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育的起点
回归教育的起点
回归教育的起点受社会发展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个性差异已日益明显,他们在多个方面显现出新的群体特征和时代烙印。
作为改革发展着的教育,作为百姓和社会寄托着无限希望的教育,作为已取得很大成绩又有很多问题的教育,目前最应该做的事是“研究学生”,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开始,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一、为何研究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似乎更关注教师如何教,直到目前教师的优质课讲课也是如此,更注重教师得教法,许多老师也往往更专注于研究教材教法而不是学情学法。
教育本身就是研究人、培养人的活动,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研究学生不是给教育附加任务,而是教育原始的起点。
就像医生要研究病人,教师也必须研究学生,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
研究学生才能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只有研究学生,教育才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得规律。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研究学生的意义在于要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得教育,而教育本身就是关注人性、追求个性、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高度就取决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了解的深度。
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成年人往往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为了孩子好”的名义去教育孩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应该定位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立场”毫无疑义地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立场。
二、如何研究1、研究学生首先要从尊重学生开始教育家爱默森说过一句话: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
由于遗传的原因,每个学生有其独特的天性。
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天性,接纳每个学生的独特天性,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要把学生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的人,看作一个自由、独立、完整、有其独特的天性、人格和尊严的人。
“尊重”意味着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对方的一切所作所为,就要顺其自然,就要接纳学生对自己行为的选择,就要重视学生做出的独立判断。
因此,尊重学生,有助于学生独立性的养成并克服对别人的依赖性,有助于学生发挥个人的内在潜力。
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它承载了孩子们人生的起点,为他们打下了人格、价值观和能力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长是他们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在家庭中,孩子们从父母身上学习到了语言、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等基本素养。
家庭教育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品格和为人处事的能力。
通过家庭教育,孩子们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这些品质将伴随他们一生,塑造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公民。
其次,家庭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下一代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助于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同时,家庭教育也对社会问题的预防和解决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统计数据表明,家庭教育不良常常导致青少年犯罪、道德沦丧等问题的产生。
因此,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如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首先,家长应该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该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念,才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此外,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学习和成长空间。
家庭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和尊重的环境,家长应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同时,家庭教育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加大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为家长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指导。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它不仅对个体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需要家长、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让家庭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摇篮,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培养未来的希望。
然而,在当今社会,教育似乎已经远离了原本的初衷,变得功利化、应试化、功利化。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需要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在阅读《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后,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指出了当今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书中提到的“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是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初衷,让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和分数竞争。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人。
然而,当下的教育却更多地偏向了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排名。
这样的教育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对知识的热爱,也让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甚至失去了对自己的热爱。
这种教育不仅无法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反而让学生变得越来越功利化、浮躁化,甚至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
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的初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品德、思维、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发挥自己的特长。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美好,培养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有用的人才,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同时,回到教育的原点也意味着要改变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发式的教育,而不是灌输式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教育。
教育应该是一种自主的教育,而不是被动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回到教育的原点,是一种对教育的深刻反思和积极探索。
语文教育,回到起点,回到人(下)
优秀 人才的介 入 , 才能满 足这种不 断增 长的教育需求。但是从我们 的教
育环境来看 , 始终没 有满 足这种需求。没 有满 足这种需求 , 怎么办, 那 7我 们采 取 了一种我称 之为“ 隐性淘汰 ” 的制 度 , 比如 , 0 小学学生 , 中 1 个 0 其 有9 个强烈要求升入 初中 , 5 但是我们 初中 只能满足6 个 人 , o 那就 必须通 过考试 的手段 来淘汰人 ; 中升 高中 , 中升 大学 , 初 高 我觉得几乎都是不 断 地 淘汰人 , 淘汰 的标 ;是 什么呢7就是不管你多少人 , 隹 我只能满足其中一 部 分人的需求 , 以就只 能有一部 分人进 入 , 以教育 的机制 变成 不是 所 所 成 全人的机制 , 不是给 予人幸福 的机 制 , 不是让 人受过教育 之后对教育
独特性 , 语言的丰 富性 , 是极 其敏感 的 , 都 都是 下苦 功来维护 与发展的。
同时 我们 要看到 , 语言本 身就有一个 发展 的规 定性 , 就是应该 朝着 高雅 的、 优美的 、 纯洁 的、 尚的状 态发展 , 如果受教育 后还是使 用鄙俗的 高 人
语言 , 那就根本 不需要教育 , 井 的环境 里也可 以完成这样 的语 言的 在市
人说到 的语 文教 育 的“ 尸万段 ” 碎 模式 , 为什 么要进行这样 精确 的 分析
呢?实际上 目的还是 为了考试。所 以孩子要进高一级 的学校都 是耍付出
代价 , 有时这个代价是一 生都难以补偿改善 的。考试背后 的这种隐性 淘
汰机 制对我们 的语 言教育 的打击是 非常沉重 的 , 这种打击不仅是对孩子 极其 可怕; 现在 的评价模 式、 考试制度对 教育的伤害很深 , 因为在课堂上 是 不是那么有情感 , 么有知识背景 , 么有敏 感的心灵 , 那 那 都不重要 , 而 是否能成为一个具有特别强 的帮助孩子提 高应试能力 的教学工具 , 这点
回归教育的起点
远 没 有 出息 : 有 的学 生 的 智 商 似 乎 真 的偏 低 : 有 的 学 生 似 乎 永 远 是 品 质 恶 劣 的学 生 他 们 是 班 里 的 “ 捣蛋鬼” . 是 教 师们 的 “ 眼
会 由衷 地 产 生对 教 师 职 业 的 敬 佩 与 尊 重 这 是 因 为教 师 的 工 作
态度 . 即教 师 的 职 业 道德 职 业道 德 是 规 范教 师 的 育人 行 为 , 是
室里 满 是 难 闻 的气 味 孩 子 们 谁 也 不 愿 意 靠 近 . 一 个 个 捂起 了 鼻子 看 看 他 们 。 再 看看 一 脸 无 辜 的谷 兆 明 同 学 。 我 并 没 有 批 评
动 潜 移 默 化 地 影 响 学 生 。比如 , 发 现 值 日的 同 学忘 记 了擦 黑 板 , 就 自己 主 动 拿 起 黑 板 擦 … … 发 现 教 室 地 面 上 有 孩 子 们 随 意 丢 弃 的垃圾 . 自己就悄悄地 弯下腰……要 求孩子们 早点到校集体 晨读, 就 早 在 孩 子 们 进教 室 之 前 站 到 讲 台 上 。 教 师 的 这 种 潜 移
一
他们 .而是拿来 毛巾把 谷兆 明身上 的脏东西一点 一点地擦 干 净. 又拿来簸箕 , 扫帚 . 把 弄 脏 的地 面彻 底 打 扫 干净 。农 村 学 校
的 办 学条 件 有 限 , 每年到了夏天 , 在 开 电风 扇 之 前 , 教 室 就 需 要
进 行 一 次 彻底 的大 扫 除 。孩 子 们 还 太 小 。 班 里 的 电 扇 都 是 我 在 最 下 面放 上桌 子 . 桌 子 上 面再 放 把 椅 子 . 然后登在椅子上 “ 小 心 翼翼” 地 才能 把 电扇 擦 干 净 。 其 间 已记 不 清 要 上 来 下 去 几 次 . 也 早 已忘 记 自己 的 “ 恐高症” 。 班上 的吴 若 水 同学 在 校 突 然 病 了 , 来不及与家长联系 , 我 直 接 带 他 赶 去 村卫 生室 。 那次生病过后 . 吴 若 水 同学 小 声 地 对我 说 : “ 老师 就像 妈 妈 一样 。 ” 听 了孩 子 的 话. 我 心 里 由衷 地 高 兴 . 所有 的一 切 也 都 值 了。
新教育通识考试试题(复习型)
新教育通识考试复习题一、填空题1. 新教育实验,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2. 新教育的作用是能唤醒教师的教育理想,点燃教师的教育热情。
3.新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4.新教育的四大改变是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5.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6.新教育把教师教育写作分为五类:分别是教育感悟、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师生共写随笔。
7.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是一种“新教育共同体”的集体行动。
8.新教育实验强调把“行动”作为实验的价值取向。
9.与过去许许多多的实验有诸多的不同,新教育实验的行动,是群众性的、可操作的,是人人可以乐而为之的。
10.新教育实验是一个开放性的行动,因为新教育实验是基于对教育理想的探寻,而在探寻理想教育的过程中,每一校,每一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
11.打造新教育共同体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理想。
12.新教育实验通过全面培训学生父母,开展父母学生共同参加的亲子交流、读书、娱乐、修学、旅游等活动,倡导父母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共享成长。
13.缔造完美教室以构建规范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为总体目标,以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为基本愿景,以晨诵午读暮省为基本生活方式,以实施全人课程为根本载体,以积极开展每月一事活动为具体途径,以师生成为叙事的主角为基本使命。
14.新教育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15.新教育的学理基础涉及三大学科,即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伦理学基础。
16.新教育的两大期待,一是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一面旗帜;二是全力打造植根于本地新教育品牌。
17.对于基础阶段的生命教育,新教育实验认为它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珍惜生命;第二是热爱生命;第三是成就人生。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回到教育原点》是一本由杨绛所著的散文集,书中记录了杨绛对教育的思考和对教育现状的反思。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教育问题的独到见解。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杨绛的这本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这本书中,杨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教育的深刻思考,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她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种对教育本质的理解,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在书中,杨绛还对当前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她指出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教育过于功利化等。
她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教育的误解,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忽视。
她呼吁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上来。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通过阅读《回到教育原点》,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担当、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到教育的原点
回到教育的原点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潜能,并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态度。
教育的目标是启发思考、培养创造力、培养自信心和培养公民意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的本质有时被追求高分数、传授知识和满足职业需求的目标所淡化。
因此,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思考其核心理念和目标,变得尤为重要。
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包括他们的身体、情感和社会发展。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批判思维、创造力、合作精神、领导能力等。
这些能力将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面对各种挑战。
回到教育的原点还意味着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
此外,回到教育的原点也意味着强调教育的个性化。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并且有自己的兴趣、才能和特点。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开展,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优势并实现个人目标。
个性化教育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回到教育的原点中,还需要强调教育的包容性。
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无论他们的背景、能力或特殊需求如何。
教育应该致力于消除不平等现象,并提供一个包容和友好的学习环境,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潜力。
如何回到教育的原点呢?首先,教育政策制定者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并确保教育政策和实践与这些目标和价值观相一致。
其次,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
最后,学生和家长也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并积极参与到教育中,以实现自己的发展和成长。
总结起来,回到教育的原点意味着重新思考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功能、个性化和包容性。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变革与创新层出不穷,各种新式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不断涌现,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然而,在这一切变革和创新的背后,我们是否也应该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思考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呢?这正是我在阅读《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后的感悟。
这本书是由教育学家张三丰所著,他在书中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回到教育的原点。
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分析,张三丰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启发性的观点,让人深思。
首先,张三丰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人。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原因,教育往往只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上来。
其次,张三丰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兴趣、能力、性格都是不同的,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合适的教育。
这种教育理念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因材施教的理念很难得到贯彻。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最后,张三丰呼吁教育要回归到人文关怀的本质上来。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和人格。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原因,教育往往只注重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品德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观,让教育回归到人文关怀的本质上来。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笔记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笔记《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笔记《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笔记一名师的风采总是那么的引人!一直很佩服上课激情澎湃的窦桂梅老师,所以当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刚购了这本窦桂梅所著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时,第一反应就是:我要把这本书借来好好看看。
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的佩服之至。
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只要遇到书,我就情不自禁地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堵上好几遍。
”她读儿童经典,她读文学社科经典读,读经典教育书籍。
在这本书籍中,她单单举例的经典教育书籍就有18本,,原来她就是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眺。
我把下面的这段文字摘录下,引以为戒吧:以书为友,学会子啊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的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
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苦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
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
她爱写作,“语言是开出来看得到的心灵之花。
每一次记录,都会挖掘自己的心灵,并把它彰显出来。
”写什么——记号这一课的实录,写好这一课的教学故事,或一篇教学反思,充分反映教学的自主和自省。
为什么而写——用文字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在清醒后的清理与整理中,不断给自己的额专业增进精神营养与生命美容;不拘一格、多样多样的书写形式,“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有了这样的记录,便具有了理性的色彩,“就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守住心灵,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在课堂反思中稳步前行”,最终改变我们的课堂。
她从三方面谈“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
专业自信——强调教师内在专业精神的生长,鼓励教师自我剖析、自我澄明,建构专业自信。
坚持读书、写随笔,更重要的是回到实践中积累和反思,捕捉到有利于语文教学的现象,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而,从这些经验中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起点是家庭
教育的起点是家庭
在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起点教育,也是对孩子施加时间最长的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孩子的性格、习惯、学习态度……等起到导向作用。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的言行和孩子的个性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个人成长。
一是家长一定要真正重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平时严于律已,经常检点自身的言谈举止,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和改变孩子,通过长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努力,逐渐使孩子养成优良的品格、良好的习惯和坚强的毅力。
二是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能够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平时可以多阅读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积极与学校老师联系,经常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对青少年这一特殊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变化,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要多关心、关爱孩子,多看孩子的优点、长处,多帮助他们自觉克服缺点和短处。
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把理想当成目标,要为孩子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三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小注重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全部包办代替,也不能完全放开,放任自流,正确引导孩子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和孩子一起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高的方法,增长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长久坚持下去,既能提高孩子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
教育没有捷径,用心才会成功。
浅析教育的的三个起点
浅析教育的的三个起点教育的起点在哪里?很多教育人都在埋头急匆匆赶路,却忘了这个最基本的问题。
是知识的累积、技能的传授和素养的获得吗?这些当然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但它们不是教育的起点。
我以为,教育的起点应该在以下三个维度:一、态度态度是一个人对特定对象持有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其中包括他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教育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对老师的苦口婆心的批评不以为然,具体表现为,心不在焉,插话顶嘴等。
这时老师就会说,你这什么态度?你这样的态度能改正错误吗?能把学习搞好吗?其实,如果学生认为你批评得对,他不可能置若罔闻。
就是因为他不喜欢,甚至对你的批评深感厌恶,他可能就会抗拒。
遇到这种情况,老师自身要端正态度,查找原因,寻找更好的教育方式方法。
因为只有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才能对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就会支持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学习的效果就能到达预期。
比如,一位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课上得很精彩,每节课都能带给学生意料之外的收获和深刻的认知体验,几次课之后,学生就喜欢上了这个老师,经常盼他来上课。
这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态度有利于学生持续的成长。
教育是一个多元复杂的过程,学生对学习的内在态度决定了学习的质量,同样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
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呢,一是要建设好家庭、学校和社区这座“立交桥”,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向着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二是要多创设亲身经历和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逐渐感悟,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比如,要想让学生对某个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在这个职业中实习,在酸甜苦辣的体验中逐渐形成。
三是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为学生分析社会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打通与现实世界的关联。
我们很多时候只是把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其实课堂教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设法将相关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情境建立联系,通过科学原理来分析和认识世界,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抱有的偏见和成见,发现禁锢他们理解的内在原因,从而培养他们对知识、对人生、对社会的正确态度。
劳动教育:重回教育的起点
劳动教育:重回教育的起点作者:李祥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0年第27期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意见》中规定了诸多细则,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等等,都是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的措施。
可操作的细则,就是为了避免“喊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现象。
一段时期以来,“韭菜与小麦不分,把小马驹叫大狗。
”这种对常识的误读,“不识稼穑”的现象,在孩子们中间愈来愈普遍,不仅城市,甚至农村亦然。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和社稷坛祭祀天、社(土地神)、稷(五谷之神),祈祷丰收。
表达的固然是对农业生产的关怀与重视,我更愿意理解为是对劳动的敬畏和尊重。
今天我们所享受的所有文明皆起源于农耕文明,稼穑是社会发展的根基和重要一环,更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环,有稼穑经历和体验的人生更扎实也更丰富。
《尚书·无逸篇》说:“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意思是没有体验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滋味,就会变得放纵、荒唐。
这句3000年前周公告诫子孙的至理名言,到了今天更具现实意义。
识稼穑,会知艰辛;知艰辛,会懂俭朴;懂俭朴,会远奢靡。
奢靡是一种罪过,俭朴是一种美德。
教育孩子远离奢侈,勤劳朴素,是家长、学校、社会的责任。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学术的批判发展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劳动是人的本质”。
在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实践者们也一直注重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教育最肥沃的土壤。
在合作劳动中,人们学会诚实、信用、互相帮助等品德;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人类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劳作辛苦,却锻炼了人类的体魄,丰收喜悦,更给予人们载歌载舞的审美。
著名作家王蒙曾说,没有亲近过泥土的童年,不是完整的人生。
离开了劳动,德智体美的教育都是无根之花。
纵然一时绽放,也不会扮靓一个春天。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回到教育原点》是一本由美国教育家约翰·泰勒·甘迪编著的教育著作。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教育的未来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书中首先讲到了现代教育的问题,作者指出现代教育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学校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同时,作者还指出了教师在现代教育中的困境,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挑战,而且缺乏足够的支持和资源。
接着,书中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建议。
作者认为,教育应该回归到原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一些关于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建议,希望能够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提高教育的效率。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育的质量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改革的途径。
我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和成绩。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应该得到个性化的教育,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时,我们也要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和关爱,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我相信,只有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教育的重要起点
小学教育的重要起点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起点,在塑造儿童的人格、知识和技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培养基础知识、塑造良好学习习惯、发展社交能力三个方面探讨小学教育的重要起点。
一、培养基础知识小学教育是孩子们学习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孩子们掌握基础知识。
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将学习到语文、数学、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数学课程则使学生学会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课程则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精神。
二、塑造良好学习习惯小学教育时期,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小学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包括定期的作业布置和检查,以及适当的学习计划制定。
学生需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方法。
这些习惯将伴随学生终身,对他们的学习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发展社交能力小学教育时期,孩子们开始接触社会和其他同龄人,社交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学生需要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和分享,这将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会尊重他人,培养乐观向上、友善宽容的品质,这对他们未来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是孩子们学习生涯中的重要起点。
通过培养基础知识、塑造良好学习习惯和发展社交能力,小学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长和教育者应共同努力,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使他们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自信和成功学习的动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教育是一个社会的基石,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但在当今社会,教育似乎已经远离了最初的初衷,变得功利化、应试化,甚至失去了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回到教育原点》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让我深刻地思考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应试和升学。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教育,老师们不仅注重我们的学习成绩,更注重我们的品德修养和思维能力。
他们会鼓励我们多读书、多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数。
这种教育方式让我感到温暖和安心,也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不是一刀切地对待每个学生。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的老师,他们总是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让我们在个性化的教育中得到成长和进步。
而如今,教育似乎更多地是在追求一种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忽略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
这让我感到遗憾和心痛,也让我意识到了教育需要回归到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上来。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品格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的老师们,他们总是能够在课堂上注重培养我们的品德和情感,让我们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
而如今,教育似乎更多地是在追求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品格培养。
这让我感到心痛和无奈,也让我意识到了教育需要回归到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品格培养上来。
总的来说,《回到教育原点》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也让我深刻地思考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应试和升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品格培养。
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够回归到最初的初衷,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关爱。
劳动教育:重回教育的起点
劳动教育:重回教育的起点劳动教育是指在教育中通过劳动活动、体验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实践劳动,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教育。
劳动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存在,但在现代化进程中被逐渐淡化。
现如今,我们需要重新关注劳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首先,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
在现代社会,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重要程度日益提高。
而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更能培养他们对劳动和职业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熟悉、适应职业环境。
其次,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诸如学习压力、社交压力、家庭压力等等,这些压力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劳动教育可以配合体育锻炼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缓解学生压力,改善身心健康。
再者,劳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合作劳动活动,学生们可以相互合作,形成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最后,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年轻人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而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体验社会劳动,领悟生活中的点滴,激发其对社会的认识与感悟,从而培养其有责任感和情感连结的志向和担当。
总之,劳动教育是教育的起点,是凿壁入里的基础。
我们应该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应该在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发扬和引导。
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劳动体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职业素养,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融入社会。
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和素质,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劳动教育:重回教育的起点
劳动教育:重回教育的起点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知识,培养他们具备自主劳动能力和创造力,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生存需要的素质教育。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坚韧和毅力,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之一。
然而在当今社会,“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逐渐被忽视甚至淡化了。
本文将从学校课程的设置、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以及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等多个方面探讨如何重回劳动教育的起点。
一、学校课程设置:为学生奠定劳动基础在当今的学校课程设置中,以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趋势日益明显,各种应试辅导班、应试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教师也更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技巧。
如此一来,学生缺乏真正的劳动教育,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只能生憋在书本中,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为了重回劳动教育的起点,学校应当重新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一些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也能接触到实际生活,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可以在选修课、兴趣班等方面增加一些适合学生年龄段的劳动实践项目,如手工制作、食品加工等,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获得乐趣,培养他们的劳动热情。
二、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然而当前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培养并不够充分,导致了毕业生技能缺乏和就业难的问题。
学校应当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让他们可以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将生产一线的工人或技师请进校园,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指导。
学校应当增加一些开设有关专业技能的课程,如汽车维修、木工制作、厨师培训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
学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技能比赛和实习锻炼,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借鉴企业的管理经验,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之路的起点与终点教师演讲稿
教育之路的起点与终点教师演讲稿我站在这里,心中充满了对教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憧憬。
教育,这个伟大的词汇,它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塑造着国家的未来。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教育之路的起点与终点的思考。
教育的起点,是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记得我第一次走进教室,看到那些好奇的眼睛,我知道,这是一份神圣的使命。
每个孩子都像一张白纸,等待着被绘上色彩。
我们作为教师,就是那个用笔在他们生命中勾勒的人。
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他们发现自我,培养他们的品格和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无数孩子的成长。
有的孩子从胆怯变得自信,有的孩子从困惑变得明晰,有的孩子从失败走向成功。
每一个变化,都是我们教育的成果,也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然而,教育的终点,并不是孩子们走出校门的那一刻。
真正的教育,是伴随着他们一生的成长。
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要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能照亮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有一位我的学生,名叫杰克。
他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总是惹麻烦。
但是,我看到了他的潜力,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引导他,帮助他。
渐渐地,他开始变得专注,开始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最终,他考上了一所好大学,现在是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杰克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我们教师的使命,我们要帮助每一个孩子实现他们的梦想。
但是,教育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我们也会遇到困难和挑战,比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处理学生之间的差异,如何平衡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创新。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我们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
我们要用爱心和智慧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路。
在这里,我要感谢所有支持我的同事们,是你们的辛勤工作,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得以延续。
我也要感谢我的学生们,是你们的成长,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超越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生命得以增值。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对教育 的影响,尽可能去开展丰富多彩的 实践活动。
教育是一个个充满智慧的细节,我们 更需要有足够多的智慧,让所谓的情 感和思想化作每一天的教育行动。
(三)超越教师
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习 的主人。
{ → 葡萄沟
轻松的平台 自然的状态 真切的感受
葡萄沟是 一个好地 方
{ 超越教材 超越课堂 超越教师
等同于
{ 超越习惯 超越传统 超 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
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 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 心灵就是粗糙的;
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 内心就会是苦涩的;
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 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
三个超越: (一)超越教材 (二)超越课堂 (三)超越教师
(一)超越教材
扩大孩子篇章的阅读,根据他们 的年龄特点,推荐适合的书籍。
“三个一”质量目标
一手好字, 一副好口才, 一篇好文章。
让我们每天问问自 己:今天,我读书了 吗?让我们共同营造 一个属于我们的“书 香校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