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点 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工作研究·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点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青岛市政府秘书长 李众民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这对于政府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是一次全新的考验,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必须进一步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更加注重发挥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职能作用。
政府办公室(厅)作为政府的综合协调办事机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和工作大局,以服务科学发展、服务社会和谐稳定、服务人民群众新期待为主线,着力从保障民生、畅通民意和源头治理三个层面,切实推动形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合力,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创新思路理念,主动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任务新要求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工作举措,狠抓重点难点,积极探索创新,全市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同时更应看到,当前发展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矛盾凸显期,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社会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形势相比,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土地征用与房屋拆迁、房价过高与住房保障、劳动就业与分配不公、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成为当前我市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前几位因素,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难度日益加大,社会矛盾更加错综复杂。
工作中,我们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总体形势和我市市情,立足办公厅工作职能和实际,努力在完善服务中提高管理效能,在加强管理中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要更加注重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
立足于城市定位,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序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是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求作为工作的基本导向。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
价值 。
() 4 突出党建创新 , 强调保 障有 力, 升企业软 提
实力和品牌矿 井建设要有新的进展 党建工作是企业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 争力的关 键组成部分 。面对沙 曲矿全面推进 “ 十二五” 发展战
严、 、 、 细 实 廉”的作风要求 , 在工作 中不等不靠 、 不推 不拖 , 使优 良的作风显现在工作落实上 , 体现在实践 成 效 中。 () 3 突出评价考核 , 强调执 行卓越 , 全体党 员干
化, 让老城区焕发新颜 。二是加快旧城改造进度 , 高标 准完成国师街片区、 坝陵南街片区和北大街 3 公里沿 . 6 线的综合治理工程, 为市民打造出 3 个环境优美、 功能 齐全、 内涵丰富、 特色鲜明的精品街区。三是加快棚户
二、 精品社 区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的基层功能 社 区, 是社会管理 的最基层和最前沿 。杏花岭区 是一个人 口大 区, 社区数量多达 18 。但作为老城 0个 区, 社区基础设施落后 , 办公条件简陋 , 经费不足 , 社 区干 部待 遇不 高 这些 问题 , 严重 制 约着 社 区管 理 和服
强, 以企业软实力提升 、 推进品牌矿井建设 的新成效 检验党建工作的新成效 , 在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上取 得新 的进展 。
求, 面对沙 曲矿广大职工家属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
新期待 , 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要进一步增强 责任意识 。要从提高执行力 、 实施力 、 落实力着眼 , 严
障 创
社会大局 , 立足保障和改善 民生 , 结合 区情 实际 , 进行 了一些积极的
探 索 和尝试 。
一
、
送温暖、 大接访——增加社会管理的和谐 因素
杏花岭区是省城太原的一个老城 区 , 困难企业多 , 困难群众多 , 道路建设 、 旧城改造拆迁压力大 , 由这些问题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多 。 信访形势一度非常严峻 , 也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 。 针对这种情况 , 区于 20 年 l 月启动了以 “ 我 09 2 千人帮千户 、 单
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河北日报/2011年/12月/21日/第011版知与行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刘邦凡徐水陈光辉执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笔者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原则。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
在实际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想群众之所想,健全和完善基层组织利民便民服务功能,推动基层组织进一步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让群众的事情能够得到及时办理。
当前,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民生领域,特别是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现实问题。
只有把社会管理寓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寓于搞好服务之中,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可。
因此,政府在出台管理举措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听取民意。
只有充分倾听群众呼声,吸纳群众意见,政府的社会管理措施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社会管理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党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领导地位,主要体现在:社会管理实践离不开党的理论指导,社会管理的利益协调、政策法规的科学制定离不开党的组织领导,只有党才能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因此,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领导职责,经常分析社会形势,科学制定社会管理政策,支持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调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把握六个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把握六个着力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从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紧密结合兴业县实际,笔者认为应从六个方面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加快经济发展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点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并最终实现加强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保证,要解决兴业县现阶段凸显的社会问题,那只能是一句空话。
“十二五”时期,兴业县正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加快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产业优化升级任务艰巨,社会矛盾易发多发,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开展“工业发展大会战”,促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开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开展“转变作风,提升绩效”干部教育活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才能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二、改善民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改善民生。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只有解决好民生民本问题,人民才能幸福安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民生民本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二五”时期,兴业县将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惠及民生的社会政策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上多想办法,多出真招,多办实事。
当前,无论是社会保障、司法公正、反腐倡廉、个人收入、房价调控问题,还是医疗改革、物价调控、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教育改革问题,都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和幸福指数,关系和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兴业将每年实施为民办十件实事工程,确保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学、劳、病、老、居”基本保障、基本权益,过上应有的幸福生活。
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和讯网2012-06-01 /2012-06-05/142108779.html创新社会管理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出发,深刻分析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我们主动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一)主动做好群众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群众工作的对象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环境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做好群众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方面,要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群众工作的重心在基层。
通过构筑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以基层党员干部为骨干的工作网络,按照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的要求做好群众工作,做到知民情、顺民意、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始终带着感情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提高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贯彻好“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在社会管理中以群众期盼为念,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解决群众现实的生活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将管理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使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得到保障、秩序安全有序、心情更加舒畅。
(二)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在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使得现阶段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
创新社会管理,要以有效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切入点,妥善处理不同群体的合理利益诉求。
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是解决民生问题
精心整理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是解决民生问题李永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入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政府及社会组织对各类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的管理活动,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也包括具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把民生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新理念。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应该成为党和政府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解决民生问题,一靠投入,二靠创新。
从创新的角度上讲,应该包括收入分配机制的创新,合理的分配机制,能够平衡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域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基本收入;就业渠道创新,开放民间投资领域,形成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创新,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社会管理创新,将社会管理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扩大社会管理主体,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将社会管理纳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轨道。
民生是一个动态的、由低到高上升发展的概念,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各种正当权益受到尊重和保护。
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全面6月15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问题。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时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州委张太原书记、代理州长李红民一班人始终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信访工作,无论是农村代课教师的待遇问题、集体经济纠纷问题,还是征地拆迁问题、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历史遗留问题都带着深厚感情一一听取,善待每一位上访群众,重视每一个信访诉求,真正想群众之想,急群众之急,办群众之需。
二、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 管理 的对 象是 人 , 核 心是对 人 的管 理 和服务 ,
一
、
加 强和创新社 会管 理 、 推进 社会建 设的 终极 目标 指 向是 和谐社 会 。 因此必 须始 终坚 持 以人 为
一
继续 推 进 扶贫 开 发 , 发 展妇 女 儿 童 事业 , 民生 问题 息息 相关 ,推 进 社会 建设 必须 处理 好 创新 社 障体 系 建设 , 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 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 会 管理 与 保 障和改 善 民生 的关 系 。
( 二) 社会 管理 的基 本 内容和 目的 1 . 社 会 管理 的概念 。
社会 建 设 和 民生领 域所 取 得 的成就 用 十八 大报 告
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状态 、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 以 的话 来 概括 就 是 : 人 民生 活水 平 、 居 民收 入水 平 、 社 会 及 基 本发 展能 力等 等 。 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
( 二) 民生 问题 的基 本 内容 ( 二) 存 在 的突 出 问题
CANGSANG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李 莹
摘
要
十八 大报 告指 出 : 必须 从 维护 最广 大 人 民根本 利 益 的高 度 , 加 强和 创新 社 会管 理 , 推 动社
会 主 义和谐 社会 建设 。加 强社会 建设 , 必须 以保 障和 改善 民生为重 点。要 多谋 民生之利 , 多解 民生之 忧 ,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 五有” 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 使改革发展成果 更多更公平 惠及全 体人 民, 保 证人 民过 上更 好 生活 。 这 些论 断 , 为保 障和 改善 民生提 供 了理 论依 据 、 基 本 思路和 实现 路径。 本文以民生问题为切入点, 试通过 阐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 推进社会建设的 目的和重点在 民生, 分析民生已经成为时代 主题和 民众期待的原 因, 总结 民生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存在 的突出问题 , 提出进一
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
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面对社会的运行模式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特点,越来越不适应。
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对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生;社会管理;社会建设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为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
但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面对社会的运行模式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特点,越来越不适应。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对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所谓“创新”,就是社会管理要与时俱进,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
没有社会的稳定,就没有经济政治的繁荣稳定。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管理方面呈现出了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出现了;社会运行模式出现新的特点,市场化、流动性、交互性越来越明显;社会状态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更加开放、多元、活跃。
面对这些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和管理要求,如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创新社会管理,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创新社会管理 促进民生改善
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民生改善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在社会快速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管理是对人的活动的管理,是对社会关系的调节。
社会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在最大尺度上它指的是对全社会的管理,其对象是人们的全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在中等尺度上它是指对经济之外的社会活动的管理,其对象是人们的政治和社会活动等;小尺度上则是对狭义社会活动的管理。
今天,执政党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即是从整体意义上来讲的,又着重经济之外的社会领域,它是与社会建设相辅相成的。
社会管理是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同时并存的。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
但是,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逐步积累起来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我们在社会管理方面必须进行新的探索,必须加强社会管理和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形势下,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社会管理,必须立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实际,从做好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入手,通过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社会管理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搞好社会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社会管理必须牢牢把握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重点,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把社会保障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基本制度来落实,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真正实现“人人享有保障”的目标,确保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着力点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着力点来源:《观察与思考》杂志2011年06月22日12:12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课题组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格局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明确了党委、政府、社会和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有利于避免社会管理中出现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
这也正是我们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思考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
加强社会管理的成效与不足浙江省委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与体制创新,把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作为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
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与人民群众新期盼相比,浙江省社会管理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从构建社会管理基本格局的层面观察,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一些地方的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还不强。
一些地方的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能力不强,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不高,党政部门社会管理职责权限还不清晰,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没有解决。
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的缺位、越位等现象并存。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社会管理机构庞杂,社会管理职能分割严重,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履行上缺位、越位、错位等现象并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突出。
公共治理结构尚不健全,社会管理载体不够明确。
社区是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
浙江省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有限,城市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大量的城市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基本上游离于社区之外。
社会组织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结构不甚合理,现行管理体制与手段不能适应培育发展要求,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人民群众社会参与渠道不多,参与程度不高。
公民在社会管理中参与度不高。
公民缺乏应有的知情权及参与载体,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渠道不畅,社会规范体系不健全,社会信任度不高,守法意识薄弱。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目前,我国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由政府主导、旨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但是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事业总体上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基本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农村、贫困地区和针对困难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还未得到充分保障,体制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间制度设计不衔接、管理条块分割、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提供主体单一和提供方式较为简单、基层政府财力与事权不配以及监督问责缺位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因此,必须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重点推进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创业公平,促进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改善民生与社会管理创新
改善民生与社会管理创新【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改善民生与社会管理创新来推动社会发展。
在文章介绍了背景信息并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在讨论了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倡导全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在强调了持续关注民生问题、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以及实现社会管理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如何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改善民生、社会管理、创新、基本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体系、全民参与、社会管理方式、良性循环。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改善民生与社会管理创新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课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日益增强,对社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不够高、社会管理方式过时不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等。
我们需要加强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为此,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的有效途径,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倡导全民参与社会管理。
只有不断关注民生问题,持续创新管理方式,才能实现社会管理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1.2 问题提出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前我国民生水平与社会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针对民生方面,一些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仍然不达标,部分地区和群体仍然面临着贫困、教育、医疗等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待进一步提升。
而社会管理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传统的管理方式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现代社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需要更加创新、高效的管理方式来应对挑战。
怎样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倡导全民参与社会管理,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才能实现社会管理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服务。
改善民生与社会管理创新
改善民生与社会管理创新【摘要】本文围绕改善民生与社会管理创新展开讨论。
在介绍了背景和问题意识。
在提出了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等内容。
结论部分强调了民生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看到改善民生与社会管理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1. 改善民生2. 社会管理创新3.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4.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5. 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6.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7.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8. 重要性9. 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改善民生与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社会稳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于改善民生和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现实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收入分配不均、医疗教育资源短缺、社会治理体制滞后等,这些问题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只有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及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目标。
结束。
1.2 问题意识民生与社会管理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社会稳定。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我们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需要加以解决和应对。
我国在改善民生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些地区和群体的基本民生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比如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导致一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高。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些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还面临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不到位等困境。
社会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地方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还不够密切,导致一些政策措施难以有效贯彻落实。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选择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好突破口和着力点的选择。
当前,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社会管理创新要以超前谋划为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超前谋划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决条件。
在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从管理方向、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超前谋划,有利于牢牢把握社会管理的主动权,及时防范和有效应对社会管理领域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全局谋划社会建设和管理。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基本民生建设、社会安全建设和现代社会管理模式建设。
因此,社会建设的作用并不局限于社会事业,同时还要为经济、政治、文化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和条件。
在这个意义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工作。
但是,人们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远不如对经济建设、经济管理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这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和把握社会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探索社会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诸方面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
新阶段新挑战要求我们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
然而我国社会管理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管理模式束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在思想观念上,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在管理主体上,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在管理方式上,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在管理环节上,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在管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轻法制规范和道德自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五个着力点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五个着力点刘永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2月19日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8点意见,这是指导基层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纲领性要求,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淮安实际,笔者认为应从五个方面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民生为先,加快亲民淮安建设,进一步提升群众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度。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
淮安作为周恩来总理的家乡,我们始终坚持学习和弘扬他的亲民爱民理念,把“三看”即看天空蓝不蓝、看流水清不清、看老百姓的口袋鼓不鼓,作为衡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形象要求和检验发展成果的三把尺子,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改善,着力解决住房、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生活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分享了改革发展成果。
率先建立农民“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城乡“尊老金”制度和实施“万人助保工程”,城乡低保在应保尽保基础上补贴标准提高一倍以上,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比2005年提高4倍,覆盖率达99.9%、居苏北首位;每年兴办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建立完善共有产权房等住房保障机制,环境综合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
只有让发展带来的增量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进而从根本上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创新社管理的立足点民生
创新社管理的立足点民生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管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社管理是人类社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关系、规范社行为、解决社问题、化解社矛盾、促进社公正、应对社风险、保持社稳定等方面。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绩为世界瞩目。
但是同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及社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不断拉大的趋势;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等领域的社矛盾频频发生;因劳资关系、医患纠纷、环境污染、城市公共服务管理等问题引发的社矛盾明显增多,保障和改善民生迫在眉睫。
然而,我们社管理的主体格局、主要方式,甚至包括管理理念,还是数十年来形成的传统社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深入推进社管理创新,是十分及时、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的。
转变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创新社管理的核心是人。
最根本的就是如何把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到制度设计、方法创新、具体执行中。
社管理应当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最终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为社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施“柔性管理”,注重服务为先。
要将管理理念由防范、控制型向人性化、服务型转变,从传统管理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等方式的现代管理转变。
完全依靠政府的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社形势。
柔性管理最大的意义在于使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通过服务实现柔性管理,前置处理社矛盾,实现政府提出的将矛盾消融在萌芽状态之中,为飞速发展的经济创造柔性社机制。
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
加强和改进党在基层的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管理和服务合力,建立调整、处理和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平台。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着力点(前沿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企事业单位加快重组,社会组织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相对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快速流动的人口、日趋复杂的利益结构和多元化的群众需求,目前的社会管理体制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就成为党领导社会建设的一个新课题所谓社会,是指政府、企业、家庭之外的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
社会管理体制是与经济管理体制、政治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相并行的一种管理体制。
“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作出了部署。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旨在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
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既要符合社会管理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我国国情。
社会管理包括“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三项内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创新“管什么”: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是指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外“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了一些新理念:由指挥型政府向协调型政府转变,由无限责任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转变,由划桨政府向掌舵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等。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国际经验,加强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未来我国社会管理的调整目标应是小政府、大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来的社会秩序重构、 资源重组及相伴的各种制度
缺位, 都会导致 民生 问题 突 出并成 为社会关 注的
国经济快速发展 , 民生状况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中也得到 了不少的改善 ,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不小的 提高。然而 , 经济指标 的增长与发展 , 并不意味着 中国民生问题 已经得到全面解决 。我国 目前正处 一、来自民生含义及 问题实质
文化模式、 市民精神等 , 既有物质需求 , 也有精神特 征的整体样态。
我国现实生活中所言“ 民生” 中的“ 是指称 民”
一
( 民生的内涵 一) “ 民生” t i l odo t ep ) ( e v i o e ol 是一个中 h L eh fh P e 国特色的概念, 是老百姓 日常生产、 生活的具体事
手, 努力使全体公 民学有所教 、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 。
[ 关键词]创新社会管理; 改善民生 ; 学发展 科 [ 作者简介]唐永文, 中共广西壮族 自治区党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 广西 南宁 502 302 [ 中图分类号 ]C 3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 7 8 2 1 )0— 08— 4 6 2 2 2 (0 1 1 04 0
4 8
家, 也存在于同一国家的不 同地区。在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贫穷落后国家 , 民生更多地体现在基本生活
保障层面 ; 而在发达 国家 , 民生更 多地体现在分配
公 、 失业保障等层面。在我 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 地因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 东部地 区的住房、 就业矛
向的公共服务体制 。因而民生问题与政府社会政 治经济秩序构建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 加快 “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 目标 , 着力解
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在古代 , 最大的民生就 腹之“ 和御寒之“ ; 食” 衣” 在农业时代 , 除了衣食之
需外 , 也许还包括居住之所 ; 在工业时代 , 可能是生 存竞争的条件; 知识经济时代 , 在 随着各种矛盾不
断突出, 关涉 民生的核心要素则 以新 的更为分化的
教育、 保障 、 、 医疗 分配、 安全等体现 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 最终走 向全 面发展 的美好人 形式——就业、 民生问题既存在于不同的国 生。在现代 , 民生和民主、 民权相互倚重 , 而民生之 出来。从空间维度看 , 本, 也由原来 的生产、 活资料 , 生 上升为生活形态、
看, 民生问题贯穿 于整个人类 文明时期 , 具有动态 变化的特征。在采集渔猎时代 , 民生可能涉及到果
层次的生存需要 , 体现对 人 的终极关切 和现实关
切, 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意义 。民生作为一 种观念、 制度、 生活形态 , 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 , 是“ 民以食为天” 。在近代 , 民生首先涉及 的是人 们的衣、 、 、 食 住 行。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 步, 民 生将超出人的社会经济生活领域 , 逐渐涉及人 的政
和发展问题。这些群体 生存面 临危机 , 生活艰难 ,
发展受阻 , 具体表现在温饱 、 就业、 教育 、 医疗、 住 房、 维权等方面。 民生既是一个古老的问题 , 但也随着现代性的 展开而展开 , 它是对人的生存 问题 的回应 , 是对人 的生存问题尚未被触动方面的回应。从时间维度
析来看 , 民生所涉及的乃是整个 国民。民生是个动 态的、 不断发展的概念 , 反映 了人类不同时期 不同
积累财富能力弱, 就业竞 争力 、 基本 生活能力差 的
群体 ; 从生存、 生活表现来看 , 是指那些具有经济贫 困性 、 生活质量低层次性和承受力脆弱性等特征的 群体 。所 以, 当下所言“ 民生” 所关涉 的主要是那 些谋生能力弱 、 条件差、 机会少的群体的生存 、 生活
唐 永 文
[ 摘 要]社会 管理与人 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文章从 民生的 内涵及 实质 出发 , 深刻分析 了改善 民 生在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 出改善民生是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命题 , 指 必须坚持以民生幸福为
最 高的价值诉 求 。提 出在新 的历 史 条件 下 , 决 民生 问题要 从 人 民最关 心 、 直接 、 解 最 最现 实的利 益 问题入
些特殊的群体 : 从结构层 次上看 , 主要是指处于
社会底层的群体 ; 从资源 占有状况来看, 主要是指 对政治、 经济、 文化等各种资源很少 占有或根本不 占有 的群体 ;k b 能力特征来看 , 是指那些创造财富、
宜, 是国民的生活 和生计 , 如维持人们生命存在所 必需的衣食住行 , 柴米油盐酱醋茶等 。民生思想源 远流长 , 中国 自古 以来就将 “ 民生” “ 和 国计 ” 相提 并论。孙中山在其《 民主义》 三 中论述道 : 可以说 “ 民生就是人 民的生活、 社会 的生存、 国民的生计 、 群 众的生命” “ , 民生需要就是衣食住行 ” 。同时他还 指出:大凡 有组织的众人就 叫做 民。 … ’ 当 “ ” 在 时的语境下, 中山所 言的“ 是一个相对 的概 孙 民” 念。民生所涉及的并非一国之 内所有的人 , 而是特 指社会下层贫困者 ; 从其对当时中国落后原因的分
2 1 年第 1 1 0 l O期 1年 O月
E O O I经 N O IL发 展 O ME T C N M CA济 与 社 A E E P N DS C 会 D V L
V L 9 N .0 O .. o 1
OC . 0l T 2 1
改 善 民 生是 创 新社会 管理 的 着 力 点
教育 医疗 社保 住房等五大突出民生问 盾比 较突出, 而中西部地区的 基本生活保障、 教育、 决就业 、 、 、 、 而且形成 比较完整 医疗问题等则更为突出。从程度上来看 , 民生问题 题。不仅 明确提出民生的概念 , 在社会转型时 期较其他时期更为严重, 社会转型所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生思想体系。近年来 ,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