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

合集下载

鲁迅自传

鲁迅自传

• 这段话表明作者 回国后由于政局 混乱和社会黑暗, 几乎到了谋生艰 难的地步。从 “第二年就走出、 第三年又走出、 到底被拒绝了”, 这些语句中可以 感受到作者失望、 伤感、愤慨交集 的情绪。
到一九二六年, 有几个学者到 段祺瑞政府去 告密,说我不 好,要捕拿 我……
• 将告密者尊称为 “学者”,不无 调侃嘲弄之味; 将那种欲置我于 死地的告密行为 说成“说我不好” 重话轻讲,既能 表达出鲁迅对敌 人的蔑视,也能 体现出鲁迅英勇 无畏的精神。
绍兴鲁迅故居
百 草 园
走近鲁迅
《呐 喊》
《彷 徨》
小说集
散文集
鲁 迅 著
我国第一篇 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1、本文以 为顺序。 2、概括鲁迅的主要经历 。
工作经历 出身和家境
时间
著述情况 求学生涯
鲁迅和 寿镜吾
朗读课文,划出时间线 索,思考文章写了哪些 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 括。
• 《老舍自传》文言味较浓;《鲁迅自传》 是流畅的白话文。 • 《老》中大量运用了骈偶句,《鲁》是 错落有致的散文句。 • 《老》语言诙谐,《鲁》语言庄重。
【翻译】 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 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 逃,
祖国、故乡,正在风雨 飘摇中黯然失色。
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 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 觉, 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 托付给我的祖国。
刻苦著作 鞠躬尽瘁
鲁迅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 大转折,分别是?其中最 重要的是哪一次?
时 间
事 件
原 因
1898年18岁 考入南京水师学堂 思想进步, 大约半年后 改进矿路学堂学开矿 寻求实业救国之路 一九0三年 毕业之后 两年后 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了解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 决意学医进了仙台 新有很大的助力, 医学专门学校 决心学医救国

鲁迅自传(2)

鲁迅自传(2)
鲁迅自传
鲁迅
学习要求
自学导航
课文赏析
自测练习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 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 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 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 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1909年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 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 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 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 “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 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 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 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 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 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 《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 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 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 上的不朽杰作。。1936年10月19日因肺 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 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 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 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 《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e、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离开家乡来到
F、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思想内容不受政客的欢迎。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写“对”,错 误的写“错”。
(1)传记是记载人物兴趣爱好的实用文体,传记可以 分为两类:一是自述生平,叫“自传”;一是由别人 撰写的,叫“传”。 ╳ ( )

鲁迅自传读后感

鲁迅自传读后感

鲁迅自传读后感【篇一:鲁迅自传读后感】前不久, 我刚听完了《鲁迅自传》这本书, 书中主要介绍了鲁迅一生的经历和生活。

我认为这本书非常好。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鲁迅。

他原名周樟寿, 字豫山, 后改名周树人, 字豫才。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 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 母亲鲁瑞, 父亲周伯宜。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从此成为世界最崇敬的笔名。

他去过日本留学, 开始是做医生, 后来又成了作家。

在《鲁迅自传》一书中, 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鲁迅的精神。

鲁迅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革命事业上。

虽然他家很穷, 但仍造就了一位伟人, 真是好厉害!因为当时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非常时期, 而鲁迅则带领大家在这场暴风雨中前行。

他顶住压力发表了许多着名的小说, 真是太顽强了!先生很简单的介绍自己的作品, 还提到“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其实, 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为世人所推崇。

他的这种写法, 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

我认为他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不做日本鬼子的奴隶, 不当日本鬼子的俘虏。

所以, 我们应当学习他的精神。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唯有它发扬起来, 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说的这句话一点不错, 而他也是这么做的。

他的身影永远刻在我的心中!【篇二:鲁迅自传读后感】课文里常常写到鲁迅, 或许是一种好奇和迫于理解的心理, 我阅读了《鲁迅传》。

鲁迅, 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出生于浙江绍兴。

他年幼丧父, 生活寒苦, 靠姐姐和母亲帮别人干活维持生计。

1918年5月, 他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代表作有:《呐喊》, 《彷徨》, 《朝花夕拾》, 《野草》等……鲁迅的小说还被译为很多种语言, 在世界上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鲁迅自传》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简要介绍《鲁迅自传》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鲁迅的照片和他的简介,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鲁迅的作品?3. 学生阅读《鲁迅自传》的片段,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章节二:文学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鲁迅自传》的文学背景。

2.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鲁迅自传》的文学背景,包括鲁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2. 分析鲁迅的作品如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鲁迅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章节三:文本分析(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鲁迅自传》的文风和主题。

2.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1. 分析《鲁迅自传》的文风,包括语言、叙述方式和结构。

2. 引导学生关注《鲁迅自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如鲁迅的童年经历和他与文学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鲁迅自传》的文风特点,如语言简洁、叙述直接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鲁迅自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看法。

章节四:文本分析(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自传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内容:1. 分析《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思想,如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知识分子的责任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的自传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鲁迅自传》中的主题和思想,如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鲁迅的自传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

《鲁迅自传》

《鲁迅自传》

求学过程
主要著作
鲁迅主要作品(1881-1930)
• 小说集 《呐喊》《彷徨》 • 论文集 《坟》 • 散文诗集《野草》 • 散文集 《朝花夕拾》 • 杂文集 《热风》《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 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 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 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 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 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 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 洁严谨。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300-400 字的自传。
比较:
《鲁迅自传》
《老舍自传》
相同
都有家庭、求学、工作、创作等介绍 都有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较详细的介绍
选材 个人爱好无 有
不同
未来展望无
简历较具体


相同 语言 不同
简洁、概括、无过多修饰语 白话文 散文句 文言味浓 骈偶句
庄重严谨
诙谐幽默
鲁迅家的客厅
绍兴鲁迅故居 百 草 园
周伯宜 和
鲁瑞
少年鲁迅
1903在日本东京
1904在日本仙台鲁 迅 和寿 镜 吾1909年回国后在杭州
1912在南京
1926在厦门
1930年在上海
鲁迅全家福
妻子:许广平
儿子:周海婴
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shà o )兴 绍( • u )办 筹(chó • 厦(xià )门
1906年, 弃医从文,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 则无用,于是提倡文学运动了;
1927年9月, 出广东,定居上海。

通过表格,我们了解鲁迅在人生道路上 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一次 ?反映了先生怎样的思想?

鲁迅自传读书笔记

鲁迅自传读书笔记

鲁迅自传读书笔记
(实用版)
目录
1.鲁迅自传的背景与意义
2.鲁迅自传中的读书经历
3.鲁迅自传中的人生感悟
4.读鲁迅自传的启示
正文
鲁迅自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所写的一篇自传体散文。

这篇自传写于 1926 年,当时正值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鲁迅在文中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特别是读书生涯,以及在这些经历中所得到的人生感悟。

在鲁迅自传中,鲁迅详细地描绘了自己的读书经历。

他从小就对书籍充满了热爱,不论是古典文学还是现代科学,他都广泛涉猎。

在文章中,鲁迅特别提到了他在留学日本期间的读书经历,他深受西方新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鲁迅的读书经历不仅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更使他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观点。

在鲁迅自传中,鲁迅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他深刻地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对中国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同时,他也对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鲁迅的人生感悟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读鲁迅自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热爱读书,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其次,我们应该敢于批判,勇于对社会现实中的问题进行揭露和反思。

最后,我们应该有责任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该在实现个人价
值的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鲁迅自传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力量的文章,它既是鲁迅个人人生经历的回顾,也是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朝花夕拾鲁迅自传概括主要内容

朝花夕拾鲁迅自传概括主要内容

朝花夕拾鲁迅自传概括主要内容
《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自传体散文集,收录了他回忆与描写晚清和民国初期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观察。

该书共分为26个篇章,其中每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鲁迅作为一个作家和知识分子的成长历程。

以下是对《朝花夕拾》主要内容的概括:
鲁迅在《故乡》一章中回忆了他小时候生活在浙江绍兴的情景,描写了他与乡村的联系以及乡亲们的生活态度。

他以悲哀的笔触写出了中国传统村落的苦难与困境。

在《二十四孝图》和《癸巳纪事》中,鲁迅回忆了他读书时的经历,以及在日本留学期间对国家现状和社会问题的觉醒。

他对中国封建礼教和官僚制度进行了批判,并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社会。

《狂人日记》是《朝花夕拾》中最有名的篇章之一,这篇故事以主人公的疯狂日记为线索,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愚昧和偏见。

在《阿Q正传》中,鲁迅深入剖析了中国人的奴性和懦弱,描述了主人公阿Q 的悲惨命运,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荒谬。

这篇作品代表了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痛苦情感。

此外,《朝花夕拾》中还包括《记忆》、《热风》、《故园行》等篇章,通过对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观察的叙述,展现了鲁迅对中国旧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反思。

总的来说,《朝花夕拾》是鲁迅以自传的形式,通过回忆和观察,以犀利的笔触批判了中国旧社会的种种弊端,并积极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性的呼声。

这本书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自传PPT34 语文版

鲁迅自传PPT34 语文版

思考:
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 次重要转折?其中最重要的 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 的思想?
实业救国 (一) 从考入京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 (二)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 (三)弃医从文,学文学。 医学救国 文学救国
最重要的是第三次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 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工作简历
主要著作
揣摩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文章 还写了鲁迅的著书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 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 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 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 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 贡献。显然,不能删去这些内容,否则传记就会有 很大的缺陷。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 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 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自传教学建议一、结构内容全文共4个自然段。

第1段:家庭状况。

这一段介绍了出生年份及出生地点。

用一句写父亲,用三个单句写母亲,在有详有略中反映了母亲对“我”有更深的影响。

并重点介绍了离家求学的原因,先说“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接着说“寄食”不成;再说父亲病故。

接二连三的打击,其结果是“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加上自己既不愿做寄食者,又“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那么只有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

这里详写,是因为这是鲁迅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关头。

第2段:求学经过。

这是鲁迅先生的青年时代。

这期间他经历了数次人生选择。

从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再到日本留学改学医学,最后是弃医从文,鲁迅先生一直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与良方。

文章把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弃医去“提倡新文艺”写得比较具体。

因为这段时期(即1902-1909年留日期间)正是鲁迅探求救国道路的关键时期,他以后用文学作为战斗武器的决定时期。

第3段:工作简历。

这段写1909年到1930年20余年间的工作经历。

这期间鲁迅先生几经坎坷,屡遭磨难。

从杭州到绍兴,到北京,到厦门,到广东,到上海,鲁迅先生几乎踏遍了全国。

虽然他的工作、职务几经变动,他自己也一直饱受打击,但他始终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待之,表现出坚韧顽强的精神。

第4段:写作成果。

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先生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鲁迅先生精神更为振奋。

从1918年起,他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4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吃人的本质,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从此,鲁迅先生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文中“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充分说明了他的战斗历程和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二、详略安排文章篇幅虽不大,但有详有略,错落有致。

如第1段由于父母对其影响上有大有小,在记叙中也就有略有详。

第2段略写水师学堂,只用“我又走出”四个字交代。

而弃医学文一节却写得比较具体。

因为弃医从文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三、写作特点1、寓情于叙述中本文以记叙为主,对亲身经历的事情一般不加评论,但却能看出作者明显的思想倾向。

比如用“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先提倡新文艺”几句话表现作者的爱国思想。

2、语言简洁平实鲁迅一生,可谓阅历丰富,成就辉煌,即使仅止于1930年,也称得上伟大了。

但这篇自传,仅用800余字,就写完其不平凡的大半生。

可见其简洁程度。

全文没有描写,不用形容词,语言表现力却很强。

再就是对所有重要事情,只叙事实,不加评论,省了大量笔墨。

四、高度概括性鲁迅先生的大半生复杂坎坷,但这篇文章仅用千字便高度浓缩了他近50年的经历。

特别是第3段,这段写1909年至1930年20余年间的工作经历,涉及时间长,地点变换多,工作、职务变动大,其中还有变动的原因,这样复杂的内容却用极洗炼、概括的语言记述下来,交代得非常清楚。

五、教学建议学习本文可依据“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具体研习,理解人物——欣赏品味,领悟特色”这三部曲进行。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体内容,可围绕两个方面的问题边读边思考: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成文的?文章分段的依据是什么?2、本文介绍了鲁迅哪些方面的情况?然后,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具体研习并重点了解作者写了自己哪几次人生选择,每次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其中的的弃医从文是个转折点,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样分析就能形成对鲁迅形象的认识,感受鲁迅的精神风采。

最后从选材和语言两方面认识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习自传的写法。

2.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培养概括能力和说话能力(三)情感目标学习鲁迅严肃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爱国思想。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难点: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涵。

2.选材精当和详略得当的特点。

3.寓内心情感于平淡叙述之中的写作手法。

解决办法:以“多彩剧场”活动表演再现清末、民国及大革命时期生活片断,使学生对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有感性的、直观的认识。

以讨论、比较等分析方法突破选材及详略得当等写作方法这一难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组织化妆表演,表演以片断形式连缀成鲁迅的生活时代;目的在于生动地再现历史,具体感知距今已相对遥远的时代,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2.名人论坛。

让学生课前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事迹,除在课上交流外,需对所获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鲁迅的人格精神。

此活动既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又可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3.口头作文——《我的自传》,以3分钟口头作文作自我介绍,意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传的写作特点,学以致用,同时也锻炼即兴语言表达能力。

短时间内要表达好自己的中心意图,就需对众多生活琐事进行筛选和详略处理,这也突出了对本课重点的理解。

4.教具:旧时男女服装、录音机、自制电影背景画。

五、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在我国近现代文化长空中闪烁着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以犀利如匕首、投枪的文字令那些为反动军阀张目的无耻文人汗颜丧胆,他对社会的准确剖析令史学家惊叹折服,他对青年的关心指引赢得革命者“同志”般的信任,他是谁?对,他就是我们所深深敬仰的鲁迅先生。

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多部作品,谁能来回忆一下?(生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一件小事》《藤野先生》《社戏》《故乡》等。

)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一些他的生平事迹。

今天我们来学习《》,系统了解这位伟人的一生,同时也了解一下他是如何评论自己的。

(一)明确目标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传记文体取材精当,语言平实的特点。

2.了解人物传记的一般知识。

3.汲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思想精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整体感知鲁迅生于1881年,逝于1936年,共走过了54个春秋,经历了无数次坎坷波折。

可是,我们从本文中看不到一丝他对个人命运的慨叹惋惜,却能感受到他为祖国不惜一切、无悔奋斗的精神和谦逊平易的高尚风范。

下面请同学们读书感受一下。

默读全文,按照时间线索,理清鲁迅生活经历。

(读书同时,布置电影拍摄场,绒布背景上写着“电影《鲁迅》拍摄现场”字样,第一个场景:三味书屋;第二场景:樱花树下与藤野话别;第三个场景:北京师范大学讲堂。

大部分学生读完之后,表演即开始) 1.(画外音:电影《鲁迅》镜头“三味书屋”开拍。

)先生端坐太师椅上严肃的授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鲁迅着补丁长袍匆忙上场,怀抱药包,先生厉声问:“怎么迟到呢?”鲁迅恭敬的回答:“去给父亲买药。

”“药店早已开门怎么会晚?”“大夫说需找过冬的蟋蟀做引子,药才会起效。

”“天知道那药引子对你父亲的病有什么用。

”一同学大叫:“他家早穷得穿不起裤子,不是以前的少爷了,老师你干脆把他哄走吧,别丢了我们这些少爷的身份。

”老师转头对这学生说:“你们同姓周,是一家人呢?”那同学洋洋得意的答:“以前是,现在可不一定了。

”鲁迅已坐在桌边安静的读著书。

(画外音:鲁迅幼年遭遇了怎样的不幸?) 2.(画外音:《鲁迅》镜头“日本仙台”开拍。

樱花树下,一群留着长辫的“清国留学生”在闲逛,嘴里叫着:“大好时光去读书才是傻瓜,给国家卖命哪如自己享乐啊?”鲁迅和藤野握手话别)。

鲁迅:先生,感谢您正直、热忱的关怀。

我此次告辞,怕以后不会再学医了。

藤野: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学医呢?(惋惜状)鲁迅:以前想学医救国,我国的庸医害了许多如我父亲一样的人,他们只会用找不到的药引唬人,掩盖自己的无能。

想要中国富强就要有好医生啊!所以来学医。

可如今看来,医是救不了这儿的。

(指头)那些人(指清国留学生)需要的不是肉体医生,却需要精神医生啊!藤野:以后做些什么呢?鲁迅:我想弃医从文,写文章唤醒国人,建立强国。

(师生紧紧握手)同说:“多保重。

”(画外音:鲁迅为何“学医”为何“从文”?) 3.(画外音:《鲁迅》镜头“北师大讲堂”开拍。

)鲁迅:(激昂的说)同学们,日本人占了东三省,枪杀中国人,国府却镇压学生请愿,说什么“友邦惊诧”,真是可笑之极了。

生问:先生,我们该怎么做呢?鲁迅:我们是不会被吓倒的,我要用我的笔来声讨,有人到政府去告我,要政府追捕我,怕我说话,我却一定要讲,正义是杀不绝的,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生热烈鼓掌)表演结束。

(画外音:鲁迅被追捕迫害,经历了怎样的波折?)三段表演之后,学生对鲁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经历的前因后果有了形象、直观的印象。

幻灯打出画外音所问题目,掌握文章结构,以学生讨论做答的形式,归纳出:文章共有两大部分:第1~3自然段叙述生平经历,第4自然段集中介绍1929年以前的写作成果,其中第一部分又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幼年家境、求学经历和工作坎坷,结构非常清晰明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将全班分成三大讨论小组,分别针对前三段讨论思考问题,并推举代表作答。

第—段:(1)鲁迅幼年家庭生活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2)鲁迅母亲为什么送他外出求学,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事?(3)可否把“破折号”后的一句去掉?第二段:(1)鲁迅有哪些求学经历?(2)他为什么“求医”,后又为什么“从文”,这说明了什么?(3)这些经历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第三段:(1)鲁迅工作为什么经常变动?(2)作者对自己的坎坷持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讨论后明确:(1)鲁迅幼年由富家公子沦为“乞食者”,因为“家中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和“父亲又生了重病,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情冷淡、世态炎凉。

(2)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反映了他反抗封建束缚,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性格特征。

破折号后的语句正是用于表现作者这种心理,详略处理得当,决不可省略。

(3)鲁迅在国内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当时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

后留学日本先学医,目的是学医救国,后从文,是因为看到光救治中国人的肉体不能拯救民族,还要用“新文艺”唤醒人们的灵魂。

由这些经历可以看到,鲁迅把自己的学业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是为民救国的赤子。

(4)作者详写了“学医”和“从文”,突出体现自己的爱国之心,前两次经历,则较为简略。

(5)工作以后,鲁迅从浙江杭州到绍兴,又从北京转到厦门、广州,最后定于上海。

由普通中学教员到教务长、教育部员、大学教授,每一次波折都因为宣传进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国主义列强罪行而受到排挤、迫害。

而这些也正是他为人民奔波,同敌人作战的写照,是当时旧政府腐败和社会黑暗的反映。

(6)作者对自己的奔波表现的极为平淡,用词为“走出”“又走出”“被拒绝”“到底被拒绝”,较详叙述的只是从北京到厦门的一次,这表明鲁迅对个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对反动政府的迫害则不屑置辩,不以为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