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之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1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完成1~3题。
1.岩石属于良好建筑材料
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P、Q两处地形成因的说
法正确的是
A.只受外力作用
B.只受内力作用
C.内、外力共同作用
D.强大挤压力作用
3.岩石年龄相近的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读某地区等温线示意图(单位℃),判断4~6题。
4.该地区及当前的季节为
A北半球冬季 B北半球夏季
C南半球冬季 D南半球夏季
5.P地区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座山,山上有冰川
B一座山,山顶海拔可能达2000米
C地势低洼,有沙漠分布
D周围广泛分布亚热带常绿林
6.分析某海湾放大图,其中最适宜建港口的位置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我国某山地1月和7月平均气温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7-9题。7.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山最可能位于
A.15°N附近
B.25°N附近
C.35°N附近
D.45°N附近
8.关于该山地气温垂直分布的正确说法是
A.1月气温递减率比7月大
B.1月出现逆温现象
C.7月气温递减率低处比高处大
D.该山顶有永久积雪
9.导致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
A.到达的太阳辐射少 B.到达的地面辐射少
C.到达的大气辐射少 D.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下图反映的是某月30°N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回答10~11题。
10.该图反映的是
A.1月气压分布状况
B.4月气压分布状况
C.7月气压分布状况
D.10月气压分布状况
11.G2气压中心是
A.夏威夷高压
B.亚速尔高压
C.印度低压
D.冰岛低压
12.我国某高山地区,降水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最可能的是
读四个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完成13~14题。
1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14.仅分布在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关于地质构造与资源开采、工程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隧道工程应避开断层带
B.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
C.石油、天然气常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D.断层地带有利于建设水库
16.读右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压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读图,回答17~18题。
17.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A.生物圈 B.水圈
C.①圈层 D.②圈层
18.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它圈层中
C.①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②中硅铝层在海洋下缺失
二、双项选择题
读地貌素描图,回答19~21题
19.因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丙
D 乙、丁
20.属于沉积地貌的是
A 甲、丁
B 乙、丙
C 乙、丁
D 甲、乙
21.分布在干燥地区的是
A 丙、丁
B 甲、丙
C 乙、丙
D 甲、丁
图为P、Q地某时“气温水平分布”和“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判断22~24题。
22.图示地区所属半球和此时
季节是
A.北半球
B.南半球
C.夏季
D.冬季
23.此时,P-Q之间盛行
A.海风
B.陆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24.图示时期,下列叙述可信
的是
A.我国南方进入多酸雨季节
B.非洲草原上动物向南迁徙
C.纳赛尔水库上游来水减少
D.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最小
25.若右图是水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表示海洋,则
A.箭头①可能表示大气降水
B.箭头①可能表示水汽输送
①②
C.箭头②可能表示蒸发
D.箭头②可能表示地表径流
26.如果下图表示某条河流一年内不同时期
的流量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可能
A.修建了水利工程
B.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
C.加固了防洪大堤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题号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题号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三、综合题
27.读下图回答(15分)。
(1)填出左图中数码所在地的气候类型名称,并从右图中选择其相应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地点气候类型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气候成因
④
⑧
(2)对比①、②两地的气候特征:从降水分析①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气温分析:①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③和⑥两地气候特征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