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完整)-医学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 病因病机学说 PPT精品课件

中医 病因病机学说 PPT精品课件
第六章 病因病机学说
第一节 病因
1 病因的概念 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
素、病原(古作“病源”)、病邪等。 病因学说——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
床表现的系统理论。 2 病因的分类:
阴阳分类法:内经 三因学说:宋 陈无择(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现代分类法:四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
3.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
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4.情志变化,影响病情: 恶性的或消极的情志变
化,则能加重病情。 疾病过程中,因剧烈的情绪波动, 使病情急剧恶化。
(二)饮食失宜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1. 饮食不节----饥饱失常
过饥----摄取不足--化源缺乏--气血衰少---正气虚弱 抗病能力低下---------各种病证。
(一)七情内伤
七情的基本概念
1、生理含义: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正常的情志活动 。 五志:喜、怒、思、悲、恐五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2、病因含义: 导致疾病发生的异常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的七种情志变化。称之为七情内伤。
1.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心藏神,在志为喜; 肝藏魂,在志为怒; 脾藏意,在志为思; 肺藏魄,在志为悲;
②寒性凝滞:寒胜则痛 气血凝滞、经脉不通、
不通则痛
③寒性收引:收敛拘急气机收敛,腠理闭塞,
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无汗、拘挛作痛、屈伸不利
暑属外邪,并无内暑
3.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初起无表证、高热面
赤脉洪大等里实热之象
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口渴喜饮,唇干舌燥,

中医护理基础-病因病机ppt课件

中医护理基础-病因病机ppt课件

1.六淫:外感病因 2.疠气:外感病因 3.七情内伤 4.饮食失宜 5.劳逸失度 6.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结石。 7.其他病因:外伤、胎传等。
.
3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六淫 概述: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气候变化或抵抗
力低下时引起外感病发生。
外感病:发病急骤,从口鼻、肌表侵入、 先见表证。
.
4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病 邪的统称。
➢ 正常情况:风、寒、暑、湿、燥、热(火)六 气不致病。
➢ 异常情况:
六气发生太过 非其时有其气 气候变化急骤
人体正气不足
发病
.
5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 季节性 地域性 相兼性 转化性
.
6
(一)风邪
风邪的概念
趋下
伤及人体 下部
.
下肢浮肿、淋浊、妇女带下、下肢
18
(五)燥邪
燥邪的概念
燥,为秋天的主气,秋季气 候干燥,空气中水分缺乏,自然界呈现 一派肃杀景象。大凡自然界具有干燥、 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
19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
20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性质 致病特点 伤津液 各种干燥症状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
3.一气一病,病状相似: 病位与病种的特异 性。
.
26
三. 影响疠气发生的因素
1. 气候反常。 2. 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3. 预防隔离工作不当。 4. 社会因素。
.
27
二、内伤致病因素
内伤致病,是指人的情志活动或生活起居有违 常度,伤及脏腑气血阴阳而发病的,这类致病因素主 要有七情、饮食和劳逸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医学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医学PPT课件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
29
一、邪正盛衰
正邪相争 发病与否
病邪出入
正邪盛衰
.
虚实变化
疾病转归
30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正气不足——内在根据
邪气侵袭——重要条件 正邪胜负——发病与否
.
31
(二)正邪相争—实证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2、病机特点:致病邪气和机体抗病能力都较强盛,
正邪相搏,斗Biblioteka 激烈。3、临床常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或由于痰、食、 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
32
(二)正邪相争—虚证
1、病理状态:正气不足 2、病机特点: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亏少和脏腑 经络的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出现虚弱、 衰退和不足之证。
3、临床常见于外感病的后期,或内伤杂病的后期,
或体质素虚,多种慢性病证的患者。
(3)影响病情变化
.
21
(二)饮食失宜
1 饮食不节
过饥 过饱 食无定时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1)五味(2)寒热
.
22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2、过逸
.
23
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烧烫伤 虫兽伤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 24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内伤因素:内伤七情(喜、怒、 忧、思、悲、恐、惊);饮食 失宜;劳逸失度等 其他因素:痰饮;瘀血等
外界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 性因素;化学性因素;营养性 因素等
内在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 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先天性 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 种族因素等 自然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自 然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医源性疾病等

中医-病因病机PPT

中医-病因病机PPT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 六淫
1.定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出现不正常变化,超过人 体适应能力,导致疾病,便称为六淫,或“六邪”。它是外感疾 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6
六 太过 导致人体发病 六

不及 急骤变化

正气不足
关于太过、不及
时未至而气已至 太过 (图)
时已至而气未至 不及
时:时间,太阳到达黄经某一位置的时刻 气:主气、当令之气(气温、气候)
(2) 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3) 暑多挟湿
14
湿邪 (Dampness)
4.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2) 湿性重浊
(3) 湿性粘滞
① 病程缠绵 ② 证候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15
燥邪 (Dryness/Dryness Evil)
5.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正邪相争 正: 邪: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1.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 2. 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 邪正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29
正邪相争(二)
(二)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
正不胜邪:表邪入里,病情恶化; 正能胜邪:邪气出表,病情向愈。
30
正邪相争(三)
(三) 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 实证: 虚证:
病因分类
内伤
其他(意外)
七情
外伤
可致病的病 理产物
痰饮
疠气
饮食
烧烫伤
瘀血
劳逸
冻伤
结石
虫兽伤
4
病因
3.病因的相对性 致病与非致病
六气——正常气候变化 七情——正常情志反映 饮食劳逸——正常生理需要 病理产物与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PPT课件

暑邪
(2)暑邪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 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阳邪升散——腠理开泄——多汗
伤津耗液——口渴喜冷,小便短赤。 气随津脱——气虚——气短乏力 气津暴脱——神昏,肢冷,脉微弱。 气与津的关系: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载 气。
③暑多挟湿 暑湿困脾 运化失职 纳呆、呕吐、便溏、尿少. 湿困清阳 胸闷、肢倦、苔腻、脉濡。
(3)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 (4)望诊——面部、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 点,皮下紫斑,面色黧黑。
(5)脉诊——涩、迟、弦、结、代脉。
第二节 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一、正邪相争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 康复能力。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病位在上
上扰清窍—头痛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轻扬开泄 病位在上 头痛、鼻塞、咽痒 病位在表 恶风、发热、汗出
善行数变 病位游走不定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 症状变化多端 走不定,风疹之皮疹时隐 时现,此起彼伏
为百病长 多兼邪致病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等兼夹证
(二)瘀血
瘀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体内离经之血未能消 散者。
1、瘀血的形成
外伤——络伤血溢 血离脉道
外邪
气虚——气不摄血 停积于体
情志
血热——迫血妄行 内
饮食 损伤机体 气虚——血行无力

劳逸
气滞——血行受阻 血行不畅 血
外伤
血寒——寒凝血滞 阻滞于脏
血热——煎熬粘滞 腑经络

中医学病因病机ppt课件

中医学病因病机ppt课件

而复发。临床上,因为饮食所伤而致病,主要有三方
面,即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
又如:肝阳上亢的病人、癌证。
27
(二)饮食失宜
完整版ppt课件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
物质,但饮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伤性
原因之一。饮食所伤,主要受病之脏腑是脾胃,可导
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或为宿食积滞,或能聚湿、生
痰、化热,且亦可累及其他脏腑而变生它病。另外,
大病之后,余邪未尽,脾胃功能虚弱,则亦可因伤食
性质特点如下: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易伤津液—— 口鼻干燥、咽干口燥、皮肤干
涩、皲裂,痰粘滞难出,大便干结等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 可见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咽干痛等。
17
6、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完整版ppt课件
火为热之极,旺于夏。火邪多内生,如心火,
肝火。温—热——火
火的性质及特点:
3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 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内经》 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如《素 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 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 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指出:“千般疢难,不 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 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 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 病由都尽。”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
25
(2) 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完七整版pp情t课件 内伤致病的第 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 关系逆乱。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

阴阳失调
定义:指人体内 阴阳平衡关系失 调
表现:阳虚、阴 虚、阴阳两虚等
原因:饮食不节、 情志内伤、久病 失治等
治疗方法:调理 阴阳平衡,恢复 身体健康
气血津液失常
气虚:气不足,脏 腑功能减退
血虚:血液亏虚, 脏腑经络失养
津液亏虚:体内缺 乏津液,导致口渴 、便秘等症状
气血两虚:气虚和 血虚同时存在,影 响脏腑功能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喜、怒、忧、 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致病因素
饮食不节:饮食不当或过 食生冷导致脾胃损伤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过 度安逸导致气血不畅
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等 病理产物导致的疾病
其他因素:外伤、虫兽伤 等其他致病因素
内伤七情
七情概念:喜、怒、 忧、思、悲、恐、 惊
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心、肝、脾、肺、 肾
总结与展望
《中医病因病机》课程总结
课程内容回顾:简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分类、诊断方法等。 重点知识点总结:对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各种病因病机的特点、治疗方法等。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中医病因病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课程评价与展望:对课程进行评价,包括优点、不足之处等,并提出对未来课程的展望和建议。
七情致病特点:直 接伤及内脏,影响 气机,导致气血失 调
七情的治疗原则: 调理脏腑气机,调 理气血
饮食不节 劳逸过度 情志内伤 外邪侵袭
不内外因
中医病机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的概念:邪气与正气的盛衰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邪正盛衰与疾病性质:邪气亢盛则病情严重,正气不足则病情缠绵 邪正盛衰与病情变化:邪气消长与病情轻重、病位深浅的转化密切相关 邪正盛衰的调节方法:通过调理人体正气与邪气的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病因病机》课件

《病因病机》课件
病邪直接侵入内脏,而不经过 经络由表入里的过程。
转属
某一经络的病,经过传变,转 属于另一经络。
转系
一脏之病,可转变而累及所属 之脏。
传变的规律
01
传变规律与五行的生克 制化有关。
02
传变规律与阴阳盛衰有 关。
03
传变规律与脏腑经络的 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有 关。
04
传变规律与邪正盛衰有 关。
04
预防与治则
详细描述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的正常运行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 功能至关重要。一旦气血津液失调,就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引发各种疾病。 常见的气血津液失调包括气滞、血瘀、痰饮等。
03
疾病传变
传变的形式
01
02
03
04
传经
病邪从外侵入,由表入里,或 由浅入深,按经络的次序,逐渐深入。 Nhomakorabea直中
湿邪
湿邪粘滞重浊,易侵犯 人体下部,引起关节疼 痛、沉重等症状,如湿
痹。
内伤病因
01
02
03
七情内伤
喜、怒、忧、思、悲、恐 、惊等情绪变化,影响脏 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
饮食内伤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偏 食等,影响脾胃功能,导 致消化不良、肥胖等疾病 。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均 可导致身体机能下降,易 感染疾病。
预防
预防原则
健康生活方式
预防为主,强调在疾病发生前采取措施, 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 量运动、规律作息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免 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疫苗接种
定期检查
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及时接种相应疫苗, 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课件
②热易扰心神
热邪侵入营分——扰乱心神——高热,狂躁不 安,神昏,谵语*。
③热易耗气伤津 ④热易生风动血
20
消耗阴津—筋脉失养 高热、四肢抽搐、 牙关紧闭,两目
热邪
上视,角弓反张
热盛阳亢—肝风内动 (热极生风)
热邪——侵入血分——灼伤血络——迫 血妄行——吐血、咯血、衄血*、便血等。 ⑤热易致肿疡
热邪——侵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 血肉——痈肿疮疡。
病因、病机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六淫、六气、七情、痰饮、瘀血的定义 2、重点掌握六淫、七情、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3、了解饮食的致病特点 4、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
1
第一节 病 因
病因是泛指能影响和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 状态导致发生的各种原因。
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六淫
1、概述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自
36
第二节 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一、正邪相争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 康复能力。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37
2、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有踡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
三、气机失常 1、气滞(气机郁滞)
气滞某一局部——胀满、疼痛;气滞——瘀血
39
2、气逆 肺气上逆——咳喘;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肝气上逆——头痛胀,易怒。 3、气陷(中气下陷)
40
21
二、内伤致病困素 (一)七情
1、概述: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PPT课件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PPT课件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之意。 《素问》:“风胜则动”,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中医基础理论
4)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寒、风湿、风热、风燥。
风邪致病最多。 《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中医基础理论
湿阻气机:
湿阻上焦 湿阻中焦 湿阻下焦
中医基础理论
2) 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 重:沉重
“因于湿,首如裹” 浊:秽浊不清 《素问》“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中医基础理论
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
(清湿袭虚,病起于下)
粘----粘腻;
滞----停滞
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湿痹
湿疹
心火上炎----口舌糜烂 胃火上炎----牙龈肿痛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易影响心神。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 “热极生风”。 动血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

通过对病因和病机的理解,采取相应的 治疗措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问诊
与患者对话,了解患者的病史, 寻找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切诊
检查脉搏,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 诊断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扶正祛邪与中医病因病机
探索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思想如何体现在病因病机理论中,讨论其治疗方法和效果。
扶正
通过调整身体的功能,增强机体自愈能力,达 到健康的目标。
祛邪
通过去除身体内的病变或异物,消除疾病的根 本原因。
1 伤科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在急性 和慢性伤害的诊断和治疗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内科
通过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可以诊断和治疗各种内科 疾病,提高疗效。
3 皮肤科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在皮肤 病的治疗中,可以改善患 者的症状和外观。
中医病因病机的现代研究与应用
展望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激发学术界对其的持续关注和探索。
中医脏器病因病机理论
深入研究中医脏器病因病机理论的细节,解释不同脏器的病因病机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脏器病因病机
不同脏器的病因病机与中医治疗 的方法密切相关。
舌诊
通过观察舌苔和舌脉,识别疾病 对脏器的影响,指导治疗。
脉诊
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了解脏器 的状况,指导治疗。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应用
探索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在伤科、内科、皮肤科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分析其在实际临床中的价值和限制。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
探索中医病因病机的起源与发展,比较其与西医病因病机的异同,了解中医 五运六气病因病机与五行病因病机理论概述。
中医病因病机与四诊
深入研究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探讨它们与病因病机的密切关系。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
整理ppt 20
瘀血的形成: (1) 气虚 (2) 气滞 (3)血寒(4) 血热 ( 5) 外伤 ( 6) 出血2.瘀血致病 (病机) 特点:(1) 阻滞气机(2) 瘀阻经脉(3) 伤及内脏
(1) 实性病机n 实 ( 证 ) ——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映或脏腑功能活动亢盛所表现的证候。(2) 虚性病机n 虚 (证)——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指正气不足,邪不太盛,以正气亏虚为矛盾
整理ppt 26
(三) 劳倦n 劳逸损伤耗伤气血肾精
过劳— 劳力、劳神、房劳过逸
饥饱失常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整理ppt 17
整理ppt 5
v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不同的气候变化v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v 内生五邪—由于气血津液、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寒、化 湿、化燥、化 (热)反应, 临床表现与六淫致病特点和证候相类似
整理ppt 7
令 风为百病之长—寒湿燥热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令 风性主动—症状多见动摇、震颤、抽搐
n 痰饮 、概念以及致病的特点,瘀血的形成原因有 哪些?瘀血致病的症状特点。n 病机的基本规律有哪些?n 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n 实性病机 、虚性病机如何,气机失常有哪些?何 为气滞 、气逆?
整理ppt 1
由实转虚由虚转实实中夹虚 虚中夹实
整理ppt 27
整理ppt 6
◆ 地区性:多与居住环境有关。◆ 相兼性:可单独侵袭人体,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 体而致病。◆ 转化性:可以互相影响,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口鼻 传播途径各异: 肌表
整理ppt
15
情志内伤可以化火 —五志化火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或恶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课件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精选课件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阳热症状——高热,面赤、心烦、脉洪大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A.升;散——易上扰心神,或侵犯头目;腠理开泄—— 心胸烦闷不宁、头昏、目眩,面赤;多汗
B.伤津耗气——津气两伤的症状——口渴喜饮,尿赤短 少,气短乏力;突然昏倒 (3)暑气挟湿 暑邪常挟湿侵犯人体——发热、烦渴、身热不扬,四 肢困重、胸闷,大便溏而不爽。 “湿去热孤”
(4)热邪易扰心神 A. 心神不宁——心烦失眠 B. 心神被扰——狂躁不安、神昏谵妄 (5)热邪易致肿疡 热邪壅聚局部,腐蚀血肉————疮疡痈肿 (红肿热痛) 3、热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 (1)临床表现——恶热、高热,口渴喜冷饮,口干,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心烦失眠,狂躁 不安、神昏谵妄。 (2)病证——实热证,温热病,胃热证 精选课件
化。
六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的共同特点: ①外感性 ②季节性 ③地域性
④相兼性
⑤转化性
精选课件
1、气候的异常转化:1)太过、不及; 2)非其时而有其气; 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冷、暴热) 2、机体适应能力的下降
相对的
精选课件
1、外感性:邪气来源于外界 1)途径:邪从肌表、口鼻而入 2)症状特点——浅在、肌表症状:恶寒发热,鼻塞,咽痛 2、季节性:邪气与季节有关:
Part
寒邪 02
Lorem ipsum dolor
精选课件
10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 寒邪。
寒是冬季主气,寒冷太过,伤人致病则为寒邪,
致病多在冬季。
精选课件
外寒
伤寒
中寒
卫 脾 少阴
分为
内寒 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寒性清澈
精选课件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A. 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 B.寒邪损伤人体阳气——伤脾阳(脘腹冷痛、吐泻); 伤肾阳(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腰膝冷痛) (2)寒性凝滞
01
风邪
精选课件
6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淫胜
风为春季的主气
风邪
精选课件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A . 阳邪——善动不居,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特性 B.开泄——使腠理开泄——汗出
C.阳位——易侵犯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头 痛、汗出、恶风等症。(2)善行而数变精来自课件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易扰心神
火易伤津耗气


生风动血

伤筋、动血
火易致肿疡
精选课件
(1)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A.出现阳热症状——恶热、高热 B、热邪易侵犯人体的上部——热邪上扰头部 头痛,耳鸣、咽痛、齿衄。 (2)热邪易伤津耗气 A.耗伤人体的津气——口渴喜冷饮,口干,小 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 B. 热邪迫津外泄——多汗 * * * “壮火食气” 热邪能耗伤人体的津气 (3)热易生风动血 精选课件 A.生风——热邪引动肝风(热极生风)——四
A.善行—善动不居—病位游走不定 如:风痹、行痹
B.数变——发病急、变化快 风中头面——发病急;风疹——此起彼伏(变化快) (3)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摇动的症状 精选课件 如:破伤风——抽搐
《素问· 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
他病也。”王冰注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 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因风
春天 —— 风邪;冬天 —— 寒邪;夏天 —— ( 夏——湿邪;秋天——( )邪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 北 —— 燥 邪 致 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邪;长
江 南 —— 湿 热 邪 气 致 病 东北——寒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精选课件
邪四季皆有,其性善动、开泄,凡寒、湿、暑、燥、热诸 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从而形成外感风寒、风湿、 风热、风燥等证。 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风邪终岁常在,故发病机会 多;风邪侵人,无孔不入,表里内外均可遍及,侵害不同 的脏腑组织,可发生多种病证。古人甚至将风邪作为外感 致病因素的总称。 精选课件
甘肃中医药大学
翟艳会 2014级
精选课件
任何打破这种平衡与协调导致疾病的因素,称之为
病因 中医学的病因学说 在《金匮要略》有“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在《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更为明晰 ,它将病因 概括为: 外因:六淫 内因:七情 不内外因:饮食、劳倦、金刃所伤
精选课件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
人体经脉气血凝滞——疼痛,得热痛减。如痛痹——关 节冷痛 (3)寒性收引 A.腠理收缩闭塞——无汗 B.经脉收缩,气血不畅——疼痛 C.筋脉收缩挛急——筋脉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
精选课件
(4)寒性清澈 分泌物与排泄物出现清稀状;如鼻流清涕,咯 痰清稀 3.寒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 (1)临床表现——恶寒、无汗、手足厥冷、肢体疼 痛、脘腹冷痛得温痛减、吐泻等。 (2)常见病证——外寒证、寒痹、寒邪犯胃
精选课件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精选课件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A.阻滞气机——导致脏腑气机特别是脾胃气机 不畅——胸闷、脘腹胀满。
B.损伤阳气——损伤人体阳气(多在久病后) 和损伤脾阳使脾阳不振(泄泻,脘腹冷痛,水肿) *** “湿胜则阳微”(叶天士《外感温热篇》)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精选课件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损伤人体的津液——口干唇燥,鼻咽干燥, 皮肤干燥,大便干结。 (2)燥易伤肺 损伤肺阴或肺络,宣降失司—干咳少痰,痰 粘难咯,或痰中带血。 3、燥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和病证类型 (1)临床表现——口干鼻干、咽干、唇干,皮肤干 燥,大便干结,干咳少痰,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 (2)病证——温燥证(燥热相兼),凉燥证(燥与 寒相兼),肺燥(燥热伤肺)
(2)湿性重浊
A.重——沉重的症状——周身困重、头重 如:湿痹——关节重痛
精选课件
(3)湿性粘滞
A.粘滞的症状——大便粘滞
B.病程的缠绵——疾病缠绵难愈。如:湿温病、 湿痹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趋下,阴位——易伤人体的下部——下肢浮 肿,淋浊,带下,泄痢,湿脚气 3、湿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 (1)临床表现——周身困重、头重、关节重痛、泄 精选课件 痢、水肿、面垢、尿浊、带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