土高原、山东半岛和东南丘陵位于东部季 风区,夏秋季节受夏季风影响阴雨天较多,太阳能资源相对不丰富。第 6 题,太 阳能光热电站通过反光板聚焦太阳能发电,使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会降 低地表温度,故 A 错;反光板的亮光会使过往飞机的驾驶员眼花缭乱,但不会干 扰飞机电子导航,故 B 错;分散的太阳能经过反光板聚焦后会使发电站上空的温 度很高,导致过往鸟类被高温灼伤,故 C 对;太阳能光热电站与农作物产量无相 关性,故 D 错。
命题点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014·全国卷Ⅰ)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 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 5~6 题。
5.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6.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①外部条件安稳全定的的太宇阳宙光环照境
②自身条件适适合宜生的物温生度存条的件大气条件 液态水 的存在
命题点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2016·上海闵行一模)2014 年 11 月 13 日,在经历了长达 10 年的飞行后,“罗 塞塔号”彗星探测器的着陆器成功登陆“楚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这是人 类航天器首次登陆彗星。回答 1~2 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探测器在飞行中要对抗宇宙中高真空、超高温、强辐射等环境 B.探测器在飞行中可借助太阳系天体引力加速和变轨 C.彗星质量较小,一般围绕行星运转 D.着陆器是降落在彗星长长的彗尾上的
详解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1.3地球的圈层结构(32张PPT)
![详解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1.3地球的圈层结构(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c213140fad6195f302ba636.png)
详解教材: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 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 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 态,可分为海洋水、陆 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 系最为密切,它主要可 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详解教材: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 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 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 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 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 度约 20 千米。但是,生物的 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 100 米到水面以下 200 米的范围 内。这一薄层处在大气圈、水 圈、岩石圈的接触带,可以说 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详解教材:地震构造示意图
详解教材:世界十大地震灾害排名及死亡人数统计
第一名: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死亡人数83万; 第二名:1973年10月11日---印度加尔各答大地震 ---死亡人数30万。 第三名: 2004年12月6日-- 印度洋地震海啸-----死亡人数292206人。 第四名: 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海地地震死亡人数27万。 第五名:1920年12月16日25分53秒中国宁夏海原大地震死亡人数27万。 第六名: 公元526年叙利亚安提俄克大地震。死亡人数25万。 第七名: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秒中国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24万。 第八名: 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墨西拿大地震。死亡人数16万。 第九名: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大地震-----死亡人数是14.2万。 第十名: 2018年9月6日日本北海道地震----死亡人数是13.7万。
详解教材:中国地震带
详解教材:中国地震带的分布
中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 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 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 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中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 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岩石圈
![岩石圈](https://img.taocdn.com/s3/m/86af7188bceb19e8b8f6ba82.png)
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 三角洲—河口
C
A B
甲
2、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现象的形 成有何不同? 黄土高原—风力堆积
千沟万壑—流水侵蚀
作业
1、习题案P20—21 2、自主探究P29—31 1—17 二 . 2、 3
导学案P39 ACDCBA
(1)②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容易被侵蚀成 谷地 山岭 (2)看图 (3)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 似的是 (多项选择)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蛱 C.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认识地球圈层
地 核
地 球
外部圈层(地表以上) 内部圈层(地表以下)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核、地幔、地壳
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
预习展示:
(2)地壳各处厚度不均,大陆地壳 地壳 较 厚 ,大洋地壳较 薄 。 地 (3)软流层主要分布在 地幔上部 。 幔 是岩浆的发源地。 (4)岩石圈包括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 地 部分 和 地壳 。是由岩石组成的。 核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 可分为三 变质岩 。 大类: 岩浆岩 ,沉积岩 ,
压力 或_____ 拉力 , 2、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 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若发生____ 断裂 , 位移 ,形成断层。 错动 、____ 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_____
断层的形成
断块山 陡崖
谷地或低地
地表 形态
庐山、华山、泰山 断层一侧上升形成 断块山如:_________
风化作用:(了解) 是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 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 等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岩石风化 为侵蚀提供了条件。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 (共32张PPT)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 (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b15e1a1767f5acfa1c7cdf6.png)
12、 越 是 无 能 的人 ,越喜 欢挑剔 别人的 错儿。 2021/8/82021/8/82021/8/8Sunday, August 08, 2021
13、 知 人 者 智 ,自 知者明 。胜人 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21/8/82021/8/82021/8/82021/8/88/8/2021
17、 一 个 人 即 使已 登上顶 峰,也 仍要自 强不息 。2021/8/82021/8/82021/8/82021/8/8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Page 33
9、 有 时 候 读 书是一 种巧妙 地避开 思考的 方法。 2021/8/82021/8/8Sunday, August 08, 2021
10、 阅 读 一 切 好书 如同和 过去最 杰出的 人谈话 。2021/8/82021/8/82021/8/88/8/2021 6:01:31 AM
11、 越 是 没 有 本领 的就越 加自命 不凡。 2021/8/82021/8/82021/8/8Aug-218-Aug-21
岩浆
高压
冷却、凝固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常见岩浆岩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Page 15
堆积 沉积岩
外
力 侵蚀
沉 搬运
作
积用
岩下
形
成 岩浆
喷出型 岩浆岩
侵入型 岩浆岩
Page 16
沉积岩及特点
裸露岩石
风、流水、冰川、海浪等 风化、外力侵蚀、搬运、堆积、固结
沉积岩
一层一层的沉积(层理结构) 特点
(1)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过程、条件)
高三地理教案: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高三地理教案: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61ec9d9276a20029bd642da8.png)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岩石圈及地壳物质循环【明确考点】岩石圈的结构和组成,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课堂互动】知识点一、地壳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自主学习1.通过对_____传播速度的研究,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圈层,从地心向地表依次为_____、_____和地壳。
2.地壳是一个连续圈层,_____部分较厚,_____部分较薄;3.软流层位于_____(圈层)的上部,是_____的重要发源地;岩石圈是由________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构成。
4.地核以________面与地幔分界,_____很高,_____和密度很大。
合作探究1.读教材图2-1-2岩石圈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是指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两个部分?(2)图中分析软流层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部分?其具体位置和物质组成是怎样的?(3)由图分析岩石圈的位置如何?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4)图中地壳在水平方向上可以分为哪两种?其厚度有什么差异?(5)图中地壳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哪两层?分别有什么特点?2.地壳与岩石圈有何区别?3.地壳分哪几层?由哪些成分构成? 典例剖析读下图,回答:(1)图示圈层名称:A 、B 。
(2)A层由C、D组成,C表示,D表示。
(3)图中显示的A层所具有的特点是。
解析:从图中看出,A表示地壳,B为地核;A层有两层组成,上层C为硅铝层,下层D为硅镁层;图中看出A层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且C 层是一不连续圈层。
答案:(1)地壳地核(2)硅铝层硅镁层(3)地壳厚度不均以及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变式训练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勘探石油。
填图并回答问题。
(1)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在“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中的方框内,填写地球内部各圈层和分界面的名称。
(2)最近,我国在渤海湾发现储量逾10亿吨的大油田。
该油田储量的探明是采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果。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三节生物圈与植被课件鲁教版必修1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三节生物圈与植被课件鲁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e3e59c18172ded630a1cb610.png)
能力二 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 【能力形成】 1.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3.不同区域内的森林生态功能差异:
【情境探究】 塞罕坝位于河北北部,内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
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清代这里是皇帝狩猎之所,康熙在此立“木兰 围场”,清末国力衰微,围场被开围放垦。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出现了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现象。自1962年起,我国开始在这里建设塞罕坝 机械林场,三代人花了55年时间使塞罕坝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塞罕坝目前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加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 满蒙民族风情,形成了国家一级旅游资源。
A.土壤肥力较差
B.灌溉水源不足
C.光照条件较差
D.人为破坏严重
(2)成都二环路高架桥栽植的爬山虎作用最不显著的是 ( )
A.减少日晒风吹,降低桥墩风化程度
B.拦截大气降水,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C.减少阳光反射,提高日间行车安全
D.美化城市环境,增加负氧离子含量
【解析】(1)选C,(2)选B。第(1)题,高架桥下的土壤条件与周边房屋墙体外的土 壤条件相差不大;成都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高架桥下与周边地区的降 水条件差不多;高架桥下的光照条件不如周边房屋墙体外的光照条件好,影响到 了爬山虎的生长速度;二环路高架桥下车辆较多,行人较少,不会出现整体的严重 的人为破坏。第(2)题,桥墩爬满爬山虎,可以减少日晒风吹,降低桥墩风化程度; 爬山虎位于高架桥下,无法拦截大气降水;爬山虎是绿色植物,能够减少阳光反射, 提高日间行车安全;城市中的绿化带具有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枝叶茂密还可以 增加负氧离子含量。
B.温带荒漠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2张PPT)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f5d0501f90f76c660371a7f.png)
莫霍 界面 古登堡界面
组成 分层
最活泼 的圈层
19
练习:
1、〔2008年上海高考题〕地震波横波 〔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 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 〕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
C、S波、P波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
20
练习:
〔一〕地壳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 地 壳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局部,高山.高原区 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结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 km 构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16
(三)生物圈 地球外表有生命的地带被称 为“生物圈〞。
问: 生物圈的范围(上到哪,下到哪)? 生物圈和生物的区别?
它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植物、动物和微 生物〕及其赖以生存和开展的环境〔空气、水、 岩石、土壤等〕
17
由气体和悬浮物 气体和悬浮 是地球自然环
组成的包围地球的 物质,主要成 境的重要组成
速度{千米/秒)
33
上地幔
地壳
下地幔
地幔
2900
外核
地核
内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
活动
读图思考: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
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霍界面和古登堡 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 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复习课件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复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db6152be23482fb4da4c0e.png)
归 纳 总 结
北半球
气旋 反气旋 中心 气压 水平 方向
垂直 方向
天气
过境前后气压 变化曲线
气 压 气 压
时间
低 高
逆时针 辐合
顺时针 辐散
上升 下降
阴雨
晴朗
时间
冷气团
低
A B 甲 暖气团 C D
世界洋流模式图
90 °N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30°N——90°N) 极地东风带 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60°N 副极地低气压带 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0°——60°N) 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N 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东北信风带 0°
极地东 风带
东南信风带
900S
600S
300S
00
300N
600N
900N
极地高 副极地低 副热带高 赤道低 副热带高 副极地低 极地高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A
B
北极 南极
C
E F F E 1、A图表示北半球的 夏季(季节),因为气压带和风带 偏 北 (南、北); C图表示北半球的 冬季 (季节), 因为气压带和风带偏 南 。 2、E代表的气压带名称是 副极地低气压带 ;F代表的气压带名 称是 副热带高气压带 ;G代表的风带名称是 西风带 。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西风漂流 北赤道暖流 南赤道暖流 西风漂流
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0°——60°S)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S 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东南信风带
西风带 40°S 40°S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的西 风漂流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S 极地东风带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1.2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1.2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ae30be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a.png)
这几层结构的状态分别为:蛋壳——固态;蛋白——固态; 蛋黄——液态。
阅读下列资料,了解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
资料一
古代中国人认为地下有十八层地狱;有的古代哲学家认 为地球内部充满了水,在上古时期暴发造成了大洪水的灾难。
资料二
近代,人们发现在矿井中越往深处温度越高,根据这种 温度增加的速度来计算,地心的温度应高达10万摄氏度,在 这样的高温下,任何物质都会变为气态,于是形成
煮得半熟的鸡蛋由外向内的结构为蛋壳、蛋白和蛋黄,鸡蛋的结构呈现的是一种圈层结构。
这几层结构的状态分别为:蛋壳——固态; 古代中国人认为地下有十八层地狱;
2 900km
经现代探测仪器的测算,地球内部的温度增长速度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由此,人们推算出地核中心的温度约为5 000℃。
可以随着通过物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氧化碳(CO2)0.
氮(78N%2)销(售7N8额2%), 氮,
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及其按体积所占的百分比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 圈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它包 括地表水(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 水等。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
认识圈层结构
如果把地球比作鸡蛋, 那么地壳相当于蛋壳, 地幔相当于蛋白, 地核相当于蛋黄。
蛋壳 蛋白 蛋黄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面 古登堡面
鸡蛋示意
地球圈层结构示意
煮得半熟的鸡蛋由外向内的结构为蛋壳、蛋白和蛋黄,鸡蛋
的结构呈现的是一种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7张PPT)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c2dfc2d01f69e3143329483.png)
地壳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地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 高原区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
壳 甚至缺失
结 构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 km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27
小结:
内部
地
圈层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划分 依据
组成 大气圈
地震波
地壳 地幔 地核
外部 圈层
水圈 生物圈
纵波 横波 莫霍 界面 古登堡界面
24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地震波:E___横_波____,F__纵__波____。 (2)不连续界面:A__莫_霍__界_面__,B_古_登__堡_界__面_。 (3)圈层;D__地__壳____,C___外_核____。 (4)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11
地核
地壳
地核:组成物质可能是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外核:呈液体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地壳流动,可 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呈固态
外核
地
核
内核
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厚度约3400千米。
分为:内核和外核。
12
圈层的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33
上地幔 地 幔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