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国力理论的演变与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学习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搞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解放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问题而形成的智慧结晶。
学习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背景和条件(1)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历史条件第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等。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百元增加到现在的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中国大踏步赶超时代潮流,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小。
尽管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在全球来看仍然是较高增速。
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面临一些困难和阻力。
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主动适应把握发展规律,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就一定能实现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进一步增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下的中国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下的中国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良好地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到中国的实际国情当中。
这一实际行动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提出。
正是因为这一壮举,让中国一步一步地从落后到慢慢强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下,中国的发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中华民族的发展就开始了新的时代。
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确定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科学发展观。
让我们来细数中国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的一段发展史,最终共产党确定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思想路线,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实际领导地位,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
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高中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5.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6.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 表 现 : 2.影响:
知识扩展:家国未来
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 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知识拓展: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7年世界银行在其 报告《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中首 次提出的概念。是指许多国家在成为中等收入 国家之后,将会进入经济停滞期,出现贫富悬 殊、环境恶化、社会动荡等现象,最终长期徘 徊在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之外。
意义:
①为6实.国现防两和个军一队百改年革的取宏得伟历目史标性奠突定破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为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争取主动提供了充分的话语权
③为国际秩序稳定及全球性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方案
1.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
2.众多领域的基础设施走在世界前列
3.高新科技的自主研发和制造 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表 现 :
中国的回答: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 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 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 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2014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 表对话会时的致辞
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018年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写入宪法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 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关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
从的军事理论看中国的军事指导思想演变
从的军事理论看中国的军事指导思想演变军事理论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指明了军队的方向,更为国家的安全提供了战略指导。
中国的军事指导思想在不同时期经历了演变,深受传统文化和时代变迁的影响。
本文将从军事理论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军事指导思想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战争思想与指导原则中国古代的战争理论与指导原则主要体现在《孙子兵法》和《六韬》等经典中。
《孙子兵法》以其独特的思想和精辟的战略原则成为中国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以战止战”,即通过战争来维护和保障国家的利益,但同时又强调通过战争来终结战争本身。
这一原则体现了古代中国军事指导思想中的实用性与务实性。
古代中国军事指导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以奇胜正”。
这一原则强调利用战争中的奇特、变异的因素来对抗敌人,以此获取战争胜利的机会。
这个思想在后来的军事演变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近代中国的军事思想与指导原则近代中国面临着殖民侵略和外国侵略的威胁,迫切需要更新与时俱进的军事指导思想。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的军事思想开始受到西方军事理论的影响。
以近代化建设为目标,中国开始积极学习西方的军事思想和经验,试图寻找适合自己的军事发展模式。
此时,中国军事指导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后发制人”的原则。
这意味着中国军队在面对技术和装备上的劣势时,通过巧妙运用自身优势和战术上的变化,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击败敌人。
这一原则在中国军事思想中的演变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军事思想中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以人为本”。
意味着人才的培养和运用是实现军事目标的关键。
中国军队注重培养军事人才,注重军事科学研究,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军事人员的战斗力。
这一思想在中国的军事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现代中国的军事思想与指导原则中国军事指导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持续演变,并受到新技术和新威胁的影响。
当前,中国的军事指导思想及其原则依然保持着对技术创新和现代化建设的关注。
中考历史 1.专题八 中外历史上的思想演变与中国近代进步思潮
五四 运动
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前 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 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思想 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适应中国国情的、 科学的指导思想。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 大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现 真理标 1978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 代 准问题 的严重束缚,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 大讨论 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线索三 中外思想文化的关系
(1)对亚洲的影响:唐朝经济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形 成唐文化圈,对邻国影响深远,如日本大化改新;以“四大 中国古代 发明”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外传对世界影响深远。 思想文化 (2)对欧洲的影响:从17世纪开始,中国古代文化,如儒家 对世界的 经典《论语》《大学》等,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 影响 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利用中国古代文化的某些观点抨击教会神 学和反对封建统治。
专题八
中外历史上的思想 演变与中国近代
进步思潮史上的思想演变与近代进步思想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促进了思想觉醒。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
百家 争鸣
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 批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相互 切磋辩驳,又相互影响、相互激荡,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
(1)维新变法思潮: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中国为救亡 图存,开始学习和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维新变法思潮在中国 世界先进 广泛传播,促进了西学的传播和人们的觉醒。 思想对中 (2)民主与科学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引进西方“民主”与 国的影响 “科学”思想,使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 了思想文化层面,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推动了中国自然
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主要是指经济实力,同时还包括科学技术、精神文明、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实力,它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难以测定和衡量,始终是一个变数,但在经济实力作通常是由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文化实力等方面组成的综合体系。
中国文软实力就是变量或乘数,其对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化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对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具有巨大凝聚力和激励作用,就在于它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在于它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利于提高全民素质文化软实力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推动我国硬实力增强的重要力量。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为中国硬实力的提高提供精神动力和行为规范,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凝聚力、向心力,极大地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
同时,文化还为中国硬实力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持在文化冲突和文化竞争频仍的国际大背景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试图向中国输出其价值观、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及其他文化因素,特别是国外的一些文化产品如影视、动漫、软件、书籍等借助于WIT)规则,通过各种途径纷纷涌入国内,严重冲击中国民族文化工业,威胁中国文化安全。
只有大力加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努力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才能建立有效的文化防御机制,防止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入侵,才能构筑中国文化安全体系,保证中国文化主权不被侵犯,从而保证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20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上映。
时隔15年,《泰坦尼克号》以3D的新姿态袭来,再度引发热潮。
这让人不得不想到3D电影的开山之作,同样由卡梅隆导演的3D巨作——《阿凡达》。
《阿凡达》于2010年1月4日登陆中国大陆,随即便在中华大地掀起一股“阿凡达热”。
《阿凡达》的周票房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6月,《阿凡达》在中国内地票房突破1428840000元,成为中国内地票房最高的影片,而且与第二名差距巨大。
《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一、什么是综合国力及文化软实力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依靠其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是影响政治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前提,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有力杠杆,在综合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实力的建设。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要推动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
二、文化软实力对综合国力的重要性1、文化软实力首先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它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在一种文化的氛围当中,形成伟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更为震撼人心的是它令其他的民族也向往也撼动也景仰。
因此,各种肤色的人画着中国的脸谱,穿着鲜艳的中国戏服咿咿呀呀有板有眼地唱起了我们的国粹--京剧;许多来自五大洲的人们到"孔圣人"像前磕头作揖,甚至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肯尼亚等很多国家都建起了"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汉话,比起国人当年的学高潮是有过之无不及,"汉文化"热在全世界方兴未艾;少林武术、太极拳等中国功夫也风靡全球。
2、文化软实力是生产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领域的一个重要产业,体现为强大的生产力。
3、文化通过为经济提供人才、技术、创意、创新的支撑,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人口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综合国力提升
人口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综合国力提升在当今世界,国家的综合实力往往被人口规模所左右。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要实现现代化需要依靠高质量的人口发展。
通过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才能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首先,人口高质量发展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人口的增长,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而人口高质量发展数量的提升则可以通过提高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其次,人口高质量发展能够促进科技创新。
现代化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人口因素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可加强创新的动力和可持续性。
人口高质量发展可以提升人口素质和维持相对高的人口数量,使科技创新的生产要素得到保障,进一步助力国家科技实力的崛起。
再者,人口高质量发展可以推动社会文化进步。
社会发展不仅仅在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也在于文化品质的提升。
人口高质量发展可提高公民素质,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念,培育出人文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和精神动力。
总之,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必须倡导的一种发展模式。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断代,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打造具有高度竞争优势、支撑现代化经济的人口高地,同时要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发力。
经过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将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强国梦想,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除了上述提到的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的好处,人口高质量发展还有其他重要的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
首先是改善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
尽管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但由于劳动者素质低下,从事机器化、自动化等高技术工作的人员较少,劳动力市场上供需矛盾还是较为明显。
通过实施人口高质量发展政策,提高劳动者的基础素质、技术水平和适应能力,就可以改善这种矛盾。
这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整体生产力,减少技能缺口,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生产效率。
其次是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历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历程中的思想利器:辩证唯物主义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凝结着人类社会发展以来的思想智慧精华,它与时俱进,不断继承人类文明成果并创新注入时代精华,是人类社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利器。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的年代;而同时期的中国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被惊醒开始,便走上了艰难曲折的探索道路,始终缺乏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没有正确的思想武器和奋斗方向,拿不出一个系统性纲领性的科学思想指导体系,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尚都实现不了,更谈不上实现小康社会了。
1917年,俄国十年革命的枪声,让中国看到了希望,从此坚定了理想信念,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序幕,从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以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
一、1648年,英国进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催生出一个新的阶级,即无产阶级,随着新兴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及日益深重的压榨剥削,无产阶级迫切需要自己的思想体系与之抗争。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厚重的文明积淀;它以实现无产阶级解放为根本方向,继承了前人的文明成果并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
第一次工业化革命,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生产力的提高使物质财富迅速积累,而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进展缓慢,阶级社会中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形势日益严峻。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运动,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又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现实需求,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的商品经济活动中创造性的发现了剩余价值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丑恶本质。
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得到了一个质的转变与飞跃,以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时代科学成果相继诞生,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由分门别类到系统分析,逐步形成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性联系的思想体系;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创新,摒弃了唯心主义思想,创造性的提出了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关系范文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近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答: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答:内容: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1.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一以贯之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中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精神。
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路线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使党的思想路线富有更加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要求和新发展。
胡锦涛同志继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2.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不断探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
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和丰富程度。
3.核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要解决的“为了谁、依靠谁、满足谁”的问题。
首先,以人为本在“为了谁”的问题上,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强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评价工作成败的标准,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其次,以人为本在“依靠谁”的问题上,强调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广大人民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谈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与前景
中国走向世界舞台谈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与前景摘要: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表现在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体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就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几乎所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的解决,都少不了中国的参与。
关键词:中国、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正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下面我主要以经济、政治、军事谈谈中国是怎样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
一、中国在经济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来看,这次会议,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跃升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新兴市场国家的典范、经济贡献率最大的国家。
这与西方发达经济体形成强烈反差。
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里库佩罗评价:“中国的改革开放是近几十年来最广受关注、最富有戏剧性、最引人入胜的经济发展过程。
她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986年7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1995年7月11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会议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这时才真正的标志着中国的经济跨上了世界的舞台。
2008年从美国开始爆发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幷不断蔓延以来,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和衰退,随后由希腊债务引发的欧债危机波及全欧洲,继续导致全球经济经一步恶化。
危机令国际政坛重新洗牌,发达国家影响力略受动摇,特别是在经济领域。
在欧债危机和美国国内问题的背景下,投资者将关注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了东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PPT课件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 党的十二大 ,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 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一科学命题。 •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 • 党的十四大,第一次使用了“ 邓小平同志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理论成果命名为“ 邓小平理论 ”。
19491978年第一代经济增长导向型发展观19791994年第二代经济发展导向型发展观1995至今第三代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发展观发展目标发展标准发展途经发展重点发展方式发展型式区域发展发展动力发展态势发展层面工业化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优先重工业外延式与粗放式积累优先均衡发展生产关系革命赶超经济四个现代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主发展为辅工业外延式与粗放式积累和消费并举非均衡发展体制改革与开放赶超经济并兼顾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发展优先国民经济与社会内涵式与集约式积累和消费并举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平发展经济社会人生态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 的时代背景。
• 政治格局多极化 • 经济全球化 •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 础。
• 取得成就——综合国力、国际地位 • 发生变化——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 • 国际竞争——加入世贸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第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以及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历史根据。 第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 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第四,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 的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 的理论基础。 第五,邓小平的人格魅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主要特征与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主要特征与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主要特征与重大意义引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独特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现代化的一般特征,还融合了中国特色的要素。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本文将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主要特征以及它对中国和世界的重大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经济发展滞后,科技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
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开始迈向现代化的道路。
然而,中国面临着很多独特的挑战和困惑,需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者认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
因此,中国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发展需求,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 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2.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相互促进的。
经济发展可以为社会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而社会进步则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社会和谐。
3. 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综合国力的提升,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等方面的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变。
4. 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中国式现代化提倡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
5. 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既强调文化自信,注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强调开放包容,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文化成果。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和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和现状
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和现状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站在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党在新时 代的强军目标,确立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制定到2027年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 目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一流 军队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引领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上阔步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和现状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我国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6年的49.7元 增长到2021年的3.51万元,绝对贫 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建成世界 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 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 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
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积极参 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出 一系列重大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 重要贡献。二、中国综合国力的现 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 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 ,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 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
谢谢观看
XXXXX
XXXXX
文化不断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和现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 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 、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 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 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 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 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和现状
作文大学生,如何充分认识中国发展是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推动力量
作文大学生,如何充分认识中国发展是世界格局演变
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反抗压迫和剥削,坚定捍卫民族独立,坚决维护民族利益。
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也很好地证明,各国如能实施符合自身实际的理念和发展政策,将带来更多成果。
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开放,经济、国防、科技等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中国实行和平共处原则,积极帮助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经济,减小贫困。
中国强力管制疫情,给国际社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中国积极推行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减少碳排放,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实行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与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
中国经济贸易是国际经济贸易重要组成,中国的国防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保障,中国的实力是遏制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中国的表现体现了世界公平正义的形象。
中国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一极,中国是世界政治文明、新型经济、科技创新等格局演变主要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概 念 与 理 论 的 发 明 权 属 于谁
严 格说来 . 国际学术 界 并无 “ 综 合 国力 ” 的提法 。门洪华 指 出 : “ 综 合 国力 是 中 国特有 的 一个 概 念。 ”l 1 l 然 而 .这并不 意味着综 合 国力 概念和理论 就是 中 国学者 独立创 造或发 明的 ,而只能说 明在这 一问
英文 “ 硬译 ” 。 通 过 系 统 考 察 西 方 关 于 这 一 问 题 的 学 术 发 展 史 和 中 国学 界 的 相 关 引 介 与 发 展 之 后 ,我 们
不难发 现 ,这一新 概念 的命名是误 读 和创 新 的结合 ,是一 种理论 的变异 。当然 ,这种 变异 总 的说来 并 没
『 关键 词1综合 国力 权 力 理 论 源 头 体 系差 异
[ 中图分类号]D 0 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0 — 7 3 2 6( 2 0 1 3 )0 6 — 0 0 2 1 — 0 8
综合 国力 问题早 已成 为 中国理论界 的一个热 点 ,介入 的学科 和学 者也 愈来愈 多 。然 而 ,在 中国学术
有产生 不 良的学术 影 响 ,而是相反 。然 而 ,对这一 变异 的过程我们 还是有 必要 了解 清楚 的。
中 国人 民解 放 军 军事科 学 院 战略研 究部 黄 硕风 研究 员可 能是 中国学 术界 提 出综合 国力概 念 的第 一 人 他 自述在 2 0世 纪 8 0年 代初就 “ 致力 于综合 国力研 究 ” 。[ 2 1 他 首次 使用综 合 国力 概念 是在 1 9 8 5年 中 国科 学院举 办的 “ 美苏争 霸战 略问题 ”学术研 讨会上 提交 的 《 美 苏综合 国力对 比展 望》一 文 中。[ 3 1 1 9 8 7
点 洋泾浜 英语 ( C h i n g l i s h ) 的味 道 。 目前 ,这 一英译 已经 被英语 世界 所接受 ,但 仅仅专 指 中 国人 所说 的 “ 综 合 国力 ” ,而不是 一个 国际学 术界普 遍 流行 ( 通用 )的概念 。国际社 会 和学术 界从 来不 这样 讨论 “ 综
其 实 是 为 自己 的 理 论 体 系 增 加 权 威 性 和 某 种 学 术 合 法 性 。 由此 可 见 ,综 合 国 力 概 念 和 理 论 的 源 头 在 国外
学术界 。本文关 注的问题 是 :首先 ,国外 这一理论 源头 的影响 到底有 多大 ;其次 ,个别 中国学者 的创新 或 突破是 否足 以确定 其全球 范 围内综 合 国力 概念 和理 论 的创 建 者的身 份 ;最 后 , “ 发 明权 ”争 议 的学术 根 源和 意义是什 么。当然 ,本文最 重要 的任 务是沿着 这一思 路 系统考察 综合 国力概 念和 相关理 论形 成的
莩 ‘ 缔右 2 0 1 3 年第6 期
综合国力理论的演变与中国化
贾海 涛 唐 姗
[ 摘 要】综 合 国力 研 究 始 于 西 方 ,属 于 西 方 政 治 学 与 国 际 关 系理 论 中权 力 ( p o w e r )理 论 的 一 部 分 ; 中 国 综合 国 力 问题 的研 究是 对 西 方相 关理 论 的 发展 与 突破 。 中 国的 综 合 国力 理 论 已经 与 西方 相 关理 论 体 系分 道 扬 镳 而 自成 体 系。 这是 一 种 学术 的 自觉 和 创 新 ,但 也 存 在 一 定 的 学 术 失 范 和 对 西 方 相 关 理 论 的 承 接 不 足 , 因 而缺 乏 国 际 学术 对话 。追 根 溯 源 , 比照 差 异 ,有 助 于这 一 理 论 的 新 发 展 。
界 .真 正关心综 合 国力 概念和理 论起源及 其与 国外 学界关 系 的人 并不 多 ,大约只 有该研 究领域 的个 别先
行者含糊 其辞地 交代过 这个问题 。但这种 不太清 晰的交代 是 自相矛盾 的 :他 们一 方面承 认 中国综合 国力 的概念 和理论是有 其 国外 “ 前身 ”的 ,但 另一方 面 ,又强调 综合 国力概 念不是 外 国学者命 名 的 ,国外 也 没 有专 门的综合 国力理论 。如此 ,综合 国力 概念及 理论 的发明权 似乎非 个别 中 国学者莫 属 了。然而 ,个 别学者 自相矛盾 的态度就说 明他们 在肯定 自己的发 明权 时并 不理 直气 壮 。他 们承 认 国外 学术影 响 的 目的
作 者 简 介 贾海 涛 . 暨南 大 学 哲 学 研 究 所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唐 姗 , 暨 南 大 学 国际 关 系 学 院博 士 生 , 广 东金 融 学
院外 语 系讲 师 ( 广 东 广 州 ,5 1 0 6 3 2 ) 。 一Fra bibliotek21 —
合 国力 ” ,或 者说不讨 论这种 “ 综合 国力” ,也无 此概念或 观念 。因此 ,从这个 意义 上来说 ,“ 综 合 国力 ” 无论 是 中文 还是 其英 文对 应都 是 中 国人发 明并 “ 输 出”的 。然 而 ,事情 的另一 面是 ,中 国的 “ 综合 国 力 ”概 念 和理论又 的确是从 西方学 术界借鉴 、移植过来 的 。中国学者 所做 的只是在 概念 的译介 或表 达方 面 有所改 动 或 “ 创新” ,因此 与西 方学 界 固有 的概 念表 达 ( 这 里专指 英 文 ) 出现 了形 式 与 内涵 的差 异 , 没 法形成 准确 的对 应关 系 ,以至 于造成 了中 国的 “ 综 合 国力 ”概念 对外 “ 输 出”时还要 奉送 我们 自己的
题 上 国际学 术借 鉴 和学术 规 范 的某 种缺 失 。实 际上 ,中 国的综合 国力概 念一 直 没有 找 到准确 的外文 出
处 . 目前 对 应 的 “ 权威 ” 英文 翻译 ——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N a t i o n a l P o w e r ”竟 是 中 国人 自己的 “ 硬译 ”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