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1.2诗经2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1.先秦时期:-《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学创作集合,包括《风》、《雅》、《颂》等三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和源头。
-《楚辞》是楚国的文学作品集合,以辞章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和政治抱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被称为《论语》,内容主要是经典言论和政治思想,是中国古代镜鉴之作。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世说新语》是唐·刘义庆编纂的散文,以短篇记事形式描写魏晋时期的文化名流和事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青年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表达了对乱世的失望与对宁静农村生活的向往。
3.唐宋时期:-唐代的诗歌达到了巅峰,唐诗流派主要有初唐、中唐、晚唐三个阶段。
其中,杜甫和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深远的影响。
-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两位杰出的女才子,她们的诗歌以清新、细腻的表达著称。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巨著,描写了贾宝玉一家的兴衰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
4.宋元明清时期:-宋代诗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多样丰富,从山水田园到政治理念皆有涵盖。
-元曲是元代的戏剧形式,以《西华山》、《窦娥冤》等著名作品闻名于世。
-明代诗人杨雄和吴兆兰在女才子的传统上成为前人后辈的典范,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坠》是杨雄的代表作。
另外,为了探究中国古代文学史,还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文学流派:如唐代的豪放派、婉约派,宋代的词派,元代的辽东派等。
-诗体:主要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词等。
-诗歌创作技巧:包括押韵、对仗、象征等。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充满辉煌和变革的历史,通过对不同朝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演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知识点
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首诗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它的主要特点
是以音乐方式演唱,是古代音乐和文学艺术的结合体。
2.唐诗: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唐诗是当时最
为著名和流行的文学形式。
唐诗的特点是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运用了大
量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格。
4.元曲:元曲是元代文学史上的一种戏剧形式,包括了杂剧、散曲和
元杂剧等。
元曲的特点是结构精巧,情节曲折,语言生动。
其中最著名的
作品是《长生殿》、《窦娥冤》等。
5.四大奇书:四大奇书指《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
《三国演义》。
它们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品,通过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描绘了社会风俗和人物性格。
7.明清小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
许多杰出的小说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金瓶梅》、《红楼梦》等。
这些
小说以真实描写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为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文学运动,发生
在清代中期。
这一运动主张以唐宋以前的文学作品作为写作的模板,主张
回归古文的风格和规范,以弘扬传统文化。
9.诗词格律:中国古代诗词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这些格律要求包括了字数、平仄、韵脚等方面,对于古
代诗词的写作和鉴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诗经》2
3、《诗经》的结集和应用
关于结集的几个途径: 采诗说——《汉书 食货志 艺文志》、何 休《春秋公羊传 》宣公十五年《解詁》 献诗说——《国语 周语》
采诗说
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循于路 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
……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 失,自考正也。 班固《漢書 藝文志》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 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 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 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 濛。仓庚于飞,熠燿其羽。之子于归, 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 嘉,其旧如之何?
《豳风 东山》评价
牛运震《诗志》云: 一篇悲喜离合,都从室家男女生情。 开端“敦彼独宿,亦在车下”隐然动劳 人久旷之感;后文“妇叹于室”、“其 新孔嘉”惓惓于此,三致意焉。夫人情 所不能已,圣人弗禁。东征之士,谁无 父母?岂鲜兄弟?而夫妇情艳之私尤所 缱切。此诗曲体人情,无隐不透,直从 三军肺腑,扪摅一过,而温挚婉恻,感 激动人。
今文经(今文三家)——齐、鲁、韩
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 四家。这一说法始见于《汉书· 艺文志》。 后人称之为四家诗说。鲁诗学者是鲁人 申培,齐诗学者是齐人辕固(或叫辕固 生),韩诗学者是燕人韩婴。这三家的 传本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的, 所以称为“今文经”,或称“今文三 家”,简称“三家诗”。这三家在当时 被官方立为官学。
《诗经》的应用
便于统治者了解民情民隐,考察执 政的得失 《诗》是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语言 赋诗言志
《诗经》与礼乐文化
《诗经》是推行礼乐制度的工具书。周代 制礼作乐,礼乐兴隆。礼是典章法规,行 为准则;乐为礼服务,因礼而设,因礼而 动。周礼严密而繁缛,周乐也就复杂而精 细。《诗经》就是适应礼乐需要,经周大 师审定的合乎礼乐制度、用于礼乐制度的 乐歌汇编,是周王朝一部标准诗乐。它也 是周王朝规定的国学教科书。 参见褚斌杰《先秦文学史》第85-86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章诗经笔记整理
第二章诗经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二.“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二.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一.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形式一、中国古代文学1.1 先秦文学1.1.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
1.1.2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集,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1.2 汉代文学1.2.1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形式,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1.2.2 散文:如贾谊的《过秦论》。
1.3 唐代文学1.3.1 诗歌:唐代诗歌发展达到顶峰,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
1.3.2 传奇: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1.4 宋代文学1.4.1 词:宋代词人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1.4.2 散文: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1.5 元明清文学1.5.1 戏曲:如关汉卿的《窦娥冤》。
1.5.2 小说:如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
二、中国古代艺术形式2.1.1 人物画:如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
2.1.2 山水画:如唐代王维的《江山雪意图》。
2.1.3 花鸟画:如宋代赵伯驹的《花鸟图》。
2.2.1 楷书:如王羲之的《兰亭序》。
2.2.2 行书:如颜真卿的《多宝塔碑》。
2.2.3 草书:如张旭的《古诗四帖》。
2.3.1 佛像: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
2.3.2 石刻:如秦始皇陵兵马俑。
2.4.1 宫殿:如北京的故宫。
2.4.2 寺庙:如山西五台山的大文殊殿。
2.4.3 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
2.5.1 雅乐:如《高山流水》。
2.5.2 俗乐:如唐代的《霓裳羽衣舞》。
2.6.1 宫廷舞蹈:如《大漠孤烟直》。
2.6.2 民间舞蹈:如《草原夜色美》。
以上内容涵盖了中小学生应掌握的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形式的基本知识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解各个时期文学和艺术形式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习题及方法:1.下列哪部作品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 《诗经》B. 《楚辞》C. 《史记》D. 《资治通鉴》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了解。
《诗经》:中国文学的源泉与灵感之源
《诗经》:中国文学的源泉与灵感之源1. 引言1.1 概述中国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而《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誉为中国文学的源泉与灵感之源。
它不仅是迄今为止存世最早的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诗经》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分析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诗经》产生时期所处的历史背景,包括春秋时期社会背景和诗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接下来,将重点讨论《诗经》独特的文学特点,包括具体写景与抽象意境相结合、音乐性与语言美感融合、民间性与精神内涵相统一等方面。
然后,论述《诗经》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启示,如形成了后世各类诗歌形式和题材基础、培育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等。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诗经》对中国文学的重要性与价值,并展望其对未来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引领。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诗经》这一中国古代文化瑰宝,深入探讨其对中国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分析《诗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同时也能为未来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同时,本文也希望强调《诗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贡献,使读者能够更加认识到它在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和核心价值观念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 诗经的历史背景:2.1 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这个时期以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为特征,主要是由于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之间争霸导致的。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背景下,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社会和文化变革。
在春秋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各个诸侯国相互攻伐,以求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战国初年则更加剧烈,成为七雄争霸的时代。
这种战乱环境下的政治格局变迁促使了文化思想与文学风貌广泛多样的发展。
2.2 诗经的产生与发展:诗经是中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诗歌集合,它包括了唐代之前几百年间流传下来的305篇诗歌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名词解释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名词解释及答案《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名词解释1.《诗经》2.“六义”3.《春秋》4.“春秋三传”5.《论语》6.楚辞7.散体大赋8.抒情小赋9.汉乐府10.《史记》11.《古诗十九首》12.《孔雀东南飞》13.建安风骨14.新体诗15.骈文16.志怪小说17.游仙诗18.玄言诗19.吴歌20.西曲21.宫体诗22.初唐四杰23.上宫体24.王孟25.高岑26.新乐府运动27.唐传奇28.花间派29.温韦30.西昆体31.诗文革新运动32.XX诗派33.诚斋体34.苏辛词派35.稼轩体36.辛派词人37.永嘉四灵38.江湖派39.诸宫调40.元杂剧41.散曲42.元曲四大家43.元诗四家44.铁崖体45.话本46.南戏47.平话48.荆、X、拜、杀49.台阁体50.前七子51.后七子52.唐宋派53.公安三衰54.竟陵派55.明代传奇56.吴江派57.玉茗堂四梦58.小品59.四大奇书60.章回小说61.神韵说62.格调说63.肌理说64.性灵说65.浙西词派66.XX词派67.桐城派68.阳湖派69.南洪北孔70.诗界革命71.南社72.谴责小说《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名词解释答案1.《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
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2.“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3.《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它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4.指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为《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先秦文学1.1 概述:介绍先秦文学的背景、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2 重点内容:1.2.1 《诗经》:讲解《诗经》的成书过程、内容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1.2.2 诸子百家: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作品及思想内涵。
1.3 难点内容:先秦文学的古文阅读和理解。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分析作品内涵。
第二章:汉代文学2.1 概述:介绍汉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及其特点。
2.2 重点内容:2.2.1 楚辞:讲解楚辞的起源、代表作品及其文学价值。
2.2.2 汉赋:介绍汉赋的繁荣时期、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特点。
2.3 难点内容:楚辞、汉赋的古文阅读和理解。
2.4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先秦文学与汉代文学的传承关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章:唐代文学3.1 概述:介绍唐代文学的繁荣原因、主要成就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2 重点内容:3.2.1 唐代诗歌:讲解唐诗的分类、代表诗人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3.2.2 唐代散文:介绍唐代散文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特点。
3.3 难点内容:唐代诗歌、散文的古文阅读和理解。
3.4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经典诗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宋代文学4.1 概述:介绍宋代文学的发展特点、主要成就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4.2 重点内容:4.2.1 宋代词:讲解宋词的起源、代表词人及其词作风格。
4.2.2 宋代散文:介绍宋代散文的繁荣时期、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特点。
4.3 难点内容:宋词、散文的古文阅读和理解。
4.4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与宋代文学的传承关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五章:元代文学5.1 概述:介绍元代文学的特殊背景、主要成就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5.2 重点内容:5.2.1 元曲:讲解元曲的分类、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张文战1. 先秦文学–秦代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先秦是中国文学从萌芽状态到初步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概念,也没有专门从事文学创作的人。
–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
文学的起源和口头文学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
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
–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
–先秦文学的特点:创造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
–先秦文学的主要作品:巨大成就是《诗经》。
散文有:《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诸子散文有:《论语》、《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
1.1. 《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不同的音乐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 《风》包括15《国风》也就是说15个地方的土风民谣(民歌),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大雅》是周王朝直接管理的音乐。
《小雅》是地方音乐。
- 《颂》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称“六艺”。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 《诗经》首先是真实、深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全面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次,《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其三,赋、比、兴表现手法运用。
→《诗经》是中国文学一个光辉起点,开创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传统,对中国孤单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1]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涵盖了中国文学的各个时期、各个流派、各个文体。
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重点知识点。
一、先秦文学1.《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305篇古代民间歌谣,涵盖了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声音,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2.《楚辞》:是魏晋时期乐府民歌的总称,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具有辞章典雅、意境深远的特点。
3.《礼记》:是孔子及其弟子对古代礼制的记述和解释,对后世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汉魏六朝文学1.《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一部中国古代历史著作,分纪传体,对后世历史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2.乐府文学:包括乐府民歌和乐府诗,以乐府民歌的形式表达民间的情感和民生的疾苦,乐府诗则以文言文的形式表达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现象。
3.《世说新语》:是晋代文学家刘义庆收集整理的一部记述人物言行的著作,为后世文人推崇为文学典范。
三、唐宋元明清文学1.唐诗: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杜甫、李白等诗人的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2.宋词:宋代是中国古代词的鼎盛时期,苏轼、辛弃疾等词人以丰富的写实和深入的思想表达,创作了许多气势磅礴的作品。
3.元曲:元代是中国古代戏剧的兴盛时期,元曲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鲜明的表演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四、明清小说1.《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充满矛盾的特点。
2.《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神魔小说,通过描写孙悟空等人物的冒险和成长,表达了追求真理和善良的主题。
3.《水浒传》:是明代作家施耐庵创作的一部英雄小说,描述了宋江等梁山英雄的斗争和传奇故事,富有热血和激情。
以上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重点知识点,从先秦文学到明清小说,涵盖了主要的文学流派和作品,对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十分重要。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2)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3)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1.3 教学内容1.3.1 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1.3.2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1.3.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第二章:先秦文学2.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先秦时期的文学成就,包括《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1)了解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2)熟悉先秦时期的代表性文学作品;3)理解先秦文学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3 教学内容2.3.1 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2.3.2 《诗经》2.3.3 《楚辞》第三章:汉代文学3.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汉代文学的发展,包括赋、诗、小说等文体的兴起。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1)了解汉代文学的基本特点;2)熟悉汉代代表性的文学作品;3)理解汉代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3 教学内容3.3.1 汉代文学的基本特点3.3.2 汉代代表性文学作品第四章:唐代文学4.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繁荣,包括李白、杜甫、王维等大家的创作。
4.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1)了解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2)熟悉唐代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4.3 教学内容4.3.1 唐代诗歌的基本特点4.3.2 唐代代表性的诗人和作品第五章:宋代文学5.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宋代词的兴盛,包括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大家的创作。
5.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1)了解宋代词的基本特点;2)熟悉宋代代表性的词人和作品;3)理解宋代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3 教学内容5.3.1 宋代词的基本特点5.3.2 宋代代表性的词人和作品第六章:元代文学6.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元代戏曲的兴起,包括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大家的创作。
袁世硕陈文新著: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
袁世硕陈文新著: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引言《袁世硕陈文新著: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是在原著基础上,经过全面修订和补充,以更为严谨的结构和内容,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该书以时间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从先秦至近代的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力求在全面展示文学成就的同时,揭示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
本书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修正了部分表述,使得内容更为丰富和精准。
目录1. 先秦文学1.1 概述1.2 诗歌1.2.1 《诗经》1.2.2 《楚辞》1.3 散文1.3.1 诸子百家1.3.2 其他散文2. 汉代文学2.1 概述2.2 诗歌2.2.1 汉乐府2.2.2 汉代诗人2.3 散文2.3.1 司马迁与《史记》2.3.2 其他散文作品3. 魏晋南北朝文学3.1 概述3.2 诗歌3.2.1 建安七子3.2.2 陶渊明3.2.3 南北朝诗人3.3 散文3.3.1 竹林七贤3.3.2 其他散文作品4. 唐代文学4.1 概述4.2 诗歌4.2.1 李白4.2.2 杜甫4.2.3 王维、孟浩然4.2.4 白居易、元稹4.3 散文4.3.1 韩愈、柳宗元4.3.2 其他散文作品5. 宋元文学5.1 概述5.2 诗歌5.2.1 苏轼、黄庭坚5.2.2 词5.2.3 其他诗人5.3 散文5.3.1 欧阳修、苏轼5.3.2 其他散文作品6. 明代文学6.1 概述6.2 诗歌6.2.1 高启、杨慎6.2.2 小说6.3 散文6.3.1 归有光6.3.2 其他散文作品7. 清代文学7.1 概述7.2 诗歌7.2.1 纳兰性德7.2.2 桐城派7.3 散文7.3.1 纪昀、袁枚7.3.2 其他散文作品8. 近代文学8.1 概述8.2 诗歌8.2.1 鲁迅、胡适8.3 散文8.3.1 林语堂、周作人8.4 小说8.4.1 四大谴责小说结论《袁世硕陈文新著: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通过详细阐述各个时期文学的特点和成就,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超星平台,湖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答案第1章先秦两汉文学1.1《诗经》概况1【填空题】《诗经》中的作品是按照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三部分来编排的。
正确答案:第一空:风第二空:雅第三空:颂2【填空题】关于《诗经》的编辑有“采诗”、“献诗”和“ _________ ”的说法。
正确答案:第一空:删诗1.2《诗经》中的赋、比、兴1【填空题】《诗经》中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 、______。
正确答案:第一空:赋第二空:比第三空:兴2【填空题】《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用的是赋、比、兴中的______。
正确答案:第一空:比3【填空题】后代文人倡导的风雅比兴精神,实质上也就是《诗经》面向______的精神。
正确答案:第一空:现实1.3 庄子散文中的寓言1【多选题】以下不是《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是()。
A、庖丁解牛B、轮扁凿轮C、郑人买履D、画蛇添足E、庄生梦蝶正确答案: CD1.4《离骚》的篇名与主题1【填空题】《离骚》的篇名意思司马迁认为是______;王逸认为是______。
正确答案:第一空:遭受忧愁第二空:离别的忧愁1.5 无韵之《离骚》1【填空题】______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韻之《离骚》”。
正确答案:第一空:鲁迅2【填空题】“无韻之《离骚》”就是指《史记》具有深厚的______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正确答案:第一空:怨愤第2章唐宋文学2.1王维的山水诗1【单选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以下哪位诗人的评价?()A、王维B、孟浩然C、裴迪D、常建正确答案: A2【多选题】以下属于王维山水诗中的写景名句有()。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D、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E、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正确答案: ABE2.2李白的七言古诗1【填空题】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此后更被人们誉为“诗仙”,缘于他所作的《______》。
古代文学 第二章诗经(全)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说《论语·为政第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一、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汉代独尊儒术,将据说经孔子整理的书,都称为“经”,尊为经典。
于是《诗》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为“五经”。
下图为宋代马和之为《豳风·七月》配写的诗意画(局部),表现年终农闲之际,农人聚在一起宴饮之乐。
《诗经》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声无词的笙曲),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二、编定1、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国语·召公谏弭谤》)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
2、采诗: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并借此观风察政。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班固《汉书·食货志》)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3、删诗:汉人认为经过孔子的删定。
但此说不可信。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
——《论衡·正说》删诗说影响很大,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A.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工演奏十五国风,名称顺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
当时孔子仅八岁。
B.《史记》说孔子删诗是在“自卫返鲁”之后,此年为鲁哀公十一年(前484),时年孔子六十九岁,但《论语》中孔子此前言“诗”,皆曰“诗三百”,不闻“三千”。
《诗经》中的中国古代文学的韵律与意境
《诗经》中的中国古代文学的韵律与意境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而《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韵律与意境方面尤为突出。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了周代和一些先秦时期的宫廷民歌舞曲等内容。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韵律和意境两个方面入手,探讨《诗经》在这两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篇论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是引言部分,我们将对研究主题进行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安排。
其次是“诗经的韵律与意境”部分,围绕《诗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及韵律与格律运用展开讨论,并探索音韵篇章带给读者的意境。
然后我们将进行“不同风格与意境对比分析”,选取数首《诗经》中具有代表性风格和意境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接下来是“当代文学中的诗经影响分析”,我们将探讨《诗经》在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当代作家对其韵律和意境的理解与运用,并进一步思考诗经对当代读者情感和审美体验的启发。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中国古代文学中《诗经》韵律与意境的重要性与独特性,以及它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与价值,并探讨当代作家、读者应如何继承与发扬《诗经》的文学精神。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诗经》中中国古代文学的韵律与意境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在古代乃至当代文学领域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通过探讨《诗经》在韵律方面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及音韵篇章所带来的意境感受,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及其背后蕴含的审美思想。
同时,文章还将从比较分析角度展示不同风格和意境造成的差异,以及《诗经》对当代文学创作和读者情感体验的影响。
最终,通过总结结论,我们希望能够探讨如何继承与弘扬《诗经》的文学精神,让其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2. 诗经的韵律与意境2.1 诗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篇。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分析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分析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而文学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发展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作品被誉为最早的诗歌总集,那就是《诗经》。
《诗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本文将对《诗经》的地位与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
1. 《诗经》的概述与特点1.1 《诗经》的起源与背景《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收集了从11世纪到6世纪前期的大量诗歌作品。
它最初是作为一种祭祀活动的辅助工具而产生的,被用来描述君王的政绩、祭祀活动以及个人感情。
这些诗歌以古体诗的形式呈现,采用了一种严格的韵律和格律。
通过这些诗歌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早期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社会关系以及人民的思想感情。
1.2 《诗经》的内容与特点《诗经》共分为诗三百,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是最早的篇章,雅是中期的篇章,颂则是最后产生的篇章。
风是民歌形式,雅是宫廷雅乐形式,颂是宗庙祭祀形式。
虽然《诗经》的内容形式各异,但都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伦理的关系展开。
在内容方面,《诗经》主题丰富多样,包括爱情、婚姻、亲情、友情、政治、战争等各个方面。
这些诗歌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诗经》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如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忠诚友善等。
2.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1 《诗经》作为文学的起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文学从口头传承阶段进入文字记载阶段。
通过《诗经》,人们可以了解到早期的文学形式和创作风格,为中国后来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另外,《诗经》也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2 《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诗经》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技巧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诗经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
诗经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1. 引言1.1 概述诗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文集之一。
自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创作而成,诗经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政治变迁以及人们内心感受。
作为最早被确凿记载和流传下来的中国文字文化遗存,诗经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探讨其在形式与内容转化上所起到的作用,并通过具体例证进行分析。
接着,我们将研究诗经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在主题与意象延伸方面观察其传承与创新之处,并举出具有特色作品及作者进行分析。
最后,文章将探讨诗经在文化传承与国家认同构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回顾历代文人对诗经的评价。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探究诗经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并从多个方面论述其独特性和影响力。
通过对形式与内容转化、主题与意象延伸以及文化传承与国家认同构建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希望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诗经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并展望未来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本文结合具体例子和历代文人对诗经的评价,旨在给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诗经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学遗产。
2. 诗经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2.1 背景介绍《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涵盖了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约五百余年间的民歌、宫廷乐府、祭祀赋和风雅吟咏等内容。
《诗经》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诗经对古代文学的影响《诗经》在古代文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奠定了后世文人以唐宋为代表的大量优秀作品中抒情主义的基调。
《诗经》通过描绘个人感情、家庭生活和自然景物等主题,使抒情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而常见的形式,并引导了后世文人对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的关注。
其次,《诗经》中的诗歌形式和韵律对后世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诗经》及其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诗经》及其对古代文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文学发展历程中,一本诗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就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仅收集了大量古代诗歌,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诗经》如何影响古代文学,并对它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
诗经的背景和起源1.1 起源《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重要的诗歌集,它按照中国历史的文学时期来看,属于先秦时期的作品。
《诗经》是由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期各国家的诗歌合集而成。
在这部诗集中,汇集了许多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作者的诗歌作品,体现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和思想。
1.2 作者《诗经》中的诗歌作品没有特定的作者,大多数诗歌都是集体创作的产物。
这些诗歌是由许多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时期创作的,代表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声音和思想。
1.3 风格《诗经》的诗歌风格多种多样,包括民歌、爱情诗、颂歌等。
它的风格简洁明快,语言朴实,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和个人情感的直接感受。
这使得《诗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经》对古代文学的影响2.1 音乐和礼仪《诗经》是中国古代音乐和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诗歌常常与音乐结合,在宴会、祭祀等场合中演唱。
通过歌颂祖先、规范礼仪等方式,表达了尊重和致敬的情感,同时也加强了宗族的凝聚力。
2.2 社会价值观《诗经》通过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递了一系列社会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包括尊重长辈、忠诚、孝顺、行善等等,对古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文化传承《诗经》不仅仅是一部诗歌集,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
它对后世文人的启发和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2.4 文字和语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字和语言的珍贵遗产,它是古代文字的源头。
通过研究《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国风的思想内容《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丰富,展现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各方面的生活。
其内容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有祭祀诗、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和爱情诗等等。
“国风”是民间创作,多无主名,其中《鄘风·载驰》为现存第一首有主名的诗作,经考为许穆夫人所作,《左传·闵公二年》载:“许穆夫人赋《载驰》。
”全诗如下: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这是许穆夫人回漕吊唁卫侯,对许大夫表明救卫主张的诗。
许穆夫人是一位有识有胆的爱国诗人,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思想,她听到祖国被狄所灭的消息,快马加鞭地赶到漕邑吊唁,目的在于为卫国策划向大国求援。
可是许国的大夫,对她这一行动极为反对,竟赶到漕邑阻拦。
她内心极为愤怒和忧伤,就写了这首诗。
一、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西周至春秋,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
从事农业生产、担负官府徭役的主要是依附领主土地、缺少人身自由的农奴。
在残酷的剥削下,农奴过着的悲惨的生活,唱出了一首首反映生活艰难、劳作艰辛的诗歌。
《诗经》中《豳风•七月》、《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就是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代表作。
十五《国风》,以《豳风》的年代最早。
其中《七月》一篇,是极古老的农事诗,一般以为产生于西周初。
它以深沉凄恻的情调记述了劳动群众紧张繁忙的劳动和艰难困苦的生活,直接反映了周人农业生产生活,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全篇如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
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此诗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的生活情况。
它以劳动贯穿全诗,从衣、食、住三个方面将农奴与农奴主的生活作了对比反映,以连续性的画面,具体全面地描绘了三千年前的我国农奴的生活和劳动,真实反映了周代奴隶社会阶级对立的本质。
他们一年四季不停劳作,而劳动成果大部分归贵族所占有,自己几乎一无所有,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四章叙述农奴们的农桑纺猎劳动;后三章叙述农奴们的杂务劳动。
第五章为两部分的过渡。
全诗以时令为序,顺应农事活动的季节性,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全面深刻、生动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诗中客观反映出农夫生活和贵族生活的悬殊,在对当时农业生产、农夫生活的平铺直叙中抒发了哀怨和不满,千百年后的读者,不仅能了解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农夫的生活状况,而且能真切感受到他们的不幸和痛苦。
反对剥削压迫的诗,揭示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的实质,表现出人民群众不满和反抗的情绪。
如《魏风·伐檀》,对统治阶级的不劳而获发出了严厉的质问,全篇如下: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伐檀》全诗三章,三章诗意大致相同。
每章头三句,先写砍伐檀树的艰苦劳动场面;中间四句写自己的劳而无获与对剥削者的愤恨与责问;最后二句用反语揭露统治者尸位素餐的剥削本质。
全诗质朴明快,冷嘲热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揭露。
补充:《诗·魏风·伐檀》中“鹑”当作“雕”解“貆”,猪貛、豪猪。
“特”,三岁或四岁的成年公牛。
“鹑”,当作“雕”解,音“tuan”。
考证:1、鹑,《说文》作“鷻”。
《说文·鸟部》:“鷻,雕也。
” 2、《鲁说》曰:“伐檀者,魏国之女所作也。
……今贤者隐退伐木,小人在位食禄,悬珍奇,积百谷,并包有土,泽不加百姓,伤痛上之不知,王道之不施,仰天长叹,援琴而鼓之。
”请注意“悬珍奇”三字。
3、通览《诗经》,“鹑”字凡三见。
除《魏风·伐檀》外,另二处为《小雅·四月》和《鄘风·鹑之奔奔》。
这二处的“鹑”均作“雕”解。
又如《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全诗以“硕鼠”即大老鼠比喻剥削者,以硕鼠的的自私贪婪比喻剥削者的贪得无厌,以“逝将去汝”比喻农奴对统治者剥削的憎恨以及摆脱剥削的希望,用“乐土”、“乐国”、“乐郊”表达出对安居乐业、没有剥削生活的向往。
全诗比喻形象,语调愤激慷慨,反映了农奴对统治者剥削的指斥与抗议,同时也表现了农奴追求出路的愿望。
此篇愤然谴责了剥削者的重敛,表现出对摆脱苦难生活的渴望,充满叛逆精神。
《诗序》:“刺重敛也。
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二、反映兵役、徭役的诗歌西周初年,国内并不安定,内叛严重;西周后期,多次发生外患;春秋时,诸侯争霸,时有战事,兵役、徭役不断。
大量的平民和农奴被迫当兵打仗,致使田园荒芜,骨肉分离。
士兵之歌大多抒发厌战思乡之情。
《豳风•东山》抒写了一位士卒对于家乡的思念和战胜后归来的喜悦。
全诗共四章。
首章写冒雨赶路,归家心切;二章写想象中的家园,反映兵役造成家园的荒败;三章述想象中的妻子,写兵役造成家庭离散;四章回忆当年新婚美景,表现渴望夫妻团团,重新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的愿望。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蠨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全篇通过一个应征赴战,役满归来的征人还乡途中对军中生活的痛苦回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从侧面揭示出战争的苦难,并反映出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序》:“《东山》,周公东征也。
周公东征,三年而归。
劳归士。
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
”此外,《小戎》从出征者妻子思念的角度,赞扬了亲人慷慨出征,是一篇赞颂正义之师的高亢战歌。
《小雅·采薇》《小雅·出车》以周宣王时反击猃狁入侵的战争背景,写出了出征战士紧张的军中生活和不畏艰辛、不怕牺牲的爱国情感,同时也抒发了在连年征战中战士们久戍思乡的悲凉心绪。
《采薇》虽然也写到了出征战士思归的情绪,但更多地写出了在抵御外族入侵时同仇敌忾的奋勇精神,写出了正义战争中士气昂扬和军威雄壮,洋溢着爱国激情,是中国文学爱国主义的先声。
全篇如下: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此诗乃出征猃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作,《诗序》:“《采薇》,遣戍役也。
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
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
”诗中控诉“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对自己长年在外出征不得回家充满了哀怨,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末章以柳代春,以雪代冬,借景表情,感时伤事,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是千古传唱的名句。
这四句,一直受到后代文人的高度评价,如晋代谢玄就认为这是《诗经》中最好的诗句(见《世说新语·文学》)。
后世诗歌中所表现的以折柳赠远行之人的风习,似乎最早就是渊源于此诗,因为此诗最早将杨柳与远行组合到了一起,使人产生了杨柳留人的印象。
有的则以思妇题材来表现征战、徭役、离乱的内容,如《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皋皋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这首诗是以女子口吻写的,表现了思妇对远征的亲人深情的呼唤。
她既为自己的丈夫感到骄傲,因为他是“邦之桀(杰)”,能“为王前驱”,又因丈夫的远出、家庭生活的破坏而痛苦不堪。
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诗序》:“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
”全诗共四章,与《诗经》常用的重章复沓、一唱三叹的表现形式不同,《伯兮》每章各有侧重,四章从四个角度,层层递进,多角度、多侧面地表达了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也可以说写出了思妇思念丈夫的一个情感发展过程。
《齐风•东方未明》是一首反映官府拉夫逼差以及征夫对繁重官差的强烈不满。
全诗共三章。
一、二章通过摸黑中“颠倒衣裳”的描写,反映出官府召令的紧急;三章直抒胸臆,表达了不能过上安宁正常生活的怨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