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观后感

中国音乐史观后感

中国音乐史观后感中国音乐历史悠久而庞大,流传至今的古代音乐文化,以及近代音乐的发展,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和研究,我对中国音乐史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代的生活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它与宗教、礼仪、战争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音乐主要分为雅乐和民乐两大类,雅乐是朝廷官方所使用的乐曲,用以表达君主的威严和尊贵;而民乐则是广大民众所演奏的音乐,以表达平民百姓的情感和思想。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我最为喜爱的是古琴音乐。

古琴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古琴音乐,我深深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古老智慧和美学价值。

古琴音乐强调内心的凝聚与情感的表达,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每一首古琴曲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让人陶醉其中,领略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怀与风采。

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历史的变迁,中国音乐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

尤其在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面临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碰撞和融合,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民族音乐家们在保留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元素,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既秉承了中国音乐的传统特色,又融入了当代艺术的精髓,开辟了中国音乐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音乐历史的观察,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对音乐的深厚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无论是古琴、二胡、琵琶等传统乐器,还是京剧、民族舞蹈等传统表演艺术形式,都代表了中国音乐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这些音乐传统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音乐,人们可以触及到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情感。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音乐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电影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都深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特的。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找到情感的宣泄和共鸣,减轻生活的压力和疲惫。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近现代音乐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音乐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迅猛的变革和不断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主要流派的演变以及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这也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基础。

在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谭盾、冼星海、聂耳等。

他们通过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创作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要流派的演变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音乐流派。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流派及其演变:1. 中国交响乐: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的中国交响乐作品多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但随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

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中国交响乐中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之一。

2. 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近现代音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各个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呈现出多样丰富的民族风情。

著名的民族音乐家郭兰英就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3. 中国摇滚乐:中国摇滚乐的发展起步较晚,大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中国摇滚乐歌曲多讲述了年轻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代表性乐队如罗大佑的“飞云乐团”和唐朝乐队,他们的音乐作品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三、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不仅仅是音乐的变革,更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影响:1. 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使得中国音乐家与西方音乐家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

通过与西方音乐家的合作,中国音乐家学习了西方音乐的先进技术与理论,拓宽了音乐的发展视野。

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范畴问题

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范畴问题
二从三篇博士论文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范畴问题上海音乐学院学年下本学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题研究课程由陈聆群教授丰讲采取了不同于传统讲授的上课方式先聘请了中国音乐学院张静蔚教授就中国近代音乐史学跟中国近代音乐史学有关的问题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珍贵文献音乐家李树化等专题进行了讲座然后由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三位博士分别就各自的博士论文的选题写作等各方面进行了讲述并组织同学对以上所述进行评价和讨论是一种新颖实效的讲课方式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关 于 中国近现 代音 乐史 的研 究范畴 问题
对 于 《 国近 现 代音 乐史 》研 究 范 畴 以 及 “ 中 重写 音 乐 史 ” 的讨 论 ,从上 个世 纪8 年代 后 期开 始 ,有刘 靖之 、黄 旭 东、 戴鹏 0 海 、冯文 慈 、汪毓 和 、陈聆 群等 专 家学 者发 表文 章 ,对此 问题 提 出 了各 自的观 点 。早在 16 年 ,陈 聆群 先生 就 已著 文 ,对 《 93 中国 近现 代音 乐史 》研 究 中所存 在 的若 干 问题进 行 了恰 当的 论述 ,这 些论 述所 涉及 的观 点在 今天 看 来仍 然还 是新 颖 的 ,对 中 国近现 代 音乐 史 的研 究具有 重要 的指 导 意义 ,而 且现 今研 究基 本 上还 是 以 陈先 生所提 出来 的一些 问题 为 中心而展 开 的。 陈聆群 先生 在 《 国近 现 代音 乐史研 究工 作 中的若干 问题 》 中 中说 : “ 9 8 ,在 组织 编 写近现 代音 乐 史稿 时 ,大家 对将 要编 1 5年 出的史稿 提 出 了如下 三 点要求 :一 、不 要只 写汉 族 的音 乐历 史 , 而 应概 括 我 国所 有 民 族 的音 乐 的发 展 历 史 。二 、不 要 只 写新 兴 专业 音 乐的 历史 ,而 应将 我 国历 史悠 久 的传 统 民族 民 间音乐 ( 民 歌 、歌 舞 、戏 曲、说 唱 、器 乐、 古典音 乐 、宗 教音 乐等 )在 近现 代 的演 变发 展情 况 ,和接 受近 现代 先进 音 乐科 学影 响新 兴专 业音 乐 的发 展情 况 ,全面 地概 括述 论 。三 、不 能只 写某 些作 曲家 个人 的活动 和创 作 ,而应 概括 诸如 :人 民音乐 生活 和音 乐活 动 ,重大 的音 乐 运动 ,各 种传 统 民族 民间 音乐 乐种 的演 变发 展 ,专业 的和 业 余 的作 曲家和 表演 家 的活 动 ,专业 的和 业余 的音 乐社 团组 织 的 活 动 ,以及 创作 、理 论 、演 出 、教育 、 出版等 等 一切音 乐现 象全 面 历 史。 ”这三 点要 求 ,应 该说 是包 含 了音 乐文化 的整 体面 貌 , 二 、从 三 篇博 士 论 文 ,看 中 国近现 代 音 乐史 的研 究范 是 比较 全面 的音 乐 史 了。也 应该 说这 三 点要求 可 以作 为编 写史 书 畴 问题 上 海 音 乐 学 院2 0 学 年 下 本学 期 《 国近 现 代 音 乐 史专 题 07 中 的重 要 指 导 思想 。但 是 ,要 实 现这 三 点 要 求 , 是要 经 过 长 时 期 研 究 》课程 ,由陈 聆群 教授 主讲 ,采 取 了不 同于传 统讲 授 的上课 的、群 体的共 同努 力 。 中国近代 音 乐史 学 陈 先生 列举 了实现 这三 点要 求 的具 体 困难 :首先 是史 料收 集 方 式 ,先聘 请 了 中国音 乐学 院 张静蔚 教授 就 “ 中 整 理和 选择 应用 方 面 的困难 :其 次是 音 乐史 与其 它艺 术史 的 区别 跟 中国近代 音 乐史 学有 关 的 问题 ”、 “ 国近 代音 乐 史的珍 贵文 音乐 家李 树化 ”等 专题 进 行 了讲座 ,然 后 由中 国近 现代 和 联 系 方面 的 困难 ;再 次 是 史稿 的组 织和 论 述 方面 的 困难 。 陈 献 ”、 “ 先生提 出的这 三 点困难 都是 很 实际 的存 在于 我 国近现 代音 乐 史的 音 乐 史的 三位 博士 分别 就各 自的博 士论 文的 选题 、写 作等 各方 面 研 究 之 中的 ,搞清 楚 了这几 个 问题 的 区别 ,或者 说解 决 了这些 困 进 行 了讲 述 ,并组 织 同学对 以上所 述进 行评 价和 讨论 ,是 一种 新 难 ,那么 中 国近现 代音 乐 史写作 的 “ 内涵 ”和 “ 外延 ”也就 能确 颖 、实效 的讲课 方式 。 1 、金 桥博 士论文 《 友梅 与 中国近代音 乐教 育》。 萧 定下来 了 。 该 博士 论 文 以中 国近 代音 乐教 育 的开 拓 者 萧 友梅 为 研 究 对 关于 中 国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的 主体 问题 ,到 底 是 以新 音 乐 和 以 接受 西方 音乐 影 响的专 业 音乐 为主 体 ,还是 以传 统 的 民族 民间音 象 ,对萧 友梅 在音 乐 表演 、音 乐理 论 、音 乐创 作、音 乐教 育等 方 乐为 主体 等 ,是 关于音 乐 史撰 写 “ 主体 ”讨 论 的主要 观 点 。中 国 面进 行 论述 。并 且对 于 围绕萧 友梅 的评 价 问题 ,本文 也进 行 了深 近现 代音 乐 史研 究过程 中 出现 的这 种研 究 “ 主体 ”的偏 颇和 矛盾 刻 的剖 析 ,澄清 了事 实 ,对萧 友梅 本人 的功 过 是非 和中 国近代 音 现象 ,反 映 出 了研 究 工作 中存 在 的不足 。在 研 究 中不 能 以汉 族音 乐史 来代 替 各少 数 民族音 乐史 ,或 是 以新音 乐代 替传 统 音乐 ,而 是要 全面 的 兼顾 和发 展 。中 国近现 代音 乐 史 的研 究 目标 ,就 是要 写 出一部 关 于 中国近 现代 人 民音 乐生活 和音 乐 文化 发展 的全 面历 史 。不仅 要 写专 业音 乐家 们 的历 史贡献 ,而 且 要反 映人 民群 众创 造 自己的音 乐文 化 的历史 作用 ; 不仅要 写通 常所 说 的新 音乐 的发 展史 ,而 且 要反 映各 族人 民传 统 的 民族 民间音 乐在近 现 代 的演变 发 展情 况 。。 于 中 国近 现 代 音 乐 史的 撰 写 ,陈 聆 群先 生 提 出 了 关 四 点 建议 和 看 法 : 一 、可 以要 求 史 稿 全 面地 概 括 近 现 代音 乐 历 乐教 育 的成败 得失做 出论 证和 判断 。 本 论 文 分 为三 个 章 节 ,其 第 一 章 为 “ 友 梅 之 前 的 中 国音 萧 乐 教育 ” ,包括 萧友 梅 眼 中的 中国传 统音 乐教 育 ;清末 民初 的社 会 、政 治 、经济 形势 ;近 代 中 国具有 代表 性 的文化 思潮 :近代 中 国音乐 教育 的起 步等 内容 。第二 章 “ 萧友 梅 的音乐 实践 及其 主要 业 绩 ”,包 括萧 友梅 在 音乐 表演 、音 乐理 论 、音乐 创作 、音 乐教 育 四方 面所 取得 的 主要 成就 。第 三章 “ 友梅 的音 乐教 育思 想和 萧 实 践 对 后 世 的影 响 ” ,本 章 包 括 中 国音 乐 教 育事 业 的 进 一步 发 展 、萧 友梅 的音 乐教 育 思想对 后 世 的影 响、萧 友梅 本人 的功 过是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领域。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深入探索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的现状、成就与挑战,以期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音乐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梳理了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理论。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研究热点,包括音乐课程与教学改革、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与文化传承、音乐教育技术与创新等方面。

同时,本文也关注了音乐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探讨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在音乐教育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在综述过程中,本文不仅梳理了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也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思考,以期为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希望通过系统的综述和分析,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涵盖了多个重要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不仅推动了音乐教育的理论发展,也为实践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音乐教育学与心理学交叉形成的领域,主要研究音乐学习与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这包括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动机、音乐情感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音乐教育心理学也开始关注音乐学习的神经机制,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机制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方法论研究如何更有效地教授音乐知识和技能。

这包括对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对新兴教学方法的探索。

例如,近年来兴起的“即兴教学法”和“多元文化教育法”等,都在尝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近十年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成果综述

近十年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成果综述

99近十年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成果综述郑于湄(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在实践探索与理论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本文通过对2011年至2021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这十年间学界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重点研究方向,并从近现代音乐史分期标准与阶段划分切入,归纳探讨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史分期;史料建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2)02-099-07收稿日期:2021-11-01项目基金: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徽州祭祀音乐研究》(项目编号:20YJC760049)阶段性研究成果及2019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项目《厦门“万国租界”时期城市音乐生活研究》 (目编号:JAS19700)系列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郑于湄(1988-),女,福建省泉州市人。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研究。

一、近十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问题研究近十年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无法绕过的话题便是历史分期,这是音乐史研究的基础,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都必然遵循一定的音乐史分期标准,从而为研究议题提供必要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渊源。

由此形成了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阶段、分期标准以及分期评价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一)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分期划分的研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三阶段分期成果上,沈阳音乐学院教授陈秉义,在其所著《中国音乐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版)一书中,将中国音乐史由古至今整体上分为古代、近现代与当代,其中,近现代音乐史发展的开端是1840年,此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音乐艺术也被赋予了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属性;而近代与现代划分的标志是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中国音乐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进入现代史范畴;当代音乐发展则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今。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记录和积累的总结,对于音乐学习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国音乐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分析与思考。

我们需要了解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中国音乐史可以分为古代音乐、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三个阶段。

古代音乐主要是古代文化的表达形式,它以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为主。

民族音乐是中国各个民族的音乐,它在古代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各具特色。

现代音乐则是20世纪以后的音乐,它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较大,形成了多样化的音乐风格。

我们要对中国音乐史中的重要事件和名人进行分析。

中国音乐史上有许多重要的音乐活动和比赛,如全国音乐比赛和全国音乐周等。

还有一些著名的音乐人,如聂耳、冼星海、颜仲良等,他们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过程,从而加深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我们要关注中国音乐史中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中国音乐有许多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京剧、评剧、豫剧等,以及不同的音乐风格,如北方音乐、南方音乐、西南音乐等。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听音乐、观看演出和参与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些音乐形式和风格,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们要思考中国音乐史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中国音乐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和传统,还能够启发他们对音乐的创造和表达。

通过研究中国音乐史,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念,从而为当代音乐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教学中国音乐史需要分析和思考其发展脉络、重要事件和名人、音乐形式和风格,以及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意义。

这样的分析与思考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思路和启示。

2024年音乐史学习体会范本

2024年音乐史学习体会范本

2024年音乐史学习体会范本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音乐史,我深切意识到音乐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与作用。

2024年的音乐史学习,让我对过去和现在的音乐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音乐发展有了更高的期待。

首先,在学习音乐史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各个时期的音乐特点和风格,还深入了解了音乐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例如在20世纪初的爵士乐兴起时期,爵士乐成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重要声音,它传递了压迫与反抗、自由与平等的主题。

而在20世纪末的流行音乐中,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个人主义、自由意识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通过这些了解,我认识到音乐不仅是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更是时代精神的传递者,对社会进步和文化革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在学习音乐史中,我深刻认识到音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都有各自丰富多样的音乐表达方式。

例如,在探究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时,我了解到他们喜欢合唱和器乐演奏,追求和谐与和声的美感;而在学习非洲音乐时,我发现了非洲传统音乐的丰富多样性,如扎伊尔的丝竹乐、马里的弓弦乐等。

这些音乐不同于西方音乐的调性和音阶,却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这种音乐的多样性提醒我,要尊重和欣赏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在自己的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积极探索和创新,使音乐更加富有活力和艺术性。

此外,通过学习音乐史,我也对音乐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古典音乐时期的和声技术到现代电子音乐的制作和处理技术,音乐技术的进步为音乐创作和演奏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可能性。

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催生了智能音乐创作和智能乐器,还为普通民众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提供了更低门槛的机会。

我相信,未来音乐技术的进步将为音乐创作和演奏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音乐教育和传播提供更多创新的可能。

综上所述,学习2024年音乐史让我深刻认识到音乐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性和多重面向,它既是跨越时空的人类语言,又是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的推动力。

音乐史学习体会范本

音乐史学习体会范本

音乐史学习体会范本音乐史是一门让人着迷的学科,通过学习音乐史,我对音乐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也更为深入。

在学习音乐史的过程中,我发现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历史、文化和社会的一面镜子,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学习音乐史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音乐是历史的产物。

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和发展,每个音乐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通过学习古代音乐、中世纪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等不同时期的音乐,我更加清晰地了解到音乐是如何在历史中体现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变革。

例如,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是复杂、华丽,反映了当时欧洲的繁荣和王权的威严;而古典音乐强调对称、平衡和清晰,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和科学精神相契合。

通过学习音乐史,我不仅可以欣赏音乐作品,还能通过音乐了解当时社会的背景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其次,在学习音乐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音乐是跨越国界的语言。

音乐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触动人们共同的情感和体验。

无论是贝多芬的交响乐、巴赫的管风琴曲还是莫扎特的歌剧,这些作品不仅在本国受到热爱和赞美,还在世界范围内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我认识到音乐是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可以成为人们相互交流和理解的纽带。

再次,在学习音乐史的过程中,我深感音乐对个人情感和情绪的影响。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受。

无论是快乐的舞曲还是悲伤的音乐,它们都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共鸣和反思。

通过学习音乐史,我发现不同音乐风格对人的情绪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浪漫主义音乐强调感性和情感,通过柔美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来表达复杂的情感。

通过欣赏和演奏不同风格的音乐,我学会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与音乐建立起一种深入的情感联系。

最后,通过学习音乐史,我对音乐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和乐器的组合表达情感和思想。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探微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探微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之探析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是中国音乐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一个分支。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对于当前社会音乐发展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直接关系到了我国音乐领域的继续发展。

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掌握当代音乐史的发展,了解其发展规律。

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首先,从20世纪不同年代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进行研究,对其发展变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其次,从20世纪历史分期问题、历史内容问题、历史功过问题三个方面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争鸣问题。

以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史学研究;学科建设目录引言 (3)一、20世纪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 (3)(一)30年代及以前近现代音乐史研究 (3)(二)40年代近现代音乐史研究 (4)(三)50年代到文革之间的近现代音乐史研究 (5)(四)10年浩劫之后的近现代音乐史研究 (6)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争鸣问题略述 (6)(一)20世纪历史分期问题 (7)(二)20世纪历史内容问题 (8)(三)20世纪历史功过问题 (8)结论 (9)引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有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在我国近现代历史背景中,世界刚开始走入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革命的运动也开始发展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民族音乐也或多或少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和音乐形态的影响,开始逐渐形成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在这个历史阶段,古代音乐已经有了改变的趋势,逐渐朝着近现代音乐的步伐在发展,此时,各种类型、不同系统的音乐都层出不穷,例如在曲种上、歌种上、乐种上等音乐的各个形态方面都涌现出了新的演变态势;另外,西方外来音乐进入本土,使我国传统音乐在本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也融入了一些外来音乐文化,使得近现代的音乐形态既继承了传统音乐形态,也能够看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子。

近现代音乐就是在这种古代音乐和西方音乐融入的交替背景下产生的。

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读后感

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是由中国作者汪毓和编著的一本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汪毓和通过系统而详尽的研究,梳理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不同音乐流派和风格的发展和转型。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中国近代音乐史的概述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对不同时期的音乐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认为,近代音乐史是中国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纪录。

同时也是音乐史上重要的研究对象。

在随后的章节中,作者将音乐史划分为不同的时期来进行阐述,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和末期,直至2000年。

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在这些时期中,音乐家和音乐作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在19世纪,中国音乐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音乐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并逐渐走向现代化。

在20世纪初,中国音乐继续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并开始出现了新的音乐流派和风格,如民间音乐、社会音乐、民族音乐、宗教音乐等。

在这一时期中,中国音乐家们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并创作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

20世纪中叶和末期,中国音乐又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这一时期中,中国音乐受到了其他民族音乐的影响,并开始出现了融合性音乐流派。

在这一时期中,许多中国音乐家们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音乐与世界音乐相结合,并创作出许多具有国际化特色的作品。

在本书中作者还详细介绍了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和音乐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 梅兰芳, 乔叟等,他们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总的来说, 作者汪毓和在这本书中用大量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展现出来,这本书对于了解中国音乐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我深刻地意识到中国音乐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和变迁是非常复杂而且有趣的。

书中涵盖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民间音乐、社会音乐、民族音乐、宗教音乐等不同的音乐类型,还有各个时期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的介绍。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代表作品
如《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陈钢、 何占豪作曲),将传统越剧旋律与现 代交响乐融合,成为中西方音乐结合 的经典之作。
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方式
通过收集、整理和改编民间音乐, 以及培养民族音乐人才,使民族 音乐得以传承。
创新表现
在保留民族音乐特色的基础上,融 入现代音乐元素,如电子音乐、爵 士乐等,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民族 音乐。
代表作品
如《茉莉花》(二胡协奏曲,陈钢 作曲),将传统曲调与现代音乐元 素相结合,深受听众喜爱。
音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反映时代背景
近现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 会变革都在音乐作品中得到体现, 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歌曲、改
革开放时期的流行歌曲等。
传播价值观念
音乐作品可以传达特定的价值观 念,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
《二泉映月》
由陈钢和何占豪创作,是中 国最著名的交响乐作品之一, 表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由李焕之创作,是《春节组 曲》的第一乐章,表现了中 国人民欢度春节的喜庆气氛。
由华彦钧创作,是中国最著 名的二胡独奏曲之一,表现 了一位盲人艺人的心酸人生 和悲惨命运。
音乐作品的风格与技巧
民族风格
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在创作中大量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如民歌、戏 曲等,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促进文化交流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音乐也走向世界舞台,成为
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04
音乐家与作品
近现代著名音乐家
贺绿汀
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音乐家,代表 作有《游击队之歌》、《垦春泥》等。
聂耳
中国近现代作曲家、音乐家,代表作 有《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等。

近代中国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

近代中国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

近代中国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随着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近代中国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也经历了不少的变化。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随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音乐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变。

本文将从中国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和中国音乐历史三个方面探讨近代中国的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

一、中国音乐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音乐历史的国家,其音乐文化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戏曲音乐等各种形式。

近代以来,中国音乐文化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音乐文化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西方音乐文化逐渐进入中国,中国的音乐也开始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

现代中国的音乐风格更多地融合了西方音乐元素,音乐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例如,20世纪初期,中国的音乐文化逐渐与西方音乐文化接轨。

中国开始接受西方音乐理论和音乐制作技术。

此时期出现了一批音乐家和作曲家,如冼星海、聂耳等人都是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的。

他们在中国的音乐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二、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培养良好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音乐教育的发展也是近代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方面。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的音乐教育开始与西方音乐教育接轨。

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材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提高。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学校、社区和家庭都开始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涵盖面也逐渐扩大,不再只有传统的音乐学习,现代音乐形式也逐渐被纳入到教育范围之内。

例如,街头艺术、流行音乐等等。

音乐教育对于个人的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们通过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获得专业技能,还可以培养自身的审美、情感等方面的素质。

在社区音乐活动和学校音乐团体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合作、协作等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是音乐教育可以带给人们的好处。

三、中国音乐历史中国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商代的“尺八”、西汉的“五音”,都是古代中国的音乐器乐。

我对“重写音乐史”的一点看法——读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所想

我对“重写音乐史”的一点看法——读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所想
考 试 周 2 1 g4 t ’的 一 点 看 法
读 汪毓 和 《 国近 现 代 音 乐 史》 想 中 所
冯 青
( 州 师 范大 学 音 乐 学 院 , 江 杭 州 杭 浙 30 0 1 0 2)
摘 要 :汪毓 和 编 著 的 我 国 第 一 部 用 于教 学 的 《 国 近 中 现 代 音 乐 史》 书 , 一 虽经 几 次修 正 再 版 , 仍 招 致很 多 学 者批 但 评 . 由此 引发 了关 于 “ 写 音 乐 史 ” 讨 论 。 文 剖 析 了该 书 并 重 的 本 产 生 的 特 殊社 会 背景 及 历 史局 限性 。 分 肯 定 了其 史 学价 值 . 充 从 尊 重 史 实 的 角度 提 出 了对 “ 写 音 乐 史” 重 的几 点 看 法 。 关键 词 : 中 国近现 代 音 乐 史》 “ 写音 乐 史” 尊 重 史 实 《 重 在学 习 中 国音 乐 史 近 现 代 部 分 时 接 触 到 的 第 一 本 教 材 便 是 汪 毓 和 的《 国近 现 代 音 乐 史 》 第 二 次修 订 版 ) 书 。这 本 中 ( 一 教 材对 于刚 刚 接 触 中国 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的 学 生 来 说 ,应 该 是 非 常详 尽 的 了 。 它 向我 们 介 绍 了 自鸦 片 战 争 以来 至新 中 国成 立 “ 历 时 10 o 多年 中 国音 乐 的 发 展状 况 。 其 间 的重 大音 乐 历 史 事 对
本 书 最 初 编 写 于 1 5 年 .9 4 作 为 中央 音 乐 学 院试 用 99 16 年 教材内部发行( 以下 简 称 6 内部 版 ) 1 8 年 正 式 出版 ( 4 ,9 4 以下 简 称 8 版 )后 又分 别 于 19 年 、0 2 4 , 9 4 2 o 年两 次 修 订 再 版 。四个 版 本 中我 阅 读 过 的 只 有 19 年 的修 订 版 ( 94 以下 简 称9 版 ) 2 0 年 4 和 02 的 第 二 次 修 订版 ( 下 简 称0 版 ) 以 2 。比较 来 看 , 两个 版 本 整 体 框 架 没 有 太 大 改 变 ,2 在 9 版 原 有 基 础 上 对 内 容 作 了一 定 的 0版 4 补 充 , 增 添 了一 些 未 曾 涉 及 的 内 容 , : 9 7 以 前 “ 歌 ” 并 如 12 年 军 为 而治” .因 此 历 代 希 望 有 所 作 为 的 君 主 都 以 此 作 为 治 国 方 略 ; 是 因 为儒 家 的 “ 二 中庸 ” 似 与 “ ” 关 , 使 君 王 的 勃 勃 看 善 相 能 雄 心显 得 不 那 么 锐 利 : 是 其 对 “ 建 纲 常 ” 维 护 是 统 治 者 三 封 的 们 维 护 王 权 的 有 力 武 器 , 助 于 他 们 治 国平 天 下 。 有 反 封 建 主 义 者 则 积 极 反 对 孔 子 的观 念 。 明朝 的李 贽 是 明 后 期 “ 端 ” 步 思想 家 , 指 责 儒 家 经 典 并 非 “ 世 之 至 论 ” 异 进 他 万 , 揭 露 道学 的虚 伪 , 对歧 视 妇 女 和 压 抑 商人 。他 是 我 国反 封 建 反 的 思想 先 驱 , 的思 想 在 一定 意 义 上 反 映 了资 本 主 义萌 芽 时 代 他 的 要求 , 有 民主 性 色 彩 。 明末 清 初 的黄 宗 羲 , 明 亡 后 。 居 带 在 隐 著述 , 对封 建 君 主 专 制制 度 进 行 激烈 的批 判 . 倡 “ 治 ” 反对 提 法 . “ 治” 人 。近 代 有 三次 对 儒 家 思想 的较 大 冲击 : 一次 是 太 平 天 第 国 运动 , 草根 阶层 对 儒学 的 冲击 。 二 次 是戊 戌 变 法 时 代 . 法 第 变 派 思想 家对 儒 学 的 冲击 。第 三 次是 民 国成 立 之后 的 “ 四 运 五

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读后感

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读后感

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读后感作者:李新宇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6期摘要:《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是汪毓和先生的遗作,笔者从内容、重写音乐史等方面加以阐释,了解其写作用意和价值。

关键词:汪毓和音乐史读后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步开始建立起来的新学科。

自1959年至1960年间,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联合编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五编,油印本)及其附属《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约20册,油印本)和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编著的《中国现代音乐史》这两套著作诞生后,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成长,学术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见证着这个学科的日趋成熟与蓬勃发展。

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教学和音乐评论工作长达五十多年的汪毓和先生,在2012年又推出他的又一力作——《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以下简称《中近》),亦是其绝世之作。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汪著的评论十分活跃,争议性越大、关注度越高。

在2014年11月“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学术研讨会”上,中央音乐学院的蒲方教授在谈到老师汪毓和写作《中近》的过程时,不禁声泪俱下,可见音乐学者学术研究之路的艰辛不易。

笔者仔细拜读《中近》后写下读后感,望能以此纪念学术泰斗汪毓和先生,进而了解其写作用意和价值。

一、提供历史知识音乐理论家汪毓和一直奋斗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第一线。

他编写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84年版)是当时国内唯一一本系统论述近代音乐史的专著,作为专业音乐教材,为当时学界了解近代中国音乐发展的概貌作出了贡献,也在国内外引起反响。

该书出版后,又陆续以此为范本修订出第二版、第三版等,直至最后这部《中近》面世,时隔28年之久。

汪毓和根据目前史学界对“中国近现代史”许多新史料的挖掘、档案解密等重要进展,对《中近》进行具有明确目的性的增减文字,删除原来的图例和乐例,保留必要的谱例,并对不同历史时期群众的音乐生活和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现象进行梳理更新。

一把解读中国当代音乐史的钥匙——《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述评

一把解读中国当代音乐史的钥匙——《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述评

当代音乐2019年第8期MODERNMUSIC一把解读中国当代音乐史的钥匙«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述评李子林[摘㊀要]在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中ꎬ思潮研究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ꎬ不少海内外学者均有尝试使用思潮视角对音乐史进行回视的做法ꎮ21世纪以来ꎬ多位学者基于史料写作了一批具有鲜明史学批评意味的音乐思潮著作ꎬ«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个代表ꎬ它集中反映了居其宏先生的治史观念ꎬ并且为当下研究当代音乐史的史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ꎮ该文作为对«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一书的述评ꎬ笔者除对该书的理论创建进行了回顾重温以外ꎬ还分别从史观㊁史胆㊁史识几个方面对居其宏先生的该本著作进行了评析ꎬ以期对该书进行客观的评价ꎮ[关键词]思潮研究ꎻ史观ꎻ史胆ꎻ史识[中图分类号]J60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8-0152-05[收稿日期]2019-04-10[作者简介]李子林(1996 ㊀)ꎬ男ꎬ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ꎮ(上海㊀200000)㊀㊀音乐作为文化中的一环ꎬ它不仅反映着人类文化的演变和发展ꎬ还映射着社会政治以及历史语境的变迁ꎮ在特定的历史时期ꎬ音符以及特定的音乐文论除了表达音乐外ꎬ还反映了某种潜藏于历史语境之下的共性人格ꎬ这种若隐若现的关系在当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ꎮ基于这种音乐与社会之间所潜藏的隐性关系ꎬ研究现当代中国音乐史将视域引至 音乐-政治-历史语境 的历史维度当中已经成为了学界的共识ꎮ当代音乐思潮以及音乐批评作为现当代音乐史研究中的重要一环ꎬ便是一个集中触及历史语境以及 音政关系 的研究领域ꎮ在当代中国的音乐发展潮流中ꎬ影响音乐发展的因素不仅仅有音乐内部的原因ꎬ还存在着众多外在的人为因素ꎮ透过当代音乐批评的文本对当代音乐思潮进行梳理和研究ꎬ是厘清历史上音乐生活中的 人为因素 的重要手段ꎬ在此基础上ꎬ利用科学的史观对这些现象和因素进行阐释则构成了人与历史的对话和学理层面上对历史的批判与诘问ꎮ而音乐史学研究中的批判视角ꎬ针对的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发展的 异化面 [1]ꎮ无论站在警醒后人的角度ꎬ还是从纯粹的学理价值 解读当代音乐史当中的 意外之音 上看ꎬ对音乐界的 异化面 进行解读无疑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ꎮ在众多研究当代音乐的著作中ꎬ由居其宏所著并出版于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的«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音乐思潮研究»[2]便是一本专注于研究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音乐发展 异化面 的著作ꎮ一㊁著作及作者简介«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一书为居其宏先生2011年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ꎮ作为当代极具影响力的音乐史学家㊁音乐批评学家之一ꎬ居先生 当美则美㊁当刺则刺 的批评观念使其在音乐理论界成为了独树一帜的标杆和权威ꎮ从1978年考入中国音乐研究所研究生专事研究音乐批评和音乐戏剧理论开始ꎬ作者在数十年的治学生涯中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ꎬ其研究横跨音乐批评㊁中国音乐剧ꎬ以及中国近现代㊁当代音乐史等领域ꎬ复合的治学结构使居先生形成了宽广的学术视野以及辩证的学术思维ꎮ作为教师ꎬ作者在其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大批重要的音乐理论人才ꎬ如冯长春㊁乔邦利等人ꎬ如今大都已经成为音乐史学界的顶梁柱和佼佼者ꎮ如同居先生 当美则美㊁当刺则刺 的音乐批评观ꎬ居先生对待历史同样也是 秉笔直书 ꎬ其直面历史㊁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使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上取得了众多突破ꎬ«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作为其在新世纪的又一部力作ꎬ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ꎬ为今人认识当代中国音乐史㊁延伸当代中国音乐史认识面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考ꎮ该书的研究和论述对象是当代中国音乐发展的 异化面 以及其潜藏在背后的思潮 实用本本主义251思潮ꎮ实用本本主义思潮作为由作者个人新创的概念和理论ꎬ作者在书中先是对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的概念进行了界定ꎬ并厘清了它与 左的思潮 之间的区别和联系ꎻ随后作者用了极大的篇幅对该思潮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以及其引发的争鸣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ꎮ在该部分作者通过对刊物«人民音乐»当中重要的音乐批评文论进行分析和展开性的论述ꎬ对这一时期非正常的音乐批评氛围进行了有力的深描ꎮ随后作者则分别从哲学㊁艺术规律等的层面对实用本本思潮的特征㊁理论来源等的方面进行了极为深入的剖析ꎬ最后将这些解读进一步浓缩为 三把钥匙 ꎬ并从机械论和庸俗社会学㊁音乐艺术规律和技术问题㊁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三个方面指出了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的理论实质和涵化表现ꎬ表明了作者对其鲜明的批判态度ꎬ 当刺则刺 的批评观在此一览无余ꎬ打破了以往众多学者对这段历史 讳疾忌医 的陈腐态度ꎮ在全书末尾ꎬ作者附录有陈毅以及周扬在1956年于中国音协党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ꎬ[3]这是目前唯一可见其完整文本的出处ꎬ为音乐史研究者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和便利ꎮ值得提出的是ꎬ该书是作者基于唯物史观对音乐史上的史实进行阐发和论述的学术成果ꎬ其结论是客观且全面的ꎮ尽管在书中居其宏先生以坦率直言的态度对当代音乐史上的 异化面 进行了深入且尖锐的批判ꎬ但这并不能代表作者否定了当代中国在音乐上取得的成就ꎮ正所谓 一个缺乏反思和自省能力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 [4]ꎻ对异化面进行研究并反思ꎬ无疑能够警醒后人ꎬ切不可再以实用本本主义来规划并对待音乐的发展ꎬ让音乐在新时期的健康的社会氛围中繁荣发展ꎬ作者对中国音乐发展的深切关怀也正体现于此ꎮ二㊁理论创建作为学术型著作ꎬ理论创建是衡量其学术价值的重要一环ꎮ实用本本主义思潮为作者首次创用的一个核心概念ꎬ在此书出现之前便已经被作者广泛地运用于其写作的文论以及学术专著(如«新中国音乐史㊀1949 2000»[5]㊁«改革开放与新时期音乐思潮»[6]等)[7]ꎮ实用本本主义思潮作为一个新创的概念ꎬ不仅在其理论上有其高度的合理性ꎬ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为解读当代音乐史提供了一把重要的钥匙ꎮ在该部分ꎬ笔者将首先对居其宏先生提出的这个概念进行分析ꎬ并且在此基础上论证它作为解读历史的 钥匙 这一角色的构建ꎮ书中所述的实用本本主义思潮ꎬ指的是一种存在于音乐界并在音乐创作㊁音乐批评等领域中假借马克思主义突出政治批评话语的一种思潮ꎮ在以往的描述和界定中ꎬ实用本本主义思潮多会以 左的思潮 一概论之ꎮ但 左作为一个政治概念ꎬ在东西方不同的语境之下ꎬ具有不同的意义和色彩ꎮ[8]作者在此为了避免 左 所带来的歧义ꎬ遂根据支撑这股思潮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依据 庸俗社会学下的实用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下的本本主义ꎬ创用了实用本本主义思潮这一概念ꎬ形象地突出了这股异化思潮的本质特征ꎮ在历史上ꎬ实用本本主义的执行者和信奉者往往以马克思主义的 权威 自居ꎬ并且经常会以 贯彻毛主席的文艺路线 在 不利于己 的时期进行自我辩护ꎬ[9]这无疑体现了实用本本主义者自身异化的文艺观念基于实用主义和本本主义上进行化学反应ꎬ并最终呈现实用主义混合亚本本主义的畸形文艺观念ꎮ在历史上ꎬ由贺绿汀所写的«论音乐的创作和批评»所引发的思潮事件以及1989 1992的回流音乐思潮便是实用本本主义在历史上集中登台表现的案例ꎮ正当90年代初这股思潮在文艺领域猖獗并愈演愈烈之时ꎬ邓小平的视察南方谈话如同当头棒喝ꎬ使得实用本本主义者们纷纷偃旗息鼓ꎬ打道回府ꎬ音乐的发展从此在政治语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中ꎬ重新回归到了健康的道路ꎮ当代音乐史的后新时期从此拉开了序幕ꎬ音乐的主体性再一次在趋向良性的政治语境下被重新认识和发掘ꎮ上述的分析作为笔者个人对于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的理解ꎬ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该新创建的理论进行了重温和结构ꎮ从作者对于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的理论架构上来看ꎬ居其宏先生对该概念的设计绝不是单纯的概念堆砌ꎬ而是基于作者自身极高的哲学理论素养ꎬ对历史上众多事件以慧眼进行洞察后所得出的理论精华ꎮ这种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结合作者缜密的逻辑体系ꎬ共同构成了整个理论存在的合理场域ꎮ在全书将近结尾之时ꎬ作者提出了解读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的三把钥匙ꎬ指出了实用本本思潮实质上的理论构造ꎬ以及该股思潮对于音乐艺术规律和技术问题的认识和其一贯以来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的作风ꎮ这三把钥匙不仅构成了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的理论实质ꎬ更是为今人解读当代音乐史中种种不良现象并对其进行阐释的一把重要钥匙ꎮ在这把 钥匙 的帮助下ꎬ研究者得以获得更有力的理论阐释武器ꎬ对当代音乐史上众多 疑难杂症 进行科学且理性深入的批判ꎬ打破以往 历史背景+历史事项+历史影响 的单一化历史书写模式ꎬ有助于研究者从新的角度对历史本体进行再认识和再书写ꎬ为历史书写的元理论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板ꎬ该书在理论建构方面的价值也便体现于此ꎮ三㊁从史观㊁史胆㊁史识看«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的历史书写居其宏先生曾于2003年为明言所著的«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10]写作过一篇书评«新音乐史家与现代思潮研究 明言新著<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11]ꎮ该书作者在文中对«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一书给予高度351李子林:一把解读中国当代音乐史的钥匙 «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述评评价之余ꎬ从史实㊁史料㊁史书㊁史观㊁史胆等多个角度ꎬ对明言在该书中所体现的历史书写方式以及史学态度进行了一一的分析和评述ꎬ并对新音乐史家这一群体的治学提出了众多展望和期盼ꎬ描绘了作者的理想治史之境ꎬ对今人研究当代音乐史带来了众多深刻的启示ꎮ居先生在«新音乐史家与现代思潮研究 明言新著<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一文中讲: 从事新音乐史以及近现代㊁当代思潮和批评研究ꎬ既是一个光荣而高尚的职业ꎬ同时也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苦的工作ꎮ [12]研究新音乐史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ꎬ但是涉及近现代以及当代的历史研究又会不可避免地触及某些 雷区 ꎬ 主体在场 为研究者带来的 当局者迷 也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增加ꎮ如何将这些被当权者暧昧地设置于禁区与非禁区之间的话题ꎬ用恰当理性的方式进行阐释和剖析ꎬ考验着历史研究者的史学智慧和政治智慧ꎻ用何种视角对发生在当代的音乐事像进行评价和剖析ꎬ则考验着历史研究者的学术功底ꎮ作为理想的史书ꎬ它绝不应该是一部流水账式的记事本ꎻ作为理想的史家ꎬ则应该要在客观对待历史事实之余ꎬ呈现自己在正确的史观下对历史规律的缜密阐释ꎬ又或者在此基础上ꎬ为后世史家阐释历史㊁发现历史规律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和梳理ꎬ这些不同的挑战为新音乐史家的工作带来了种种光环的同时ꎬ新音乐史家作业的艰难之处也正体现于此ꎮ若将理想历史书写的期景概括为三点ꎬ即正确科学的史观㊁宽宏广大的史识以及秉笔直书的史胆ꎮ笔者也将从这三点出发ꎬ拟对«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进行评价ꎮ(一)«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历史书写之史观所谓史观即是史家观察社会历史现象㊁从事史学研究的立场㊁观念和方法ꎮ[13]唯物史观作为当代史家治史的指导思想之一ꎬ其高度的科学性使其得以成为解读历史㊁认识历史的一把利剑ꎬ打破了以往唯心史观的局限ꎮ但是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复杂且综合的过程ꎬ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强调某些关键词(如阶级㊁人民等)就能够实现并体现唯物史观在治时过程中的体现ꎮ真正受唯物史观指导的历史研究ꎬ应该是将某个特定的历史事项放置到历史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背景下ꎬ向大历史进行发问从而得出历史规律的答案ꎮ在得出历史规律之后ꎬ史家便可以循着自己发现的规律ꎬ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来观察整个人类的文明史ꎬ最后再回归到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中ꎬ用大历史的宏观视角来看待专题史的历史书写ꎬ这便是唯物史观所带来的理论升华ꎮ可惜的是ꎬ由于某些客观原因的限制ꎬ以往很多史家在研究音乐史时ꎬ显然未能够参透(当然也由于当时不具有相应的治史条件)唯物史观的精华ꎬ以致出现了众多不客观的甚至趋向 唯心 式的评论ꎮ在某本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史学教材中便有这样一段话:但是ꎬ黄自多数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和思想感情ꎬ同当时矛盾日趋尖锐的时代和广大群众如火如荼的斗争ꎬ还存在一定的距离ꎮ他的音乐风格ꎬ大多偏于严谨㊁内秀㊁精致㊁典雅ꎬ缺乏强烈的激情和鲜明的时代气息ꎮ[14]从上述的文字可以发现ꎬ作者汪毓和在新时期依旧从 人民创造历史 以及 阶级斗争 的角度去理解唯物史观ꎬ因此在此基础上所做的阐发存在了某些主观片面的缺陷ꎮ对此ꎬ居先生基于唯物史观ꎬ对历史所做的回视和评价则显然尤为可贵ꎮ因此ꎬ毛泽东这篇«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ꎬ当然不是针对某些具体人物㊁具体时间和具体问题而发的ꎬ而且它至今仍未失去其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光彩ꎬ但就当时中国乐坛在对待中西关系上的两种对立意见的争论而言ꎬ却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ꎬ是我们解读实用本本主义思潮时一把解疑释惑的钥匙ꎮ[15]从所引的文字可见ꎬ作者论述的尽管是音乐界这个 小环境 ꎬ但却将这个 小环境 放置到了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之下进行思考ꎬ从而将音乐史的研究视野大大放大ꎮ打破了以往在研究音乐史时ꎬ仅仅将唯物史观理解为 阶级斗争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ꎬ并将所有的历史事项都放置在阶级斗争的背景之下进行阐释的方式ꎮ在唯物史观的引导下ꎬ居先生用其生动的史笔ꎬ在一针见血地道出实用本本主义者的荒唐面貌之余ꎬ还从历史背景出发ꎬ以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为出发点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恰当的评价和阐发ꎬ如此形成了 背景+理论阐发+客观评价 的历史解构模式ꎮ这种做法和作者前面所做的历史背景分析一道ꎬ体现了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ꎮ人类对真理的理解和运用往往是曲折的ꎬ对唯物史观而言更是如此ꎮ唯物史观本应是认识历史㊁剖析历史㊁反思历史的有力武器ꎮ但在当代的实际运用上ꎬ唯物史观本身的原意却往往被曲解甚至是异化ꎮ在以往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中ꎬ唯物史观往往被视为一种 打击异己 的工具ꎬ以若隐若现的形态存在于学界中ꎮ一旦某个史学家发出不符合 正统 学术结论和洞见ꎬ实用本本主义者就会从违背唯物史观的高度对史学家的学术产物进行全盘否定ꎬ并且进一步对史家宣判政治上的 死刑 ꎬ戴嘉坊所写的«面临挑战的反思 从音乐新潮论我国现代音乐的异化与反异化»[16]㊁梁茂春所著的«从中国音乐史看毛泽东文艺理论»[17]便因为其反思属性ꎬ在 回顾与反思 浪潮以及后来音乐界反击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运动中屡遭 文革式 的批判ꎬ写作者甚至被扣上了 反动 的帽子ꎮ笔者始终相信唯物史观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ꎬ具有不可侵犯的神圣性ꎬ后人不能随心所欲地对其进行肢解从而为自己谋取不当的 话语权 ꎮ对唯物史观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既是对当下治史方法的反思ꎬ更是对马克思㊁恩格斯的致敬和451当代音乐 2019年第8期缅怀ꎮ(二)«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历史书写之史识所谓史识ꎬ也就是史家自身对于历史现象背后规律的归纳能力ꎮ研究历史最终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告知后人历史上发生了什么ꎬ更重要的是要解释历史现象背后的必然性和规律性ꎬ史学研究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也正在于此ꎮ将历史事实厘清本就不易ꎬ在纷繁复杂的种种史料参考中找寻到历史背后的逻辑和规律就更是难上加难ꎬ而这指向的恰恰就是史家 史识 的高低ꎮ作为一本对当代音乐异化面进行研究和剖析的学术著作ꎬ它有别于其他以音乐创作作为例证ꎬ以音乐创作思潮作为研究对象的史学著作ꎬ«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一书注重的是体现在当代音乐批评㊁音乐争鸣等事项上的异化文艺观念ꎮ要将这股畸形发展的文艺观念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挖掘出来ꎬ并将其脉络厘清ꎬ归纳成为思潮后进行深度的剖析和阐发ꎬ这显然有赖于作者史识的支撑ꎮ其次则是由于这股思潮与政治语境有更为密切的关系ꎬ这使得对这股思潮进行阐发要远比其他的思潮更为艰难和复杂ꎬ史识在其中的作用便不言而喻ꎮ在论及实用本本主义思潮对政治运动的依附性时ꎬ作者以其扎实的史料功底和深入的历史洞察能力ꎬ对实用本本主义思潮在不同历史情况下依附政治运动的方式进行了到位的归纳:当斗争不利于己时ꎬ尽快适应ꎬ然后充分利用其中有利于自己的一面ꎬ化被动为主动 当斗争和自己的利益诉求完全一致时ꎬ则因势利导ꎬ借力发力ꎬ在音乐界推波助澜ꎬ竭力推行 当斗争指向与音乐界并无明显关系时ꎬ则接过旗帜ꎬ因势利导ꎬ按照自身的利益和需要ꎬ把特定的政治运动引导到错误的方向ꎮ[18]作者通过对当代音乐史上几次以 道路 方向 打击借口ꎬ以 学术争鸣 为题的思潮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后ꎬ得出了上述的结论ꎮ这些规律的总结直到现今看来ꎬ依旧不失其理论高度和学术价值ꎮ前文提及ꎬ史识不仅要求史学者在历史事像中抽离出历史规律ꎬ还需要历史学者从哲学和思辨的角度对历史现象进行烛照ꎮ得益于自身丰厚的哲学积累和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入把握ꎬ使作者得以对历史现象进行哲学层面的烛照ꎬ尤其对实用本本主义思潮进行剖析和回顾的部分ꎬ作者的高度的史识体现得尤为充分ꎬ本文在此摘取其中的重要片段进行评述ꎮ只要我们对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进行一番哲学考察便会发现ꎬ其本本主义的哲学根源正是客观唯心主义ꎮ只不过他们的思想㊁观念㊁方针㊁政策 来自于 本本 ꎬ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其著作或论述中提供的现成结论ꎮ[19]在这段文字中ꎬ作者通过对实用本本主义思潮在历史运动中惯用伎俩进行分析ꎬ指出其在历次批判运动中所依赖的理论武器ꎬ正是被可以歪曲㊁阉割的马克思主义ꎮ从实用本本主义者对于手中武器的无限崇拜出发ꎬ并将其与客观唯心主义本质的定义相对应ꎬ作者据此指出客观唯心主义为实用本本主义者的哲学武器ꎮ作者高度的思辨能力ꎬ无疑使得历史的书写得以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框架进行升华ꎬ其理论高度也在总结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再一次得到了提升ꎮ史家的所学之所以能够体现为史识ꎬ则是因为其广博的知识积累以及其极高的哲学修养ꎬ而史识的高度则决定着史学著作的价值所在ꎬ居其宏和其所著的«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无疑是一个典范ꎮ(三)«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历史书写之史胆史胆指的是史学家治史的胆略和勇气ꎮ[20] 史胆 不仅仅要求学者能够秉笔直书ꎬ而且期冀史家能够在高尚人格和理想追求的引领下ꎬ完成使命式的历史研究ꎬ力图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后人反思历史㊁认识历史的蓝本ꎮ作为一本具有鲜明反思意味的学术著作ꎬ«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显然完成并超出了 史胆 的要求和期冀ꎮ作者在该书论述的实用本本主义思潮ꎬ实质上是由中国音协的一部分高级领导人引领ꎬ以机关刊物«人民音乐»作为舆论阵地的一股异化思潮ꎬ要触及这股思潮的实质ꎬ就无从回避对吕骥等音协领导人以及刊物«人民音乐»进行深入的历史剖析和客观的历史评价ꎮ在书中作者历陈«人民音乐»关门主义以及党八股的弊病ꎬ同时将批判的眼光放到了曾经统领整个音乐界的吕骥ꎬ对吕骥在工作过程中凸显的关门主义㊁宗派主义提出了鲜明的批评ꎮ作者在全书如实写来了当时音乐界在音协领导下日趋异化的文艺观念ꎬ对涉及其中的人事从不曲折逢迎㊁曲词避讳ꎬ 当美则美ꎬ当刺则刺 的批评观念和作者的史胆便体现于此ꎮ史胆不仅要求研究者拥有直面历史的勇气ꎬ更需要学者把我高度的学术智慧和政治智慧ꎮ在秉笔直书的前提下ꎬ如何对历史事实进行客观公允㊁态度冷静㊁语调平和的论述ꎬ使 史胆 不至于异化为 学骂 ꎬ体现着作者史胆之中的智慧和理性之光ꎻ如何在对历史进行批判认识之余ꎬ站在民族和国家的角度上ꎬ对历史上的音乐事像进行扬弃式的继承和评述ꎬ则体现着作者史胆之外的民族意识和国家立场ꎮ90年代时ꎬ香港学者刘靖之先生曾写作过一本大部头的著作«中国新音乐史论»[21]ꎬ该部著作主要对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中的人与事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论述ꎬ当中不乏有一些作者个人的洞见和观点ꎮ该部著作在当时 重写音乐史 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背景下ꎬ在学界引发了极大的争论ꎬ对该书的或褒或贬也体现了学者对治史过程中史胆和史识的反思ꎮ且不论当中对历史事实的梳理是否忠于历史并且客观全面ꎬ就其中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整551李子林:一把解读中国当代音乐史的钥匙 «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述评。

中国音乐教育史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音乐教育史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二、研究范畴
师范音乐教育史是另一重要的研究范畴。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个历 史时期师范音乐教育的理念、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此外,对于 师范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主要采用了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 法。
近30年来,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这其中,马达教授的《20 世纪学校音乐教育》一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该书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地梳理 了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脉络,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多个方面 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研究现状
此外,李广达教授的《对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也具有很高 的学术价值。该书以师范音乐教育为切入点,详细地回顾和思考了中国高师音乐 教育的历史发展。作者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中国高师音乐教育 的独特品格和价值。
2、汉代的教育:
(2)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同时学习书法、算术等实用技能; (3)太学兴起,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学府。
谢谢观看
中国音乐教育史理论研究现 状分析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记录了中国音乐教育的演化过程,总 结了历史经验,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次演示将对中国音乐教育 史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梳理现状、发现问题、展望未来,为相关研究提 供参考。
基本内容
中国音乐教育史的发展历程悠久,可追溯到古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音 乐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发生了许多变革。古代音乐教育注重传授技能和培养道德, 近代音乐教育则更加强调创新和表现。这些发展阶段共同构成了中国音乐教育史 的丰富多样性。
参考内容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制度研究(1922-1937)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制度研究(1922-1937)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制度研究(1922-1937)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制度研究(1922-1937)近现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巨变的时期,文化和艺术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音乐教育也是一个受到关注的领域,在社会和政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的音乐教育制度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概述、教学内容、教育机构等方面,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制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历史背景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变,战乱不断,文化水平较低,音乐教育也处于一个非常落后的状态。

这一时期,中国吸收了西方的文化,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

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让社会开始对音乐教育产生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音乐教育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二、制度概述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音乐教育制度主要分为两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主要由大学和师范学校提供,以培养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

社会教育则更加广泛,在城市和乡村都有音乐教育的传播和推广。

此外,当时还存在一些音乐学会和团体,它们为音乐教育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以钢琴为代表的西洋乐器已经成为主流。

此外,西方音乐理论和作曲技巧也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内容。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西方音乐被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中,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和作曲家。

四、教育机构在这一时期,有着多个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机构。

例如,“全国音乐助学会”是一个致力于推广音乐教育和支持贫困学生的组织。

另外,“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和“南京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也是当时非常重要的音乐教育机构。

综合来看,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制度研究(1922-1937)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音乐教育制度开始走向现代化,西方音乐也开始被广泛地融入到中国音乐教学中,这些都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这一时期也为今天的音乐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综述

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综述

2000-2019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综述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近现代音乐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20世纪初,西方音乐进入中国并引发了学术和社会的革新。

从那时起,中国的音乐产业和音乐教育一直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这篇文章将回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发展过程,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20世纪初,中国一些理性主义者开始了以西方音乐为基础的音乐革命,称为新音乐运动。

他们认为中国传统音乐落后于时代并需要改变。

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一些青年音乐家开始了一次新的音乐实验,尝试吸收西方音乐的元素,并将之运用到中国音乐创作中。

同时,他们也发现在西方音乐中缺乏中国的文化元素,因此,他们提出了中国音乐中的现代化问题。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音乐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发展。

新成立的国家提倡改革和更新,同时也重视文化和教育事业。

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充分的进展和发展。

当时的一位著名音乐教育家李斯特担任了音乐学院院长,通过他的推广,中国的音乐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深远变化。

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受到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开始了对音乐节目的探索和向国际音乐界的推广。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的音乐家和音乐团体屡获殊荣,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市场化的推进,中国的大众音乐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200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对流行音乐的深度挖掘,皇帝和乐队等众多流行音乐家的问世,并赢得了大量粉丝和商业收益。

此外,传统音乐的衰落和现代化的经历也使得音乐学术界和音乐教育界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总体而言,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的音乐教育和音乐产业将继续走向国际化和市场化,同时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音乐的现代化,逐步实现音乐艺术的专业性和大众化。

新的回顾、心的怀念——读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新版)有感

新的回顾、心的怀念——读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新版)有感

《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是伍雍谊所著的一本专门研究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历史的著作。

这本书对于我们回顾过去、了解历史、认识现在、展望未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本书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展现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传教士学校开始,到后来的国立音乐学院和音乐系,再到今天的音乐学院和音乐学系,中国音乐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在这个历程中,中国音乐教育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这种发展历程不仅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历史,也是中国文化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艺术和文化的追求和热爱。

其次,这本书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在今天的中国,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但是我们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例如,音乐教育的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不足等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而这本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参考。

最后,这本书让我们对于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怀念那些曾经为中国音乐教育做出贡献的人。

他们是中国音乐教育历史的见证者和缔造者,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贡献,同时也要在他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国音乐教育的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品 ,作 宏 观 的分 析 研 究 , 把握 各种 音 乐 历
中 国 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的 研 究 开 始 于 三 四十 年 代 , 形 成 于 五 六 十 年 代 。“ 文 化 大 革 命 ” 的十 年 间形 成 断裂 ,在 八 九 十 年 代 又
史 现 象、人 物和 音乐 作 品 自身价 值 的规 定
主要角度是音乐与社会的关系,它不能对 音
乐 探 幽 发 微 , 揭 示 音 乐 的底 蕴 。 音 乐 历 史
是多层次 ,多角度 ,甚至是多学科 的科学综
合 ,仅 从 音 乐 社 会 学 角 度 来 看就 历 史 ,就 形
研究工作带来 了前所未有 的困难 。因此在这
个 时 期 ,音 乐 历 史 出现 了断 层 。

台湾 以及与海外学术交流活动 的加强 ,进行
得 比较 深 入 ,促 进 了世 界范 围 内 的 中 国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研 究工 作 的开 展 。 总之 ,八 九十 年
上来一个转换 ,不能在原有的圈圈、条条 、 框框里踏步 ,以待生机 。同时,要引进新 的
史 学 研 究 方 法 , 也 即 从 不 同 角 度 , 不 用 层
8 0 年代 开始 了 中国近 现代 音 乐史研 究
的第 三 阶 段 一 一 蓬 勃 发 展 的时 期 ,此 即 中 国 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研 究 的现 状 。从 8 O 年代开始 , 形 成 了这 一 学 科 开 创 以来 最 为 繁 荣 、 兴盛 的 局 面 。除 一 些 著 作 、文 章篇 目,仅 仅 是 众 多 的 出版 物 中 的一 小 部 分 。更 为 关 键 的是 ,大 大 扩 展 了研 究 的范 畴 ,挖 掘 了新 资料 。敢 于
成线性的单调描述。实际上,这仅是历史 的

个 截 面 而 已, 它 不 能 完全 的反 映 出历 史 的
情 的追求和活跃的品格 ,然而恰恰相反 ,这
门 学 科 的 研 究 较 之 古 代 音 乐 史 学 , 民族 音 乐 学 , 以至 美 学 的 研 究 ,显 示 出一 种 毫 无 生 气 的 局 面 。其 表 现 只 停 留在 某 些 音 乐 现 象 、事 件 、 人 物 、 音 乐 作 品 等 方 面 的微 观 评 述 。而
思想解放 ,采用新方法 ,新视角 ,以多元化
的音 乐 史 学 观 念 和 方 法 去 研 究新 事 物 ,反 思
旧事 物 。从 而 形 成 了老 、 中 、青 学 者 组 成 的
的评 说 ,也 不能 指望 用行政 手段 作 出的结
论 , 只能 坚 定 而 勇 敢 地 走科 学探 讨 的道 路 。 当然 ,至 于 从 庸 俗 社 会 学 角度 ,就 根 本 谈 不
真实面貌 。很多起 过不同作用 的作 曲家 、不
同层 次 上 的 作 品 以 及 具 有 历 史 性 的 音 乐 现 象 ,被 排 除 在 历 史 研 究 之 外 。至 今 对 很 多近 现 代 史 上 影 响 当 代 重 大 问题 , 尚未 见 具有 历 史 意 义 和 具 有 研 究 自身 理 论 价值 的探 究 ,甚
恰恰缺乏对近现代音乐史 自身价值和规律 的
探 究 , 也 未 能 就 音 乐 历 史 本 来 面 貌 的各 个 阶
至难 以接触 问题的本身。这 些重大 问题 的探
讨 ,作 为 历 史 的 研 究 , 既 不 能希 求 于 当事 人
段、各个层次、各个角度 ,作 出客观而又 明
晰 的 阐 明 和 评 判 。毫 无 疑 问 ,这 种 微 观 描 述 是 必 要 的 。我 们 要 用 历 史 的眼 光 看 待 整 个 音
性 ,把 它 们 作 为 各 自的 不 同 的 系 统 ,放 到社 会 的大 系 统 中加 以考 察 ,多 侧 面 地认 识和 揭
◎ 研究生 论 坛
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 任柳桡
中 国 近 现 代 音 乐 史 从 上 世 纪 初 产 生 至 今 已 有 百 年 之 久 。 对 它 进 行 研 究 的 史 学 年 龄 , 除 去 起 步 以 前 的 准 备 和 中 间停 顿 的 时 间 ,真正 蓬勃 发展 乃 是8 0 年 代 后 , 这 样 看 来 只 不 过 短 短 二 十 年 光 景 ,如 同它 所 描 述 的对 象 一 样 年 轻 。就 起 年 轻 而 言 ,应 有 其 热 “ 左 ” 的政 治 思潮 影 响 鲜 明 ,因 而 学 术 成 果 都 带 有 明显 的 “ 左 ” 的烙 印 。 中 国近 现 代 音 乐 史 往 往 是 作 为 中 国 共 产 党 党 史 的 一 个 注 解 ,想 要 具 有 独 立 性 是 不 可 能 的 ,给 音 乐 史
回顾中 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历史
代 的中国近现代音 乐史研 究,在逐步 克服 以
往 的实 用 主 义 倾 向和 狭 隘 的 功利 目的 的过 程 中 , 朝 着 建 立 独 立 的 学 科 、 完 善 自我 的 过 程 。 虽然 中 国近 现 代 音 乐史 的研 究道 路 还 将
次 ,不用截面对音乐历史现象、人物和音 乐
为 的音乐史学家 ,为研 究近现代音乐历史 的
传 承 起 到 了推 动 作 用 。 另外 ,大 陆和 香 港 、
近 现代 音乐 史研 究 中习 以为 常 的 “ 指 导 思
想” , 在 思 想 方 法 上 引起 震 动 ,在 思 维 方 式
“ 新” , 只是 “ 近” 。 这 是 每 一 个 研 究 近 现 代 音 乐 史 的 学 者 们 和 关 心 它 成 长 的人 们 的职 责 所在。
乐 历 史 的 发 展 历 程 ,遵 从 一 养 了一 批 年 轻 有
上 研 究 。要 冲 破 这 种 局 面 , 首 先要 冲 破 束 缚
展规律 ,从而进行客观 的、全面 的、正确 的
研 究 和 判 断 。不 能 让 它 从 此 冷 冻 下 去 , 只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