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学生版)
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疏通文意。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增多,为什么呢?”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前来归顺了。”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doc
《寡人Z于国也》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的意义,掌握“或…或…”“直…耳” “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翻译。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课前自学】预习指要一知识链接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载,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家。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与孔子并称,元代封他为“亚圣”。
著作《孟子》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其文学特色突出表现在: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酬畅的风格;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逻辑严谨。
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预习检测自主质疑1、字音数罟()养生丧()死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蓄()庠()序孝悌()2、通假字3、句式特点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斧斤以吋进山林未之有也涂有饿苹而不知发申之以孝悌之义4、翻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Z, E 1 “非我也,兵也”?这与(拿刀谏0杀了人,(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区别呢? 【课堂探究】:1.第五段和第六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第一段:①不违农时②数罟不入湾池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第二段: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鸡豚狗彘Z畜,无失其时③百亩Z田,勿夺其时。
)2.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略)【课堂练习】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D )A .涂有饿苧而不知发B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 .直不百步耳D.弃甲曳兵而走2.选出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3.划线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D )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C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涂有饿孳而不知发(打开粮仓)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寡人之于国也 ⑤王道之始也⑧未Z 有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⑥填然鼓之⑨察邻国Z 政c )③树之以桑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⑩则无望民Z 多于邻国也A.①④⑥B.②③⑦C.③④⑧D.⑤⑨⑩4. 选出划线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 或百步而后止(或许) B. 请以战喻(请您)C. 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D.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 5. 选岀下列“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C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D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②④相同B.②③⑤相同C.①⑤相同D.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8. 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C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B.②④⑥C.②④⑤⑦D.③⑥⑦9. 选出与“未Z 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 ) 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C.莫衷一是D.自愧弗如10. 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B )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
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生
8、《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生)主备:罗培集体备课:高二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3.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知识导学】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孟子》简介:《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3. 背景资料:《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1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孟子“仁政”的思想。
2、学习第二部分的比喻论证方法3、掌握第一、二部分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4、背诵第一、二部分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第二部分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知识积累1、查找资料,了解孟子及《孟子》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2)涂()有饿莩 ( )(3) 鸡豚()狗彘()之畜( )(4) 数()罟()不入wū()池(5) 无()失其时(6) 谨庠()序之教(7)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 申之以孝tì()之义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找出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四、分析课文(一)第一部分1、读一部分思考,并从书中迅速找出答案(1)、归纳第一部分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寡人:于国:焉耳矣:河内:凶:亦然:无如:加少:何也:(2)、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已经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3)、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2、合作探究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但当时梁王却为什么对“民不加多”备感忧虑呢?(二)第二部分合作探究1、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兵者,国之大事草木皆兵穷兵黩武曳兵:或:走;句式“或……或……”“直……耳”“是……也”2、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3、分析理解“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三)能力提升1、背诵第一、二部分2、重点字词句积累。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唐丽一.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特殊句式。
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使用比喻论证的论辩方法。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文章比喻论证的写法。
三.自主学习过程(一)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读音障碍,尤其是“粟”“曳”“数”“罟”“洿”“鳖”“胜”“豚”“彘”“畜”“庠”“悌”“莩”,完成《金太阳导学案》“正字音”的相关题目。
(二)阅读《金太阳导学案》中的“解文题”“识作者”“知背景”,识记与作者及背景有关的重要文学常识。
(三)再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写出全文的翻译。
(四)细读课文,总结文中涉及到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其它特殊的文言现象。
完成《金太阳导学案》“释词义”的相关内容。
(五)品读课文,概括本文孟子论政的思路,了解孟子的思想。
四.合作探究与检查提高(一)正字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王好战弃甲曳兵数罟不入洿池谷不可胜食也五十者可以衣帛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之教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然而不王者申之以孝悌之义(二)识作者、知背景根据你的了解填空:1、孟子,名,字,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2、《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内容也更,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1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1《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把握本文所要阐释的中心思想以及全文的论证思路。
3、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以及通假字。
4、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弘扬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1、理解掌握本文的思路和论证方法。
2、理解掌握本文生字、词和文言句式。
【知识链接】1、孟子与《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2、孟子的思想政治思想:实行“王道”、“仁政”,主张以德服人,反对苛政。
哲学思想: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力量具有影响人的成长发展,改变个体的思想意识,塑造国民的道德性格等特点”。
提出了“深造自得”、“盈科而后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重要命题。
【自主学习】1、找出文中你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予以落实。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本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古今异义词以及通假字。
3、找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弄明白作者是如何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的。
【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解进行疏通。
2、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意义和作用。
3、拓展延伸: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展示提升】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疏通文意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质疑。
2、分析归纳孟子王道政治的思想内容,评价其进步性和阶级性。
3、就“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谈自己的看法,并从现代环保的角度来看待今天的“非攻”。
【达标检测】1、背诵全文。
2、设计一张本文的思维导图。
3、完成课后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生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文意。
【单元学习点拨】高考文言文到底考什么?我们学习文言文学什么?应该重点关注哪些知识点?从近几年的高考说明中,可以看到,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有以下几条: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词等。
其中词类的活用包含一般的活用如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异动用法、名称作状语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含“之”“以”“其”“为”“而”“何”“乎”“乃”“且”“若”“所”“焉”“也”“因”“则”“于”“与”“者”等十八个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有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固定句式。
其中倒装句主要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得分点主要集中在特殊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词)、虚词的意思以及特殊句式、固定句式上(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尽管是课外的,但是所考查的字词句式基本上都是课内学过的,所以掌握基本字词句式,背诵经典篇章就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
课前预习检测一.文学常识(1)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2)孟子,是孔子之后学派的又一位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为“”,称其为“亚圣”。
他的思想核心是“”。
二.孟子名句填空:(1)不以规矩,。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天下可运于掌。
(3)富贵不能淫,,此之为大丈夫。
(4),不如无书。
(5)天时不如地利,。
(6)穷则独善其身,。
三.查字典,对照课文,给加点字注音,(1)弃甲曳.()兵(2)涂有饿殍.()(3)鸡豚.()狗彘.()之畜.()(4)数.()罟.()不入洿.()池(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6)谨庠.()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悌()之义(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第二课时【知识点拨】如何辨析通假字?很多文言文中都有通假字,如不注意,只是望文生义,就会理解错误,这是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之一。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答案自学检测一、生字注音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g)死无憾鸡豚(tún) 狗彘( zhì)之畜(xù)庠(xiáng)序孝悌(tì)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二、重点字词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焉耳矣:语气词连用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凶年,谷物收成不好3、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然:代词,这样4、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加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既:已经走:逃跑6、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数罟:细密的渔网7、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斤:斧头以:按照8、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蓄:蓄养9、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夺:改变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制止、约束发:打开粮仓,赈济灾民三、文言现象通假字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头发花白)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打鼓)树之以桑(种植)七十者衣帛食肉(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王无罪岁(归咎,怪罪)2、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4、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1)是亦走也(2)非我也,岁也。
2.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2)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五、固定句式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2、“直不百步耳”“只……罢了。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有关实词的意义,归纳多义词义项,了解某些句式,熟练地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作为高中生,和初中相比,我们的写作主导方向将由记叙文转向议论文,什么是议论文呢?其实说白了就是用以表述自己观点、主张、意见等的文章。
按照一厢情愿、畅所欲言的标准看,这种论文并不难写,可是要真正写好并不容易,需要有多方面的积累才行。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被称为诸子散文,而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议论文的著名的孟子的《》是如何阐述他的政治主张的。
二、教师诵读课文三、理清本文的思路,翻看课后练习二,在自己也反复熟读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课文的段落大意,即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从孟子对曰到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孟子说明民不加多的原因,也就是孟子用以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的区别。
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第三、四、五三个自然段,是用以阐述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是变相回答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的。
若用原文回答问题和分析,则第三、四两个自然段就是写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也同时用以说明孟子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的观点。
第五自然段相当于从反面论证,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表现。
四、让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诵读时一般还可根据课后练习二用提问的办法逐段诵读。
在读的过程中,分别由老师提问或老师以自己解答的办法积累实词和熟悉掌握有关的古汉语常识以及古汉语句式。
其中:在文章开头段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中,宜让学生掌握中的之是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则移其民于河东,除书上有关的注解外,该句应译为就转移他的百姓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中的之亦为取消主谓独立作用,但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三句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第二部分中孟子对曰中的对曰为回答说;弃甲曳兵而走中的而为起前对后修饰作用的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中的两个而可用而后连在一起当然后译即可;至于以五十步笑百步一句宜译作拿上(向后跑)五十步的笑话(向后跑)一百步的为好。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生用)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预习案【知识链接】一、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字,战国时期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战国时期家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
《》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
孟子的主要主张是:。
与孔子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核心是“”思想。
给生字注音:弃甲曳()兵涂有饿p iǎo( ) 鸡豚()狗()之畜()数()罟()不入wū( )池无()失其时谨庠()序之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申之以孝tì()之义第一课时诵读文章,整体感知为文章分段本文共有五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自然段),第二部分(自然段),第三部分(自然段),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A河内()凶()B察()邻国之政C邻国之民不加少()D请()以()战喻E填然鼓()之F弃甲曳()兵而走()G多于()邻国【达标训练】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古今含义。
(1)河东凶亦然古义: _;今义:_ ____。
(2)请以战喻古义:_ _;今义: ______。
(3)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_ ______;今义:_ ______。
2.选出下列“之”用法相同的一组()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填然鼓之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⑦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A.①③④ B.⑤⑥⑦ C.②⑤⑥ D.③④⑦作业:翻译语段并背诵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第二课时1.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申之以孝悌之义申:。
孝悌:非我也,岁也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填然鼓之之:树之以桑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食:2.说出下列句式是什么特殊句式①申之以孝悌之义——()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③非我也,岁也——。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学生版)
1 ◆ 日积月累《寡人之于国也》学案上课时间:上课时间:上课时间:课前预习学案基础知识积累基础知识积累孟子(约前372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非常激烈的战国中期,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
,统一天下。
二、字音:二、字音: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 ɡ)食也食也数罟(cùɡǔ)不入洿(wū)池 养生丧(sān ɡ)死无憾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zhì))之畜(xù) 谨庠(xián ɡ)ɡ) 然而不王(wàn ɡ)者 涂有饿莩(pi ǎo) 申之以孝悌( )之义)之义课内探究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思想;2.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涉及重点实词和虚词用法。
学习难点:理解孟子“仁政”思想。
学习难点:理解孟子“仁政”思想。
第一课时一、一、 解题导入解题导入二、二、 筛选信息筛选信息1、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学生交流讨论)2、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耳提面命耳提面命【解释】:不仅是当面告诉他,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
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
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
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近义词】: 谆谆告诫、苦口婆心谆谆告诫、苦口婆心 反义词:反义词: 旁敲侧击旁敲侧击 。
【用法】:用于长辈对晚辈:用于长辈对晚辈 。
匪夷所思【解释】匪:不是;夷:平常。
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近义词】想入非非、异想天开、胡思乱想。
【用法】形容事情离奇复杂。
【用法】形容事情离奇复杂。
明确:明确:三、诵读全文三、诵读全文四、结合注释,整体感知四、结合注释,整体感知五、讲读第一、二自然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二)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二)《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二)【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2、掌握孟子的一些名言和《孟子》中的成语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二、能力训练目标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三、德育目标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学习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艺术【学法指导】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知识链接】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首先是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书中对只图享乐,而又妄想称霸的齐宣王;对平时不行“仁政”,到关键的时刻施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梁惠王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雄辩。
孟子的散文特别显示了灵活多样的论辩方法,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
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
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
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
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
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
其三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
有的用寓言故事来喻,有的用事物来喻;有的用三言两语,有的是一个小故事,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第四是语言明白晓畅,浅显自然,通俗易懂,明快畅达,精炼准确。
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学习过程】一、分析课文,感悟孟子的论辩技巧及其思想。
(C级)(一)诵读第1段。
思考:1、梁惠王说他对国家已尽心尽力了,他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2、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3、于是梁惠王有了怎样的疑问?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4、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明确:于国尽心,而民不加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使用时间:年月日班级:小组: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弄懂文章。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比喻论证方式和排比、对偶手法。
3、分析孟子的政治主张中的“仁政”思想。
4、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重点:归纳文言知识点和比喻论证方式。
难点:孟子政治主张中的“仁政”思想。
教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巩固检测教具:多媒体教时:3课时预习案1、认真阅读“文本辅读”中的相关资料,熟读文本。
2、完成“自学检测”所有题目,限时25分钟,独立完成。
3、将预习中疑惑记录到“预习存疑”中,以备小组探究时解决。
Ⅰ文本辅读一、走近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又一代表人物,元文宗封为“亚圣”,后世并称“孔孟”。
孟子曾把孔子重道德修养的“仁”发展成他的政治理论“仁政”,主张施“王道”,行“王道”,即“省刑罚,薄税敛”,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
“仁政”的政治理论是“民本论”,哲学理论是“性善论”。
曾游说各国,讲“唐、虞、三代之德”,但“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因此他被诸侯认为是脱离实际,加之孟子自己的知识分子的傲骨,不肯趋炎附势,故他的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七章传世。
二、了解作品:《孟子》现存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孟子》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三、熟悉背景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战国中期,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离娄上》);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
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的争夺人力。
梁惠王也不例外,他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故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却“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借梁惠王的疑问,或说是心理需求,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四、文体知识:1、诸子散文: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春秋战国时主要学派有十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
诸子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
2、《孟子》中大部分篇目没有题目,后人取第一句中的某些词句作为文章的题目。
五、整体感知诵读文本,扫清字音、词语障碍;理清文章思路。
Ⅱ自学检测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探究文章,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
一、读正音: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战弃甲曳.()兵而走数.()罟.()不入洿.()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二、释对义:(一)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无.失其时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二)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河.内凶2、弃甲曳兵而走.3、谷不可胜.食也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5、王无罪..岁6、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7、养生..丧死无憾也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王:然而不王.者()梁惠王.曰()食:谷不可胜食.也()狗彘食人食.()以:请以.战喻()以.五十步笑百步()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于:寡人之于.国也()则移其民于.河东()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之: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王道之.始也()鸡豚狗彘之.畜()申之以孝悌之.义()然:河内凶亦然.()填然.鼓之()则:则.移其民于河东()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四)对加点活用的词加以解释。
填然鼓.之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而不王.者王无罪.岁三、译准句:翻译下面特殊句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未之有也非我也,岁也学探讨解决。
一、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
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事实强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
要用好例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事例要典型、确凿、有影响力。
2、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
3、事例要点面结合,古今中外相映成辉。
4、事例列举之后要简短分析二、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怎么用好引证法呢?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2、要简洁,不宜过多。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
三、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2、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
3、精剖喻体,丝丝入扣。
四、类比和对比法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用于类比的事物大致有这么几种:古今中外的史实、神话传说、寓言、写作者自己创设的情境等。
运用类比要注意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不能相对或相反;在类比之后要剖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刀见血。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运用对比要注意所选取的“对体”的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的区别要非常明显,要有突出的互相对立的关系。
探究案Ⅰ自学质疑——质疑促动思考,思考推动进步!1、梁惠王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2、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五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3、孟子认为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具体的措施是什么?2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Ⅱ合作探究——小组共同讨论,集思方能广益!理清脉络1、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结果如何?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A.这段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B.孟子为什么要以“战喻”?C.这段话中“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为了说明什么?3、阅读下面段落,回答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2)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3)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如何?4、阅读下面段落,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两句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找出这段文字的喻体和被喻体。
文本理解1、孟子在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后,趁机用形象的描述性语言正面揭示了如何才能真正使“民加多”。
孟子的描述中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观点?请简要分析归纳。
2、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
综合探究1、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是否合适,谈谈你的认识。
Ⅲ课外拓展——多读多记多思,下笔定会有神!文王之囿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译文:齐宣王问道:“(听说)周文王有一个七十里见方的捕猎场,真的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真有那么大吗?”(孟子)说:“可百姓还嫌它太小呢!”(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才四十里见方,可百姓还觉得太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捕猎场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随便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随便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用猎物。
百姓嫌它小,不是很合理吗?我刚到达(齐国的)边境时,问清国家的重大禁令以后,才敢入境。
我听说在国都的郊野有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如果有谁)杀死了场地里的麋鹿,就跟杀死了人同等判刑,那么,这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所,简直成了国家设置的陷阱。
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同样合乎情理吗?”Ⅳ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1、与“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句中“是”用法相同的是()A 惟利是图B 各是其所是C 谁能定是非之真D 是谁之过与2、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中“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3、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直不百步耳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
B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C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而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D 未之有也译:没有这样的事情啊。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数罟不入洿池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5、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两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收集错误,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