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课件
第二章地貌学基本概念PPT课件
2021
86
复习资料:地质年代确定的基本原理
• 地层层序律
2021
87
复习资料:地质年代确定的基本原理
• 生物层序律
– 岩石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它是在岩 层中保留下来的古生物记录。由于生物进化总 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种演化规律是不可逆 的。因此,可利用一些演化 较快、存在时间短、 分布较广、特征明显的生物化石和生物化石的 组合,作为划分相对地质年代的依据。每一个 地质时代都有其特征的标准化石或化石组合。 下图为 根据化石确定不同地区地层是否为同一 时代的地层的示意图。
• 例如:坳谷发展的阶段性
– 切沟 – 冲沟 – 坳谷
2021
84
5. 地貌的年代及发展
• 现代地貌与古地貌
– 现代地貌—— 指全新世(≤1万年)的地貌,和 当地的气候一致。
– 古地貌—— 指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地貌,参与现 代地形,和当时的古气候一致。
• 如江汉平原的丘陵之上,多堆积风化红土,为炎热 气候条件下形成(N2),现在的气候为温暖较湿
2021
51
3. 地貌的成因
• 内外地质营力在地貌上的表现
– 地壳的连续上升
• 作用强度越来越大,造成大峡谷,稳定期短
– 地壳间歇性上升
• 分水岭与河谷高度不变,形成多级阶地或夷 平面
– 长期稳定
• 随时间延伸,分水岭降低,河谷降低,分水 岭接近河谷,宽河谷,低小丘陵
2021
52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从图上可以看出,两头的作用力比较单纯,仅 一种营力,复杂的是中小型地貌,既有外力作 用,也有内力作用
2021
43
2021
44
3. 地貌的成因
• 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因素
地貌学教学课件
地貌学教学课件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它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
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
一、地貌学是从地理学和地质学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其发展历史可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在中国西周的《诗经·大雅·笃公刘》中,就有“岗”(丘陵)、“塬”(平原)和“隰”(低湿地)的描述。
在成书于11世纪末(北宋时期)的《梦溪笔谈》中,沈括对流水的侵独、搬运与堆积作用三者的关系有清晰的概念,并提出华北平原是河流堆积作用的结果。
清初孙兰的《柳庭舆地偶说》中提出,地貌作用“因时而变,因变而变,因人而变”,已涉及地貌的演变,并注意到人的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英国的J.赫顿在《地球的学说》(1788年)中已将地形的变化看作是地球地质发展的组成部分。
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地貌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美国W.M.戴维斯和德国W.彭克对此起了重要作用。
戴维斯在1899年提出地理(地貌)循环学说,认为地貌是构造、营力和时间(侵蚀阶段)的函数。
构造运动造成的上升山地在外力作用下,主要是流水侵蚀下,经历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3个阶段。
在老年期,地面被夷平为“准平原”。
彭克的《地貌分析》(1924年)提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注意到剥蚀过程与地壳垂直运动的关系,认为山坡形态(凸形坡、凹形坡、直线坡)取决于构造(上升)运动与剥蚀作用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以上观点曾长期作为地貌学的理论基础。
发展阶段中国在1949年以后,地貌学得到较快发展。
系统研究了长江、黄河的河流地貌和青藏高原地貌,为水利和道路建设提供了科学资料,还对中国独具特色的西北黄土和西南喀斯特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有关的成因理论。
二、研究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了较大进展。
①地貌学研究和应用只凭定性描述方法是不够的,必须用定量方法研究地貌过程,说明地貌与其形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课件 第五章 地貌
硬度(硬)
(软)
体积
增大30%
(2)水解作用
化合物与水反应而成的分解作用。水体进入地表岩石,水中的 氢离子与矿物中的盐基离子发生交换形成可溶性盐类,即矿物 遇水分解的过程。
例 正长石水解形成高岭土、SiO2溶胶等
2KAlSi3O8+CO2+2H2O
岩石
Al2Si2O5(OH)4+4SiO2+K2CO3
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称为蠕动。15o~30o的坡 度最适宜发生蠕动。
蠕动的过程
蠕
动
坡面上的蠕动现象
蠕动形成的鳞片状山坡
第三节 流水地貌
• 一 流水作用
1.地面流水包括: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
坡面水流——即坡面径流,降雨或冰雪 融水在倾斜地面上形成的 薄层水流;
2FeS2+15O2+10H2O 4FeO(OH) +8H2SO 4
化学风化取决与温度、湿度和水溶液的pH值。
3.生物在化学风化中的作用
生物在化学风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动植物 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为化学风化 提供了反应剂;植物根系的分泌与吸 收作用促进矿物分解和元素迁移;生 物残体分解促进化学风化。
(2)组成物质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 括少量残存液体;
(3) 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 度高,粒径细,中下层相反,但不具有类 似沉积岩的层理;
(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 分强度风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2.风化壳基本类型及其分布
(1) 热带,亚热带地区--富铝型酸性和 硅铝铁酸性风化壳(高度化学风化)
内 蒙 古 高 原(锡林郭勒)
黄土高原
《常见的地貌类型》课件
湖泊地貌主要分布在低洼地区和河流下游地区,同时不同地区的湖泊地貌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湖泊地貌的分布
VS
湖泊地貌的景观十分优美,湖面碧波荡漾,周边有绿树成荫的小岛和半岛,是旅游和休闲的好去处。
湖泊地貌的生态
湖泊地貌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中的水生生物和周边植被构成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河流地貌的分布
河流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在河流流域和河口地区更为常见。
湖泊地貌
CATALOGUE
04
湖泊地貌的形成
湖泊地貌是由地质构造、气候、地形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湖泊地貌的特点
湖泊地貌具有水域广阔、水深较浅、水体清澈等特点,同时湖泊周边通常有丰富的植被和生态系统。
湖泊地貌可以分为构造湖、冰川湖、堰塞湖、火山湖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湖泊地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湖泊地貌的景观
海岸地貌
CATALOGUE
05
海岸地貌的形成与特点
海岸地貌是由于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类型,其特点包括海滩、海蚀崖、海蚀平台等。这些地貌形成与海洋波浪、潮汐、海流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海岸地貌的类型与分布
详细描述
海岸地貌有多种类型,包括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等。这些地貌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其中基岩海岸多分布在东亚地区,砂质海岸多分布在欧洲和北美地区,而淤泥质海岸则多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地区。
山地地貌
CATALOGUE
02
地球内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冰川作用等。
形成原因
形态多样,高度差异大,坡度陡峭,多峡谷和断层。
地质学基础课件:地貌
地貌观测与调查的应用价值
添加标题
资源调查:地貌观测与调查是资源调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地貌的观测和调查,可以确 定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添加标题
灾害防治:地貌观测与调查在灾害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地貌的观测和调查, 可以预测和评估自然灾害的风险,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
地貌发育的阶段与特征
幼年期:地表起 伏平缓,流水侵 蚀作用微弱
壮年期:河流侵 蚀作用加强,出 现峡谷、瀑布等 景观
老年期:侵蚀作 用减弱,地表趋 于平坦,河流改 道或消失
终年期:地表完 全平坦,河流消 失,形成平原或 高原
地貌发育的影响因素
气候因素:气候变化对地貌发育有重要 影响,如风化、侵蚀、沉积等过程。
地质学基础课件: 地貌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地貌概述 03 主要地貌类型 04 地貌的发育过程 05 地貌的观测与调查
06 地貌的资源利用与保护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地貌概述
第二章
展望地貌学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深化对地貌演化的理解: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地貌演化的规律和机 制,为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跨学科合作: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合作,如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 态学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创新技术应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数值模拟等,提高 地貌研究的精度和效率。
山地的形成原 因和分类
山地与人类活 动的关系
地貌学课件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发育规律2.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①内外营力②地质构造和岩性地质构造是塑造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形成多类构造地貌,如褶皱、断层等。
岩性不同,地貌形态也会千差万别。
③内外力作用时间内外力作用时间是引起地貌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高原外力山区外力丘陵二.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1.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①西周:《诗经》“岗”(丘陵)、“塬”(平原)、“湿”(湿地)②战国:《禹贡》九州山川大势、土壤类型③北魏:《水经注》黄河、长江及西江等大河及其沿岸地形、气候等特征。
④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对溪水侵蚀、搬运与堆积三者作用关系的描述。
⑤明代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对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成因及区域特征的记载。
⑥清初孙兰《柳庭舆地偶说》触及内外力作用并指出人为作用。
2.近代地貌学的发展①(美)戴维斯:观点:a.创立了“地理循环”学说b.认为地貌发育的要素有三:构造、营力、时间缺点:思想方法上基于简单的推理和演绎,忽视了地貌演化过程中受多种要素变化而使循环方向发生变化的复杂性。
②(德)彭克《地形分析》a认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的产物b研究地貌学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地貌形态去了解内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确定地壳运动的性质c地貌分析的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3.地貌学的现状①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定性描述转入数量分析和定量研究②我国地貌学的研究对河道整治,水土保持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③产生了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动力地貌学等新的分支学科。
三.地貌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在农业方面:运用地貌学可以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围海造田等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价,并提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依据。
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利工程中有关水库及坝址的选择,交通运输线的选择等方面均必须运用地貌知识。
3.在找资源方面:沉积沙矿如金、金刚石、铂等常见于古今河床和滨岸特定部位,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常见地貌类型》地貌PPT课件(第1课时)
牛轭湖
牛轭湖:洪水 泛滥时,河曲 部分与河道分 离形成。
(3)河口段地貌:
1. 类 型 : 多 发 育 三 角 洲 , 由泥沙淤积形成。
2.地貌特点: 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 较细
3.地位:水陆交通便利, 人口、城市沿岸发展 ; 适合农耕
案例探究
“年轻”的黄河三角洲
1984年
1994年
2004年
ADDA
当堂检测
1.读图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貌名称。 ①_峰__林___,②_溶__蚀__洼__地___,③_地__下__河___。 2.图1所示地貌在云我贵国高__原________地区分布广泛。 3.图2中a是石_钟__乳_____,b是石_笋_____,c是石_柱______。
4.图17示意我国东部某地区的流域景观,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黄河三角洲每年将超过亿吨的泥沙从黄土高原搬运到入海口,这些泥 沙以平均每年两三千米的速度把海岸线向前推进(如上图所示),同时也为我 国每年新增几十平方千米的“年轻”土地。
Hale Waihona Puke 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和水景观类型: 地表喀斯特 地下喀斯特
课堂小结
喀常河 斯见流 特地地 地貌貌 貌类
型
河流上游:V形 河谷
二、喀斯特地貌景观分类
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 洼地 峰林 孤峰、残丘
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下溶洞 顶部(石钟乳、石 幔、石帘) 底部(石笋)
1.2.2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地表水流沿石灰岩坡面上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 多凹槽,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洼地
,
罗平坝子·油菜花海
坝子
桂林峰丛地貌景观
贵州万峰林景观
,
地貌ppt课件
4 地貌
4.1 概述 4.2 山岭地貌 4.3 平原地貌 4.4 河谷地貌
2
4.1 概述
由于内、外力地质作用,地壳表面形成各种不同 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称为地貌。 专门研究地壳表面各种起伏形态及其形成、发展和空 间分布规律的科学称地貌学。
地貌条件与铁路及公路工程的建设及运营有着密 切的关系,道路常穿越不同的地貌单元,地貌条件是 评价道路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道 路勘测设计,道路选线、桥隧位置选择等技术经济问 题和养护管理等。
296-3
4.1 概述
一、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二、地貌形态 三、地貌的分级与分类
296-4
一、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1. 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促使地貌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是内、外力地质 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壳表面的基本起伏,对地貌 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外力地质作用根据其作用 过程可分为风化、剥蚀、搬运、堆积和成岩等作用,根 据其动力性质可分为风化、重力、风力、流水、冰川、 冻融溶蚀等作用。
构造型垭口 是由构造破碎带或软弱岩层经外力剥蚀 所形成的垭口;
剥蚀型垭口 是以外力强烈剥蚀为主导因素所形成的 垭口,其形态特征与山体地质结构无明 显联系;
剥蚀-堆积型垭口 是在山体地质结构的基础上,以剥 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导因素所形成的垭口。
296-17
构造型垭口
断层破碎带型垭口
背斜张裂带型垭口
单斜软弱层型垭口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地质作 用共同产生的结果。
296-5
2. 地貌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①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变化,首先取决于内、外 力地质作用之间的量的对比。
②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也决定于地貌水准面。 ③地貌的形成和发展除受上述规律制约外,还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4.1常见地貌类型(共25张PPT)
分析大窝凼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①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 洼地,工程开挖量小; ②场地构造稳定,开挖形 成的边坡稳定性好。
分析大窝凼在排水方面的优势。
喀斯特地质条件雨水易向 地下渗透;天坑底部多裂 隙,排水条件好。
概念: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
河流地貌 分类: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堆积地貌
常见风积地貌
沙丘
流动沙丘与固定沙丘
流动沙丘危害:
埋没房屋、道路、中沙丘的迎风坡 和背风坡? 2.我国西北沙漠地区的沙丘链 大多演什么方向延伸?
风积地貌的形成,与风向、风 速有密切关系,如上图中新月 形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 的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 与盛行风风向大致垂直。
海岸地貌 分类: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海
蚀
地 貌
海蚀崖;
在海浪的长期侵蚀下,岩石海岸崩塌, 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海蚀崖逐渐后退,在海蚀崖前方形成微 微向海倾斜的平台
海蚀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因同时受到不 同方向海浪的侵蚀,两侧的海蚀穴互 相贯通形成海蚀拱桥
海积地貌
进入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在波浪推动下移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起来
分类: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
一
溶沟
二
洼地
三
峰林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顶部 石幔、石帘、石钟乳
石柱
溶洞底部 石笋
活动探究:分析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
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地貌特点
气候:大窝凼位于我国云 贵高原,属亚热带季风气 候。因海拔较高,纬度较 低,温度适宜,四季如春。 地貌:大窝凼是一个典型 的喀斯特地貌洼坑。
地貌学课件(全部)word打印版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对几个地理学概念的理解•“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
•“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地势:地球表面形状的高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形态•我国把”地形”改为”地貌”的原因?•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构成这些起伏的地壳和岩石圈物质以及作用于其上的大气和生物过程。
----例如:千差万别的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因此: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固体地球较深部位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固体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圈的运动和气候带展布规律。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学科。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2、地貌的形成(成因与发育)•3、地貌的分布•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1) 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组合形态•①基本形态: 由一个或几个地貌几何形态要素组成的形态比较规则的几何体。
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②组合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多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的组合形态。
例如•基本形态:一个洪积扇(由扇顶,扇缘和扇面组成,其形成于沟口出山口的堆积)•组合形态:一个河谷形态(由河床,河漫滩,谷坡及阶地四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排列在河流两侧构成。
这四个地貌基本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
现代河床和河漫滩由现代河流作用形成,而阶地是由古代河流作用形成,而谷坡是因河流下切造成的坡地过程形成。
)•根据其规模的大小可将地貌组合形态分为如下几类:•星体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巨地貌例如,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大地貌例如,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中地貌例如,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小地貌例如,单个洪积扇•微地貌例如,沙波纹(2)地貌的物质组成•分析地貌的物质组成特征是研究地貌形成演化的基础。
《常见地貌类型》地貌PPT课件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2)结合“凹凸”二字理解凹岸和凸岸 下图把文字的形状和河岸形态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3.河流阶地 (1)定义: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 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探究一
探究二
(2)形成
当堂检测
探究一
增大。据此完成7题。
7.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解析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材料显示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带来了流
水及泥沙,说明山前平原主要是由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B正确。
答案B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8.下图是河流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新知预习
自主检测
2.与图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对应的 是( )
A.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 B.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 C.大理岩、喀斯特地貌 D.石灰岩、喀斯特地貌 解析图中的景观是我国的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图中 的岩石是可溶性的沉积岩——石灰岩。 答案D
新知预习
自主检测
新知预习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 (1)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只分布于南方地区。 ( ) (2)在贵州被称为“坝子”的是孤峰或侵蚀残留的残丘。 ( ) (3)溶洞的石柱属于向下发育的岩石与地面相连形成的柱状积物。 () (4)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造成的。 ( ) (5)三角洲地貌都出现在河流入海口处。 ( ) (6)河曲主要分布于地势平坦地区。 ( ) 答案(1)× (2)× (3)× (4)√ (5)× (6)√
地质学基础课件:地貌
§1 全球构造地貌
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高出海平面的正地貌,大洋是低 于海平面的负地貌,它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质构造上也有本质的差别。
2021/1/16
§2 大地构造地貌
• 一、大陆区 大陆内部不同的构造单元,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地貌形态,如板块边界是
构造活动区,其主要地貌是新生代褶皱山带和大陆裂谷。当板块内部为构造活动区 时,产生的主要是褶皱-断块山和大高原。当板块内部为构造稳定区时,产生的主 要地貌是大平原和大盆地。
➢干湿变化
由于干湿变化,使斜坡颗粒湿胀干缩,在本身重力的影响下,向 坡下移动的距离大于向坡上移动的距离 。
➢具有易软化的岩性
松散层中,黏土含量越多,越易发生蠕动;基岩中多发生在千枚 岩、页岩、泥灰岩和各种片岩等柔性岩层中。
2021/1/16
第三章 流水地貌
由地表流水作用塑造的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
地貌是时间的产物,它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即“随时而变”。如原来的高原或 高山,随时间的推移,会侵蚀成低山或丘陵。一般由外力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所 需时间较短,如一条沟谷只需数年或数十年即可生成;但由内力形成的地貌大多数需 要很长的时间,少则百万年,多则超过千万年,如喜马拉雅山的生成,至少也有3000 多万年的历史。
地貌
绪论 第一章 构造地貌 第二章 坡地重力地貌 第三章 流水地貌 第四章 喀斯特地貌 第五章 风成地貌 与黄土地貌 第六章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2021/1/16
绪论
• 一、何谓地貌 地貌是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如突起的山地和高原,平坦的平原,凹陷的盆
地和海盆等等。
2021/1/16
•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
2021/1/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温度的变化首先从土壤表面开始,然后逐渐影 响深层土壤温度的变化,其变化随深度的增加而减 少,而且最高,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也随土壤深度
增加愈来愈推后。
三、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射能有周期性的日年变化,因而引起Βιβλιοθήκη 壤温度也有相 应的日年周期性的变化。
温度日、年变化的特征通常是用“时相”和 “较差”来描述。 “时相”即“极值出现时刻”,
(一)热容量-------表示土壤容纳热量的能力 容积热容量(CV):J/m3· ℃(焦耳/米3.度) 重量热容量: J/g· ℃ (焦耳/克.度)
当土壤获得或失去相等的热量时,热容量越 大的土壤,升温或降温的幅度越小。
土壤热容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壤的组成成份和组成 比例:
土壤空气-----热容量最小 土壤水分-----热容量最大 土壤固体部分------热容量居中
地面层热量收支示意图
白天与夜间的各项热量收入和支出正好相反的,
若规定:地面得到热量为正,失去热量为负。
则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式可写成:
QS=R – P – B – LE
式中:QS为正值时,土壤表层得热大于失热,地 面温度上升; QS为负值时,土壤表层得热小于失热,地 面温度下降; QS=0时,土壤表层得热等于失热,地面温 度最高或最低。 QS--------可理解为热量的净积累(变化量)
第二节 土壤温度
一、影响地面温度变化的因子
(一)地表面热量平衡
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和降低,均是由地表面热 量收支状况决定的,白天,地表面收入的能量多于
支出的能量,地表面温度升高;夜间,地表面释放
的热量多于吸收的热量,地表面温度降低;若收支
平衡,则地表面温度保持不变。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
地表面热量收支差额(热量平衡) = 地面热量收入– 地面热量支出
综合考虑,地表面的热量收入和支出项有: R:土壤表面与空气层间以辐射形式进行交换的热通量 项(辐射差额) P:土壤表面与空气间以湍流形式进行交换的热通量项 B:土壤表面与下层土壤间以分子传导形式进行交换的 热通量项 LE:土壤表面与空气层间以潜热形式进行交换的热通量 项
土壤和空气,土壤和下层土壤之间的能量交换是 在一定厚度的土壤间进行的,且土壤有存储热量的能 力。
为湍流,习惯上常叫乱流。
乱流可使空气在各个方向得到充分混合,并伴 随着热量的交换。 乱流是地面和空气、空气和空气之间热量交换 的重要方式之一。对缓和贴地气层的温度变化,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潜热
地面
空气
水的相态变化(温度不变)引起的热量转移称
为潜热。
潜热交换不仅在地面和空气之间进行,空气之间也有。
春季时,干燥的沙质土壤,由于迅速升温,农 事活动可以相应提早九天至十几天。
(二)导热率(λ)---表示土壤传递热量的能力。 ----单位:J/m.s.℃(焦耳/米.秒.度)
导热率的大小,也决定于土壤的组分及其比例:
土壤空气-----导热率最小 土壤固体成分------导热率最大 土壤水分------导热率居中
增大的,当土壤湿度20~30%土壤的导温性能 最好,土壤湿度再增加导温率反而减少,所以 土壤太干或太湿导温率都不好。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导温率越大,其表面 温度变化越小,而土壤内温度变化则越大。
二、土壤中热量的传递 白天,土壤表面热量-------→土壤深层 夜间,土壤深层热量-------→土壤表面
土层
分子热传导是土壤中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分子热传导过程的强弱对土壤层内热状况的形成有 着重要意义。
二、辐射 地面
空气
辐射热交换是地面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主
要方式,不同空气层之间也可以进行辐射交换。
三、对流
低层空气
高层空气
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大规模的,有规律的升降运动称为对 流,根据其形成原因可分为如下两种:
02 08 14 20 日平均温度
20前天 08当天 08 14 20
2 4
4
本月内各日平均温度之 和 月平均温度 月内天数
影响土温年较差的因素:
土壤温度年较差的大小与纬度、地表状况、天气等 因子密切相关。 A、土壤温度的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增大;
纬度:随纬度的增高,土温日较差减小。
季节:夏季﹥冬季,但春季最大。
B、地形----地形主要是影响乱流热交换
凹地﹥平地﹥凸地。 C、下垫面颜色----主要影响土壤的反射率 深色﹥浅色 D、导热率 导热率小的﹥导热率大的
E、热容量
F、天气
热容量小的﹥热容量大的
晴天﹥阴天
云层白天能削弱太阳辐射同时减小地面有效辐射, 结果白天使地面增温少,而夜间又大大减少地面的有 效辐射,所以,阴天土壤温度日较差较小。
是指最高温度或最低温度出现的时刻; “较差”即
“振幅”,是指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
(一)土壤表面温度的日变化
1、时相:
最高温度-----13时左右 最低温度----将近日出的时候
2、日较差:
一天中,土壤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称土 壤温度日较差。
⑴影响土温日较差的因素:
A、太阳高度角----h 决定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多少
重点和难点: 1、土壤的热量收支平衡方程式,影响土温 变化的因子; 2、气温的时空变化,大气稳定度的判定
第一节 土壤、空气及其之间的热量交换方式
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在下垫面本身、 下垫面和空气,空气层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热 量交换,使地面温度、下层土壤温度、大气温度
发生变化。
一、分子热传导 土层
第二章
温度(5学时)
温度是下垫面和大气热量变化的表征值,
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变化对天气、气候以及
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本章将讨论温
度的变化特点、变化规律及其温度对农林生产
的影响。
内容提要 : 1、热量交换方式; 2、土壤的热特性和土壤的热量平衡方程; 3、土温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 4、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 5、大气稳定度的判断依据; 6、积温的种类及计算; 7、温度与农林生产。
土壤湿度增加时,使土壤导热率变大; 土壤空气多孔隙度大,使土壤导热率变小。
另外,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也影响导热率,有机质含量 多,导热率变小。
(三)导温率(K)
表示土壤传递温度和消除层次间温度差异的能力。
其定义为:单位体积的土壤,由于流入(或流出)数 量为λ的热量后,温度升高(或降低)的数值。
可用此式表达: K=λ/CV 据研究,干土起初因湿度上升,导温率是
(三)过渡型(图示) 土壤上、下层温度的垂直分布分别具有日射型
和辐射型的特征。
清晨过渡型、春季过渡型---辐射型→日射型
傍晚过渡型、秋季过渡型---日射型→辐射型
无论何种转变,都是从地面开始逐渐向较深的土层 渗透的。
六、土壤的冻结和解冻
(一)土壤冻结
(二)土壤解冻 (三)我国各地区土壤冻结的情况
大气中的对流多数是由热力原因和动力原因共同引起 的。对流运动是地面和低层大气的热量向高层传递的 重要方式。
四、平流
地区
地区
大规模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平流。
平流运动是水平方向上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对缓和地 区之间和纬度之间的温度差异有很大作用。
五、乱流(湍流) 地面
近地气层
因为地面受热不均匀,或者空气沿一粗糙不平的下 垫面移动时,常出现一种小规模的、无规则的升降 气流或空气的涡旋运动,这种空气的不规则运动称
1、热力对流(自由对流) 发生在低层气温剧烈增高或高层空气冷却时, 上下层气温差异加大,低层空气密度小,高层空气 密度大,因而产生了垂直方向的运动。 空气升降速度快,多在10m/s左右,水平尺度 小,多在0.1—50km之间,是中低纬度温暖季节经 常发生的空气运动现象。
2、动力对流(强迫对流)
常发生在空气水平流动遇到山脉,或其它外力作用下引 起的垂直运动。 动力对流的升降速度慢,一般在0.1—10cm/s之间,但 水平范围广,可达到几百km至几千km。
(一)日射型(受热型)
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类型。一般出现在
白天和夏季。是由土壤表面首先增热造成的,热量由地 表向下层传递。以一日中13时和一年中的7月份的土壤温 度垂直分布为代表。(图示)
(二)辐射型(放热型) 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类型。一 般出现在夜间和冬季,是由土壤表面首先冷却 造成的,热量由下层向地表传递。以一日中01 时和一年中的1月份的土壤温度垂直分布为代 表。(图示)
G、地表覆盖物----能减少地面有效辐射
无覆盖物﹥有覆盖物
上述因子中,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土壤温度日变化 的主要的也是基本因子。 地表状况(导热率、热容量、地形和土壤颜色等) 的影响使温度日变化带有地方性特点。 天气条件的影响,一般都是使地面温度产生不规则 的变化。 任何时间和任意地方的温度日较差,都是在上述 诸因子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B、其它因子对年较差的影响与日较差大体相同。
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年较差减小,至一定深度时,年 较差为零,即土温在全年温度不变。在这个深度及 其以下的层次叫常年恒温不变层,简称常温层。 常温层随纬度↑,深度↑。
四、土壤温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变化规律 1、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极值出现的时间逐渐落 后。 (1)日变化:土壤深度每增加10厘米,温度最大值、最 小值出现的时间落后2.5- 3.5小时。 (2)年变化:土壤深度每增加1米,月平均温度最大值、 最小值出现的时间落后20—30天。 2、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的较差逐渐减小。
依据我国的冻土资料分析,可粗略地认为日平均气 温-3~-5℃为10cm土层开始冻结的温度指标。
七、土温对植物的影响
1、土温影响植物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2、土温影响植物块根、块茎的形成 3、土温影响种子发芽、出苗 4、土温影响昆虫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