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内室管膜瘤影像鉴别诊断PPT

合集下载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_课件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_课件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p53基因突变/染色体17q缺失 染色体22q缺失
星形细胞瘤
Rb基因突变/染色体13q缺失 P16基因突变/染色体9p缺失
染色体19q缺失
染色体10缺失 EGF受体基因增扩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染色体10缺失
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第十六页,共120页。
其它基因变化
其它胶质母细胞瘤 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左额过渡型脑膜瘤(图)
第六十三页,共120页。
左顶镰旁脑膜瘤(图)
第六十四页,共120页。
右侧CPA脑膜皮 型脑膜瘤 (图)
第六十五页,共120页。
左额过渡型脑膜瘤(图)
第六十六页,共120页。
右蝶骨嵴脑膜瘤(图)
第六十七页,共120页。
鞍隔过渡型-纤维型脑膜瘤(图)
第六十八页,共120页。
第四十五页,共120页。
少突胶质 细胞肿瘤(图)
第四十六页,共120页。
混合性少突-星形-室管膜细胞瘤(图)
(CT增强)
第四十七页,共120页。
左额叶混合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图)
第四十八页,共120页。
(三)成髓细胞瘤
(medulloblastoma)
★ 属 原 始 神 经 外 胚 层 肿 瘤 (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占儿童 原 发 颅 内 肿 瘤 15 % ~25% 。 75% 在 15 岁 以 下,肿瘤好发于小脑蚓部
龄40~60岁。常发生于大脑半球髓质, 以额叶、颞叶最常见 ★ 病理可见较少出血和坏死
第二十一页,共120页。
影像学表现(1)
★ CT平扫: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 界不清。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 见,多无钙化。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位 表现

脑室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室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星形胶质细胞瘤影像学
• 低度恶性:CT低密度,钙化(15%),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无或 轻度强化。
• 间变型:介于二者之间。 • 高度恶性:CT混合密度,T1WI/T2WI混
合,信号,囊变、坏死多见;增强后不均匀 强化。
胶质母细胞瘤。
少突胶质瘤II级。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 G A
• 发病率占结节硬化病人的10~15%。 • 发病年龄小于20岁。 • 部位:好发于侧脑室前角及孟氏孔。
SGA的病理学
• 多为结节性硬化伴发的错构瘤恶变 所致。
• WHO将其归为Ⅰ级星形细胞瘤。 • 典型者为双核或多核星形细胞。 • 囊变常见,有丝分裂,坏死罕见。
S G A 的影像学
• 平扫,呈低等混合密度, T1WI低等 混合信号,T2WI 呈不均匀高信号 ,囊变常见。
侧脑室脑膜瘤。
侧脑室脑膜瘤。占颅脑肿瘤的0.5%;为良性神 经元肿瘤。
• 年龄:好发于年轻人。 • 部位:好发于侧脑室内前2/3处孟氏孔
区,以一侧脑室为主向双侧脑室生长为 特征。
中枢神经细胞瘤病理学
• 肉眼观呈边界清,分叶状肿块。 • 坏死、囊变常见,出血可见。 • 光镜下结构类似于少枝胶质瘤。 • 电镜下证实为神经源细胞的异常分化。
室管膜下瘤的影像学
• 平扫,呈低或等密度, T1WI 呈 低或等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 钙化少见,偶见出血。
• 增强后大多无强化。
室 管 膜 下 瘤。
星形胶质细胞瘤
• 发病率占中枢NS肿瘤的40~50%。 • 据生物学行为分三个亚型: ➢ 低度恶性、间变性和高度恶性。 ➢ 发病年龄与恶性度密切相关。 ➢ 部位:好发于侧脑室前角。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

脑部肿瘤的影像学PPT课件

脑部肿瘤的影像学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28
3.MR表现:
(1)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T1加权呈低信号, T2加权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由于血脑屏 障受损轻,水肿轻、占位效应轻,肿瘤无强化 或强化轻。
(2)高度恶性星形细胞瘤:由于肿瘤发生间 变,细胞密度及多形性增加,肿瘤血管增多以
及瘤内大片坏死、出血而占位效应明显,水肿
脑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可编辑课件PPT
1
颅内肿瘤是常见疾病;分类:
(一)按来源分类:包括颅骨、脑膜、 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 胚胎组织;
(二)原发性和转移性;
(三)良性或恶性;
(四)按部位分,幕上、幕下、鞍区、 桥小脑角区,等
可编辑课件PPT
2
临床上要求能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 范围、数目和性质。颅骨平片诊断价值 有限,少数能定位甚至定性。脑血管造 影可作出定位诊断,有时可作出定性诊 断。CT和 MRI对肿瘤的诊断优于传统的 X线检查。CT定位与定量诊断可达98%, CT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定性诊断正确率 可达80%以上。MRI对肿瘤定位诊断更 准确,但定性诊断有时也有困难。
广泛,血脑屏障受损重,肿瘤T1加权呈混杂信 号,以低信号为主,间杂更低、更高信号,T2 加权混杂性高信号,肿瘤坏死灶和灶周水肿信
号,强化明显,坏死灶不强化。恶性度越高,
T1和T2值越长,囊壁和壁结节强化愈明显。
可编辑课件PPT
29
三脑室后部胶 质瘤
可编辑课件PPT
30
右颞恶 性星形 细胞瘤
(VI级)
可编辑课件PPT
51
[临床与病理]
听神经瘤起源于听神经前庭部分的神经 鞘的雪旺氏细胞,为良性脑外肿瘤。肿 瘤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成包膜。血远 丰富;可发生囊变或出血;骨性内耳道 扩大;压迫脑干和四脑室引起脑积水。

脑室内室管膜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ppt课件

脑室内室管膜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ppt课件

17
室管膜瘤概述
概念:室管膜瘤是来源于脑室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
或室管膜残余组织及脑白质室管膜细胞巢的中枢神经系统
肿瘤,主要发生于脑室内,以第四脑室最为常见。
分型:2007年,WHO将室管膜肿瘤分为 室管膜瘤:细胞型、乳头型、透明细胞型、伸长细胞型 (WHOⅡ级) 间变型室管膜瘤(WHOⅢ级) 黏液乳头状瘤(WHOⅠ级) 室管膜下瘤(WHOⅠ级)
胞,肿瘤常充满第四脑室,发生于成人者常位于小脑半球 是后颅窝第二常见肿瘤,主要见于15岁以前,4-8岁最常见,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4:1),另一高峰年龄在25岁左右 肿瘤属高度恶性,发展快,多在3个月以内,常可早期沿脑
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播散 病变无包膜,出血、钙化及坏死少见
.
25
影像表现 CT:多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实性肿块,境界清楚,多数比
⑤肿瘤多突入对侧侧脑室,或沿脑室通路突入邻近脑室,或
侵入基底部脑实质。 .
22
影像表现CT、MRI
.
23
髓母细胞瘤 星型细胞瘤 室管膜下瘤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型细胞瘤 中枢神经细胞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 脑膜瘤 转移瘤
鉴别诊断
.
24
鉴别1-髓母细胞瘤 起源于小脑蚓或四脑室顶部后髓帆生殖中心的残余胚胎细
.
16
病理 肉眼:灰白色组织一堆,总体积:5.0cm×4.0cm×1.5cm,
切面灰白色,质较细 镜下:簇状细胞核埋入致密的胶质纤维基质中,见微囊形
成 诊断:室管膜下瘤 免疫组化:CK(-),EMA(-),SYN(-),CGA(-),
GFAP(-),KI-67(<1%),S-100(+)
.
.
19
病理
.

脑实质室管膜瘤影像诊断鉴别PPT课件

脑实质室管膜瘤影像诊断鉴别PPT课件
❖ 实性、囊实性:儿童青少年则一般表现为囊 实性,成年人可以表现为实质性,也可表现 为囊实性。
❖ 分叶状 ❖ 出血、囊变、坏死,可有不同程度的钙化。 ❖ 间变性室管膜瘤特点:T2WI实性成分信号呈
等或接近等信号而无明显高信号
男性,2岁
鉴别诊断
❖ 胶质母细胞瘤 ❖ 脑膜瘤 ❖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脑实质室管膜瘤影像诊断鉴别
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开始啦!请将手机调成静音,如有疑问可以随时打断我!
❖ 2007年WHO室管膜肿瘤分为4型: ❖ 1、室管膜瘤:亚型包括细胞型、乳头型、透
明细胞型、伸长细胞型(WHO II) ❖ 2、间变型室管膜瘤(WHO III) ❖ 3、黏液乳头状瘤(WHO III) ❖ 4、室管膜下瘤(WHO I)
女性,12岁
脑水肿发生机制
❖ 血脑屏障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 ❖ 静脉回流障碍、毛细血管内压力增加; ❖ 组织缺氧和代谢障碍,钠泵减弱,细胞内水
分增多 分度:I度:瘤周水肿≤2cm
II度:2cm<瘤周水肿<一侧大脑半球的 一半
III度:瘤周水肿>一侧大脑半球的一半
谢谢大家
脑实质室管膜瘤
parenchymal ependymoma
❖ 无论幕上还是幕下室管膜瘤多发生于脑室内, 脑实质室管膜瘤相对少见。脑实质内室管膜 瘤多见于侧脑室旁,起源于原始神经胶质细 胞发育过程中异位的原始室管膜细胞。
❖ 间变性室管膜瘤可由室管膜瘤恶变而来,也 可直接由室管膜细胞演变而成。
影像表现
❖ 胶质母细胞瘤常位于深部脑白质,分叶状, 肿块常坏死、出血,花环样强化、不均匀强 化,瘤周水肿明显。

脑膜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脑膜瘤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 ①病变与颅板、大脑镰、小脑幕直接接触,基底宽度常大 于肿瘤的最大径。
• ②大都边界比较清楚,瘤周水肿无或轻。 • ③瘤灶邻近的脑实质被挤压,推移出现所谓“白质挤压征”
或“白质塌陷征”。 • ④颅板下肿瘤嵌入脑灰质,使灰质下方的脑白质受压变平
且与颅板之间的距离增宽。 • ⑤肿瘤附近的沟池增宽,或被填塞。 • ⑥可使邻近静脉窦闭塞,CT平扫示静脉窦密度增高,注射
2020/6/4
.
4
CT表现 (三)囊变者少见,约占3%-5%。
• 女性,55岁,头昏、头痛2年,加重一月。
2020/6/4
.
5
诊断依据:1、病变呈类圆形,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内侧低 密度坏死区内见液液平面,密度下高上低,考虑为瘤内出 血所致; 2、病灶外缘与脑膜呈广基相贴,骨窗示相连的颅 骨骨质较对侧更厚,且内板边缘明显,较毛躁而不光整锐 利; 3、占位性病变周围右侧额叶脑实质见低密度水肿 带,脑室及中线结构移位。
额角区:少见。儿童多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成人则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
母细胞瘤,多发生于20岁左右。其次为中枢神经细胞瘤(多发生于20-40岁)及室管膜下瘤 和室管膜下巨细胞瘤伴结节性硬化,后二者儿童也可发生。另外此区淋巴瘤和生殖细胞 瘤成人较小儿常见。大多数额角肿瘤起源于邻近结构如尾状核头部,透明隔或孟氏孔 区。
造影剂后不增强。 • ⑦部分病变被移位了的脑脊液信号或血管流空信号包绕,
形成假包膜征。
2020/6/4
.
8
2020/6/4
.
9
女性,57岁,右侧上下肢运动障碍,右眼颞侧视力减退一天。
左额部镰旁 等T1,等T2 肿块,边界 清楚。增强 后明显强化。 冠状面显示 病变位于嗅 沟。

脑室内肿瘤影像诊断PPT参考课件

脑室内肿瘤影像诊断PPT参考课件
– 左侧颞、顶、枕交界区受到侵犯,病人将出现失认及失语症。 – 脑室周围组织受累及所产生的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常随颅内
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当颅内压严重升高时,症状变得明显, 颅内压下降时可暂时得到缓解。
精神障碍
• 颅内压增高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一 般症状比较轻,在临床上表现为记忆力的减退, 周身软弱无力,对周围反应迟钝及精神萎靡等。
• 大多数肿瘤发生于室间孔附近,
• CT平扫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的肿块,瘤 内常见灶性钙化,注射造影剂后肿块均 匀性强化,伴有不同程度的非对称性脑 积水。
• MRT1WI低信号,T2WI混杂信号,明显 强化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
脑室脑膜瘤
• 脑室内脑膜瘤发生在侧脑室的三角区,约占颅 内脑膜瘤的2%,主要见于成人,女性多见, 有好发于左侧的倾向。
choroid plexus papilloma
转移瘤
• 室管膜下转移多见于髓母细胞瘤、松果 体生殖细胞瘤、室管膜瘤,CT表现为脑 室周围略高密度带状影。增强:室管膜 下转移则为沿脑室周围出现带状强化影。
• MRI平扫:多数转移呈长T1 长T2信号。 增强:为均一结节状强化或环状。
metastases
• CT:多呈高密度,边缘光滑均匀一致的强化团 块,可有钙化。肿瘤多由脉络膜动脉供血,增 强可见粗大的脉络膜动脉向肿瘤供血。
• MR:表现为轮廓清楚,T1一般是低信号,有 明显的增强效果,但其信号可受血管密度、钙 化、囊变等因素的影响而呈不均匀状。
脑室脑膜瘤
• 侧脑室三角区多见 • 常见于中年人 • CT平扫等或稍高密度,可有钙化 • MRT1等或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 • 显著均质强化

脑膜瘤影像学表现ppt课件

脑膜瘤影像学表现ppt课件
左额部镰旁 等T1,等T2 肿块,边界 清楚。增强 后明显强化。 冠状面显示 病变位于嗅 沟。
10
MRI表现
(二)增强后脑膜瘤 有显著而均匀的增强, 脑膜瘤附着处的脑膜 受肿瘤浸润有显著增 强,叫“硬膜鼠尾征” (或“脑膜尾征”) 有特征性。
11
MRI表现
(三)部分病变被移位了的脑脊液信号或血管流空信号包绕, 似假包膜,构成了脑膜瘤特征性表现。
3、矢状位肿瘤前缘贴在颅底脑膜往前面生长,象一只下 破胆的老鼠俯在鞍上,叫“蹲鼠”征。
4、可见脑膜尾征。 5、患者为中年女性。
鉴别诊断:
1、垂体瘤:典型呈“8”字征。 2、颅咽管瘤:多为囊性,实性也有,但多向后生长,强
化也没有脑膜瘤如此明显。
病理诊断:鞍结节脑膜瘤
20
天幕脑膜瘤
男性,42岁,头痛、头晕1月,加重伴走路不稳8天。
瘤多伴结节性硬化,次之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较大成人最常见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胶质母细24
恶性脑膜瘤
女性,45岁,头痛一周,无其它异常症状。
顶叶与大脑 镰紧邻较低 密度占位性 病变,边界 清楚,内密 度不均。
25
恶性脑膜瘤
极少见,其生长速度较快,具有明显的侵 袭性(如肿瘤周围出现明显水肿而本身无 或仅有轻微钙化。平扫和增强显示瘤内明 显囊变。增强扫描肿瘤不增强或轻中度强 化,肿瘤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恶性 脑膜瘤瘤周水肿有一特点:即肿瘤最大径 与瘤周低密度水肿区最大径有时不在同一 层面,这一点与胶质瘤不同,后者脑水肿 与肿瘤的最大径总是在同一层面。
病理诊断:右侧额叶镰旁“囊性脑膜瘤伴瘤内出血”
鉴别诊断:主要和胶质瘤进行鉴别,胶质瘤的总体强化程度 不如脑膜瘤,其病灶密度较低且常不均匀。

脑部肿瘤的影像学PPT课件

脑部肿瘤的影像学PPT课件

• CT增强扫描50%~80%呈明显均匀或
不均匀强化,单环或多环状强化,囊变 坏死区不强化;
• MRI:1、肿瘤多呈不均匀的长T1、T2 信号,多有囊变;

2、肿瘤出血时,血肿与囊变处
可形成液平面;

3、能清晰显示内听道内的肿瘤,
以T2显示最好;

4、注射Dd-DTPA后肿瘤实质
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处不强化。
• (一)胶质瘤(glioma)
• 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属脑内肿瘤,占 颅内肿瘤40%。包括星形细胞瘤、少枝胶 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等,最 常见者为星形细胞瘤。
• 星形细胞瘤(astracytoma):占颅内肿瘤的 30%—35%,又分为星形细胞瘤、间变型及多 形胶母三个亚型。肿瘤分级采用4级分类法, Ⅰ、Ⅱ级偏良性,Ⅲ、Ⅳ级为恶性,现在国际 上倾向于三分法:既: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 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组织学分型有纤维 型、原浆型、肥胖型和间变型。成人多发于大 脑半球,儿童多见于小脑。星形细胞多呈浸润 性生长,无包膜,与正常脑质分界不清,肿瘤 常有囊变,囊内有肿瘤结节,恶性者易发生坏 死和出血,血管形成不良,可见钙化。
池。较大的肿瘤因缺血或出血而发生中心坏 死或囊变。偶可钙化。临床表现有压迫症状, 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阳痿、头痛等。 内分泌亢进的症状:泌乳素(PRL)腺瘤出现 闭经、泌乳、生长激素(HGH)腺瘤出现肢端 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 Cushing综合征等。
[影像学表现]
• X线:平片显示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 收、破坏,鞍底下陷,偶尔可见鞍内钙化。 部分病例可见颅高压征象及颅骨增厚等。
脑膜瘤钙化
顶叶脑膜瘤
三、听神经瘤(acoustic

《脑部常见肿瘤》PPT课件

《脑部常见肿瘤》PPT课件
MRI表现 囊性病变为水样信号,壁清楚,钙化明显时,T2WI 有条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明显强化. 囊实性病变为混杂信号,实性病变有明显强化. 病变区出血时,T1WI表现为高信号.
囊性颅咽管瘤 囊实性颅咽管瘤
囊性颅咽管瘤
CT平扫
MR平扫
颅咽管瘤〔积血〕
鉴别诊断
垂体脓肿 垂体瘤 鞍区脑膜瘤
中脑胶质瘤 MR平扫
鉴别诊断
单发性转移瘤 脑脓肿 炎性病变
急性血肿
脑膜瘤〔meningioma>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粒帽细胞,多居于脑外,与硬脑膜粘 连.好发部位:矢状窦旁、脑凸面、蝶骨嵴、嗅沟、桥小脑角、 大脑镰或小脑幕,少数位于脑室内.肿瘤包膜完整,血运丰富,多 由脑膜动脉供血,常有钙化.
直径小于10m者为微腺瘤,大于10m者为大腺瘤.肿瘤易发生 出血、坏死、囊变.
MR表现
微腺瘤
垂体柄偏移:微腺瘤的重要间接征象
肿瘤:T1低、T2高信号,小于10cm
动态MR增强:等信号
低信号
大腺瘤
64-65S
蝶鞍扩大、破坏、鞍底下陷
鞍内肿块,鞍上延伸
视交叉:受压、抬高
蝶窦、海绵窦改变
增强扫描:强化
垂体正常平片
MR表现 肿瘤:实性或囊性 肿瘤周围:多有明显水肿 占位效应:常明显 增强扫描:强化,但类型各异
肺癌脑转移
多发性脑转移瘤
肺癌脑转移瘤CT平扫
肺癌脑转移瘤MR平扫及增强扫描
小脑髓母细胞瘤术后转移MR平扫及增强
平扫
增 强
肺癌脑及脑膜转移
鉴别诊断
胶质瘤 囊肿
炎性病变
大家一起读片
胶质瘤Ⅲ级
左侧听神经瘤CT平扫及增强
右侧听神经瘤MR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
• CT平扫:边界不清混杂密度或低密度肿块,多发条带状
或团块状钙化,囊变为边界清楚低密度区;瘤 周无或轻度水肿
• CT增强:2/3肿瘤轻-中度强化,1/3不强化 • MR平扫: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为高信号 • MR增强:随程恶性程度不同出现不同度强化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图〕
左侧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图〕
右颞叶胶质母细胞瘤Ⅳ级〔图〕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 概述:Ⅰ级,占脑瘤2~6%,年龄5~15岁,男:女
为3:4,多位于小脑、脑干、视神经、丘脑、 下丘脑
• 病理:局限无包膜、膨胀无浸润生长,多有结节的
囊,25%钙化
• 影像学:结节的囊性肿块,结节、壁强化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图〕
颅内肿瘤的定位诊断
• 脑内和脑外 • 脑室内和脑室外 • 幕上和幕下
脑内外鉴别
脑内
肿瘤边缘
欠清或不清
颅骨改变
罕见
蛛网膜下腔/池
受压变窄或闭塞
脑皮质位置 肿瘤与颅骨夹角
正常 锐角 “O”型
脑外
清晰锐利 ,周围可 见CSF密度/信号
常见 扩大
受压内移 钝角 “D”型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价值
• 平片
-价值有限,少数能定位甚至定性

见〔1-5岁〕,70%位于幕下,四脑室最多见,成

人多位于幕上,10-20%脑脊液转移
• 病理
• -起自室管膜细胞,可有钙化、出血、坏死、囊变
影像学表现〔CT〕
• 平扫
-脑室内肿块,形状同脑室,四脑室内者可通过中 孔延到小脑延髓池,沿侧孔到桥小脑角池,等或 稍高密度,50%小圆形钙化、可囊变
• 增强

侧脑室室管膜下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侧脑室室管膜下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侧脑室室管膜下瘤的影像 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室管膜下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组织学相当于WHOI级。 • 占全部颅内肿瘤的0.2-0.7%,髓内非常少见。 • 发生于各年龄段,但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男女比约2.3:1。 • 发病部位依次为:第四脑室下部>侧脑室>第三脑室>脊髓。 • 生长缓慢,临床一般症状不明显,但当肿瘤造成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
鉴别诊断-室管膜瘤
• 形态不规则,分叶状,与侧脑室广基底相连,“塑形性生长”。 • 常合并囊变、出血、坏死、钙化,囊腔大小不一。 • 可侵犯脑实质。 • 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瘤
• 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在孟氏孔区呈类圆形或分叶状结节 或肿块,其内可见囊变,增强后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钙化常见,常合并结节性硬化。临床上有癫痫、皮脂腺瘤 和智力下降等经典表现。
• CT:平扫以低或等密度为主,密度欠均匀,有小的更低密 度囊变区,钙化少见,呈细小的砂粒状。增强后通常不强化。
影像表现-MRI
•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肿瘤内常见小囊样低信号区,为富 含黏液的囊状结构),T2WI呈稍高信号(囊状结构呈高信 号),Flair高信号,DWI低信号,由于肿瘤血供较差,血 脑屏障完整,增强后通常不强化,少数可见肿瘤内部分轻 微强化。
鉴别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
•好发于青壮年,典型呈“皂泡”样,粗大 钙化常见,肿瘤附着透明隔,增强后中度 至明显强化,DWI高信号。
小结
• 良性肿瘤,组织学相当于WHOI级。 • 发生于各年龄段,但常发生于中老年人,男女比约2.3:1。 • 发病部位依次为:第四脑室下部>侧脑室>第三脑室>脊
髓。 • CT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
时,引起颅内压增高症;发生于脊髓的,表现为相应的运动和感觉异 常。

脑室内室管膜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_共62页

脑室内室管膜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_共62页
脑室内室管膜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_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均质,周围小脑有不同程度水肿环;钙化少见,呈 小点状或小斑片状。
概念:室管膜瘤是来源于脑室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
胞或室管膜残余组织及脑白质室管膜细胞巢的中枢神经 系统肿瘤,主要发生于脑室内,以第四脑室最为常见。
分型:2007年,WHO将室管膜肿瘤分为 • 室管膜瘤:细胞型、乳头型、透明细胞型、伸长细胞型
(WHOⅡ级)
• 间变型室管膜瘤(WHOⅢ级) • 黏液乳头状瘤(WHOⅠ级) • 室管膜下瘤(WHOⅠ级)
MR表现
第四脑室、枕大池区见不规则等、稍长T1信号肿块影,内信
号不均匀,见多个不规则斑片状稍短T1信号影,增强扫描明 显不均匀强化,轴位示病变右后方见新月形未强化低信号区, 病变向下呈铸型生长,突入枕骨大孔进入颈段椎管内,达颈2 椎体水平上缘,桥脑、延髓、上段颈髓及小脑明显受压、变 薄,病灶大小约3.8cm×2.8cm×7.3cm。
影像表现
MR:
①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有囊变(大片样)、钙化、少数 合并出血,信号不均匀。
②四脑室肿瘤可经四脑室正中孔、侧孔进入枕大池、桥小脑角区(可塑性 生长或“浇注”现象),边缘光滑。
③肿瘤后方或侧方围绕带状、新月形脑脊液。 ④侧脑室肿瘤多位于体部或三角区,体积较大,广基底与室壁相连。 ⑤肿瘤多突入对侧侧脑室,或沿脑室通路突入邻近脑室,或侵入基底部脑
实质。 ⑥增强扫描中度-明显强化,均匀或不均匀。 ⑦DWI呈等、稍高信号 ⑧MRS:Cho/NAA多在2-4之间。
影像表现CT、MRI
鉴别诊断
髓母细胞瘤 星型细胞瘤 室管膜下瘤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型细胞瘤 中枢神经细胞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 脑膜瘤 转移瘤
鉴别1-髓母细胞瘤
起源于小脑蚓或四脑室顶部后髓帆生殖中心的残余胚胎
MRS:Cro、NAA降低,Cho/Cro约1.1-2.2,Cho/NAA约1.2-2.5 考虑:室管膜瘤
病理
肉眼:灰黄灰红碎组织一堆,总体积:
3.0cm×3.0cm×1.0cm,切面灰红质软,部分呈绒毛 状
镜下:瘤组织呈片、巢、假菊形团结构,细胞胞浆
透亮,部分呈印戒样
诊断:室管膜瘤伴灶性出血、坏死
MR平扫:轴位T1WI、T2WI、T2Flair、DWI、矢状位T1WI
MR增强:轴位、冠状位、矢状位
CT表现
平扫:双侧侧脑室不对称,扩大,侧脑室体部可见
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5.2cm×4.3cm,内密 度不均匀,CT值约18-35HU。
考虑:侧脑室体部占位性病变并幕上脑积水,建议
MRI进一步检查。
概述
病理:室管膜菊形团和血管周围假菊形团 发病年龄:2个高峰年龄,5-15岁(多位于幕下)和40岁
左右(多位于幕上,脑实质多见)。
临床症状: • 颅内:头痛,伴头晕、恶心、呕吐,可强迫头位 • 幕上:颅内压增高症状、运动障碍、视力障碍、癫痫 • 幕下:颅内压增高症状、平衡障碍、颈部疼痛及僵硬 • 脊髓室管膜瘤:四肢疼痛、麻木及感觉、运动异常
病例2
男,38岁 头痛、头晕半月 半月前饮酒出现头痛、头晕,头痛呈闷胀、以顶部
为著,伴恶心、呕吐
当地医院CT:未见明显异常 既往体健
MR平扫:轴位T1WI、T2WI、T2Flair、矢状位T1WI
DWI+MR增强:轴位、冠状位、矢状位
MR表现
平扫:第四脑室内见形态不规则等、稍长T1、稍长、
长T2信号肿块,范围约1.4cm×2.1cm×5.3cm, T2Flair示病变内见斑片状低信号区,病变后、侧缘见 脑脊液信号,病变向下突出四脑室下端出口并突入枕 骨大孔,下部见斑片状稍短T1信号影。
增强:病变明显不均匀明显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
病变后、侧缘见脑脊液信号影。
考虑:室管膜瘤可能性大,髓母细胞瘤不排除。
细胞,肿瘤常充满第四脑室,发生于成人者常位于小脑 半球
是后颅窝第二常见肿瘤,主要见于15岁以前,4-8岁最常
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4:1),另一高峰年龄在25岁 左右
肿瘤属高度恶性,发展快,多在3个月以内,常可早期沿
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播散
病变无包膜,出血、钙化及坏死少见
影像表现
CT:多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实性肿块,境界清楚,多数
此PPT下载后可任意修改编辑增删页面
脑室内室管膜瘤影像鉴别诊断
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友情提示
感谢您不吸烟
手机调成静音
欢迎随时提问
病例1
女,25岁 发现颅内占位4年 4年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加重一周 宝鸡市人民医院MR:第4脑室占位、脑积水 既往体健
MR:T1WI轴位+增强扫描轴位、冠状位、矢状位
病理
肉眼:灰白色组织一堆,总体积:5.0cm×4.0cm×1.5cm,
切面灰白色,质较细
镜下:簇状细胞核埋入致密的胶质纤维基质中,见微囊
形成
诊断:室管膜下瘤 免疫组化:CK(-),EMA(-),SYN(-),CGA
(-),GFAP(-),KI-67(<1%),S-100(+)
室管膜瘤概述
病理
影像表现
CT:
①平扫示肿瘤呈菜花状的等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 ②第四脑室内肿瘤后方或侧方围绕带状、新月形脑脊液,前方与
脑干境界不清。 ③幕上肿瘤常发生于脑室周围,多位于顶叶、枕叶或颞顶枕交界。 ④约62%可发生钙化,多呈散在沙粒样、斑点状钙化。 ⑤肿瘤常合并囊变、坏死,囊腔大小不一,壁光滑。 ⑥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囊壁不均匀中等强化。
MR表现
平扫:双侧侧脑室不对称扩大,内可见一大小约
5.0cm×4.6cm×4.4cm团块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 DWI呈低信号内信号不均匀,可见多个椭圆形囊变区, 病变主体位于左侧孟氏孔附近,凸向右侧侧脑室,中 线结构右移。矢状位示病变第三脑室及额部脑实质内。
增强:病变内见明显不规则线样、花环样强化影。 考虑:①室管膜瘤②中枢神经细胞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
2012年11月在唐都医院行手术切除肿瘤 诊断:室管膜瘤
病例3
男,38岁 阵发性头痛3年,右下肢无力2月 3年前五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枕部、顶部阵发性隐
痛,每次持续约2分钟消失,伴头晕,头部沉闷不适, 双眼视物模糊,2月前出现阵发性右下肢无力
6年前发现右肾肾癌,在我院手术治疗
CT平扫:轴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