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诗歌朗诵技巧指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诗歌鉴赏——经典咏流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经典咏流传——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文的乐趣导语:诗词是用来唱的吗?当然了,为什么不可以?古人和诗以歌,“词”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是为了唱而写出来的。
历史上有不少经典作品流传了下来。
但是这不够,远远不够。
我们继承先祖的好东西,不是为了把他们束之高阁供奉,他们是有生命力的东西。
在新的时代,借助舞台和音乐,这样的生命力可以焕发出炫目光彩。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诗歌殿堂。
一、教学目标:1、响应落实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和诗以歌”让经典诗歌永流传3、在咏唱诗文中让学生感受到乐趣二、感受经典学唱经典1、下面同学们看一首18年非常流行的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作者介绍: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小小苔花自尊、自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向上的精神,感染了许多人,也感动了许多人。
对任何人而言,岁月都是公允的,生命都是公平的,青春都是公正的。
只要你,不放弃,不沉沦,不苟且。
别人的光芒四射,别人的灿烂芳华,别人的春风得意,也许迟迟没有降临到你的头上,很久都不曾光顾你荒芜已久的田园,那些尘世的幸运经年开着玩笑,每每与你擦肩而过,总是难得与你有缘。
曾经经年翘首以盼,梦寐以求的幸福,依然,还与你隔着高山大河的距离。
但是,别灰心,别懊丧,也许有一支青春的利箭,正跋山涉水,呼啸而来,这一刻,恰恰,就要与你撞个满怀。
没有早一刻,没有晚一刻,就在这一刻,你奢望、盼望、甚至被淡忘的青春,恰恰,就要撞到你的腰身。
生命哪怕卑微如苔,只能在红尘的低处,在阳光不能普照的地方,依然还要鼓起十二万分的力气和勇气,才能开出最微小的花。
朗诵的要点教学设计与反思
朗诵的要点教学设计与反思引言朗诵是一种通过声音和语言的表达方式,旨在传达情感和理解文本的内涵。
对于学习者来说,朗诵不仅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还可以培养语感和审美能力。
本文探讨了朗诵教学中的要点设计与反思,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诵训练。
一、教学设计的要点1. 确定朗诵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设计之初,教师应明确朗诵的目标与内容。
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或是通过朗诵来理解和诠释文本的意义。
内容可以包括从经典诗歌到现代作品的选择,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兴趣进行调整。
2. 选择适合的朗诵材料在朗诵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的朗诵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来自于文学作品、诗歌、剧本等,既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又能满足学习目标的要求。
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材料的难易程度,适度挑战学生,不过分增加学习负担。
3. 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朗诵不仅要求学生有准确而流畅的发音,还需要运用正确的语调、语速和声音的表情来传递情感。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
可以通过朗诵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节奏和语调,并通过情感的表达来提升朗诵的艺术性。
4. 提供反馈和改进机会在朗诵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提供学生的朗诵反馈,并帮助学生进行改进。
可以通过录音、对比评比等方式,让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估自己的朗诵表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同时,教师也要耐心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建议,让学生逐步改善自己的朗诵技巧和艺术表达能力。
二、教学反思在朗诵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朗诵材料的选择上有时过于依赖经典文学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
下一步,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喜好和思想倾向,选择更多符合他们口味的朗诵材料。
其次,我在教学中有时过于注重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情感的表达和理解。
朗诵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表达方式。
因此,下一步,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鼓励他们通过朗诵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
高中语文_鉴赏诗歌感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古诗歌教学是高三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现实问题是下得功夫不少,收效甚微,在考试的时候学生依然失分很多,现在的局面是老师辛辛苦苦讲,学生马马虎虎听,到考试还是不会。
所以这时候更应该认真的研究学情。
通过调查我认为目前学生存在着以下问题:1、但很多学生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
甚至有的同学失去了信心,认为再学也不可能学会了,还不如把时间用在别的方面,学习时间跟不上,任务也很难完成。
2、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对作者不了解,做不到知人论世。
3、忽视了题目、注释、写作背景等显性信息,一味地读诗句。
4、学生抓不住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尤其是表现感情的词语,对这样的词语不敏感。
5、对于表现感情的手法不能熟练掌握,尤其是手法中蕴含的感情不能准确分析。
6、思维方式太狭窄。
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
学生不能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
7、情感分析题答案组织不条理,要点不全面。
诗歌的情感分析又是每首诗歌必考内容,所以需重点突破这一方面内容。
效果分析:一、析教学目标:一开始我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理解诗歌的感情,二是掌握表达感情的技巧。
后来总感觉和我的初衷有违和感,所以最后就设计了一个直白的目标,这节课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目标,那就是如何让感情分析题的答案更完善,不过现在再来看可能有些单薄了。
二、析教学过程1、本节课由高考考点及历年阅卷情况导入新课,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思路清晰,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理论联系实际,针对高考题型“情感分析题”进行重点突破。
本节课不以单纯教授课本内容为主,而是着眼高考,寻求突破,以达到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2、教学环节上,由于将小组讨论放在了课前完成,可能课堂上感觉没那么热闹,气氛稍差一些。
3、课堂容量有点大,既想把每个方面都分析透,还要兼顾学生的消化掌握及当堂训练,课堂的时间驾驭有些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有不到位的地方。
高中语文_鉴赏诗歌感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古诗歌教学是高三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现实问题是下得功夫不少,收效甚微,在考试的时候学生依然失分很多,现在的局面是老师辛辛苦苦讲,学生马马虎虎听,到考试还是不会。
所以这时候更应该认真的研究学情。
通过调查我认为目前学生存在着以下问题:1、但很多学生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
甚至有的同学失去了信心,认为再学也不可能学会了,还不如把时间用在别的方面,学习时间跟不上,任务也很难完成。
2、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对作者不了解,做不到知人论世。
3、忽视了题目、注释、写作背景等显性信息,一味地读诗句。
4、学生抓不住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尤其是表现感情的词语,对这样的词语不敏感。
5、对于表现感情的手法不能熟练掌握,尤其是手法中蕴含的感情不能准确分析。
6、思维方式太狭窄。
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
学生不能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
7、情感分析题答案组织不条理,要点不全面。
诗歌的情感分析又是每首诗歌必考内容,所以需重点突破这一方面内容。
效果分析:一、析教学目标:一开始我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理解诗歌的感情,二是掌握表达感情的技巧。
后来总感觉和我的初衷有违和感,所以最后就设计了一个直白的目标,这节课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目标,那就是如何让感情分析题的答案更完善,不过现在再来看可能有些单薄了。
二、析教学过程1、本节课由高考考点及历年阅卷情况导入新课,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思路清晰,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理论联系实际,针对高考题型“情感分析题”进行重点突破。
本节课不以单纯教授课本内容为主,而是着眼高考,寻求突破,以达到培养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2、教学环节上,由于将小组讨论放在了课前完成,可能课堂上感觉没那么热闹,气氛稍差一些。
3、课堂容量有点大,既想把每个方面都分析透,还要兼顾学生的消化掌握及当堂训练,课堂的时间驾驭有些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也有不到位的地方。
高中语文_《诗歌诵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歌诵读》教学设计一、导入电影片断。
二、问:影片中方世玉朗诵的《登鹳雀楼》语气好不好?应怎样朗诵?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讨论,谈技巧,并尝试阅读。
师指导。
三、表达喜怒哀乐的诗歌作品怎样去读?(一)喜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二)怒(这首诗要介绍相关背景)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唐·李白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三)哀(这首诗要介绍相关背景)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四)乐(这首诗要介绍相关背景)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五)补充有关的知识:1. 情感的表达方式与作品风格有关:婉约派、豪放派(柳永、苏轼)2. 同一风格不同作者也有区别:柳永与李清照,苏轼与辛弃疾。
四、尝试诵读蕴含多种情感作品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小结《诗歌诵读》学情分析这是文科班的学生,学生们对诗歌有着普遍深厚的兴趣。
但在诵读上还有许多不足,许多同学只会读出来,不能用自己的语气变化传达出诗歌的情感,甚至有些同学读时断句都做不好。
学习诗歌朗诵技巧 教案
《学习诗歌朗诵技巧》教案及教学反思《学习诗歌朗诵技巧》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体会诗歌朗诵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诗歌名句接龙。
(2)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
二、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例1《春晓》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
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
“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
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
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
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一)把握作品的内容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1. 正确、深入的理解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
(师生共同朗诵例2《海燕》片段)n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n 一堆堆乌云,象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象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反思(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反思(精选7篇)诗歌朗诵教学设计反思(篇1)活动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引出题目。
1.教师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2.引出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3.初步了解题目大意二、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幼儿欣赏2.教师再次朗诵古诗3.幼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4.教师解释古诗大意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傅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认真的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
但我只知道,师傅在这座山里,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读古诗,分段理解1.(出示插图).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他是怎么回答诗人的?教师小结:童子说他的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二句。
4.童子的师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诗里的那一句说到了?教师小结:童子的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三句。
5.最后诗人有没有找到童子的师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师解释第四句古诗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浓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四句。
四、创设情境,表演古诗1.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数遍2.请幼儿扮演诗人和童子表演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反思(篇2)活动目标: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高中语文_诗歌朗诵技巧指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歌朗诵技巧一、语言表达要具有指向性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艾青《我爱这土地》朗读指导:“假如我是一只鸟”假设,领起下文,上山类的语势,句尾微微扬起,语速相对较慢。
二、语言表达要具有推进性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朗读指导:死去元知万事空,参透生死,但,转折推进,因九州未同深感悲愤,叮嘱儿子要把国家统一的消息告诉自己,也可感受作者在即将结束生命之际,心存遗憾的悲哀。
三、语言表达要有突出性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朗读指导:“直下”写山势之险峻,“三千尺”写瀑布之长,可以强调一下,“直”字可以加重声音,“三”字可以适当地将字音拉长些。
四、语言表达要有节奏性我在崎岖曲折的路上,一步步摸索着前进,接踵而来的竟然十年浩劫、十年颠倒、十年更加险峻的历程。
张锲《生命进行曲》“十年浩劫、十年颠倒、十年更加险峻的历程。
”如果我们增强气势,加快语速,但结果使人感到急促,影响语义的表达,可以放慢语速,加强心理节奏,“险峻”可缓到极致。
学情分析1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
2具备一定的发声基础。
3具有一定的舞台表现愿望。
4喜爱朗诵作品。
效果分析1初步感受了朗读作品的语言指向性、推进性和节奏性。
2通过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分析作品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书讲述了诗歌朗诵艺术创作的相关问题,使读者能够对诗歌朗诵艺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实践和练习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
本书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到第四章,讲述了诗歌朗诵艺术创作的总体情况和在朗诵过程中各个环节应做的工作,包括诗歌的选定、从文字向有声语言转化、相关要素的配合。
朗读训练: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高中语文_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诗歌鉴赏之语言》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意在言外指的是什么?2、意在言外的具体表现形式多是怎样的?3、意在言外的技巧如何应用?一、导入1、诵读陆游《卜算子·咏梅》2、三分钟完成练习题,三个同学分别展示答案3、展示答案,进行比对发现:三个同学的答案在表达技巧和诗人思想情感活动上把握都很准确,但与展示答案相比,都少了“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这句话,那么什么是“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这就是我们学习和探究的问题。
二、学习目标1、意在言外指的是什么?2、意在言外的具体表现形式多是怎样的?3、意在言外的技巧如何应用?三、过程与方法1、明确概念:意在言外是关于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问题。
2、典型例题:王昌龄《从军行(其二)》:不说比说好---以景结情---意在言外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与王维《杂诗》比较:少说比多说好---细节描写--意在言外朱庆馀《近试呈张水部》:换种说法比直说好---(以女子)自喻---意在言外3、技巧归纳:运用以景结情/细节描写/自喻的手法,描绘……讲述……抒发……,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四、反馈练习夏完淳《即事》展示答案--暴露问题--指导纠正五、强化练习吴伟业《古意》学情分析高三开学以来,先后进行了多次考试,在成绩统计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是大部分同学认为难度较高,得分较低的题目类型,甚至有不少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畏难心理。
尤其是诗歌语言的凝练性给学生的阅读与鉴赏带来很大障碍,许多同学只能按表面意思做简单的连缀,使得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把握都只能停留在表层,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讲解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张力,理解诗歌的“言外之意”,明确其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用必要的答题方法指导来引领思路,并进行具体答题步骤的规范。
效果分析1.学生通过例题感受诗歌语言的张力,并明确“意在言外”常见的技巧表现形式。
2.能够运用课堂归纳的答题技巧进行诗歌的阅读、思考与解题。
高中语文_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简评《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本课经过精心预设,删除旁枝末节,直接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
以典型真题为例,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三种观点进行评价、讲解,让学生自己领悟到理解诗人心境要抓住题中已给信息:诗题,注释,意象,表情感、行为词句,从而判断诗人情感。
之后又进一步通过比较学生答案,让学生懂得进一步完善答案,规范答题,应对高考。
全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层层递进,是适合高三复习阶段进行的好课。
——济南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丁梅《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学习效果测评及分析课后以2011年全国大纲卷真题作为测试题,36人都能准确把握住诗人心情是孤独寂寞的,并且都能就上下阕进行全面分析,但有八位同学没有抓住注释中“雁能传书”这一点,得出诗人思亲之意。
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根据课堂上讲授的方法,抓题干,抓信息,根据答题注意事项,完整作答,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一小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容易顾此失彼,不能考虑周全,可能在学习效果上不能立竿见影。
这个结果正符合我的估测。
毕竟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在练习中熟练、领悟、提高。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效果良好。
不过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比较紧张,最好再加两节复习课,进行知识的巩固。
最后,课堂氛围仍不够活跃,还需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力争改进。
《古代诗歌鉴赏——锁定信息,把握情感》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本课教授对象是高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但是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还有强烈的畏难心理。
应引导独立的思考。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学生答题屡屡失误,主要原因是:(1)从诗歌内容看,读不懂诗歌,不知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高中语文_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鉴赏诗歌之艺术手法和高考作文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艺术手法类题目的答题模式,了解并学会写新材料作文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艺术手法的类别,学习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古典诗歌与作文的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重难点1.掌握诗歌鉴赏中艺术手法的类别,学习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2.掌握诗歌鉴赏中艺术手法类题目的答题模式,了解并学会写新材料作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诗歌鉴赏的知识点导入新课。
二、诗歌鉴赏之艺术手法托物言志(林世南的诗歌《蝉》)借景抒情1景情关系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诗句最后以写景来表达感情)乐景衬哀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比喻拟人艺术手法 2修辞格借代夸张用典虚实结合动静结合3诗句间关系欲扬先抑对比铺垫结合2016年高考试题《登裴秀才迪小台》巩固这一知识点,给学生留时间做题,然后找学生回答自己的做题思路及答案,老师再加以点评。
三、新材料作文由古典诗歌与高考作文的相通之处——有文采,引出作文如何才能写得富有文采。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要靓丽出彩,可引用古诗词,歌词电影台词等2作文内容引用名人名言3多用成语4使用多种修辞5运用新材料练习:找一找表现身残志坚的新材料留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然后找学生回答,并点评补充与之相关的材料。
作文中还要体现一点四面即以德树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体现依法治国,体现创新精神,总之作文要传播正能量。
以上次写过的话题作文“感动”来讲解如何升华作文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总结整节课的内容,回顾重要的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摘抄《等裴秀才迪小台》并重新整理答案,整理关于身材志坚的材料。
六、板书设计景情关系艺术手法修辞格有文采诗句间的关系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诗词鉴赏并不陌生,在初中阶段他们已经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与方法,但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练习发现学生的一个薄弱点是尚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诗词鉴赏的艺术手法这一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高中语文_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并准确默写诗歌。
2、赏析诗歌内容,概述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3、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赏析诗歌内容,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情感的理解及形象之外的深刻内涵及启示。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屈原在《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面对离愁别恨古人悲之、哀之、言之,一朝分别,音讯杳然,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跟随着有情人一起“涉江采芙蓉”。
二、文学常识《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标志着我国古代五言抒情诗已经成熟。
从内容上看,主要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①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由朗读整首词。
初步感知重要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②概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2名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朗读展示。
四、研读诗歌,体悟诗情1、我们常说诗歌是浓缩的想象,只要我们铺开思绪,那么这首诗就有了人物,有了情感,有了一颦一笑,有了一思一虑。
请同学们朗读整首诗,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了解一下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相关问题显示,让学生从阅读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至少2人)。
同学们的回答不尽相同,但是基本能围绕住一点,那就是一对恋人在思念着对方。
在整体感知整首诗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朗读展示,把握感情,读准字音、节奏。
学生朗读展示,教师点评学生朗读,尤其对情感的把握。
2、同学们在朗读示范的过程中,情感、语速、节奏上都表现出了不一致,原因就是对这首诗的情感把握不到位,下面我们逐联赏析这首诗,来看一下作者讲述的故事和表达的情感。
有人认为这首诗的主人公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是女子,如何理解?学生小组讨论(3分钟),各组推荐好代表准备展示(至少2人)。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朗诵》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朗诵》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掌握《朗诵》这篇散文的基本意思、情感表达和行文特点,提高自己的朗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朗诵、活动阅读、共读、听评课堂,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保证学生的语言训练在合作互动中实现。
•情感与态度:通过感受文章中的艰苦奋斗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情感,引导学生用积极实践的态度面对人生,追求自我完善。
2.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传授《朗诵》的艰苦奋斗和卓越追求的情感表述;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感受文本,用心朗诵文本,体验文本。
3.教学过程(1)自读:让学生先自己静默地阅读全文,并思考作者写作的初衷、寓意等问题。
师生共读并讨论,以便加深理解。
(2)分课文段落,组织优秀朗诵者进行朗诵。
每个小组内部小组展示,以便进行内部评审,选出最佳朗诵者。
(3)参考文中提到的方法,进行活动阅读,如往句子中加词或改变语义等形式,保证学习充满趣味性、多彩性。
(4)评比活动,运用自评、相互评价、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朗诵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习惯于用“用积极实践的态度面对人生”。
4.教具与课外作业(1)教具:录音笔、PPT(2)课外作业:朗读并录下所选的一段文本,听录音找出自己朗读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用积极实践的态度面对人生”,拓展人生视野,形成勤于思考、积极实践的良好学习态度。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朗诵》的教学,我认为学生的朗诵能力有所提升,对于理解文本和感受文本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但同时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效果,需要做如下的改进:(1)可能需要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感受和朗诵能力,让学生把握文本思想,真正有效地提升朗诵水平。
(2)让学生不仅知道文本中的教育意义,更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整合到自己的人生实践中去,把积极向上和创造性的思想融入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
高中语文_复习课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教学设计一、【导入】导入新课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是一份相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是一份承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是一份修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那是一份告诫。
诗人这些美好的情感都是通过一些表达技巧抒发出来的,表达技巧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手段,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二、【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2、掌握答题步骤规范答题。
三、【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考什么】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作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五、【怎样考】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
六【如何答】典例探究: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解析:(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七、【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八、【高考再现】【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8分)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解析:(1)(步骤一)比拟、排比。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朗诵》教学反思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朗诵》教学反思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朗诵》在“必修一”中应该是的“交流”课。
怎么处理?是带着学生随便读读文章了事吗?不行。
是放在必修一学完之后进行吗?我觉得也不行。
我觉得应该重视这节课。
如果随便读读,学生显然不会重视它;如果必修一上完后进行,又显得与教材内容脱节。
我认为的办法就是在第一单元上完后进行,因为第一单元诗歌就是在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的,如果我们再举办一个朗诵会,一定会对第一单元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
对,就举办一个朗诵会!我在两个班级将我的想法说出来后,没想到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举手赞成。
于是我就把任务交给班委会,请他们全程策划,包括定名额,定选手,聘评委,定规则。
我应该放手。
这应该是同学们自己的活动,只有让他们自己运作才可真正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其次,我想既然是一次活动,就应该设置一个奖项。
奖品由我准备吧,反正也花不了几个钱。
对了,我还要到街上刻个奖章,就为“语文活动尽展风采”,当然也将我的姓名刻上。
奖品准备好了,选的是与学习有关的刊物。
万事具备,就看孩子们怎么表现了。
活动如期举行。
还别说,两个班的活动都比较成功。
特别是高一(19)班举办的活动像模像样。
文艺委员史登娟同学居然将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用很优美的语言串连起来,可以说她的表现是整个活动的一大亮点。
每个班级评出六名获奖者,我为孩子们颁发了奖品。
其实所有的参与者都是胜利者,能够勇敢地走上讲台大声朗诵本身就是一次挑战,所以我对这些孩子都进行了鼓励。
我又为史登娟同学专门颁发了奖品,表扬她出色的组织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朗诵技巧
一、语言表达要具有指向性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艾青《我爱这土地》
朗读指导:
“假如我是一只鸟”假设,领起下文,上山类的语势,句尾微微扬起,语速相对较慢。
二、语言表达要具有推进性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朗读指导:
死去元知万事空,参透生死,但,转折推进,因九州未同深感悲愤,叮嘱儿子要把国家统一的消息告诉自己,也可感受作者在即将结束生命之际,心存遗憾的悲哀。
三、语言表达要有突出性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朗读指导:
“直下”写山势之险峻,“三千尺”写瀑布之长,可以强调一下,“直”字可以加重声音,“三”字可以适当地将字音拉长些。
四、语言表达要有节奏性
我在崎岖曲折的路上,
一步步摸索着前进,
接踵而来的竟然
十年浩劫、十年颠倒、
十年更加险峻的历程。
张锲《生命进行曲》
“十年浩劫、十年颠倒、十年更加险峻的历程。
”如果我们增强气势,加快语速,但结果使人感到急促,影响语义的表达,可以放慢语速,加强心理节奏,“险峻”可缓到极致。
学情分析
1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
2具备一定的发声基础。
3具有一定的舞台表现愿望。
4喜爱朗诵作品。
效果分析
1初步感受了朗读作品的语言指向性、推进性和节奏性。
2通过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分析作品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书讲述了诗歌朗诵艺术创作的相关问题,使读者能够对诗歌朗诵艺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实践和练习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
本书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到第四章,讲述了诗歌朗诵艺术创作的总体情况和在朗诵过程中各个环节应做的工作,包括诗歌的选定、从文字向有声语言转化、相关要素的配合。
朗读训练: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课后反思
一、教师诵读的示范性可以发挥得更好。
二、作品的朗读还需要细节的打磨。
三、展示诵读可以以节目形式进行编排。
课标分析
一、基本理念
1.增强文化自信,体验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
2.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