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IPSG.1)

合集下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对就诊患者施行唯一标识(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身份证、就诊卡等)管理。

2、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
3、患者转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尤其急诊、病房、手术室、产房之间的转接。

4、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急诊抢救、输血、无名、意识不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网碍的患者应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有识别标志(腕带或床头卡)。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

二、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
还必须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三、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新生儿、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使用腕带。

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四、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带腕带,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五、护士在给病人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 腕带识别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内容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血型等信息。

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建立的一套规范,目的是保障医疗服务的安全和准确性,确保患者身份的真实性和一致性。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患者识别标识:患者在就诊时会分配一个独特的识别标识,如电子健康卡、身份证等,用于唯一标识患者身份。

2. 隐私保护:医疗机构应保障患者的个人隐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将患者的个人信息泄露给未授权的人员。

3. 核对身份: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前,需要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提供给患者的服务与其身份一致。

4. 错误纠正机制:如果在患者身份识别过程中发生错误,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应的纠正机制,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

5. 电子健康记录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良好的电子健康记录管理系统,保证患者的电子健康记录准确、完整、安全。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建立能够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利益。

同时,它也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第 1 页共 1 页。

IPSG.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IPSG.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目的增强医、护、技、药、后勤人员等院内员工核对意识,确保完整可行的身份识别程序,院内员工在看诊或执行任何一项检查、治疗、给药、输血、麻醉、手术或沟通说明之前,均需以两种资料来正确辨识病人,透过执行病人识别,维护病人安全。

2.范围2.1 地点:全院2.2 对象:门诊、住院和急诊病人2.3 时机:门诊、住院和急诊范围内,于给药、输血或血制品、抽血或采集其它检验标本、提供治疗或检查及诊断、运送病人致其他科室时,及其他需要识别病人身份时。

3.定义3.1病人身份识别:依据病人或家属所填写的基本资料,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证件/医保卡等,核对病人姓名、出生年月日、或身份证件等至少两种不同资料,以确认是否相符及正确。

3.2本院确认病人无论是急诊、门诊、住院病人身份核对方式为核对病人姓名、出生年月日;无法自我回答个人信息的患者可由家属代为陈述;无身份证明的路倒昏迷病人或精障/孩童及无法自述个人信息的患者且无家属陪同,腕带采用一个无名氏序号(如WMS001)及医院给予的一组代码(如1234567)作为身分识别;而院内昏迷病人是采用腕带上姓名、出生年月日进行身分核对;精障或孩童及无法自述个人信息患者但有家属陪伴情况下则可由家属代为陈述患信息。

4.职责4.1 医、护、技、药、后勤人员在为病人服务过程中,提供任何治疗操作前(例如给药、输血或使用血制品、提供限制饮食托盘、提供治疗),治疗操作中(例如静脉注射),诊断步骤前(例如为临床试验采集血液和其他样本),包含识别无身份证明的路倒昏迷病人,腕带采用一个日期及医院给予的一组代码作为身分识别;而院内昏迷病人是采用腕带上姓名、出生年月日及住院号进行身分核对,本院同仁必须认真履行严格遵守身份识别码核对制度,保证病人的安全和医疗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4.2 预检时需收集病人姓名、出生年月日等基本信息,对有疑问的信息加以核实。

4.3 客服部在输入病人信息时,再次核对上述信息,对有疑问的信息并加以核实。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家庭医生”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助患者选择医师,准确为患者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四、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五、对预约患者认真核登记表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手机号码、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

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六、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能力、新生儿、7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

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住院患者身份确认制度、方法及其程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是医疗机构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准确性和合法性,对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进行身份识别和确认的一种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通常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身份证件验证:医疗机构要求患者在就医前出示有效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等,以验证患者的身份信息是否真实有效。

2. 信息登记:医疗机构在患者就医时要求进行信息登记,包括患者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就诊目的和病情描述等,以便后续进行医疗服务的记录和管理。

3. 患者标识:医疗机构为每位患者分配唯一的识别标识,如编号、条码等,用于标识患者的医疗记录和相关资料,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 身份确认:医疗机构在进行重要医疗操作(如手术、放射治疗等)前要进行患者身份的确认,通过核对患者标识、身份证件等方式,确保医疗服务的正确执行。

5. 私密信息保护:医疗机构要求员工对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医疗记录进行保密,不得将患者信息泄露给未授权的人员或机构。

6. 投诉与监督:医疗机构建立投诉渠道和监督机制,对患者投诉和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确保患者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效减少患者信息的错误和混淆,为医疗机构和患者建立互
信的良好关系。

同时,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也需要保护患者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避免患者信息被滥用或泄露。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 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 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患者、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

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必须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

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 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血液病医院护理部2012年7月5日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图病人来源门诊病人急诊病人住院病人财务人员确认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身份明无名身接诊护士:核挂号号、家庭住址、确病人份病人对住院号、床联系电话等。

号、姓名、诊断、病情启动无名身份医生确认:姓医生诊疗患者就诊处置名、性别、年流程龄、就诊号等责任护士:核对科室、床位、住院处人员:姓名、性别、核对姓名、住办理入院手续年龄、诊断、院号、性别、化验项目、检诊断、入住科查部位等室、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手术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包括(干细胞采髓术、深静脉置管术、细胞成分分流术等)手术部位病历、手术通知必须明确写清楚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确定手术方案确定术式病房护士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血型接病人手术室护士对病房护士所做内容进行核对麻醉麻醉前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双人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手术室护士交接,双人核对病人信息,包括:姓名、回病房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病房护士患者清醒后,再次核对患者信息无名身份患者就诊处置流程无法确认患者身份的无名患者立即通知主逐级上报通知公安及不能有效沟能有效沟通管医生护士(护理部、民政部门协通的患者的患者长,积极抢医务处、上助核实患者(昏迷、神救、治疗级领导主管身份志不清、无部门) 自主能力的患者姓名、重症患者、性别(年龄)儿童)手术住院号、患其佩戴的腕患者及语言者家属亲友带必须标明陪护交流障碍患正确的科病人身份明者室、床号、确后必须及性别、住院时更正身份号。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保证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医疗差错,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案规范(试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患者身份识别工作。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1.患者入院时,应通过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有效证件进行身份识别,并填写完整的个人资料。

2.患者住院期间,应佩戴腕带,腕带上应标明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等信息。

3.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前,应采用两种以上的身份识别方法,如核对床头卡、手腕带、身份证等,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四、患者身份识别流程1.入院时,由接待人员负责核对患者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有效证件,确保患者信息准确无误。

2.住院期间,护士应每日核对患者手腕带,确保手腕带信息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符。

3.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前,护士应再次核对患者身份,如询问患者姓名、住院号等,同时查看床头卡、手腕带等,确保操作正确。

4.手术、分娩等特殊环节,应由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手术、分娩等操作正确。

五、患者身份识别注意事项1.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确保识别过程准确无误。

2.在患者身份识别过程中,如发现患者信息有误,应立即报告上级医护人员,及时更正。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不通等,应采用其他有效身份识别方法,如核对家属提供的患者信息等。

4.对重点患者、无名氏患者等,应加强身份识别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5.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培训,提高识别能力。

六、违反本制度的处理1.未按规定进行患者身份识别,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2.故意隐瞒患者真实情况,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3.不配合患者身份识别工作,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4.违反本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国际患者安全目标

国际患者安全目标

目标六
标准IPSG.6
医院制定并实施降低跌倒/坠床所致患者 伤害的流程。
坠降 床低 所患 致者 伤跌 害倒 的 风 险 /
IPSG.6的测量要素:
1
2
3
医院对所有住院患者 和病情、诊断、处境 或场所属于跌倒/坠 床高风险的门诊患者 要实施跌倒/坠床评 估流程
医院实施对书面标 准所规定的有跌倒/ 坠床风险的患者进 行初始和持续的评 估、再评估和干预 的流程。
1. 根据医院具体数据制定的包括听似或看似 药物在 内的所有高警示药物清单。 2. 医院实施包括特殊储存、处方、配置、给 药或监测流程的改进高警示药物安全性的策略。 3. 全院高警示药物及听似/看似药物的位置、 标签及储存是统一的。
目标三
标准IPSG.3.1
医院制定并实施高浓度电解质的安 全使用的管理流程。
改进高警 示药物的 安全性
IPSG.3.1的测量要素:
1.医院有防止高浓度电解质误用的流程。 2.仅在规定的有临床需要的患者治疗单元可 以存在高浓度电解质。 3.存放在患者治疗单元内的高浓度电解质应 以提升使用安全性的方式醒目标识和储存
1、高警示药主要种类: 高危药品: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的药品,即药物 本身毒性大,不良反应严重,或因使用不当极易发生严重后果甚 至危及生命的药品。 2、高危药品的种类: 静脉用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高浓度电解质、胰岛素、硝普钠 注射液、吸入或静脉麻醉药、静脉用强心药、抗凝药、催产素、 中度镇静药、阿片类镇痛药、肌肉松弛剂、细胞毒性药、阿托品 类药物。 3、高危药品的管理和使用: 除药房、药库、科室抢救车外,其它区域原则上不予储存,确需 科室备药的有科室申请,经药事管理委员会批准,实行基数管理。 专区专柜储存,专用醒目标识辨识。 医嘱、审方、执行过程中严格核对,注意监测。 4、高浓度电解质: 25%硫酸镁注射液、10%氯化钾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方式识别患者身份,如姓名、性别、床号、出生日期、住院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唯一依据。

二、在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确认患者身份,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三、完善并落实护理关键流程(病房与急诊、手术室、ICU、NICU、产房)交接的患者身份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四、对急诊、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及手术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标识,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

五、对于严重创伤、精神病等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要规定身份识别的方法和核对程序。

六、患者腕带的信息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医院名称、科室电话等内容。

填写必须准确,字迹清晰规范,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损坏需更换时,仍需经两人重新核对。

七、各级护理质量控制组对腕带使用情况应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患者身份识别是诊疗活动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各项检查、治疗安全、准确执行的基础。

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各项检查、治疗的安全性,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减少医疗隐患,特制定本制度.一、患者身份识别的内容、方式患者身份识别贯穿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其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病区、床号、住院号等。

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主要包括:与患者与家属沟通,获取准确的信息;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两名以上的医务人员共同确认;腕带识别等。

二、患者身份识别的程序(一)入院时的患者身份识别1、患者住院实行实名制,入院登记处应认真核对患者的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户口簿、医保卡及其他有效证件等),确认患者的个人信息真实有效后,填写并打印住院患者病案首页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出生年月、病区、住院号等).若患者处于神志不清、无亲友陪伴、危重抢救等特殊情况下,暂不能出示有效身份证明,患者或家属必须如实提供其基本资料,以利于入院登记处的信息填写和患者进入病区的身份核对。

2、患者进入病区后,护理人员应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患者的语言、行为能力,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获取患者身份信息。

同时将患者的有效身份证明与病案首页进行核对,内容无误后规范地书写腕带。

腕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一病床、住院号、过敏药物等.孕产妇入院时,除核对有效身份证明外,还应核对孕产妇的准生证。

3、将患者安置到病床后,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佩戴腕带的目的和意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再次与患者及家属核对腕带内容,确认无误后佩戴于患者手腕,若双手手腕均不适宜佩戴时,可改在脚跺部佩戴.4、急诊进入抢救室的患者,若神志清楚或有家属、亲友陪伴,则应在抢救生命的同时,确认患者的身份,并为患者佩戴腕带,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若其神志不清,且无家属或亲友陪伴,急诊抢救室的护士应立即为患者佩戴腕带,腕带内容包括临时编号、患者的性别、初步诊断等。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 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 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

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必须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

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 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图病人来住院病门诊病急诊病财务人员确姓名、年龄性别、身份接诊护士:身份无名挂家庭住址号对住院号、确病份病联系电话等号、姓名、断、病启动无名身医生确认:患者就诊处医生诊名、性别、流龄、就诊号责任护士:对科室床位住院处人员姓名、性别核对姓名、住办理入院手续年龄、诊断、院号、性别、化验项目、检诊断、入住科查部位等身份证号、室、联系方式等手术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包括(干细胞采髓术、深静脉置管术、细胞成分分流术等)无名身份患者就诊处置流程。

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 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 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或强调家属陪同。

4.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需进行手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

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6. 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图。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为了保证医疗安全,患者就诊时必须据实告知填写门诊病历或住院证上的身份信息,急诊身份不明患者在其床头牌上写明床号、无名氏、性别、入院时间,在门诊病历贴上患者就诊条形码。

二、住院患者必须使用姓名、年龄,两种以上方法识别患者,门诊患者使用姓名、年龄(或门诊病历号)辨别。

三、实行“腕带标识规范”:目前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推广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过敏患者使用黄色腕带,其他患者使用蓝色腕带。

在任何环境和任何地点都必需持续地履行患者转接时的身份识别与交接登记。

四、医护人员在进行采血、给药、输液、输血、发放特殊饮食、手术、实施各种介入及有创诊疗操作前,实行双向核对,清醒患者反问式询问患者,请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且查看腕带信息,无法沟通患者,反问式询问陪伴家属(或授予权委托人)并查看腕带信息。

五、各科室之间转接患者时应认真识别身份,填写交接记录单,双方确认无误后双签名。

首次接诊的医护人员必须与家属或护送人员认真核对腕带内容及相关医疗信息。

附:腕带标识规范一、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推广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过敏患者使用黄色腕带,其他患者使用蓝色腕带,有传染病患者使用蓝色腕带红色扣子。

二、识别“腕带”填写内容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要求字迹端正、清晰,内容正确。

三、将标有病人重要资料的标识“腕带”系在病人左侧或右侧手腕上,不能随意调换或除下,系带前或解除前必须与病人或家属沟通,确认填写内容正确无误。

四、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IPSG1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IPSG1

1.目的:规范患者身份识别,增强医、护、技、药、后勤人员、行政人员、导医等院内员工核对意识,确保完整可行的身份识别程序,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确保患者诊疗过程安全,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2. 范围:医、护、技、药、后勤人员、行政人员、导医等院内员工在为患者提供每一项诊断、治疗、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本制度。

3. 定义:无4. 权利和责任:4.1 工作人员:医、护、技、药、后勤人员、行政人员、导医等院内员工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提供任何治疗操作前及诊断步骤前等,必须认真履行,严格遵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4.2 患者、家属或代理人:协助工作人员正确核对患者身份。

5. 标准:5.1 识别时机5.1.1 在诊疗活动前;在给药、输血或血制品、抽血或采集其它检验标本前;提供治疗或检查及诊断前;运送患者至其他科室时患者的转运交接,及其他需要识别患者身份时,医、护、技、药、后勤人员、行政人员、导医等院内员工要严格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正确的治疗、在正确的时间、按正确的途径给予正确的患者。

5.2识别方式5.2.1 识别患者身份时,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患者姓名和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日,当两位患者同种信息时,加用第三种方式:(门诊患者增加登记号、住院患者增加住院号)。

5.2.2 对于门诊治疗或复诊患者要求出示承载有患者姓名和出生年月日的身份证件、医保卡、就诊卡、门诊病历本、对其身份进行识别。

5.2.3 对于无身份证明的患者,如神志不清、服用镇静剂、不完全清醒及反应迟钝、感知障碍、精神障碍、迷失方向等无法准确回答自己身份的患者,须请在场的家属或陪同人员陈述患者的姓名及出生年月日,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若无陪同也无法提供有效身份证明,无法确认患者身份的,暂以“无名氏”至挂号处按初诊患者给予分配登记号,而识别则以:无名氏+序号(001、002...)+性别+登记号来表示,如需住院或手术,方法同上。

5.2.4门诊新生儿的识别方式为:5.2.4.1 已经有自己姓名的新生儿,采用新生儿姓名+性别+新生儿出生年月日(当两位新生儿同种信息时,增加核对登记号)。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门急诊患者入院时根据病情及时佩戴腕带或建立床头卡。

2.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览卡。

3.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新生儿、手术、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或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4.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识别无误,方可进行操作。

5.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4.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急诊科与病房、急诊科与手术室、手术室与病房交接病人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规定,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

6.在手术室、急诊抢救室、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或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使用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

7.患者转床、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换新腕带和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人一览卡等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各种信息的一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规范患者身份识别,增强医、护、技、药、后勤人员、行政人员、导医等院内员工核对意识,
确保完整可行的身份识别程序,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确保患者诊疗过程安全,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2. 范围:医、护、技、药、后勤人员、行政人员、导医等院内员工在为患者提供每一项诊断、治疗、操
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本制度。

3. 定义:无
4. 权利和责任:
4.1 工作人员:医、护、技、药、后勤人员、行政人员、导医等院内员工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提供
任何治疗操作前及诊断步骤前等,必须认真履行,严格遵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4.2 患者、家属或代理人:协助工作人员正确核对患者身份。

5. 标准:
5.1 识别时机
5.1.1 在诊疗活动前;在给药、输血或血制品、抽血或采集其它检验标本前;提供治疗或检查及
诊断前;运送患者至其他科室时患者的转运交接,及其他需要识别患者身份时,医、护、
技、药、后勤人员、行政人员、导医等院内员工要严格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正确的治疗、
在正确的时间、按正确的途径给予正确的患者。

5.2识别方式
5.2.1 识别患者身份时,同时使用两种方法:患者姓名和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日,当两位患者
同种信息时,加用第三种方式:(门诊患者增加登记号、住院患者增加住院号)。

5.2.2 对于门诊治疗或复诊患者要求出示承载有患者姓名和出生年月日的身份证件、医保卡、
就诊卡、门诊病历本、对其身份进行识别。

5.2.3 对于无身份证明的患者,如神志不清、服用镇静剂、不完全清醒及反应迟钝、感知障碍、
精神障碍、迷失方向等无法准确回答自己身份的患者,须请在场的家属或陪同人员陈述
患者的姓名及出生年月日,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若无陪同也无法提供有效身份证明,无法
确认患者身份的,暂以“无名氏”至挂号处按初诊患者给予分配登记号,而识别则以:
无名氏+序号(001、002...)+性别 +登记号来表示,如需住院或手术,方法同上。

5.2.4门诊新生儿的识别方式为:
5.2.4.1 已经有自己姓名的新生儿,采用新生儿姓名+性别+新生儿出生年月日(当两位新
生儿同种信息时,增加核对登记号)。

5.2.4.2 尚未有自己姓名的新生儿,采用母亲姓名+性别+新生儿出生年月日,例如『张
三之女/子、2016年6月10日』(当两位新生儿同种信息时,增加核对登记号)。

5.2.5住院新生儿的识别方式为:
5.2.5.1 已经有自己姓名的新生儿,采用新生儿姓名+性别+新生儿出生年月日(当两位新
生儿同种信息时,增加核对住院号)。

5.2.5.2 尚未有自己名字的新生儿,采用母亲姓名+性别+新生儿出生年月日,例如『张
三之女/子、2016年6月10日』(当两位新生儿同种信息时,增加核对住院号)。

5.2.6母婴同室新生儿的识别方式为:
5.2.
6.1 单胎新生儿身份识别方式采用: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新生儿出生年月日,来
确定新生儿腕带信息,例如『张三之子/女、2016年6月10日』(当两位新生同
种信息时,增加核对母亲住院号)。

5.2.
6.2 多胞胎第一胎身份识别方式采用: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甲婴+新生儿出生年
月日,来确定新生儿腕带信息,例如『张三之女、甲婴、2016年6月10日』;双
胞胎第二胎采用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乙婴+新生儿出生年月日,例如『张三
之女、乙婴、2016年6月10日』,多胞胎以此类推。

(当两位新生儿同种信息时,
增加核对母亲住院号。


5.3 身份识别操作方法:
5.3.1核对方法:反问-回应-核对-确认-执行。

5.3.1.1 步骤一反问-回应:通过开放式询问(例如:先生/女士您好,与您核对您的基
本信息,请问您的名字是?您身份证上出生年月日是?)引导患者或陪护人员说
出患者姓名、出生年月日。

5.3.1.2 步骤二核对-确认:将患者口述的姓名、出生年月日信息,核对识别工具上的患
者姓名和出生年月日是否吻合。

5.3.1.3 步骤三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5.3.2 门、急诊患者:医务人员在为门、急诊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须核对承载有患者姓名和
出生年月日的身份证件、医保卡、就诊卡、门诊病历本、各种表单或电脑信息系统。

5.3.3 住院患者:医务人员在为住院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须核对承载有患者姓名和出生年月
日的腕带、住院病历、各种表单或电脑信息系统。

5.3.4 无法交流沟通的患者:患者无法应答或意识不清(如新生儿、幼童、虚弱、重病、智能
不足或已入睡的患者等)
5.3.4.1 有家属或代理人在场时,须请在场的家属或代理人陈述患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日
信息,并根据操作环节核对5.3.3中所陈述的识别工具中的信息。

5.3.4.2 无家属或代理人在场时,使用病历或电脑信息系统中记载的患者身份资料核对识
别工具,如腕带、病历本、各种表单等识别工具上的姓名和出生年月日,确保正
确的操作给予正确的患者。

5.3.4.3 对就诊身份不明的患者,接诊护士需给患者戴上腕带并注明:姓名(无名氏+序号
001、002)、性别(注明男/女)、出生年月日(不详)、住院号或登记号、过敏史(不详),如患者住院还需填写床头卡。

5.3.4.4 对所有身份不明患者,接诊人员要及时报告,白天报告医务科,晚上报告院总值班,
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协助确认患者身份。

5.3.4.5 患者身份得到确认后,由护士及时到收费处修改为正确的信息(医生在病历里记录
上)。

5.4 给患者佩戴腕带的时机
5.4.1 急诊留观、抢救患者:患者急诊留观时,由护士与患者和/或患者代理人核对无误后予以
佩带。

5.4.2 住院患者:患者进入病房时,由责任护士与患者和/或患者代理人核对无误后予以佩带。

5.4.3 新生儿:出生时、入新生儿科时由护士与母亲和/或代理人核对确认无误后予以佩带。

5.4.4 进行门诊手术(包括介入)的患者必须佩带手腕带,由责任护士与患者和/或患者代理人
核对无误后予以佩带。

5.4.5 身份不明的无名氏患者就诊时,由两名护士一起核对患者的信息予以佩带。

5.5 腕带管理
5.5.1 所有住院患者(包括新生儿)、日间手术(包括介入)、门诊儿童输液室、急诊留观患者、
急诊抢救患者、身份不明患者均需佩戴手腕带。

5.5.2 为患者提供腕带时需要正确核对患者身份信息,确保腕带信息完整,“腕带”信息内容包
括:姓名、出生年月日、科室、床号、住院号/登记号、性别等;有过敏史的患者用“敏”
字代表,逐项清晰填写各项内容。

5.5.3 颜色:使用的“腕带”有两种颜色,蓝色和粉色。

其中蓝色用于男性病人,粉色用于女
性病人(包括新生儿)。

5.5.4 成人腕带(包括儿童)一般佩戴在患者右手腕上,如情况特殊,病人右腕无法佩戴时,
按右腕—左腕—右脚踝—左脚踝的顺序依次佩戴。

“腕带”佩戴时字体方向向上,便于查
对。

5.5.5 婴儿腕带根据男左女右佩戴于婴儿的一侧肢体,如特殊情况该侧肢体不能佩戴者,佩戴
于对侧肢体。

5.5.6 若患者腕带遗失或污损,由责任护士负责重新填写,再次与患者或家属、医护人员核对
无误后予以佩戴,旧的腕带进行销毁、处理。

5.5.7 患者出院时:患者办理完出院手续后,出院时护士为其去除手腕带,手腕带按医疗垃圾
处理。

5.5.8 患者死亡在院内不能移除腕带,与殡葬人员及家属交接清楚后,方可取下手腕带。

5.6 护理指导
5.6.1 佩戴腕带前必须先对患者身份进行确认。

给新生儿佩戴腕带时必须得到母亲和/或代理
人的确认。

5.6.2 告知患者及家属腕带不得随意移除,如有遗失或破损及时告知医护人员重新填写腕带。

5.6.3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医务人员询问其姓名时,患者务必清楚答全名。

5.6.4 当发现患者信息有疑问时,必须加以核实,如信息错误,则由责任护士告知患者或其代
理人持患者本人的有效证件及时纠正。

5.6.5 门急诊及住院患者:护士到收费处更新信息。

5.6.6 无名氏患者在姓名等信息确定以后也按照5.6.5流程更正姓名。

5.6.7 严禁以床号、病房号、地点作为识别方式。

5.7 送餐时表单也要采用全院统一识别的方式。

6.流程:
6.1患者身份识别流程(附件一)
6.2门诊/住院新生儿识别流程(附件二)
6.3母婴同室新生儿识别流程(附件三)
6.4无名氏的识别流程(附件四)
6.5腕带丢失补办流程(附件五)
7.相关文件:无
8.使用表单:无
附件一: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附件二:门诊/住院新生儿识别流程
两位新生儿同种信息时,增加第三种识别方式(门诊增加登记号,住院增加住院号)
附件三:母婴同室新生儿识别流程
两位新生儿同种信息时,增加第三种识别方式核对母亲住院号
附件四:无名氏患者的识别流程
附件五:腕带丢失补办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