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1抗微生物药 终极笔记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药理学教材重点笔记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
-绪言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理学、药物、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的概念。熟悉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2.了解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3.药效动力学(药效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
4.药代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1)阐明药物作用机制;
(2)提高药物疗效;
(3)研究开发新药;
(4)发现药物新用途;
(5)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1.药物学阶段中国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为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药理学的发展
德国化学家 F.W. Serturner(1783-1841)分离吗啡;后来相继发现士的(1819),咖啡因(1819),奎宁(1820),阿托品(1831);德国微生物学家P. Ehrlich(1906)发现新胂凡纳明;德国R. Buchhneim(1820-1879)建立第一个药理学试验室;J N. Langley(1905)提出受体学说;20世纪药理学新领域及新药的发现:抗生素、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镇痛药、基因药等。我国药理学家在麻黄碱、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及青蒿素的研究方面做了重要贡献。
3.药理学从实验药理学到器官药理学,进一步发展到分子药理学;并出现了许多药理学分支如临床药理学、生化药理学、分子药理学、免疫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神经药理学、遗传药理学、化学治疗学等。
药理学重点笔记
药理学重点笔记
1. 药理学的定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2. 药物分类
- 根据药物来源: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半合成药物
- 根据药效:镇痛药、抗生素、抗癌药等
- 根据作用部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等
3. 药物的作用机制
- 靶点理论:药物与靶点结合,改变靶点的功能
- 受体理论: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生物效应
- 酶学理论:药物与酶结合,抑制或促进酶的活性
4.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 吸收:药物经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进入机体
- 分布:药物在机体内的扩散和分布过程
- 代谢:药物在机体内被代谢转化成其他物质
- 排泄:药物从机体内被排出体外
5. 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
- 遗传因素
- 年龄因素
- 性别因素
- 疾病状态
- 药物相互作用
6.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 剂量-效应曲线:剂量增加,效应随之增加,达到饱和后效应不继续增加
- 景气质量:药物效应与剂量之比例关系
以上为药理学重点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学科,因此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分类和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等方面。以下是一份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仅供参考:
一、药理学总论
1.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干扰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而产生作用。
2.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可将药物分为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等。
3.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 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和效应,包括药物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二、药物分论
1. 抗感染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等。抗生素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合成抗菌药主要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2. 抗肿瘤药物:主要包括烷化剂、抗代谢类、抗肿瘤抗生素类等。烷化剂主要包括环磷酰胺、氮芥等,抗代谢类主要包括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抗肿瘤抗生素类主要包括丝裂霉素、阿霉素等。
3. 心血管药物:主要包括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抗心律失常药等。抗高血压药主要包括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抗心绞痛药主要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等,抗心律失常药主要包括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4. 神经系统药物:主要包括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镇静催眠药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等,抗癫痫药主要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抗抑郁药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执业药师考试-药理学《抗微生物药概论》详细复习讲义
第五章抗微生物药概论
概述
分为两部分:
1.抗菌药(总论+各论,先各论后总论)
一、抗微生物药常用术
1.抗菌谱: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
①窄谱抗菌药(窄谱):仅作用于单个菌种或某些菌属。如异烟肼——仅对结核杆菌有效(专情)。
②广谱抗菌药(广谱):抗菌谱广泛。如第三代及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
2.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受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3.化疗指数:
半数致死量(LD
50)/半数有效量(ED
50
)。
Q:越大越安全?还是越小越安全?
A:
越大——疗效越好,毒性越小;
但并非绝对。如青霉素——化疗指数高,但可致过敏性休克。
4.抗菌后效应(PAE):
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
PAE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
二、抗微生物药的主要作用机制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素、杆菌肽。
β-内酰胺类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使转肽酶活性降低,抑制转肽作用,使粘肽不能合成,造成细胞壁缺失,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二)影响细胞膜功能
多黏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重麦角固醇相结合,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真菌的生命力下降甚至死亡。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
包括:起始、肽链延长和终止3个阶段。
1.起始阶段:
mRNA+30S亚基);
②70S起动前复合体的形成(30S亚基+50S亚基);
药理学学习笔记
药理学学习笔记
药理学重点总结
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的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为目的。
2、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3、临床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4、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5、我国临床试验分四期:
⑴Ⅰ期临床试验
⑵II期临床试验
⑶Ⅲ期临床试验
⑷Ⅳ期临床试验
6、临床药动学:即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物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即ADME四个基本过程。代谢和排泄都是药物在体内逐渐消失的过程,统称为消除。
7、吸收:药物自给药部位(经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药物作用的快慢与其吸收速度相关
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代谢:即生物转化、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除体外的过程。
8、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⑴药物方面: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剂型(药物颗粒径大小、赋形剂种类)、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理学1--抗微生物药终极笔记
药理学上按其兴奋时释放递质的不同,将传出神经分为两大类:
1.胆碱能神经:当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当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神经)。
两类神经释放的递质作用于心脏、血管、内脏、骨骼肌等脏器相应受体
乙酰胆碱使我们变得如此淡定:M样作用(心血献平童)
1.心平气和——心率慢;
2.血压不高——血管扩张;
3.口水较多(不爱上火)——腺
体分泌旺盛;4.大便通畅—胃肠平滑肌收缩;5.眼神温和——缩瞳。
容易近视(看书太多了)——睫状肌收缩;小便通畅——逼尿肌收缩,而外括约肌松
弛。N样作用: 骨骼肌收缩(肌肉男,N——牛!)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药新斯的明
【药动学特点】1.口服吸收少,口服所需剂量明显大于注射剂量;2.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不影响中枢;3.滴眼时渗透作
用较小——对眼睛无作用。
【临床应用】(1)重症肌无力或眼睑下垂:骨骼肌呈进行性收缩无力——N。(2)肌松
药解毒——筒箭毒碱的中毒解救——N。(3)手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M。(4)阵发
性室上性心动过速——M。
【不良反应】过量时——体内累积过多—恶心、呕吐、出汗、心动过缓(M);肌肉震
颤或肌麻痹(N)。过量时可引起“胆碱能危象”,甚至导致病人呼吸衰竭而死亡。
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尿路梗塞以及机械性肠梗阻、腹膜炎、肠坏死及炎症引起的肠功能障碍。相关药——毒扁豆碱【药理作用特点】类似于新斯的明,易通过血脑屏障——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点眼具有缩瞳、降低眼压、调节痉挛作用(导致近视)。局部应用治疗青光眼。也可用于阿托品中毒的解救。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
一、名词解释:
1 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 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 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 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 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 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 半数致死量(LD 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 安全范围:有人用1 %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 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
10 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12. 首过效应: 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 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最新初级药师考试复习笔记——药理学--抗微生物药
精品文档
药理学 抗微生物药
一、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概念
化学治疗: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恶性肿瘤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它们所引起的疾病。 抗菌谱: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病源微生物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 :抑菌剂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杀菌剂能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抗生素后效应PAE :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但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 2.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等 影响细胞膜通透性:多黏菌素、两性霉素B 等
抑制蛋白质合成: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红霉素、氯霉素 抑制核酸代谢:利福平、喹诺酮 影响叶酸代谢:磺胺类、甲氧苄啶 3.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药物不能达到其靶位
细菌所产生的酶使药物失活,如β-内酰胺酶 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代谢拮抗物形成增多 4.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肝功能减退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产生途径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精品文档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大一药理学知识点笔记整理
大一药理学知识点笔记整理
一、药理学概述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药物的起源、性质、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二、药物分类
1.化学药物: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有机化合物药物和无机化合物药物。
2.生物制品:生物制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和生物制造药物。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
1.激动剂:通过刺激受体或增加特定细胞内信号的产生,起到刺激作用。
2.阻断剂:通过阻断受体或特定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抑制生理功能的发挥。
四、药物的吸收与分布
1.吸收:药物通过口服、皮肤吸收、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体内。
2.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血液供应、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
五、药物代谢与排泄
1.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大部分
在肝脏或其他组织中代谢。
2.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肠道、肺等途径排出体外。
六、药物的剂量与给药途径
1.剂量:药物的剂量通常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以及药物的相
对治疗指数来确定。
2.给药途径:药物的给药途径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需要选择,如口服、注射、贴皮等。
七、常用药物的作用与应用
1.抗生素:用于抗菌感染的药物。
2.镇痛药:用于缓解疼痛的药物。
3.抗焦虑药:用于缓解焦虑情绪的药物。
4.抗抑郁药:用于治疗抑郁症状的药物。
八、药物的副作用与禁忌症
1.副作用: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2.禁忌症:某些特定情况下禁止使用某些药物。
九、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一种药物对另一种药物的药效、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
十、个体差异与遗传药理学
大一药理学知识点笔记大全
大一药理学知识点笔记大全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是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大一药理学知识点的笔记汇总,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1. 药物分类
1.1 化学药物
- 有机化合物药物
- 无机化合物药物
1.2 生物制品药物
- 激素类药物
- 抗生素类药物
- 疫苗类药物
1.3 中草药
2.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了解药代动力学有助于合理使用药物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3. 药物的药理作用
药物的药理作用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的靶点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的效应。了解药理作用对于正确使用药物和理解药物的治疗机制很重要。
4. 药物治疗与不良反应
4.1 药物治疗原则
- 安全性
- 有效性
- 经济性
4.2 药物的不良反应
- 药物过敏反应
- 药物副作用
- 药物相互作用
5. 常见药物的使用与注意事项
5.1 镇痛药
5.2 抗生素
5.3 利尿药
5.4 心血管药物
5.5 糖尿病治疗药物
5.6 抗癌药物
5.7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6. 中草药的药理作用与使用
中草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在药理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了解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和使用方法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
草药的治疗效果。
7. 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
在不同的疾病和病情下,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也会有相应的
差异。了解药物的临床应用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临床思维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大一药理学知识点的笔记汇总,希望能够对同学们在学
习药理学过程中有所帮助。在学习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各种药物的学习和使用方法的了解,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果,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
大一药理学知识点笔记总结
大一药理学知识点笔记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以及其用途和安全性的学科,是医学和药学专业的基础科学之一。下面是我在大一学习药理学课程中总结的知识要点。
一、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1. 药物的分类
药物可分为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两大类。化学药物是指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的化合物,如抗生素和抗癌药物等;生物药物是以生物材料为基础制成的药物,如蛋白质药物和基因治疗药物等。
2.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通过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从而发挥药理效果。常见的药物作用机制包括受体结合、酶抑制、细胞膜功能调节等。
二、药物代谢与排泄
1. 药物代谢
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转化,转化为能够被排泄的化合物。主要
代谢方式包括肝脏代谢和肾脏代谢。肝脏代谢包括相位Ⅰ反应
(氧化、还原、水解等)和相位Ⅱ反应(硫酸化、葡糖醛酸化等)。
2. 药物排泄
药物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肺、乳腺和胆汁等途径完成。其中,肾脏是最主要的排泄途径,药物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
分泌、重吸收等过程从尿液中排除。
三、药物刺激与毒性反应
1. 药物刺激反应
一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刺激反应。局部刺
激反应包括皮肤红肿、瘙痒等;全身刺激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
热等。药物刺激反应与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个体差异等因素
相关。
2. 药物毒性反应
药物在高剂量或长期使用时,可能导致毒性反应。常见的药物毒性反应包括肝毒性、肾毒性、心脏毒性等。合理用药和监测患者的生化指标等是预防药物毒性反应的重要手段。
四、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个或多个药物在体内同时使用时,相互影响药物的药效、药代动力学或药物毒性的过程。药物相互作用可发生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各个环节。临床上,应特别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的不良效应。
药理学笔记总结
药理学笔记总结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作用机制及其药效、药动学、毒理学等方面的学科。药理学笔记是学生们学习药理学课程时常用的学习工具。笔记的好坏对于后续的复习和考试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本文将对药理学笔记总结进行分析和探讨。
1. 笔记的规划
药理学是一个分支学科,其知识内容比较多,几乎每个章节都会有很多的知识点。要想写好药理学笔记,首先要考虑笔记的规划。将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方便后续的学习和复习。
2. 笔记的简洁性
每个学科有其特定的术语和专业语言,药理学亦如此。为了让笔记更简洁易懂,可以将一些专业术语进行缩写或简称,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也可以进行标注或画图。这样能够帮助大家学习和掌握知识,降低复习难度。
3. 笔记的逻辑性
笔记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这是笔记的核心。学习药理学需要了解药物治疗的基本原理,掌握一定的药理知识体系,特别是对于同一类药物的记法、作用、用药等内容,要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总结,以便学习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 笔记的实用性
药理学笔记需要考虑其实用性、应用性和推广性。在笔记中,可以特别关注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点,分析其原理和作用机制,并且给出一些临床应用的实例,或者提供一些实用的临床操作技巧。
总之,药理学笔记是学生们掌握药理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它必须简洁明了、条理清晰、逻辑连贯、实际有用。同时,笔记还需要和药理学的考试内容相呼应,给出重点考点的思路和技巧,助力同学们的复习备考。
药理学笔记
药理学笔记
1. 引言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代谢和排泄的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通过深入了解药物的药理学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治疗机制,合理应用药物,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从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不良反应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2. 药物分类
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药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常见的药物分类包括:
2.1. 抗生素
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灭细菌生长的药物。根据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2.2. 心血管药物
心血管药物是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根据其药理学特性,可以将其分为抗高血压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抗血栓药物等。
2.3. 止痛药物
止痛药物是用于缓解疼痛症状的药物。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将其分为非甾体抗炎药、麻醉药等。
…
3. 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药物产生药效的生物学基础。药物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对生物体内的靶点进行作用,从而影响生物体的生理和代谢过程。
3.1. 受体介导的作用机制
许多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受体结合来发挥药理学作用。这些受体可以是细胞膜上的G蛋白耦联受体、离子通道、酶等。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可以激活或抑制受体的功能,从而引起特定的药理效应。
3.2. 酶介导的作用机制
某些药物可以通过干扰生物体内的关键酶的催化活性来发挥药理学作用。这些药物可以抑制酶的作用,阻断代谢途径,或增强酶的活性,促进代谢途径。
…
4.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命运,从而确定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和使用频率。
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药理学——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药理学——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第七篇化学治疗药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它合成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其它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与多粘菌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抗结核病药和抗麻风病药
抗疟药
抗阿米巴病药及抗滴虫病药
抗血吸虫和抗丝虫病药
抗肠道蠕虫病药
抗肿瘤药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化疗)——是指针对所有病原体的药物治疗,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
一、抗微生物药的常用术语
1.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包括广谱抗菌药和窄谱抗菌药。
2.抑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能力的抗菌药物。
3.杀菌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且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4.化疗指数(CI)
化疗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指标——化疗指数高表明药物的毒性低、疗效高,使用药物安全度大。
化疗指数=LD50/ ED50或 LD5/ ED95
注意:化疗指数高者并不是绝对安全,如青霉素几乎无毒性,但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5.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
评价抗菌活性的指标:
——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6.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抗菌药物分类
抗生素
β–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多肽类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其他…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
磺胺类
四、细菌耐药性(抗药性)
——系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一)细菌耐药性种类
1.固有耐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上按其兴奋时释放递质的不同,将传出神经分为两大类:
1.胆碱能神经:当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当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神经)。
两类神经释放的递质作用于心脏、血管、内脏、骨骼肌等脏器相应受体
乙酰胆碱使我们变得如此淡定:M样作用(心血献平童)
1.心平气和——心率慢;
2.血压不高——血管扩张;
3.口水较多(不爱上火)——腺
体分泌旺盛;4.大便通畅—胃肠平滑肌收缩;5.眼神温和——缩瞳。
容易近视(看书太多了)——睫状肌收缩;小便通畅——逼尿肌收缩,而外括约肌松
弛。N样作用: 骨骼肌收缩(肌肉男,N——牛!)
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药----新斯的明
【药动学特点】1.口服吸收少,口服所需剂量明显大于注射剂量;2.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不影响中枢;3.滴眼时渗透作
用较小——对眼睛无作用。
【临床应用】(1)重症肌无力或眼睑下垂:骨骼肌呈进行性收缩无力——N。(2)肌松
药解毒——筒箭毒碱的中毒解救——N。(3)手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M。(4)阵发
性室上性心动过速——M。
【不良反应】过量时——体内ACh累积过多—恶心、呕吐、出汗、心动过缓(M);肌
肉震颤或肌麻痹(N)。过量时可引起“胆碱能危象”,甚至导致病人呼吸衰竭而死亡。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尿路梗塞以及机械性肠梗阻、腹膜炎、肠坏死及炎症引起的肠功能障碍。
相关药——毒扁豆碱【药理作用特点】类似于新斯的明,易通过血脑屏障——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点眼具有缩瞳、降低眼压、调节痉挛作用(导致近视)。局部应用治疗青光眼。也可用于阿托品中毒的解救。
难逆性胆碱酯酶抑制药——有机磷酸酯类----农药
【症状】(1)M样①心动过缓、血压下降;②腺体:分泌增加——流涎,出汗,严重者大汗淋漓。
③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膀胱逼尿肌兴奋——大小便失禁;
④眼睛:瞳孔缩小(针尖样),视力模糊,眼睛疼痛;⑤呼吸系统: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严重时肺水肿。(2)N样:激动N2受体,肌肉震颤,抽搐。
(3)CNS症状:先兴奋后抑制。可出现不安、震颤、谵妄、昏迷等,因中枢抑制可导致血压下降,呼吸停止。
死亡原因——呼吸中枢麻痹引起呼吸停止;呼吸道阻塞引起窒息、呼吸肌麻痹、肺水肿。
【防治】1.脱离中毒环境,清洗体表或胃内有机磷。2.胆碱酯酶复活剂+阿托品。
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药动学特点】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大剂量应用时,对中枢症状也有效。
【用途】1.疗效好:内吸磷、对硫磷。2.较差:敌百虫、敌敌畏。3.无效:乐果。
对N样症状消除效果好(能迅速制止肌束颤动),而对M样中毒症状较差;需和阿托品合用。
M胆碱受体阻断药 ---阿托品
【药理作用】1.松弛内脏平滑肌在平滑肌处于过度活动或痉挛状态时,松弛作用更明显。
从强到弱依次为:胃肠道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输尿管,胆管、支气管及子宫平滑肌。
2.抑制腺体分泌对汗腺和唾液腺分泌抑制作用强,对呼吸道腺体作用也较强。
3.对眼的作用——扩瞳、升高眼压、调节麻痹(导致远视)
4.心血管系统(1)兴奋心脏:阻断窦房结M受体,使心率加速。(2)加快房室传导。(3)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意外!脸部血管扩张,引起颜面潮红。
5.中枢神经系统大剂量——兴奋CNS,引起呼吸中枢和大脑兴奋,出现烦躁不安、多言、谵妄。
中毒剂量——幻觉、定向障碍、运动兴奋以至惊厥,严重中毒由兴奋转入抑制,出现昏迷和延髓麻痹。
【临床应用】 1.解除平滑肌痉挛—用于各种内脏绞痛①胃肠道绞痛。②遗尿症(松弛逼尿肌,收缩括约肌)。
2.解救有机磷中毒——解除M样中毒症状。剂量要达到阿托品化——表现为瞳孔扩大、颜面潮红、腺体分泌减少、口干、心率加快、轻度躁动不安。中度和重度中毒病例,应同时使用胆碱酯酶复活剂。
3.抗休克——解除血管痉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障碍,降低血管阻力,提高心脏功能。
适用于:暴发性流脑、中毒性肺炎和中毒性痢疾——感染中毒性休克。
4.抑制腺体分泌①流涎症;②严重盗汗——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即止。多见于结核、佝偻病;
5.眼科应用(1)虹膜睫状体炎:滴眼有利于炎症消退,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2)眼底检查,验光(扩瞳)
6.缓慢型心律失常用于窦房阻滞、房室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也用于室性异位节律。
【不良反应】1.一般反应:口干,心率加快,心悸,视力模糊,皮肤干燥,小便困难。炎热天气,容易中暑(汗腺)
2.中毒反应:除上述外周症状加重外,中枢兴奋现象严重,出现呼吸加快加深,烦躁不安,谵妄,幻觉及惊厥等。
严重中毒:中枢神经由兴奋转入抑制——昏迷,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阿托品中毒的解救——对症处理:① 镇静药或抗惊厥药——对抗中枢兴奋症状。② 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或毒扁豆碱——对抗其外周作用,毒扁豆碱还能透过血脑屏障对抗其中枢症状。③ 呼吸抑制—人工呼吸和吸氧。④体温过高—物理降温处理。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青光眼——眼压更高了;前列腺肥大——使尿道括约肌收缩而加重排尿困难)常用的阿托品合成代用品
①后马托品、托吡卡胺、尤卡托品和环喷托酯(名字中含“托、品”)扩瞳,用于眼科检查
②丙胺太林--对胃肠道平滑肌解痉作用较强,并能减少胃酸分泌。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及妊娠呕吐。
③贝那替秦---用于肠蠕动亢进及膀胱刺激征,同时也可以用于有焦虑症状的溃疡患者。
④哌仑西平、替仑西平---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强。用于消化道溃疡。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概略图
1.去甲肾上腺素、伪麻黄碱α
2.异丙肾上腺素β
3.肾上腺素α+β
4.多巴胺α+β+DA
(一)去甲肾上腺素【药理作用】——激动α1和α2受体,对β1受体作用较弱,对β2受体几无作用。
1.收缩血管:激动α1受体。全身小血管强烈收缩,以皮肤粘膜血管收缩最明显,其次是肾血管,对冠状血管作用不明显(β2几无作用)。
2.兴奋心脏:激动β1受体(较弱)。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增多,但较弱。血压升高而反射性使心率减慢(不是“三正”!)。
3.升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激动α1——外周血管收缩——舒张压升高!
激动β1——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增加-收缩压升高!
【临床应用】1.休克。不足之处——强烈缩血管,使脏器微循环血流灌注不足(尤其是肾脏)——在抗休克的治疗中已不占重要地位。2.上消化道出血:NA适当稀释后口服,使食道及胃黏膜血管收缩——局部止血。
(二)伪麻黄碱【药理作用特点】刺激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影响上呼吸道血管。(收缩鼻粘膜血管)【临床应用】治疗鼻塞、流涕、鼻瘙痒等。在很多治疗感冒复方制剂中均含有伪麻黄碱:白加黑、日夜百服宁(三)异丙肾上腺素【药理作用】——β激动。对α基本无作用。1.兴奋心脏——“三正”。激动β1受体,表现正性肌力、正性频率、正性传导。2.扩张血管激动β2受体——扩张骨骼肌血管和冠状血管。
3.影响血压①小剂量:
②大剂量:激动β2为主——静脉强烈扩张——血压下降,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降低。
4.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解除支气管痉挛(β2),也能抑制组胺和炎症介质释放。但不能收缩支气管黏膜血管(无α1作用)。(区别于肾上腺素)
5.其他促进糖原和脂肪分解,使血糖和血中游离脂肪酸升高,组织耗氧量增加。
【临床应用】1.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2.房室传导阻滞3.心脏骤停4.中毒性休克,但已少用
【不良反应】心悸、头晕、皮肤潮红。
(四)肾上腺素(AD)
【药理作用】激动α和β受体。1.兴奋心脏:激动心脏β1——心肌收缩
力加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三正)——强效心脏兴奋药。不利:增加心肌耗
氧量,大剂量可引起心律失常,出现早搏甚至室颤。
2.舒缩血管注意不是“收缩血管”①激动α1受体:皮肤粘膜、内脏血管收
缩。②激动β2受体:骨骼肌、冠状血管明显扩张。3.影响血压——不是简单的
升高血压!①治疗量——β占优势——兴奋心脏——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或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