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5课 荆轲刺秦王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5.《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国别体史书《战国策》的基本特点以及史学与文学价值。
2.读准“淬”“忤”“徵”“陛”“卒”“提”“创”“揕”“拊”等字音,掌握“涕”“币”“穷困”“偏袒”“郎中”“提”等古今异义以及“顾”等字的一词多义,梳理“乃、以、而、于”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省略介词宾语、省略介词“于”、承前省略主语、定语后置等文言语法现象。
3.圈点注批文中重要词语、精彩句子和段落,摘抄积累;反复诵读全文,背诵“易水诀别”一段,赏析其场面描写情景交融的特点与效果。
4.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荆轲廷刺秦王一段,尽量直译,字字落实。
5.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用四字短语概括故事情节,理解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与人物性格刻画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从故事完整叙述中,理解荆轲的性格特征,重点品析“廷刺秦王”一段的惊险场景与荆轲的沉着镇定、英勇无畏,揣摩其“笑、骂”等词的含义。
2.文言词语积累
【教学难点】文言词语积累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
2. 分析重点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点】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分析重点人物的形象。
【教学方法】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荆轲刺秦王》故事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对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进行了演绎,总体来说,表演很生动,很有创造力。
借着这个契机,我们继续学习这篇优秀的古代记叙散文——《荆轲刺秦王》。
(板书:荆轲刺秦王)我们先来看文章的题目:《荆轲刺秦王》从课文来看,同“烛之武退秦王”一样,本文标题“荆轲刺秦王”也是一个主谓短语,主语是荆轲,谓语是刺,宾语是秦王。
如果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是围绕着“退”一词构篇行文,那么《荆轲刺秦王》一文则是围绕哪一词谋篇布局?“刺”由“刺”引发了你哪些思考?为什么刺?行刺前的准备怎样刺?廷刺秦王刺的结果?这便是全文的写作思路。
接下来我们更深一层次来了解本文的谋篇布局。
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内容。
二、理清文章层次①行刺缘起②廷刺秦王③遇难身亡④求取信物⑤准备武器⑥配备副手⑧易水诀别理清了文章思路,我们来学文言知识,由于文言知识较多,不可能全部。
三、说文释义微任务活动一准确翻译重点句子(先译重点词,再谈句式,最后翻译。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4.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四、思考&讨论1、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会失败?2、设想:荆轲怎样才能成功刺杀秦王?3、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你看来,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重诺守信知恩必报。
刚毅不屈坦荡直率。
智勇双全机智过人。
不畏强暴,不避艰险。
不怕牺牲,视死如归。
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1:5 荆轲刺秦王 教学设计
5 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1.识记并整理本文的文言现象。
2.了解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4.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
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板书课题)二、相关知识1.介绍荆轲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幻灯片】2.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荆轲刺秦王学习目标知识教育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能力培养目标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德育渗透目标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知识链接一、作家作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背景资料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积累“略、诀、顾”等文言实词和“为、以、之”等文言虚词,提高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文章记载了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
荆轲,字次非,战国末期卫国人,也称庆卿、荆卿、庆轲。
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侠士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
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后,荆轲刺秦王不中,被肢解而死。
秦王,即后来统一六国的“始皇”嬴政。
[知识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目眩( ) ②濡缕( ) ③忤视( ) ④变徵( )⑤督亢( ) ⑥拊心 ( ) ⑦燕国( ) ⑧戮没( )⑨箕踞( ) ⑩自刎( )叱骂( ) 卒起(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秦王必说见臣(2)今日往而不反者(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秦王还柱而走(5)卒起不意(6)日以尽矣(7)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8)请辞决矣(9)图穷而匕首见(10)荆轲奉樊於期头函3.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的意思。
(1)顾①顾计不知所出耳②终已不顾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见①秦王必说见臣②乃遂私见樊於期③而燕国见陵之耻除己④未尝见天子(3)深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③夜深忽梦少年事④桃花潭水深千尺⑤深失所望(4)还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②秦王还柱而走③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④计日以还⑤一尊还酹江月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5)资①持千金之资币物②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④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⑤如姬资之三年4.解释下列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①愿大王少假借之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2)为①乃为装遣荆轲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3)而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③伏尸而哭④图穷而匕首见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4)以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②以其所奉药囊提轲③以次进④箕踞以骂曰⑤皆白衣冠以送之5.解释下列古今异义现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 教案(系列二)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从人物对话、动作、神态描写中,分析主要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荆轲,学习荆轲英勇刚直、果敢机智的品质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把握文言基础知识2、教学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 熟悉《战国策》,了解文章背景。
2 通读全文,理出结构层次。
一、导入二、关于《战国策》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
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
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三、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新部编本: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_Word版含答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荆轲刺秦王》教案小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习结合事件,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分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事件(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二课时)1、看注释,了解《战国策》2、朗读,初步感知,并正音正字。
3、自读,口译全文。
(课下预习,课堂口译,教师点评。
要求抓住知识点批注)4、齐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梗概,把握思路:(一课时)①写了什么?荆轲刺秦王②围绕“刺”理清思路,概括事件:概括段落:(1—1)行刺缘起(2—2)计议行刺(3—9)行刺准备(10—17) 廷刺秦王(18—18)刺败身亡问题讨论一: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拟小标题:秦军北略║——计议行刺——求取信物—购买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辞别║——计见秦王—顾笑舞阳—图穷匕见—廷刺秦王—倚柱笑骂║——刺败身亡二、分析讨论:5、问题讨论二:荆轲是怎样一个人?结合文本,紧扣事件,分析思考:荆轲是怎样一个人?(1、本课的教学,不要给人物帖标签,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点批画,自己得出结论,养成独立思考的读书习惯。
2、分析时要求学生先说表现了荆轲的什么特点,再说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
这样才可以强调学生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文本意识。
)提示:秦军压境荆轲的挺身而出,为国纾难。
计议行刺勇而多谋、城府很深准备信物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侠士风度怒叱太子士可杀而不可侮,性格中刚烈易水辞别重义轻生英雄气概廷刺秦王:计见秦王”,厚遗蒙嘉”,行事周密。
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某某省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通读课文,识记重要字音字形和词义自学指导:认真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学案学习过程:一. 问题情境设计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谒.之 ______ (2)自刎.______(3)流涕. ______ (4)骨髓.______ (5)戮.没 ______ (6)濡.缕 ______(7)忤.视 ______ (8)瞋.目 ______ (9)振慑. ______ (10)倚.柱 ______(11)箕.踞 ______ (12)目眩.______ (13)约契. ______ (14)揕.其胸______(15)虏.赵王 ______ (16)偏袒扼.腕 ______ (17)切齿拊.心 ______(18)以药淬.之______(19)变徵.之声______(20)樊於.期 ______(1)⎩⎨⎧ jī踞豆qí(2)⎩⎨⎧ 侍fènɡfènɡ禄(3)⎩⎨⎧ 共bó之赌bó胳bo (4)⎩⎪⎨⎪⎧ lǔ赵王更lǜ之lǔ掠(1)进兵北略.地 略:________(2)秦王购.之金千斤 购:________ (3)秦王必说.见臣 说:________(4)更.虑之 更:________ (5)秦之遇.将军 遇:________(6)可谓深.矣 深:________ (7)仰天太息..流涕 太息:______(8)左手把.其袖 把:________ (9)右手揕‧其胸 揕:________(10)以药淬.之 淬:________ (11)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________(12)厚遗.遗:________ (13)比.诸侯之列 比:________(14)给.贡职如郡县 给:________ (15)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______(16)发.图 发:________ (17)尽失其度. 度:________(18)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提:________ (19)被.八创 被:________(20)乃欲以生劫.之 劫:________以(1)何以.言之( )(2)以.刀试人 ( )(3)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6)日以.尽矣 ( )(7)皆白衣冠以.送之 ( )(8)以.次进 ( )(9)以.故荆轲逐秦王 ( )(1)秦王必说见臣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4)燕王拜送于庭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5)秦王还柱而走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古义:________;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年长之人(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二. 当堂训练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⑴⎩⎨⎧ 戮没.没.命⑵⎩⎨⎧ 厚遗.遗.留⑶⎩⎨⎧ 被八创.草创.⑷⎩⎨⎧ 卒.起不意暴卒.2. 解释词义⎩⎨⎧不得持尺兵. 兵:不及召下兵. 兵:秦兵.旦暮渡易水 兵:⎩⎨⎧ 图穷.而匕首见 穷: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 ⎩⎨⎧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陈:恐惧不敢自陈. 陈:⎩⎨⎧ 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私:乃遂私.见樊於期 私: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还:秦王还.柱而走 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轲既取图奉.之 奉: ⎩⎪⎨⎪⎧ 终已不顾. 顾: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 ⎩⎨⎧乃请.荆卿曰 请:请.辞决矣 请: ⎩⎨⎧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引: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引: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轲自知事不就. 就: 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卒起不意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2)请辞决矣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3)日以尽矣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4)秦武阳奉地图匣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5)愿大王少假借之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6)图穷而匕首见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4.解释古今异义词三.学习反思:。
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语文教学案:荆轲刺秦王3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吉林省长春市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5课 荆轲刺秦王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第五课:荆轲刺秦王课时数:五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2、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3、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通读课文2、反复朗读,涵咏体会,在诵读过程中,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难点】重点: 积累掌握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难点: 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学法指导】【自主预习】+“课上补充”1、作家作品简介:《战国策》:2、背景介绍:时代背景:荆轲:3、初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至燕( )南界愿得谒( )之督亢( )地图皆为戮( )没痛于骨髓( ) 揕( )其胸偏袒扼腕( ) 切齿拊( )心收盛()樊首匕( )首血濡( )缕为()装遣荆轲不敢忤( )视变徵( )之声厚遗( )蒙嘉图穷匕见( ) 卒( )起不意以药囊提( )轲被八创()箕踞( )以骂目眩( )良久【合作探究】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划分结构层次2、自学指导:(一)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而燕国见陵之耻今日往而不反者日以近矣(二)古今异义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三)词类活用⑴名词做状语进兵北略地函封之发尽上指冠⑵名词做动词又前而为之歌⑶意动用法太子迟之(四)文言句式⑴倒装句常痛于骨髓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为之奈何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⑵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五)重点词语释义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可以解.燕国之患乃今得闻教.人不敢.与忤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究总结(1—9自然段)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课文描写当时情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2.荆轲献策和私谒樊於期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他又是怎样说服樊於期的?3.讨论: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描写有什么特点?整合文言知识:(一)通假字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秦王还柱而走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卒起不意(二)古今异义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秦王购之金千斤终已不顾(三)词类活用使使以闻大王群臣怪之箕踞以骂曰(四)文言句式⑴倒装句嘉为先言于秦王燕王拜送于庭群臣侍殿上者⑵省略句嘉为先言于秦王曰见燕使者咸阳宫使毕使于前(五)重点词语释义持千金之资.币物图.穷匕首见拔剑,剑长,操其室.非有诏.得不上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六)固定结构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而卒惶急无以击轲②将军岂有意乎荆卿岂无意哉(七)成语典故切齿拊心:一去不复返:发上指冠:图穷匕首见:质疑探究(10—18自然段)1.找出图穷匕见一段描写秦王和荆轲的动词,细细体味其作用。
人教版高一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一、学情分析通过三年的初中学习,高一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除疏通文意、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外,更多的应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借鉴层面上,以期提高兴趣,使学生在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上切实有所提高;在体现教材编选者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为学生文言文智能的生成及发展打好基础。
另外,学生对《战国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初中八年级下,他们曾学习过其中的经典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文本定位本课被编排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其目的是通过对本单元文章的学习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同时,感受文章的简洁之美。
就本课来说,要通过反复诵读、推敲关键词,并辅之以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在理清文章叙事脉络的基础上,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
本文条理清晰,字词句知识点较多,教师正好可以把此文的学习作为范例,引导学生摸索出一条学习文言文的路子。
三、目标确定1、知识和能力:疏通文句、文意,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过程和方法:理清叙事脉络,掌握情节特点,能抓住关键词概述文章内容,体味个性鲜明的人物及完整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在古代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人物的生动表现,初步了解《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艺术特色。
四、教法选择自主品读、讨论探究、引导点拨、诵读感悟五、流程安排(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语文必修一人教新课标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
语文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表现人物性格。
2、以教材为例子,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本课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2、通假字:淬、决、卒。
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
4、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数:3教时第一教时:(了解课文,研读第一部分)(一)课文起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询《六国论》“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荆卿及战国四大刺客(或曰五大刺客)2、荆轲刺秦王3、《战国策》:(1)策士谋臣的韬略和言论。
(2)生动写人,流畅语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
由“准备”→“诀别”→“行刺”三部分组成。
读文言文每个语段最要紧的是把握人、事、物三要素及其关系。
(三)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
1、〈1-2段〉人?事〉=〉商议计谋(1)词句:微、亲、说、穷(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教(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5段)=〉准备匕首淬4、(6段)=〉配备副手敢、忤5、(7-8段)人?事?=〉怒斥太子(1)词句:无意、竖子(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四)把握第一部分人、事、物(1)人: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秦王太子——惊恐焦急、浮躁多疑强暴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天下(2)事:行刺秦王之前的准备共诛(3)物:①督亢地图;②樊於期头;③天下利匕首(五)(《辞典》150页)以1994年高考题为例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1)人:何子平、顾凯之(2)事:归家养母子平孝顺,忠诚不二(3)物:俸禄(4)作业:讨论处理8道小题第二教时:研读二、三部分第三教时:荆轲形象分析及型轲刺秦王的认识,课后作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学案
第5课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使用说明】1、基础案完成的是文学常识、背景、生字词正音、课文段落梳理、写作特点等内容,这些内容学生先自己讨论完成,接着教师再给予纠正;2、升华案完成的是重点字词句以及相关的文言知识学习,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先总体把握课文内容,再重点研读各自然段,注重字词句的把握。
3、巩固案要求当堂完成,并作交流。
4、建议使用三课时。
一、预习检查。
了解本课相关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5分钟)《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以国别记事的史书,秦汉间编纂,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是先秦时代历史散文发展的高峰,直接孕育了汉代的史传文学。
长于叙事,长于细腻描写,长于人物性格刻画。
叙事情节生动,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2、了解背景(5分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
当时,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把握结构(15分钟)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本文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2):故事的开端。
荆轲请求刺杀秦王以报太子。
第三部分(3—8):故事的发展。
荆轲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第四部分(9—16):故事的高潮。
荆轲到秦国刺杀秦王。
第五部分(17—18):故事的结局。
荆轲刺杀秦王不成被杀。
4、写作特点(1)完整而集中的情节(2)感性化的人物形象5、两位主人公(15分钟)二、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钟)王翦()谒()揕()其胸切齿拊()心淬()濡()缕忤()视徵()瞋()目陛()下卒()起不意箕()踞()被八创()樊於()期偏袒扼()腕目眩()夏无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
第五课:荆轲刺秦王课时数:五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2、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3、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通读课文
2、反复朗读,涵咏体会,在诵读过程中,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难点】
重点: 积累掌握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难点: 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学法指导】
【自主预习】+“课上补充”
1、作家作品简介:
《战国策》:
2、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荆轲:
3、初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至燕( )南界愿得谒( )之督亢( )地图
皆为戮( )没痛于骨髓( ) 揕( )其胸
偏袒扼腕( ) 切齿拊( )心收盛()樊首匕( )首血濡( )缕为()装遣荆轲不敢忤( )视变徵( )之声厚遗( )蒙嘉
图穷匕见( ) 卒( )起不意以药囊提( )轲被八创()箕踞( )以骂目眩( )良久【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2、自学指导:
(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而燕国见陵之耻
今日往而不反者
日以近矣
(二)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
..:
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三)词类活用
⑴名词做状语
进兵北略地
函封之
发尽上指冠
⑵名词做动词
又前而为之歌
⑶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
(四)文言句式
⑴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为之奈何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⑵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五)重点词语释义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可以解.燕国之患
乃今得闻教.
人不敢.与忤视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究总结(1—9自然段)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课文描写当时情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2.荆轲献策和私谒樊於期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他又是怎样说服樊於期的?
3.讨论: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整合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秦王还柱而走
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卒起不意
(二)古今异义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秦王购之金千斤
终已不顾
(三)词类活用
使使以闻大王
群臣怪之
箕踞以骂曰
(四)文言句式
⑴倒装句
嘉为先言于秦王
燕王拜送于庭
群臣侍殿上者
⑵省略句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见燕使者咸阳宫
使毕使于前
(五)重点词语释义
持千金之资.币物
图.穷匕首见
拔剑,剑长,操其室.
非有诏.得不上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六)固定结构
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将军岂有意乎
荆卿岂无意哉
(七)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
一去不复返:
发上指冠:
图穷匕首见:
质疑探究(10—18自然段)
1.找出图穷匕见一段描写秦王和荆轲的动词,细细体味其作用。
2.结合课文,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全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4.讨论: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高考链接】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题:请说说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