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教案
2023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958bb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6b.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教案篇一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二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年级。
课时:第二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卢新军教学目标:1.感受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
2.学会新闻写作,并能在文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感情。
反思:《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新闻史上的一篇优秀作品,曾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是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要求学生要了解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取主要信息。
鉴于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一篇新闻作品,有一定的新闻知识积淀,初步具备了从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我将目标定为:通过概括比较,体会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并能学以致用。
课堂实录及反思:一、导入新课,感知文本1、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只要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国家,它是谁呢?学生:日本。
老师:为什么是日本?学生:因为它侵略过我们中国,屠杀我们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罪行。
老师:那么,对于欧洲人尤其是犹太人而言,他们会永远记住谁?学生:德国,纳粹德国。
老师:因为它们同样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对吧?那么,同学们,说到纳粹德国,说到它们的暴行,有几个地名大家可能知道,在这些地方发生过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无法想象的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
同学们,你能说出这些名字吗?学生:布热金卡、奥斯维辛老师:奥斯维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学生:这是纳粹德国的一个集中营,是一个杀人工厂。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a7f15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9.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二、背景知识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
(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
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
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36b01c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8.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目标择定】1.了解法西斯分子犯下的滔天罪行,体会作者情感。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谴责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情感目标就择定为在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愤恨之情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明确本文的写作手法,思考不同写作手法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缘由:本文的体裁是新闻,但本文采用了不同于常规新闻的写作技巧,让学生领会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奥斯维辛真的没有什么新闻吗?1.在作者的报道中,你看到了哪些难忘的画面?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用你认为最恰当的词语来概括。
2.本篇新闻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而作者为什么却偏偏说这里没有什么新闻呢?它究竟有什么新闻价值呢?3. 与其它新闻作品的写作特点比较,作者是怎样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奥斯维辛的“可怕”的?【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当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
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奥斯维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
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胡斯供认,多达400万人死于该集中营。
集中营内关押着来自德国、苏联、波兰、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比利时、挪威、意大利、西班牙、中国等三十多个国家的犹太人、吉普赛人、战俘、知识分子、抵抗组织成员、“反社会分子”、耶和华见证人和同性恋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7c21d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9.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3)提高学生对新闻报道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构思和写作技巧。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新闻报道,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关怀。
(2)认识和平的重要性,珍惜当下生活。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象,关心国家大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艺术特色。
(2)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和对比手法。
(3)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对奥斯维辛事件的独特见解。
(2)如何评价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如何将文章中的思想内涵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3. 合作探讨:(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新闻报道。
(2)讨论如何评价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4. 课堂小结:(1)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强调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社会现象。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文章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及他们将文章思想内涵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写作中的情况。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对新闻报道的关注和思考,评价本节课对学生的启发和影响。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1)继续深入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象征手法和对比手法。
2024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标准教案
![2024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标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48aa9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b.png)
2024年《奥斯维辛没有什新闻》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历史背景,掌握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学会分析作者描绘场景手法和运用事实与观点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关注,培养对和平、人权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掌握描绘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事实中提炼观点,理解作者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短片,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关注,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文章,勾画出生僻词汇和重要句子,尝试概括文章主题。
3. 课堂讲解:针对文章重点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描绘场景手法和观点。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文章主题题目,引导学生从事实中提炼观点,理解作者情感态度。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篇关于历史事件文章,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奥斯维辛没有什新闻》2. 主要内容:奥斯维辛历史背景作者描绘手法文章主题与观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篇文章,从事实中提炼观点,阐述作者情感态度。
2. 答案:待学生完成作业后,统一批改并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掌握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以及描绘手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历史事件文章,提高对事实与观点分析能力。
同时,组织一次关于和平与人权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提升情感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是导入环节中短片选取,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历史事件兴趣和情感投入。
是课堂讲解中如何引导学生从事实中提炼观点,这是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关键。
奥斯维辛教案
![奥斯维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8f6ff3c8d376eeaeaa31cd.png)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2.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体会本文所体现的新闻报道的特点。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
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2.讨论交流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由学生对课文的疑惑来导入新课二、交流讨论(一)、作者在文中反复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报道,如:作者在第六自然段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在最后一个自然段又说:“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但作者仍然作了新闻报道,这是不是很矛盾,为什么?1、先了解普利策奖2、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新鲜、准确、及时、客观等(重点在新鲜和客观上)3、阅读并讨论:本文的新闻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1)真实性毋庸置疑,那么我们来看看它的新鲜性。
a.“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让我们想象一下,我们来到郊外,面对“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一场景,我们一般会带给我们轻松、快乐、美好……那么,为什么这里会“最令人毛骨悚然”?刚才,我注意到大家在连读几个“不该”时的激动情绪。
是呀,奥斯维辛只该与丑恶相伴,一丝一毫的美丽都不属于它,那才“合乎情理”。
“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与奥斯维辛放在一起,反差这么大,怎能不“最令人毛骨悚然”?而看到“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作者觉得“毛骨悚然”,这还不够新鲜吗?这不就是新闻吗?b.“这样,奥斯维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的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e4763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3.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篇一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二、学生分析现代学生生活于和平年代,对战争与灾难没有太多的感触,这也往往造成了他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不屑,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触动。
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罄竹难书的暴行,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四、教学重点了解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五、教学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2、?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学生回答)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5篇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5f208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ff.png)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5篇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一、说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十课,这是一篇新闻作品,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运用侧面描写,通过不同的场景为我们展示了二战中犹太人曾遭受的苦难,满含着对历史的反思。
二、说学情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以及透过战争苦难去珍爱和平。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闻写作的叙事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细节和侧面描写,提高学生细心挖掘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五、说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整体感知首先,引导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因为本文条理十分清晰,所以学生很容易概括出:导语(1—3)讲述现在,背景(4—5)回忆过去,主体(6—15)参观苦难,结尾(16)回到现在。
其次,根据大家划分出的部分,引导学生着重来看文章的主体(6—15)参观苦难,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作者情感的部分,顺势抛出问题: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得出: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来进行依次描写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fdf75b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7.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主题,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惨状以及对人类的深刻影响。
本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历史观念和人文关怀,提高他们对人权和和平的重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3)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提高他们对战争的警惕性;(2)培养学生对人权和和平的尊重和关注;(3)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的把握;(3)关键词汇和句子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2)批判性思维的运用;(3)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2)学生分享自己对奥斯维辛的了解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阅读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
3. 讨论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写作练习:(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精神;(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3)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的表现;3.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4.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教案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
![教案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7e7269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28.png)
教案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校教学工作处工作计划”为行动指南,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以课例为平台,立足教学,聚焦课堂,抓实常规,积极创新,切实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力求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措施1、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活动,并在工作之余相互推荐自己喜欢的理论书籍和专家论著共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学形势。
“组兴我荣,争创一流”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指导本组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每人认真通读一本理论专著,要围绕“新课程标准”中的“减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热点问题,结合语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2、鼓励教师每人订阅报刊,平时通读教学研究刊物,及时了解语教学动态和教改趋向,开拓视野,拓宽改革思路。
3、鼓励本组教师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自觉学习理论,深入研究探索,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
三、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尽量照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为此,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完善教育教学五认真,进一步提升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到期中有检查,期末有评价。
四、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公开教学,认真搞好校本研修活动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
根据校本研修计划我们本学期推出3个形式不一的公开课例,并以此为平台开展研修活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c642c6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e4.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篇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材地位】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受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设计思想】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对象】重点中学高一学生。
【学生分析】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关心时代发展,洋溢着青年学子的朝气。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对“新闻的客观性”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
【教学过程】一. 交流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自然营造对纳粹愤怒氛围。
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
之后,请两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2.让小组派代表来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3.让学生一起默读课文,来感悟该新闻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bd649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7.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2)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对人类尊严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 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3.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对文章中描述的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
2. 对作者观点的认同和反思。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文章的全文、关键词汇和概念、论证方法和结构等。
2. 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思考,引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文章,解释关键词汇和概念。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结构。
3. 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2)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话题,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反思。
(2)学生通过反思,思考文章对自己的启示和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内容的准确性、论证的逻辑性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文章和教学方法的看法和建议。
七、教学延伸1. 深入了解: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和资料。
2. 比较研究:让学生比较其他关于奥斯维辛的文学作品或报道,分析不同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奥斯维辛教学设计二
![奥斯维辛教学设计二](https://img.taocdn.com/s3/m/a3dce5d3aa00b52acfc7ca2d.png)
-15-
3.作者为什么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 祷告的地方”?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向上帝祈祷主要包含两方面 的含义:祈求上帝保佑和向上帝忏悔以求得宽恕。显然,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军一手遮天,他们迫害犹太人和 战俘的残忍和灭绝人寰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甚至连上 帝也无法保护那些祈求保佑的无辜受害的人们免遭涂炭; 另一方面,如果德军企图为自己的罪行向上帝忏悔的话, 因为他们罄竹难书的滔天罪恶,对无辜而宝贵生命的肆 意践踏,使得上帝也不会宽恕、原谅他们的,因此在奥 斯维辛,无论是祈求保护还是企盼得到宽恕都是没有用 的,这里没有可以祈祷的地方。而这也正是本文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一个体现。
-13-
2.本文是一篇新闻,而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 有什么新闻”,是否矛盾? 3.本文与常见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4.作者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 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这样写什么好处?
-14-
重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析
1.文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内部的记叙描写中, 大都是毒气室、焚尸炉、装人的盒子等残酷、丑 陋、令人窒息的事物,可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却写 到了“一排照片中间有一张美丽姑娘的照片特别 引人注目”? 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 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有什么深 刻含义?
-16-
奥斯维辛真的没有新闻吗?弱小
数量多 可怜
①“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 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②“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 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 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68316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9.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第一章:奥斯维辛的背景介绍1.1 奥斯维辛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介绍奥斯维辛位于波兰西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和灭绝营。
讨论奥斯维辛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其对于人类历史的深远影响。
1.2 纳粹德国的种族清洗政策解释纳粹德国实行的种族清洗政策,包括对犹太人、罗姆人、同性恋者、政治犯等群体的迫害和灭绝。
分析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和宣传对种族清洗政策的影响。
第二章:奥斯维辛的建立和运作2.1 奥斯维辛的建立过程描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立过程,包括选址、建设和投入使用。
探讨纳粹德国建立奥斯维辛的目的和对受害者的残酷对待。
2.2 奥斯维辛的运作机制分析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运作机制,包括囚犯的分类、劳动、饥饿和死亡。
讨论纳粹德国对奥斯维辛的管理和监督体系。
第三章:奥斯维辛的暴行和屠杀3.1 奥斯维辛的毒气室和火葬场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中使用的毒气室和火葬场,作为大规模屠杀的工具。
探讨毒气室和火葬场对受害者的恐怖和痛苦。
3.2 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和见证者讲述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幸存者和见证者的心酸经历和见证。
强调幸存者和见证者对于历史的珍贵贡献和记忆的重要性。
第四章:奥斯维辛的解放和后果4.1 奥斯维辛的解放过程描述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的过程和情况。
分析解放对囚犯的影响和对纳粹德国的打击。
4.2 奥斯维辛的后果和记忆探讨奥斯维辛集中营对人类历史和道德的影响和教训。
讨论奥斯维辛的纪念和教育工作,以防止类似的暴行发生。
第五章:奥斯维辛的媒体报道和影响5.1 奥斯维辛的新闻报道和传播分析1945年解放奥斯维辛后媒体的报道和对公众的影响。
讨论媒体报道的重要性和其对于历史记忆的保存作用。
5.2 奥斯维辛的新闻教育和意识提升探讨媒体报道对公众对于奥斯维辛的认识和教育的意义。
分析媒体报道对于提高人们对人权和人类尊严的意识的作用。
第六章:奥斯维辛的审判与责任6.1 纽伦堡和华沙审判介绍纽伦堡和华沙审判,作为对奥斯维辛罪犯进行法律审判的重要事件。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象版选修6教案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象版选修6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284d4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e.png)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象版选修6教案一、背景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波兰建造的最大的集中营之一,也是纳粹对人类犯下罪行的象征之一。
在这个集中营中,有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和其他被认为是“不利于纳粹统治”的人被强制劳动、饥饿、疾病和虐待所折磨,大部分被杀害。
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了二战中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事件之一。
二、教学目标1.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和背景2.探讨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人类罪行的象征3.分析人类应该保护和尊重人权的重要性三、教学内容1.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和背景奥斯维辛集中营于1940年开始运作,最初仅供德国人的劳改中心,但最终演变为集中关押犹太人的中心。
在战争期间,奥斯维辛集中营共拘禁了逾1200万人,其中超过100万人被杀害。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在二战期间最大的工业化杀戮设施,为屠杀数以百万计的人类提供了物质基础。
2.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人类罪行的象征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存在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事件之一。
它是人类罪行事件中的象征,充分展示了人类对于别人的残忍和不人道。
3. 人类应该保护和尊重人权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灾难性教训中,人们可以得到许多有关人权的启示。
奥斯维辛集中营证明,当人们不尊重人权时,会发生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们必须保护和尊重人权,这样才能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四、教学策略本课程采用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和写作互动等策略,旨在让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和背景,探讨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人类罪行的象征,以及分析人类应该保护和尊重人权的重要性。
五、学习评估教师通过学生的写作、口头表述和表现来评估学生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理解。
六、教学资源1.纪录片《奥斯维辛的惨剧》2.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资料3.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读物七、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调查和讨论有关社会不公正问题、人权、多元文化等问题,来拓展本次课程的内容和延伸教学。
八、总结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和背景,研究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人类罪行的象征以及分析人类应该保护和尊重人权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于人类历史的认知。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c03e5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9.png)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案教案标题:了解历史中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教案目标:1. 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探索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运作和纳粹大屠杀的规模。
3.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以及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教案大纲:I. 引入(10分钟)A. 利用一段引人入胜的视频或图片展示来引发学生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兴趣。
B.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奥斯维辛集中营,以及他们对该地点的了解程度。
II.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15分钟)A. 分享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基本历史背景,包括其建立的原因和纳粹德国的意图。
B. 提供相关的图表和图片,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集中营的规模和恐怖。
III.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运作和纳粹大屠杀(20分钟)A. 解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运作方式,包括囚犯的生活条件和纳粹的种族灭绝计划。
B. 分享幸存者的见证,以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集中营中的恐怖和苦难。
IV. 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作用(15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报道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这样的重大事件中。
B. 分组讨论学生对新闻报道的看法,他们认为新闻如何帮助人们了解历史事件并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V. 总结和扩展(10分钟)A. 回顾课堂上学到的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重要信息。
B.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关于二战和大屠杀的历史。
教案评估:1.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程度和质量。
2. 学生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和纳粹大屠杀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新闻报道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的思考和表达。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参观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博物馆或纪念馆。
2.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其他纳粹集中营,比较其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异同。
3. 分组展示不同历史事件中的新闻报道,讨论其对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注意事项:1. 在讲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过于恐怖和残酷的描述,以免给学生带来负面情绪。
2. 确保课堂氛围尊重和谐,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意见。
奥斯维辛集中营-北师大版选修6历史教案
![奥斯维辛集中营-北师大版选修6历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eecc3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8.png)
奥斯维辛集中营-北师大版选修6历史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介绍了二战期间德国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
通过深入研究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遭受的罪恶以及现在的纪念,使学生们更加有意识地反思人权、对人性的理解和对历史的重视。
本教案适用于北师大版选修6历史教科书内容。
学习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以下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立、使用和解救的背景•深入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种族灭绝行为•分析并理解人权的概念和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探究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化与现在的纪念教学流程第一节课•引入: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并发起问题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较短时间内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如何建立的?–发生什么使得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二战中的一个极端色彩的事件?–如何进行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纪念?第二节课•引入:回顾上一堂课的问题探究过程。
•活动:学生阅读北师大版选修6历史教材上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作罪事件的内容,并在读后进行小组讨论。
•知识:学生们需要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种族灭绝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呈现和像什么。
第三节课•引入:了解人权的概念和历史。
•活动:学生扮演记者,采访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马丁·路德·金和尼尔·阿姆斯特朗,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人权?–人权的概念如何演变?–在历史上,有哪些人对于人权的探讨作出了贡献?–如何保护我们自己的人权并促进我们的社区的人权?第四节课•引入:讨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化和纪念。
•活动:在小组内分享并讨论学生的个人经历或博物馆参观(如果有的话),并回答以下问题:–那些展览或者项目令你印象深刻并为什么?–在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步骤和项目中有哪些影响文化的元素?–如何感谢这些步骤和项目,以帮助我们了解未来如何最好的记忆过去?结论通过深入研究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种族灭绝罪行以及现有的文化和纪念活动,学生们将得到一个更能够促进和保护人权的社区和世界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简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新闻作品中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学会牢记历史的惨痛教训,珍爱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设计理念】提升学生思维的层次,使其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认识到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世间有许多值得一游的地方,它们或壮丽巍峨,或婀娜秀美,或充满风土人情,或洋溢人文气息……可是,有这么一个地方,被人们称为“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那么,它在什么地方?它为什么被称为“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呢?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
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
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
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
当然,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
二、浏览文本
请找出本文中的导语、主体、结语。
(并以此为依据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 导语(1-3段)主体(4-15段)结语(第16段)
三、整体感知
再读文本,回答问题:
1、作者在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时都看到了哪些情景?
明确:牢房,毒气室,女监房,试验室,绞刑室,鞭刑柱,焚尸炉和纪念墙等建筑物。
此外,还看到这里明媚温暖的阳光,婆娑起舞的白杨树,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追逐游戏的儿童。
2、作者参观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沉重而欣慰。
当了解到奥斯维辛作为“杀人工厂”存在的那段历史时,你感到人性泯灭,你的心情不能不沉重起来;欣慰的是,现在的奥斯维辛有明媚温暖的阳光,有婆娑起舞的白杨,有和平、安宁的环境……
四、探究文本
提示语:
(西方)新闻写作有一个被大家所熟知的要求,那就是“零度情感”,就是在新闻写作时,记者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正如“焦点访谈”中所说的: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
但我们也要知道有这么一类新闻,他会把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因素掺杂在作品当中,这类作品打破了“零度情感”的常规,反而会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此类作品的典范之作。
问题展示:请找出文中表现或流露作者主观感情的语句。
1、学生浏览文本。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教师补充强调:
品味精彩文句一:“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
教师明确:这一细节描写,反差巨大,对比强烈。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
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
品味精彩文句二:“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课下完成)品味精彩文句三:“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
”
教师明确:做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它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4、教师小结:
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新闻报道,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则是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这是它的不同之处。
五、新闻中心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怎样理解标题?
明确:一是凶残暴虐的纳粹者在奥斯维辛无所不为,没有什么稀罕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总共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
二是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思想深化。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所幸的是,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
1970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再次注观着这些图片,为在此不幸遇难的生命默哀。
沉默1分钟)
3、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考题链接)
明确:“杀人工厂”泯人性,牢记历史铸和平。
4、拓展补充。
(略)
明确:德国正视历史,真诚忏悔,赢得尊敬;日本歪曲历史,失去诚信,必遭唾弃。
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世界和平安宁时受挑战,我们要牢记历史,毋忘国耻,更要自强不息,振兴中华!
六、总结练习
选文在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在布热金卡集中营大门附近的草地上,有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对此有四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用的是反语。
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
B、奥斯维辛集中营曾经是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孩子们竟在此追逐游戏,这是不相配的景象,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
C、最后一段,与标题和首段遥相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D、作者通过这种方式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莫名的压抑。
阅读下面的选文,并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选一个角度写一则阅读感受,不少于300字。
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
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
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
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
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
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实在不能不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了。
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中吹拂。
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
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
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她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
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
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
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
”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
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