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01(组织行为学导论)
组织行为学导论
0.组织行为学导论 一.组织中的人及行为1.组织管理观念的转变①管理之本由“物”转为“人”;②劳动力由“资源”转为“资本”;③对人的需要由“部分”转为“完整”。
2.人的行为行为的产生:行为主义的行为模式 观点:行为是一系列的刺激与反应的过程(S-R);特点: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
勒温的行为模式 观点: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者说行为是人及环境的函数。
B=f(P,E)行为的特点:①因果性;②主动性;③目的性;④持久性;⑤可变性。
3.组织与组织行为组织:含义 广义:组织是指由若干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狭义:组织就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运用知识和技巧相互协作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体或团体。
特点 ①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体;②任何组织都有其使命和目标;③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同来实现目标。
组织的 有效性 组织行为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影响有效性因素归纳为:①环境因素、②组织因素、③员工因素、④管理实践。
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含义 组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
组织行为的种类依据分析水平微观组织行为、宏观组织行为。
依据组织目标 正向组织行为、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管理模式:美.基思.戴维斯管理模式 运行基础管理导向员工导向员工心里结果 员工需要满足绩效结果 专制模式 权力 权威服从依赖老板生存最差监护模式 经济资源 金钱安全与利益依赖组织 安全被动工作 支持模式 领导 支持 工作绩效参与 地位与认可 高度激励联盟模式 伙伴团队责任自我培训自我实现中等工作热情二.人性假设与管理1.哲学意义上的人性假设人性假设 提出者、代表人、观点①性善论 孟子②性恶论 荀子③善恶二元论 人的本性中总是混杂着善与恶两种因素,人的行为出自两个对立的来源。
2.管理意义上的人性假设(美.艾德佳.沙因)人性假设 提出者、代表人、观点 局限“经济人”假设 -英,亚当.斯密;美,弗里德里克.泰勒组织存在是为了经济利润,工人工作是为了报酬维持生存。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导论
•
3)开放系统的界定:组织是与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植根于其运行的环境之 中,既依赖于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建构。
三种组织定义的贡献
•
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视角为组织 分析提供了相互对抗的范式。因为这 些范式包含着不同的假设,所以,一 种可以取代另一种,但却不能否认另 一种的存在。
“同样,中国人无需这种社会环境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所以自然语言(如法语、德语、英语、斯瓦希里语、印地语等) 这个宝库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操该种语言的社会文化群体所蕴含的 概念是不能等同的。要认识到这点并非易事,但这点的确很关键。 • “可是,正因为社会教化使我们相信,人类是‘自由’、有 ‘理智’、‘公正’并且‘有爱心’的,我们也就认为自己的行 为是这样的。词汇在人类生活中往往取代了它们所指代的现实世 界。这样,我们经常对一些生活中的矛盾或不一致视而不见,这 也是我们人类自我欺骗的倾向。”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主要内容
• 一、管理者技能
• 二、管理及管理者
• 三、企业、组织、组织行为 • 四、理性
• 五、领导
• 六、制度与制度化
一、管理者的技能
• 1,技术技能 • 2,人际技能 • 3,概念技能
• 什么是概念,概念有何用? • 概念与谬误!
•
以不变应万变?
•
•
索绪尔的语言学——符号学:能指、所指。
——哈耶克
•思想无内容则空, 直观无概念则盲。
——康德
•
从教育行动是从一种专断权力所强加 的一种专断的意义上说,所有的教育行动 客观上都是一种符号暴力。
——P.布尔迪约
符号暴力 :“人类自我欺骗倾向”的普遍 性;流行的自我欺骗——有意识、无意识的欺 骗与被欺骗。 其深层原因之一:作为中介的符号——隐 含着“裂口”——潜在的不一致(当然还有其他 原因)。 符号的“定点”清除、创造:文艺复兴、 现代性建设……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了解:组织的概念、要素、组织的分类和基本作用。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方法。
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历史,产生的主要学说及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应用:思考各种人性假设在现实中的应用。
难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挑战。
重点:组织行为学概念、组织行为学理论发展过程、人类行为规律。
练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组织行为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是什么?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是什么?1、组织的定义: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机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2、类型:根据社会功能不同,分为生产组织、政治组织、整合组织和模型维持组织;根据组织成员的受益程度,可将组织分成互利组织、商业组织、服务组织和公益组织;根据控制成员的方式,可将组织分成强制型组织、功利型组织和规范型组织;根据组织人员的多少,可将组织分成小型组织(3人—30人)、中型组织(30人—1000人)、大型组织(1000人-45000人)、巨型组织(45000人以上);根据目标不同,可以把组织分为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根据产权的归属,可把组织分成公有组织与私有组织。
3、行为是指人或动物的表现的,和生理、心理活动紧密相联的外显运动、动作或活动。
行为的种类:按行为主体的不同分为:个人行为、团体行为;按人类活动的不同领域可分:管理行为、政治行为、社会行为、文化行为、战争行为。
4、组织行为应当是指人们在座位组织成员(不管是普通员工还是管理人员)时表现出的行为。
组织行为包括组织成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
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可把组织行为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可把组织行为分成正向组织行为、反向组织行为。
5、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目标律、动机律、强化律、遗传律、环境律、发展律、差异律、本我律。
组织行为学——精选推荐
第一章导论1、组织的涵义;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有计划的协作所组成的为达到共同目的的正式结构或过程。
(1)、组织是人的集合。
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资源配置离不开人,人群形成了组织,没了人群就没了组织。
(2)、目标汇聚。
组织成员是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的,追求个人目标和追求组织目标对立又统一。
(3)、组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强调业务分工体系和管理分工体系的协调与规划。
2、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1)、个体层次,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2)、群体层次,重在分析群体成员工作中的相互影响;(3)、组织层次,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3、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理解关于人性假设的四种理论和主要观点(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主要观点:①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②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③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④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
必须把管理其他一切人的责任授于后面一类人。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根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导论
4.有效旳管理者与成功旳管理者
• 弗雷德• 路桑斯(Fred Luthans)以为管理者从事旳管理 活动有下列几种: (1)老式旳管理: 决策、计划和控制。 (2)沟通活动:互换日常信息并处理书面资料. (3)人力资源管理: 鼓励、训练、管理冲突、安顿、培训。 (4)网络活动: 社交、政治活动、与外部交往。 •有效旳管理者与成功旳管理者所从事旳管理活动比较 • 有效旳管理者-------工作杰出旳管理者。 成功旳管理者-------在组织中晋升较快旳管理者。
3.管理技能。
罗伯特•卡茨提出了3种管理技能: (1) 技术技能 (technical skills) 指应用专门知识或技能旳能力。 (2) 人际技能 (human skills)。 在群体中与人共事、了解别人、鼓励别人旳能力。 (3) 概念技能 (conceptual skills) 分析和诊疗复杂 情况,抓住问题旳实质,迅速做出决 策旳能力。
明确旳分工: 等级系统: 人员旳任用: 职业管理人员: 遵守规则和纪律: 组织中人员间旳关系:
小结
泰勒旳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旳操 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法约尔旳管理 过程理论则主要集中于高层旳管理原则,如企 业旳计划、不同层次组织旳协调、控制等;韦 伯旳组织构造理论以为组织应是一种等级森严、 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旳金字塔构造,为“直线 式”组织构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秒表测时
秒表测时旳原因
资本家不懂得工人能干多少 工人偷懒
秒表测时旳措施
原则作业措施 秒表测时 原则作业时间(工时定额)
–返回
搬运生铁试验
试验背景 原来每个工人每天搬运量: 12T 试验后每个工人每天搬运量:47.5T 原来每个工人每天工资:$1.15 试验后每个工人每天工资:$1.85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
《组织行为学》完整教案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1.1 课程介绍1.2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1.3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4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1.5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分支和主要理论第二章:个体行为分析2.1 个体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2 个体行为的心理生理基础2.3 个性理论与人格特质2.4 个体行为动机与激励理论2.5 个体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第三章:群体行为分析3.1 群体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3.2 群体结构和组织文化3.3 群体动力学与群体心理3.4 领导理论及其在群体管理中的应用3.5 团队合作与冲突管理第四章: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4.1 组织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类型4.2 组织结构的层级与部门化4.3 组织设计及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4.4 组织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4.5 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第五章:组织变革与发展5.1 组织变革的基本概念和原因5.2 组织变革的策略与过程5.3 组织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类型5.4 组织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理念5.5 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第六章:领导行为与领导力6.1 领导理论的演变与发展6.2 领导风格与领导行为6.3 领导者的素质与能力6.4 领导力的发展与提升6.5 领导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7.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则7.2 员工招聘与选拔7.3 员工培训与发展7.4 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7.5 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的关系第八章:组织沟通与冲突管理8.1 组织沟通的基本概念与过程8.2 沟通风格与沟通技巧8.3 组织冲突的类型与原因8.4 冲突管理策略与技巧8.5 组织沟通与冲突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第九章:组织决策与决策过程9.1 组织决策的基本概念与原则9.2 决策风格与决策方法9.3 决策过程中的风险与影响因素9.4 决策支持系统与决策技术9.5 组织决策与组织行为的关系第十章:跨文化组织行为10.1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沟通10.2 跨文化与管理实践10.3 全球化背景下的组织行为挑战10.4 跨文化组织行为理论10.5 跨文化组织行为与管理策略第十一章: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福祉11.1 工作满意度的概念与维度11.2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11.3 员工福祉的内涵与实践11.4 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福祉对组织行为的影响11.5 提升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福祉的策略第十二章: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管理12.1 工作压力的概念与来源12.2 工作压力对员工的影响12.3 心理健康的内涵与重要性12.4 心理健康管理策略与实践12.5 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第十三章:组织伦理与道德领导13.1 组织伦理的概念与重要性13.2 组织伦理的挑战与实践13.3 道德领导的特征与影响13.4 组织伦理与道德领导对组织行为的影响13.5 提升组织伦理与道德领导的策略第十四章:组织创新与变革管理14.1 组织创新的概念与重要性14.2 组织创新的障碍与促进因素14.3 变革管理的基本原则与过程14.4 变革管理的策略与技巧14.5 组织创新与变革管理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第十五章:组织行为学的未来展望15.1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趋势15.2 科技与组织行为的关系15.3 组织行为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5.4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5.5 组织行为学的教育与培训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本《组织行为学》教案全面覆盖了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导论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1)一般人都是勤奋的,如果环境有利,工作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 (2)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办法。人们在执行任务中 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3)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责任。 (4)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以及谋求解决组织中问题的 创造性。 (5)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教学游戏
请将相关人物的国籍、称号、代表作连接起来。
泰 勒
(F.W.Taylor)
德国 法国 美国
组织理论之父 科学管理之父 管理理论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法约尔 (H.Fayol)
马克思•韦伯
《社会与经济理论》
(M.Weber)
教学游戏
你答对了吗?!
泰 勒
(F.W.Taylor)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Y理论)
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要点: 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要点:
(1)管理重点的改变。
人 工作环境
(2)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
指挥者、调解者 采访者
(3)奖励方式的改变。
外在奖励、内在奖励 内在奖励
(4)管理制度的改变。
保证职工充分发挥才能,达到自己希望的成就。
“复杂人”的假设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经济人”的假设
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
(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 指导。 (3)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 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阻止目标而工作。 (4)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 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大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 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 责任。
组织行为学导论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行为规律,不仅是研究单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而且还要研究聚集在一起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因此组织行为学又可以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以及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的方法组织行为学不是孤立地研究一个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而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它们;从系统观来看,把个体的人放在群体这个较大的系统中来研究,个体就是群体的子系统,而很多的群体又组成一个组织,因此,群体又是组织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它们均自成系统而又相互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又由于它们都处在社会环境这个更大的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它们又都是社会环境的子系统;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组织行为学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取因激并;虽然领导者作为普通个人,领导班子作为一般群体,有其一般性规律,但在管理活动中,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角色身份、职责与功能,决定了他们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有必要专列课题来研究;领导行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领导功能、权威与影响力、领导者素质与领导者选拔、领导行为等问题;领导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为领导者的选拔、培训与考核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领导艺术水平和领导效率服务;4.组织行为与组织效率组织行为直接关系到组织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组织又是个体和群体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组织状况直接影响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效率;因此,对于组织行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组织行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组织决策、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问题;组织行为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是具有两重性的;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人,把人作为劳动力和作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不同性质的两个问题;一方面把个体和群体作为生产力的一个要素,即作为劳动者来研究,是没有阶级性的,也就是说通过劳动者的劳动不断创造出物质产品,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不管是个体的或群体的人绝不能孤立存在,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存在的,因此人不仅具有一种生产力的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这种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一种人与人关系中的社会人的属性;调整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则属于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的问题;鉴于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所以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人又具有社会属性;2管理的两重性一方面管理作为对人们共同劳动的协调和指挥,这是其一般性和共性,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是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共同文明成果;这种管理的共性方面不受社会制;,;一、近代管理理论近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为行为科学的萌芽奠定了基础;1.理论先驱们的贡献,他他的人事政策和处事方法;在管理中重视人的作用和地位,欧文可以说是最早的一个;3查尔斯·巴比奇1792—1871;在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他进一步对专业化的有关问题展开研究,1832年发表了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一文,指出劳动分工可以缩短学会操作的时间,可以节约变换工序所费的时间,可以促进专用工具和设备的发展等;他根据对制造程序和工作时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以专业技能作为工资与奖金基础的原理,成为后来“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4汤恩;美国人汤恩1886年发表的作为经济学家的工程师一文直接点燃了“管理运动”的火星;他指出:管理问题同工程技术一样重要;这个重要的论点当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工业大规模的发展,经营管理面临种种复杂问题;以往的管理者即工厂主,凭个人经验实行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了;管理一个大的企业,一个系统,需要有专门才能的职业管理人员,建立各项负责制,代替资本家的个人管理;汤恩认为,管理应当作为一门专之在更;,,,;这种管理方法不仅大大刺激了工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也大大增加了企业主的利润收入;泰勒的一生,花了大量精力来研究如何提高效率,因此,许多人称赞他“在效率这条大河里游若蛟龙”;同时,泰勒认为一切管理问题都能够而且应该采用科学方法,主张一切工作方法都应该通过考察并由管理人员决定;他把管理的职能概括为四点:①搜集、分析、整理企业所有的经验数据,制定和不断完善科学的工作方法;②对工人进行严格的挑选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③在工人和管理人员之间培养合作精神,确保工人按规定方法努力工作;④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进行明确适当的分工,使管理任务的完成有保证;对泰勒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列宁曾深刻地指出:泰勒的科学管理,一方面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榨取工人血汗的制度;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所以他号召苏维埃俄国要研究泰勒制度,有系统地试行这种制度,并且使它适应下来;泰勒于逝世前三周在,”布雷斯的多方面的帮助和合作;莉莲·吉尔布雷斯是美国第一个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妇女同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她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的工作行为的研究,给了吉尔布雷斯很大的影响;他们的结合,被称为现代管理学的运气;3莉莲·吉尔布雷斯,被称为管理第一夫人;她非常关心工作中人的因素,而她的丈夫则关心效率;使人感兴趣的是,吉尔布雷斯夫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引起工人不大满意的,并不是工作单调乏味,而是主管部门对工人的不关心;列宁曾称赞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工作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朝社会主义发展的技术进步的一个极好的例子;”列宁全集第39卷,第155页;4哈林顿·埃默森1853—1931;1910年,埃默森在州际商务委员会为反对美国东北铁路公司提高货运费作证时,声称只要采用科学管理,铁路系统每天可节约100万美元;他的讲话对科学管理的价值无疑是一种有力的宣传;1912年,他发表了十二项效率原则,其主张完全但他一可能明确、公正;4统一命令;一个组织中的某一个人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否则,权力会受损害,纪律就有危险,秩序要被打乱,稳定将遭破坏;5统一指导;具有同一目的的集体,只能在一个领导和一个计划指导下协同力量,必须统一行动;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领导应公正地协调每个下属同整个集体之间不同方面的利益,并经常地进行监督;7人员报酬;报酬必须公平合理,尽可能地使个人与单位双方满意;特别要注意关心职工的健康、教育、道德以及收入的稳定性,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加强培训和教育;8集中;任何单位集权和分权的程度,不能千篇一律、固定不变,应根据其规模、条件、经理人员的个性、道德、品质,以及从属人员的可靠性等因素来确定;的组织机构模式”;这样的模式至少应该:①成员间有明确的任务分工;②上下级间有职、权、责分明的结构;③组织内部任何人都必须遵循共同的法规和制度;④上下左右是工作与职位之间的关系,不应受个人情感的影响;⑤选拔、任用任何人都必须一视同仁,严格掌握标准;这样,行政组织体系就具有准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才具备提高工作效率的条件;2詹姆士·穆尼;根据自己作为企业家的工作经验,与赖利合著的组织原理一书中,认为管理是指导、激励别人的方法和技术;组织是把各种不同职责或职能联系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的方法;据此提出了做好管理的三条原则:①以统一行动为目标的协调原则;②以授权、尽责为基础的等级原则;③以专业化分工为前提的职能原则;穆尼还把工作职能分为三种:决定组织目标的职能、执行组织目标的职能、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的职能;3林德尔·厄威克;厄威克长期从事管理方面的领导和咨询工作,他把穆尼的思想与泰,;只把,二、人群关系学说人群关系学说的创立为行为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契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大机器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资产阶级盘剥工人的加剧,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劳资矛盾日趋尖锐和激化;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一些管理学家已察觉到以往的管理理论对“人”的因素重视不够,他们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出发,试图寻找新的管理办法;19世纪末开始,心理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心理学家做了把心理学引入管理领域的尝试;美国的心理学家芒斯特伯格在1912年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一书;同年,美国心理学家莉莲·吉尔布雷斯出版了管理心理学一书,他们都明确提出了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心理学被引入管理领域,无疑对传统管理理论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因为研究人的心理,必;月,例;光差不多的程度,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产量才开始下降;研究人员在这次实验结束时的报告说:“这次实验的结果,两组的产量均大大增加,而且增加量几乎相等,两个组的效率也几乎没有多大差异,纵然有某些微小差异,也属在许可误差范围之内;因此,仍然不能确定改善照明对于工作积极性的影响;”照明度影响生产的假设被否定了;研究人员还从工作报酬集体工资和个人计件工资、休息时间、工作日和工作周的长短等方面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条件的变化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研究人员感到毫无意义,并纷纷退出实验小组;霍桑实验陷入了困境;1927年,梅奥率领的哈佛实验小组连同电器公司的人员成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开始了霍桑实验里程中更为艰辛的跋涉;霍桑实验的第二阶段从此开始;2福利实验1927—1932;反工,,,工电器绕线组观察室实验;这项实验又称为群体实验;实验者为了系统地观察在群体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车间里挑选了14名男工,其中有9名绕线工、3名焊接工和两名检验员,在一个专门的单独房间里工作;实验开始,研究者向工人说明:他们可以尽量卖力工作,报酬实行个人计件工资制;研究者原以为,这套奖励办法会使职工努力工作;但是结果出人所料,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工人绝不愿因超额而成为“快手”或因完不成定额而成为“慢手”;当达到定额产量时,他们就自动地松懈下来,因而小组的产量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原因何在研究小组经过考察发现,组内存在一种默契,由此形成制约着每个人的生产任务完成情况的压力;当有人超过定额产量时,旁人就给他暗示:谁要是有意超过定额,便会受到冷遇、讽刺和打击,小组的压力就会指向他;那么工人为什么要自限产量进一步调查发现,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产量,是担心产量提高了,管理当局会提高定额标准,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部分工人,员的行为;在感情和逻辑之间,人们的行为往往会更多地受感情支配;4领导不仅要处理人的合乎逻辑的行为,还要理解人们不合乎逻辑的行为;要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意见,使正式群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群体的社会需要保持平衡,使职工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价值和对企业的贡献;人群关系学说的中心思想是强调重视“人性”,即要把工人当作人而不是当作机器对待,主张对工人进行“友善的监督”,使工人保持很高的“士气”;人群关系学说的出现,使西方许多管理学家开始重视企业中对人的因素的研究,为管理工作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为行为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契机;3.行为科学的诞生在“人群关系”学说的基础上,20世纪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行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了;;第,,在,上借助于“日本式的管理”奇迹般地发展壮大起来;随之西方各国借助于管理的力量得到了迅速发展;当这股管理热传到发展中国家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加快了;像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伊朗等国,不仅纷纷成立了各种管理协会、研究会,而且创设了管理专业,研究院、所等,使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高;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抓住了管理这个经济发展的增效因素,一跃而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四小龙”;世界各国对管理的重视以及科学研究对管理的重视,使行为管理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与厚爱,并迅速得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劳动性质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工人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在企业里,“知识性劳动”、“知识性劳动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工人们除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外,有了更高的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要,这必然给管理工作带来新的要求;这样,仅凭棍棒、皮鞭和纪律监督的控制式管理失去了效10,世类行为、人类心理的内容,最终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一般意义上认为,心理活动是内省的,行为是外显的;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外显行为的规律性,必须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因为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人们产生行为的重要原因和内动力;心理学又分为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个体心理学集中于个人的心理活动和特征的分析,这是一切心理学研究的基础,所以也可称为理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人来研究其心理过程的学科;其实,把心理学分为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只是研究上的一种方便;因为任何一个人是绝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的,他的心理活动必然是与群体、组织和整个社会生活连结起;;;;;社会人类学和考古学;而其中与研究组织行为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文化人类学;它过去集中在对原始社会及文化的研究上,但是近四十多年来,已逐步扩展到对现代文明社会的研究;文化人类学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主要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起源理论、人类社会行为以及人类和文化的关系等知识;人类的行为,并不是完全按照本能产生的;人的行为中文化性的行为多于生物性的行为;人类通过不断社会化的学习过程,使社会性行为超越了本能性行为;在文化环境中逐步形成价值观念、规范、风俗、习惯以及民族性等;由于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其所熏陶出来的民族性格也不同;在一个组织中,其成员职工的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也有差异性,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因此,任何组织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必须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环境,选择相适应的有效的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文化对个人、群体、组织以及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行为影响作用极大;社会是由文化形成,;泰勒制等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偏重于对物的管理,把工人看成机器的附属品,主张对工人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而组织行为学则认为,在人、财、物诸生产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在这方面组织行为学有三个基本观点:1.人是企业的主体机器虽然可以代替人工,计算机也可以代替一部分人脑的功能,但设计和使用机器及计算机的仍是人;现代化的管理中,最主要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企业最终要靠人个人及群体来达到企业的目标;2.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要重视人的因素现代化生产,不仅在经营管理中,而且在生产操作中,脑力劳动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据统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耗费的对比,在机械化水平低的情况下,一般为90︰10;在中等的机械化水平下,是60︰40;在全盘自动化的情况下,为10︰90;特别是进入使用电子计算机、主二、重视研究个人需要,并把满足个人的需要与达到组织的目标相统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需要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个人需要在内容上有不同的一面,但也有其共同的一面;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企业的员工,都既有生理需要或物质需要,在义上所说的生产关系的一面,还有一般的社会关系的一面;既然企业领导与群众的关系还具有一般社会关系的一面,那么,组织行为学中关于一个有效的领导人应该具备的素质、领导艺术和如何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等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今天提高企业领导人的领导艺术水平,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五、重视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的研究有效的组织设计在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它能为组织活动提供明确的指令,有助于组织内部人员之间的合作,使组织活动更具有秩序性和预见性;有助于及时不企顾客满意的;全面质量管理对于组织行为学意义重大,因为它要求员工重新思考他们所做的工作,更多地参与工作决策;在迅速而剧烈的变革时代,人们必须不断改善质量和提高生产率;它要求管理者重新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如果是重新开始,工作应该如何做组织应该如何设计任何提高质量和生产率的努力要想成功,都离不开员工的参与;员工将不再只是执行变革的主要力量,而且会越来越主动地参与变革计划的制定过程;组织行为学将为管理者处理这些变革提供重要的启示;二、改善人际技能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做一个有效的倾听者;如何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方式;如何精于授;完全不同;其次,即使在你自己的国家,你也可能发现与你共事的上司、同事和下属是在不同年代中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人;能够调动你的积极性的因素对他们来说可能就不灵了;你的沟通风格可能是直截了当和开放的,他们可能觉得这种风格不舒服,甚至是一种威胁;这就告诉我们,如果你想与这些人有效地共事,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弄清文化如何塑造了这些人,学会使你的管理风格适应这些差异;五、授权当今管理者被称为教练、导师、发起人、支持者;在许多组织中,员工变成了副手或助理;管理者与工人的角色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决策制定被推到了操作层,在这里,工人可以自长;足新的工作要求;今天的管理者和员工都必须学会应付临时性;他们必须学会在充满灵活性、自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环境中生活;组织行为学研究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真知灼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断变革中的工作环境,如何克服变革的阻力,如何更好地创造一种组织文化,在变革中求得繁荣;八、员工忠诚性减弱过去,公司员工相信他们的雇主会通过工作的保障、丰厚的福利和薪水的提高来报答他们对组织的忠诚;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适应全球性的竞争、不友好的接管、组织行为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强调的是要建立一套能适用于组织与一切管理工作的统一原则;这些普遍的原则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要把组织和职工们管理好;现代管理学原则的奠基者们,其中最著名的是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亨利·法约尔和切斯特·巴纳德,都曾试图制定出提高组织效率的原则;他们以经济学为基础来研究资源分配的效率和能获得最大利润的销售行为;1.泰勒研究法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倡在不同的工艺技术中利用时间和动作的研究,以及零件与工序的标准化,对工厂的生产进行科学管理;泰勒研究法是对工人的操作进行研究,在仔细观察和实验之后确定一些原则,依据这些原则,使操作过程按照最有利于管理的方式来完成;他力图建立一套依据工作成绩与产量来实行奖惩的制度;他还提倡要建立起一种管理制度,能使那些组以1.交叉学科方法组织行为学是跨学科的;它综合了社会学以及有助于研究组织行为的其他有关学科;它从各学科中吸取了改善人和组织关系的思想;“行为科学”是系统地研究关于人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产生这种行为的系统知识整体;组织行为学尤其寻求把行为科学与正式组织结合起来;有人常说,正式组织的观点是把组织看成“没有人的组织”,而行为科学家则把人看成“没有组织的人”;然而,组织必须有人,为实现目标而工作的必须要有组织,所以理想的办法是把二者结合起来;2.人力资源方法人力资源法注重于使人朝向更加完善、富于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成长与发展;因为人是任何组织和社会的各种资源的核心;人力资源法的特点是助动性;它帮助人学会自我控制,使人富有责任感,并创造一种气氛,使员工在组织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人力资源,如;1.观察法所谓观察法就是用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等有目的地观察被观察者的行为,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一般要求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者作为旁观者或中立者,不改变被观察者的日常生活条件,对其行为也不加人工的干预和控制,而只是等待被观察者的行为“自行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察是被动的“静观”;但这并不意味着是绝对的,因为观。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EXHIBIT
1-1b
1–12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续) 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 续
决策角色 创业者 从组织和环境中寻找机会,推动能够带来变 从组织和环境中寻找机会, 革的方案
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 混乱处理者 当组织面临重大的、意外的混乱时,负责采 取正确的行动 资源分配者 做出或批准组织中的重大决策 谈判者 在主要的谈判当中代表组织行使责任
政治学 研究在政治环境中个体 和群体的行为。
政治学
冲突 组织内的政治活动 权力
组织系统
EXHIBIT
1-3f
1–25
组织行为学中没有绝对的真理
组织行为学概念或理论必 须反映情境或权变条件。 须反映情境或权变条件。
x
权变变量
y
1–26
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与机遇
回应全球化 管理劳动力多元化 改善质量和生产率 回应劳动力短缺 改善顾客服务
流动率 指员工永久地离开一个组 织。
1–32
因变量(续) 因变量
组织公民行为 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 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 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 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 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
1–33
因变量(续) 因变量
工作满意度 员工相信他理应得到的报酬与他 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1–34
自变量
社会心理学
群体
EXHIBIT
1-3c
1–23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续)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
人类学 研究社会是为了认识 人类及其活动。 比较价值观 比较态度 跨文化分析 人类学 组织文化 组织环境 组织系统 群体
EXHIBIT
1-3d
1–24
工职院刘志永组织行为学1
一.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 性安排。 P2 倒数第二段
பைடு நூலகம்
8
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 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任何组织都有其基本的使命和目标。
9
3. 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组织的存在是由于自身的使命和目标。 组织的分工与合作紧密相关,所以在分工的基础上 又必须通过协调来达到合作的目的。
(三)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相关学科
19
(一)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
组织是一个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组织行为的定义可以描述为:在组织内部, 个人和群体所产生的行为,以及组织与外部 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其中也包括组织自身 的运行状态。
20
一般我们的研究是
分三个层次进行:
21
组织行为三层次P9-10
恃才傲物者自毁,虚怀若谷者受益; 卖弄口舌是非多,谨思慎言风险少;
飞扬跋扈引横祸,韬光养晦能成名;
追名逐利心浮躁,远离是非修真身; 直来直去易伤人,融方于圆可自保; 高歌猛进遭非议,以退为进得人心; 拿放不下难有为,能屈能伸扭乾坤。 学会了低调,方能赢得人生
14
3. 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P8) 重点,现在书
28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正是人们对管 理活动认识上质变的结果。组织行 为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的管理活动:
从以“事”为中心转变到以“人”为中心; 由原来对“纪律”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
为”的研究; 由原来的“监督”管理,发展到“激励”管理; 由原来的“独裁式”管理,发展到“参与”管 理。 P15
费雷德·卢森斯和他的合作者通过对450多位管
理者的研究发现 社交联络对成功管理者的贡献最大,人力资源管 理的贡献最小。 对于有效的管理者而言,沟通的贡献最大而社交 的贡献最小。
01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一、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运用专门实验仪器测试被试者(个人 或群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的研究方法,是当前组织行为学 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实验室实验法的最大特点在于, 研究工作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其控制条件严格,可以避免 许多其他因素的干扰,其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但是,实验室实验为达到精确性和可控性而牺牲了现实 性和普遍性,再加上人工实验室脱离了活生生的组织环 境,增添了人为因素,真实性较差。因此,对于实验室 的结果不能迷信,对其实验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必须持 慎重态度。此外,许多心理和行为规律,如群体行为中 的情绪感染、冲突等,难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本章提要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系统内的个体、群体、组织 及其关系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 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与组织运作绩效的科学。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大家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 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通过把握组织行为学的内容 体系,了解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通过了解组织行为 学的历史沿革,把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比较组织 行为学和相近学科的关系,正确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科 性质。
四、现场观察法
现场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即在正常工作和劳动情景), 有目的、有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如 对领导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的研究,对于职工的工作技能、 工作压力等的研究都可以用现场观察怯。运用现场观察法,必 须明确了解“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和“怎样记录”等问 题,以便不失时机地捕捉到有关信息。 现场观察的最大优点在于:对于所研究的群体不施加任何 影响,不改变活动进程,因此能够掌握研究对象的许多生动活 泼的实际材料,所以它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资料的可靠性、可 信度较高。但这种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 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群体都有其特殊性,因 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群体中去。
组织行为学导论
❖ (一)组织的定义
❖ 1)组织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有某种目标 、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分工的社会技术系统。( 徐联仓)
❖ 2)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以上 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达 到共同的目标或一系列目标。
❖ 3)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Stephen P.Robbins )
后尚能动,随后被120送往
龙华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
后不治身亡。2014年7月27
日下午四点半,深圳龙华
富士康员工一员工坠楼身
亡,警方已排除他杀。
❖
❖ 据记者了解,富士康普通员工的月薪不过 2000元左右,其中还有一大半是靠加班得来 ,车间员工每周工作6~7天,每天工作12个小 时,还要受尽主管和保安的凌辱。有员工称 ,与其受尽屈辱,还不如纵身一跳获得10万 元赔偿来得轻松。
❖ 而今,富士康居然对跳楼明码标价,将 这一社会行为商业化,不禁令人感叹,这座 血汗工厂究竟还要发生多少类似的惨剧,公 布补偿金的行为是否会促使更多的员工加入 到跳楼的行列之中。
❖ 分析:
❖ 1、富士康跳楼事件是个别现象吗? ❖ 2、富士康跳楼事件说明了我国转型
期的企业哪些方面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行为
➢ 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 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 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对应的管理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其著作 《企业的人事方面》中总结了X理论并提出了 Y理论两种对应的理论。X理论是建立在“经济 人”假设基础之上的,是麦格雷戈对”经济人“假 设的概括。
讨论题:
(1)自参加工作以来,小王在公司的工作表现 如何?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
2019/11/21
沟通、 组织结构、文 化影响、组织发展
组织与环境动力
4.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心理学
社会学
社会 心理学
人类学
学习、动机、人格、知觉 培训、领导效能、工作满意度、 个人决策、绩效评估、态度测量、 人员选拔、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个体
群体动力、工作团队、沟通、 权利、冲突、群体间行为
2019/11/21
2. 组织行为
组 织 行 为 分 析 和 研 究
2019/11/21
个体: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绩效
(人性、需要、动机、价值观、知觉、
态度、个性、意志和情感)
微
观
理
群体:小组、部门等的行为和绩效
论
(角色、规范、压力、决策、
凝聚力、冲突、竞争与合作)ຫໍສະໝຸດ 组织:整个组织的行为和绩效
宏
(组织结构 、组织文化、组织效率、 组织与环境、组织变革和发展)
2019/11/21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 一次跨学科讨论会上,“行为科学”正式形成。 20世纪 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是组织行为的研究,它的内容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内人和 群体的行为。 最近20年来,行为科学主要围绕着组织行为的理论的综合, 也是围绕着组织行为的一些课题发展的,因而目前比较流 行把这个学科称为“OB”。
2019/11/21
人力资源学派
2019/11/21
背景
•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经济衰退,人 际关系学派片面强调搞好关系的观点,迫切需 要修正
• 心理学界对动机、需要、群体动力等的研究也 趋于深化
•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美国成功地实现了轰动世 界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员工的需要和期望正起 着深刻的变化
《组织行为学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教案章节: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2. 掌握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3.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群体在组织中的行为规律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和跨文化组织行为。
3. 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提高组织效能、促进员工满意度、解决组织问题、培养领导力。
4. 组织行为学的应用领域: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组织发展、企业管理。
5.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传统组织行为学、现代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应用和发展。
6.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实验研究、案例研究。
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研究范围、重要性、应用领域、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3. 案例分析:讨论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组织行为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教师总结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强调其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能力和见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教案章节: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1.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2. 掌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基本理论。
3. 了解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应用和局限性。
教学内容:1. 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个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
2. 个体行为理论:心理动力理论、行为科学理论、认知理论。
3. 群体行为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群体结构理论、群体过程理论。
4. 组织行为理论:组织结构理论、组织文化理论、组织变革理论。
组织行为学笔记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一、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美国学者威廉·迪尔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组织中个人、团体和组织的行为问题。
”2、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在他的著作《组织行为学原理》中写到:“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3、美国管理学家罗宾斯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研究分析工作组织中的行为,二、是提高管理者解释、预测、影响组织成员行为的能力。
4、组织行为学定义为: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因此又可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以及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1、个体行为内部因素:态度、能力、个性、价值观、知觉、动机等外部因素(组织环境和政策):组织结构、工作设计、工作环境、技术、领导方式、奖励制度、管理控制方式2、群体行为研究组织中群体行为的方式,以及影响群体行为及工作绩效的因素。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群体构成、群体的规范、沟通、团队建设和冲突、群体思维与决策以及群体文化、领导等等3、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也把整个组织作为研究对象,而不仅是把重点放在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上。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规模与发展阶段、组织所应用的技术、组织文化、组织的变革与创新等等,而核心是发挥组织的功能,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目录
组织行为学目录第1 章组织行为学导论1.1管理者的任务1.2管理思想和理论的演进1.3组织行为学概述1.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本章小结练习题第2 章个性心理与行为的基础 2.1 传记特点2.2 能力2.3 人格本章小结练习题第3 章知觉与学习3.1 知觉概述3.2 社会知觉3.3 学习3.4 学习型组织本章小结练习题小组练习第4 章价值观与态度4.1 价值观4.2 态度4.3 工作满意度本章小结练习题小组练习第5章激励理论与实践5.1 激励的意义与过程5.2 关于人性的认识5.3 激励理论纵览5.4 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练习题本章小结第6 章挫折心理与行为6.1 挫折概论6.2 挫折的心理与行为反应6.3 挫折防卫机制6.4 挫折管理本章小结练习题第7 章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基础7.1 群体概述7.2 群体结构7.3 群体产生与发展的基本阶段7.4 影响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条件本章小结练习题第8章团队建设8.1 团队概述8.2 团队管理8.3 建立高效团队本章小结练习题第9 章沟通9.1 沟通概述9.2 人际沟通与组织沟通9.3 跨文化沟通9.4 危机管理中的沟通本章小结练习题第10 章领导10.1 领导概述10.2 领导特质理论10.3 领导行为理论10.4 领导权变理论本章小结练习题第11 章权力、政治与冲突 11.1 权力11.2 组织政治11.3 冲突本章小结练习题第12 章决策12.1 决策的意义和特点12.2 决策的分类和过程12.3 不通条件下的决策12.4 群体决策本章小结练习题第13 章组织行为的基础13.1 组织行为的概念13.2 组织理论的演变与发展13.3 企业组织结构的形式13.4 组织设计与优化本章小结练习题第14 章组织文化与员工行为14.1 组织文化的发展及内涵14.2 组织文化的作用和功能14.3 如何创建和维系组织文化 14.4 组织设计与优化本章小结练习题第15 章企业组织变革与发展15.1 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15.2 组织变革与发展理论15.3 企业怎样进行组织学习15.4 我国企业的组织变革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
(3)注意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客体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种类有三种: ·无目的、无意识,也不需要意志力努力的注意。 如警笛、强光、巨响等。 ·有目的、有意识,并经过意志力努力而产生和保 持的注意。如听课、工作等。 ·有目的,但不经意志力努力就能保持的注意,如 骑车、织毛衣等。 注意的特征主要有:注意的广阔性、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性和注意的转移。 注意对人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2)知觉
知觉是感觉的高一级形式。它是人脑对客 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知觉的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
恒常性。
我们可以利用知觉的多种心理效应,提高
管理水平。
(2)知觉(续)
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产生不正确的知觉,即错觉。 应辨证地看待错觉,不应一味地否定。 错觉产生的原因有许多。例如: 事物的不同结构可产生错觉; 知觉的可选择性; 人的不同需要; 思考方法的片面性; 对比; 情绪; 过去的经验; ……
5.组织行为学中“行为”的特点
因果性 目的性 能动性 社会性 持久性 变动性
6.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所谓组织行为学,就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 究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预测、引 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可见,组织行为学侧重于: ·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 希波克拉底与盖仑的体液支配说
希波克拉底和盖仑认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粘液、 黄胆汁和黑胆汁,四液含量决定了人的气质,这四种体液含量 多的人依次形成了多血质、 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其一般 特征为:
2.认知活动与行为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材料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导论一组织行为学概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提高管理人员对组织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从而促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一门学科二,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体系: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包含了三个基本分析单元(1)个体(2)群体(3)组织三,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组织管理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上升到了系统的理论层面,提高人们解释行为和预测行为的准确性。
2.组织行为学的成果有利于管理者充分认识人的作用,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过程一,管理科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1)由组织管理学到组织行为学1.科学管理学派①1911年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对“科学管理”理论进行了总结,标志着管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创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先河。
②法约尔从“办公室前的总经理”出发,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1916年出版《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科学管理学派的看法:把组织看做封闭理性系统,科学管理学派的中心思想(1)只注意对物和工作管理,忽视对人的管理(2)只强调工作效率,忽视对工作者各种需求的满足(3)把工作者称只有经济需求的经纪人2.行为学派研究对象:梅约对霍桑工厂的研究创立了行为学派,梅约的“霍桑实验目的是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生产率,梅约通过“霍桑实验”发现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有效因素通过霍桑实验,得出几点结论(1)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没有直接关系(2)提高生产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不是工作条件(3)关系员工的情感和他们的不满情绪,有助提高生产率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回顾:20世纪60年代末期,组织行为学逐步形成,标志着除了把一般行为科学的原理和知识用到组织管理上,还要把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原理和知识加以融合运用三,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认识: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基础的科学,涉及许多与人有关的研究学科基本单元:个体研究层面——涉及心理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op Management Journals (A) 1.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8. Organization Science 9.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Top Management Journals (A-/B+) 1. Human relations 2.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4.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5.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6. Journal of Management 7.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9. Organization Studies 10. Personnel Psychology
请假,不给成绩,此门课程重修(一票否决) 。
班级值日制度。
技术 资金
结构 设备 目标
组织表象 (外在的)
组 织 冰 山 图 解
沟通模式
态度 群体心理
群体作用
个体心理
冲突
行为方面 (潜在的)
解决问题的方式
学习目标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定义、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发展历史
(2)社会经济发展对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影响
注意事项:
请遵守课堂纪律。 平时成绩50分。如果有与本课程知识相 关的论文在报刊发表,记50分;考勤缺 席、发言、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活 跃等因素影响平时成绩。 期考试题:以灵活性题目为主/70%。 关于教材的说明:新版与旧版有诸多不 同。(全球化教科书) 可以申请不上课(期末卷面分数85分以 上)。 欢迎交流看法。 创新学习方式。
国内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管理世界
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进展 南开管理评论 中国软科学
外国经济与管理
经济研究 社会学研究
organizationbehavior@
组织行为学
授课对象:高年级本科生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学 时 数:40学时 授课教师:万俊毅 使用教材:《组织行为学》 (罗宾斯,第十四版 )
jywan @ 020-85283796 13316100835
人力资源政策 与实施
人的输出
生产率 缺勤
组织文化
组织结构 和设计
技术,工作 设计和压力 组织系统水平
流动
工作满意度
越轨行为 群体决策 领导 组织公民行为 变革与发 展 沟通 群体间关系 群体结构 工作点 个性
价值观和态度
知觉 激励 个体决策
学基 模本 型的 组 织 行 为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
学习、激励、人格 知觉、培训 领导有效性 工作满意度 个体决策、绩效评估 态度测量、员工选聘 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群体动力学 工作团队设计 沟通、权利、冲突 群体间行为
心理学
个体
社会学
正式组织理论 官僚主义 组织技术 组织变革 组织文化
(群体)
(组织系统)
社会心理学
行为改变 态度改变 沟通 群体决策 群体过程
人的输入
能力
个体学习
个体水平
阅读观点碰撞:寻求应急之计(P: 27-28) 复习题:2,8 道德困境:商业中的谎言 案例分析1:数据会让你重获自由 案例分析2:全球经济衰退和劳动 力市场违法行为
推荐书籍与期刊(部分)
鲁森斯,F.,2003《组织行为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理查德 L.达夫特,雷蒙德 A.诺伊,2004《组织行为学》,中国机械 出版社 约翰W.内斯特罗姆,基思.戴维斯,1998《组织行为学——工作中 的人员行为》,中国机械出版社,McGraw-Hill公司授权出版 唐.荷尔瑞格,小约翰.W.斯劳卡姆,理查德.W.渥德曼,2001《组织 行为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McGraw-Hill公司授权出版 王重鸣,2000《管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阎海峰、郭毅等,2005《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阿尔恩特.索格, 马尔科姆.沃纳,《组织行为学手册》,辽宁教育出 版社 金盛华,张洁,1995《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2003《心理学与生活》,北京人民 邮电出版社 周晓虹,1997《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杨鑫辉(主编),1998《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 孙隆基,2004《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大出版社
一般管理者
20 19
有效的管理
29
32
11
社会交往
26
传统的管理
成功的管理者
11 28 13 48 44
19
沟通 人力资源管理
Luthans’ Research
挑战假设:“晋升是以工作绩效为基 础”。 组织内部的发展:社交技能和政治技能
重要。
了解组织行为学(OB)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 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组织 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组织行为学研究范围——定位于组织系统。 决定组织行为中的三类因素:个体、群体、结 构 用系统研究代替直觉 行为不是随机发生的,它由某种原因引起,并 指向某个目的。 系统研究可以取代直觉或本能的感觉(支持; 矛盾)。 阅读:神话还是科学(先入观念与客观证据) (P:9)
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者的基本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者的角色 • 人际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人) • 信息传递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 • 决策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有效的管理活动与成功的管理活动
熟悉: 了解:
组织行为学的框架 组织行为学的学习对提高潜在管理者掌握现代管理 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疑点? )
重点:(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内 容、组织行为学产生的根源
(2)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
难点: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1讲 组织行为学导论
灵媒时代已经来领。 每个人并非纯粹理性行为者。 对任何管理工作来说,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开发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组织心理与行为: 组织设计、 组织结构、 组织的变革与发 展
影响个体行为的主 观因素分析: 个体的知觉、态度、 价值观等 个体行为外部控制: 个体行为激励
群体行为:研究 影响群体活动动 向的各种因素— —群体动力、群 体规范、群体沟 通、冲突、决策 等
组
织
群 个 体
体
回应经济压力 回应全球化 管理劳动力多元化 改善质量和生产率 改善顾客服务 改善人际技能 激发革新和变革 应对“临时性” 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 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冲突 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 改善道德行为 阅读:道德决策(数字也能说慌)
开发组织行为学模型
关于考勤(学习态度分)
每个班选男、女同学代表各一人,分别对班上的男生和女生
到课情况考勤,课间休息时交给老师;老师在下一节课随机
抽取班级点名。 全勤者,期末平时成绩(折算后)加5分;缺课一次者,扣5
分;第二次缺课者,扣10分;第三次缺课者,不给成绩,此
门课程重修(一票否决)。 请假两次折算为缺课1次;第3次请假折算为缺课1次;第4次
群体
(个体)
比较价值观 比较态度 跨文化分析
组织行为学 的研究
人类学
组织文化 组织环境
组织系统
政治学
冲突 组织内政治 权力
组织行为学中没有绝对的真理
上帝把所有容易的问题都给了物理学家。 同样情景中两个人的表现常常大不一样;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下行为也会发生 变化。
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因变量 生产率 缺勤率 流动率 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 工作满意度 自变量 个体水平的变量(个人的或传记的特征、人格特征、内在 情绪框架、价值观与态度、基本的能力水平、直觉、个人 决策、学习、动机) 群体水平的变量(工作团队、沟通模式、领导方式、权力 和政治、冲突水平等) 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正式组织、工作流程、工作岗位的 设计、人力资源政策和实践活动、组织内部文化) 权变的组织行为学模型 基本的组织行为学模型(阶段Ⅱ)(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