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合集下载

儒家、道家、佛教的养心思想及其健康价值

儒家、道家、佛教的养心思想及其健康价值

儒家、道家、佛教的养心思想及其健康价值一、引言所谓养心,就是指立足于个体之心,探讨如何使个体之心合于天、道,从而重建社会秩序与价值体系。

[1]在中国的大量典籍中,古代圣贤都把养心作为养生修为的第一要务,养心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儒家以“诚正、仁智”养心,道家以“虚静、真常”养心,佛教以“定慧”养心。

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

[2]养心与道德品质修养紧密相关,其内涵十分丰富。

“心”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指称人的生理器官---心脏。

《说文解字》曰:心---象形。

在殷周的古籍中,多指人的情感、心理活动等,其已具有一些道德意识、思想的含义,并且意识到“心”有思维的功能,是人精神活动的主宰。

《易经》中有“心恻”、“薰心”、“立心”,表明“心”是人情感、欲望的发窍之处,是人思维的所发之地。

在《尚书》中,“心”除表示情感、心理活动外,还具有善恶的观念,指向道德层面。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对“心”的认识比较具体,主要出于人的感性认识,理性思维还不够。

到了春秋时期,“心”的含义更加丰富、明确,对“心”的认识也更加理性、抽象。

在《左传》中有“武有仁人之心”,以仁释心。

《国语》提出了“帝心”,与人心相对,认为天有道德意志,人心要符合帝心,否则会受到惩罚。

《老子》中的“心”主要强调“虚其心”,保其“常心”,只有保持心的虚静才能长久,同时强调要有“民心”、“人心”,治国要“以百姓心为心”,这里“心”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战国时期,孟子首次明确提出“心之官则思”的命题,认为人心因有思维功能而不同于动物;提出“仁义礼智”四心是人性之端,是人本有的“良知”、“良能”; 只有不断地扩充、保养其本心,才能养其本性,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主要是从道德伦理方面来探讨“心”,将人心、人性与天相贯通,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3]二、管子的养心思想在秦汉以前,现在所谓的“道家”、“儒家”,原本没有分开,统统是一个“道”,代表了中国的宗教观,也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乃至一切种种哲学。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1、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说:儒家——入世的哲学,道家——隐世的哲学,佛家——出世的哲学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2、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

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

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

3、从文化主旨方面来讲:儒家——进取文化,道家——规律文化,佛家——奉献文化儒家学说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

“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

浅析“以佛修心 以道养身 以儒治世”的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以佛修心 以道养身 以儒治世”的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中国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形成了以孔子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多元化思想。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欣赏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因此“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

以儒学立身《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集中精华之体现,也成为了封建社会文人必读的经典,也奠定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正统地位,而那些圣哲箴言也就成为古时乃至今日为人处事之道。

诚然,这对中国文化,尤其是灿烂的华夏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致,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也就是文人士子奉行了几千年的立身之道,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八道工序: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文人大部分都是以“修齐治平”为一生的理想和目标,践行“学而优则仕”的仕途道路。

儒释道范文

儒释道范文

儒释道范文儒家做事,道家做人,佛家修心。

儒家用来做具体的项任务事情,也就是做好个人领域的事,也就是需要一个人独自完成的任务;道家则是用来与人打交道的,人际交往的,同时如何运用人际关系取得公众领域的成功;佛家修心则是,儒家和道家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获得更多的物质生活而努力,有太多的功利心,算计心,用佛家的语言说也就是一个人的业力太多,业力影响着人的命运和运气,同时也影响着人的正真幸福指数,所以要用佛家来修心来减小业力带来的影响。

儒家做事,做好个人领域的事。

个人领域的事,也就是个人卫生,个人做的每个角色,做好个人的本职工作,是医生则要不断地提高医术水平,是教师则要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是儿子回家就要帮助父母减轻压力尽孝心,是丈夫就要忠且顾家……。

个人领域是基础,做好了个人领域才能够进入下一步,进入公众领域—(这样你这个人才有价值,同时也是展现个人品德,别人才有结交的意义,所以它是基础,不可跳跃)。

要做好个人领域,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在做的同时要做好,就要以终为始,同时有很多的事时则要要事第一,给要做的事排个顺序,先把最重要的事先做了,一件件去完成。

儒家,儒学是基础,是时常常用的,也是为人处事的先决条件,不可逾越。

道家做人,做好公众领域。

“道”也就是规律,生而为人,则要遵循人道。

而人道的核心则是:洞悉人性,察觉人心。

不管是鬼谷子的纵横捭阖之术,还是法家的管理之术,还是斗争哲学,还是笼络人心,一切的基础都是从人性人心开始。

人性是生而为人,所共有的部分,也就是只要是正常人对待同一件事,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那么所产生的感受是相同的,也就是所谓的“同理心”,从而采取相同的行动方案,比如:一个人为了报杀父之仇,把仇人全家全杀了,一开始不知道杀人动机,则人们都是杀人的人是大坏蛋,有在大的错也不应该杀人全家呀,当人们知道杀人动机后,则对杀对方全家的表示理解,甚至赞同,有孝心,这就是“人性”。

要通人性,无需向外求,自己本身是人,只需时刻觉自心,察情绪,用于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聚光灯打在对方身上,关注对方的需求,也就能够察觉对方的情绪,—有点像王阳明的心学。

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思想及内容

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思想及内容

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思想及内容中国文化的思想内容,主要是儒家、道家和佛家,三者的主要思想观点与侧重点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研究“心性”的,均特别注重对心性的修炼,儒家叫做存心养性,道家叫做修心炼性,释(佛)家叫做明心见性。

可以这样理解,心性的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中心问题。

主要区别在于:儒家,入世的哲学,治世,进取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隐世的哲学,治身,规律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天人合一。

佛家:出世的哲学,治心,奉献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核心是仁和礼,其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其五德: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指的是这五种美德;忠孝勇恭廉(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和臣、父和子的义务是双向的,并不仅仅是单方面付出。

一方面:君有君的义务,然后才能要求臣对你忠;父有父的义务,然后才能要求子对你孝,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另一方面:要以对待君的态度来对待君,要以对待臣的态度来对待臣,要以对待父的态度来对待父,要以对待子的态度来对待子。

说得直白点,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论语·泰伯》),和好多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大学》八条目:(人生的8个阶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近年来,社会发展迅速,人心浮躁,不冷静,不沉稳;内卷、躺平的思想也很多;利己主义、金钱观比较严重;不想付出努力,就想着一夜暴富。

一方面是与过分宠溺家庭教育有关,另一方面,社会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衍生出众多支派,开枝散叶,并成为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儒家提倡的“仁礼安邦”的修行思想,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修性思想,以及佛家提倡的“万法皆空”的修心思想,为我们在为人处世和修身立德方面提供了最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儒家修行中修炼正确的行为,道家修性中修炼良好的性格,佛家修心中修炼健康的心态。

今天咱们重点说说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

道学:以治理为核心。

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跟儒家学做人,跟道家学做事,跟佛家学修心

跟儒家学做人,跟道家学做事,跟佛家学修心

跟儒家学做人,跟道家学做事,跟佛家学修心
儒家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教给我们怎样与各种人相处,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是让人在今生的生活当中活得更好。

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人怎样去顺应自然。

才能活得更好。

而佛家讲的是人与心的关系。

要把自己的内心改变才是最究竟的。

所以我们要用儒家的方法来生活,要用道家的方法来修身,要用佛家的方法来修心,跟儒家学做人,跟道家学做事,跟佛家学修心。

天下所有的修行所有的学习方法。

其实都是一个,那就是心学。

天下万事都是心事,天下的美丑,都处于刹那那个分辨得失心之心。

去学习,从心去做人。

无一事不是心。

无一物不是心。

所以佛家讲心生万物,若人欲了知,所有的一切都是心所变现出来的。

求人不如求己,求己就是要求心。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得核心思想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核心表述?儒家思想主旨就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得就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得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得思想体系。

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

儒家重人得自身修养,要与身边得人建立一种与谐得关系;道家思想主旨就是自然与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得就是出世,道家思想得核心就是“道”,认为“道”,就是宇宙得本源,也就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得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得就是春秋时期得老子,老子在她所著得《老子》。

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得就是超世,佛教就是教育,就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

佛教得创始人就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经过一千年得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道、儒、佛家得养生思想:儒家讲得就是敬,道家讲得就是静,佛家讲得就是净.从修为得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哲学得核心思想表述?首先,什么就是哲学。

首先就是起源,我就结合历史知识解说一下。

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出现了一种新得思考方式,一些人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与人生得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得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就是,最早得哲学诞生了。

再次,从字面上理解,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词语"philo”(热爱)与“sophis”(智慧)。

哲学本意就就是“爱智”,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得人”。

说白了,哲学就就是一门使人聪明得智慧之学。

那么,哲学实质就是什么?ﻫ1,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得学问,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得统一(在这里,什么就是世界观,什么就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得辩证关系,我就不一一解说了,从字面上模糊了解即可)。

但就是,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就是,一般人得世界观都就是凌乱得,不规则得,自发得,所以不能称为哲学,而哲学就就是哲学家根据一定得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得世界观加以理论化与系统化而形成得思想体系。

《道家做人 儒家做事 佛家修心大全集》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道家做人 儒家做事 佛家修心大全集》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05
满怀一颗 好心,满 手都是慈 悲事
01
不急不急, 从容人生 靠自己
02
慢慢来, 忙中安心 立命
03
随心随缘 不随便
04
福来不容 易,惜福 看本心
05
忍苦忍辱 是一生的 修行
06
忏悔是福 分,吃 “悔”药 当做吃补 药
活在当下,解脱 在当下
财富源于内心的 富有
生死不挂心,泰 然度一世
感谢观看
06
功成身退, 如鱼得水
平凡心是智,逍 遥心是福
安贫乐道,身无 分文也是“贵族”
达生需无为,养 身先养心
中篇 儒家做事
01
清清白白 做人,明 明白白做 事
02
做人上人, 养浩然气
03
和而不流, 中庸为道
04
有所为有 所不为: 少管事, 多成事
06
对人圆融, 行事和气
05
进退自如, 在藏露中 求稳
《道家做人 儒家做事 佛家修心大全集》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目录
01 上篇 道家做人
03 下篇 佛家修心
02 中篇 儒家做事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衍生出众多支派,开枝散叶,并成 为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上篇 道家做人
01
见素抱朴, 本分做人
02
收好一颗 机心,放 好一颗初 心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衍生出众多支派,开枝散叶,并成为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儒家提倡的“仁礼安邦”的修行思想,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修性思想,以及佛家提倡的“万法皆空”的修心思想,为我们在为人处世和修身立德方面提供了最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儒家修行中修炼正确的行为,道家修性中修炼良好的性格,佛家修心中修炼健康的心态。

今天咱们重点说说三家文化的区别。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

道学:以治理为核心。

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僥者言性,而佛者见性;儔者劳心,佛者安心;儒者贪著,佛者解脱;儔者有为,佛者无为;儔者分别,佛者平等, 僥者治外,佛者治。

(一)儒家.道家.佛家的区别:僅家重视人伦,主修身、齐家、治虱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道家则崇尚自然Z主通过这种修炼,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

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佛、道、医、僥、武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为最擅长于养生。

以儔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教条。

IX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

2、修身,练气,养心儒家更重视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练气,佛门主要是养心•养形,养气,养心合而为一•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道家讲:避世。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列三家之别: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于凌波居士语。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 学3、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儔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 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 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 世的事业。

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

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 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入世,就是 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 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

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 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 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 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

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

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你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

如果你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

如果你素来争强好胜,百折不弯,不懂屈伸进退,那么你也只能吃亏在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果你总是心直口快,不加掩饰,不知用晦于明、藏巧于拙,那么你也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华文化思想总汇:以儒持家、以道养身、以佛修心、以兵安邦

中华文化思想总汇:以儒持家、以道养身、以佛修心、以兵安邦

中华文化思想总汇:以儒持家、以道养身、以佛修心、以兵安邦中华文化思想总汇:以儒持家、以道养身、以佛修心、以兵安邦、以法治国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主修德,行为入世(参考社会活动,为社会国家作出贡献)、心态(拿得起,有担当),名言(智者乐水,修己安人)、儒家准则:堂堂正正做人、人在得意时信奉儒家,以儒持家。

学习儒家思想人与人的交往就没问题了。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修身,行为出世(离开红尘,融入天地)、心态(放得下,身无一物),名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道家准则:真真切切做人、人在失意时信奉道家,以道修身。

学习道家思想就没有不明白的事理了。

佛家代表人物释迦牟尼,主修心,行为度世(度人,度事,度心)、心态(想得开,大度),名言(心静止水,佛在心中)、佛家准则:清清白白做人、人在迷茫时信奉佛家,以佛修心。

学习佛家思想就没有心病了。

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吴起,主修武,行为战世(于靠武力和战争来征服)、心态(勇的智,要有勇有谋),名言(兵贵似水,狭路相逢勇者胜)、兵家准则:忠忠勇勇做人、人在绝望时信奉兵家,以兵安邦。

学习兵家思想你不在害怕敌人。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商鞅,主修能,行为救世(乱世时拯救国家民族)、心态(狠得下心,有规有矩),名言(端平碗水,公平公正)、法家准则:公公平平做人、人在求变时信奉法家,以法治国。

学习法家思想使你做事有理有矩。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修义,行为爱世(博爱非攻)、心态(守得住,稳),名言(爱民如水)、墨家准则:慷慷慨慨做人、人在仗义时信奉墨家,以墨济民。

学习墨家思想明白如何做好人。

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修智,行为创世(用智慧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心态(干的妙,事情做到恰好处),名言(海纳百川,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

)、纵横家准则:轰轰烈烈做人、人在奋斗时信奉纵横家,以纵横平天下。

学习纵横家思想没有你干不好的事。

浅析“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中国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形成了以孔子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多元化思想。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欣赏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因此“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

以儒学立身《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集中精华之体现,也成为了封建社会文人必读的经典,也奠定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正统地位,而那些圣哲箴言也就成为古时乃至今日为人处事之道。

诚然,这对中国文化,尤其是灿烂的华夏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致,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也就是文人士子奉行了几千年的立身之道,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八道工序: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文人大部分都是以“修齐治平”为一生的理想和目标,践行“学而优则仕”的仕途道路。

学习儒释道做人做事和修心

学习儒释道做人做事和修心

少年立志读儒家,格物致知;中年创业读道家,上善若水; 老年休闲读佛家,风轻云淡。
研习传统文化:研习进取文化学儒家;研习规律文化学道家; 研习奉献文化学佛家。
树立人生观:跟儒家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跟道家学顺应 自然、自我完善;跟佛家学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做人跟道家学”道法自然“,想得开,无为而无不为。做事 跟儒家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拿得起,立德、 立功、立言。修心跟佛家学放得下,超脱,净化心灵 。
儒释道既有差异,又有互补、和谐和圆融。传承中 华传统文化,儒释道均不可或缺。如广为传播和使 用的《周易》中两个名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反映的是儒家思想。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反映的是道家思想。
修心养性:跟儒家学正心,正心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强调的是“正”。就是要通过修养心性,让心变得端正、宽 广、包容。跟道家学静心,“静心”即虚静之心、自然之心, 强调的是“静”,要“致虚极,守静笃”。跟佛家学明心, “明心”即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清静心,也就是人的 本心,所以叫“明心见性”,强调的是“净”。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56个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 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上下五千年文明成果 根本的创造力,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
学习三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学习三家如何做人做事和修心。
➢ 学习道家机敏做人、自然做事、“洗心炼性”
机敏做人讲不计名,不计利,不做作,不算计,做自自然然、 真真切切的自己,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但也不是一味圆滑 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自然做事讲“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意为效法、遵循。道即客观规律。 “道法自然”说的是,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 “道”的“自然而然”规律。要自然无为、返璞归真、天人 合一,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正所谓“曲则正,枉则直,洼 则盈,敝则新”。要“贵柔处弱”,相反相成。“洗心炼 性”,强调淡薄名利、调节情绪、生活有序、饮食有节、房 事有度。要“六然”,即“自处超然,处世荡然,无事澄然, 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儒家教你做人道家教你养生佛家教你清心

儒家教你做人道家教你养生佛家教你清心

儒家教你做人道家教你养生佛家教你清心六大家的思想精华是二十四个字: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以兵入市。

儒家的智慧,主要体现为一种太阳的精神。

孔子和孟子,从道德到政治,一方面树立了伟大的人格理想,另一方面又设计了系统的政经制度。

他们的思想逻辑就是要求先做人,然后才能做事,做好人,才能做好事。

用儒学的术语,叫做“内圣外王”。

朱熹所谓《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遵循着这个逻辑。

因此儒学实际上是从伦理到政治,是一种伦理政治学。

一切都围绕着做人,做有道德的人展开,因此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就成了儒家的核心诉求。

以儒做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又要踏踏实实地做事,孔子告诉我们“下学上达”。

我们平日的学习都是下学,看似很平常,但是只要坚持这个下学,你的知识水平、文化品位、道德境界就会潜移默化地不断提高,也就是不断地实现上达,不断接近那个理想。

有句话说得好:把一切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就是不简单。

平凡中有不平凡,简单中有不简单,用《中庸》的话说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商汤王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就是以儒做人的基本要求。

积极的、乐观的、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直接地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总是能从刚健运行的宇宙得到启示,得到鼓舞,从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执著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

这句话同样是几千年来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伟辞名句,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观,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道家精神就是月亮的精神道家精神就是月亮的精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乐、韬光养晦、柔弱胜刚强、不为天下先、无为无不为多少人生智慧蕴藏在道家不露声色的谦卑中,这种谦卑就像无声呵护大地的月光。

你看那月光,多么温柔,多么含蓄!日月交辉,儒道互补,是中国的一大智慧。

儒家和道家的互相补充,就像太阳和月亮交替运行,就像乾坤一体,阴阳互摄,刚柔相济,虚实相生。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谈感触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谈感触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谈感触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谈感触儒家文化以其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观念而深深影响中国社会。

孔子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才能达到和谐繁荣。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礼、义、智、信等,这些原则对于治理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家思想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心灵的净化。

佛陀教导我们要超越欲望和贪婪,通过觉悟和舍弃来实现内心的平静。

佛教修行者通过禅定和参禅,能够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智慧,从而能够正确的面对外界的诱惑和挑战。

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追求“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

通过修炼内丹和道德修养,人们可以达到与自然的无缝连接,从而实现身心合一的境界。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的人伦道德观念能够促使个人在社会中尊重他人,和睦相处。

佛家思想可以帮助人们修养内心,摒弃世俗的欲望,追求内在的平静和智慧。

而道家的生命观能够引导个人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以儒治世可以倡导民主宪政,均衡地分配资源和权力,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以佛治心可以倡导宽容、慈悲和爱心的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共融。

以道治身可以引导人们放下功利心,追求人生的内在价值,从而建立社会文明和生态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借鉴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智慧,以应对快速变化和高度竞争的环境。

儒家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能够让人们保持正直和守信的品质。

佛家的修心和冥想可以帮助人们减压和寻找内心的宁静。

道家的自然观念可以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和尊重生命的原则。

总而言之,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广泛的指导和启示。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不仅对个人的修养和发展有益,也对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它们来面对当今社会的挑战,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宽容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儒家,道家,佛家,究竟有哪些区别,看完这些你就懂了

儒家,道家,佛家,究竟有哪些区别,看完这些你就懂了

儒家,道家,佛家,究竟有哪些区别,看完这些你就
懂了
本文导读: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
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以儒治国,以道修身,以佛养心

以儒治国,以道修身,以佛养心

以儒治国,以道修身,以佛养心一、以儒治国儒家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即仁义道德、纲常伦理,希望人们能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并且不断进取。

要提高公民素质,实现法制民主国家,创建和谐社会,儒家思想将是一剂治国良药。

儒家有“四心”,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是人所具备的不同于动物的人性。

儒家有“五常”,仁、义、礼、智、信,儒家认为这是每个人都需要遵守的。

儒家有“五礼”,即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应做到夫妇有礼,父子有仁,兄弟有智,君臣有义,朋友有信。

在“礼”的倡导下,儒家认为,懂得尊敬是人与动物的不同,是故,“敬”不仅是对于父母关系应当持有的态度,也是对待君臣、兄弟、朋友的态度。

二、以道治身道家以宇宙自然为本位,反对扭曲与压抑人的天性,反对对人的自然天性的破坏和束缚,追求的是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形态。

庄子认为返归自然本性,关键是弃物捐心,返朴归真,道是一种虚无的境界,欲达道的境界,内心必须去除一切杂念,使自己的心境达于空明,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在这种“心斋”、“坐忘”的状态中与道合一。

三、以佛治心佛教的基本原理是“三法印”,具体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盘寂静”。

“诸行无常”指“空”,“空”是指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诸法无我”中的“我”是实体与主宰的意思,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涅盘寂静”中“涅盘”指圆满成就,“寂静”指解脱了烦恼是佛教修行的最终境界和根本目的。

佛家讲究诸法性空。

佛家认为人是由四大、五蕴组成的一个暂时**体。

“四大”是指土、水、火、风,“五蕴”指色(物质)、受(感受)、想(思维)、行(意愿)、识(心识)。

另外,佛学中还有“八苦”之说,即在生、老、病、死的“四苦”基础上再加“爱别离、怨憎恶、求不得、五蕴盛”。

其中生、老、病、死这四苦是自然规律,具有物质性,后四苦是由人的思想感情带来的,具有精神性。

佛学中有“六道”,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前三者称“三善道”,后三者称“三恶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

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你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

如果你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

如果你素来争强好胜,百折不弯,不懂屈伸进退,那么你也只能吃亏在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果你总是心直口快,不加掩饰,不知用晦于明、藏巧于拙,那么你也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掌握了道家、儒家、佛家做人做事的方法,必能帮助你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在人生道路上左右逢源,大大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处处受欢迎,事事皆顺利,从而成就卓越人生。

学习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做人、做事、修心的成功哲学,密切结合实际生活,可以解决现代人最关注的许多人生问题。

诸如事业管理、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结交人脉、职场进退、修心养生等诸多方面。

用最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指导自己日常的做人做事,会更顺利地成就事业和人生。

大量有关道家、儒家、佛家做人做事成功与失败的生动事例告诉我们:
做人要聪明不外露,做一个糊涂的精明人;
要把握好做人的尺度,万事都要留有余地;
要经营好自己的人脉,八面玲珑路路通;
要学会低头,能屈能伸,“忍”字当先;
要灵活为人,水流不腐,人“活”不输;
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要外圆内方,行欲方而智欲圆……
做事要有看待事情的特殊眼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希望;
要抓住机遇,敢于冒险;要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一点,专注突破;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要敢于决断,该出手时就出手;
要从全局出发,能谋善断,运筹帷幄;
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开发思维,力求创新;
在面对挫折时要力争奋发,以毅力和坚忍攀最高峰……
提示:做人要效仿儒家一板一眼,马虎不得;做事要效仿道家灵活机动,随缘方便;思想要效仿佛家量同太虚,智周万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