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的民族关系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主要是相互融合的过程。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不断的爆发战争,由于农耕文明较之游牧文明先进,所以即便农耕文明军事失利,国破家亡,最后也会将征服者同化,最后融为一体。

形成了目前我国的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社会格局。

这些长期共同生活在一片国土上的各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一、民族融合的含义、主要方式和意义:见上文表述。

二、民族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及历代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政策)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表现:一是战争:①民族掠夺战争。

②民族征服战争。

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

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⑤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

二是和平:①和亲。

②贸易。

③会盟。

④通贡。

处理方式(政策):①战争。

②设管理机构。

③册封。

④和亲。

⑤会盟(“议和”)。

⑥互市。

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三、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管辖(史实可略?)东北:①唐:设黑水、忽汗州都督府。

②元:设辽阳行省。

③明:设奴儿干都司。

④清: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

西北(新疆):①西汉:前60年,设西域都护。

②东汉:班超经营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③唐:设安西、北庭都护府。

④元:设岭北行省。

⑤清: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蒙古各部)、伊犁将军(辖整个新疆地区)。

西藏:①元: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②明:设卫所,建立僧官制度。

③清:确立对_、班禅册封制度;设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设理藩院。

西南(云贵川):①西汉:汉武帝在西南夷设郡县。

②三国:蜀国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做官。

③唐: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④元:设云南、四川行省;建立土司制度。

⑤明:实行土司制度;贵州“改土归流”后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⑥清:雍正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台湾:(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依据有:①三国吴:230年,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②隋: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西南: 西藏:
敕封僧俗领袖 建立都司(乌斯藏都司) 贡赐、茶马贸易
设土司
虽然明朝在广大边境地区不设置流官管理,但以都司卫所的形式,仍然可以
有效控制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官民百姓,对明王朝也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
这些地区仍然是明帝国版图的一部分。
——彭勇《明史》
军事平叛 土部回归
册封达赖班禅 设立办事大臣
宋辽的“澶渊之盟”。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陆上通道: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 汉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地

区。



外 交
海上通道:从合浦郡徐闻县(广东徐闻)至印度南部。

倭国遣使来朝,光武帝赐倭国国王
金印。
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
(1)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2)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 地区。 (3)唐朝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 (4)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将唐朝 文化带到日本。
1. 隋朝:
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册封谯国夫人)
在边疆推行郡县制 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 守、县令。(因俗而治)
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
2. 唐朝
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 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

中考专题复习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中考专题复习三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古代的对外交往
3、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海港有广州、 泉州等,原产于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 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5、明朝时: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扩大了中国 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戚继光和俞大猷抗 倭,取得重大胜利。 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两次取得 反击沙俄侵略的胜利;后为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①六次东渡
②七次下西洋
③明军抗倭图
实战训练题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 不蕃息(生长繁盛);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 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 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与朝廷和好年深,蓄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 斗。——苏辙《栾城集》 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民族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民族 关系。 问题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的现象? 材料一的现象出现在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败匈奴之后; 材料二出现在昭君出塞之后。
改革开放 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 新时期后 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三、新疆与中央政府关系简史
历史时期 西汉 主要事件及影响 1、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2、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使西域(新 疆)归属西汉版图打下了基础 设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
2.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①团结、友好是主流。②中心内 容是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封建化, 经济上的农耕化的影响。③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 统一促进民族大融合,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 之一。④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了中华 民族这个统一体。 3.民族融合的意义: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 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古代民族关系、外交关系2

古代民族关系、外交关系2

【国共合作历史】
材料一
胡锦涛在一次纪念活动中指出:中国共
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 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1)材料一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 业最亲密的合作者”,请你列举一个国共合作下 的重要历史事件。


【两岸关系发展】 材料二 1925年闻一多《七子之歌·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群弟我 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氳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 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 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母亲!我 要回来,母亲!” (2)材料二中“郑氏”指谁?他有何功绩?闻一 多作诗时,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其原因是什么?
★★★★
问题,也必然影响甚至牵制中国的国际关系。作为中
考热点,复习时请关注: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 国领土的史实;历代王朝的民族政策;今天处理民族
关系的原则、政策以及感悟和认识。
热 点 角 度
热 点 展 望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 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自古以 来,有政治远见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发
古代民族
关系
★★★★
展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关注对少数民
族地区的开发与管辖。民族关系是中考的
长效热点,复习时请关注以下几点:古代 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及相关史实;封
建王朝采取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影响,正
确看待古代的民族关系。
综合提升,智能升级
热点主题
台湾问题
热点指数
★★★★★
【名师原创】 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 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 整,是我们的国家利益,是各族人民的根本 利益。这也是我国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 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基 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 诺放弃使用武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10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学案第10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0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秦朝(1)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2.汉朝(1)民族关系①中央设大鸿胪一职管理民族事务。

②在北面,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攻打匈奴,取得大胜。

东汉初,窦宪攻打北匈奴。

北匈奴数败之后,被迫西迁。

【特别提醒】对两汉与匈奴的战争的正确认识:匈奴南下进攻西汉,目的是掠夺财富。

匈奴杀掠无度,给边境地区人民带来灾难,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匈奴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

两汉政府同其进行战争,客观上有利于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保护汉族的先进文明,属于正义的战争。

匈奴族、汉族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的一员,双方战争不能用侵略战争、反侵略战争的观点看待。

③在西面,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中亚的要道。

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在羌人生活的区域设护羌校尉;在氐人活动地区设武都、陇西、阴平三郡,置十三氐道;在西南设牂牁郡,管辖西南诸夷。

④在东北,汉朝设护乌桓校尉。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设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

⑤在南方,汉朝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攻灭南越,重新设置郡县管理。

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2)对外交往①陆路:陆路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

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抵达波斯湾一带。

②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汉朝称日本为“倭国”。

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特别提醒】西汉时期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的原因:经济、政治中心在北方;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对西域的管辖控制保障了交通的畅通;此时造船业不够发达,指南针尚未应用于航海。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

几千年来,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构成了古代中国的丰富多样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进行探讨,以增进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

一、古代中国的主要民族古代中国共有多个主要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一个民族,也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统治者。

此外,还有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形成了多元的古代中国社会。

二、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1. 同化:汉族在历史上通过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人口,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例如,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大,各个少数民族被逐渐同化为汉族文化的一部分。

2. 融合: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往往通过婚姻与其他民族建立联姻关系,实现政治和文化上的融合。

例如,唐朝时期,皇室公主与吐蕃、突厥等民族建立婚姻关系,加深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联系。

3. 纠纷: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并非一直和谐。

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领土争夺、族群压迫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纠纷。

三、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也是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面。

1. 治理政策: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采取多种政策来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如设立少数民族地区、推行自治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他们的利益和权益。

2. 文化交流:古代中国的各个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互相了解与影响。

例如,各民族在宗教、服饰、艺术、音乐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借鉴,从而促进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3. 经济合作:古代中国各族人民通过经济合作形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助互利。

例如,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贸易、农业、畜牧业等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

四、民族与民族关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对古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新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

最新复习教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人教版)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民族关系:主要形式有战争,册封、和亲、经济文化交流;和平为主流,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行政管理(台湾、西藏、新疆、蒙古)一、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特征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发动对匈奴和越族的战争,修筑长城。

西汉初年与匈奴和亲,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决匈奴问题。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迁都洛阳,以利对中原的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

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与汉人通婚等,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少数民族交往⑴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西北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

⑶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多次派使者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他。

夫妇二人为促进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密切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人民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后来尺带珠丹上书唐朝时说唐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4、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但和平占主流。

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后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后辽军大举攻宋,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

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

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金军继续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是这一时期杰出的英雄人物。

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元、明、清: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元朝实行“行省制”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主要有战与和两种形式,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说。

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一方面给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交往,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民族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

而和平形态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

我国古代和平的民族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四种主要形式:1、和亲:指封建王朝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

汉唐两朝与游牧民族君主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2、会盟:民族政权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结束双方的军事行动,如宋辽澶渊之盟。

会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3、互市: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

互市场所一般设在边境地区。

4、通贡:官方的经济贸易形式。

少数民族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向中原王朝求贡。

封建王朝的开明国策诸葛亮注重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任命少数民族领导人为地方官员,在北方实行集米政策。

中国南部和中部实际上是自治区。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

历史专题复习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知识梳理一、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管辖交流和及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交流概况:1、秦朝: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2、两汉:(1)汉武帝时派兵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并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各地的通道。

(2)对西域各族,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原内地的冶金、凿井等手工技术陆续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经济作物落户中原。

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

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进一步加强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汉武帝时,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西南夷”)的交流,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快的发展。

(4)汉武帝时,加强对东北少数民族(“东胡”)的治理。

3、三国:①“诸葛亮治蜀”(七擒七纵孟获)加强了南中八郡(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各民族的交流。

②孙权开发江南,强迫南方的山越人进入平原屯田,与当地汉族人共同居住。

4、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惯等)5、唐朝:(1)民族关系:由于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关系融洽。

(2)民族政策:“羁縻州”(“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它的建立体现了一国多制的精神和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

(3)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吐蕃)促进了民族融合。

6、两宋:两宋在与辽、西夏和金和解后,都在双方的边界开辟互相贸易的场所加强交流。

7、元朝:(1)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

(2)西藏作为地方的特别行政区,由设在中央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3)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8、明朝——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监督西藏地方行政事务。

9、清朝——(1)清初册封达赖。

(2)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处理西藏事务。

(3)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4)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

把天山南北合称“新疆”,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

专题1 民族关系提纲

专题1 民族关系提纲

专题一之中国历代民族关系班级姓名【中考考点】1、知道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中央关系的变化;2、知道西藏、新疆与中央关系发展的史实;3、知道少数民族发展融合的阶段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文明融合的方式;4、知道新中国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策。

【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朝代特征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逐步融合。

这一融合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①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秦朝统一越族,开灵渠,设南海郡,促进了当地开发和经济发展。

(漳州——闽越族)②西部的贸易和交流:西汉时,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的贸易和交流。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③北方边境的战争:秦统一后,修长城、派兵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

西汉时与匈奴和战并举,汉初几代皇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皆因国力不足;汉武帝时期国力大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五胡内迁: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不断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与汉族在北方杂居相处,彼此交往,民族融合成为历史趋势。

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到北朝后期,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4.隋唐时期:(1)中央政权与边境地区联系加强。

如唐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置了许多管理机构、册封了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和亲政策等(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专题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

专题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

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史一、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从方式上看:1、和亲:①西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战争:①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②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

③宋辽(溜州之战)、宋金(鄙城大捷)之间的战争。

④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3、册封清朝: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4、设置机构(官职)①西汉末年,西域都护,管理今新疆地区.②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③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④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

⑤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从不同时期看:1、秦汉时期: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两汉:①“和亲”:昭君出塞。

②战争: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

③友好往来: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的友好往来。

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唐朝:唐朝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亲: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吐蕃,汉藏“和同为一家”。

4、五代辽宋夏金元:①设置管理机构: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②友好往来:元朝时,边疆各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5、明清:①册封: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历史
内容索引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 课标要求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
秦朝九卿之一 (1)管理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关系 ①北逐匈奴,修筑 长城 。 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历史概念 判一判
陈述 秦朝设置的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官职 汉朝设置的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判断 典客、典属国
大鸿胪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唐管理机构 尚书省的 礼部 及鸿胪寺。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 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鸿胪寺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2.隋朝的边疆政策 (1)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 (2)加强了对 岭南 地区各族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被封 为 谯国夫人 。 (3)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4)加强与流求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土官,选派有子目图片“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及印文”及 下面文字说明,此印章证明了元朝政府和西藏地区怎样的关系? 提示 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归属中央管理;元朝政府赐西 藏上层僧人以帝师的最高封号。这些都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5)和亲与联姻:如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 (6)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南 宋与金国的绍兴和议。 (7)进行册封:如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明朝册 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清朝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8)羁縻政策:(主要指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汉 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新疆;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5)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5)
杏泽乡
名上郡
河南地




F、

。西城都护府
、敦煌 凉曾 而 洒
期方◎张被②武威方
的州 朝弊⑥代郡教W州筑 海弦
H 本 海护乌桓校尉接平喾
特部善

衰 )甸
会程辆
回蜀郡被都夜m郎滇 国
⑥长沙堆州 州南海交东沙群岛
根据材料思考屯戍政策的作用? 南 海
五原隋(大兴)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 国
条杭,◎豫章建安o
洋流求
东北
太平
/基 斯 天
雪 契
厥古
_勒(厥
网 富 汗 、
铁突

南 海
西


安北都护府纥 ◎瀚海都督府单于都护府唐 长安◎ ◎洛州
玄宗册封大祚荣王”安 东都护府O!新罗东Q扬州
◎ ◎
文成公主、金 城公主 入藏;唐蕃多次会盟立都城◎ 府、州级驻所 — — — 政权部族界_ 靛 今 国 界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 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统 —— 多民族国家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及边疆治理第 一 部 分学习任务1:中国古代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演变历程(结合纲要上册内容)学习任务2:中国古代各朝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学习任务3:探讨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式及成效材格案查杂青本要要是是在受成否 图 察 曲 君 昭
两宋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战与和,周边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元大一统下民族融合诞生新的民族——回回;实行“四等人制” (局限)明内陆边疆的治理清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其疆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中华民族多 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回纥: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祖先
唐朝:唐太宗任其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8世纪中期,骨力斐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 封他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中助唐平叛。 唐肃宗始几次和亲。
• 契丹
唐朝:末年,势力发展。
五代十国:916年,建国。耶律德光时得到 幽云十六州。
北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 之盟。宋金联合灭辽。


云南、四 宣政院 澎湖巡
川行省
检司
明朝 奴儿干
都司
先土司后 都司、卫 改土归流 所
清朝 三个将 乌里雅苏 伊犁将 雍正帝改 驻藏大臣 台湾府和
军辖区 台将军 军
土归流
台湾行省
五、中国历代政府的民族政策
• 古代 开明的民族政策 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
• 现代(新中国) 三条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一个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具体政策:50年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进 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在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
课堂练习
• 材料一: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 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 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 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 任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 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得中 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参考答案
• 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 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 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 成深厚友谊。
• 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 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 参考答案:尽管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战 乱和分裂局面,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 化交流不可阻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 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的友好 交往和合作乃是历史的主流。
• 2、“汉法”与“旧俗”之争
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都面临着这样的问 题。其结果往往是采取了汉法。如辽实行双轨 制,蒙古和满洲入主中原后,都重视农业生产。 这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现。它 证明马克思的一个观点:“野蛮的征服者总是 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 ②不全面: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即辽 政权放弃落后的生产方式,仿行汉法, 逐渐向封建制度转化。
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 四种类型
少数民族内迁:如东 汉末年五族内迁
政府移民实边:如秦 朝迁移内地人民到河 套
中原人为躲避战乱南 迁、外迁:请举出三 个比较突出的时期
向海外谋生:郑和下 西洋后许多人到南洋
• 历史意义
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 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 展
使人口分布趋于合理
促进江南的开发,加 速经济中心南移
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 流和南洋的开发
四、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新疆(西域) 两汉设西域都护,唐朝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 护府,清朝设伊犁将军。
高考题目欣赏
•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 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 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 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 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 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各部。1616年,建立后金并誓师攻打明朝,夺 取辽东七十多城。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国号 为清。
1644年:山海关会战后清军入关。不久,顺治 帝迁都北京。
二、民族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关于民族关系的基本观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
庭,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是历 史的主流。
• 知道我国国代中央政府采取的民族政策及历史 上在边疆地区设置的机构名称。
中国历代边疆重要民族一览
北方
东北 西北 西藏 南方
秦汉 隋唐 宋


匈奴
突厥 回纥
契丹、女 瓦剌、 漠北、漠 真、蒙古 靼鞑 南蒙古
靺鞨 契丹、 满洲 女真
西域各 西突厥 党项 族
漠西蒙古、 维吾尔族
吐蕃
藏族
越族、西 南诏
南夷
• 黑水靺鞨——女真——满洲——满族
唐朝:8世纪前期,唐朝墨水靺鞨地区设置都 督府。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 开元初,玄宗封其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
宋朝:1114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 举兵抗辽。次年建立金朝。1125年,金与北宋 联合灭辽。东京保卫战和靖康之变。岳飞抗金 和绍兴和议。1234年,蒙古灭金。
——《资治通鉴北篇》卷150
• 材料三: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 法大率简易,盐曲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武溪集·论河北榷盐》
回答:①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其历 史作用?②材料三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 全面?为什么?
参考答案
• ①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 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 “因俗而治”,实行双轨政治制度分别 管理,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 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 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过渡, 有利于民族融合。
• 蒙古
南宋:12世纪中后期,各部混战。1206 年,铁木真建立蒙古国。1271年,改国 号为元。
元朝:1279年,统一全国。 1368年,灭 亡。
明朝:分裂为鞑靼、瓦剌等部。永乐年 间接受明封号。明中期修长城。明后期, 靼鞑首领俺答汗被为顺义王。
清朝:分裂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 清入关前“联蒙制汉”方针。准噶尔叛 乱。
• 台湾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清朝1684年设台湾 府,1885年设行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
历代边疆机构一览
东北 北方 西北 西南 西藏 台湾 秦汉 隋唐 元朝 明朝 清朝
历代边疆机构一览
东北 北方 西北 西南 西藏 台湾
秦汉 辽东郡
西域都 郡

隋唐 黑水都 都督府 辽阳行 岭北行
大理
一、中国古代几个重要民族的发展情况及其 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 匈奴 秦朝:北击匈奴,收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 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并占据河套。 西汉:“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卫青、霍去病 北击,昭君出塞。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窦固、窦宪北击北匈奴。
• 突厥 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北地区。 隋朝:初年分裂。 唐朝:唐太宗大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辖。唐高 宗大破西突厥。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
• 3、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1)三次高潮:
• 春秋战国 • 三国两晋南北朝 • 辽宋夏金元
(2)主要途径 民族迁徙,杂居相处
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
不同民族之间实行通婚
少数民族的汉化改革
中原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各族人民之间联合斗争
• 练习 – 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实质是 A、少 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B、各民族人民经济 文化交往的过程 C、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D、中原先进文化向周边扩展的过程
• 东北 秦朝设辽东郡,唐朝设黑水都督府,元朝设辽 阳行省,明朝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黑龙江、 吉林和盛京三个将军辖区。
• 蒙古地区 元朝设岭北行省,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
• 西藏
元朝是宣政院辖地,明朝设乌思藏都司 和朵甘都司,清朝设驻藏大臣。
• 西南地区
汉武帝设九郡;元朝设云南、四川行省; 明朝实行先土司制度,后实行“改土归 流”,清朝雍正帝大规模“改土归流”。
中国历代的民族关系
温州中学 陈一平
教学目标
• 了解我国古代边疆地区兴起的主要民族、这些 民族的发展演变及其与中央政权间的关系。
• 通过对历代民族关系史的学习,认识:中国自 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 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乃是历史的主流。
• 了解我国古代史上的人口迁移情况,分析其历 史影响。
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它对于增强 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统一是至关重要 的。
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具 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但有正义与非 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高考题目欣赏
• (93全国)宋代诗人刘迎在诗中写到: “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 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什么叫“榷场”?举例说明榷场的作用。 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 社会现象。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 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 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 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 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 回答: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