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CEO与CFo股权激励的治理效效应之比较基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CEO与CFO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之比较:基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一
、
引言
自Jne n cl g 17 ) es adMek n (96 首次从股权激励角度探索解决代理问题的途径以来 , n i 相关文献主要研
究 C O 股权 激励 的公 司治 理效应 。 首先 , 司 业绩 角 度 下 主要 观 点 尚存 较 大 分歧 , 有 些 文献 发 现 股 E ① 公 如 权 激励 有助 于提 高公 司业 绩 ( ha ,95 Ha t 1,98 ; 些 文献 发现 股权 激励 对公 司业 绩 不具 有 Mern 19 ; le a. 19 )有 l
由于安 然 、 界通 信等 美 国大公 司相继 出现严 重 的会计 丑 闻 , 世 导致 C O 在公 司治 理 中 的重 要地 位 日 F 益 凸显 。 随后 美 国颁 布 了萨班斯 法 案 , 确定 了 C O与 C O相 同 的法 律地 位 , 赋 予 C O相 应 的监 督 职 F E 并 F 能 和参 与公 司决 策 的经 营 管理职 能 。相关 文献 也表 明 , F C O对公 司 财务 Ge e n ot(06 发 现 在 任 命 新 C O 之 后 , 司可 操 纵 应 计 利 润 显 著 下 降 ; t 1 如 i radN r 20 ) g h F 公 Gee a. (09 发 现 C O 在财务 报告 生成 过程 中起 着决 定 性作 用 ;rn dG y (07 发 现 C O 能 显著 影 响 20 ) F Faka oa 20 ) n l F 公 司 财 务 杠 杆 ; hv d Praadm (0 6 C O 股 权 激 励 能 显 著 影 响 公 司 债 务 结 构 ; hv d C aaa unnn a 20 ) F n C aaa n P maadm(00 发现 C O 因薪酬激 励所 承 担 的风 险 能显 著 影 响公 司融 资 政策 。因此 , 西 方发 达 国 u nna 2 1 ) F 在 家 ,F C O股 权激励 的重要性 可 以与 C O 股 权激 励 相 提 并论 , 至 有 文 献 发 现 C O 股 权激 励 对 盈 余 管 理 E 甚 F 的影 响显 著大 于 C O股 权激 励 (i ge 1,00 。在 我 国 , 界 和业界 也 都认 为 , E J t .2 1 ) n a a 学 一方 面 ,F C O应 该在
CEO 任期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CEO 任期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摘要】文章选择A 股上市公司2004—2011 年的数据,结合CEO 声誉机制理论对CEO 任期及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CEO 任期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CEO 任期越长,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越大。
在CEO 任期的初期,盈余管理程度增加。
随着任期的增加,在CEO 任期的中间时期盈余管理的程度有所下降。
而在CEO 离任的前一年,盈余管理程度较大。
文章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改善盈余管理程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CEO 任期盈余管理声誉机制一、文献回顾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了高管变更和盈余管理的关系。
Pourciau(1993)研究发现,在发生非正常变更时,新任的CEO 会在接任当年通过应计项目和摊销项目调减当年的盈余,并将其责任归于其前任,而在接任后一年利用应计项目和摊销项目调整公司的盈余,以证实其经营才能和对公司业绩的贡献强于前任。
因此在CEO 任期的初期,进行盈余管理动机较为强烈。
Kalyta(2009)的研究表明在CEO 任期的最后一年,CEO 有强烈的动机会夸大盈余,因为CEO 想要提高离职收入。
但是此文献并没有考虑CEO 任期的初期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若CEO 在刚上任就被解聘,CEO 进行盈余管理可能是因为任期初期的动机,而不是因为离任。
林永坚(2013)对总经理变更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总经理变更当年,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利用应计项目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
这些研究基本上都只是关注CEO 变更前后的盈余管理程度,并没有考虑CEO 整个任期。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声誉机制认为,在任期的初期CEO 会努力建立自己的声誉。
在CEO 任期的初期,企业业绩是评价其能力的主要标准,是建立良好声誉的前提。
为了使市场给予其较高的评价,CEO 很可能进行盈余管理改善公司业绩以建立较高的声誉;随着任期时间的增加,声誉逐渐建立,此时CEO 更多的是关注对已建立声誉的维护。
CEO和CFO任期交错是否可以降低盈余管理_姜付秀
模 型能 更好 地 识 别 盈 余 管
、 和
提 出的修 正
模 型来估 计 可操 控性 应 计利 润 , 任期 交错 ②我们 分 别设 置 了哑 变
。 和 连续变 量 两 个指标 来衡
从而对公 司的盈余管理水平进 行估 计 。 和
余管理 的影 响 , 从 而深化 了管理者背 景特征领域 的 研究 第 四 , 已有文 献发 现 和 的任期都会 影响盈 余管理 , 而本 文则从两 者任期交错 视角进行 研 究 , 从而 为管理者 任期对盈 余管理 的影 响提供 了 新 的证 据 第 五 , 管 理者权力理 论认 为 , 管理层会通 过 权 力 寻租 为 自己谋取 私利 。 本 文发 现 当 权 力 比较 大时 , 和 管 理 的降低 程度减 弱 , 为 的 任 期异质性对公 司盈余 的权力 寻租行 为提供
性检验 最后是本文 的结语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任职年限与
及利益相关者带来正面 、 积极 的影 响 。
长期 以来 , 盈余 管理领 域 的文献 更 多关 注公 司最 高决 策人 研 究 表明 ,
的盈余 管理 动机 。 已有 ,
基于 个人 薪酬 、 股 权激 励 和变更 等原 因存 在着 盈余 管 理动 机
本 文为 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项 目 项 目号 、 、 教 育部 新世 纪优 秀人 才 支持计 划 项 目号 一 一 、中国人 民大 学科 学研 究 基金 中央 高校 基本科 研 业务 费专 项 资金 资助 项 目 的阶 段性 成果 。
,
公司盈余管理 的影响程 度较小 而 当
小时 , 两者任期交错对公 司盈余管理 作用较 大 。
此外 , 中 国存 在 两类 上 市公 司 国有控 股 和非
CEO、CFO背景特征相似性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根据心理学的服从理 论 , 年龄较大 的往往 容易建立 起权威 , 年龄 差距 越大 , 这种权威越容 易建 立 , 因此年龄差异大 。 因此年龄差 异大 , 在盈余管理决策 中双方更容易达成共识 , 共 同合作进行盈余管理。 因此 , 更低 的相似性水平导致 了更高的盈余管 理水平 。
假 设 3: 上 市 公 司 CE o、 CF O 教 育 程 度 相似 性 与 企业 的盈 余 管 理 行 为 负 相 关
根据心理学 的服从理论 , 在教育水平上的差异程度越大 , 相对权威越容易建立 , 权威弱势一方更倾 向于服从权威优势一方 。 因此
教育水平差异大 , 在盈余管理决策 中双方更容易达成 共识 。 因此 , 更低 的相似性水平导致更 高的盈余 管理水平 。
假设4 : 上 市公 司 CE O、 C F 0 的 任 职 时 间相 似 性 与企 业的 盈 余 管 理 行 为 正 相 关
财套 通 - 综合 2 0 1 4 年第 9 期( 下)
C E O、 C F O 背景特征相 似性与企业 盈余管理行 为
叶 剑 明
(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4 1 )
摘要 : 本 文选 择 沪深 两市 2 0 0 0年 至 2 0 1 0 年 A股 上 市 公 司 为样 本 , 实证 检 验 了 C E O 、 C F O 背 景特 征 相 似
ce o
— 呈 £ 童 量 壁 妻 喜 一 一
一 一
可 操 控 性 应计 项目 ( D A c c ) : D A C C i = T A 一 N D A C C 即 总 应 计
—
面
—பைடு நூலகம்
/ &  ̄ e - c e o { 1 葫— 面 1 舯 l u H "
CEO继任、管理层内部制衡与研发支出盈余管理
CEO继任、管理层内部制衡与研发支出盈余管理CEO在公司战略方向的选择和战略决策的制定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CEO的继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形成与变更。
正是由于前任CEO 与继任CEO之间性格、背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对企业经营的理念有着显著差异,这种差异给予了企业一次脱离原有束缚、实施战略转型的绝佳契机。
高阶理论和承诺升级理论的观点认为,长时间担任公司CEO的管理者会被公司的当前状况所束缚,而嵌入现有项目中难以自拔,然而新任CEO则不会拘泥于当前的经营管理定式,更加有助于企业克服长期形成的战略刚性,从而开发出一条更加合适自己的道路。
但与此同时,与CEO继任相关的速胜压力问题以及为缓解速胜压力而实施的盈余管理行为也逐渐浮出水面。
新任CEO在面对速胜压力时,为了在上任后短时间内提升公司业绩、凸显胜任能力,有着极强的动机对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做出调整,即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行为,以缓解来自于管理层内部和外部的多重业绩压力,同时在企业内部树立其领导威信。
通过调整企业研发支出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正是CEO操纵盈余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越来越被企业所有者与管理人们所重视。
自我国进入新时期发展规划以来,社会公众对研发创新关注就在日益增长,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强弱也正在更多地成为衡量企业价值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CEO便有充分的理由以调整战略方向为名,对企业与研发相关的投入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实施盈余管理的目的。
相应地,有关研发支出盈余管理的研究也逐渐兴起,这些研究认为研发支出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管理层能够通过操纵研发支出满足自身利益。
本文将研发支出相关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选做被解释变量,也是为了探究这种现象是否确实存在与企业的管理层,尤其是CEO的决策中。
在可能发生的研发支出盈余管理面前,企业对于CEO的监督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研究更多地关注外部监督,即股东和董事会对CEO的威慑作用,但本文认为,来自与管理层内部的非CEO的管理者,出于对职业声誉的维护和对未来生涯的考虑,同样对CEO的盈余管理行为有着制约的动机,这种动机与非CEO管理者的年龄直接相关,而这些管理者与CEO相比之下的相对薪酬则代表了其对CEO进行制衡的能力。
高管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高管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作者:许新龙昱宁张宽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21期【摘要】股权激励制度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但也有缺陷。
本文实证检验了股权激励制度、高管人员持股比例、股权激励方式、股权激励方案有效期与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
结果表明:股权激励确实会导致高管盈余管理行为,激励强度、激励模式、管理层持股和方案有效期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修正的截面Jones模型一、引言现代企业制度催生委托代理问题,20世纪70年代,该项制度随着政府相关法规的陆续出台而得到不断完善,并广泛运用于世界各国的管理实践当中。
但是,股权激励制度也有不足之处,尤其对于我国企业大部分是国有控股企业的特殊情况,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同时我国监管和治理环境存在一定缺陷,二级市场投资者获取信息困难,这些原因都给管理者提供了盈余管理的机会。
二、文献述评布朗(Brown,K.)于2002年发现如果没有行权时间的限制,高管很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从而提高股价。
丹尼尔(Daniel)等人于2006年得出相似结论。
何凡于2010年指出股权激励程度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强;行权期越长,盈余管理程度越弱。
苏东蔚、林大庞于2011年提出正式的股权激励使得公司治理效应并不为正,盈余管理行为和高管薪酬中股权与期权的占比有显著的反向关系。
许娟娟于2016年得出股权激励两面性作用的结论。
李莉于2016年利用管理层及投资者的博弈模型创新性分析两者关系。
刘银国等2017年依据行权业绩条件度量股权激励强度,扩充了现有研究成果。
范亚东等2017年研究发现CEO权利的调节效应。
因此,股权激励虽然在降低代理成本,促使管理层工作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如果不加以规范,激励效果极其有限。
三、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一)研究假设高管薪酬中股权与期权的占比越高,相应其从股权激励制度中获得的收益越多,由于私人利益的驱使,高管更倾向于通过盈余手段使业绩达到行权条件牟取利益。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管理层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自2006年初开始, 国家相关部门包括证监会、国资委和国家财政部等,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相关的法律规范。
此后, 陆续有企业开始实行股权激励计划, 并且公告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根据一些西方学者和国内学者的研究, 股权激励可以增强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的一致性, 从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业绩, 不过也有的学者认为股权激励会导致盈余管理和利益输送等问题。
在我国, 股权激励尚处于起步阶段, 有巨大成长空间, 因此, 研究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发现两者的内在规律, 对股权激励进一步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先回顾国内外研究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 梳理不同学者观点;其次,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激励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 提出理论假设并进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部分先分析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再采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并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 在分析本文得出的相关实证结论的基础上, 从股权激励方式选择、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
本文以2009-2011年间宣告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以管理层股权激励股票占当时公司股本比例为股权激励程度的替代变量, 以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资本结构、净资产收益率、管理费用和激励模式作为控制变量, 先研究总样本下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 再分别研究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这两种激励方式下, 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 比较这两种激励方式下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程度是否存在不同, 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按照激励方式分样本研究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后发现, 股权激励程度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并且在限制性股票激励方式下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强于股票期权激励方式, 即在限制性股票激励方式下, 管理层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
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及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
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及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
股权激励制度作为一种长期激励安排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它是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产生并普遍运用的有效激励手段。
我国于2006年正式实施股权激励制度。
然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美国公司高管薪酬中股票期权的滥用引发了对股权激励的广泛质疑和争议。
本文从盈余管理角度出发,对我国股权激励制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首先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
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股权激励机制的不可或缺性和股权激励机制下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逻辑分析,并从实际出发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发现股权激励的实施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本文选取截至2007年12月底已实施股权激励的53上市公司中的50家为样本,在扩展的Jones 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线下项目来估计盈余管理程度,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
了股权激励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表明: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上
市公司管理层存在以追求高额报酬为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并且盈余管理程度与股权激励程度正相关。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相应的政策建议。
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基于盈余管理与公司业绩视角的实证研究
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基于盈余管理与公司业绩视角的实证
研究
股权激励能促使高管与外部股东之间的利益趋同,有助于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激励机制,因此,研究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对完善股权激励机制,对考察国有企业改革成效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以2005至2008
年间1336至1573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盈余管理和公司业绩两个角度研究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
首先,本文探讨CEO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尚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其CEO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而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其CEO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显著变弱;另外,盈余管理提高了CEO行权概率,而且CEO行权后公司业绩显著下降。
其次,本文使用盈余管理修正公司业绩,并通过Heckman两阶段模型研究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关系,以及股权激励与国有控股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未使用盈余管理调整公司业绩前,CEO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股权激励与国有控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而调整后,CEO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
的影响变弱,且股权激励与国有控股的交互作用显著为负。
最后,本文比较CEO与CFO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结果发现:尚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其CEO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抑制程度显著大于CFO;CEO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显著大于CFO。
以上实证结果表明,正式股权激励可以诱发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其它类型的高管持股则能抑制盈余管理行为;股权激励有助于提高公司业绩,且国有控股能显著削弱股权激励的积极治理作用;CEO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显著大于CFO;盈余管理和产权性质均能显著影响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关系。
高管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
高管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股权激励一方面可以通过促使高管与股东利益趋同,缓解委托代理问题,从而增进公司业绩,发挥积极的公司治理效应。
但另一方面,股权激励可能诱使高管产生盈余管理行为,以牺牲股东的利益为代价获得私利。
因此,股权激励好比一把双刃剑,其对公司业绩的积极作用能否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公司治理机制。
在英美国家的上市公司,分散的股权结构导致了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代理问题,必须给代理人适当的激励以减少利益分歧,降低经理人的代理成本,由此产生了股权激励。
而除英美之外的其他国家,大多数国家的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出于对于自身利益的维护,大股东发挥积极监督的作用,经理人代理成本较低。
中国的公司治理环境比较特殊,国有上市公司占了大多数,股权集中度较高,最终控制人缺位造成了“内部人控制”,进一步加深了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代理问题。
高管有动机且有能力通过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降低授权价格的行为达到虚增业绩的目的。
而在民营上市公司,由于大股东是自然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大股东有意愿和能力监督高管的行为,保证了股权激励机制更为有效地发挥作用。
根据理论分析提出假设:(1)我国上市公司在股票期权授权前进行了负的盈余管理。
(2)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股票期权授权前进行负的盈余管理程度要高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
(3)通过公司业绩衡量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在民营企业中实施股权激励与业绩的正相关性要优于国有上市公司。
为了验证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性质与股权激励中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本文以2008年至2012年底已经实施股权激励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所有权性质的角度考察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以及股权激励当中的盈余管理问题,并以公司业绩来衡量不同所有权制度下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
研究的结果说明:(1)公司治理机制会影响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实施效果,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实施股权激励,将导致股东与经理人间代理成本增加,产生盈余管理问题。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股权分散化和管理技术复杂化成为公司经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于是,公司管理层人力资本在公司经营中日益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受到了股东关注。
同时,伴随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公司的管理层和股东之间产生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下管理层和股东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越发加深。
股权激励制度就是为了适应这种新情况而产生的。
股权激励能有效地激励公司高管层,解决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成本问题。
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股权激励作为公司一种长期激励制度,通过对公司管理层分配一定的权利,比如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层的短期行为,将公司与个人利益相统一,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
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发展相对滞后,但从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股权激励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运用也日益广泛。
2006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开始,股权激励制度得到迅速发展。
但是,伴随股权激励对公司管理层能产生有效激励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股权激励制度不断深入研究表明,股权激励本身可能会导致公司高管层进行盈余管理行为。
而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可能性会改变股权激励制度的目标,将其变成高管层滥用职权,侵蚀股东财富的工具。
2006年至2012年期间我国深沪两市共有415家A股上市公司提出了股权激励计划。
近几年公布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数量直线上升,实证数据更加充分。
这种市场环境下研究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
本文在梳理有关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情况下,确立了研究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方向,并运用相关基础理论分析了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关系。
本文选取2012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A股上市公司,参照国外学者研究成果,运用管理层从公司股权激励计划获得的收益的市值变动额来衡量股权激励程度,设计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研究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关系。
高管层股权激励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高管层股权激励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随着现代公司日益分散化的股权和日益复杂化的管理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本作为企业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因而世界各国的公司都陆续推出了各种形式的股权激励制度,以此来有效地激励高管层。
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但从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我国的股权激励从制度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完善和发展,股权激励相关的制度规范在逐步的完善中,股权激励在我国的运用日益广泛。
但是,我们在看到股权激励对公司管理层能产生有效激励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股权激励是否会诱使高管层进行盈余管理存在争议。
而这种行为存在的可能性会改变股权激励制度的初衷,可能会成为高管层滥用职权从而侵蚀股东财富的工具。
因此股权激励制度正面临着巨大的信任危机和变革的需要。
本文首先在回顾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前提下,从逻辑上阐述了股权激励和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并在实践上对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具体状况进行了各方面的分析。
在规范研究的前提下,也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2006年到2008年实施了股权激励的64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扩展的琼斯模型,研究表明,在股权激励实施的上一年度、当年和下一年度,高管层存在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而且本文用实施当年的数据做回归来研究盈余管理的程度与股权激励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显著相关,股权激励的程度越大,盈余管理的程度就会越高。
本文对实施股权激励下一年的数据的回归没有得出上述结论,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与新会计准则关于股权激励的费用化处理和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有关。
基于以上的研究成果,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希望能对完善相关信息披露、健全股权激励机制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
CEO和CFO任期交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CEO和CFO任期交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日益复杂,如何有效地管理盈余成为了企业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符合市场期望和提高股价,许多企业采用了一些盈余管理策略,如更改会计政策、资产减值和财务指标调整等。
而这些盈余管理行为常常面临一些道德和经济风险,可能会对企业和投资者造成不良影响。
CEO和CFO作为企业高管团队的核心,他们对于企业盈余管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CEO和CFO的任期交错或跨度可能会导致盈余管理策略的相互制约,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和财务绩效。
因此,本研究将从此角度出发,探究CEO和CFO任期交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CEO和CFO任期交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具体目的如下:1. 了解CEO和CFO任期交错是否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
2. 探究CEO和CFO任期交错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3. 分析CEO和CFO任期交错是否对财务报告质量产生影响。
4. 探讨企业治理的作用,以及如何避免CEO和CFO任期交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利影响。
本研究对于分析CEO和CFO任期交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CEO和CFO任期交错状态下的盈余管理策略,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财务管理策略,同时也可借鉴本研究的结论加强对企业治理的监督和管理。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文献综述: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进行综述,从而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2.数据获取和整理:采取横向和纵向比较的方法,通过收集和整理企业财务数据,分析CEO和CFO任期交错对盈余管理和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
3.实证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差异检验方法,对CEO和CFO任期交错与盈余管理、财务绩效等指标之间的潜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4.数据分析和结论:通过分析数据结果,形成对CEO和CFO任期交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和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CFO薪酬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的开题报告
CFO薪酬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成为重要的管理活动之一。
作为企业中重要的角色,财务经理的表现往往会对企业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而财务经理主要负责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盈余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通过财务手段来控制自己的财务报告信息,达到一定的财务目标。
同时,国内外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CFO薪酬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研究问题与目的1. 研究问题CFO薪酬与盈余管理是否存在相关性?2. 研究目的(1)探究CFO薪酬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2)分析CFO薪酬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3)分析盈余管理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综述,研究假设的构建,理论模型的设计与实证检验等步骤来回答研究问题。
1. 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2015-2019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共计500家企业。
2. 数据分析方法本研究将采用SPSS、Excel等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方法如下:(1)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等。
(2)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分析CFO薪酬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
(3)回归分析,分析CFO薪酬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4)中介效应分析,分析盈余管理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将探究CFO薪酬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CFO薪酬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并分析盈余管理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企业在盈余管理和薪酬管理方面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同时,研究结果还可以对企业和投资者在选择管理人员及投资决策等方面提供有益参考。
CFO持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告
CFO持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的开题报
告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CFO是财务部门中最高级别的职位之一,除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外,对于公司的盈余管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CFO通常会持有公司的股份,试图通过调节财务度量和其他经营决策来影响公司的盈余,节约成
本和提高业绩。
因此,分析CFO持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可以
为公司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有利于推动公司健康发展和保护股东利益。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究CFO持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内容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论文综述: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并据此建立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2. 实证研究:采用样本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从CFO持股的角度出发,探究其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包括盈余质量、盈余稳定性和
盈余管理水平等方面。
3. 结论和建议:总结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为公司
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
本研究预计达到以下效果和意义:
1. 建立CFO持股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模型,为公司决策提供指导意见和参考资料。
2. 通过实证研究,提高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认识和理解,为企业
管理者制定合适的策略和采取具体措施提供帮助。
3. 发现CFO持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和机制,可以为企业的股东管理、内部监督和制度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CEO和CFO任期交错是否可以降低盈余管理_姜付秀
和
提 出盈
任期交错 对公司盈余管理 的影 响程度相对较弱 。
年中国 和
, 从 而使他们在
余管 理需 求 时 ,
配 合意 愿会 下 降 , 进 而 可能会 和 的
提出
期交 错 对公 司盈余 管 理 的影 响 。 实 证结 果 表 明 , 和 和
平 , 两 者任 期交错 的时 间越长 , 其 影 响越大 同时 , 响 , 而对 负向盈余管理 的影 响并不显著 。 上述结果
响 。 区分 权力 大小 和公 司产权 性 质后 的检验
盈余 管理要 求 时 ,
的配 合程 度会 较高 , 从 而 可 与 任 期交错 对
能导致公 司盈余管理程度较 高 。 进一 步 地 , 我们 认 为 ,
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除数据缺 失的样本 进行
本文 所使 用 到 的主要 连续 变量 , 按 家公 司样本 , 涉及
处理 。 经过 以上筛 选 , 最后 得到
个 行业 , 涵 盖 个年份 ,共
个非平行 面板 观测样本 。
二 主要变量界定
盈余 管理的衡量 和于忠泊等 截面修正
理 , 因此 , 本 文采用
、夏 立 军 认 为 , 基于 行业分类 的横
C EO 和
任期 交错 是否可以 降低 盈余 管理
中国上市办 司研 究
和 任 期 交错 是否 可以降低盈余管理
口姜付秀 朱 冰 唐 凝
一 年 股上 市公 司 为研 究样本 , 检验 了 和 摘要 本文 以沪深证券 市场
任期 交错对 公 司盈余 管理 的影响 。 实证检 验 的结果表 明
与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与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与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及其冲突使得激励问题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
随着上市企业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等相关法案的推出,我国上市企业治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上市企业已经或即将采用股权激励。
在现有股权激励机制下,上市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能否为企业创造出较高的绩效,以及进行盈余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绩效还是为了私人利益的最大化进而损害
了企业的绩效。
因此研究上市企业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和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是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首先对高管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以及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其次,通过对2007-2011年沪、深两市制造业A股上市企业的数据的收集和筛选,并运用EXCEL 表格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以及OLS回归分析方法对样本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以所有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作为高管激励程度的代理变量、以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计算出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衡量上市企业的盈
余管理程度以及以企业的财务指标总资产利润率(RoA)来作为企业绩效的代理变量,研究了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以及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和我国企业股权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通过研究发现: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2)高管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呈倒“U”关系,但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不显著;3)企业层面相关因素和企业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的绩效和盈余管理程度有一定的影响;4)建立合理的业绩指标和激励机制能够促使高管人员进行恰当的盈余管理,从而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
CEO与CFO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之比较:基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CEO与CFO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之比较:基于盈余管理的实
证研究
林大庞;苏冬蔚
【期刊名称】《南方经济》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在西方发达国家,CFO与CEO拥有相同的法律地位,负有监督CEO的责任,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拥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盈余管理角度研究我国CFO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并比较CFO与CEO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发现:尚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其CF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而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其CF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显著变弱;尚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其CF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对盈余管理抑制的程度显著小于CEO.这表明,正式实施股权激励会诱发盈余管理行为,其它类型的CFO持股则会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并且CFO股权激励的积极治理效应显著小于CEO.
【总页数】17页(P15-31)
【作者】林大庞;苏冬蔚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 510230;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5.2
【相关文献】
1.股价信息含量的公司治理效应--基于董事会结构与CEO变更的实证研究 [J], 熊家财
2.CEO薪酬、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基于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的研究[J], 郭奕阳
3.非CEO高管的内部治理效应研究——基于真实盈余管理视角 [J], 陈艳;杨雪;
4.非CEO高管的内部治理效应研究\r——基于真实盈余管理视角 [J], CHEN Yan;YANG Xue
5.CEO、CFO合谋\r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r——基于任职时间的考虑 [J], 叶德珠;吴梦真;杨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EO、CFO连续任职能够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吗?
CEO、CFO连续任职能够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吗?薛永江
【期刊名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CEO、CFO是公司最重要的两位高管,负责公司日常活动,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起决定性作用。
以沪深证券市场2003—2011年除金融行业外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CEO和CFO连续任职期限对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CEO、CFO已任职期限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即随着CEO和CFO连续任职时间的增加,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明显减少。
进而研究CEO和CFO预计剩余任职期限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CEO、CFO预计剩余任职期限与盈余管理呈现U型关系。
进一步考虑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中CEO和CFO连续任职期限对于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指出,与国有控股公司相比,非国有控股公司的CFO连续任期时间越长对于公司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越大。
【总页数】7页(P61-67)
【作者】薛永江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5
【相关文献】
1.CFO 特征影响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吗?--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 李晓玲;胡欢;程雁蓉
2.CEO和CFO任期交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J], 骆珣;王佩
3.CEO与CFO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之比较:基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J], 林大庞;苏冬蔚
4.CFO持股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J], 李晓玲;刘中燕
5.CEO、CFO合谋\r对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r——基于任职时间的考虑 [J], 叶德珠;吴梦真;杨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其中,J DA(≈),,J为年度t公司i可操纵应计利润(Discretionary accrual)的绝对值(k=1,2,3,4,5,
6);CFOtNCENTi,为CFO股权和期权报酬占总薪酬的比率。如果年度t公司i的董事会正式提出股权激 励计划,PROPOSAL。在所有年度均取值1,否则取值0;如果年度t公司f的股东大会投票批准股权激励 计划,那么PASS,,在所有年度均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由于通过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必须先行提出股 权激励计划,因此PROPOSAL“与PASS。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x¨包括产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审计质 量等公司治理变量;Zf.,包括规模、上市年数等公司层面和高管个人层面控制变量;Wi,为一组行业和时问
虚拟变量。
假设1预期模型(1)的系数估计值函,显著为负,假设2预期函,或参,显著大于0。
(二)CFO和CEO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之比较 董事会聘任CEO,通过公司章程授予CEO相应的权力,以确保CEO能够顺利地展开全面的经营管 理工作。因此,权力是CEO达成薪酬契约规定的基础。如Finkelstein(1992)发现高管的权力是公司战略
and
Slezak
(2006)通过理论模型研究,认为如果高管可能操纵公司业绩,股权激励就变成了一把“双刃剑”,即股权激 励既可以提高高管努力程度,进而增加公司价值,也可以大幅度增加公司信息操纵行为,导致公司资源配 置不合理,进而降低公司价值。相关实证研究也显示,一方面,高管持股能强化股东与高管之间的利蠡共 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有利于约束高管的短期行为,抑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并提升公司长期价值(Jensen
and Meckling,1976;Mehran,1995;Hall and Liebman,1998;Hanlon et
a1.,2003)。另一方面,股权激励是盈
余管理的主要动机之一,可以诱发大量盈余管理行为,导致其在短期内存在负面的公司治理效应,如Stein (1989)通过理论模型研究认为股权激励也会诱发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从而有损公司短期利益;
度比较CEO与CFO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
本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如F:第二部分为理论假设和计量模型;第三部分介绍变量和数据;第四部分提 供实证结果分析;第五部分进行稳健性分析;最后部分为总结。
二、理论假设和计量模型
(一)CFO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
Healy(1985)的模型表明,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与股权激励呈非线性关系。Goldman
一15—
万方数据
CEO与CFO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之比较:基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其既应该对内负有监督责任,履行对CEO监督的职能,又应该对 外客观、公允地披露财务报告,承担与CEO相同的法律责任,以切实维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戴 璐和汤谷良,2009);另一方面,由于公司各种经营决策都离不开财务的可行性分析,使得CFO应该参与 公司决策,并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能。但是由于CFO在履行对外治理职责过程中尚不具有充分的实力担负 起监督总经理和董事会的任务(戴璐和汤谷良,2009),以致我国CFO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可能显著 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迄今为止,国内文献尚未探讨CFO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以及其与CEO的差 异。为此,本文从盈余管理角度研究CFO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并比较CFO与CEO股权激励的公 司治理效应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1)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其CFO股权激励无助于降低盈 余管理程度,而尚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其CFO持股会降低盈余管理程度;(2)CEO股权激励对盈 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CFO,而在诱发盈余管理行为方面两者却不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主要贡献如下:一是从盈余管理的角度研究CFO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规避了CFO股权激 励与公司绩效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二是完整构建包含薪酬、股权和期权的激励指标,并使用六种 方法度量可操纵应计利润,在此基础上研究CFO的股权激励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三是从盈余管理角
et et
a1.(2002)
对1991年至1999年间43056个非CEO年观测值和11437个CEO年观测值研究,发现CEO变更与非
and
Hadlock(2004)对1993至1998年间443家大公司的前
五位高管变更研究,发现CEO辞职会提高非CEO高管被解聘的概率,而且CEO变更对公司qp绩的敏感 a1.(2010)对1999至2006年间121个CFO变更事件研究,结果发 现:CEO变更能显著影响CFO的变更,而且比公司业绩对CFO变更的影响更大;另外,CEO被解聘会降 低CFO晋升为CEO的机会,而CEO按规定正常离职(如退休、因工作需要调离等)则增加CFO晋升为
and
a1.,1998);有些文献发现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不具有
Schaefer,2005);还有些文献则发现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呈非 Servaes,1990)。其次,盈余管理角度下主要et
a1.,1988;McConnell and
股权激励能诱发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Cheng
Warfield,2005;Bergstresser
and
Philippon,2006)。可见,
关于股权激励治理效应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观点。
由于安然、世界通信等美国大公司相继出现严重的会计丑闻,导致CFO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口 益凸显。随后美国颁布了萨班斯法案,确定了CFO与CEO相同的法律地位,并赋予CFO相应的监督职 能和参与公司决策的经营管理职能。相关文献也表明,CFO对公司财务报告和公司决策都具有不可忽视
and
and and
Waddell(2004)通过理论模型以及对1992至2000年问1700家公副研究,发现CEO接受的权斋激励份额
Pumanandam(2010)对1993至2005年间7705个观测值
研究,发现CEO的薪酬业绩敏感性大于CF0。
与此同时,已有大量文献也表明CEO对CFO的变更、职务晋升、薪酬激励以及本职工作等方面存在 显著的影响,导致CEO能显著影u向CFO的行动,即CEO的权力显著大于CFO。如Mian(2001)对1984 至1997年问2227个CFO变更事件研究,发现CEO变更导致CFO变更的概率增加。Hayes CEO高管变更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ee 性显著大于非CEO高管。Buettner
关系;
假设2: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其CF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 显著变弱。 为了检验假设l、2,本文设置以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 一】6一
万方数据
南方经济2012年第6期
fDA(k)“I=妒o+妒lCFOINCENT,.,+妒2PROPOSAL¨
+妒3(CFOINCENz,,×PROPOSAL;.,+94PASS。 +妒5(CFOINCENr,f×PASSi.f+X州A+zf,f6+眠,fy+占¨
Indjejikian
and
Matejka(2009)对2003至2007年问1353家公司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降低CFO激励薪酬的
et
重要性,可以降低财务报告误报的概率以及盈余管理程度;Jiang
a1.(2010)对1993至2006年问17542
个公司年观测值研究,发现CFO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由此可见,CFO股权激励可能促使股东与高管利益趋同,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但也可能诱发高管更 多的短期行为,从而在短期内阻碍公司发展。另外,由于苏冬蔚和林大庞(2010)对2005至2008年问 1336至1573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研究,发现尚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其CEO股权和期权报酬与 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其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 理的负相关关系大幅减弱并不再统计显著。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2: 假设1:尚未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其CF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
小于CEO。这表明,正式实施股权激励会诱发盈余管理行为,其它类型的CFO持股则会抑制盈余管理行 为,并且CFO股权激励的积极治理效应显著小于CEO。 关键词:CF0股权激励CEO股权激励盈余管理公司治理 JEL分类号:G32,G38,M40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章编号:1000—6249(2012)06—0015—017
董事会通过,因此,理论上CFO是经由CEO挑选,其法定性权力应该比CEO的更小,以致CEO获得公司
的股权激励程度比CFO更大,进而使得CEO薪酬比CFO薪酬对业绩更加敏感。如Aggarwal Samwick(2003)发现高管激励因责任不同而变化,对CEO的激励比对部门经理的更多;Barton 显著大于其他级别低于CEO的高管;Chava
Pumanandam(2010)发现CFO因薪酬激励所承担的风险能显著影响公司融资政策。因此,在西方发达国 家,CFO股权激励的重要性可以与CEO股权激励相提并论,甚至有文献发现CFO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 的影响显著大于CEO股权激励(Jiang
et
a1.,2010)。在我国,学界和业界也都认为,一方面,CFO应该在
+林大庞,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Email:dapanghome@163.oom,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建基路63号805房,邮 政编码:510230;苏冬蔚,暨南大学经济学院,Email:tdsu@jnu。edu.cn。本文感谢广东塔高校高层次人才(珠江学者)项目、 广东省软科学项目(20118070300044)的研究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和责任编辑的宝贵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①在本文中CFO包含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职务为首席财务官、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会计机 构负责人、财务部门经理以及财务总监的高管。
南方经济2012年第6期
CEO与CFo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之比较:基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