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辅导教案: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
《生物圈》教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同的家园
《生物圈》教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同的家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生物学》中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第一节“生物圈”。
详细内容将围绕生物圈的定义、结构、功能以及生物圈对生物的保护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掌握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
2. 了解生物圈对生物的保护作用,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圈的结构、功能及保护作用。
教学重点: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对生物的保护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生物圈结构图、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地球仪,提出问题:“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那么生物圈是什么呢?它对我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引发学生思考。
2. 讲解:通过PPT课件,详细讲解生物圈的概念、结构、功能及保护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生物圈现象,如森林、湖泊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生物圈结构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1. 生物圈的概念2. 生物圈的结构3. 生物圈的功能4. 生物圈的保护作用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圈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生物圈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2. 答案:(1)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生物生存、繁衍和进行生命活动的区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
(2)生物圈的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
大气圈为生物提供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圈为生物提供水分;岩石圈和土壤圈为生物提供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自己在讲解生物圈知识方面的不足,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物圈保护方面的新闻和资讯,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圈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生物教案第八章人和生物圈
第八章人和生物圈第一节人口发展与生态平衡一、教学目标:知道:1.人口的概念,人口素质的含义。
2.世界人口和我国人口发展的概况及其趋势。
3.计划生育的含义及其具体要求。
理解:1.人口发展过速对全球生态平衡带来的不利影响。
2.我国的人口政策的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1.人类种群与环境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2.当前我国的人口政策。
难点:1.人口的双重属性。
2.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器材:挂图四、教学过程:引言:人类的活动应该考虑……一、人口人口的概念。
人口的双重属性。
人口问题。
二、世界人口发展现状产业革命前,世界人口的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人口的状况。
我国的人口状况。
三、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个问题:人类的生存空间的有限性。
生态系统稳定支付能力的有限性。
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增长的因素。
我国的人口政策。
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
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的是人口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作业:练习册教学后记第三节环境污染一、教学目标:知道:4.环境污染的概念。
5.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性及其防治的方法。
6.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性及其防治的方法。
7.噪音的概念及其测定。
8.噪音污染的危害性及其防治的方法。
理解:3.环境保护的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1.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性。
2.水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性。
难点:3.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器材:挂图四、教学过程:引言:环境污染主要是指……P106污染物主要来自……P106环境的自净作用。
一、大气污染1.概念。
4.大气污染的来源和种类。
5.大气污染的危害:1)对生物体。
2)酸雨。
3)硫酸雾。
4)光化学烟雾。
6.大气污染的防治。
关键是控制污染源。
二、水污染1.概念。
主要原因:……P108水污染物的分类:……P1082.水污染的危害。
1)有机污染物;溶解氧指标。
富集作用。
2)无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汞、镉、铅、铬等。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教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
2.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途径和规律。
3.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b.环境对生物的影响c.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途径和规律2.生物与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a.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要素b.生态位的概念及其作用c.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和能量流动d.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演替规律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利用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引发学生思考。
b.提问:“你认为生物与环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学生进行讨论。
2.学习与讨论(30分钟)a.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知识点,并进行讨论。
b.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或案例,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途径和规律。
3.教师讲解(30分钟)a.教师对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要素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位的概念及其作用。
b.教师讲解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演替规律。
4.实践活动(40分钟)a.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和观察,了解该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生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b.学生整理调查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总结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a.学生进行小结,总结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及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b.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和指导,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的兴趣。
四、教学工具:1.实物、图片、视频等。
2.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或案例的材料。
3.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评价:1.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观察和调查记录。
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讨论成果。
3.学生的总结和评价报告。
六、拓展活动: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生态环境,加深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和体验。
通用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物与环境第2讲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案
通用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物与环境第2讲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教案第2讲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1.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①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范围为食物链各营养级。
②物质循环:元素反复利用、循环流动,范围为生物圈。
③信息传递:往往具有双向性,范围为“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其基础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能量流动的“四三二”(1)4个去向:①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④暂时未被利用。
(2)3个关系式①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②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量。
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3)2个特点①单向流动: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循环流动。
②逐级递减: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热能);还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3.可持续发展(1)概念: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2)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美好理想。
(3)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人教版生物选修二生物与环境教案
人教版生物选修二生物与环境教案人教版生物选修二《生物与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生物在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解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二、教学内容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 生物种群的生态学基础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4.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及其应用。
重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及PPT课件2. 生态模型3. 相关视频资料五、教学方法1. 前置知识激活:通过提问,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生物和环境基础知识。
2. 新课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环境优美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3. 讲授新课:结合PPT课件,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讲解,配合生态模型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4. 巩固练习:提供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5.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一组环境优美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如此美丽?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何关系?2. 讲授新课(30分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讲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同时影响环境;通过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种群的生态学基础:介绍种群的概念、特征及其数量变化规律。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及其意义。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减少这些影响。
3. 巩固练习(10分钟)提供几个相关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这些案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何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改善这些影响?4. 归纳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强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专题的高考试题特点、类型及复习策略
《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专题的高考试题特点、类型及复习策略广州市第97中学郭彤《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是生物学从宏观方面对生物进行的深入研究。
它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从适应的普遍性到适应的相对性,从种群到群落,再到生态系统、生物圈,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到生物圈的稳态,从环境污染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层层深入,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了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这些内容正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当然也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
所以《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专题在高考命题中占有了一定的位置。
其中这部分内容试题的分布比例每一年都超过了考纲(10%)的比例。
析。
一、本专题在高考中的考点分布情况表2:本专题在历年的高考中考点分布情况二、 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命题特点1、考点分布集中、突出主干内容本专题包括两章节内容:“生物与环境”是新旧教材共有的章节;“人与生物圈”是新课程新增内容。
(1)在近五年的高考中,《生物与环境》与《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一起成为生物学科高考命题的三大主要章节。
从考点分布表可以看出本章节考查的重点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种群的概念与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及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更是考查的重中之重,在近年高考中每年必考。
另外,新课程新增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及生态农业”知识在高考题中也有出现。
(2)《人与生物圈》是新课程新增的内容。
其实本章节原是旧教材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生态环境的保护》内容的扩充和完善。
本章节在以往广东卷的高考命题中所占比例较少。
这主要与教程设置有关。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引发的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并已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维持整个生物圈的稳态,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高中生物人与环境教案
高中生物人与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 掌握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3. 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后果
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生物教材第一册
2. PowerPoint课件
3. 实例图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展示关于环境问题的图片,让学生谈一谈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护环境?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森林砍伐、大气污染等。
2. 分析人类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全球变暖、生态平衡破坏、物种灭绝等。
三、讨论(15分钟)
1. 分组讨论:如何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2. 汇总讨论结果,展示学生提出的环保举措。
四、总结(5分钟)
1. 总结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后果。
2. 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完成一份关于环境保护的心得体会。
2. 收集相关环保资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教学延伸:
1. 组织环保实践活动,如清洁环境、植树造林等。
2. 鼓励学生参与环保志愿者活动,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增强了环保意识。
下节课可以继续深入探讨环境问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悟环保的重要性。
高三生物教案:《重难点总复习人与生物圈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生物教案:《重难点总复习人与生物圈教案》教学设计本文题目:高三生物教案:重难点总复习人与生物圈教案【教学内容】第六章:人与生物圈(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草原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
难点: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导致草场沙漠化的原因。
【延伸与拓展】第六章:人与生物圈(二)第二节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1.森林是人类的资源宝库A.提供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产品:如木材、松香、樟脑、桐油、橡胶等B.提供食品:如枣、柿、栗、猕猴桃、荔枝等C提供油料:如油茶、油桐、文冠果等D.提供药材:如多种中药材E具有极其丰富的物种资源,维持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地球上90%以上的陆生植物和绝大多数动物都生存在森林中,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2.森林是生物圈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体A.生物圈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能量基地。
它每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约是 3.1 x 1017K J占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固定太阳能总量的63%。
B.维持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平衡。
3.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A.防风固沙:森林能降低风速、稳定流沙。
B.调节气候:由于森林的蒸腾作用而增加空气温度;由于林的蒸腾作用吸收热量,降低气温,容易下雨。
C.净化空气、消除污染:如柳杉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硫;森林植物巨大的表面积,可以滞留空气中的灰尘;许多植物还能分泌抗生素,可以杀灭病菌。
D.使人精神愉悦、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森林的绿色是人类生理上的最适颜色。
4.我国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A.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约为0.128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 。
B.森林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林区。
C.用材林中成、过熟林蓄积量持续减少。
D.森林质量不高:每公顷森林蓄积量很低。
E.林地面积逆转严重。
二、森林的合理利用和保护A.森林是可再生资源,1984 年,我国分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采伐限额管理,以确保森林资源的年消耗量低于年生长量。
关于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教案5篇
关于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教案5篇关于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教案5篇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要自己来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关于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农业、医药、工业、国防上的应用。
2、通过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以及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3、要求学生了解高倍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能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做简单的生物实验等的基本技能。
4、培养学生自学生物学。
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自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知识的能力,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初步能力,并且能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二、教学策略:生物科学的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它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要注重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随时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本校学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不足,因此在课堂讲解速度、深度、广度上的把握必须适度而到位,并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恒心。
三、具体的实施要求:1、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备好每一堂课,并及时写好教案2、认真、有效地上好每一堂课3、及时布置学生的作业,并且及时收取、批改、发放作业4、按时下班进行辅导5、命好每次课前小测的题目,及时进行课前小测,并进行批改6、若安排月考或期中、期末考时,认真命好测试题7、每节课后需要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尽管我在历年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教学方面仍会存在不少的不足之处,因次需要不断地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第14讲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教案
第 14 讲生态系统、人类与环境[ 考纲要求 ] 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a) 。
2. 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实例(b) 。
3.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b) 。
4. 生物放大 (b) 。
5. 营养级 (a) 。
6. 生态金字塔 (b) 。
7. 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及生物量的含义(a) 。
8.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c) 。
9.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c) 。
10.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c) 。
11. 生态系统的稳态 (a) 。
12. 稳态的调节 (b) 。
13. 生物圈的概念和功能(a) 。
14. 人口增长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a) 。
15.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b) 。
16.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意义(a) 。
1.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分析(1)由上图可知: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2)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
(3)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4)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的话,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5)由图示可知四种成分的关系分别是:①基础:非生物环境;②桥梁:生产者、分解者;③主导 ( 基石 ) :生产者。
提醒澄清四个误区误区类型特例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生产者都是真核生物蓝细菌、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2.食物链 ( 网 ) 中各营养级生物数量变动情况分析(1)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个营养级的生物 ( 生产者 ) 数量减少,整个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会减少。
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
(2)“天敌”一方减少,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简单记为“如果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
人与环境高中生物教案
人与环境高中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 掌握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探讨如何改善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1.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改善环境问题的措施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科书和学习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图片或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讨论他们对环境的看法。
二、讲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 讲解人类活动对大气、水资源、土地等方面的影响,并展示实例。
2. 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负面影响。
三、探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 讲解环境保护的含义和重要性,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保护环境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四、讨论改善环境问题的措施:
1. 讲解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改善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
2. 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五、总结:
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六、作业:
布置作业,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提出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七、拓展:
可以邀请环保专家或相关机构代表来进行专题讲座或组织实地参观,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和认识。
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一)能举例说出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建构生态因素的概念;(二)经历比较分析和举例,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我校为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来自各乡镇,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七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丰富,需要老师不断从生活实例引导,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构建生态因素的概念,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难点:1、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回顾旧知,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通过学习《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并对它们进行分类,我们认识到,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提问:为什么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呢?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请同学打开书第12页。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学生打开导学案7页齐读学习目标1-3,明确学习任务: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出示预习提纲,自主预习1.环境中生态因素?2.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吗?3.生物怎样适应环境?展示互学,检查预习效果师生互动:学生可以说出生物与环境的一些关系,但可能不是很全面,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和补充。
点拨助学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预习检查:生态因素定义及分类。
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教师利用课本13页图片,师生共同对图片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以观察图片为主,阅读教材为辅,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大家见过稻田吗?看看这张图,你能找到影响水稻生存的生态因素有哪些吗?根据之前所学的内容,它们可以分为几类呢?对稻田里的生态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总结出生态因素对生物有一定的影响。
高中生物人与环境稳态教案
高中生物人与环境稳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环境稳态概念,了解维持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3.探讨个人和社会应当如何保护环境,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1.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环境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3.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2.如何引导学生探讨环境保护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讲解环境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探讨环境稳态受到的威胁和挑战。
三、讨论环节(20分钟)
1.分组讨论,探讨个人和社会应当如何保护环境。
2.展示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共同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对环境稳态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短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辅导教案:生物与环境
2009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辅导教案生物与环境本讲内容本讲内容包括(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具体内容有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等。
一高考预测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本专题在高考试题中,从内容上看主要考察两点:一是联系生态农业,解决种群特征、群落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问题,二是联系实际,解决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沙尘暴、酸雨、臭氧层破坏等。
在今后的高考中,本讲内容仍将是高考的重点,选择题可以从本讲的任意知识点中出题,而简答题则可能从生态系统的方面出题。
能力考查最有可能的出题点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一般为简答题,分值大,涉及知识点多,与其他专题内容联系密切。
二考点归纳突破1.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集群,作为一个种群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间具有交换基因的能力。
种群虽然是有同种个体组成,但不等于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从个体层次到种群层次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一些“群体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等。
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和进化都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行的。
因此个体与种群的关系是一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种间关系共生:强调的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若彼此分开一方或双方都不能独立生活。
如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白蚁和它肠道中的鞭毛虫等的关系。
共栖:强调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惠互利,或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若彼此分开后双方都独立生活。
如犀牛和犀牛背上的小鸟,鳄鱼和千鸟之间的关系。
寄生:也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但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生物,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寄生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如虱和蚤等;另一种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
(整理)高考生物三轮专题辅导教案: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
2009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辅导教案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一、直击考点[知识点]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的结构。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人与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自我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能力点]Ⅰ.理解能力要求: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从适应的普遍性到适应的相对性,从种群到群落,再到生态系统、生物圈,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到生物圈的稳态,从环境污染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层层深入,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同时能将细胞亚显微结构基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代谢、代谢类型等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揉为一体。
Ⅱ.实验与探究能力:在能独立完成“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实验,掌握“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两个实习内容的基本要点。
综合题中还,还可以给出题目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分析。
Ⅲ.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部分涉及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两章内容,即“生物与环境”和“人与生物圈”。
这些内容正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当然也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
因为该部分涉及到许多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沙尘暴、温室效应、西北大开发的环境问题、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酸雨的形成等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考题中给予相关信息,在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并能运用相应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专题中得到突出体现。
[高考热点]本专题中的高考热点主要有:生态因素及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经典研究案例、种群与生物群落、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及两者关系、营养级、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分类、生态平衡的原理及应用(如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西部大开发等)、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及自净化原理、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第四节 人与生物圈》教学设计(北京市县级优课)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导学案一、考点扫描1.认识生物的特征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理解生物圈的范围以及它对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等。
3.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流动与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的关系。
4.理解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及其自动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5.认识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等核心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三、考点透析考点一:生物的特征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排出产生的废物、对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除病毒外由细胞构成。
例1.“斑马发现危险后迅速奔跑”,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物之间能相互影响考点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离不开环境,环境影响着生物,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同种生物之间:斗争关系、合作关系;不同种生物间: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等;生物要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例2.在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发出阵阵芳香,植物学家称为“神农香菊”,但这种菊花移栽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A.生物能适应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例3.右图中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的是()A.兔和青蛙B.兔和蛇C.鹰和蛇D.鹰和青蛙考点迁移:水葫芦是一种从国外引进的植物,引入后,很快在部分水域蔓延,并威胁水中的其他生物。
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C.生物决定环境D.生物只能适应环境不能影响环境。
考点三: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会形成统一的整体,这便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核心概念: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网和食物链例4.右图中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构成了生态系统B.该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不会被破坏C.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D.最短的食物链是水稻→昆虫→青蛙考点迁移: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图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是( )考点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依靠太阳源源不断地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随食物链、食物网流动;能量流动有单向和递减的特点。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15讲 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教案
第15讲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考点考试内容考试要求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 a2.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实例 b3.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b4.生物放大 b5.营养级 a6.生态金字塔 b生态系统的功能1.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及生物量的含义 a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c3.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c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态 a2.稳态的调节 b人类与生物圈1.生物圈的概念和功能 a2.人口增长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a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b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意义 a5.活动: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生态系统的含义和成分(1)对生态系统的含义理解①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②范围:有大有小。
③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成分①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方式自养异养异养生物种类a.绿色植物;b.光合细菌和蓝细菌;c.化能合成细菌,如硝化细菌a.绝大多数动物;b.营寄生生活的植物(如菟丝子)、细菌和病毒等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b.腐生动物,如蜣螂、蚯蚓等a.由上图可知,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b.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从而被生物所利用。
c.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d.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e.四种成分的关系Ⅰ.基础: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Ⅱ.桥梁:生产者、分解者。
Ⅲ.主导(基石):生产者。
2.生物放大、食物网(链)、营养级和金字塔(1)生物放大①含义: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并导致危害的现象。
生物教案:生物圈两篇
生物教案:生物圈两篇生物教案:生物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构成和特性,以及生物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识别并解释生物圈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圈保护的兴趣和责任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物圈的定义、特点及其对人类的重要性。
难点:理解生物圈内部各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圈的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生物圈?它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的想法。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生物圈的定义、构成和特性。
通过实例说明生物圈中生物与非生物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讨论生物圈对人类的重要性,包括食物、水和空气等资源的提供。
案例分析分析一个具体的生物圈案例,如热带雨林或城市生态系统。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生物圈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管理生物圈。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生物圈中某个特定生物的作用和影响。
角色扮演:选取学生扮演不同生物,模拟生物圈中的相互作用。
提问与回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邀请其他同学或老师回答。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物圈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当地生物圈的短文。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减少浪费、保护环境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图片、视频和案例,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问、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生物圈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业:布置与生物圈相关的调查或实验报告,如观察并记录校园内的生物多样性。
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高考生物二轮专题辅导教案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一、直击考点[知识点][能力点]Ⅰ.理解能力要求: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从适应的普遍性到适应的相对性,从种群到群落,再到生态系统、生物圈,从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到生物圈的稳态,从环境污染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层层深入,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同时能将细胞亚显微结构基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代谢、代谢类型等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揉为一体。
Ⅱ.实验与探究能力:在能独立完成“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实验,掌握“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两个实习内容的基本要点。
综合题中还,还可以给出题目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分析。
Ⅲ.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部分涉及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两章内容,即“生物与环境”和“人与生物圈”。
这些内容正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当然也是高考中的热点问题。
因为该部分涉及到许多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沙尘暴、温室效应、西北大开发的环境问题、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酸雨的形成等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考题中给予相关信息,在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并能运用相应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专题中得到突出体现。
[高考热点]本专题中的高考热点主要有:生态因素及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经典研究案例、种群与生物群落、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及两者关系、营养级、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分类、生态平衡的原理及应用(如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西部大开发等)、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及自净化原理、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二、命题方向和应试策略本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等多种能力,能够体现出高考的能力要求,是考查能力的重点内容之一。
预测2009年高考,该部分的命题趋势是:Ⅰ.强调对图、表的识别和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正确描述和理解图表所给出的信息,并能运用相关的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Ⅱ.重视实验和设计实验能力的考查:如设计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案、设计某一稳定的生态系统等。
Ⅲ.重视考查理论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该部分高考题命题素材看,均来源于各种生产、生活实际,要求考生关注现实问题、关注生命科学在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关注生命科学发展的热点问题。
高考题中的考点分布主要有:生态因素及实例判断、种间关系的经典研究案例、种群与生物群落、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及两者关系、营养级、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分类、生态平衡的原理及应用(如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西部大开发等)、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及自净化原理、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等。
Ⅳ.重视学科内综合的考查:最近几年生态学部分的高考题中,往往是将有关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考查单一知识点的题目已不存在。
在综合题中,常将细胞亚显微结构基础、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能量代谢、代谢类型等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揉为一体进行考查。
【考点透视】一、网络构建二、复习重点[生命的结构层次][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分析]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无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
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狼与兔;青蛙与昆虫[生态系统类型的比较][生态系统的三大生物成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无机环境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绿色植物同化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大约90%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归还给无机环境,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理论上讲,无机环境、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任何一个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必要的基本成分,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本成分。
三、可能出现的考点本专题包括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乎涉及到宏观生物学的所有内容。
在高考命题中占有很大分量。
随着高考模式的多样化,有关生物学内容考试模式也呈现多样化且不同模式考查范围、考查目的、考查侧重点等差别较大。
本单元知识在各类高考试题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用图解、图像和图表来表达生物与环境内容的考点逐年增多。
复习本专题时应特别关注一下几个问题:1.生态因素的生态效应及其综合作用和主导作用的分析、判断,并联系实际问题具体分析运用。
2.种群的特征,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析及种群增长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3.生物群落的结构基形成因素的分析4.各类生态系统得特点、生物种类、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得稳定性判断。
5.生态系统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理解应用。
6.生物多样性以及价值、现状和保护。
7.生态系统得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8.生物富集作用和富营养化。
【例题解析】[例1]下图中的曲线是在W、X、Y、Z四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这四种条件是()W一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X一随时间的延续,食物耗尽,有毒害物积累Y-—随时间的延续,食物耗尽,有毒害物积累Z一随时间的延续,食物耗尽,由于突变出现了新菌株,它能代谢原有菌种产生的有害废物以下哪项的生长条件和生长曲线的配对是正确的()1 2 3 4 1 2 3 4A. W X Y ZB. X Y Z WC. Y Z W XD. Y X Z W[解析]W相当于无限条件,种群呈指数增长,X条件下,开始种群呈几何级增长,食物耗尽,有害物质积累导致死亡率增大,种群数量下降;Y条件下,开始种群呈几何级增长,随食物耗尽,不再增长;Z条件下,开始种群呈几何级增长,食物耗尽,不再增长,随后新菌株能利用原菌株产生的废物使得种群继续增长。
[答案]C【例2】黄麻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春天播种的一年生植物,开花需要较短的日照。
种黄麻是为了收获茎杆,剥取纤维用于编织麻袋等。
如果将黄麻北移在山东地区种植,它将()A.提早开花结实,产量提高 B.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提高C.提早开花结实,产量下降D.开花推迟或不开花,产量降低[解析] 本题考查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及综合利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根据黄麻的生理特征,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北半球的热带与山东相比,秋天山东的短日照来得较迟,将影响黄麻的开花(即开花推迟或不开花),所以黄麻的营养生长期将延长或不进行生殖生长。
而种黄麻是为了收获茎杆(营养器官),所以不开花或开花推迟将有利于其营养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正确答案选B【例3】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 种群与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 种群为“S ”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 种群为“J ”型增长,始终受到a 种群的制约[解析]考查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能力要求C 。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物种进入到该生态系统后,开始都表现出增长现象,一段时间后,a 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现为“S ”型增长曲线,其原因是增长受本身密度的限制;b 种群数量增长到一定数量后,逐渐减少,最后全部死亡,两个种群之间可能是竞争的关系,但竞争强度是由弱到强而不是由强到弱。
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只有C 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C【例4】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完成了物质循环B .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解析]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能力要求B 。
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青蛙体内的部分能量就顺着食物链流到了下一个营养级。
这个过程只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一部分,生态系统就是靠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来维持其稳定性,所以捕食关系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D【例5】 下图表示a 、b 、c 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A. a >b >cB. c >b >aC. c=b >aD. a >c=b[解析] 本题是一道识图题,横坐标是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纵坐标是落叶供给量。
对于a 点来说,落叶的供给量最多,而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却最少,说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最强;对于c 点来说,落叶的供给量最少,而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却最多,说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最弱;而b 点则处于中间。
正确答案选A 。
【例6】 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虫。
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其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数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从第2代以后螺旋蛆蝇种群的组成又变成了____________型,个体数量回升,说明这种蛆蝇____________,并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这种回升现象。
(2)用电离辐射促使其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____________,用这种方法能使种群出生率____________,种群年龄组成变成____________型。
这种方法不易使蛆蝇产生适应,效果好,但起效较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对a组从第7代起改用另一种杀虫剂处理,预计群体7~14代数量变化曲线会是什么样的?由此可见是长期使用一种杀虫剂好还是交替使用不同的杀虫剂好?[解析](1)第2代后种群数量回升表明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说明这种蛆蝇已对杀虫剂产生适应。
原因是通过杀虫剂的逐代选择作用使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不断提高。
(2)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属人工诱变,它使种群出生率下降,种群年龄组成变为衰退型。
起效慢的原因是人工诱变效率较低,需要在多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雄性不育个体增多。
(3)从第7代起改用另一种杀虫剂处理,7~14代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图中a曲线相似。
交替使用不同杀虫剂害虫难以适应,杀虫效果会较好。
答案:(1)增长具有抗杀虫剂基因原因是通过杀虫剂的逐代选择作用使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不断提高(2)人工诱变下降衰退人工诱变效率较低,需要在多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雄性不育个体增多(3)7~14代数量变化曲线与图中a曲线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