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参考教案2 岳麓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讲义 岳麓版必修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讲义 岳麓版必修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 14 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十月革命后, 英、法、美、日 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
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 (1)前期:苏维埃政府提出“ 一切为了前线 ”。 (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 社会主义 经
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
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坏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
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
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反映苏联
()
A.国力薄弱物资匮乏
B.苏联农民环保意识非常强
C.个人崇拜相当严重
D.斯大林模式导致经济失调
解析:材料中提到的没有“油”“锅”,说明了苏联轻工业 的严重落后,原因是片面发展重工业,“没有柴”说明了在 集体农庄体制下,集体从农民手里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没 有积极性,这些都说明了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存在严重的弊 端,故 D 项正确。 答案:D
故 A 项正确。
答案:A
3.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
度讲,主要“新”在 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
B.实行余粮征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解析: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特点,
故 A 项错误;实行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故 B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 力,战胜了国内外的敌人,但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因而不是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2
农业
无代价地征收农民余粮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贸
禁止商品贸易
从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形式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导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十月》片断):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后所面临的新课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质极度匮乏
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
主要内容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岳麓版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岳麓版
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制定的。 (2)目的: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 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新经济
政策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解析与探究
提示:罪名不成立。
原因: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的经济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多种经济同时并
存,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布哈林的观点正是在这 种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他的农业政策符合苏联的农业实际,能够促进农业持续稳 定发展;工业方面,倡导国民经济平衡发展,倡导消费,主张通过发展生产力过渡 到社会主义。这些经济政策不仅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能够促使
3.评价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________ 工业化
成就 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法西斯德国奠
定了物质基础 片面发展________ 重工业 ,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弊端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__________ 生活水平 提高缓慢 为了__________ 积累资金 ,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______________ 地方和企业 的积极性 4.国际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
都是其侧重点。
(4)前提、性质相同:都是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实施;都是无产 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 (5)结果相同:在当时都起过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
2.不同点
(1)背景:前者是在国内战争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后者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国际环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岳麓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岳麓版必修2

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允 许资本家经营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生活必需品国家集中分配
按劳分配
特点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
兼有“战时”“共产主义 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
”两种特点
的存在,允许私人资本主
义的发展
比较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影响
集中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斗争的胜利;但超过限度,不 的正确途径;国民
5.历史启示:(1)从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2)调整经济 政策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3)农业、重工业、轻工 业要协调发展;(4)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பைடு நூலகம்
【知识延伸】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启示
政策、模式
启示
战时共产主 经济政策要考虑农民利益,政权巩固要巩 义政策 固工农联盟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情境导入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国内外敌人 的疯狂反扑以及物资的匮乏,为保卫新 生的苏维埃政权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列 宁等领导人制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右图为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 参加义务劳动的图片) 请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为建设 社会主义,苏联又经历了怎样的探索和尝试?
材料三 ……由于余粮征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 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 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 却不愿意要卢布。
材料四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 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 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农业政策?概括指出该政策提出的 社会背景。 (2)结合材料一、二,该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 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 (4)材料四中“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据材料三、四,实 施的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岳麓版必修2(1)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岳麓版必修2(1)

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 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符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 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确途径
2.相同点 (1)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策。 (2)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 (3)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主题二 斯大林模式
史料探究 1.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 材料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 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 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 路„„——《世界历史》杂志 问题:据材料,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 答案 建立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5.意义 (1)理论:找到了过渡到 社会主义 的正确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 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 渡。 (2)实践:受到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 国民经济 得到恢复和发展, 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误区警示
答案
三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确立:在斯大林领导下,经过工业化和 农业集体化 ,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 计划,逐步取消了 2.表现 公有制 (1)实行单一的,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 (3)实行排斥市场的 指令性计划经济 。 (4)主要以 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 新经济政策 ,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答案
3.评价 (1)积极作用 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基本上实现了 工业化 。 ②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为日后 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答案
(2)消极影响 ①片面发展 重工业 ,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 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 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被称为 “ 斯大林模式 ”。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岳麓版必修2[1]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岳麓版必修2[1]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岳麓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岳麓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岳麓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1)前期: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3.内容(1)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

(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4.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2014-2015高中历史必修2参考教案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2(岳

2014-2015高中历史必修2参考教案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节《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2(岳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参考教案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课时及类型:1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简要过程,准确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

能力与方法目标: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充满了艰难与曲折;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有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感悟经济发展与本国国情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通过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的分析,认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成就与弊端及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深刻影响。

价值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重点: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认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在实践中的经济教训。

板书设计: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内忧——国内战争爆发外患——英、法、美、日等国的武装干涉内容:实行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特点:战时、共产主义强制劳动评价:积极:消极:二、新经济政策原因:①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直接原因)②列宁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新思考(深层原因)③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所作的调整(根本原因)内容:评价:(认识及作用)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背景:①外: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②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③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主要表现:实现单一的公有制实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评价: 教学过程: 导课: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岳麓版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岳麓版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俄国十月革命后,迫于国内外形势的需要,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军事战争的胜利;战争结束后,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赢得人民的支持,使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时期,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增强了国力,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但带来严重弊端,模式日益僵化。

2.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在自由放任、无序竞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爆发,给美国和世界经济带来严重破坏,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调整政策。

罗斯福新政运用凯恩斯主义理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使美国成功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程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宣告了凯恩斯主义失灵,由此各国纷纷调整政策减弱国家干预。

3.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先后经过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但由于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都不能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模式,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戈尔巴乔夫改革虽全面否定斯大林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精准导航]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度。

人教版2020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人教版2020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

(3)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

(3)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分析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理解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利弊,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内容项目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3.评价(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业分层测评14 岳麓版必修2(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俄农村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人们想拿鸡蛋等实物换些盐、面包等物品,却不愿意要卢布。

这是因为( )【导学号:72040094】A.农民交纳粮食税后的余粮归个人所有B.私人商业已经完全禁绝,自由贸易被取消C.很多人感受到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已经改变D.废除实物分配制的影响扩大到各个地区和行业【解析】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俄由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自由贸易,再加上卢布迅速贬值,才出现题干中的现象,B项正确。

A、C、D三项属于新经济政策,与题意不符。

【答案】 B2.下面为苏俄1917—1919年粮食征购量表,该表折射出的现象( )B.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C.体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D.体现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解析】由题干中的时间“1917—1919年”可知,苏俄当时实施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B3.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

……于是我们再打开一半,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

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A.通过租赁制吸纳外国资本B.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C.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D.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变化。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单纯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相比,新经济政策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这是“打开”的本质含义。

A、C、D三项都是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不是本质含义,故都应排除。

【答案】 B4.(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2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

(3)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

(3)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目标导航]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内容3.评价(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战争基本结束后,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破坏了经济,激化了矛盾。

[思维点拨]战时共产主义作为应对危机的非常措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则是一种失败。

[图解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知识点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的敌人,但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因而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精品」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精品」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岳麓版必修2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自主预习·探新知]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1)前期: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3.内容(1)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

(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3)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4)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4[课中思考题]:分别比较一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四月提纲》、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异同。

【提示】(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它实行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和无产阶级指明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明确路线;依据当时的条件,列宁指出,不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可以立刻实现的目标,而仅仅是主张工兵代表苏维埃应该马上把社会化生产和产品分配权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首先是在当时俄国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非常政策,但布尔什维克党最初确实试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内战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2020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时

2020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时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2017·宜宾期末)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全盘集体化答案 A解析据材料“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和“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可知当时苏俄处于战争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 项正确。

2.(2016·湖南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食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推行新经济政策C.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答案 B解析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食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A、C、D三项均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3.(2017·朝阳期末)当列宁认识到“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之后,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 )A.消灭俄国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B.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C.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废除实物配给制D.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答案 C解析据材料可知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

4.(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这表明苏俄将( )A.征收所有余粮B.废除各种农业税费C.允许商品买卖D.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它允许商品买卖,故C项正确。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时对点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时对点

第14 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 (2017 •宜宾期末)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全盘集体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和“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可知当时苏俄处于战争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 项正确。

2. (2016 •湖南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食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A.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推行新经济政策C. 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D.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1921 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食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由此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 A C D三项均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3. (2017 •朝阳期末)当列宁认识到“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之后,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A. 消灭俄国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B.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C. 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废除实物配给制D.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

4. (2016 •贵州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这表明苏俄将()A. 征收所有余粮B.废除各种农业税费C.允许商品买卖D.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它允许商品买卖,故 C 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参考教案
课标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课时及类型:1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简要过程,准确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等历史概念。

能力与方法目标:
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中充满了艰难与曲折;
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有清晰的认识,并从中感悟经济发展与本国国情
相适应,要依照客观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
通过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的分析,认识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
史原因、成就与弊端及其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深刻影响。

价值目标:
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增强对我
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比较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重点: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认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在实践中的经济教训。

板书设计: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内忧——国内战争爆发
外患——英、法、美、日等国的武装干涉
内容:实行余粮征集制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商品贸易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强制劳动
评价:积极:
消极:
二、新经济政策
原因:①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直接原因)
②列宁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新思考(深层原因)
③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所作的调整(根本原因)
内容:
评价:(认识及作用)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背景:①外: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
②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③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主要表现:
实现单一的公有制
实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评价: 教学过程: 导课: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建立怎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二、授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教师讲授
1917年11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发动 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

新生的政权,遭受到巨大 的压力。

从1918年春天开始,英、美、法、日等国不仅派遣军队进犯苏维埃俄 国,还扶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发动武装叛乱。

针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一面组建红军,抵抗敌人的进 攻,一面在经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以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战胜 敌人,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内容: 学生回答 投影显示: 实行余粮征集制
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取消商品贸易
强制劳动
教师补充解释:
①余粮征集制
征收办法是,由粮食人民委员会确定征收粮食的总数,自上而下地摊
派给各产粮区,直至每个农户承担,按固定价格强制向农民征购。

事实上,余粮
征集制实行过程这,征购的不仅是余粮,连必要的口粮和种子粮也被征集一空。

余粮征集制实际上是对农民强制的无偿的一种剥削。

②强制劳动
由于当时劳动力缺乏,1918年12月11日公布的劳动义务实施的办法
规定,只有完成了一定的义务劳动才取得相应的口粮。

同年12月又规定凡年满
16岁至50周岁的公民都应该完成义务劳动。

不从事劳动者,地方政府有权进行
强制。

3、评价:学生回答——投影显示——教师引导学生从内容中举例说明
积极方面:该政策在当时形势下的实施是必要的,且是有效的。

它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按战争的需要进行分配和有效使用,
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消极方面:该政策使农民负担过重,而且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它挫伤
了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工农联盟濒于瓦解,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实践证明,它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一种尝试无疑是失败的,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4、探究:
既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暴露出弊端,为什么还能够得以继续实行呢?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谈论,发表见解,教师参考:①由于布尔什维克对马
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浮于表面的理解;②这一政策在战争的过程中非常有效。

(二)、新经济政策
1、知识过渡:
列宁在革命成果巩固后,想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按照马克思、恩格
斯设定的“科学社会主义”蓝图,构建取消商品流通,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公有
制,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

但是这个忽视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原理的决定是错误的,这个探索是失败的。

这就要求以
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要重新确立一个新的政策,采取一个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
的新方法。

而这个政策必须符合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应该确立一个怎样的新政策呢?路在何方?
2、背景:
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工人、农民不满
苏俄国民经济频临崩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阶级敌人乘机叛乱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3、原因:教师分析
①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直接原因)
②列宁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新思考(深层原因)
③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所作的调整(根本原因)
思考:新经济政策“新”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比较的出结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重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
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5、评价: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①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
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它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
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重要作用。

②新经济政策的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应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③新经济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以致后来过
早地被终止实行。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背景:教师讲析
①外: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
②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③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主要表现:学生回答——投影显示——教师讲析
实现单一的公有制
实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教师讲析
斯大林体制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
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
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
源。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齐全的工业体现,基本实现了工业
化。

但是它有着很多弊端,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应其他社会
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是不利的。

那具体的弊端在哪里呢?(学生讨论——投影显示):
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片面发展重工业,是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
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
身上拿走太多,农民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
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三、结课:
1、回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过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2、探究:从苏联在探究中不断的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在我国的改革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吸取这些经验教训?
学生讨论——教师参考:
启示:我们在制定政策是必须要符合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这个政策是否符合生产力水平,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还要注重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

经验教训: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符合客观经济发展的规律。

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