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研究成果(作业2)
小学数学动手作业方案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动手作业方案研究报告
研究目标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小学数学动手作业的方案,以提供简单而
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帮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提高数学能力。
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提出了
以下动手作业方案:
1. 实践任务: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让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解决
问题,如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重量等。
2. 游戏活动: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研究,如数独、
数字连连看等。
3. 视觉辅助:使用图表、图形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数
学概念,如绘制柱状图、折线图等。
4. 团队合作: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数学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
意识和沟通能力。
实施建议
为了确保动手作业方案的有效实施,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教师角色:教师应充当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2. 适应不同水平: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动手作业,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3. 定期反馈:教师应定期评估学生的动手作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4. 创意激发:鼓励学生在动手作业中展现创意,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结论
通过采取以上动手作业方案,我们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数学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的研究特点和需求不同,教师应灵活运用这些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小学是儿童数学学科的初级阶段,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本次活动中,我组织了一系列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以下是对这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有关平面图形的实践活动。
我带领学生们观察和感受环境中的各种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制作这些图形。
通过实践的方式,学生们深入理解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如边数、角度等。
同时,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形状的图形,学生们也学会了分类和归纳的能力。
其次,我组织了一个有关数的实践活动。
我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些小石子,并让他们用这些石子进行计数和计算。
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了数的概念和数的大小关系,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
在这个活动中,我还设计了一些游戏,如比大小、找规律等,以增加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另外,我还设计了一个有关测量的实践活动。
我给学生们分发了一些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让他们自行测量和估算各种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不仅理解了测量的概念和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们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我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分组合作完成任务。
通过合作,学生们互相学习和帮助,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活动结束后,我还组织了一个展示和交流的环节,学生们可以向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并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
通过这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的美和奥秘。
同时,他们也在实践中培养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活动设计方面,我可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设计更具个性和挑战性的实践任务。
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数学课题研究成果报告(8篇)
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数学课题研究成果报告(8篇)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数学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篇一课题确定后,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从宏观方面勾画出了实施框架。
课题立项后,快速进入了行动研究阶段,每月均制定了具体的研究实验计划,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措施得力。
这样,确保了课题研究有序高效推进。
自x年二月起,该课题深入扎实地投入到了行动研究阶段。
三个月来,共计上了三次研讨课,开展了三次听评课活动,在听评课活动中,邀请了学校领导及同学科教师参与,旨在"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召开了三次月工作总结会,总结会上我深入详细地交流了自己的月工作计划、月工作总结、课题试验反思等系列的课题研究试验资料内容;同时也听取了领导和众多教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实验方案得到了不断补充修订,实现了实验方案科学、合理;进行了三次课题反思活动,通过反思,查找出了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改进了实验方法,确保了实验顺利实施。
开展了一次论文交流活动,通过论文交流便于形成经验总结,利于课题成果推广使用。
1、通过近半年的研究试验,课题试验教师及时总结,认真反思,不断改进,形成了一篇极具推广意义的经验总结论文。
2、通过近半年的实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3、通过近半年的实验,教师的课堂导学经验不断丰富,方法策略不断更新,顺利实现了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形成高效课堂的过渡。
课题实施以来,课题试验教师一直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进行分类保管,形成一套完整的课题研究实验资料,为课题的结题做好了准备。
总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研究》这一市级微型课题自申报立项以来,我依据实施方案,紧张有序地进行了课题实验,按计划完成了实验任务,取得了满意的成果,达到结题的标准。
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数学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篇二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作业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作业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报告吴春燕| 课题阶段总结| 2010-1-6 19:14:40 | 收藏| 阅读976次课题名称:小学数学作业中错误资源有效利用的实践研究执笔人:吴春燕一、课题概述(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一)研究背景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反思我们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经常是类同的,有些错误学生是一犯再犯,甚至有的学生一道题目需要订正好几次才能订正好。
对于这些错误,如果我们能进一步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些文章,就可变“废”为“宝”,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
但长期以来,对待学生学习上错误,我们缺乏一种“主动应对”的新的理念和策略。
导致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相同的错误屡犯不止,学生学习时间的无效流失,影响教学质量。
数学练习中学生出现错误是美丽的,是他们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
教师一定要平和、理智地看待,并辅之以策略处理,充分利用,再生资源,让“错误”美丽起来。
(二)研究目标学生方面:(1)学生的作业准确率得到提高。
(2)学生的思维水平、辨析能力得到提高。
(3)学生的自觉纠错能力增强。
(4)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变被动为主动。
最终把学生从重复机械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方面:通过记录、反思、归纳、整理错题,把错题“变废为宝”,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督促学生防范于未然。
(三)研究内容1、建立错题集,研究学生作业产生错误的原因、确定错误的类型。
(1)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思①课前预设是否充分;②课堂实施过程的有效性。
(2)学生的学习行为诊断①学生的知识基础;②学生的学习习惯;③特殊学生的个案研究。
《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本课题针对普遍存在于小学数学常态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的无效或低效的现实问题而提出。
2.本课题针对教学改革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而提出。
3.本课题针对目前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而提出。
二.概念界定“动手实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自己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泛指制作学具、感知体验(看、摸、拉、摆、分等)、实物测量、画统计图统计表、设计游戏等。
三.理论依据1.生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实践,有利于大脑功能系统协调活动。
所谓“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上的。
”2.教育学家认为,孩子的认知认知规律为:动作表征——图象表征——符号水平,让孩子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实践活动,能帮助孩子获得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符合孩子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
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
”4.《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课程标准解读》也告诉我们: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新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情的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学习数学,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
小学数学实验活动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实验活动总结报告一、活动目的本次数学实验活动旨在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二、活动内容1. 实验一:探究立体图形的特性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准备了一些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探究这些立体图形的特性,比如面积、体积、边长等。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立体图形的特性,加深对立体几何的理解。
2. 实验二:探究数列的规律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数列题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找出数列中的规律,并通过这些规律来预测后面的数字。
这样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分析能力。
3. 实验三:玩转数学游戏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比如数独、华容道等。
这些游戏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活动过程1. 实验一:探究立体图形的特性在这个实验中,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比如立方体、球体、圆柱体等。
然后,老师让学生通过测量这些立体图形的面积、体积、边长等,来探究它们的特性。
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并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测量,对这些立体图形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2. 实验二:探究数列的规律在这个实验中,老师出了一些有趣的数列题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找出其中的规律。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依次找到了数列的规律,然后通过这些规律来预测后面的数字。
这样的实验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 实验三:玩转数学游戏在这个实验中,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比如数独、华容道等。
这些游戏不仅能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们在游戏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到了快乐。
四、活动效果通过本次数学实验活动,学生们不仅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在数学知识上也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成果报告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成果报告研究背景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方法和效果,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研究兴趣和能力。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实践性作业,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数学研究效果。
研究方法1. 首先,我们调查了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水平和研究情况。
2. 然后,我们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访谈,研究了国内外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3. 根据研究结果,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研究需求的实践性作业。
4. 最后,我们通过实地实施这些作业,并收集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研究成绩。
研究结果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实践性作业可以激发小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手能力。
2. 合理设计的实践性作业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对实践性作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明显提高,研究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工具。
2. 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和动力。
3. 促进了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提高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展望尽管本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实践性作业的效果。
结论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研究兴趣和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些有效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可供教师参考和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希望本研究能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进和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在小学新课标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数学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许多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
但现在小学数学中的作业存在很多问题:1、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不高。
主要原因:作业单调,形式单一,以计算训练为主;反复训练多,举一反三少,不注重练习设计;复习期间作业多,以机械操练为主,学生负担重。
2、学生的数学作业效果不佳。
主要表现: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少,课后完成多,因为课后干扰较多,以至于学生作业错误率高;教师下水作业少,对作业难易程度不太了解,以至于一些难题在讲课期间没做渗透,而在做的时候急急忙忙讲一通,使学生一头雾水。
3、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不提升。
在长期低效作业的作用下,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使探索神奇的数学知识变成一种负担和任务,变成为了让家长和老师不失望才学数学。
这种情况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可能的。
所以设计有效的数学作业在教学常规工作中极为重要,有效的作业可以解决当前数学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如何设计作业、练习,使训练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2)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家庭作业等如何有效处理;(3)作业检查、批改的注意点;(4)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如何关注。
合理有效的作业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而使学生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
让学生喜欢做作业,高效地完成作业,从而把他们从繁重的机械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这也是我们减负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所在。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我国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把教材分成三个系统:课题系统、图象系统和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研究工作总结 (2)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研究工作总结研究背景与目标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正面临着从传统讲授式教学向实践性教学转变的需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实践性作业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致力于探讨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有效设计与实施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研究目标包括:明确实践性作业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当前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有效性。
作业设计与实施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们注重实践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数学实践性作业,如“购物中的数学”、“时间规划”、“图形变换”等。
这些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如小组合作、情景模拟、实践操作等。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情景模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反馈与效果通过对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实践性作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同时,实践性作业的实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得到增强,问题解决能力也有所提升。
问题与挑战在实践性作业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部分学生对实践性作业的要求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其次,教师在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指导和支持,影响了作业的实施效果。
此外,由于教学资源有限,部分实践性作业的实施难度较大,难以全面推广。
改进策略与展望针对以上问题与挑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策略:加强学生对实践性作业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课堂教学、作业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实践性作业的目的与要求,提高作业完成质量。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内容摘要】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或学生对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或合作讨论为学习的形式,运用探究式的科学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种作业。
合理的数学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能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更好得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而使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探究性作业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探究性作业的设计时必须遵循八大原则:一开放性原则,二层次性原则,三合作性原则,四生活性原则,五情趣性原则,六创新性原则,七生成性原则,八多元性原则。
探究性作业的设计按各单元知识要点构建了横向模式框架,按数学知识的分类构建了纵向模式框架,并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型、实践型、调查型、开放型等作业设计,并建立了探究性作业的评价。
笔者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以体验生活,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全新的作业模式,它改变了学生“做”数学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早期苏联教学论专家凯洛夫、斯米尔诺夫,都将作业与课堂教学视为同等重要,把作业研究视为教学论研究的重要方面:美国学者库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未,出版了专著《家庭作业》对作业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把教材分成三个系统——课题系统、图象系统和作业系统。
可见作业问题在国内外教学论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二期课改的推进,作业问题更向多维视角分析研究。
国家教育部领导曾指出过:“要提倡布置活动性、探究性的小学作业”,“二期课改”行动纲领中也明确指出:要改进学生的训练方式,构建学生的训练体系,要大力开发习题对于促进学生主动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功能,把非形式推理的开放性问题,课题研究和建模求解等纳入新编习题作业的范围,与原先强调现有知识掌握巩固的习题类型相配合,组成完整的数学训练体系。
小学生实践活动报告单数学
小学生实践活动报告单数学收获总结在这次小学生实践活动中,我参加了数学部分的学习与实践。
通过参与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我对数学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解了。
以下是我在活动中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提高计算能力在这个数学实践活动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计算练习。
通过这些练习,我学会了如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例如:使用心算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快速的加减乘除运算等。
这使得我计算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数学思维培养在活动中,我们还开展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
这些游戏既寓教于乐,又培养了我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进行了数独游戏,通过填充空格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游戏不仅能够提高我的智力和思维能力,还让我对数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实践应用概念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实践应用概念的活动。
比如,我们组织了一次野外测量活动,用尺子和测量工具来测量校园中的各种对象的长度、面积、体积等。
通过这个活动,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还学到了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和用途。
体验心得在这次数学实践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也有许多不同的体验。
首先,我发现数学知识是如此有趣和有用。
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总是让我感到枯燥乏味,但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发现数学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来学习,更能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其次,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学会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数独游戏和野外测量活动中,我需要与同学们一起合作解决问题。
我们要相互交流,合理安排时间,共同努力完成任务。
通过合作,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数学知识,还学会了与他人合作的技巧。
最后,我认识到数学是需要不断联系和实践的。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发现只有不断地进行数学计算和解题,才能真正的掌握数学知识。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注重数学的实践和应用,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展望未来通过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我对数学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我将继续保持对数学的兴趣,并坚持不懈地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成果报告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成果报告引言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小学数学教学正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学习模式。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针对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报告旨在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享。
研究背景1. 实践性作业的定义:实践性作业是指学生在课堂之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业形式。
2. 研究目的:通过对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研究,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持。
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关于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小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实践性作业的实施现状和问题。
3. 案例分析法:收集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案例,总结经验和不足。
4. 实证研究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和实践新的作业设计方法,对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研究结果1. 实践性作业设计原则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以下实践性作业设计原则:1. 目的性原则:确保作业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趣味性原则:增加作业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适宜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作业,确保作业的难易程度适中。
4. 创新性原则: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2. 实践性作业案例分析我们选取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案例进行分析,涵盖了各个年级和不同的数学知识点。
分析结果显示:1. 案例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案例紧密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新颖,富有挑战性;而部分案例则与教学目标脱离,难度不适中,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2. 家长和教师的认知差异:部分家长和教师对实践性作业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实践性作业就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忽视了教师的引导和评价作用。
3. 实证研究结果我们在某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学期的实践性作业实证研究,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023年最新的实践作业(二级)
2023年最新的实践作业(二级)体验数学的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因此,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从学生生活的现实背景中选取活动素材,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提问题的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实践活动的内容应以问题情景的方式呈现,实践活动的过程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问题的发现、选择、探究和解决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
如探索周长、面积公式、角的大小等过程,都是由核心问题牵引着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动手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动手拼一拼、剪一剪、折一折和量一量等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往往对借助语言传授的知识难于理解。
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达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合作能力。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合作、研究、交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学习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因此它必须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活动。
必须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去应用数学,从而获得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搜集材料的能力。
学生能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大胆的设想,积极参与,敢于发言。
充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提高了学生收集和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例如:《珍惜水球》,让学生观察和调查自己家庭中一个月的用水情况,通过展示交流信息,算出一个班学生所有家庭一个月的用水量及一年的用水量,继而预测全国所有家庭一年的用水量。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研究(活页)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述评: 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作业设计的深化。 新课程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正在各地进行,在“双减”背景下,思考数学作业如何设 计,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中的热点探讨话题。很多学校已对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改进 尝试, 还有一些零散的就某一主题的实践性作业案例分析。在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 作业兴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 国外,作业设计的灵活性、多样性和自主化在不断增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作业设计的启示:作业设计的尺度应 该是多元的,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提供契机,作业设计要引导学生扩展学习 的内容领域,通过作业发现他们的智力潜能, 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履历。 英国中小学生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实践作业是其中一种。即指有教师指导的 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 课题研究的价值: 1. 本课题的研究对落实课程标准有促进价值。 数学实践性作业培育终身学习的基础,提高数学素养。学生可以借助动手操作实践 体验感知数学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与自信也油然而生。所以,有效的实践性作业能很好落实终身学习 的基础,学生也具备了“心智自由人”的准备。 2. 本课题的研究有很强的的现实运用价值。 有利于促进教师有意识的利用生活素材设计多种形式的实践性作业,把课内与课外 相结合,趣化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提升学习效果。从而引领学生的数学学 习生活向着科学性、延展性发展。 3.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惠及学生发展,能开发出适切的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体系。通 过我们的研究,让教师能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联系教学需要,切合学生发展需 求,应用多样的策略设计适切的实践性作业,使数学实践性作业真正成为架构在书本知 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之间的一座桥梁,为学生提供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 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以弥补传统数学作业设计的不足,驱动学生有效学习数学,提升 核心素养。
最新社会实践报告数学小学
最新社会实践报告数学小学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数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探讨最新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何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首先,我们发现通过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如规划社区花园,不仅教会他们基本的几何知识,还让他们了解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这类活动中,学生需要测量土地面积、计算所需材料的数量,这些都是实际运用数学技能的绝佳机会。
其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技巧。
在小组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共同讨论、规划并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交技能。
例如,通过团队合作设计和建造一个小型木桥,学生可以学习到力学原理和结构工程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有效沟通和分配任务。
此外,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数学是枯燥和难以理解的。
然而,当数学与有趣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显著提高。
例如,通过参与市场调查项目,学生可以学习统计和数据分析的基础知识,同时体验到数学在商业决策中的实际应用。
最后,社会实践报告的编写是学生反思和总结学习经验的重要环节。
通过撰写报告,学生能够回顾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其他生活场景中。
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将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教育者和家长应当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更多类似的实践活动,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2019年18期┆107教法研究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姚 伟摘 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在实践中探索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课外作业设计、单元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形成了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促进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 一、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新课改成功的重要标志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这两个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做法。
本研究旨在由课堂向作业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提高教师作业设计和评价的水平,以此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本研究是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因材而练”,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做专为其“量身定做”的作业,使作业成为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课题有极强的推广价值---虽然主要以数学学科教学为阵地,但其研究成果具有普遍意义,易于其它学科借鉴或直接运用,因此,研究成果有很强的推广价值;易于形成强大的合力,可以促进我校各班、各科的联合,加强教师与教师、班级与班级、学科与学科、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广泛合作,有利于整合整个地区的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基于对作业设计有效性不同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管理层面)的思考和目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通过研究提高教师作业设计的理念和设计水平、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实效性。
二、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加强培训,强化理论素养,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强化管理,提高研究效益,提升数学作业设计的高效性。
团结协作,发挥整体效能,培养学生作业完成的自主性。
依照计划,扎实推进,探索更适合小学生数学作业有效性的研究策略,努力把我们的经验向全校推广,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效作业,提高数学作业的高效性。
整理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报告
⑴申报阶段(2012年11月):查找有关的资料(图书、报刊资料、相关的网络信息),了解国内外学生的作业方式,教师的教学经验及创新措施,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月):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综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
⑶实施阶段(2013年2月-2013年4月):按计划实施各项活动,进行实践,不断调整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同时撰写与研究相关的论文,开设相应的公开课。
⑶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希望所有学生能够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同时也使拖拉作业的现象彻底消失。此外,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能够变被动写作业为主动要求完成作业,并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⑷顺利完成结题报告,努力在全校进行推广使用作业的分层布置。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研究方法:
⑴文献资料法:主要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作业分层教学研究的资料进行收集和研究,使我所立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方向更明确,更科学,以保证课题的研究质量。
3、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
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差异,使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分层作业的研究与实施,恰好为教师的研究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引入某节课,如何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如何安排教学内容等诸多问题,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以研究的,以便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当然,作业的设计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功底和深厚的沉淀,并不断进行自我提升,正确树立新型的数学作业观,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作业的改革,在平时设计作业时避免“题海战”,防止“熟而生厌”,提倡探索创新、自主选择,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
双减政策下小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课题研究报告一、现状分析:1、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填鸭式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机械式的重复作业根深蒂固,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填空计算选择判断”这种以试卷出现的形式作为作业的模式,机械重复,学生累,老师也累。
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脱离社会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以“分数论英雄”根深蒂固,忽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目标就是考试得高分,熟不知孩子面对一个生活当中的数学问题就束手无策了,这样的教育违背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3、与国外教学相比,国外班级人数少,课堂不局限于教室,可以把课堂设在校外,我们是大班级,课堂只能局限于教室,很多知识点只能是走过场,不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了也容易遗忘4、家长年轻化,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轻负担高质量”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水平,填鸭式的课堂,机械的作业已不适合时代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备好课,精心设计课后开放性实践作业。
5、中国独生子女多,动手能力弱,社会经验不足,与外国的孩子相比还有定的距离,数学教师要创设课堂让孩子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获得数学知识。
6、国家为了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
从这开始,“双减”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主要话题,更变成了教师的工作指针。
每位教师肩负起“双减提质”的研究任务7、“双减”的减负,作业量的减少是当务之急。
基础教育大部分学生的书面作业量,确实是过多过重。
但作业的减负,也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量”的调整,作业,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与课堂一样,有着十分关健的作用。
如何既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真正“减量增质”,在优化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努力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8、作业是教与学相联接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作业,预习、复习、理解、巩固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生成自己的学习素养、规范、习惯和方法的路径。
关于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的研究论文
关于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的研究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将其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本文分析了数学实践作业的特点、优势以及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框架,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引言数学实践作业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数学实践作业的设计缺乏深入理解和研究,导致作业质量参差不齐。
为此,本文对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文献综述1. 数学实践作业的定义与特点数学实践作业是指学生在课堂之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作业形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1)实践性: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综合性:涉及多个数学知识点,促使学生进行知识整合。
(3)探究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数学实践作业的优势(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作业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作业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作业往往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作业涉及多个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3. 数学实践作业设计的研究现状与不足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数学实践作业设计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实践作业设计仍存在以下不足:(1)作业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部分实践作业内容过于抽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业难度不适宜:部分实践作业难度过大,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
(3)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实践作业的评价往往过于简单,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综合实践活动—《蚕丝》前置作业—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二)(作业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蚕丝》前置作业——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二)一、作业名称: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二)二、作业目标: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乘法的竖式笔算的方法,知道在确定了积的小数位数(或积的最小的计数单位)的条件下,小数乘法可以转化为整数乘法,整数乘法的算法多样化都可以迁移到小数乘法。
2.通过发现乘数大于1、等于1和小于1时,积与另一个乘数的大小关系,增进对小数乘法中积与乘数之间数量关系的感悟,发展数感。
三、作业内容/设计:活动时间:学习《蚕丝》之前活动地点:家里活动方法:操作法+记录法+文献法人员分工:学生负责调查和记录,家长负责推荐看点,不可以讲解知识点。
活动步骤:(一)小朋友,你知道吗?一条秋蚕吐的丝长约1.2千米,质量约0.35克。
春蚕吐的丝要长一些,大约是秋蚕的1.25倍。
思考一条春蚕吐的丝长约多少千米?我的思考【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主要是研究一位小数乘两位小数的乘法。
在此过程中呈现了两个层次的研究:一是对笔算乘法的探索。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两位小数乘两位小数及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小数笔算乘法的基础,因此,教科书直接呈现了学生可能的独立计算的作品,反映了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编写思路。
二是对学生错误脱式方法的分析。
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应运算定律,所以,当出现此类问题时学生不易说清错因。
基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将小数乘法与面积直观图巧妙结合,通过计算四部分图形面积之和的过程,来呈现小数乘法的算理,这个过程也正是积累和发展学生数学经验的过程。
】(一)织一条丝巾大约要用300条秋蚕吐的丝,一条丝巾的质量约多少克?【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乘数是整百数的小数乘法笔算问题。
可将类似的整数乘法的竖式方法,迁移到小数乘法,重点处理小数点位置及结果,分散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一)想一想,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设计意图:首先算法要正确,列竖式计算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再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其次要数对小数位数,并点上小数点;最后还要保证乘、加基本口算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实践研修成果
1、教学内容: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教材简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为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位在,让学生正确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上。
3、设计理念: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力求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操作学具,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立体图形表象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特殊长方体的特征。
6、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框架、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土豆。
学具:橡皮泥小棒长方形、正方形硬纸板透明胶条长方体、正方体实物
7、教学过程(每个环节写清设计思路)
(一)创设想象,导入新知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长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
(板书: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思路:我通过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
(二)自主实践,探究新知
1、观察中知道名称
(1)同学们都准备了长方体物品,老师没有带来长方体物品,带来一个土豆,我要把它变成一个长方体。
(2)切一刀
你发现什么了?(出现一个面,平平的。
)(板书:面)
(3)(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
你发现增加了什么?(一个平面,两面相交于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4)(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再切一刀)出现了几条棱?(三条棱)这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板书:顶点)
摸摸顶点,有什么感觉?
(5)继续切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要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等各部分名称,体会感受面、棱、顶点的产生过程。
从中发现长方体中面、棱、顶点的相互关系。
)
2、游戏中掌握特征---突出重点环节
(1)老师出示“魔袋”,你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体物体吗?
举一举:将你摸的长方体的物体高高的举起。
说一说:把你的感觉或是成功的经验,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感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对边都相等
摸得时候有八个角
直上直下一边儿粗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托生活中的长方体,使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的认识的第一次抽象过程,在观察中感知虚线含义,在对比中认识长方体,初步感知长正方体特征。
)
(2)观察你准备的长方体物品。
思考讨论:长方体的棱、顶点、面各有什么特征?
小组合作填写学习记录单。
面
顶点
棱
个数
形状
大小关系
个数
条数
长度关系
(3)全班交流
面:
预设:①长方体有6个面。
每个面是长方形,有3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②长方体有6个面。
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的面是长方形的,相对的正方形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其余的长方形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其余的面是4个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边说边数,指导学生按相对面有序的数)(师课件演示面的特征)
棱
预设:①长方体有12条棱,有3组相对的棱,每组棱的长度相等
②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③长方体有12条棱,有8条棱长度相等(学生拿着自己的长方体物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有8条棱的长度相等。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学生拿自己的长方体展示给同学,边说边数)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预设:①特殊的长方体有的学生按长度可能分为两组。
②一般长方体相对的4条棱为一组,分为3组。
每组棱的长度都相等。
(课件演示棱的特征)
③按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为一组。
引导学生观察这样数有重复的,上面的数法更合理。
-----引出长、宽、高的概念。
(课件出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把水平方向的棱叫做“长”,把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把倾斜向90°的棱叫做“宽”。
④如果学生没有按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分组。
师说明: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利用学生手中的长方体物品,换一个方向摆放,指出他的长、宽、高。
顶点:
有8个顶点。
师:从长方体一个顶点出发有3条棱,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面有4条棱,长方体有6个面,“四六二十四”,可实际上一个长方体只有12条棱。
谁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里我通过观察、讨论、记录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更系统深刻地体会长方体特征。
突出了重点。
)
3、操作中深化特征----突破难点环节
(1)从老师准备的长方形硬纸片、小棒中先选择一类材料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长方体框架,有时间再选择其它材料制作。
边做边思考:
①你们选哪些材料,为什么这么选?
②你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
●活动一:制作长方体的框架。
材料:橡皮泥、小棒
每个小组配发小棒如下:
4根6cm、12根10cm、8根15cm、2根7cm
预设:各领4根,拼成一个长方体。
其中一种领取8根,拼成一个特殊的长方体。
领取12根相同的,拼成正方体。
领取的材料拼不出长方体,可以再来换。
领取的材料多了或少了。
●活动二:制作长方体
材料:长方体、正方形硬纸片、透明胶条
每个小组配发长方形、正方形硬纸板如下:
预设:一般长方体
特殊长方体
正方体
请你说一说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是什么?
师:长、宽、高都相等,我们把它都叫做棱,正方体也叫立方体。
(板书:正方体)
(2)全班交流:
你是怎么做的?
哪种材料一定不能选?
有些不能选的,再给你几张长方形纸或几根小棒就能拼成长方体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活动舞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
意图有三:1、检验自己对长方体的特征是否清楚,对长方体特征的一个再认识。
2、重点放在研究特殊的长方体上。
特殊的长方体在学生认识上是一个难点,学生在操作中对特殊的长方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我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材料,巧妙地引出了正方体。
4、对比中沟通联系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形状
相同点
不同点
面:棱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
长方体
(2)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预设: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长方体
正方体
关系图: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进一步把握长正方体的特征,沟通联系,加深理解。
)(三)巩固反馈,内化新知
1、量一量: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正方体实物,指出它的长、宽、高或棱长,并量一量。
2、说一说:最少给你几条不同的棱可以确定一个长方体的大小?
最少给你几个不同的面可以确定一个长方体的大小?
正方体呢?
3、想一想:向长方体容器里倒水,容器中的水能形成什么形体?
长6厘米、高15厘米、宽6厘米
容器甲容器乙
可能出现正方体两次出现相对的水面是正方形
第一次:水面上升到5厘米时;
第二次:水面上升到6厘米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量一量、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
以上这些有层次的练习,巩固了特征,发展了空间观念。
)
(四)总结全课,储存新知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立体图形
面棱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