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的认识 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第五周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立体几何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同时也为今后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是圆柱圆锥的启始课,安排在圆柱表面积等课之前,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重要的一课,所以此节课中的设计应多下功夫,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青岛版教材集中安排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有利于将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更好的进行对比,通过两种形状的联系加深对两种形状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圆柱与圆锥高的认识,针对重难点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一、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提前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圆柱和圆锥的实物,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形体:圆柱和圆锥体,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接着让学生举生活实例,你在周围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二、动手实践,探索对圆柱的特征。
认识圆柱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这一过程,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对圆柱的特征有了较完整的认识。
通过对两个高度不同的圆柱让学生比较引出圆柱高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思考圆柱有几条高。
三、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习圆锥的特征。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
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圆柱是从面(面的个数、面的特征)、高(什么是高、高的条数)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交流圆锥的特征。
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
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四、加强对比、沟通联系。
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
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本单元而第一部分是圆柱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
我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始终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反馈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基本练习和有拓展性的.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上比较灵活。
有针对性的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拼、切、转、摸等在动手操作中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表面积、体积有了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当然我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认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时,部分学生不能说出道理;在学习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时,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操作不到位。
在以后的几何与图形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设计小一点的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在实施中一定要落实到位。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2圆柱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就有所接触,是继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之后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因其在建筑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这是一个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典型。
因此这节课的学习显得尤为必要,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伊始,图片显示建筑物,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圆柱形,给学生一个震撼,了解圆柱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都是感性认识,而课堂教学是对圆柱体进行理性的认识。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学时,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主题。
过后组织学生观察、触摸、猜测、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
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特征,是直观感知层面的活动中,对圆柱特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8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8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这节课我所教学的内容是对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整理,有几个同学整理得挺全面,有的同学把知识点都写上了,但没有条理。
所以,课上我通过表格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有条理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因为是复习课,我没有设计让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等环节。
课上我出了两道具有代表性的题。
通过巡视我发现同学们列算式基本没问题,因为我们在讲新课时,同学们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归纳出了所有的计算公式,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这类题基本没什么问题。
另外,我每天还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两、三题在早晨或中午做,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上不敢放手,练习题少。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2一、对圆柱的认识进行重点引导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
二、注意学习方法的迁移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
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
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
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课属于概念性教学,重点是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难点是知道各种平面图形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成功之处:一、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课堂上,我利用课件呈现了课本情境图,让学生口头判断哪些是圆柱哪些是圆锥。
再直观地演示圆柱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展开图的两种形状,让学生形象而深入地认识了圆柱的特征。
在教学圆锥的特征时,课件依次呈现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重点比较圆柱和圆锥高的不同。
练以课件的形式呈现,节约了时间。
最后欣赏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展现了生活中各种圆柱和圆锥物体,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在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中得出结论,加深体验。
为了让学生深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课堂上我安排了学生动手制作圆柱、圆锥的模型,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圆柱的圆锥各个面的形状及特征。
在探索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半圆等平面图形旋转而成的立体图形时,更是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把课前制作的小旗进行旋转并观察,形成直观的体验。
课中让学生探究如何测量圆锥的高,在实际操作中得出最佳方法。
动手操作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小组中操作、讨论、交流,让每个同学都主动参与,获得切身的研究体验,培养了学生观察、想象与概括的能力。
三、渗透数学思想——先猜想后考证。
数学学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数学方法。
本课中,我先后三次向学生渗透先猜想后考证的数学研究方法。
在研究圆柱高的特征时,让学生先猜想圆柱各条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再想。
研究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也让学生先猜再剪开考证。
而探索平面图形旋转构成的立体图形时,更是让学生先设想再着手旋转考证自己的猜想。
数学学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数学方法。
本课中,我先后三次向学生渗透先猜想后考证的数学学习方法。
在学习圆柱高的特征时,让学生先猜想圆柱各条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再想办法考证。
研究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也让学生先猜再剪开考证。
而探索平面图形旋转构成的立体图形时,更是让学生先设想再着手旋转考证自己的猜想。
关于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反思八篇
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反思关于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反思八篇篇一:《圆锥的体积》的教学反思一节课下来,我静心思考,有以下几点反思:1、一节好的课,在教学时要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从实物图形讲解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
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
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然后,利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2、一节好的课,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柱和圆锥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
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3、一节好的课,要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平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的出色。
我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动手做实验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二: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最近教学了《圆柱与圆锥》,内容包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并参与实践活动。
从教材编写的层面上讲力图体现以下特点: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
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
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设计理念:教学中,要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课的结构上,以活动为主线,以操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形式,以使学生亲身体会知识,自主实践获得经验,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和操作,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立体图,认识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使学生形成圆柱的清晰表象,能根据圆柱的特征辨认圆柱体,测量圆柱的高,并能想象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宽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1、复习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并说说它们的特征。
2、出示一个茶叶筒提问:这个物体的形状叫什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柱体的?你对它了解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圆柱体。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二、操作感知,发现特征1、看一看、摸一摸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摸摸它的面。
师:圆柱有几个面?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各面的名称。
2、小组合作,制作形体。
师:下面我们以四人为一组,大家合理分工,做一个圆柱体。
想一想我们要制作它需要做哪几部分?分小组讨论制作方案后动手做。
3、成果展示。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合作成果,向大家展示。
(2)师:你在制作的过程中,准备了哪些材料?是怎么做的?4、交流讨论。
(1)出示粗细不同的两个圆柱。
师:这两个圆柱有粗有细,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2)出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
师:这两个圆柱有高有矮,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什么是圆柱的高?怎样测量这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呢?5、发现特征。
师:从我们准备的材料和在操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圆柱的哪些特征?师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上下两个面是两个相同的圆;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底面圆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整理)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立体图形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同时也为今后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要在前面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圆、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是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基础,学习图形知识的各种方法如观察法、动手摸一摸、量一量等是学习圆柱圆锥的能力基础。
整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新课伊始我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圆柱、圆锥,因此我出示圆柱、圆锥实物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导出课题。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前已经布置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预习,导入课题以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预习收获,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圆锥,并且通过桶装方便面盒及时说明现在主要学习的是上下一样粗的直圆柱。
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还想学习圆柱、圆锥的哪些知识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研究圆柱、圆锥的特点。
三、合作探索,学习新知1、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时我直接出示圆柱、圆锥图形,进行说明在数学中我们用这样的图形表示圆柱和圆锥,对于图形表示并没有做过多的研究。
2、研究圆柱的特点。
因为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时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学习立体图形的方法,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形模型和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指一指、测一测等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圆柱的特点。
然后通过小组汇报、补充,充分的全班交流,总结出了圆柱的特点。
整个活动中学生交流的比较充分,令我想不到的是学生总结出了证明两底面相等的多种方法如:测量底面的直径、测量底面的周长:有的小组是用绳子先测一个底面的周长,并用尺子量出长度,再量另一个底面然后比较;这时有一个学生及时补充:只要用绳子量好做好记号,再量另一个底面进行比较就行,省去了尺子测量的麻烦;还有一位同学带来的茶叶盒上面的盖正好可以拿下来,他就直接把盖拿下来和底面比较也证明了圆柱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小学数学_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次课后反思:(一)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程内容时间分配比例失调,导致课堂头重脚轻,没有按时将本课内容处理完,在课堂时间内仅处理了第一个大问题能量的摄取,后面的内容粗粗的利用课间处理完,拖堂严重。
(二)分析原因:在本节内容中有一个学生必做的探究实验,探究食物的热价,而本实验中有些实验步骤课本的描述不够清晰明了,同时本实验又需要使用酒精灯,带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课程进入本环节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安全有效的完成实验,我在课堂中当场演示各个实验环节的实验操作方法,但由于在讲台上人力演示实验的突出弱点就是可视范围较小,声音穿透力不强,且由于一边操作一边解说,精力分散,无法关注到学生的反映,而且语言较为繁琐,操作过程中无法省略可以简化的过程(比如燃烧花生的过程必须一直等到烧完,才能显示出加热后的温度t2;用天平称重必须一直等到天平完全平衡才能显示测得的数据),导致费时较长,同时无法突出强调每一步骤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操作点或者要出现的实验结果,从而导致了整个演示环节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却仍有有一部分在后面的小组并未看清楚和听清楚实验操作过程,所以出现了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迟疑不决,不敢放手去做,直到向我明确了一些疑惑才动手,导致整个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也比较长,这样整节课的时间几乎全耗费在了实验上,而导致后面的问题处理的非常仓促,出现了拖堂的现象。
(三)调整措施:经过组内的研讨,一致认为可采用录制视频的方式来演示实验,演示过程借助大屏幕,可有效增加实验操作的可视范围,也可增强教师的声音穿透力度,同时给了教师观察学生反映从而及时调整解说重点的机会,又可将实验操作过程中不需要的一些中间环节直接跳过,重点演示需要关注的关键环节和实验结果,提高了演示实验的效率。
所以我与本组老师合作,自己录制了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并将视频放入了课件当中,并将特别需要关注的实验环节拍成照片,做成一页幻灯片,并配上文字进行强调解释,在让学生观看完视频指导之后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可随时观看屏幕上的提示,让动态的指导和静态的指导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借力完成实验。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成功之处:1. 经历立体图形的抽象过程,认识圆柱。
在教学中,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认真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让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学生的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加深对圆柱的认识。
2. 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圆柱的特征。
在教学中,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圆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通过学生的观察交流指出: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周围的面叫做侧面;其次要深入各个部分的研究。
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依据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验证,如证明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可以剪下来比较,也可以把圆柱的一个底面画下来,再把另一个底面放在画好的圆上,看是否重合,还可以量出直径和半径来比较。
不足之处:在揭示圆柱的高含义时的过渡比较牵强,应该出示两个高矮不同的圆柱体,让学生思考圆柱的高矮与圆柱的两个地面之间的距离有关,从而得出圆柱的高,若这样设计就比较好一些。
再教设计:在原有课件的基础上添加上两个高矮不同的圆柱,教学起来就比较流畅了。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篇2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习导入阶段,首先通过唐老鸭和米老鼠的比赛,引入学生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1 《圆柱与圆锥》单元终于落下帷幕……我想教过这一单元的老师对它的感觉肯定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学生也一定是“恨你在心口难开”。
呵呵~~这一切的源头都得归功于本单元的“计算”。
对于本单元的计算,我曾采取了以下策略,以期学生能少“恨”一些:1、熟记3.14与一些常用数相乘的结果。
2、启动学生的简算意识,教给学生一些计算的技巧。
①对于一些有特殊数据的计算,如计算圆柱体积:2.5×2.5×3.14×8,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2.5×2.5×8)×3.14=50×3.14=157 ;② 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可让学生把乘数中能和1/3约分的先约分,然后再乘:如4×4×3.14×6×1/3,可引导学生把6和1/3先约分,然后再乘,(4×4×2)×3.14=100.48 ;③对于一般数据的题目,如:3×3×3.14×8,也尽量把3.14以外的数先相乘,最后再和3.14相乘,即(3×3×8)×3.14=72×3.14=226.08,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3、计算量很大的题目,采取“只列式,不计算”。
对于计算繁杂程度高的题目,我通常是采取“只列式不计算”的策略,既可保持学生的.兴趣又可节省时间。
“银行的工作人员通常将50枚硬币摞在一起,用纸卷成圆柱形状。
(底面直径2.5cm,高9.25cm)你能算出每枚1元硬币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厘米吗?”这题的列式是1.25×1.25×3.14×9.25÷9,如果真让学生计算出结果的话,恐怕既费时又费力。
六年级数学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篇一」《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内容重点分两大板块---表面积和体积,是简单的立体几何知识,知识显得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解题时计算的难度也较大,学生出错的现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主要归纳如下:一、这一单元公式多,学生容易混淆,如圆的周长和面积;表面积和侧面积;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特别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很多的学生总是漏×1/3)。
策略: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各种公式,并利用题组训练突破圆柱和圆锥的关系:1、等底等高,V柱=3V锥2、等底等积,3H柱=H锥3、等高等积,3s柱=s锥二、计算难度大,全是小数的加减乘除法计算,学生容易出错。
策略:加强小数的计算训练,特别是多进行N×3.14的训练,提高计算准确率。
三、审题不认真。
在求体积的题目中,一些题目给出圆柱的半径、高单位不统一,学生往往就没注意到,经常出错。
策略:要求学生解题是一定要注意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遇到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习惯性地使用了长度单位的10进制,要特别注意纠正。
四、对题目的理解不到位,关于圆柱面积的计算经常出错。
策略:以题组的形式进行对比训练。
如:1、给圆柱体模型刷油漆(求表面积)2、圆柱形罐头贴商标(求侧面积)3、厨师帽的材料(求表面积,但不计算下底面)4、铁桶的材料(求表面积,但不计算上底面)六年级数学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篇二」一、注意生活化抽象到数学化,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共同特点1.对于圆柱物体的认识(教材P10),圆锥物体的认识(教材P23),不容忽视,这一环节是生活化的具体表现,再从生活化的物体抽象到数学化的图形,这又是数学化的具体运用,是知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图略)2.抽象出具体的图形后,再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更好地认识圆柱(或圆锥)的特征。
避免知识形成的片面化。
二、注意计算公式的直观推导,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形成比结果更重要。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一、对圆柱的认识进行重点引导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
二、注意学习方法的迁移: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
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
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
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
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
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三、注意对比: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
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虽然课前钻研教材,准备学具、教具花的时间多些,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脸蛋,我心里和孩子一样乐滋滋的。
圆柱的侧面积教学反思在以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概念建立地非常快,而又容易忘记。
我想,概念的建立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自主地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自由地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去发现,去揭示。
这样着眼于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主动地建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探究精神。
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形的实物,同桌合作,观察讨论,再反馈。
学习侧面积时,让学生卷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发现原来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又如,在推导侧面积公式时,教师要求学生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并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
打开,又卷一次。
思考: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现在卷成圆柱的什么?生:原来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反思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反思今天,咱们课堂上讲了圆柱和圆锥这两个几何图形。
刚开始说到圆柱时,大家的眼神都亮了,似乎发现了新大陆似的。
圆柱嘛,就是那种像罐头、像饮料瓶那样的形状,想想看是不是很熟悉?一开始我讲的时候,学生们都特别投入,个个都在心里盘算自己家里有没有这样的物品,甚至还开始讨论起了自己家里那些罐头瓶子是圆柱形的。
不过,最有意思的还是他们把圆柱和圆锥混为一谈,一提到圆锥就开始瞪大眼睛,嘿,说真的,像圆锥那种尖尖的东西,大家就会联想到冰淇淋,或者甜筒,甚至有孩子直接举手说:“老师,冰淇淋是不是也是圆柱?”我当时差点笑出声来,心想,这也太可爱了,圆柱和圆锥都能搞混,简直是太有意思了。
咱们一说到圆锥,孩子们基本上就认了——哦,原来是那种上窄下宽的形状,就像吃冰淇淋的甜筒。
果然,连老师都感到有些吃不消,圆锥看似简单,却总是容易让人“掉坑”!其实圆柱和圆锥真的很简单。
圆柱呢,顾名思义,它有两个平行的圆面,且圆柱体的侧面是直的,形状就像你从纸上卷出来的那种立体的“罐头”。
而圆锥就不一样了,它是一个底面是圆形的尖顶图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把一个纸做成一个圆形,接着把它的两边捏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像“冰淇淋筒”一样的形状。
虽然我觉得这种解释可能有点过于简单,但看孩子们一脸恍若大悟的模样,心里也就觉得特别满足。
你看吧,几何课有时真的就需要这么一种轻松的方式,让学生“马上就能get到”的那种。
不过,说实话,圆柱和圆锥的教学也让我有点儿小困惑。
尤其是讲到体积的公式时,我发现自己还是有点“心虚”。
圆柱的体积公式是底面积乘以高,而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底面积乘以高再除以3。
可是,嘿,说到这个,学生们又是一脸茫然,大家似乎都在想,“这到底怎么就变成三分之一了呢?”我当时就笑了,跟他们说:“你们可以把圆锥当做圆柱的一部分,把它想象成‘被切掉’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圆柱。
”其实这种解释虽不精确,但挺能帮助学生理解的。
至于为什么要除3,其实就跟我们做事一样,圆锥就像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所以,答案自然就是三分之一了!不过,有一个问题我一直没搞明白,那就是如何让学生更快地掌握这些公式。
数学课《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数学课《圆锥的认识》引言:本人在此次数学教学中,选择了以圆锥为主题的教学内容。
通过这一主题的教学,我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圆锥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通过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我发现了一些优点和问题,并从中得到了一些教训和启示。
接下来,我将对这一次数学课的教学进行一次反思。
一、教学目标及内容概述:1. 教学目标:(1)认识圆锥的定义和基本要素;(2)了解圆锥的基本性质和公式;(3)掌握圆锥的应用技巧和解题方法;(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圆锥的定义和基本要素;(2)圆锥的基本性质和公式;(3)圆锥的应用技巧和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的优点和问题:通过对本次数学课的回顾和分析,我发现了一些优点和问题。
1. 优点:(1)教学内容清晰:通过提前准备和设计,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了三个部分:圆锥的定义和基本要素、圆锥的基本性质和公式、圆锥的应用技巧和解题方法。
这样的划分使得教学内容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教学方法灵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板书、示范、讨论等。
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呈现方式多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锥的概念和性质,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呈现方式,如实物模型、图例、幻灯片等。
这样的多样性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2. 问题:(1)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在教学前,我没有充分预估到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学内容设置过于简单。
这使得部分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对圆锥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提升不大。
(2)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尽管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在讲解圆锥的定义和基本要素时,我主要采用了讲解和示范的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3)简单的应用示例:在教学的最后一部分,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应用题目。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范文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1在学习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之后,很多学生容易把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混淆、计算圆锥的体积时老忘乘三分之一、计算生活实际中的物体表面积和体积时,又不能正确判断该计算什么或者如何计算,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全体师生,这些问题也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计算能力差、对计算公式运用不熟练等。
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一节《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课,本节课共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整理本单元学过的知识点。
包括两部分:1、同桌互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相关的计算公式;2、全班交流圆柱和圆锥的异同点,整理各种计算公式。
第二环节:课堂练习。
本环节共设计了10道练习题,都是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的题目,目的是强化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虽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上完这节课,才发现课堂效果并不理想。
静下心来反思,似乎自己有点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情的把握也不够好。
本计划用7—8分钟的时间完成第一环节,然后就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
上课时才发现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的掌握还基本可以,对于计算公式只会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并不理解字母公式表达的意思,因此在汇报交流环节用了较长的时间给学生讲各个字母公式的意思,帮助学生记忆最基础的计算公式。
比如,有的同学还没记住圆的面积公式,更不要说新公式了,完全是一塌糊涂。
鉴于这种情况,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1、平时注意对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没有简单的基础知识的支撑,学生就很难在脑海里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就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工具解决问题。
2、在上复习课时,可以将知识点的复习贯穿在习题的训练中,在习题训练中再次提炼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可以将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不会出现知识点和解决问题脱节的情况。
精选数学小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课后反思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课后反思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觉得本课重点是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认识,而难点是圆柱与圆锥高的认识,针对重难点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我先让学生举生活实例,你在周围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课伊始,我让学生举生活实例,你在周围见过哪些这样的物体?接着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形体:圆柱和圆锥体,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在头脑中形成圆柱和圆锥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2、动手实践,探索对圆柱的特征。
认识圆柱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由学生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
在学生理解圆柱概念的基础上再思考圆柱有几条高。
圆柱的高、圆锥的高都不能通过直观看到,课前我想到了圆柱形的牙签盒,一根根竖着的牙签就是高,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高有无数条,学生对此一目了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教师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动起来,“学生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
这句话一点没错。
只有学生动起来了,不用教师过多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去观察、思考、交流,水到渠成地学会了知识,并得到了发展。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学生胆小,紧张,不敢说,教师应及时引导、鼓励,个别板书有点滞后。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某班的女生人数比全班人数的少4人,男生人数比全班人数的40%多6人,那么这个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人。
A.3 B.5 C.9 D.102.一个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优质小麦的发芽率达到了106%B.所有的半径都相等C.两个分数相除,商一定大于被除数D.圆周率与圆的大小无关4.下面各组数中,互为倒数的是( )。
A.0.5和2 B.和C.和D.和5.一个圆柱的展开图如下图(单位: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最新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5篇)
最新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5篇)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一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
在认识圆锥体的基本特征时自己的设计是先认识底面,在认识侧面,教师演示教具后再认识高。
在学习中,有圆锥转化到圆锥后,学生们先说出了高,我也就及时着学生先讲高。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把公式的应用这一教学任务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
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示。
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2、圆柱被削下去多少,还剩下多少?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4、消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几倍?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及学校教学工作中的要求,我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不空洞,它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着。
本课我渗透的德育思想是“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学生们在动手探究的实践中体会到了,而且在课后的小结中自己总结了出来。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五篇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五篇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课的设计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1.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让学生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设计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大家的探究愿望。
2.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
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确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Sh的三分之一,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三分之一Sh。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习了圆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部分,复习圆锥的特征和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反思:复习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运用已学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第二部分,便于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大胆猜测,能否把体积计算方法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推导圆锥体积公式呢?学生猜测之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然后同桌讨论得出结论,全班交流。
再进行第二次实验,同桌交换圆柱或圆锥倒进沙子之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两次实验的结论有什么不同,经过学生的讨论,师生归纳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并强调V=3SH的前提条件是等底等高。
反思: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紧接着让学生两次动手实验,亲自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立体图形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同时也为今后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要在前面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圆、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是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基础,学习图形知识的各种方法如观察法、动手摸一摸、量一量等是学习圆柱圆锥的能力基础。
整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我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圆柱、圆锥,因此我出示圆柱、圆锥实物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导出课题。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预习,导入课题以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预习收获,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圆锥,并且通过桶装方便面盒及时说明现在主要学习的是上下一样粗的直圆柱。
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还想学习圆柱、圆锥的哪些知识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研究圆柱、圆锥的特点。
三、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圆柱、圆锥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时我直接出示圆柱、圆锥图形,进行说明在数学中我们用这样的图形表示圆柱和圆锥,对于图形表示并没有做过多的研究。
2、研究圆柱的特点。
因为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时学生已经学
会了一些学习立体图形的方法,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形模型和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指一指、测一测等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圆柱的特点。
然后通过小组汇报、补充,充分的全班交流,总结出了圆柱的特点。
整个活动中学生交流的比较充分,令我想不到的是学生总结出了证明两底面相等的多种方法如:测量底面的直径、测量底面的周长:有的小组是用绳子先测一个底面的周长,并用尺子量出长度,再量另一个底面然后比较;这时有一个学生及时补充:只要用绳子量好做好记号,再量另一个底面进行比较就行,省去了尺子测量的麻烦;还有一位同学带来的茶叶盒上面的盖正好可以拿下来,他就直接把盖拿下来和底面比较也证明了圆柱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总结出圆柱的特点以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在圆柱的图形上标出各部分名称,以便以后更好的利用图形掌握圆柱的知识。
3、研究圆锥的特点
学生学会了圆柱的特点后,我出示自学提示:
圆锥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圆锥的高?有几条?你能想办法测出圆锥的高吗?
引导学生用研究圆柱的方法来研究圆锥的特点,学生充分交流总结出了圆锥的特点。
其中圆锥的高的测量是个难点,但学生还是想到了利用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来测量的办法,并且有一个组的学生把圆锥用三角板垫了起来,当我问她为什么这样做时,她解释说:0刻度前有一段是没有刻度的,垫起来是为了从0刻度量起,学生的严谨令我自愧不如。
4、比较
知识的掌握离不开比较,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
我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圆柱、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练习巩固环节
五、总结评价
整节课的教学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形状是圆柱、圆锥,教学时一方面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另一方面,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判断,进一步加强直观认识;结合实物的判断,如:各种圆柱形的包装盒、路障、铅坠等引导学生了解圆柱、圆锥形物体的作用。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的能力
探索圆柱、圆锥的特点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圆柱、圆锥体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指一指、测一测等方法总结出来的,通过实际的测量进一步理解了圆柱的底面是两个大小一样的圆,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并想办法测出了圆锥的高。
三、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
探索圆柱的特点时,引导学生利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方法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指一指、测一测等来研究。
学会圆柱的特点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再用研究圆柱的方法来研究圆锥的特点,把旧知,已有的能力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
本节课的教学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一、每个环节的时控掌握的不好,前松后紧。
在学生探索圆柱特点时,我留给了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学生探索的比较充分,但后面探索圆锥的特点时处理的比较仓促,特别是圆锥的高的意义学生理解的不是很充分。
二、备课还要更加的充分,特别是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学生在证明圆柱的两底面大小一样时想到了很多方法,有些就是我始料不及的。
以后备课时还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考虑全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
三、评价不够到位,语言不够生动,一直以来都是我的一个弱点。
很多时候不能对学生的精彩想法、精彩回答做出适当的评价,评价语言不够生动,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以后还要在评价语言上多下功夫,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更好的激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