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说课稿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说课稿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说课稿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说课稿历旅学院2011级1班杨涵一、教材分析【课标要求】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民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本课地位】本课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专题最后一课,与前两课共同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

展现了大众传媒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展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近代以来报业、影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②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感受当今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③探究近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变化对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过程与方法】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配合教师所展示的史料及图片,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感知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性的历史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的发展及互联网的作用等学习,理解传媒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会辩证对待互联网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与自主探究能力,但仍然缺乏运用历史的方法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教法:“学生自学—师生互动——教师点拨指导”的互动教学模式,配合情景教学法及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学习法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以及咨询自己的祖辈父辈,并通过自身实际感受,了解各个时代的大众传播媒介主要都有哪些。

导入新课(5分钟):展示1933年叠溪地震与2013年芦山地震的图片,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1930年代的中学生,你可以通过哪些传媒渠道来了解叠溪地震的信息?在芦山地震发生后,你和你身边的同学又是通过哪些传媒渠道来了解地震信息的?”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近百年来大众传媒的巨大发展。

讲授新课(25分钟):(一)大众报业的发展展示并简介所搜索的中国近代报刊的图片并投影材料:材料一当今时事……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纸之善矣。

人民版高中历史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秀教案(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秀教案(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二4【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进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庞大变化。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白报刊、影视进展的差不多史实。

了解互联网的进展概况,尝试通过短短的十几年的迅速进展来了解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进展。

过程与方法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或互联网进展史。

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加深对社会变迁的了解。

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报刊进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步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进展。

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进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阻碍。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面对网络的诱惑。

【重难点突破】重点:报刊、影视进展的状况。

难点:中国社会飞速进展对互联网的阻碍。

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展历程。

明白了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庞大便利。

除此之外,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起到专门重要的作用。

那么,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是如何样进展起来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课。

一、大众报业的进展1.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显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显现缘故(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吁着适合一般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合作探究] 如何评判西人办报?3.过程(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阻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3)辛亥革命后,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

4.通俗性报刊特点近代报刊按办报人员国籍可分两类:一是在华传教士办报;二是国人办报:又可分为新闻、商情、政论性及通俗性报刊四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设计(3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设计(3页)
4.分析和评价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历史发展过程。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大众传播媒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传播媒介知识,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传播媒介?它们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内容——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让我们共同了解大众传播媒介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演变、发展的。”
(3)你认为未来传播媒介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观点和思考过程。
(四)课堂练习
1.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1)简述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
(2)分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传播媒介的认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因此,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概念和功能认识不够清晰,需要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和启发。
2.学生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见解,教师应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勇于质疑,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3.学生在合作探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观点分歧,教师应适时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说课稿(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说课稿(4页)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情况如下:
1.作业内容: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众传播媒介变迁的小论文,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分析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作业目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以下布局和风格:
(3)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位。
2.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媒介变迁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2)如何指导学生分析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如何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媒介素养,正确看待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中生大约在16-18岁之间,他们的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创新性。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的内容较为关注,对媒介传播方面的知识也有一定的好奇心。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或媒介代表,进行情景再现,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媒介变迁。
-互评互鉴:学生互相评价、交流学习心得,分享优秀学习成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大众传播媒介变迁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传播媒介的更新对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义、特点;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印刷术、无线电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更新及其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设计)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设计)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设计高一年级夏雷[教学要求]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对互联网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史的了解,感受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2、过程与方法: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获互联网发展史;组织学习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PPT.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面对网络的诱惑。

[教学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教学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学法指导]结合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填空,自己思考“合作探究”题以备课堂讨论交流;通过上网浏览、查阅等方式,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悟和反思。

[新课教授]导入:近期相关新闻图片资料展示,设问:同学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些信息?我们将报刊、广播影视和互联网等承载,并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载体称为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知识梳理:(板书)大众报业大众传媒广播影视发展变化影响互联网教学过程: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报纸的国家之一,在唐代(887年)中国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邸报》。

2、近代大众报业的发展:(1)自主学习,设问:①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近代报业?主要是谁办的?②中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业始于?最早的近代大众报刊是?③国人办报的第一个高潮在什么时候?代表性报纸有哪些?④民国时期,报纸有哪些新发展?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掌握基本知识,了解近代大众报业的兴起和发展情况。

人民版必修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说课稿

人民版必修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说课稿

人民版必修二《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意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是人民版必修二的其中一节课程内容,属于高中语文选修内容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更新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并通过阅读课文《一封家书和许多酱菜》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此外,通过学习这个课题,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媒体传播对社会的塑造作用,培养他们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更新;–掌握课文《一封家书和许多酱菜》的核心内容和中心思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家庭情感的尊重和关怀。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义和分类;•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和更新。

2.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讨论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阅读分析法:通过阅读课文《一封家书和许多酱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思辨能力培养:通过讨论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这个主题,让学生思考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课第一部分:大众传播媒介的定义和分类1.教师简要介绍大众传播媒介的概念和分类,如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媒介对信息传播、观念传播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第二部分: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和更新1.学生阅读课文《一封家书和许多酱菜》;2.学生进行课文的理解和分析,回答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和更新。

3. 深化学习第一部分:课文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核心内容和中心思想;2.学生展示讨论结果,由教师引导全班进行整理和总结。

高中历史《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精品说课课件

高中历史《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精品说课课件

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媒的力量。
学生通过对报刊、影视业发展,以及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
过程与方法 实进行整理,增强其时空观念。学生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
目标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作用、影响,从而使其唯物史观、史料实
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对新中国广播影视、互联网发展史的了解,感受今天 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坚信中国发展的道路和制度,增进其家 国情怀。
本课主要是从“大众报业”和“广播影视”“互联网” 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着重探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意 义和影响。本课内容与前两课内容是并列关系,是从不同 方面对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反映。
学情分析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且 所教班级为重点中学的重点班,再加上本课课文内容相对比较 平易。所以,一些整理知识之类的学习任务完全可以由学生自 主完成。
教学过程
4、学习与探究(教学过程): (二)探究性学习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②用PPT呈示古代邸报与近代一些报纸的图片,教师示范 对图片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近代报纸与古代 邸报的区别。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渊源:古代官方报纸
中国古代的 报纸与近现代 中国的报纸有 什么不同?
887年 唐代 邸报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完成对教材知识的整理;采用学生独立探究、师生共同探 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开展教学。为此,积极创 设学习背景,提供有利学生学习的图片史料,通过示范教 学、引导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提升 学习能力,进而发展学科素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质教案(5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质教案(5页)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现代中国的报刊业和广播影视业的主要成就。

2、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

3、探究近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变化对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搜集图片、文字资料,了解报刊、影视与互联网的发展史。

2、了解不同时期的优秀影视作品,加深对社会变迁的了解。

3、组织学生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加深对互联网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2、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面对网络的诱惑。

二、教材分析本专题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包括衣食住行、交通和传媒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世界形势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密切关联。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新奇特异、意味深远的新鲜事物,揭开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近代化的序幕。

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大众传媒是近现代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事业之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

三、教学方法1、材料收集法:学生课前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

2、列表归纳法:根据搜索的结果,列表归纳。

3、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对各种搜集资料开展讨论来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四、教学过程导入: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human”一词真正的意思是“属于人属的动物”,也就是有各种“人种”,可随环境的变迁最终被时间眷顾的仅剩下“智人”,而“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有独特的语言”。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紧靠口耳相传,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和失传,传播范围也有限,因此陆续出现了各种信息传播媒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秀教学案例(7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秀教学案例(7页)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形象地呈现传播媒介的更新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如:展示印刷术、无变。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传播媒介,了解其特点和作用。如:调查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传播媒介,让学生分析不同媒介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交流的影响。
2.问题导向:教师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印刷术的发明为什么能引发文艺复兴?”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传播媒介的更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等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同时,小组合作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了解传播媒介的演变过程,提高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1.以“媒介进化”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媒介的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视角。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传播媒介的发展规划,提出创新性的建议。
3.组织小组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如:让学生通过PPT、展板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师评。
(四)反思与评价
2.强调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强调科技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一份关于传播媒介更新的研究报告,要求分析某一时期的传播媒介的特点、作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秀教学案例(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秀教学案例(4页)
3.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帮助他们巩固记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改进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4.贴近生活,提高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传播媒介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深入了解传播媒介更新的背后原因,提高他们的独立阅读和思考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料,直观感受不同传播媒介的魅力和特点。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不同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思考传播媒介更新换代所带来的利与弊。
4.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深入理解传播媒介更新的背后原因,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能力。
5.培养历史素养与人文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传播媒介的更新,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关注传播媒介对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历程,掌握从口语、文字到印刷、电子再到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脉络。
2.认识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和优势,分析它们对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3.掌握传播媒介更新换代的原因,理解科技进步对传播媒介发展的推动作用。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传播媒介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1.按照教材内容,系统地讲授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历程,以及不同传播媒介对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传播媒介现象,深入剖析传播媒介更新换代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科技进步对传播媒介发展的推动作用。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说课稿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说课稿
2.网络资源:引入与传播媒介相关的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教学视频:播放与传播媒介发展相关的纪录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播媒介的演变过程。
4.小组讨论工具:如白板、便签纸等,方便学生记录和分享讨论成果。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点;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4.课堂小结:邀请学生Biblioteka 结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5.课后作业:布置与传播媒介相关的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社交媒体为切入点进行新课导入。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组关于社交媒体发展的图片,如从最早的BBS、QQ到如今的微信、微博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随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社交媒体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吗?它们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传播媒介发展历程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3.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播媒介的演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多媒体课件:展示传播媒介的图片、视频等,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评阅学生的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通过课后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反馈。
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学生需求。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质教学设计(7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质教学设计(7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质教学设计(7页)《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设计湖北蕲春张小东〖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和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对四大传播媒介发展史实的归纳、概括,来加深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初步认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借助网络和图书馆,主动来搜集有关的图片,阅读分析有关影视发展的材料,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来加深对社会变迁的把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今的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

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规范,合法上网、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络的各种不良诱惑。

〖重难点〗重点:报刊、影视的发展状况。

难点: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为适度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学生已经在初中八年级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学过“报纸的发展和电影艺术的传入”等与本课相关的知识,但是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现在遗忘较多,而且知识缺乏系统性,而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则没有接触过。

我校是农村高中,教学条件存在局限。

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学生对于网络诱惑的认识比较混乱,急需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澄清。

〖教学设计思路〗《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的第三课。

本单元相对于旧人教高中历史教材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专题,着重介绍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属于社会史的内容。

本课知识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文字比较浅显易懂,纵向线索很清晰。

教材很突出的特点就是罗列来很多史实,看起来很简单,但如何让学生学完后能比较准确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而且形问题情景3:大多数人都喜欢看通俗性的报纸,为什幺通俗性报纸能有这幺多的读者?【自主学习】(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秀教学案例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秀教学案例1
1.学生通过学习传播媒介的更新历程,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树立科技改变生活的观念。
2.学生通过分析传播媒介更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对社会进步的关注,提高社会责任感。
3.学生通过探讨传播媒介的未来发展趋势,激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培养创新精神。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播媒介的更新对生活的影响。具体包括:
(二)问题导向
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播媒介的更新过程及其影响。具体包括: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时期的传播媒介特点,如:“为什么说报纸是印刷术发明后的产物?”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传播媒介更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如:“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对社会进步有哪些推动作用?”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的传播媒介,如古代的报纸、近代的广播、现代的互联网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传播媒介的演变过程。
2.设计现实生活中的传播媒介现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传播媒介更新对生活的影响,如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等。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传播媒介更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如:“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的教学案例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情境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的传播媒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传播媒介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传播媒介的演变过程。
2.问题导向: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播媒介的更新过程及其影响。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也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秀教学案例(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优秀教学案例(8页)
2.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拓宽思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传播媒介更新换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学生归纳: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加深对传播媒介更新的理解。
5.亮点五:教学内容与过程严谨细致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得非常严谨细致。从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到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结合,过渡自然。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组织的每一个活动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3.总结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传播媒介发展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研究报告、观点阐述等,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点评: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帮助学生提高。
3.小结本节课: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醒学生关注传播媒介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2.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发现传播媒介更新换代背后的原因,如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激发学生探究传播媒介发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传播媒介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如虚假新闻、隐私泄露等,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小组合作
3.传播媒介更新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传播媒介更新换代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获取渠道拓宽、文化传播范围扩大、人类生活方式改变等。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印刷术的发明、互联网的普及等,深入剖析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设计(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设计(4页)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发展历程及其报刊代表,了解近代中国影视业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和互联网的发展概况,探究近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变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的创设、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大众报刊、影视与互联网在中国发展历程,进而加深学生对中国社会变迁的了解,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深化对本课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近现代社会舆论环境的不断改善,认识大众传媒给社会带来的便利,正确面对诱惑,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娱乐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认知能力,本节课又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为克服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状况,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借助图片、视频和现实生活实例等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吸收知识点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同身受,得到思想上的共鸣。

三、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近代大众报业、影视、互联网发展历程和标志性事件。

难点:正确看待不断更新的大众传媒,如何理性面对诱惑,追求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展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海报及其引发的一系列热评图片,讨论:同学们可以通过哪些传播媒介了解关于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有关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概括指出:报刊、影视、互联网等,由此导入新课。

上述这些都是传递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也就是所谓的传播媒介。

【讲授新课】1、创设情境一:这天,达康书记非常生气,因为香港镜鉴时政记者刘生为赚取避难官员和商人的钱财,在报纸上对汉东官场造谣污蔑,严重损害汉东市的良好形象。

达康书记虽然没有打人,但要求其大秘把报纸的老底给挖出来,然后给予实事求是的有力回击。

思考:如果你是达康书记的大秘,你能把中国报纸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吗?请学生结合教材72页总结归纳。

展示图片《邸报》,是古代的一种官方报纸,唐宋时就已出现。

现在存世最早的是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的敦煌唐归义军《进奏院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本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后一节课。

它上承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和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同时又相对独立,共同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

在近现代史上,大众传播媒体是中国发展最快的事业之一,它的发展一方面体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另一面给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报刊业发展的表现,了解近现代广播事业、影视事业诞生和发展的状况,了解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报刊、电影发展简表,通过阅读课文并概述广播、电视、互联网发展状况,了解近代以来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状况。

通过图片和史料,通过举例生活实际和亲身感受的例子,归纳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通过辩论互联网的利与弊认识互联网对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资料和现实生活例子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对民众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通过辩论互联网的利与弊,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交流学习心得的品质,树立正确网络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大众报业的发展是本课的重点,发挥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主要作用,时期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性质不同,发挥作用也不同,所以列为重点。

互联网对民众生活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推向新的生存空间,彻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但互联网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开展辩论,认识互联网利与弊,这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因此列为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一)学生学情分析:大众传播媒体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跟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因此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浓厚的兴趣。

学习能力方面,经过高一上学期学法指导,已经基本掌握阅读课文、查找资料、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参与讨论等基本的学习方法。

(二)教法学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学习和启发讲授相结合教学方法。

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读图分析、列表归纳、合作讨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所利用教学资源:图片、材料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图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喷射式焰火点亮鸟巢、翟志刚出舱成功进行太空行走。

提问: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这些信息。

学生回答完进行总结,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为大众传播媒体,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应用时政热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课主题,拉近学生与本课内容的距离。

(二)讲授新课(新课的推进是以通过进入展厅形式使学生了解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状况)1、进入第一个展厅:报纸①、阅读课文并制作大众报业发展简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动手能力,初步了解大众报业发展状况。

②、展示《邸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唐代的<<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唐代就出现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

《昭文新报》, 1873年8月8日,艾小梅在汉口创办,这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初为日刊,后改为5日刊,该报是仿照香港、上海的模式办的,内容以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虽然也有一定的读者,但销路还是没能打开,出版不到一年便停刊。

接着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出现了中国人办的报刊,比较重要的有上海的《汇报》、广州的《述报》和《广报》。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全国出版的报刊达120种,80%以上是中国人办的,它们遍及全国许多城市,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报刊活动不仅打破了外报垄断的局面,而且还推动了运动的发展。

《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

《民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丛、选录等栏目。

先后参与编撰工作的陈天华、朱执信、章太炎、刘师培等。

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

第二年改名《新青年》。

《新青年》以传播民主与科学为己任,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道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刊物。

《红色中华》1931年创刊,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在瑞金叶坪村出版。

成为党和政府用来组织战争和经济动员的有力工具。

《新华日报》自创刊直到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封禁为止,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战斗了9年1个月又18天。

宣传马列主义、坚持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面的斗争。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中国商务广告协会、中国传媒大学主办2008年中国消费者理想品牌大调查之报纸前三甲:《南方周末》、《参考消息》、《人民日报》图片。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再次认识大众报业发展状况,为后面学习起铺垫作用。

③、举例生活中所你熟悉的并经常阅读的报纸有哪些?说说报纸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完展示三则材料思考大众报业的发展对人们现实生活起到什么作用?回答完总结作用:第一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第二在传播新闻、舆论监督、通达民情、立言议政、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在报刊多样化和更专业化的今天,它对人们的学习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消费、经济发展等各方面产生了全方位影响。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活跃课堂气氛,了解报刊的作用,再通过材料使学生获取报大众报业的发展对对社会产生哪些影响信息,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

2、进入第二个展厅:广播①、阅读课文并概述近代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状况。

学生回答完展示中国广播事业发展状况。

(1)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上海)。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归纳、表述能力。

②、展示中国商务广告协会、中国传媒大学主办2008年中国消费者理想品牌大调查之广播前三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说说自己喜欢收听的节目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感受广播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③、展示罗斯福“炉边谈话”和韩国总统李明博开通“广播演说”,仿效罗斯福的材料。

设计意图——感受广播的作用,沟通民众,使民众了解国家政策,树立渡过危机信心。

3、进入第三个展厅:影视①、阅读课文并制作近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状况简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动手能力。

②、展示图片: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定军山》、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国际上获奖电影《渔光曲》、《孤儿救祖记》、《八千里路云和月》、《小城之春》、《三毛流浪记》。

展示赵丹、朱飞、胡蝶、阮玲玉等影视明星图片。

展示2007年国产电影《投名状》、《色戒》、《苹果》、《集结号》、《长江七号》图片,看了《投名状》不相信兄弟;看了《色戒》不相信女人;看了《苹果》不相信男人;看了《集结号》不相信组织;看了《长江七号》不相信地球人。

展示图片:《少林寺》、王宝强、《天下无贼》、《士兵突击》,讲述王宝强受到《少林寺》的影响走上成功的故事。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拉近学生距离,感受中国电影辉煌成就,感受电影的影响。

③、阅读课文并概述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状况。

学生回答完展示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状。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归纳、表述能力。

④、展示中国商务广告协会、中国传媒大学主办2008年中国消费者理想品牌大调查之电视前三甲:CCTV–5、CCTV–1、CCTV。

说说自己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有哪些?谈谈电视对民众生活产生哪些影响?设计意图——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活跃课堂气氛,感受电视的作用。

4、进入第四个展厅:互联网①、阅读课文概述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状况。

展示互联网在中国发展情况。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2005年上半年用户突破1亿. 2008年网民突破2.5亿,跃居世界第一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表述能力。

②、展示中国商务广告协会、中国传媒大学主办2008年中国消费者理想品牌大调查之网站前三甲:百度、新浪、搜狐。

分组辩论互联网的利与弊。

展示互联网影响。

利:政府职能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服务、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网上理财、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收发电子邮件、玩游戏、查阅资料、交友聊天、看新闻。

弊:给青少年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迷恋网吧、沉迷游戏、误入歧途、荒废学业;沉迷虚拟世界,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收集材料、整合材料、论从史出的能力。

③、展示图片:“网”口夺子,探究问题:你如何解决图片中反映的问题?设计意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树立正确网络观,合理应用网络。

5、小结,学生总结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四、说体会1、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

2、资源要整合,贵精不贵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最大亮点能跟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3、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