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三年级下册第8课《风的形成》教案.doc

合集下载

《风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风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风的形成》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风的定义和形成原理;2. 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3. 了解风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风的定义和形成原理1. 风的定义:风是地球大气中空气的水平流动,是气体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形式之一。

2. 风的形成原理:风是由于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而产生的。

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不同地区受到的日照量不同,温度也不同,导致空气密度和压强的差别,从而形成气流,即风。

二、风的分类和特点1. 风的分类:根据风的产生地点和性质,可将风分为地表风和高空风。

地表风是指在地面上形成的风,如地形风、季风等;高空风是指在高空形成的风,如急流、气旋等。

2. 风的特点:风有方向和速度之分,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通常用罗盘方向表示;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通常以米/秒或千米/小时表示。

三、风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 风对地球环境的影响:风能够将植物花粉传播到不同地区,帮助植物繁殖;风还能够将大气中的污染物扩散到不同地区,影响大气质量。

2. 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风能够影响气温和降雨,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风还能够影响航空、航海等交通运输工具的安全。

导学任务:1. 阅读相关教材或资料,了解风的定义和形成原理;2. 思考并讨论风的分类和特点,总结不同类型的风的特点;3. 分析风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思考如何应对风带来的影响。

导学练习:1. 什么是风?风是如何形成的?2. 风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3. 风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拓展延伸:1. 通过观察天气预报图,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向和风速;2. 制作风向标,观察当地风向的变化;3. 钻研风能利用技术,了解风能在可更生能源中的应用。

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活动,你对风的形成原理、分类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风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否引起了你的思考?在平时生活中,你是否能够观察和感知风的存在?希望你能够继续关注天气现象,深入了解大气环境,为珍爱地球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岛五四制三年级科学下册21.风的形成教案

青岛五四制三年级科学下册21.风的形成教案

青岛五四制三年级科学下册21.风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猜测并通过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能够分析、交流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4.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风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重点:知道风形成的原因是空气的流动。

难点:能通过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

活动准备:大饮料瓶、蜡烛、蚊香等。

活动流程一、谜语导入1.教师出示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提问: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教师出示谜底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风的声音。

2.教师提出活动指向: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题:风的形成。

二、活动过程(一)哪里有风?1.教师(课件出示有关风的现象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些图片表达了什么意思?生活中,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呢?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1.教师引导学生猜想风的形成。

2.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3.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开展模拟实验。

4.学生交流、汇报发现。

5.教师总结。

6.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结论。

(1)教师提出问题:风是怎样形成的?(2)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分析、猜想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总结,揭示风的形成。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结论: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有的地方温高,有的地方温度低。

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风。

(三)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1.教师出示图片.提问:“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好的与坏的影响?”学生交流汇报。

2.教师提出问题:那么,谁能说说自己对“台风"的认识?(观看视频)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台风的利与弊。

想一想: 台风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三、拓展活动在海边,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16.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本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对流,为进一步研究保温和散热奠定基础。

其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描述暖气片使整个室内变热的过程。

2.了解人类对热气球的探索史。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

活动1:画螺纹线的纸片、细线、蜡烛、铁架台、火柴。

活动2:纸风箱、蜡烛、蚊香、火柴、毛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提问大家都感受过风吗?说说你的感觉。

2.实验导入①教师让学生翻开P59,看书上的图,讲解实验方法。

②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门缝中的上下纸片会向哪个方向飘?③教师实施实验,验证同学们的猜想。

④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教师:我想通过这个现象大家对风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风。

(二)新课教学◆活动1:观察上升的空气1.分组实验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提示卡及一套实验用具。

提示卡内容:①用剪刀剪一个纸螺旋圈,并在圈的中心扎一个小孔,穿过一根细线,线端打结。

②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架上,使螺旋圈自然下垂。

③点燃蜡烛,把它放在螺旋圈的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

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再放回原位,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在此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2.汇报与推测①学生汇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②推测:让学生推测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1 青岛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1 青岛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1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1青岛版《风的形成》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3.能够用对照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概括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唤起兴趣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实验探究、启迪思维(1)师出具实验提示卡。

(2)学生以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3)指导学生写作科学在线,思索:热气球就是怎样升空的?(4)小组讨论:根据科学在线表述纸螺旋圈旋转的原因?表述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飞,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3、深入细致积极探索、重新认识建构(1)观察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观测实验现象。

回答:在模拟实验中你看见了什么样现象?熄灭蜡烛前线香的烟就是怎样流动的?熄灭蜡烛前线香的烟就是怎样流动的?熄灭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的路径又出现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出来如下要点:蜡烛冷却的热量并使箱(3)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小结:当冷却的蜡烛放到右箱,并使右箱内的温升高空气变强,左箱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向右箱构成风。

就是蜡烛冷却的热量并使空气流动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领域课堂教学(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

(2)师课件演示搜集的资料。

四、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小结1。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为线索,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从而将实验中风的成因与自然界风的形成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风的形成是由于自然界空气的冷热温度不同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让学生解答关于风的谜语来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大饮料瓶、蜡烛、蚊香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寻找生活中有关风的现象并想办法制造风,通过模拟实验让生切实感受到风的形成与冷热空气之间的关系。

再由此及彼,理解自然界风的成因,并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生活中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海边的特殊现象一一海陆风的形成原因。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教学目标】实践概念目标: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于冷热温度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实践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在小组讨论的前提下根据猜想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岀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利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风对于人类生活及自然环境的两面性。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大饮料瓶、蜡烛、蚊香、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课前提问:课下背过哪些古诗?1.[PPT出示]古诗《风》的诗句(题目隐去),让学生猜猜诗的题目,利用谜语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谜底。

2.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板书课题:风的形成。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那里有风?1.[PPT出示]生活中与风有关的图片。

《风的形成》(教案)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风的形成》(教案)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及分析:《风的形成》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2课时。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为线索,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从而将实验中风的成因与自然界风的形成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风的形成是由于自然界空气的冷热温度不同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认识到自然风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带给人们的利与弊。

教学对象及特点: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大部分学生已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能够进行仔细的观察,在实验前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

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的差异是风形成的原因。

2. 能够提出猜测并设计实验探究风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与交流得出结论。

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利与弊。

3. 能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分享彼此的想法,接纳别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理解自然界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理解自然界风的成因。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老师最近获得了一个新玩具。

我可以这样让它转起来。

你们还可以怎样让它转动起来? (生上台演示)谁能让它转动得更快一些呢? (生上台演示)师质疑:没有接触到风车,怎么就让风车转动了呢?生明确纸风车在有风的情况下就能转动起来。

(师板书“风”)风是怎样形成的?指名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

(生明确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师板书“空气”)(二)实验探究你还在哪里寻找到风?我们能用嘴把风筝给吹上飞上天吗?那怎样的风可以做到? (自然风) 自然界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又是什么原因让空气流动起来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究自然风形成的奥秘。

(PPT 出示课题"风的形成")课前老师发布了收集风的任务,大家将图片和视频发布在班级圈里。

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看完同学们的分享,你有什么启发? (总结出其中有人造风和自然风,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人造风是外力推动形成的)2.探讨猜测自然风形成的原因。

2020年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品精品版

2020年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品精品版

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动手制造风,感知风的存在。

2、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给出的器材做简单的风的成因模拟实验。

3、初步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二、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三、教具准备:空气流动实验箱、蜡烛、打火机、香、实验报告单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趣导入,引出课题。

师出示学生放风筝的图片。

师:是什么力量把风筝带到天上去得?那么风是怎么形成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风的形成》揭示课题:风的形成(二)、科学探究,形成新知。

1、人造风,感受风的存在。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知道风呢?想想办法吧。

(学生活动,制造风,感受风。

)师:当风吹到你脸上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什么让你感到凉快?(引导学生说出实际上是空气吹到了人的脸上,明确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认识人造风和自然风。

师:我们自己制造的风叫人造风,自然存在的风叫自然风。

3、猜测自然界中的风的形成会与什么有关。

师:既然是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那同学们想一想,人造风中,是谁的力量让空气流动的呢?生:人的力量。

师:那么,自然界中,又是谁有这么大的力量让空气流动的呢?同学们猜一猜。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气温的高低有关。

)板书:气温4、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教师组织学生认识实验器材。

(2)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

师:既然同学们猜测,风的形成,可能与气温的高低有关,那我们就想办法利用手中的实验材料,创设一个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吧。

生:可以利用手中的空气流动试验箱,里面点上酒精灯,创设高温环境,那么箱外就是低温环境。

从瓶口处形成风。

师:空气的流动我们能不能看到呢?生:不能。

师:那么实验时我们应该怎么才能看到空气的流动呢?同学们想一想办法。

(出示有风时烟筒里冒出的烟)引导学生借助烟来观察空气的流动。

(3)师生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4)小组实验,验证猜想,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空气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猜想并通过实验探究风的形成成因。

2.能够分析、交流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风对于人类生活及自然环境的两面性。

【教学重难点】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于冷热温度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大饮料瓶、蜡烛、蚊香、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教师出示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

提问: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老师积极评价2.教师提出活动指向:风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

学生回答,教师岀示课题:风的形成。

二、探究活动(一)找一找,哪里有风?1.师用课件岀示图片。

师;同学们,从这些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生:飘动的红旗、风扇、小船行驶、小树随风飘动师给予评价。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风是十分常见的。

生活中,我们还能举岀哪些例子呢?生:海风、台风、空调的风......3•师:同学们能根据现有的材料制造岀风吗?4.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可以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完成实验,非常有创造力。

那么, 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 •猜想风的形成。

师:自然界中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

(学生交流猜想,说出猜想理由。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吧。

怎样证明呢?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

师:谁来交流你们组的实验方案?生:根据课本上的提示,我们打算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简易装置中,再点燃蚊香,将蚊香放在饮料瓶旁的进风口,观察蚊香的烟进入装置后发生的现象。

8. 风的形成-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8. 风的形成-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8. 风的形成-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能够描述风的起源、分布、变化和影响;•了解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风的定义和特点;•风的形成原因;•风的分类;•风的影响。

3. 教学重点•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能够描述风的分布和变化;•了解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分类;•了解风的影响。

5.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讲解、练习。

6.1 导入(5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风的概念,向学生提出“你们看到过风吗?它是怎样产生的?”的问题。

2.学生提出自己的答案,并对比不同的回答,思考出答案的正确性与否。

6.2 观察探究(10分钟)1.先通过实验的方式向学生展示风的实物,向学生介绍风的特点。

2.随后,老师向学生讲解风是怎么来的,并开展实验让学生观察风的形成过程。

6.3 理论讲解(15分钟)1.老师针对之前的实验介绍了风的起源,并向学生分别介绍了气压差和地球自转对风的形成的影响。

2.在此基础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了不同的风的分类,并详细介绍了每种风的特点和影响。

6.4 练习(15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做风的实验,让学生获得更直接的认知。

2.老师出示风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信息,让学生进行对比和分类练习。

6.5 课堂小结(5分钟)1.老师对本次课程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并询问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老师强化对所学知识的宣传和效用,并向学生征询期望值和建议。

7. 课后作业1.自己认真复习上课内容,总结风的分类、特点和影响;2.搜集有关风的资料,了解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学生更直接地了解风的分类、特点和影响。

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直观生动的形式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课堂练习,进一步深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在课后作业的部分,我希望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和可能的困难点,创新出更加自由和良性互动的教学模式。

《风的形成》说课稿

《风的形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风的形成》。

我的资源包有五项内容,下面我以说教学设计为主线,把其他资源整合在其中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风的形成》是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中的内容,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教材设计重点探究风的成因,了解人们对风的利用,认识风的两面性,进而突出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根据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我发现:通过前段研究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学习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学生对风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但对于风与热空气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还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知识目标确定为:1、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2、能解释季风的成因。

探究目标为: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目标为:愿意利用所学的风的成因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四、教学重点: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利用风的成因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五、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讨论法、分组实验法。

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学法上,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实验法。

下面我来表述教学流程。

六、说教学过程(一)观察现象导入新课1、教师首先给同学们演示一个新奇的现象:把教室窗打开一条缝,将两根丝带分别放在窗缝的上边和下边,学生会观察到两根丝带分别向相反的方向飘动。

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提炼问题:你觉得风是怎么形成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风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大胆猜测风是怎么形成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能够从实际出发,进行后面的环节。

《风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风的形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风的形成》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风的观点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风的分类及其特点。

3. 了解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风的观点及其形成原因2. 风的分类及其特点3. 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三、导学重点1. 风的形成原因2. 风的分类及特点四、导学难点1. 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五、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风的兴趣。

2. 进修风的观点及其形成原因- 讲解风的定义: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地球自转和不同地区气压差别引起的。

- 分析风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使大气层产生气旋效应,不同地区气压差别导致气流运动形成风。

3. 进修风的分类及其特点- 讲解风的分类:按照风的产生地点和性质可分为地形风、地转风和季风。

- 分析各类风的特点:地形风受地形影响,地转风受地球自转影响,季风受季节变化影响。

4. 进修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 探讨风对生活和自然界的影响:风能带来降雨、影响气温、传播花粉、驱散有害气体等。

- 思考风的作用:风对人类和自然界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农作物发展、气候变化等。

六、导学延伸1. 可以请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当天的风向和风力,分析当地风的特点及其可能的产生原因。

2. 鼓励学生探究风的更多作用,如风能利用、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等。

七、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风的观点、分类及其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认识到风对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关注风的变化,并深入探究风的更多奥秘。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品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品

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动手制造风,感知风的存在。

2、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给出的器材做简单的风的成因模拟实验。

3、初步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二、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三、教具准备:空气流动实验箱、蜡烛、打火机、香、实验报告单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趣导入,引出课题。

师出示学生放风筝的图片。

师:是什么力量把风筝带到天上去得?那么风是怎么形成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风的形成》揭示课题:风的形成(二)、科学探究,形成新知。

1、人造风,感受风的存在。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知道风呢?想想办法吧。

(学生活动,制造风,感受风。

)师:当风吹到你脸上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什么让你感到凉快?(引导学生说出实际上是空气吹到了人的脸上,明确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认识人造风和自然风。

师:我们自己制造的风叫人造风,自然存在的风叫自然风。

3、猜测自然界中的风的形成会与什么有关。

师:既然是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那同学们想一想,人造风中,是谁的力量让空气流动的呢?生:人的力量。

师:那么,自然界中,又是谁有这么大的力量让空气流动的呢?同学们猜一猜。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气温的高低有关。

)板书:气温4、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教师组织学生认识实验器材。

(2)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

师:既然同学们猜测,风的形成,可能与气温的高低有关,那我们就想办法利用手中的实验材料,创设一个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吧。

生:可以利用手中的空气流动试验箱,里面点上酒精灯,创设高温环境,那么箱外就是低温环境。

从瓶口处形成风。

师:空气的流动我们能不能看到呢?生:不能。

师:那么实验时我们应该怎么才能看到空气的流动呢?同学们想一想办法。

(出示有风时烟筒里冒出的烟)引导学生借助烟来观察空气的流动。

(3)师生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4)小组实验,验证猜想,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青岛小学科学三下《8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小学科学三下《8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及反思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风的形成》一课选自冀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的第十六棵。

本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联系生活实际。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知道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产生的,理解风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能从多方面感受风的存在,并能提出的有关风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愿意利用所学的热对流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问题。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操作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铁架台、蜡烛、火柴、细线、风的形成演示箱(纸风箱)、蚊香、湿毛巾、实验记录纸等六、教学过程:一、谜语引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出示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风)注:多媒体课件放风的声音。

(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说出观察到了什么,并试着解释这一现象。

生:下面的纸条往里飘,上面的往外飘……生:风吹的结果……师:想不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出示课题:风的形成)二、师生科学探究活动。

(一)首先进行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1、下面我么来做一个有关的实验,叫做“纸螺旋圈转起来”,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操作。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风的形成》是初中自然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进修这一部份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大气环流、地球自转等基本观点,掌握风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设计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风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三、作业设计内容1. 理论知识进修:要求学生通过课本、网络等渠道进修《风的形成》的相关知识,包括大气环流、地球自转等基本观点,以及风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

2.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感受风的形成过程。

可以利用风力发电机、风筝等工具,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风的形成机制。

3. 问题解答:设计一些与风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

例如,为什么风向会发生改变?风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察等方法来回答这些问题。

4. 创意作品制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一个与风相关的创意作品,可以是手工制作的风车、风铃等,也可以是绘画、模型等形式。

通过制作作品,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风的形成原理。

四、作业设计流程1. 进修理论知识:学生在教室上进修相关知识,老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2.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 问题解答:学生完成问题解答,老师进行评阅和指导。

4. 创意作品制作:学生制作创意作品,展示并交流分享。

五、作业评判方式1.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学生的问题解答和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评判。

2. 实验操作能力:评判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 创意作品评判:评判学生制作的创意作品的创意性和质量。

六、作业设计效果预期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进修积极性和创造力。

青岛版科学三下风的形成word教案

青岛版科学三下风的形成word教案
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新课标第一网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7.htm
/46542.htm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知道:风的形成/8.html
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
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3、学生通过点蜡烛这一方法完成了教师交给的任务;让烟拐个弯,从玻璃管流到瓶子里去,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学生试图解释其中的道理。当学生看到上升的孔明灯升空的原理后,为自己的猜想、解释找到了支撑,将学生的思维从实验桌推向大自然,使得学生理解大自然中风的形成变得顺理成章。
4、因为科学探究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应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这样学生会感到学的知识有用,他们就会喜欢学,逐渐就会养成对常见的自然事物爱问为什么?想探究的好习惯。从而也达到了巩固概念应用概念的目的。
总而言之,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来看,还存在着若干的问题需发今后更进一步的改正,也希望能使更多的学生爱上科学这门课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省学校:青州市庙子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姓名:朱玉富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电话: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市杨集希望小学
朱玉富,男,中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近几年分别取得市优秀教师、市普法教育先进个人称号,担任多年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班风、学风优良,多次评为先进班集体;有着较丰富教学经验,任教学科成绩优秀;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市级或奖。

8.风的形成-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8.风的形成-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8. 风的形成-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风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能够简单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3.能够阐述风的作用。

教学重点
风的形成过程及作用。

教学难点
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知
1.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感受到过风吗?风是怎样来的呢?
2.让学生观察窗外树叶和旗帜的晃动,并请他们描述其晃动的方式。

讲解新知
1.介绍风的概念及形成原因:冷热空气流动的不平衡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讲解风的形成过程:当地面受到阳光加热时,地面上的空气会升起,升起后会遇到低温的空气,从而使空气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风;
3.提出问题:如果地面上的温度一致,风是否还会产生呢?请让同学们想一下,并请他们说出理由。

练习与巩固
1.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风有哪些作用?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

2.情景设计:空中气球飞行的情景,让学生模拟气球飞行的场景,并试着形象地描述风对气球的作用,并请同学们说出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适当提问巩固;
2.总结课程中重点难点,做到言简意赅。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度高,但教师需要注意掌握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按照预期的学习目标来进行掌握。

在练习与巩固中,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力。

在课堂小结中,教师需要对本节所讲的知识点做到简明扼要,梳理复习,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能从多方面感受风的存在,并能提出的有关风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初步学会做空气流动形成风的模拟实验。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知道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发生的,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活动准备:
教具学具:课件、自制风的形成实验装置(大花生油瓶小塑料水瓶)蜡烛火柴香纸条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风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出示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风)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风是从哪里来的吗?大家想不想解开这个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活动一:风从哪里来?
1.你在哪些方面发现了风?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各种文字、图片资料.
2.课件展示有关风的音像资料。

谈话:风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看得见吗?
(学生思考,回答)
3.讨论:你能不能利用你周围的材料,想办法制造和感受风?
(分组活动)
4.汇报:刚才的活动中,你们都是怎么做的?风虽然看不见,但我们通过吹、扇等动作,脸上感到有凉气,看见了头发飘动、纸条摆动等,根据这些现象我们就可以判断有风。

引导:想一想刚才我们吹的、扇的是什么?它有什么变化?这说了风是什么?
5.学生猜测感受: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二)活动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提出问题:大自然中的风千变万化,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与哪些条件有关系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这种猜想的理由)
(三)活动三: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

1.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你怎样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装置为:自制风的形成实验装置(大花生油瓶小塑料水瓶)蜡烛火柴香。

实验桌上另有一张记录单。

)2.讨论、交流设计思路,教师指导补充完善。

(第一步:摆好风的形成实验装置,在大瓶内放一根未燃的蜡烛;
第二步:把点燃的香,放在大瓶的侧洞口外,观察烟飘动的路线;
第三步:点燃大瓶内的蜡烛,依然把点燃的香放在大瓶的侧洞口外,观察烟飘动的路线。


如果我们现在来做实验,你认为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提示注意安全)
3.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4.汇报交流:
(1)没有点燃大瓶内的蜡烛时,大瓶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烟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了什么?
(2)点燃大瓶内的蜡烛后,大瓶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哪里比较热?哪里比较冷?烟又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什么?
5.思考、讨论:
(1)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点燃大瓶内的蜡烛后会形成风呢?
(2)实验说明,风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6.引导推理:
(1)自然界里的空气有冷热差别吗?哪里的空气冷?哪里的空气热?为什么?这些空气怎样流动?
(2)根据实验中风的形成,推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7.师生小结:实验说明,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

热地方的空气轻、会上升,压力小,冷的地方空气重,压力大,当两地冷热温度不同时,空气压力大小也就不同,压力大的冷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了风。

三、自由活动
1.提出问题:“海陆风”是怎么回事?等等
2.学生做尝试性解释。

四、课后作业
搜集资料: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形成的?
板书设计:
8 风从哪里来
上升
气温低
压力大
气温高
压力小
空气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