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幅字写尽颜体风骨
苏轼书法的艺术特色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
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苏轼还擅长行、楷书,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一、苏轼的书法特点1、用墨丰腴。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
瘦金体以瘦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
当然,环肥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
正因如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是字字丰润。
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
如《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
.2、结字扁平。
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
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3、横轻竖重。
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
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4、笔画舒展。
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
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两人私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关.因此,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
5、轻重错落。
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
苏轼书法书写技巧
苏轼书法书写技巧
苏轼,字子瞻,南宋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以其精湛的书法技巧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著称于世。
古代书法是中
国为数不多的独特艺术之一,以下是对苏轼书法书写技巧的探讨:
一、用笔精湛
苏轼的书法着重于用笔,尤其是行运用笔。
他的笔法独到,行笔
动态凝重,顿顿有力,追求动静相济、沉稳典雅。
钩势、墨力、弯势
等均使笔势优美生动,书法行云流水,飘逸秀丽。
二、善于运用“留白”
苏轼善于运用“留白”技巧。
这种技巧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有空灵、宽广的视觉效果。
他在书写过程中,往往利用留白增强章节的分明,让字与字之间有了充分的空间,造成更好的视觉空间效果。
三、强调书写姿势
苏轼的书写姿势也是书法技巧的一部分。
他在书法创作中注重姿
势的舒适度,尤其是手腕的稳定。
这样可以使字的笔画更加稳定且富
有力量,营造出一种内敛、深沉的感觉。
四、刻苦钻研
苏轼刻苦钻研,不断学习,精益求精。
他是一个有追求的艺术家,除了勤奋的练习,还有不断的修饰、打磨。
他在模仿古代贤人、搜集
书法碑帖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思辨、理解、吸收,使他的书法技巧不
断得到升华和发扬。
以上是对苏轼书法书写技巧的探讨,不仅展示了苏轼的书法造诣,更重要地是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书法的时候能够借鉴,提高我们的才能。
《寒食帖》解读
苏轼《寒食帖》艺术特色《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纸本、行草书墨迹,十五行共一百廿九字。
作于元丰五年,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付使时所写,全诗为二首。
在情感上,诗中自叙在黄洲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但觉萧瑟难受抑郁的心绪.始则慢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或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家国不宁之苍,字字含泪,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通观全帖,由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大及小的字体,复有由细变粗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写洒脱奔放,笔墨与心境相起伏流转,如滔滔江河泻之于纸卷上,是苏轼兴到而书的神来之笔,是诗文与书法结合的千古佳作之一!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渊自颜体新法。
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寒食帖》的结字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
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
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此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在章法上,行笔恣意自然,不拘一格,全凭其情,亦如天成。
“情牵笔走,恣意而行”,充分体现了效法、知法、驭法、变法的苏东坡书法作品的书法要领,点、横、撇、捺不仅保留了“苏体楷书”的基本形态,而且富于变化,频生意趣整幅《黄州寒食帖》字距紧密,行间有疏有密,间有倚斜。
字的线条运动节奏和行距间变化的节奏,相互融合,相互映衬,或抑或扬、或顿或奔、或张或弛,或流畅、或艰涩、或凝重、或箫疏。
书法之美似斜反直似欹反正
书法之美似斜反直似欹反正凡学书法,几乎讲求上追晋唐,无疑这是取法乎上,学魏晋的气韵,唐代的法度。
然,在中国书法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宋代书法开启了无法而法的写心时代,文人化时代,个性化时代。
苏门三英杰宋代书法代表人物宋四家——苏黄米蔡,在四位书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是极具个性的书法家。
苏轼学识渊博,诗、文、词、书画皆精,成就极高,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书画史上极罕见的天才、全才式人物;黄庭坚诗书俱佳,其书法脱胎换骨,化腐朽为神奇,扛起了宋代草书大旗;米芾的个性不必多说,一生“痴”“癫”“狂”最具艺术家的气质。
他们三位的书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多取斜势,似欹反正,变化和谐,这是一种个性化的表现。
苏轼有一首著名的论书诗《次韵子由论书》中,最后六句:……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ě)锺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苏轼在这首诗中提出了“守骏莫如跛”的书法美学主张。
诗的意思大概是说,古代有些书法名家的书法,往往带点跛形亦即侧势。
而世俗之人以笔法自我骄矜,在众人中强作高大,却不懂得其中奥妙。
汉魏的钟繇、张芝等大书家早已远去,苏轼的艺术主张知音难觅。
“跛”,就是跛足、跛形,也就欹斜倾侧。
这种风格美主要表现于结体,但关键还在于用笔,即应具有遒劲的骨力。
“守骏”的“骏”,其含义是丰饶的,可理解为与欹斜相对的正直;还可理解为骏健的骨力;又可理解为速度的“骏发”……先论跛侧与正直的关系。
跛侧,是与正直相比较而存在的。
唐太宗李世民为《晋书》所写的《王羲之传论》中,赞颂了王书的“势如斜而反直”,此语或被引作“势似欹而反正”,其意则是完全相同的。
王羲之行书《孔侍中帖》从书学批评史角度看,“似斜反直”或“似欹反正”的结体态势深刻地概括了“斜”与“直”、“欹”与“正”两极相通的辩证关系。
骏健,这里主要是指用笔的骨力。
“永字八法”起始第一法就是“点”,但不称“点”而称为“侧”,这能给书写者以“势”和“力”的启示,说明点画一开始,用笔若能借助于侧势,就可更好地取得力骏气健的效果。
苏轼楷书《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欣赏
苏轼楷书《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欣赏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他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此帖为苏轼楷书《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书,齐州长清真相院住持释法泰主持镌刻。
书刻精湛,用笔丰腴跌宕,结体天真烂漫,字字神完气足,如珠似玑,堪为苏书中逸品。
其铭文见于《苏东坡全集》,个别字略有改动。
苏轼楷书《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欣赏▼《塔铭》全文如下: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引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上骑都尉武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苏轼词并书洞庭之南有阿育王塔,分葬释迦如来舍利。
尝有作大施会出而浴之者,缁素传捧,涕泣作礼。
有比丘窃取其三,色如含桃,大如薏苡。
将置之他方为众生福田,久而不能以授白衣方子明。
元丰三年,轼之弟辙谪官高安,子明以畀之。
七年,轼自齐安恩徙临汝,过而见之。
八年,移守文登,召为尚书礼部郎,过济南长清真相院,僧法泰方为砖塔,十有三成,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而未有以葬。
轼默念曰:“予弟所宝释迦舍利意将止于此耶。
”昔予先君文安主簿赠中大夫讳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捐馆之日,追述遗意,舍所爱作佛串,虽力有所止,而志则无尽。
自顷忧患,废而不单将二年矣。
复广前串,庶几在此。
泰闻踊跃,明年来请于京师,探箧中得金一两、银六两,使归。
求之众人,以具棺椁。
铭曰:如来法身无有边,化为丈六示人天。
伟哉有形斯有年,紫金光聚飞为烟。
形容苏轼的书法 作品很好。
形容苏轼的书法作品很好。
苏轼的书法作品堪称卓越。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浑厚深沉的气质。
他笔力雄健有力,字体工整而不失灵动之美。
他的字体线条流畅自然,充满了丰富的变化和生机,给人以豪放洒脱之感。
同时,他对于墨色的运用也非常娴熟,在墨迹浓淡、韵味纹理上把握得恰到好处,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苏轼的书法作品字迹秀丽端庄,构图严谨有序,展现出他对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
他善于利用空白和布局,使每个字都能够在整体中发挥最大的效果。
他的作品多以诗词为题材,巧妙地结合了文学和书法艺术,使字与意相互交融,达到了绝佳的协调和统一。
总体而言,苏轼的书法作品展现出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书法的技艺展示,更是对于文化内涵的深刻诠释和情感的抒发。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后人对颜真卿字体的评价
后人对颜真卿字体的评价后人对颜真卿字体的评价一、历代颜真卿书法批评的总体概况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书法现象可谓读一无二。
如此说是因为,颜真卿崇高的书法地位为隔代树立。
只要仔细查阅书法史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颜真卿在享有崇高地位的同时,对其批评的声音也相当激烈。
孰是孰非,暂且不论。
将各种观点一一清理罗列,然后再进一步结合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才是充分尊重历史的态度。
下文将诸种历史观点分类列出:(一)、早期两种极端评价一是以苏轼为首的推崇。
苏轼曾在吴道子的画后作跋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平原,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句话成为人们认识颜真卿书法成就的一个靶子,他所引起的反响恐怕连苏轼本人也是始料未及的。
在这一段话中苏轼提到了四个人,其中杜子美被后人称为“诗圣”,吴道子被称为“画圣”,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评价,如此排列显然表明了苏轼有意将颜真卿推到一个更高的位置。
宋代被称为“苏门四学士”的秦观在《韩愈论》中把杜甫和孔子相比:“……杜子美之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1]“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对上古文化所作的总结整理之功的赞语,这是所谓的圣人的事业。
在这样的评价序列中颜真卿的地位不言而喻。
二是一米芾为首的批判。
米芾(1051~1107年)在对《乞米帖》的跋语中说:颜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多,无平淡天成之趣。
此帖尤多褚法,石刻《醴泉尉诗》及《麻姑山记》皆褚法也,此特贵其真迹耳。
非《争坐帖》比,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
安氏《鹿肉干脯帖》、苏氏《马病帖》浑厚淳古无挑踢,是刑部尚书时合作,意气得纸札精。
谓之合作,此笔气郁结不条畅,逆旅所书。
李大夫者,名光颜,唐功臣也[2]。
米芾的语言总是充满着火药味,因此后人经常借用他“疯癫”的性格特征对他的言论表示怀疑。
苏轼书法的艺术成就
苏轼书法的艺术成就苏轼天性非凡,一生仕途坎坷,辗转各地,反而为他创造了见识天下各地书法成就的机会,及供自己把握的充分的时间。
这都是他得以研习书法的契机。
苏轼创造的书法成就可以与王羲之和颜真卿并列,成为影响书法艺术史对或楷书具有开创性的三杰。
认识这一点,需要回顾楷书的历史。
如果把篆隶为主要文字的时代称为古文字时代,把楷书为主的时代称为今文字时代,那么就可以把书法艺术也分为两段,古文字时代的书法艺术主要是在图案形态或结体方面,而楷书时代全面讲求笔法、结体与章法的书法艺术,才进入今天所言的书法艺术时代。
结体是汉字文字学的主要环节,古文字的图案特色继承了书画同源的画的特征,也继承了书法起源的民族图腾特征。
因为古文字属于汉字初创、发育与成熟的演变时期,总是先要重视图案构成文字结体的基本特征,而对笔画、线条等方面的艺术要求还处在不够发育的阶段。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都是如此,连同石鼓文及隶书都是如此,主要是基本单一的线条组构图案,只是到了隶书,笔画才出现了波折等较多的艺术特征。
到了汉末,楷书登上了历史舞台,笔法八法演变成熟,还由行书草书催成的章法要素也成为主要的艺术元素,从而汉字书法的艺术形态特征,及笔法、结体与章法三要素相应全面形成,产生了书法艺术及艺术规律。
王羲之是楷书时代最杰出的而且具有开创性的第一人。
王羲之的书法形象主要是在书法的体态形象方面。
王羲之就处在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汉末魏晋时期。
这种过渡是中华汉字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转折,因此这个时期的书法艺术必然具有开创性。
王羲之只是那个过渡时期众多书法人才的一个杰出代表。
他们只是适应了书法发展这种历史要求,完成突破隶书束缚,结束古文字时代,开创楷书时代书法艺术形式的历史使命。
王羲之一生以书法为要务,不惜辞去官职,专心研习书法。
他继承当时的书法传统,众取当时各家之长,发挥自己的天性,创造了一种比起其他书家更为体态轻盈、俊秀与潇洒的行书体书法形象。
这种书体风格代表的艺术潮流完成了书法形象的一次革命,成为最早的行书书法范式传统。
苏轼传世书法赏析
苏轼传世书法赏析苏轼,中国古代文学名家,也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在传统的书法界所受到高度的赞誉,受到众多书法爱好者的崇拜。
苏轼的书法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他的书法勾画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深受传统书法粉丝的赏识,也受到了现代书法家的热烈推崇。
苏轼的书写风格流畅悦人,勾以清新细腻,笔画宽而略曲,法度比比皆是,满载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深厚的审美度。
苏轼的书法作品以自然之笔、潇洒活泼而著称,用笔雄健,抑扬顿挫,灵动有序,风格自然,气韵久远,画面端庄硬朗。
苏轼的书法手法独到,他的书法作品多以篆书为主,但他也临摹行书、楷书,但以草书最精。
他的书法作品不像其他书法家那样繁复细腻,他的书法作品尤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细笔以一线勾画,草草构思,略去繁复,宗礼虚而实。
他的书法着重抒发情怀,更隐藏着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将古代历史文化和当下社会文明的融合表现的淋漓尽致。
苏轼的传世书法创作,使得书法艺术得以更好的发展,苏轼的书法作品被传唱至今,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书法艺术发展得到精益求精,传承至今,令人钦佩万分,令后人难忘其妙笔。
在苏轼的书法作品中,他主要以抒情诗词以及古文节令形成丰富多彩的书写,他以略去繁复的手法,以自然之笔,勾以清新细腻,灵动有序,抑扬顿挫,笔势朴实活泼,宽而不曲,优雅圆润,勾画出一个“淋漓尽致”的世界,使得他独一无二的书法风格在世人中流传至今。
苏轼的书法作品曾经被诸多的文人墨客所推崇,他的书法作品被传承至今,成为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本瑰宝。
今天,苏轼的书法作品也受到了日益繁忙的社会的赞誉与追随,令书法艺术受到赞誉,也令苏轼的书法作品活跃在时代变迁中,成为中国书法艺术沿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至今,苏轼传世书法仍然对现代社会文化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他的书法作品也为传统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书法艺术的流变中算得上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传世至今,令人印象深刻,更加令中国书法艺术得以在世界各地辉煌传扬。
描写颜真卿书法的诗句
描写颜真卿书法的诗句
一、颜真卿的书法风格
颜真卿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擅长楷书和隶书。
其书法独具特色,历来被誉为“颜勤写硬、工细力逸、笔势生动、气韵悠长”。
以下是一些描写颜真卿书法风格的诗句:
1. “气若虹霓,韵如流泉。
”
2. “美在神来意往间,雄浑磅礴胜古今。
”
3. “神仙翰墨令人仰,红烛夜读兴尤长。
”
4. “似有四海一声雷,震天动地惊人心。
”
5. “气息澎湃,神韵逸兴。
”
二、颜真卿的书法技巧
颜真卿的书法技巧高超,擅长运用线条和笔画表现动态和韵律。
以下是一些描写颜真卿书法技巧的诗句:
1. “独步青史墨宝间,指点江山凝心竞。
”
2. “笔法流利,运笔婉转。
”
3. “曲折虚实,骨格清奇。
”
4. “舒展自如,韵律犹存。
”
5. “提筆分明,意味深长。
”
三、颜真卿的书法意境
颜真卿的书法充满深刻的思想和感情,常常表现出高妙的意境。
以下是一些描写颜真卿书法意境的诗句:
1. “离合悠扬,玲珑剔透。
”
2. “耐人寻味,别具匠心。
”
3. “古妙绝伦,品评无穷。
”
4. “运筆如飞,有起有伏。
”
5. “灵动生动,妙笔奇才。
”
总之,颜真卿的书法是古代书法艺术的杰作之一,其优美的韵律、独特的线条和深刻的意境,使其作品至今仍然备受人们推崇和喜爱。
苏轼创作书法故事
苏轼的书法之旅:从初试锋芒到自成一派
在宋代文化的璀璨星河中,苏轼(号东坡居士)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以诗、文、书、画等诸多方面的卓越成就,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座丰碑。
而他的书法艺术,更是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苏轼的书法之路,始于他的童年。
据《东坡志林》记载,他在少年时期便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时,他曾用黄泥习字,研习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欧阳询的楷书。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模仿他人,而是努力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
随着年龄的增长,苏轼的书法造诣愈发精湛。
他的书法作品,如《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等,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书法以行书见长,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豪放、雄浑的风格。
他的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又如铁画银钩般有力。
然而,苏轼的书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他在仕途上几经沉浮,生活上也曾饱受磨难。
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击垮他。
相反,他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热情投身于书法创作。
他在书法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用笔墨抒发内心的苦闷与豁达。
苏轼的书法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被后人临摹、收藏,还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一。
他的书法风格和艺术思想,对后来的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苏派”书法风格。
总的来说,苏轼的书法之旅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超越自我的过程。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才华和艺术追求,也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他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古代书画家名人故事
古代书画家名人故事蔡邕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
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
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
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
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
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
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
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
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
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
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
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
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
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王羲之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
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
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
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
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
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苏轼楷书醉翁亭记字帖
苏轼楷书醉翁亭记字帖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誉为苏轼
楷书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以描写苏轼在醉翁亭游玩时的所见所
闻为主线,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
苏轼楷书《醉翁亭记》字帖是指以苏轼的楷书书写的《醉翁亭记》全文作为字帖,供人学习书法。
字帖是书法学习的重要工具,
通过模仿大师的字迹,可以提高自己的书写技巧和艺术修养。
苏轼的楷书风格独特,以行草为主,结构简练,笔画流畅,富
有变化和韵律感。
他的楷书作品注重笔画的力度和形态的变化,兼
具刚柔相济之美。
《醉翁亭记》字帖中的每一个字都经过苏轼精心
书写,展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和创作才华。
学习苏轼楷书《醉翁亭记》字帖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首先,
可以从笔画的结构和形态入手,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笔画起落和结
构组合,掌握苏轼楷书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其次,可以通过模仿字
帖上的字迹,提高自己的书写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
同时,还可以
通过学习字帖中的文字内容,了解苏轼的文学才华和思想境界,进
一步感受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苏轼楷书《醉翁亭记》字帖的学习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反复揣摩和练习。
通过不断地书写和模仿,逐渐领悟苏轼楷书的艺术精髓,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和艺术修养。
总之,苏轼楷书《醉翁亭记》字帖是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学习和模仿,可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感受苏轼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态度。
从“骨撑肉,肉没骨”探析苏轼书法的独特面貌
作者: 申冰冰[1]
作者机构: [1]新乡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书法
页码: 124-126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0期
主题词: 苏轼;骨;肉;丰满;肥劲
摘要:苏轼有丰满雄劲的书法之风,世人亦因其书"结体短肥"有"墨猪"的打趣。
其实,苏轼巧妙地运用"骨撑肉,肉没骨"的书法思想,反映出苏体丰满而不臃肿、体丰但挟遒劲、书扁却难掩挺拔,对"肥劲难得"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拟梳理苏轼书论中"骨"与"肉"的辩证关系,以窥探苏书浓墨中依旧能吐露力度的笔法特色以及苏轼骨力肖劲的书写经验。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
简述苏轼书法艺术特色苏轼的书法特点之一就是结字扁平、横轻竖重。
他的作品呈现出扁平的结字形态,与颜体的书法特点相呼应。
这种书法风格在《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1、书法风格:苏轼的书法风格主要以楷书为主,但其行、草、隶也有不俗表现。
其中,楷书独具一格,字形秀丽,笔画工整,章法精致,构图整体感强,是中国书法世界中的一朵奇葩。
苏轼的书法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感受到他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浓郁的艺术气息。
2、书法特点:苏轼的书法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墨韵浑厚,遒劲有力;二是结构严谨,章法协调;三是笔画灵动,自由流畅。
苏轼在书法创作中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自由和舒展。
从笔画到整体的布局,都散发着自由的气息。
他的书法像是抽象的诗歌,很少有丝毫的拘束性,能够让观者感受到流畅和自由。
3、诗书合一:苏轼的书法艺术更是与其文学创作相辅相成。
书法与诗歌甚至可以说是互通的。
苏轼在其书法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将诗意嵌入到字里行间。
既表达了文章的意境,又抒发了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的诗句不断地启迪着他的书法,而书法也不断地为他的诗歌注入新的灵性和美感。
4、意境深刻:苏轼在书法创作中所要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笔墨的技巧方法,更主要的是营造一种意境和氛围。
《行草中秋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字体豪迈而威严,墨水湿润而浓重,犹如行云流水一般,释放出丰富的诗意,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总的来说,苏轼的书法艺术充分展示了他浓厚的人文情感、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蕴,深受中华民族书法学者的推崇。
其卓越的书法成就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更为我们展示了艺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良好范例。
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书法真迹
⼤江东去,《念奴娇·⾚壁怀古》苏轼书法真迹⼤江东去,《念奴娇·⾚壁怀古》苏轼书法真迹苏轼(1037年1⽉8⽇—1101年8⽉24⽇),字⼦瞻,⼜字和仲,号东坡居⼠,⾃号道⼈,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学家,宋代⽂学最⾼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今属四川省眉⼭市)⼈。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
苏轼《念奴娇·⾚壁怀古》真迹拓⽚作者:可庐书癲这⾸词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他以⾚壁怀古为主题,将奔腾浩荡的⼤江波涛、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和千古⽽来的风流⼈物,酣畅淋漓地泼墨挥写于⼤笔之下,抒发了作者宏伟的政治抱负和豪迈的英雄⽓概。
上⽚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物⾝上。
下⽚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以表现⼈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从⼏个⽅⾯把⼈物刻画得栩栩如⽣。
词中也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感慨和⼈⽣如梦、岁⽉流逝的遗憾,但这种感慨和遗憾并⾮失望和颓废。
这⾸词⽓象磅礴,格调雄浑,⾼唱⼊云,其境界之宏⼤,是前所未有的。
王琳祥先⽣的:《苏轼⼿书〈念奴娇·⾚壁怀古〉辨疑》⼀⽂,认定其碑为宋⼈苏东坡⼿迹,且刊发了此碑的拓照。
但也有⼈认为此并⾮苏轼⼿书。
苏轼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厚重、拙浑,体现了他独具的绵中裹铁之运笔和⽤墨的特征。
因此,很多⼈认为贴从章法上缺乏厚重感感,线条缺少端庄刚健,字形也没有苏轼聚之成铁、放之如云之感。
长竖笔法也和苏轼不同。
除此外,也认为苏轼草书多⽤楷法,整体⾏笔缺乏韵律美,作品看上去俗⽓,不象成熟书法⼤家所写。
以当时苏轼年纪43岁,书法造诣已经很成熟了,但此帖却显稚⽓。
书法品评见仁见智,我们权且认为此贴是苏轼所书,来欣赏⼀番。
苏东坡《寒食帖》赏析。
苏东坡《寒⾷帖》赏析。
夸夸说 2019-04-12 20:23:37他是⽂豪中的⼤吃货,能⼀⼝⽓吃下300颗荔枝!他是⽂豪中的发明家,听说为了研制⼀种墨,不⼩⼼把⾃⼰家房⼦给烧了!他就是:苏轼苏轼像(赵孟頫画)苏轼,北宋书法四⼤家之⾸,他可算是整个宋朝写字最厉害的⼀个⼈,可是,字怎么会写的这么“丑”呢?▼苏轼就说了,我这个字很特殊啊,颜真卿那个叫颜体,柳公权的叫柳体,我这个字呢,叫⽯压蛤蟆体!苏轼是善于调侃嘲弄⾃⼰的,⼈⼈都在炫耀⾃⼰书法俊美的时候,他确说⾃⼰的书法是“⽯压蛤蟆体”,是被⽯头压死的癞蛤蟆的风格。
▼《寒⾷帖》据说是苏轼唯⼀存世的书法作品,世⼈给予了它“天下第三⾏书”的美誉,其实是未经修饰的“草稿”。
⾏书与楷书不同,⾏书追求当下的随性与意外,把不受可以控制的情感流露作为重点,让书法线条随⼼情变化⾃由发展。
《寒⾷帖》《寒⾷帖》是苏轼在⼈⽣最落寞的时候写的。
45岁这⼀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到了湖北黄州,⽣活⾮常窘迫,每天开荒种地,⾃耕⾃⾷,⽆⽐寂寞。
⽽不久前陪伴⾃⼰从⼩到⼤的乳娘也突然过世。
这是谪居第三年的⼀个寒⾷节,阴⾬绵绵,看见窗外的乌鸦吊着值钱飞过,苏轼⼼中那个悲凉...于是,就写了这⾸诗▼⾃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我来黄州,已经过了三个寒⾷节了,年年都惋惜这春天都要过去了,但春天不容惋惜,春天还是⼀样逝去。
你看他叠字“年”,最后⽤⼀个点来表⽰,因为是⼿稿,苏轼也很随性,⼀个点就带过去了。
就像⼀个⾳符,像咱们看印刷字的时候,绝对看不到的韵律节奏。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今年的⾬特别多,让⼈愁苦,像是秋天⼀样萧瑟寒寥。
卧病的诗⼈,看故乡的海棠,从繁花盛开到萎谢凋零,红如胭脂⽩如雪的花瓣,⼀⼀坠落污泥。
“卧”“闻”⼆字,正是“⽯压蛤蟆”,扁平,难堪,破烂,这或许正是他亲⾝经验到的⼈⽣,正是他要讲述的⼈⽣。
“卧闻”苏轼的⽂章写得⼀等⼀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连皇帝看了都说这是稀世奇才!这个稀世奇才也不会收敛⾃⼰。
经典法帖宋·苏轼《久留帖》(高清版)
经典法帖宋·苏轼《久留帖》(高清版)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省眉州市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
在诗、词、文、赋、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宋人尚意。
苏轼的书法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书法创作上具有他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注重对内在精神的追求,追求“我书意造本无法”,擅长写行书、楷书,创作风格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其中《寒食帖》,被后人称作“天下第三行书”,最具代表性。
作品欣赏
帖中“久留叨慁,频蒙馈饷,”是对款留自己的主人感激之意。
▲ 宋·苏轼《久留帖》
(25.1cm*23.1cm)
轼再启:久留叨慁,频蒙
馈饷,深为不皇。
又辱
宠召,不克赴,并积惭汗,惟
深察深察!轼再拜。
用笔苍劲,结字略扁带横势,姿态横生,不以肥笔失韵致。
书法历史小故事
书法历史小故事汉字的起源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
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在上古社会,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结绳”和“契刻”(就是用刀在木片以及陶器上刻符号)来记事。
“结绳”的办法是文字的雏形,“契刻”则是萌芽状态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功臣书法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六国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以秦国文字做基础加以综合整理,编写?仓颉篇?、?爱厉篇?、?博学篇?作为典范,为官方正式标准字体使用。
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
秦朝以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叫小篆。
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刚健流美。
“临池”的由来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从小就爱写字。
日日临写,从不间断。
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
后人用的“临池”一词就是指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行书”的来历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
刘德升少时读书,凡事都爱动脑筋。
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辨认。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用笔畅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
画龙点睛传说南朝梁代画家僧繇在佛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当时看他作画的人很多,可他画的龙都不点眼睛,说要是点上眼睛龙就会飞上天。
大家不信,一定要他点上,他刚把一条龙的眼睛点上,突然天空雷霆大作,墙壁被震破,这条龙便腾空飞起。
王羲之学书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从七岁起,就跟父亲学字。
十二岁时,又游历名山大川,遍览前代大书法家的字,扩展了胸怀,开阔了眼界,书法意境也更高远了。
他终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书体,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这幅字写尽颜体风骨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行书,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
约在熙宁十年(1077》至元祐丁卯(1078》这十余年中所书,时苏东坡四十二至五十二岁间。
应该说,这是苏东坡学颜体的风骨所在,也是代表其书法艺术比较成熟时期的作品。
纵览全篇,字态凝重而饶有韵致,笔画圆浑朴茂,一点一画恰具有力屈万夫之力度。
如果从用笔上去推究,苏字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颜真卿的笔法,落笔沉着,行笔涩进,提按转折凝重,故线条圆润丰实而富有内涵。
据载,苏东坡『少时规摹徐会稽,笔圆而姿媚有余;中年喜临写颜尚书,真行造次为之,便欲穷本;晚乃喜学李北海,其豪劲多似之』(黄庭坚《山谷集》)。
《天际乌云帖》明显地留有颜字的遗痕,这是苏氏中年临写颜字的自然流露。
笔力雄厚,却能书写随意;宗法传统,却能时出新意,这是苏氏在此帖中为我们展示的驾驭笔墨的非凡才能。
作为尚意书风的主要代表,苏东坡的艺术追求,从来就是强调自我发挥,挥洒性情。
他屡屡自道『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气强烈地抒发了一种不为绳缚,崇尚自我和自然的艺术情感。
欣赏此帖,能感受到作者从头至尾都处于一个心手双畅,兴到笔随的精神状态。
字势的映带关联,字态的率意洒脱,字列的大小错落,都营造出一种顺乎自然的艺术情景。
所谓『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萧散容与,霏霏如甘雨之霖,森竦掩映,熠熠如从月之星,纡余宛转,缅缅如萦茧之丝气显现出诗一般的美感。
黄庭坚曾云:『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
』确实,苏轼那种萧散的性情和学问文章之气,是他的书法艺术魅力产生的根本所在。
据清翁方纲所考,苏轼有《常润道中,有怀钱唐,寄述古五首》之作,其次章有“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句,并自注云:“杭人以放鸽为太守寿。
”此正是帖中所言陈太守放营妓周韶事,杭人称誉之。
因周韶诗中有“开笼若放雪衣女”事,正应放鸽为寿。
此在熙宁五、六年间事。
翁氏又考苏诗外集有《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
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
不知为谁而作也?和一首》。
此事在苏轼自密州移徐州之际,即在熙宁九年苏轼潍州度岁时。
翁氏即猜此帖在熙宁十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