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核杆菌及其引起疾病的研究

合集下载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结核病(TB)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和特征,为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我国卫生部门开展了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调查的结果和结论。

本次调查采用了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抽取了315个县(区),每个县(区)抽取了1000名15-69岁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的内容包括: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患者发现和治疗的现状、密切接触者筛查和预防性治疗情况等。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总体较低,仅有9%的受访者能够正确回答什么是结核病, 6%的受访者知道结核病的传播途径, 8%的受访者知道如何预防结核病。

调查发现,我国肺结核的患病率为459/10万,而报告率仅为64%。

其中,涂阳肺结核的患病率为64/10万,治疗成功率为86%。

调查还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治疗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和治疗不彻底等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仍面临严峻的形势。

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结核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加强患者发现和管理工作,提高报告率和治疗成功率。

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提高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增加投入,提高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经费保障水平。

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预防和控制结核病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工作圆满完成。

本次调查报告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全国结核病的流行病学数据,为制定更有效的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岁以上的人口进行了抽样调查。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医学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样本进行了全面的结核病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评估。

牛结核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牛结核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牛结核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牛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致动物传染性疾病,对养殖业和公共卫生产生严重影响。

为了提高牛结核病的防控水平,近年来针对牛结核病的防控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牛结核病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1.检测技术的进展:过去,使用皮内试验和血清学检测方法是常用的牛结核病的诊断方法。

然而,这些方法准确性有限,易受到非特异性反应的干扰。

近年来,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逐渐得到应用,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PCR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存在。

2.病原学研究:了解牛结核病的病原学特点对于防控牛结核病非常重要。

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牛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的分离和鉴定,研究人员发现了牛结核病的毒力因子、抗药性以及菌株的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学研究为疫苗研发、疾病防控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重要依据。

3.疫苗研发:目前,针对牛结核病的疫苗研发仍处于早期阶段,但一些研究表明,使用疫苗可以显著降低牛结核病的发病率。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牛结核病疫苗进行了系统评价,并对轻毒化疫苗、BCG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进行了研究。

虽然目前尚未有一种足够有效的疫苗用于牛结核病的预防,但这些疫苗的研发为改进牛结核病防控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4.环境控制:牛结核病是一种多病原体感染的疾病,长期居留在感染环境中易受到传染。

因此,环境控制对于防控牛结核病非常重要。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改善畜舍环境、控制野生动物与牛的接触以及改变养殖方式等方法,成功地减少了牛结核病的传播。

5.兽医管理和监控:牛结核病的防控还需要加强兽医管理和监控。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建立结核分枝杆菌的监测网络、加强养殖场消毒措施、建立结核分枝杆菌检测中心等方式,有效地提高了牛结核病的监测和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牛结核病的防控技术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挑战。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牛结核病的检测技术,加强病原学研究,推动疫苗的研发,改善环境控制措施,并加强兽医管理和监控工作,以进一步提高牛结核病的防控水平和降低其对养殖业和公共卫生的影响。

布结核杆菌感染的治疗及康复服务研究

布结核杆菌感染的治疗及康复服务研究

布结核杆菌感染的治疗及康复服务研究布病结核杆菌感染的治疗及康复服务研究引言:布病是一种由布病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的牧区,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健康。

治疗及康复服务对于布病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布病结核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以及相应的康复服务。

一、布病结核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布病结核杆菌感染的治疗首要方法是药物治疗。

一线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二线药物有瑞芬太尼、吡嗪酰胺等。

治疗时间一般为6-12个月,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延长治疗时间。

药物治疗的关键是规范使用药物,按时按量服药,并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2. 手术治疗对于存在病灶并发症的患者,或者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手术治疗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手术主要包括病灶切除、肺叶切除或肺叶切除术。

手术治疗在解除症状、减少病灶负荷和辅助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手术治疗需要在规范的医疗条件下进行。

3. 支持性治疗布病患者也需要适当的支持性治疗。

这包括高蛋白饮食、营养补充、休息等,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康复能力。

此外,合理的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也对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布病结核杆菌感染的康复服务1. 基础康复服务布病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提供基础康复服务,包括定期随访、病情评估等。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监测,并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2. 心理康复服务布病患者长期接受治疗,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心理康复服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提供心理咨询、支持小组、心理疏导等服务,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康复效果。

3. 社会康复服务布病结核杆菌感染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因此,社会康复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

社会康复服务包括职业康复、生活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

通过提供相关支持和帮助,帮助患者重新适应社会生活。

4. 家庭康复服务布病患者的家庭康复服务在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核病流行及其耐药现状

结核病流行及其耐药现状

结核病流行及其耐药现状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常见于肺部,但也可以侵犯其他器官。

结核病在世界各地经常流行,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1000万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其中大约1.5万人死于结核病。

在一些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国家,结核病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而且,不幸的是,近年来结核病的耐药现象愈演愈烈,给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一、结核病的传播途径结核分枝杆菌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

当病人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菌便随着痰液喷出,进入空气中。

如果其他人吸入了受感染者排出的痰液,便有可能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因此,结核病通常在密闭、拥挤、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传播,如监狱、医院和贫民窟等。

二、结核病的症状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并不一定会发展成结核病,只有当免疫系统无法消灭病菌时,才会出现症状。

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包括:1. 持续咳嗽2. 咳嗽痰液含有血丝3. 胸痛4. 恶寒与发热5. 身体消瘦和虚弱6. 白天易疲劳或失去食欲7. 呼吸困难三、结核病的耐药现状结核病的耐药问题,使得病情更加严重,较难治疗,患者的生命受到更大的威胁。

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是指某些抗生素对病菌失去了原有的疗效,导致扩散的难度加大。

耐药性包括单药耐药性和多药耐药性。

1. 单药耐药性单药耐药性是指治疗结核病所使用的一种抗生素失去原有疗效的情况。

近年来,单药耐药性的发生率正在上升,大约有14%的结核病患者存在单药耐药的现象。

为预防单药耐药性,建议应根据耐药菌的检测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

2. 多药耐药性多药耐药性是指治疗结核病所使用的两种或更多种抗生素同时失去原有效果的状态。

多药耐药性会导致结核病的治疗难度加大,治疗时间更长,疗效更差,治疗费用更高,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多药耐药性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长,仅在2018年,全球新增了约5万例多药耐药结核病例。

四、结核病的预防与治疗1. 预防措施预防结核病的关键是提高卫生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加强普及结核病的科普教育,增加补充免疫疗法,如卡介苗接种,以提高身体抵抗力。

肺结核疾病研究报告

肺结核疾病研究报告

肺结核疾病研究报告肺结核疾病是一种传染病,属于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疾病之一。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肺结核疾病的研究也在持续深入。

本文将围绕肺结核疾病的研究进展、疾病的流行状况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肺结核疾病的研究进展1.结核分枝杆菌的新治疗方案专家指出,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新疗法将能够有效地加速他们的死亡。

目前,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之一,每年有数百万患者因此而丧命,特别是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

新的治疗方法可以消灭最危险、最难治疗的分枝杆菌“The persister types”,从而消除所有引起从病人到病人传染的菌种。

2.定制化肺结核治疗专家通过发现多个产生肺结核的基因,并使用DNA测序,确认患者的遗传基因类型。

针对患者特定基因型的数据,做出最佳的药物耐药度分析,以实现定制化肺结核治疗。

目前已经有一种叫TB-CARE的针对个体化治疗的计划,目前正在进行试点,预计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3. 免疫存在与否对结核病发生的影响目前研究发现,免疫系统的存在和水平对于肺结核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一项研究中,与肺结核患者相比,未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人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和更高的免疫功能水平。

此外,人们发现结核菌感染与肥胖有关,而肥胖可能已经伤及机体免疫系统。

二、肺结核疾病的流行状况肺结核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种常见疾病。

针对2018年全球公共卫生政策趋势报告指出,2017年全球新结核病患者为1060万人,其中中国的肺结核新增病例为870136例,致死率降至4.4%。

从疾病流行情况分析,肺结核疾病主要流行在亚洲和非洲,这也是因为这些地区受到严重的营养不足、感染和卫生条件不佳等因素的影响。

三、肺结核疾病的防治措施针对肺结核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免疫接种肺结核疫苗是预防结核的主要手段之一。

我国的卫生部门一般会在宝宝出生后不久进行结核疫苗注射。

结核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控研究

结核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控研究

结核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控研究概述: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世界范围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详细探讨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当前的防控策略。

一、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 流行范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0个国家出现了结核病感染。

其中,亚洲和非洲是高负担地区。

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当一个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出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细小水滴,他人吸入这些水滴后就易受感染。

3. 高风险人群:结核病普遍存在于社会弱势群体中,如贫困人口、艾滋病毒感染者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

4. 与HIV/AIDS关系:HIV/AIDS患者易于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且结核病也是HIV/AIDS感染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二、防控策略1.筛查和诊断(1)高危人群筛查: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定期筛查,包括体检、问诊、肺部X光检查以及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等。

(2)新工具的应用:近年来,新的检测方法如基因检测和快速诊断试剂已经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这些新技术能够提供迅速且准确的结果。

2.隔离治疗与管理(1)传染性病例隔离:对于有传染性的结核病患者,需要进行医院或家庭的隔离治疗,以防止其传播给他人。

(2)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结核病管理制度和政策,并提供定期随访和药物治疗监督。

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以确保正确使用抗结核药物。

3.抗微生物治疗(1)合理用药:对于结核病患者,应给予相应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并遵守医嘱完成全程治疗,以防止耐药性产生。

(2)耐药性监测:加强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监测与报告,及时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防止多重耐药和广泛耐药形成。

三、新技术在结核病防控中的应用1. 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准确鉴定细菌株,并快速判断其是否具有耐药性。

这项技术有助于优化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群体流行学方法:通过使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并提供预防策略的科学依据。

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及其疾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及其疾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微 生物 与感 染
J u n l f co e dI f t n , u e 5 2 1 , ( ) 1 71 1 ht : i .u a .d . n o ra Mi bs n ne i s J n , 0 1 6 2 : 1 —2 t / mifd n e u c o r a co 2 p /
FAN i o Pi X a — ng。ZHAG N e Hong W n—
D p r et f net u ia s H ahn opt , ua nv sy S aga 2 04 , h a eat n fc os s s , usa si l Fd nU i r t, hnhi 000 C i m oI i D ee H a ei n
结 核病 是指在耐多药结核病 ( 同时对 异烟肼 和利 福平耐 药 的结 核分 枝杆菌 引起 的结核病 ) 即 的基础 上 , 对 还 氟 喹诺 酮类药物和至少 3种二线静 脉用抗结 核药物 ( 曲霉素 、 卷 卡那 霉素 、 阿米卡 星) 中的 1种耐 药的结核 分 枝杆 菌引起的结核病 。我 国是结核病 高流行 国家 , 耐药结 核病 , 尤其是 耐多药结 核病 给我国人 民经济和生 活
c u e y M y o a t ru asd b c b ce i m t b r u o i wih r ssa c o a e s s n a i n ia i i a y k n s o u c l ss e t e it n e t t 1 a t io i z d a d rf mp c n, n i d f
me h d。wh c e d — e sf rr s l o b e e m i e to ih n e s4 6 we k o e u t t d t r n d.Ot e i g o tc t c n l g e lo h v h i s e h rd a n si e h o o is a s a e t e r o sd a tg s wn di v n a e .Th r a me t f rXDR u r u o i h s n t b e o a e te t n o t b c l ss a o e n c mp e e y e t b ih d e l t l s a l e .S m e s u is s o tde

关于肺结核的临床护理研究

关于肺结核的临床护理研究

关于肺结核的临床护理研究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在肺结核的治疗过程中,临床护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能促进疾病的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肺结核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咯血、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

咳嗽多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大量脓痰。

咯血可为痰中带血或大咯血。

发热多为午后低热,体温一般在 375℃ 385℃之间。

盗汗则表现为夜间睡眠时出汗。

肺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如胸部 X 线、CT 等)、痰涂片和痰培养找结核分枝杆菌等。

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可以发现肺部的病变部位、形态和范围。

痰涂片和痰培养找结核分枝杆菌是确诊肺结核的重要依据,但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较低,有时需要多次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二、肺结核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患上肺结核后,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由于肺结核具有传染性,患者可能会感到自卑、孤独和恐惧,担心受到他人的歧视和排斥。

长期的疾病折磨和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也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应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支持。

首先,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和需求。

用温和、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流,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其次,向患者介绍肺结核的相关知识,包括治疗方法、预后等,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减轻恐惧和焦虑。

同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避免孤独感的产生。

对于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请心理医生进行干预和治疗。

三、肺结核患者的饮食护理良好的饮食对于肺结核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患者应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以满足机体的营养需求,增强抵抗力。

主食方面,可以选择米饭、面条、馒头等。

蛋白质的来源可以是鸡肉、鱼肉、蛋类、豆类等。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胡萝卜、苹果、橙子等。

结核分枝杆菌相关毒力因子研究进展(全文)

结核分枝杆菌相关毒力因子研究进展(全文)

结核分枝杆菌相关毒力因子研究进展(全文)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结核病是全球十大"致死性疾病"之一。

研究表明,Mtb属胞内寄生菌,其感染、致病及预后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宿主免疫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1],巨噬细胞则是该过程中的关键免疫效应细胞。

Mtb感染肺组织时主要由巨噬细胞摄取,且其致病的关键过程均发生在巨噬细胞内环境中,被活化的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活性氮中间产物,使之与吞噬体融合,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然而,在长期的演化进程中,Mtb已经进化出包括产生毒力因子等在内的有效的方法来抵御这些宿主免疫细胞的杀灭效应。

与其他一些细菌病原体产生特定的毒力因子不同,Mtb是通过毒力相关因子和宿主防御反应的复杂免疫过程导致病理损伤,因此对Mtb毒力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涉及结核病发病的不同阶段的相关因子。

早在2003年人们通过鉴定194种Mtb基因,首次粗略评估了Mtb毒力因子的全基因组[2]。

通过转座子定点杂交技术对小鼠感染模型研究显示:有126个基因是Mtb与宿主巨噬细胞作用过程中必需的[3]。

新近研究推断可能有超过400种其他基因在Mtb与宿主巨噬细胞作用过程中是必需的[4]。

这些研究结果为Mtb的毒力基因的定义提供了初步框架,其中许多基因是参与Mtb本身编码基础代谢的毒力蛋白,但更多单个基因在致病过程中的确切作用尚待研究。

目前有关Mtb ESX/Ⅶ型分泌系统产生的分子及细胞膜的几种类型的复合脂质组分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相对较为集中,本文拟就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Ⅶ型分泌系统致病菌可将毒力因子分泌到胞外或定位于细菌表面存在Ⅰ~Ⅶ型分泌系统。

研究表明,Mtb的培养滤液中缺少经典的信号蛋白序列,但存在新的蛋白分泌系统,该系统被命名为ESX/T7SS分泌系统,即Ⅶ型分泌系统。

1.1 ESX-1分泌系统Mtb基因组编码5种Ⅶ型分泌系统(ESX-1~ESX-5),专门用于跨细胞膜运输选定的蛋白质底物[5]。

大学生肺结核病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肺结核病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肺结核病认知情况调查与分析1. 引言1.1 背景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肺部,但也可侵犯全身的其他器官。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约1000万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其中约有140万人死于结核病。

结核病是我国传染病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潜在危害。

在我国,结核病的患病率较高,尤其在一些人口密集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的一员,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也对社会的整体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大学生处于学习和生活压力较大的阶段,他们对于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尤其是肺结核病的认知水平往往较低。

了解大学生对肺结核病的认知水平,分析影响其认知的因素以及评估其对肺结核病防控的意识和知识掌握情况,对于提高大学生自我健康保护意识和改善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背景】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生对肺结核病的认知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大学生肺结核病防控意识的现状和掌握情况,探讨大学生对肺结核病的态度。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了解大学生对肺结核病的基本认知水平,包括对病因、传播途径、症状和防治方法的了解程度;2.探讨影响大学生肺结核病认知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知识水平、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等因素;3.了解大学生肺结核病防控意识的现状,包括对疫情形势的认识、预防措施的采取情况等;4.分析大学生对肺结核病的态度,包括对感染者的看法、对防控举措的支持程度等。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调查和分析,旨在为提高大学生肺结核病认知水平、促进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设计一份针对大学生的肺结核病认知情况的问卷,包括关于肺结核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等内容。

然后,在大学校园内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取大学生对肺结核病的认知水平和态度。

还可以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大学生对肺结核病的认知情况和相关因素的影响。

结核病学专业概述与结核病分类

结核病学专业概述与结核病分类

02 结核病基本概念 与流行病学
结核病定义及传染源
结核病定义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 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 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传染源
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 患者,尤其是未经治疗的开放性肺结 核患者。
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
结核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 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 时,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 被健康人吸入后即可感染。此 外,也可通过消化道和皮肤等 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以下人群感 染风险更高
免疫力低下者
如艾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
与排菌肺结核患者有密切 接触者
如家庭成员、同事、同学等。
全球及我国结核病流行现状
全球结核病流行现状
结核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感染和数十万人死亡。尽管近年来全球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 了一定进展,但疫情依然严峻。
THANKS
感谢观看
多重耐药和广泛耐药结核病应对策略
加强耐药监测
建立健全的耐药监测网络, 及时发现和报告耐药结核病 患者,为制定有效应对策略 提供依据。
规范治疗方案
根据耐药监测结果和患者具 体情况,制定规范的治疗方 案,合理选择抗结核药物, 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加强患者管理
对耐药结核病患者实行全程 督导管理,提高患者治疗依 从性和治愈率,减少传播风 险。
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治疗原则
1
2
强化抗结核治疗,使用多种药物联合。
3
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 辅助治疗。
继发性肺结核
01
特点
02
发生在原发性肺结核之后,由再次感染或内源性复 发引起。

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调控机制研究

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调控机制研究

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调控机制研究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该菌的毒力是导致宿主机体病理改变和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是由多种因素共同调控的。

本文将介绍结核分枝杆菌毒力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1. 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结核分枝杆菌具有多种致病特性,如对宿主细胞的侵袭、抗吞噬作用、抗氧化、抗自由基、抑制宿主细胞凋亡等。

这些特性是其引发和维持结核病的主要原因。

结核分枝杆菌中一些重要的基因和蛋白质已经被证明与其毒力相关。

2. 结核分枝杆菌毒力调控机制结核分枝杆菌毒力的调控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许多基因和信号通路的调节,其中最重要的是基因调控。

目前已知的结核分枝杆菌毒力相关基因包括Virulence Related Protein (VRP)、去酸切位点酶(Esp),以及mce(Mammalian cell Entry)等。

3. Virulence Related ProteinVirulence Related Protein (VRP)是结核分枝杆菌中一个新发现的重要基因家族。

VRP基因家族包括3个成员,分别是RV2031c、RV2878c和RV0577。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密切相关,参与其对宿主细胞的侵袭、逃避免疫、栖息和营养等重要生理过程。

4. Esp感染性吞噬体(phagosome)逃逸蛋白(Esp)编码有一个信号肽序列和一个N-端分泌信号,通常与剪切体[10]在表皮样生长因子(EGF)域的特定位点上切割。

最近的研究表明,Esp蛋白具有刺激对格林染性自降解的能力,其缺失会导致巨噬细胞中感染性吞噬体与高原酶体融合(M. tuberculosis感染高原酸环境培育细胞时生成的吞噬体),导致细菌的失活。

5. mce“哺乳动物细胞进入”(mammalian cell entry,MCE)基因模块在许多重要病原体中被发现。

mce酰基转移酶和mce基因与结核分枝杆菌的逃避免疫和感染有关,该基因家族编码许多切割和非切割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以通过调节核糖核酸(RNA)的转录来影响结核分枝杆菌的繁殖和生存。

细菌与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

细菌与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

细菌与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在我们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各种各样的疾病肆虐着我们的身体,损害着我们的健康。

虽然人类在医学方面取得了诸多进步,但是疾病依然是我们会遇到的常见问题。

事实上,细菌是很多疾病的病菌,了解细菌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研究进展,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抵抗这些疾病,保护我们的健康。

一、细菌与疾病的关系1、细菌所导致的疾病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它们不具备真菌的多样性和动物的复杂性,因此它们要靠基因突变和适应力来适应环境。

细菌既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很多细菌可以引起疾病,包括一些传染病、细菌性食物中毒和泌尿系统感染等。

常见的细菌感染有链球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2、细菌所影响的人类生命细菌所导致的疾病会让我们的身体受到各种各样的侵害,严重的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命。

例如,肺炎球菌是导致肺部感染和中耳炎的细菌,这些疾病对于老年人和小孩尤其危险。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核病)也是引起众多死亡和残疾的罪魁祸首。

大肠杆菌感染是一种对儿童和老人特别危险的细菌感染,很多时候会导致腹泻和腹痛等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死亡。

二、研究进展1、基因序列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基因技术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为细菌和疾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带来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现在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基因测序的技术,将病菌的基因组基础数据测定出来,从而可以深入研究细菌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2、抗生素的研发掌握细菌和疾病的关系,研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是防止疾病影响率增加的关键。

抗生素是细菌感染的重要治疗方法,可以消除细菌,防止疾病的蔓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抗生素研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凭借这些药物已经成功地治疗了很多种感染疾病。

然而,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强,这个问题日益严峻。

科学家们正在寻找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以阻止这一现象。

非抗生素的替代治疗和革命性的疗法,如免疫疗法和疫苗研发,也逐渐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3、微生物联合体的研究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细菌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人类身体内的其他微生物共同存在于细菌群体内,对维持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组织。

肺结核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肺结核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肺结核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引起患者呼吸系统感染并且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重大影响。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是一种基于遗传和生物学信息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病原体的基因组,可以揭示其传播途径和流行情况。

本文将探讨肺结核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方法和应用。

肺结核是导致全球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之一,每年约有1000万人感染,导致150万人死亡。

传统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于揭示疾病传播途径和阻断传播的策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补充。

它可以通过分析病原体的基因组序列,揭示不同株系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疾病的传播和流行情况。

肺结核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通过病原体的基因组学技术,如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型分析,来分析不同分支的结核分枝杆菌之间的遗传距离和关系。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基因组序列比对和构建进化树,揭示菌株间的遗传变异,进而分析不同菌株之间的传播途径和流行情况。

此外,分子流行病学还可以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如患者病史和流行病学特点,进一步了解疾病传播规律。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可以用于追踪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途径。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和群体的结核菌株,可以了解结核病的传播源头和传播链,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它可以帮助鉴别耐药菌株和非耐药菌株。

结核分枝杆菌的多重耐药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而分子流行病学可以对不同耐药株系进行溯源和鉴别,为有效治疗提供策略。

最后,分子流行病学还可以揭示结核菌株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病原体的适应性和毒力机制,为疾病预防和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然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数据的获取和处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全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型分析需要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专业技术人才支持,这对于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来说是一个阻碍。

其次,数据的分析和解读也需要相关的人员和软件支持,如生物信息学工具和统计学分析方法。

肺结核的免疫学机制及相关免疫治疗研究

肺结核的免疫学机制及相关免疫治疗研究

肺结核的免疫学机制及相关免疫治疗研究在肺结核的免疫学机制及相关免疫治疗研究方面,科学家们一直在积极探索。

本文将全面介绍肺结核的免疫学机制以及目前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一、肺结核的免疫学机制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的调节来抵抗细菌的侵袭。

免疫学对于肺结核的防御机制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

1.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是指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来清除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

在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巨噬细胞首先通过吞噬和杀伤细菌来抑制感染的蔓延。

接着,巨噬细胞会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γ(IFN-γ),来激活T细胞的免疫应答。

活化的T细胞会分泌干扰素γ,并通过CD40L和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加强巨噬细胞的细胞吞噬能力。

此外,细胞免疫还包括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素杀伤细菌。

2. 体液免疫体液免疫是指通过体液内的抗体来中和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

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起着关键作用。

B细胞识别结核分枝杆菌表面的抗原,并将其内部化为小片段进行抗原呈递。

然后,T细胞与B细胞相互作用,激活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

这些抗体可以通过结合结核分枝杆菌表面抗原,阻止细菌进一步侵袭。

二、免疫治疗研究肺结核的免疫治疗是指通过干预免疫系统的调节来增强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应答。

目前,已有一些免疫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和研究。

1. 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免疫治疗主要包括接种卡介苗和使用干扰素γ。

卡介苗是一种活疫苗,通过引起轻度的结核感染来激活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

该疫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而干扰素γ则是一种免疫调节因子,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从而增强细胞免疫应答。

干扰素γ通过注射的方式应用于临床。

2. 体液免疫治疗体液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给予患者特异性抗体来增强体液免疫应答。

这些特异性抗体可以中和结核分枝杆菌,减少细菌侵袭。

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和治疗

结核病的传播途径和治疗

04
常用抗结核药物介绍
一线抗结核药物
异烟肼(Isoniazid,INH)
是一种杀菌剂,主要通过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DNA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利福平(Rifampicin,RFP)
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对结核分枝杆菌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细菌RNA合成 来发挥作用。
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出现的具体症状,如恶心、 呕吐、腹泻等,可采取相应的对症治 疗措施,如使用止吐药、止泻药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副作用的 严重程度,医生可调整药物剂量或更 换其他药物,以减轻副作用。
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全面评估
在治疗前,医生应对患者的全身 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是 否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
奶制品传播
未经巴氏消毒的奶制品可能含有结核 分枝杆菌,饮用后可能导致感染。
母婴传播
宫内感染
孕妇患有结核病时,结核分枝杆菌可能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
分娩感染
在分娩过程中,若母亲患有结核病,胎儿可能通过吸入或吞咽含有结核分枝杆菌 的分泌物而感染。
其他传播途径
01
02
03
皮肤伤口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皮肤 伤口侵入人体,引发感染 。
THANKS
感谢观看
、剂量调整等。
考虑患者合并症与禁忌症
02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考虑患者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或存在药物
禁忌症,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注患者心理与生活质量
03
在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提供必要的
心理支持和生活指导。

耐药结核病的治疗策略
耐药结核病的识别与诊断

肺结核病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

肺结核病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

肺结核病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累及肺部,但也可侵犯其他部位。

传统的治疗方法有诸如抗结核药物的使用,然而,结核分枝杆菌对这些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且易导致治疗失败。

因此,深入理解肺结核的发病机制,特别是转录调控机制,对开发新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转录调控是指通过控制基因转录水平来影响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

在肺结核的发病过程中,一些特定的基因的过度或低度表达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研究肺结核病的转录调控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一种常见的用于研究转录调控机制的技术是RNA测序技术。

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可以获得细胞或组织中所有基因的转录本信息,并分析它们的表达模式及调控机制。

通过对肺结核患者和健康个体的RNA测序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可以鉴定出与肺结核发病相关的差异性表达基因,并进一步探究它们的调控机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转录因子在肺结核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结合到基因的特定DNA序列上,并调控其转录水平的蛋白质。

通过分析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及其调控目标基因,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其在肺结核发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例如,研究发现,转录因子STAT1在肺结核患者中明显下调,其下游调控基因的表达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发现揭示了STAT1转录因子在肺结核的免疫调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也被证实在肺结核发病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非编码RNA是一类不具有蛋白质编码能力的RNA分子,但它们能够通过与其他RNA分子结合,或通过对转录因子和其他调控因子的调控来影响基因表达。

通过对肺结核患者和健康个体的非编码RNA的测序和表达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一些与肺结核发病相关的非编码RNA,并尝试揭示其调控机制。

例如,研究发现一种名为miR-155的非编码RNA,在肺结核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miR-155可以调控多个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患者的免疫反应。

肺结核的病因与传播途径研究报告

肺结核的病因与传播途径研究报告

肺结核的病因与传播途径研究报告概述: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其列为世界上最重要的10种传染病之一,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危害。

为了更好地控制肺结核的传播,了解肺结核的病因和传播途径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报告旨在介绍肺结核的病因和传播途径,并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病因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一般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结核杆菌是一种革兰染色阳性菌,属于分枝杆菌属。

结核分枝杆菌进入人体后,可在人体内不断繁殖,并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引起肺结核等疾病。

二、传播途径肺结核是通过飞沫传播途径传播的,感染者在说话、咳嗽时,口腔、鼻腔、气管和肺部会排出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这些含病原体较小的颗粒,会随着空气流动而进入下一位宿主的身体内,从而使肺结核得以传播。

此外,肺结核也可以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水、土壤、奶制品等感染。

三、预防和控制措施1.加强患者管理。

对于已经确诊的肺结核患者,应进行有效的隔离治疗,医院也应加强安全防护措施。

同时,对于疑似患者也应当多加关注,及时就医并开展相应的检测。

2.推广预防接种。

目前对于肺结核的最有效预防方法就是结核杆菌素皮试,若皮试结果阴性,则应进行卡介苗接种,卡介苗接种可以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力,并对肺结核的预防和控制产生积极影响。

3.科学控制环境。

在医院和公共场所应加强通风换气和防护。

此外,在肺结核高发地区,人们应注意饮食卫生,保持空气湿度,降低感染概率。

4.提高多学科协作水平。

肺结核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包括医生、政府和国际组织等。

合理分配预防资源,加强跨国合作,推广基层防控技术,将有助于肺结核的预防和控制。

结论:肺结核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其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

为了遏制肺结核的传播,我们必须了解其病因和传播途径,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通过全民健康检查、加强医疗卫生管理和社区预防等措施,提高人们对于肺结核的了解和认识,将是预防和控制肺结核疾病的有效方式。

分析肺结核的疾病特点及其传播预防对策

分析肺结核的疾病特点及其传播预防对策

分析肺结核的疾病特点及其传播预防对策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其主要特点是引起肺部病变,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影响其他器官,并且具有很高的传染性。

以下将对肺结核的疾病特点以及传播预防对策进行分析。

肺结核的疾病特点如下:1. 健康状况下的感染者可能没有症状: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部分人的免疫系统能够很好地控制病原体,导致没有任何症状出现,但仍有可能在未来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

2. 慢性咳嗽和咳痰:肺结核主要症状是慢性咳嗽和咳痰,持续时间超过3周。

咳嗽可以伴有痰血。

3. 乏力和体重减轻:肺结核感染会导致乏力和食欲不振,长期持续会引起体重减轻。

4. 胸痛和呼吸困难:肺结核可以引起胸痛和呼吸困难,尤其在病变较严重的情况下。

5. 具有高传染性:肺结核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释放的病原体可以被他人吸入而感染。

肺结核的传播预防对策如下:1. 接种BCG疫苗:BCG疫苗是预防结核病的重要手段,可以减轻感染者的症状和传染性。

2.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与感染者亲密接触等。

3. 提高公众的认知和宣传教育:加强肺结核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结核病的认知,特别是注意早期症状,及时就医。

4. 早期诊断和隔离:有咳嗽和咳痰超过3周的人应及时就医进行结核病的检查,确诊后要积极治疗,并在传染期进行隔离。

5. 使用呼吸面罩和保持通风:在与感染者接触时,应使用口罩进行保护,并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肺结核是一种传染性较高的疾病,具有潜伏期长、症状多样化等特点。

为了防止肺结核的传播,需要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只有全面落实预防控制策略,才能有效地降低肺结核的传播风险。

2023结核病报告

2023结核病报告

2023结核病报告此报告旨在对2023年的结核病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结核病是一种由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可以影响到肺部和其他身体器官。

结核病对公共卫生和全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对其进行监测和研究至关重要。

背景结核病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全球的传染病,尽管有结核病疫苗和抗菌药物的存在,但仍然是一个公共健康问题。

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结核病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患病和死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虽然结核病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然需要继续关注和努力来控制其传播。

目标本报告的目标是评估2023年结核病的全球和地区状况,并提供相关的数据和趋势分析。

同时,我们还将讨论结核病的传播途径、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该疾病并采取适当的行动。

结局数量2023年的结核病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共有约1000万人患有结核病。

其中,亚洲地区占据了最高的发病率,约占全球总数的59%。

非洲地区位居第二,发病率占比为25%。

其他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分别为欧洲(5%)、美洲(3%)和东地中海地区(2%)。

尽管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但凭借着国际合作和科学进步,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更好地控制和预防。

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结核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一个感染结核病的人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释放出含有结核杆菌的小颗粒,其他人吸入这些颗粒后也可能感染结核病。

此外,结核病还可以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传播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结核病风险因素:1.免疫系统受损: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帮助抵御结核杆菌的感染,当免疫系统受损时,例如感染了HIV病毒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时,感染结核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2.不良生活环境:生活在拥挤和不卫生的环境中,如贫困地区和监狱,容易使人暴露于结核杆菌。

3.不当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结核杆菌产生耐药性,从而增加治疗的难度。

预防措施结核病可以通过以下预防措施控制和预防:1.结核疫苗接种:结核病疫苗(BCG疫苗)是一种常见的预防结核病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结核杆菌及其引起疾病的研究徐晓昀08药贸3班0803512364【摘要】在医学已经发展到相当高度的20世纪,许多疑难病症已经不再让医生束手无策。

但与此同时,一些常见病却由于细菌的进化而让医生头痛起来。

结核病就是其中之一。

结核杆菌亦称结核分歧杆菌,是引发结核病的病原体,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性别和种族。

本文通过对结核杆菌以及其引起疾病的研究,对结核病的防治方法做出了总结。

【关键词】结核杆菌,结核病,预防治疗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也许有了人类不久就已有了它的存在。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100年前的女尸身上发现左上肺门均有结核病灶。

1965年,法国学者Sylvius根据解剖了死于所谓“消耗病”或“痨病”人的尸体,发现肺脏及其它器官有颗粒状的病变,根据其形态特征称之为“结核”。

因而,结核的名称就此而被应用至今。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其中结核分枝杆菌通过飞沫传播,引发肺结核;牛分枝杆菌通过未消毒的牛奶传播,导致骨结核。

结核病一度令医学界束手无策,直到1882年3月24日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宣布人类发现了结核杆菌,才给在世界范围内控制结核病带来了希望。

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发现,同时也为引起广大公众对结核病问题的关注,1982年在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国际预防结核病和肺部疾病联盟共同倡议下,把每年3月2 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性别和种族。

人类并不是唯一的罹患者,牛、猪、家禽、鱼和两栖动物也容易被感染。

由于结核杆菌多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肺部又具有其生长繁殖最适宜的条件,因此以肺结核病最为多见。

此外,结核杆菌还易侵犯淋巴结、胸膜、腹膜、脑膜、肠、肾、骨关节、喉及其它部位。

结核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后可有全身症状如疲乏、食欲不振、消瘦、低热等,还有病变器官的局部症状。

1.关于结核杆菌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简称为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i)。

早在1886年,德国细菌学家郭霍(Koch)就已证明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

本菌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但以肺部感染最多见。

随着抗结核药物的不断发展和卫生生活状况的改善,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曾一度大幅下降。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艾滋病和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吸毒、贫困及人口流动等因素,全球范围内结核病的疫情骤然恶化。

据WHO统计,全世界约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在某些发展中国家成人中结核分枝杆菌携带率高达80%,其中约5%~10%携带者可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

近二十年由于艾滋病的流行,感染了HIV 的结核分枝杆菌携带者,由于病毒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的可能性比未感染HIV者高30~50倍,且结核的病程发展更快。

此外,在HIV感染的发展进程中,结核是最早发生的一种机会性感染,结核病加重了HIV感染者或艾滋病人的疾病负担,使其更易死亡。

目前全球每年约出现8百万结核新病例,并导致约3百万人死亡。

我国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人约25万之多,是各类传染病死亡人数总和的两倍多。

因此,结核病又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并成为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艾滋病高发区人群的首要死因。

1.1生物学性状1.1.1形态与染色结核分枝杆菌为细长略带弯曲的杆菌,大小1~4X0.4μm。

牛分枝杆菌则比较粗短。

分枝杆菌属的细菌细胞壁脂质含量较高,约占干重的60%,特别是有大量分枝菌酸(mycolic acid)包围在肽聚糖层的外面,可影响染料的穿入。

分枝杆菌一般用齐尼(Ziehl- Neelsen)抗酸染色法,以5% 石炭酸复红加温染色后可以染上,但用3%盐酸乙醇不易脱色。

若再加用美蓝复染,则分枝杆菌呈红色,而其他细菌和背景中的物质为蓝色。

近年发现结核分枝杆菌在细胞壁外尚有一层荚膜。

一般因制片时遭受破坏而不易看到。

若在制备电镜标本固定前用明胶处理,可防止荚膜脱水收缩。

在电镜下可看到菌体外有一层较厚的透明区,即荚膜,荚膜对结核分枝杆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内外经青霉素、环丝氨酸或溶菌酶诱导可影响细胞壁中肽聚糖的合成,异烟肼影响分枝菌酸的合成,巨噬细胞吞噬结核分枝杆菌后溶菌酶的作用可破坏肽聚糖,均可导致其变为L型,呈颗粒状或丝状。

异烟肼影响分枝菌酸的合成,可变为抗酸染色阴性。

这种形态多形染色多变在肺内外结核感染标本中常能见到。

临床结核性冷脓疡和痰标本中甚至还可见有非抗酸性革兰阳性颗粒,过去称为Much颗粒。

该颗粒在体内或细胞培养中能返回为抗酸性杆菌,故亦为L型。

1.1.2培养特性专性需氧。

最适温度为37℃,低于30?C不生长。

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的脂质含量较高,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故生长缓慢。

在一般培养基中每分裂1代需时18~24h,营养丰富时只需5h。

初次分离需要营养丰富的培养基。

常用的有罗氏(Lowenstein-Jensen)固体培养基,内含蛋黄、甘油、马铃薯、无机盐和孔雀绿等。

孔雀绿可抑制杂菌生长,便于分离和长期培养。

蛋黄含脂质生长因子,能刺激生长。

根据接种菌多少,一般2~4周可见菌落生长。

菌落呈颗粒、结节或花菜状,乳白色或米黄色,不透明。

在液体培养基中可能由于接触营养面大,细菌生长较为迅速。

一般1~2周即可生长。

临床标本检查液体培养比固体培养的阳性率高数倍。

1.2结核分枝杆菌易发生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对治疗药物不可避免的产生耐药性,而影响治疗效果,导致治疗失败。

结核患者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患者滥用抗结核药物和不规则治疗的结果。

所以,结核患者一旦确诊,应该在结核病防治机构或指定的医疗机构,遵照医嘱,按照合理的化疗方案,规律服药,完成规定的治疗疗程,达到治愈。

结核患者的治疗切忌使用不合理的化疗方案和不规律的治疗,才能避免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结核菌在含氧40%~50%并有5%~10%CO2和温度为36℃±5℃,合适PH值为6.8~7.2的条件下生长旺盛,并且在一般的培养基上结核杆菌是不生长的,它必须在含有血清、卵黄、马铃薯、甘油以及某些无机盐类的特殊培养基上才能生长。

所以结核菌最易侵犯氧气充足、血流、营养丰富的肺脏以及骨骼的两端。

结核杆菌无论在什么环境中的存在,都已显示出,它是细菌家族中最优秀的菌种之一。

结核杆菌生长缓慢,无运动能力,性情懒惰,其最快分裂增殖速度为18小时一代,而大多数细菌都是几分钟或几十分钟便繁殖一代,如大肠杆菌约需20分钟便可繁殖一代,10小时后,一个大肠杆菌繁殖10亿个以上,可是一个结核杆菌18个小时才繁殖2个。

异烟肼可影响细胞壁中分枝菌酸的合成,诱导结核分枝杆菌成为L型,此可能是耐异烟肼的一种原因。

药物敏感试验表明对异烟肼耐药,而对利福平和链霉素大多仍敏感。

故目前治疗多主张异烟肼和利福平或吡嗪酰胺联合用药,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增强疗效。

临床上耐异烟肼菌株致病性也有所减弱。

实验证明豚鼠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常于6周内死亡,且肝内见有粟粒性病灶; 而感染L型后往往要百余天才死亡,病灶缺乏典型结核结节病变。

但L型有回复的特性,未经彻底治疗可导致复发。

1.3 致病性结核分枝杆菌不产生内、外毒素。

其致病性可能与细菌在组织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的炎症,菌体成分和代谢物质的毒性以及机体对菌体成分产生的免疫损伤有关。

1.3.1致病物质与荚膜、脂质和蛋白质有关。

(1)荚膜荚膜的主要成分为多糖,部分脂质和蛋白质。

其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有:①荚膜能与吞噬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3(CR3)结合,有助于结核分枝杆菌在宿主细胞上的粘附与入侵;②荚膜中有多种酶可降解宿主组织中的大分子物质,供入侵的结核分枝杆菌繁殖所需的营养;③荚膜能防止宿主的有害物质进入结核分枝杆菌,甚至如小分子NaOH也不易进入。

故结核标本用4% NaOH消化时,一般细菌很快杀死,但结核分枝杆菌可耐受数十分钟。

结核分枝杆菌入侵后荚膜还可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

(2)脂质据实验研究细菌毒力可能与其所含复杂的脂质成分有关,特别是糖脂更为重要。

①索状因子:是分枝菌酸和海藻糖结合的一种糖脂。

能使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蜿蜒索状排列。

此因子与结核分枝杆菌毒力密切相关。

它能破坏细胞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吸,抑制白细胞游走和引起慢性肉芽肿。

若将其从细菌中提出,则细菌丧失毒力。

②磷脂:能促使单核细胞增生,并使炎症灶中的巨噬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从而形成结核结节。

③硫酸脑苷脂(sulfatide):可抑制吞噬细胞中吞噬体与溶酶体的结合,使结核分枝杆菌能在吞噬细胞中长期存活。

④蜡质D:是一种肽糖脂和分枝菌酸的复合物,可从有毒株或卡介苗中用甲醇提出,具有佐剂作用,可激发机体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

(3)蛋白质有抗原性,和蜡质D结合后能使机体发生超敏反应,引起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症状,并在形成结核结节中发挥一定作用。

1.3.2所致疾病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损伤侵入易感机体,引起多种组织器官的结核病,其中以通过呼吸道引起肺结核为最多。

因肠道中有大量正常菌群寄居,结核分枝杆菌必须通过竞争才能生存并和易感细胞粘附。

肺泡中无正常菌群,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飞沫微滴或含菌尘埃的吸入,故肺结核较为多见。

结核杆菌入侵人体的途径有: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

通过排菌病人咳嗽时喷射到空气中的“微滴核”传染,排菌的肺结核病人在高声说话时、咳嗽或喷嚏时喷出微滴,若与病人的距离在1米以可以直接吸入微滴这样大小的微滴科超越呼吸道的粘液纤毛防御进入肺泡,发生通过肺的感染;消化道感染。

饮用未经消毒含有牛型结核菌的牛奶后会发生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扁桃体感染。

结核菌进入扁桃体,使颌下淋巴结肿大;接触感染。

多为病理解剖工作者工作时的受部损伤而发生,使感染部位相对应的淋巴结肿大。

(1)肺部感染由于感染菌的毒力、数量、机体的免疫状态不同,肺结核可有以下两类表现。

○1原发感染:多发生于儿童。

肺泡中有大量巨噬细胞,少数活的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肺泡即被巨噬细胞吞噬。

由于该菌有大量脂质,可抵抗溶菌酶而继续繁殖,使巨噬细胞遭受破坏,释放出的大量菌在肺泡内引起炎症,称为原发灶。

初次感染的机体因缺乏特异性免疫,结核分枝杆菌常经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引起肺门淋巴结肿大,称原发综合征。

此时,可有少量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血液,向全身扩散,但不一定有明显症状(称隐性菌血症);与此同时灶内巨噬细胞将特异性抗原递呈给周围淋巴细胞。

感染3~6周,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同时也出现超敏反应。

病灶中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磷脂,一方面刺激巨噬细胞转化为上皮样细胞,后者相互融合或经核分裂形成多核巨细胞(即朗罕巨细胞),另一方面抑制蛋白酶对组织的溶解,使病灶组织溶解不完全,产生干酪样坏死,周围包着上皮样细胞,外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形成结核结节(即结核肉芽肿)是结核的典型病理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