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2-1-2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本节落实的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大气
保温作用基本原理,并解释玻璃温室等现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二课时,从大气圈削弱和保温作用进行分析和讲解,再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的自然和生活现象,例如:解释月球为什么昼夜温差大,解释玻璃温室保温原理等。
★教学目标:
1.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说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运用大气受热基本原理,并以此解释全球变暖、玻璃温室等现象。
★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说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难点:运用大气受热基本原理,并以此解释全球变暖、玻璃温室等现象。
★教学过程。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大气层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气象现象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圈的组成: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 大气层的结构:温度、压力、密度。
3.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结构特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大气圈的认识。
2. 利用地理模型,直观地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
3.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气象现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大气圈的组成:分别介绍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让学生了解各层的特点和功能。
3. 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分析温度、压力、密度在大气层中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大气层的结构特点。
4. 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详细阐述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过程,使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机制。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实际气象现象,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拓展:1. 探讨大气层对地球生态的影响,如臭氧层的作用、温室效应等。
2. 介绍大气层对航空、气象观测等方面的应用。
七、课堂小结:2. 强调大气层对地球生态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绘制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层的特点。
九、教学反思:1. 分析课堂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大气圈知识的理解程度。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解题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读课本,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通过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理解大气的保温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观看“格陵兰岛冰川融化”视频。
教师提问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呢?设疑导入。
〈二〉预习交流多媒体显示:1、低层大气成分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各有什么作用?2、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举例说明。
3、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教师板书:大气——组成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并展示预习情况教师点拨:1、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重点掌握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作用;2、点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
3、点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的读法。
教师板书:大气——结构过渡:大气层的气温为什么会这样变化呢?〈三〉合作探究探究一多媒体显示:1、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大气的哪一层?为什么?2、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如何变化?为什么?3、为什么飞机大多在平流层中飞行?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屏幕给出的问题,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高中地理 第三 讲、大气圈的组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
第一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纲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3)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
考情分析:1.以“神舟七号”发射或人类探月工程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
2.以某些自然现象切人,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课时一大气的垂直分层一、大气的垂直分层二、对流层温度变化规律正常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但在下垫面性质、季节、气象等因素影响下,会发生一些变化。
对流层温度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气温直减率的变化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气温直减率可能会小于0。
6℃或者大于0.6℃,如下图所示为曲线变陡或变缓。
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2.逆温现象的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称为“逆温”。
按成因分,逆温主要有四种类型:(1)辐射逆温。
如图为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
以冬季最强。
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
主要是由于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形成的,如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受大气运动的影响,海上暖空气平流到同纬度大陆上常出现此种逆温。
(3)锋面逆温。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比较显著,由于暖空气位于锋面之上,而冷空气位于锋面之下,也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画图】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示意图
学生观察图片、阅读课本,思考回答。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学生绘制示意图的过程,使其明确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大气的热量来源。
承转: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正是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的存在,白天地表温度才不至于升高到人类无法承受的程度。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会是怎样的情况?(课件重新演示月球与地球比较上绘制示意图。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通过阅读图,指导读图的方法,同时小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承转:那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全部吸收吗?
2、大气增温(大地暖大气)
教师解释: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加上地面反射,最后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约占47%。
【画图】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探究活动四】——话题大讨论
第一组: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要低些?
第二组: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要温暖些?
第三组: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第四组: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教师适当的点拨和提示
结合幻灯片和课本插图思考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结束了高中地理学习中难点最为集中的一个章节《从宇宙看地球》的学习,进入本章内容的学习后,学生觉得离生活近了很多,难度降低了。在知识储备上,这些学生并没有学习大气原理的经验,但是他们有很多生活的体验,这就为学习本部分内容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但限于水平,多数同学对生活现象及变化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深层次的分析与思考。另一方面,学生对本部分的学习其实是非常感兴趣的,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不同生活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知识体系。
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的组成结构及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课时案【课标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指的是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能量的转换。
“垂直分层”部分是为削弱作用做铺垫,削弱作用又为保温作用埋下伏笔,故本节课三部分内容环环相扣,宜采用递进法进行课堂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是大气运动的基础,也可在本节课适当涉及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2.读图分析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
3.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运用地理图表和相关资料正确理解大气受热的过程;4.能运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现象。
5.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教学难点】保温作用过程及原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歌曲“飞得更高”预习交流(播放课件,学生填写后,教师评价并点拨)一、快乐连连看:A、二氧化碳①构成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B、水汽②水汽凝结时,可作凝结核C、臭氧③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D、氮④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吸收长波辐射E、氧⑤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F、固体杂质⑥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教师:强调课件上红色突出的几种大气成分的作用二、看图说话教师解决学情调查的疑问:什么是对流?并拓展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季节的变化。
三、基础知识填空1.地球上热量的根本来源是辐射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
其中,臭氧和氧原子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2.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3.大气通过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评价学生答题情况)一学生发问:为什么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教师导入“大气的受热状况”自主学习(6分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小结整理)阅读课本“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内容及图2-2-3、2-2-4,并结合下图思考:一、太阳暖大地读课本“大气的受热过程”内容及图,思考一、太阳暖大地1. 部分太阳辐射最终没到达地面,为什么?2.白天,多云和晴朗的天气对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影响有何不同?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发生了什么?二、大地暖大气1.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什么?2.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发生了什么?三、大气还大地1.何为大气逆辐射?它对地面起到什么作用?2.晴朗和阴天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有何不同?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
高中地理_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2.通过图解法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自主预习】预习课本P35-P37图文及自主学习36-37页。
【新课学习】互动探究一、大气的组成1.通过自学课本和导学案能够连出低层大气组成及其作用CO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氮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O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能吸收红外线,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条件教师点拨: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人类活动改变了哪些大气成分?这些改变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大气成分变化,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还有哪些成分在改变,原因是什么?教师总结:这也就是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36文字内容及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要求做到:完成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绘制,并且能自行解说大气的结构及各层特点,解说内容参考下列问题:1、大气共分为哪几层?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3、各层大气分别具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学生活动:上黑板画图并解说教师引导探究(多媒体显示):1.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为什么发生在对流层?(从物质组成、大气运动角度考虑)2.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中飞行?(仅从天气状况、大气运动两方面考虑)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屏幕给出的问题,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过渡:我们来听首歌,陶冶下情操。
多媒体展示:改编的大气结构垂直分层歌曲,陶冶情操过渡:对,正如歌中所说掌握好方法才能更强,少年强则中国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鲁教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大气圈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___、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内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________________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________________的原料;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吸收____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_”2. 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1)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________、密度及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2)垂直分层分层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A______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____运动显著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______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__运动为主有利于__________臭氧层保护作用C___________随高度增加先____后______80~500千米有若干________,对短波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特别提示(1)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
低纬度地区气温高,对流强烈,可达17千米~18千米。
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
(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辐射与波长(1)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
(2)就波长而言:A为________辐射,B、C为________辐射。
2.受热过程3.结论:A是大气热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方法指导大气保温作用可以归纳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串”: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升温——大气逆辐射。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典例导入 1.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2.2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房山高中生态循环课堂教案高二地理第17周第2个总编号:26 主备人:桑浩凯
2.2.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大气圈的概念、组成与结构。
2、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方法:组织自学,归纳分析法、精讲点拨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学方法(一)、学生背诵:上节课珠三角发展条件和产业转移的影响。
(二)、学生展示:
1、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包括哪三部分?
2、写出各大气成分的主要作用。
2、大气垂直分层从下往上有哪几层?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变化有什么特点?
3、天气现象、大型客机飞行、无线电通信分别在哪一层?
4、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有三种辐射:地表能量的根本来源是辐射;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辐射;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辐射。
合作探究: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温的变化原因?
如何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精讲点拨
本节的难点在于认识三种辐射,从而分析大气的垂直分层及气温的变化,学会描述大
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有关资料描述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
还大地”。
(四)课堂检测:学测指导习P19.2 P20、131418题
(五)、布置预习:学习热力环流和风。
五、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Ⅰ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一课时《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鲁教版)必修Ⅰ其次单元其次节第一课时《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这条标准,其包含的详细要求如下:(1)依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运用大气垂直分层图说明大气各层厚度、大气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能够依据示意图,说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在地面和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3)能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说明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教材分析】本课时教材主要讲解并描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大气的组成、结构和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状况和大气成分是各层的基本特征,大气运动和其他大气现象都与他们亲密相关。
地面汲取太阳辐射增温,大气汲取地面辐射增温,大气逆辐射又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而起到保温作用。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明确大气的组成、分层与主要特征;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实际问题。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唤醒同学们的环境爱护意识,树立地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地理观。
【教学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征;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说明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本课充分运用“设计情境---引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总结结论—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处理教材,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学问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加精神,敬重学生的人格,关切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同等的教学气氛,着力于学生创新实力的培育,构建“情境、协作、意义建构”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为学生供应一个充分呈现自我、发挥特性的舞台。
课堂展示一、大气圈的组成及结构(一)组成及作用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原始大气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成分。
【自主探究1】1、现在地球大气以哪些成分为主?这些成分又各有什么作用呢?(阅读课本35-36页,解决问题)2、大气成分还会改变吗?将来的大气又会是什么样呢?(老师展示农夫焚烧秸秆、工厂排放浓浓的黑烟、北极熊当心翼翼的站在浮冰之上,进退两难的图片,引导学生探讨回答)结论:大气的成分还会发生改变。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60f i U r i f 教学参考■M H B I B2021 年第 3 期.t:课堂教学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王龙(山东省沂南第一中学,山东沂南)_、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 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从地球圈 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中的重 难点内容,是在学习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之后,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之前的 核心部分。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看似 很少,但是其难度非同一般,其中太阳辐射的波长范 围、吸收特点,以及物体的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等 都需要做很好的铺垫。
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以 热量在太阳、地球、大气间的传递过程为线索,阐明了 两个问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 作用。
教材注重原理分析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把 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与玻璃温室、玻璃阳台作对比分 析,寻求二者的差异,让学生学会对比分析问题;运用 保温作用原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较好地落实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以王老师的研学之地——西北地区为背景素材,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其研学过程遇到的地理现 象,认知西北地区的大气环境特征,理解大气受热过 程(区域认知);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能够从整体 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理环境,运用大气受热过程 的原理,分析某地温差大小及其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成因(综合思维);通过西北大环线的研学之旅,充分 认识地理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 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人地协调观);通过研学、模拟温 室大棚的实验,培养野外实践及实验探究能力,树立 科学的探究意识(地理实践力)。
四、 教学重、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
五、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 步知识,在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已了解了太 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节内容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 下了基础。
2020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精编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这条标准,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运用大气垂直分层图说明各层大气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能够根据示意图,说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在地面和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3)能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解释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教材分析】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
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还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学会学以致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绘图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本课充分运用“设计情境---引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总结结论”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处理教材,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情境、协作、意义建构”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发挥个性的舞台。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及能量转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利用实验和模型,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环境的探究兴趣;(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能量转化。
2. 教学难点:(1)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机制。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气象卫星图像,了解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 实验法: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层的能量转化;3. 讲授法:讲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1. 教学课件:制作关于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课件;2. 实验器材:透明塑料薄膜、热水、温度计等;3. 气象卫星图像:收集相关的大气圈图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气象卫星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提问:同学们对大气圈有什么了解?引出本课主题。
2. 讲授新课(1)讲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2)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能量转化。
3. 实验演示(1)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大气层的能量转化过程。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大气层的作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绘制大气圈的层次结构图;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后续的教学任务。
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 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 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2. 通过图解法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 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自主预习】预习课本P35-P37 图文及自主学习36-37 页。
【新课学习】互动探究一、大气的组成1. 通过自学课本和导学案能够连出低层大气组成及其作用CO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氮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O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能吸收红外线,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条件教师点拨: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人类活动改变了哪些大气成分?这些改变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大气成分变化,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还有哪些成分在改变,原因是什么?教师总结:这也就是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36 文字内容及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要求做到:完成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绘制,并且能自行解说大气的结构及各层特点,解说内容参考下列问题:1、大气共分为哪几层?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3、各层大气分别具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学生活动:上黑板画图并解说教师引导探究(多媒体显示):1.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为什么发生在对流层?(从物质组成、大气运动角度考虑)2. 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中飞行?(仅从天气状况、大气运动两方面考虑)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屏幕给出的问题,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过渡:我们来听首歌,陶冶下情操。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与热力状况》教学设计
《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与热力状况》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3.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教学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教学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点一:大气圈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基础知识自主学习2.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和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3)各层特点:重点难点合作探究1.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举例说明。
2.为什么飞机多在平流层中飞行?3.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对点练习学以致用右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知识点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知识自主学习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过程Ⅰ—“太阳热大地”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
(2)过程Ⅱ—“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向外辐射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吸收,使大气增温。
(3)过程Ⅲ—“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3.结论: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热源。
我是主角我来演活动要求:各小组通过研究太阳、地面、大气之间的热量关系,尝试扮演这三个角色,并以下列形式臭氧氧原子水汽二氧化碳王龙妃沂水县第二中学。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的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昭通实验中学地理教师张紫丽【教材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课标解读: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教材首先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通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方面详细地讲述。
即通过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来引导学生展开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
内容解读:该节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可以为前节内容“大气的垂直分层”中所学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寻因溯源;又是后面“大气运动”的基础。
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教材先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通过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行了详细讲述。
可以说,理解了能量的传递与转化就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受热原理,并能借助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开展绘图、说图活动,发展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和尝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学情分析】◆学习了第一章“大气的垂直分层”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
(如: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CO2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O3能大量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其实,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但正因习以为常所以很少会去寻因溯源,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能运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说明大气各层厚度、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阅读和绘制,提高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绘图的能力。
通过观看微课,绘制并能叙述大气受热过程。
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和培养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视频图片导入
通过临沂社会热点“雾霾围城”及“临沂市长被环保部约谈”的相关图片、视频导入本节课主题大气。
从学生熟悉的图片和社会热点问题出发,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预习交流(有备而来舍我其谁)
预习展示问题:
1.将低层大气的组成与其主要成分的作用进行连线
2.画出大气垂直分层各层的温度变化曲线
3.列表比较垂直分层各层的主要特征
学生活动:
1.三人上黑板展示预习成果
2.分小组讨论统一修正答案
3.学生互查,指出问题
教师点拨:
1.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强调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并举例说明。
3.结合学生易错点,重点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气温变化决定大气运动的形式,进而决定了各层与人类的关系。
〈三〉互动探究(合作学习互助解疑)
互动探究(一)
承转过渡:
我们将目光转移到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对流层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1、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2、对流层气温一定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吗?
教师点拨:
强调读图方法,关注横纵坐标。
简单拓展逆温的知识,回扣导入部分“雾霾”。
互动探究(二)
承转过渡:那么什么导致大气的温度变化呢?温度取决于热量来源,地球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大气在能量传递的过程中又起到了哪些作用呢?
学生活动:
观看微课一《大气的削弱作用》,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2、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分别吸收了太阳辐射的哪部分能量?
3、为什么在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呢?
教师点拨:
强调大气对于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被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平流层的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互动探究(三)
承转过渡:能量是如何在大阳、地面、大气中传递的呢?
学生活动:
观看微课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地面辐射被大部分吸收,射出宇宙空间的很少?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通过什么来实现?
3、为什么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解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理)
教师点拨:
强调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被称作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学生活动:
1、根据微课视频,结合分析完成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用箭头表示热量传递过程,并标出辐射名称。
2、根据微课视频,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气受热过程。
教师点拨:
强调大气在能量传递中的两个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四〉生活探秘(学以致用以理析地)
承转过渡:生活处处皆学问。
下面我们一起用这节课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产、生活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所给情景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晴天的昼夜温差大?
2、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3、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教师点拨:
强调回答此类问题的关键词是大气逆辐射。
迁移学习时也要抓重点找关键。
〈五〉当堂达标(小试牛刀即时巩固)
检测学习效果。
5分钟时间自主完成当堂达标相关题目,统一修正答案。
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辅助总结。
〈六〉知识构建(有机整合构建网络)
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网络构建。
〈七〉质疑反思(学思结合不惘不殆)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怎么学的?学的怎样?还有哪些疑问?
〈八〉预习提示(有备而来舍我其谁)
1、预习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近地面、高空风的风向
2、完成学案自主预习、预习自测
〈九〉课堂延伸(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1、利用网络和实地走访,搜集整理农业防冻害的措施,做一份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
2、观看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和《全球变暖的大骗局》。
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大气,也希望学生可以做“大气”之人。
大气之人静的优雅,动得从容,行得洒脱,相信你们可以做大气之人,成人生之大器,而且大器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