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读后感
鲁 迅自传读后感

鲁迅自传读后感《鲁迅自传读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自传,我仿佛跟着他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又意义非凡的人生之旅。
在这自传中,鲁迅先生没有过多地渲染自己的功绩,只是平实而真切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从他的出生,到求学,再到后来的弃医从文,每一个阶段都像是一幅清晰而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眼前。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求学的那一段经历。
他先是在江南水师学堂学习,后来又转去了矿路学堂。
在学堂里,他刻苦努力,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
他对于新知识的那种渴望,让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学校里的时光。
有时候,我会因为课程的枯燥或者作业的繁重而感到厌烦,但是看看鲁迅先生,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如此用心,我真是自愧不如。
记得有一次,我为了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每天都要早起晚睡,不停地背诵知识点、做练习题。
那几天,我觉得自己特别累,心里也很烦躁,甚至想要放弃。
可是当我读到鲁迅先生在学堂里,在那陈旧的教材和有限的师资条件下,依然能够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对知识的热爱坚持下去,我就觉得自己的这点辛苦根本不算什么。
于是,我咬咬牙,继续努力复习,最终在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鲁迅先生后来决定去日本留学,他想要通过学医来拯救国人的身体。
然而,在日本的经历让他意识到,比起身体的病痛,国人精神上的麻木更加可怕。
于是,他毅然决定弃医从文,要用文字来唤醒沉睡的民众。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参加过的一次志愿者活动。
我们去了一个偏远的乡村,那里的人们生活条件艰苦,教育资源匮乏。
我们原本是去给他们送一些生活用品和书籍,帮助他们改善物质生活。
但是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于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思想也很保守。
那一刻,我明白了,有时候给予物质的帮助只是暂时的,要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需要从思想上入手,让他们开阔眼界,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鲁迅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把利剑,刺破了黑暗的现实,让人们看到了真相和希望。
他的那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让我深受鼓舞。
读完这自传,我深深地感受到,鲁迅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文豪,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更是因为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鲁迅自传观后感

鲁迅自传观后感读了鲁迅自传,就像是跟着迅哥儿走了一遭他那传奇又深刻的人生。
首先呢,我感觉鲁迅这人啊,那可真是个硬骨头。
从他的自传里能看出来,他小时候家庭条件还不错,可后来家道中落。
但这并没有把他击垮,反而像是一把火,点燃了他对这个世界深入探索的欲望。
他就像一个倔强的行者,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地寻找着能救国救民的法子。
他求学的经历可太丰富了,从国内到国外,从医学到文学。
看到他去日本学医那一段,我就想,这是多聪明的一个人啊,要是好好学医,说不定也是个超级厉害的大夫呢。
可他为啥又弃医从文了呢?这就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他看到幻灯片里麻木的中国人,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光医好身体有啥用,得医好大家的灵魂才行啊。
就像我们平常,要是光想着解决表面问题,不深入到根源,那就是白费力气。
他这一转身,就走向了用文字战斗的道路。
他的文字就像一把把犀利的剑,这在自传里也能感觉得到那种锋芒。
他写自己的经历,不是那种唠家常式的流水账,每一个阶段都像是在为他成为伟大的作家做铺垫。
他经历了社会的黑暗,见多了人们的愚昧,然后把这些统统都揉进了他的文字里。
他就像一个超级大厨,把生活中的苦、辣、酸、涩,全都烹饪成了一道道让人深思的“文字大餐”。
而且我发现,鲁迅这人活得特别真实。
他写自传的时候,没有把自己夸得天花乱坠,就是很平淡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那些挫折啊,那些思想的转变啊,就这么坦诚地摆在你面前。
就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你聊天,跟你说他这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这让我觉得他特别亲近,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大作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迷茫也会坚定的普通人,只不过他做的事情可不普通。
读完鲁迅自传,我就觉得自己好像多了一股劲儿。
生活里遇到点难事算啥,鲁迅当年那么多沟沟坎坎都跨过来了。
而且他的那种社会责任感也让我挺受触动的,咱虽然没有他那么大的影响力,但也得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儿,不能整天就顾着自己那点小确幸。
总之呢,这篇自传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照见了鲁迅的一生,也让我从中看到了自己该怎么去生活。
鲁迅自传读后感

鲁迅自传读后感篇一:读鲁迅自传的读后感学术论文题目(楷体GB2312 一号)系别:外语系专学业生名姓称:英语名:庄宏勇学号: 09120128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高红宦完成日期2013 年4 月5日读鲁迅自传的读后感论文摘要 :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坚强精神脊柱,他在《呐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
这八字深深包含着对中国人民的怜惜和悲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腐朽及当时人们冷漠的内心、麻木的社会状况,有力的抨击了当时的封建社会的腐朽及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关键词:愚弄毒害;剥削压迫;麻木愚昧;奴隶生活曾记得,那个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上流阶级生活的孔乙己。
他在酒店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以偷为职业。
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竟被打断了腿。
孔乙己的死,不正象征着中国教育的堕落吗?我还看到了读书人的悲哀。
他们可供炫耀的惟有学问而已,可学问在世人眼中又算什么呢?鲁迅先生在刻画人物方面仅寥寥几笔,但细腻地刻画出了一个落魄书生的形象,不知感染了几代人。
如果要问我最喜欢《呐喊》(etc)中的哪部小说的话,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阿Q正传》。
《阿Q正传》(etc)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是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阿Q性格极其复杂: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他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
阿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最后还是被迫害致死。
阿Q其实只是旧中国的一个贫苦农民。
在未庄,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
他专做短工,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弱者,受了他人欺负却又要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胜利,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他还常为生计发愁……野蛮的压迫剥削使他贫穷;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愈发麻木愚昧。
《鲁迅自传》读后感

《鲁迅自传》读后感《鲁迅自传》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鲁迅自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鲁迅自传》读后感1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鲁迅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一、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
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
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
这种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剧的变化,使少年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过早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段痛苦而真实的人生经历。
为了生存和发展,少年鲁迅不得不更多的`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奔波,虽然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
对此,鲁迅先生并不讳言。
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痛苦的人生财富使得少年鲁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当先生被亲戚称为“乞食者”时,“我于是决心回家”,“决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鲁迅无限辛酸和强烈的自尊;当学费也无法筹措时,少年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备性格初见端倪。
《鲁迅自传》读后感2从古至今,中国就有数不胜数的英雄好汉豪杰书生他们有的为子孙留下了押韵顺口的诗歌,有的则为我们打下了稳定的领土,使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比如醉酒诗人李白;统一蒙古占领亚洲的成吉思汗;武艺高强的飞将军李广我本以为这是天意,但我读了《鲁迅自传》后,我的想法变了。
鲁迅先生13岁以前生活本十分富有,但从那以后就不同了。
在鲁迅先生13岁时,他的曾祖父嫌考场有作弊的空子,被罢官下了监狱。
鲁 迅自传读后感

鲁迅自传读后感《鲁迅自传读后感》读罢鲁迅先生的自传,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敬佩。
这本自传,篇幅不长,却如同一幅简练而深刻的画卷,展现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以及他在那个动荡年代中的心路历程和坚定抉择。
自传开篇,鲁迅先生便以简洁的笔触叙述了自己的出生和家庭背景。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这样的出身,既赋予了他传统文化的底蕴,又让他早早地目睹了家族的衰落和世态的炎凉。
童年的他,在百草园里嬉戏玩耍,在三味书屋中接受启蒙教育,那些充满童趣的回忆,与后来生活的艰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变故接踵而至。
祖父入狱,父亲病重,家道中落,这一系列的打击让年少的鲁迅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苦难。
然而,也正是这些磨难,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他在困境中依然坚持求学,先是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矿路学堂,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科学和文化,为他日后的思想觉醒埋下了种子。
从南京求学,到赴日本留学,鲁迅先生不断地寻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
在日本,他先是学医,希望通过医学来拯救国人的身体。
但在一次观影中,他看到了中国人麻木不仁的神情,意识到精神上的麻木远比身体上的疾病更为可怕。
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决定用文字来唤醒沉睡的民众,这一抉择,成为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回国后的鲁迅先生,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任教,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以笔为武器,与封建旧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如一声惊雷,震撼了当时的文坛,也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篇章。
在自传中,鲁迅先生没有过多地渲染自己的成就,而是以平实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和选择。
他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他深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艰辛,但却从未退缩,始终坚定地走在为民族觉醒而奋斗的道路上。
读鲁迅先生的自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艰难,也更加敬佩鲁迅先生的勇气和担当。
鲁迅自传读后感(通用59篇)

鲁迅自传读后感(通用59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自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鲁迅自传读后感篇1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鲁迅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
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
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
这种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剧的变化,使少年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过早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段痛苦而真实的人生经历。
为了生存和发展,少年鲁迅不得不更多的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奔波,虽然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
对此,鲁迅先生并不讳言。
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痛苦的人生财富使得少年鲁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当先生被亲戚称为“乞食者”时,“我于是决心回家”,“决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鲁迅无限辛酸和强烈的自尊;当学费也无法筹措时,少年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备性格初见端倪。
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
他之所以选择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了当时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
可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这是由于少年鲁迅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水师学堂,虽然水师学堂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鲁迅传记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鲁迅传记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鲁迅传记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鲁迅先生幽默乐观的人,从课文中,处处都体现了他幽默乐观的性格。
他教育别人的很,经常用幽默乐观的语气来教育的孙女。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鲁迅传记读后感800字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鲁迅传记读后感800字(精选篇1)以前一直认为鲁迅是一个高大而又奇迹的存在,他占领着中国文坛的高端,是近代中国思想的至高点。
他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鲁迅“横眉冷对”的形象早已根深蒂固,我们从来都用仰望的方式认识他,评价他。
看完这篇传记后,才知道,他会一本正经地评价女人衣着的款式和颜色,调皮地与朋友开玩笑,认真严谨地对待工作,简单细致地对待日常生活,慈爱地对待儿子,原来鲁迅先生平时也是一个温和的老爷爷形象啊!文章开头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以前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爽朗地笑,轻快地走。
文中好多次写到鲁迅先生的笑声,有明朗的笑、会心的笑、愉快的笑,把鲁迅先生的平易近人、亲切随和表现的淋漓尽致。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却对衣着有着独到的审美,生气地指责用桃红色绸条的作者;面对“我”其实做得不好的合子,鲁迅先生却还是问妻子可否在吃几个;调皮地对每天都见面的朋友说好久不见;对草率写信的青年人深恶痛绝,却认真地展读着每一封信;身体不太好,却一直穿着简单的衣服,吃着简单到极点的菜;不在意出书的原稿;从来不坐汽车;在深夜工作……本文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
是一位充满着睿智的老人。
鲁迅传记读后感800字(精选篇2)鲁迅先生,从小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已经进入了我的意识当中,曾经有一段时间还特别喜欢鲁迅先生写的文章,那个时候还试着背过几个小段,感觉挺有韵味的。
鲁迅自传读后感

鲁迅自传读后感鲁迅自传是一部描写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自传体作品。
这部自传以鲁迅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详细描述了他的成长经历、学术探索、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经历,展现了鲁迅的坎坷人生和伟大成就。
在阅读完这部自传后,我对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启发和感悟。
首先,鲁迅自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鲁迅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书中,鲁迅描述了自己从小就饱受贫困和压迫,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探索。
他在艰难的环境中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挑战权威,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明白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其次,鲁迅自传中的一些感人故事也让我深有感触。
比如,在书中,鲁迅描述了自己在学术和文学创作上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以及他对社会黑暗面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这些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了鲁迅的无私奉献和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也让我对他的人格魅力和伟大情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鲁迅自传中的一些文学创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落后,也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阅读这些作品时,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关怀和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也让我对他的文学成就和社会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鲁迅自传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鲁迅的伟大成就和人格魅力,也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部自传,我不仅对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启发和感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自传,从中汲取力量,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鲁迅的伟大精神,为中国的现代化和进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自传读后感
篇一:鲁迅自传>读后感
前不久,我刚听完了《鲁迅传》这本书,书中主要介绍了鲁迅一生的经历和生活。
我认为这本书非常好。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鲁迅。
他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界最崇敬的笔名。
他去过日本留学,开始是做医生,后来又成了作家。
在《鲁迅传》一书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鲁迅的精神。
鲁迅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革命事业上。
虽然他家很穷,但仍造就了一位伟人,真是好厉害!因为当时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非常时期,而鲁迅则带领大家在这场暴风雨中前行。
他顶住压力发表了许多着名的小说,真是太顽强了!我认为他才是真正的中国人,不做日本鬼子的奴隶,不当日本鬼子的俘虏。
所以,我们应当学习他的精神。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说的这句话一点不错,而他也是这么做的。
他的身影永远刻在我的心中!
篇二:鲁迅自传读后感
课文里常常写到鲁迅,或许是一种好奇和迫于理解的心理,我阅读了《鲁迅传》。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生于浙江绍兴。
他年幼丧父,生活寒苦,靠姐姐和母亲帮别人干活维持生计。
1918年5月,他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鲁迅的小说还被译为很多种语言,在世界上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中华革命的主将”。
这本书讲了鲁迅一生的经历、思想、作为、所做的作品等等。
从这本书里,我读到了鲁迅的思想,情感,知识,态度,言行。
我了解了鲁迅的平凡但伟大的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名言便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到处“碰壁”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虽然他晚年却因病而死,但是鲁迅先生当年用文章喷击当时的社会,为了革命为了国民思想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努力和心血。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那个时候社会对人们的生命是那么的不负责任,人们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但我们中华同胞并没有因此丧失信心,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热血青年。
就是千千万万个像鲁迅先生那样的热血同胞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在我们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们一定要向伟大
的鲁迅先生学习,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努力奋斗,做一个正直,无私有知识的人!
篇三:鲁迅自传读后感
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鲁迅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一、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
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
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
这种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剧的变化,使少年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过早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段痛苦而真实的人生经历。
为了生存和发展,少年鲁迅不得不更多的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奔波,虽然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
对此,鲁迅先生并不讳言。
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痛苦的人生财富使得少年鲁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当先生被亲戚称为“乞食者”时,“我于是决心回家”,“决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鲁迅无限辛酸和强烈的自尊;当学费也无法筹措时,少年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备性格初见端倪。
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
他之所以选择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了当时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
可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这是由于少年鲁迅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水师学堂,虽然水师学堂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所以,为了求学,少年鲁迅又改进矿路学堂。
在南京的 4年间,中国经历了怵目惊心的剧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八国联军蹂躏国土,这促使鲁迅更加急迫地寻找新鲜的知识和救国的真理。
1902年1月,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
旋赴日本留学。
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
但后来通过“看电影事件”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
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则完全把自己的学业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是为民救国的赤子。
如果说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士,开始了他更富有传奇色彩的精彩人生。
工作以后,鲁迅从浙江杭州到绍兴,又从北京转到厦门、广州,最后定于上海。
由普通中学教员到教务长、教育部员、大学教授,每一次波折都是一段精彩人生!都是因为宣传进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国主义列强罪行而受到排挤、迫害!而这些也正是他为人民奔波,同敌人作战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写照。
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奔波表现得极为平淡,用“走出”“又走出”“被拒绝”“到底被拒绝”,较详叙述的只是从北京到厦门的一次,这表明鲁迅先生对个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对反动政府的迫害则不屑置辩,不以为然。
由此可见,在文章朴实平缓的语言之中,包含了先生对民族、国家的挚爱,也有对反动者的气愤与不耻。
“到1926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被政府通缉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但鲁迅先生却以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出来,将那种欲置自己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充分体现了先生蔑视反动政府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与反动军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
而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则不无调侃嘲弄之味。
先生很简单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提到“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其实,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世人所推崇。
他的这种写法,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
我们从《鲁迅自传》中看不到一丝先生对个人命运的慨叹惋惜,却能感受到他为祖国不惜一切、无悔奋斗的精神和谦逊平易的高尚风范。
总之,先生光辉的一生,无愧于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宣誓,是一段真实感人、精彩纷呈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