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鲁迅自传》

合集下载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5课《鲁迅自传》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5课《鲁迅自传》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姓周 的家里。 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 父亲去世。离开绍兴,前往南 京求学。
十八岁
过了半 年 毕业之 后 预备学 校毕业 两年后
入江南水师学堂。 改入矿路学堂学开矿。 到日本留学。 决意学医,进仙台医专学习。 终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求学
二十九岁 第二年
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走出,想做书店编译员,被拒绝。
思 想 发 展
1、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 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做幕友 “两条路”是指: 做商人
2、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 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 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 动„„先提倡新文艺。 “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什么? 明确:用文艺来宣传群众,改变国民的 精神。
光复:恢复。多指收复敌人侵占的领土。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个人生活、求学、工作的经历。
第一段:家庭状况(少年时代)。
第二段:求学经历。 第三段:工作简历。 第二部分(4段):写创作和著述情况。
人 生 阶 段 求 学 前 家 庭 情 况
时间
1881年 十三岁 时 约有三 年多
我没有办法不爱她,
虽然满腔热忱不被理解, 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
鲁迅的名言:
• 1、希望是本无所谓有的,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 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2、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 界。 • 3、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 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 总还是有的。 • 5、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 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鲁迅自传 (语文版)

鲁迅自传 (语文版)

返回
比较:
《鲁迅自传》
《老舍自传》
相同
都有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介绍 都有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较详细的介绍
选材 个人爱好无 不同 未来展望无 有 有
简历较具体

相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语言 不同
简洁、概括、无过多修饰语
白话文 散文句 庄重严谨 文言味浓 骈偶句 诙谐幽默
作业:
模仿本文写一篇二三百字的自传。
1927年
2.鲁迅先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几次重大的转折?其 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明确: 鲁迅先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三次重大的转折。 (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 堂”。 (二)到东京留学决意从医,为了祖国的强盛, 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 (三)弃医从文,学文学,走文学救国的道路。 最重要的是第三次重大转折。 作用: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 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作品 扉页
运交华盖意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 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 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 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 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 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课文分析
4、鲁迅赴日留学为什么选择学医?
鲁迅选择学医,是想通过学医,改 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从而 达到强国的目的。为了祖国的强盛, 为了民族的振兴,他毅然选择了学医, 走上了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鲁迅思 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仙台医学院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鲁迅自传》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简要介绍《鲁迅自传》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鲁迅的照片和他的简介,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鲁迅的作品?3. 学生阅读《鲁迅自传》的片段,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章节二:文学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鲁迅自传》的文学背景。

2.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鲁迅自传》的文学背景,包括鲁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2. 分析鲁迅的作品如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鲁迅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章节三:文本分析(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鲁迅自传》的文风和主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1. 分析《鲁迅自传》的文风,包括语言、叙述方式和结构。

2. 引导学生关注《鲁迅自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如鲁迅的童年经历和他与文学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的文风特点,如语言简洁、叙述直接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鲁迅自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看法。

章节四:文本分析(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自传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内容:1. 分析《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思想,如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知识分子的责任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自传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思想,如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鲁迅的自传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

语文版实用课件《鲁迅自传》

语文版实用课件《鲁迅自传》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 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
……
横 眉 冷 对 千 夫 指
俯 首 甘 为 孺 子 牛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就是鲁迅
2. 鲁迅选择医学的原因是什么?后又决 定弃医从文的原因又是什么?从鲁迅弃医从 文的变化中你能看出鲁迅的什么精神?
鲁迅选择的原因是因为“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 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他想走医学救国的道 路。 鲁迅之所以要弃医从文是因为看电影的一幕深 深地刺伤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他认识到,治好 几个人,并不能唤醒愚弱的国民,是要紧的是从 思想上唤醒民众。 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以国家兴亡 为己任,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的人。
改入矿路学堂 实业救国
求学经历

改到仙台学医 医学救国 决定弃医从文 文艺救国
工作经历 ---辗转奔波
著述概况---成果颇丰
救 国 救 民 的 爱 国 心
1. 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 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转折?
第一次转折:由水师学堂改进矿路学堂,想走 实业救国的道路。 第二次转折:决定到日本仙台学医,选择医学 救国的道路。 第三次转折:弃医从文,想走文艺救国的道路。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三次。
鲁迅:周树人 其妻:许广平 其子:周海婴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 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 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 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020年春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9.鲁迅自传

2020年春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9.鲁迅自传

9鲁迅自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重点)2.把握课文结构层次。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两句著名的诗句同学们知道是谁写的吗?(生答鲁迅)。

在上学期我们也学过鲁迅的作品,谁还记得是什么?(生答)今天我们将学习《鲁迅自传》,来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省绍兴人。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等。

2.文体常识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传记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篇幅长的称“传”或“传略”,篇幅短的叫“小传”。

传记要求内容真实,评价公允。

《鲁迅自传》是鲁迅为自己写的传文。

3.字音字形筹.办(chóu)学籍.(jí)衰.落(shuāi) 乞.食者(qǐ)4.词语解释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原指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要饭。

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5.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梳理鲁迅在本文中所交代的一些情况。

明确:年份主要活动1881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3年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

1896年父亲去世。

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

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中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语文版七下《鲁迅自传》教案6篇

语文版七下《鲁迅自传》教案6篇

《鲁迅自传》教案1教学设想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

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

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

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时间事件(主要活动)原因一八八一年出生十三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十八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二十九岁回国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一九二六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九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一九一八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五、布置作业1。

鲁迅自传PPT34 语文版

鲁迅自传PPT34 语文版

思考:
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 次重要转折?其中最重要的 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 的思想?
实业救国 (一) 从考入京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 (二)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 (三)弃医从文,学文学。 医学救国 文学救国
最重要的是第三次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 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工作简历
主要著作
揣摩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文章 还写了鲁迅的著书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 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 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 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 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 贡献。显然,不能删去这些内容,否则传记就会有 很大的缺陷。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 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 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鲁迅自传原文

鲁迅自传原文

鲁迅自传原文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鲁迅,字石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富裕家庭,家境相对宽裕。

自小就接受了较好的教育,但我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及沉重的历史负担产生了深深的痛恨。

我曾在杭州上学,受到了进步教育的影响,懂得了人要有骨气,要有敢于批判现状的精神。

后来,我去了日本留学,准备学医。

但在留学期间,我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对文学的兴趣渐渐增加。

我开始发表一些文学评论和小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我的创作多以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为主题,对社会不公和人的苦难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我最早以《狂人日记》为代表的小说,开创了白话文小说的先河。

这种新的文体让我能更贴近普通人,更生动地描写中国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我的作品多以现实题材为基础,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展现出现实中的残酷和丑恶。

这使得我的作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但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支持。

我还曾经写了《阿Q正传》,以质朴诙谐的笔触,讽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被命运捉弄的小人物,通过人物的思想、言行和遭遇,揭示了中国人民在封建社会中的悲苦和无奈。

这部小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文学创作,我还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我认为文学和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只有通过文学的呼喊和揭露,才能唤醒人们的觉悟和力量,推动社会的变革。

我投身于革命斗争,发表了许多具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文章,鼓舞了无数人的斗志和决心。

然而,由于我的作品和言论激起了当时统治者和保守势力的强烈不满,我遭到了严厉的打压和迫害。

我被迫流亡海外,终身未能回到祖国。

流亡期间,我继续坚守着我的信念,为中国的民主进步事业奋斗。

我发表了许多文章和演讲,向世界呼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与悲惨。

我在思想上持续发展,从社会主义思想到无政府主义,再到更加激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鲁迅自传》素材

《鲁迅自传》素材

《鲁迅自传》素材语文版一、文本解读真实而精彩的人生——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鲁迅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1、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故园。

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

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

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

这种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的急剧变化,使少年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过早地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段痛苦而真实的人生经历。

为了生存和发展,少年鲁迅不得不更多地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奔波,虽然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

对此,鲁迅先生并不讳言。

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痛苦的人生财富使得少年鲁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当先生被亲戚称为“乞食者”时,“我于是决心回家”,“决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鲁迅的无限辛酸和强烈的自尊;当学费也无法筹措时,少年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的精彩人生必备性格初见端倪。

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

他之所以选择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了当时的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

可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这是由于少年鲁迅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水师学堂,虽然水师学堂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所以,为了求学,少年鲁迅又改进矿路学堂。

语文版七下《鲁迅自传》说课稿及实录3篇

语文版七下《鲁迅自传》说课稿及实录3篇

《鲁迅自传》说课稿作者:干国祥加入日期:08-02-20《鲁迅自传》说课稿--RRT解说词干国祥以下是一个论坛上的帖子,作者叫陈璧生,我觉得对我们理解鲁迅和进行鲁迅文章的教学不无启迪:“对年轻人而言,他们之所以无法走近鲁迅,缘于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形象。

”所以,“走近真正的鲁迅”,也就理应成为学习此篇课文的一个焦点。

《鲁迅自传》一文作为教材值得讨论的地方很多,这里想结合新旧课程就几个方面作简单的探讨:第一是从“教学兴趣点的选择”来看“两种课程观”。

如果我们把关注的点放在“传记的特点及写法”上,也就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一种“知识系统课程观”,这一课程观的核心就是语文是一系列知识点的总和,“知识树”和“一课一得”是这种课程的两个极端的表现。

反之,如果我们把关注点放“传主的生平及思想”上,我们其实也就在有意无意中选择了一种现在比较流行的“主题核心课程观”,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教材就是以一个个的核心主题来组建单元的。

在这种课程观下,《鲁迅自传》主要的学习目的不在这一文章中所体现出的传记的特点及其写法,而是感受人类历史上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当然,作为传记,不论放在何种单元,它势必要牵涉到传记特点的学习。

但是在不同的课程观下,它们的指向也是并不相同的。

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语言学习观”。

在知识课程观中,《鲁迅自传》作为第一篇传记文章,我们就是要通过文本的学习,授予前人已经反复提炼而得的有关“传记”的知识,并要求把它作为一个“方法”,来剖析其他相似的文章或者进行类似的创作。

在这里,有关传记的知识不妨视为“举一反三”中的“一”。

而在以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背景的课程观中,这些传记的知识是在学习几篇有一定相似性的文章中,由学生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感知到这些异同,这时候,这个相同点有些是清晰的(这也就是前人已经提炼的知识点),而更多的是属于语感领域的尚处于模糊的认识。

这些认识,我们不妨称之为“举三反一”中的“一”。

七年级语文下册5鲁迅自传课件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5鲁迅自传课件语文版

3.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第四段写的 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 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 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 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 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 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 缺陷。
第二单元
5 鲁迅自传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著述。
2.掌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浙江绍 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 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还 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 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 草》及杂文集《坟》《二心集》, 译著《毁灭》等。
本文初稿写于1925年。1925年5月26日,鲁迅为俄文 译本《阿Q正传》作序,并附著者自叙传略。1930年5月16 日,鲁迅在此传略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鲁迅自传》。增 补内容主要加上了1926年至l930年间的工作简历和著作。 写作初稿时作者尚住北京,修订时则在上海。自传记述了 作者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 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
一、读一读 Xià衰败
jí 学籍
qi 亲戚
qǐ 乞食
miè 诽谤
二、记一记
筹 办:筹划办理。 衰 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 籍:原指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
学生的资格。 乞 食:要饭。 生 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彷 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3.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楚地

语文版七下《鲁迅自传》课件

语文版七下《鲁迅自传》课件
传统观念束缚
鲁迅批判了传统观念对个体的束缚,认为这些观念限制了人的自由 和创造力。
道德沦丧
鲁迅指出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问题,认为道德沦丧导致了人性的扭曲 和社会风气的败坏。
对文学的探索
文学创作
鲁迅在自传中谈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强调了文学对社会和 个体的影响。
文学风格
鲁迅探讨了自己的文学风格和特点,认为文学应该具有思想性和批 判性。
文学价值
鲁迅认为文学具有很高的价值,能够启迪思想、唤醒人心,对社会 进步起着重要作用。
05
《鲁迅自传》的实践应用
语文教学的应用
语言技能培养
通过分析《鲁迅自传》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 达能力。
文学素养提升
通过对鲁迅生平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02
《鲁迅自传》概述
《鲁迅自传》的写作背景
个人经历
文化背景
鲁迅在1925年应邀为《语丝》杂志撰 稿,并决定撰写自传。
新文化运动后,文学界开始重视个人 社会 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鲁迅自传》的主要内容
童年生活
描述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和 家庭背景。
文学鉴赏的应用
作品风格分析
分析《鲁迅自传》的文 学风格,如现实主义、 讽刺等,提高学生的文 学鉴赏能力。
人物形象研究
深入探讨鲁迅笔下的人 物形象,理解其塑造手 法和意义。
主题思想探讨
引导学生探讨《鲁迅自 传》的主题思想,理解 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 反思。
思想启迪的应用
独立思考的培养
通过《鲁迅自传》的阅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批判 性思维。

秋季版七级语文下册第单元鲁迅自传语文版

秋季版七级语文下册第单元鲁迅自传语文版
第28页/共32页
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 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则完全把自己的 学业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是为民救国的赤子。如果说 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 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 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士,“我以我血荐轩辕”,开始了他更富有传 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三、 1.“变化”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的新状况,用在这里不 符合文意。“变故”指的是意外发生的事情,用在这里非常贴切, 它写出了“我”家由“并不很愁生计”忽而变成“几乎什么也没 有了”。
第13页/共32页
部分来自《点拨》
1.第1段的“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一个“寄”字点出了家庭遭遇变故后作者的处境:寄 人篱下,遭受冷遇。表达作者寄人篱下的痛苦心情。
第14页/共32页
部分来自《点拨》
2.鲁迅为什么不走家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的路? 【答案】 “总”字写出了家人或亲友屡次劝他去走 “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和他屡 次坚决拒绝的态度。作者厌恶做官老爷的师爷,为 虎作伥,欺压百姓;也不愿去做商人,唯利是图。 说明鲁迅和那些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不同,他寻 求的不是单纯的谋生道路。
第20页/共32页
部分来自《点拨》
2.【语言探究】鲁迅的文字以简练著称,请你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答案】本文语言简练、高度概括,感情含蓄深刻,作者用极少 的文字,便将自己近50年的生平,包括家庭出身、求学、工作与 创作的情况尽收笔下,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他成长、奋斗的历 程和他的人生态度。例如,作者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本是很复杂 的,需要很多的笔墨,然而作者只用一段文字,就把复杂的思想 变化过程叙述清楚了,这也反映出作者具有非凡的驾驭语言的功 力。

语文版七下语文5 鲁迅自传

语文版七下语文5  鲁迅自传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5 鲁迅自传城西初中班别:15 组别:姓名:积累运用1.请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厦.门()皖.南()学籍.()乞.食()páng huáng() shuāi()败chóu()办nà()喊2.你能根据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吗?(1)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2)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3)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4)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B.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C.老师要求此次作文的题目里含有“秋”字,如“秋风”“中秋”……等。

D.《鲁迅自传》选自《鲁迅全集》第八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4.修改病句。

(1)鲁迅的籍贯是浙江省绍兴县人。

(2)王林的年龄恰好比他父亲的小一倍。

5.《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书共辑入10篇文章,外加“小引”和“后记”。

其中写到“某友人失学回到故乡,又受到排挤,只能教几个小学生糊口”这一内容的是哪篇文章?(2)该书中《父亲的病》和《藤野先生》两篇文章分别写到了“庸医害人”和“国人围观枪杀中国人”,这两个事件先后触发了鲁迅怎样的思想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不超过20字)6.请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天水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鲁迅的艺术世界: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在市博物馆隆重开幕。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及社会各界人士约两百余人出席参加开幕仪式。

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其时我是十八岁……这时我是二十九岁”,回答后面题目。

7.“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一句中“广大的运动”指的是什么?8.文中“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一句中“决意”有什么表达作用?9.鲁迅弃学学医的原因是什么?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请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鲁迅自传以诗入文解《鲁迅自传》素材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鲁迅自传以诗入文解《鲁迅自传》素材语文版

以诗入文解《鲁迅自传》《鲁迅自传》写于1930年5月,是鲁迅先生在1925年所作的《自叙传略》的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的。

在这篇千字左右的自传里,浓缩了鲁迅先生近五十年的人生经历,从出生、家境、求学经历、工作简历到主要著述都交待得清清楚楚。

不过,若将此与一位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相提并论,多少还是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了。

但无论如何,我们也还是能够透过先生那朴实无华的叙述,领略到先生质朴严谨、虚怀若谷的人格精神以及可贵的平常心中包容着的深沉的爱国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篇课文,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这样一篇极为简练、跳跃性极强的自传时,既能明白自传或传记这一文体的特点,又能从中更好地解读鲁迅先生其人其事呢?适当补充与文章所提到的内容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是必要的。

笔者以为,以“诗”入文,或许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

这里的“诗”指的是鲁迅先生所写的诗。

查阅鲁迅先生作品全集,可以知道,鲁迅先生的诗歌创作贯穿了他的文学创作,而且从思想感情到创作风格都是发展的,与他所走过的文学道路是相吻合的,其诗歌深广的忧愤与深邃的思想集中反映了鲁迅先生为上下求索而艰难奋进的人生历程。

这也是教学《鲁迅自传》一文所需要展示的。

《鲁迅自传》中的内容可按从出生到写作时年龄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最后落脚到文学创作。

围绕这三个阶段,我将能反映先生这些时期生活思想的诗歌引入课堂。

第一阶段,记述先生从出生到毅然走上外出求学的人生道路。

家庭的两次大变故,对鲁迅的影响极大,以致于到南京读书时仍然摆脱不了阴影。

在这期间,鲁迅寒假回家,假满又离家,与诸弟作别,写下了,《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1900年):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

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

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

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鲁迅先生去南京,一方面是由于家境困难,另一方面是“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走绍兴那些“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可以说,鲁迅是顶着当时人们的奚落和排斥进入“洋学堂”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落实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

乞:乞讨。

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时间
事件(主要活动)
原因
一八八一年
出生
十三岁时
辍学回家
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十八岁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
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
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
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两年后
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
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
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
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
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二十九岁
回国
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
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
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
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1911)
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
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
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
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一九一八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五、布置作业
1。

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

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

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

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

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

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参考: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参考: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

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

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

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

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参考: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
一个叫西半球。

"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

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参考: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参考:
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

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第三课时
一、讲解传记的特点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

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

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二、琢磨语言
讨论课后练习题三(略)。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自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