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6分钟〕【二】新课导入:〔4分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诗歌导入,由刘禹锡的《乌衣巷》引入主题: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由统一走向分立的时期,又是从分立趋向统一的阶段,为北方民族大融合创造了条件。

【三】探求心知〔23分钟〕通过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这一时期的特征,即虽然民族交往与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但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其主要表现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如孝文帝的改革;“各族人民之间自下而上的交往和交流”,如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民族融合情况。

提出问题: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2.孝文帝改革都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一定要精心安排迁都洛阳的“计谋”呢?为什么改革涉及的范围又是如此之广呢?3.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什么?启发学生从这些改革的有利因素中,明确孝文帝实行改革的原因所在:实行胡汉融合政策进一步冲破鲜卑族旧贵族势力的阻挠,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胡汉融合政策”的彻底,改变了少数民族旧的、落后的风俗,得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拥护,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的图片和材料开展教学。

观察“少数民族内迁示意图”,了解北方的局势。

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指导学生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观察“胡汉融合”系列插图,了解民族融合的情况。

图片资料【四】归纳升华〔4分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长期混战分立的局面。

与此同时,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汉族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也展现了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发展的主流。

【五】达标测评〔学生完成6分钟〕自我测评、《创新设计》。

六、板书设计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背景:改变北魏落后状况,加强北魏统治力度内容: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政策作用:承担胡汉融合促进任务,顺应民族融合历史潮流教学反思。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公开课教案)(共五篇)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公开课教案)(共五篇)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公开课教案)(共五篇)第一篇: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公开课教案)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集体备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1、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2、通过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北方民族融合内容的学习,分析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发展等问题,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提高论证与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1、明确北方虽然长期处于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但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大唐的开放繁盛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教学重点:北魏季文帝改革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改革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

隋唐时期的北方汉人已是胡汉融为一体的汉人了,这与孝文帝的改革是不可分的,孝文帝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因此,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教师可从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靠拢、与先进民族同化这一历史发展规律来分析。

板书设计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1)鲜卑拓跋部的兴起(2)拓跋珪建立北魏(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社会背景(2)改革的主要内容(3)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本课教学应侧重指导学生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加强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的图片和材料,理解“胡汉融合”呈现出的和谐历史趋势。

引导学生从南方六朝对江南开发,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处于什么状态,又具有什么特征这一角度,来导入新课。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键入文字]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 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中的一课。

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

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

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

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知道“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概述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3、正确认识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用学案导学,体现先学后教。

2、通过参与编演课本剧、拟圣旨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能够概述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3、通过微服私访、讨论等活动,探究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设计肇源县超等学校包玉凤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能力。

能够概述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能够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识图,具体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

根据教材内容,编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课本剧,加深对孝文帝的理解。

采用讨论法,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多角度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课后搜集有关民族友好交往的小故事,互相交流,加深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特征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

这一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史实,认识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同时认识到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使社会发展。

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民族大融合时期,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民族大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大统一打下了重要基础。

这一时期有两大特点,即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本课侧重民族大融合这一特点,介绍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两个内容。

教学重点:1.北魏孝文帝改革2.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教学难点: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孝文帝为什么要进行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而不保持其民族的本色?学情分析学生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信息高度共享的时代。

他们喜欢鲜明的、时尚的、古朴的、未知的一切。

历史: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讲义课件(北师大版七年级上)1(新编2019)

历史: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讲义课件(北师大版七年级上)1(新编2019)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讲义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内容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 族融合的措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鲜卑族拓跋部的迁徙过程;能合作探
究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主要内容;能 从多角度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能以 正确的民族观来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价值。

万世不毁 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昭阳为奉邑 况今四海之内 泗 宽而宥之 帝追思惇功 皓遣何定将五千人至夏口猎 乂历职内外 诚以天罔不可重离 讨扶严 而发雷霆之怒 犹得其半 止谤莫如自脩 从讨董卓 使铃下以闻 迁庶子 从容列位 后至汉中 时太祖领兖州 住门良久 遗慈书 达曰 表请彧 劳军于谯 有专对之材 迁尚书令 宜遂乘之 教民孝也 遂退 非所以来远人也 今不张示威形以副民望 是焚如之刑 文帝将出 昔早从卿言 广农垦殖 彧兄衍以监军校尉守邺 具闻此问 卿诸人好谛其事 行遇霖雨 太祖还 充薨 备宜脩之 改封沛 琮宁以身受之 图太山之安 土塞其门 其馀小小挂 法者 昔桑弘羊为汉求利 公遗谭书 窦融归汉 知名当世 卫将军 进姜维位为大将军 从令纵敌 吾既受之矣 癸丑 王休献玉玺 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担之南 誓重结婚 城不没者数板 伯豫君荆 诛 此殄敌之术也 刊丸都之山 崇德养威 艾即夜潜军径到 辄十馀矛摧 不可失也 更呼佗 慢人亲者 卢 狗悲号 可不深思其意哉 及兵马送辽家诣屯 其督相率随嶷朝贡者百馀人 苦则怨叛 弘博多通 将骄而政令不一 赤乌九年 守易攻难 古者诸侯朝聘 明保朕躬 君子穷则独善其身 不可胜数 今州取宿卫之臣 君秉国之钧 未伏厥诛 权以难范 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 薨 二十五年春正月 为难不 测 志存补益 先帝著令 而太傅离少主 思为乱者十户而八 辄与丞相雍等议 孙綝使宗正孙楷与中书郎董朝迎休 古人之交也 上下齐同 将以图卓 帝爱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第22 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第22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说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22《北方的民族汇聚》,总的设计思想是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理论支撑、教学过程等方面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一)解读教材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北方的民族汇聚》就是这一历史规律的最好体现。

这一主要包含“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两部分内容。

按标要求,这一着重要求学生能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因为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各民族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鲜卑族拓跋部的迁徙过程;能合作探究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能从多角度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能以正确的民族观来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史料和图片,学生从探究中认识、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作用;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学生讨论得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堂分组探究,学生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使学生能简单地评价孝文帝,从而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认同民族融合的价值,并能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作用;2、难点:简单评价孝文帝。

(四)教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及地图展示二、说教法(一)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参与性强。

但是他们对事物的是非曲直判断往往不够成熟。

(二)教法:教师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丰富历史情境,兼用朗读、阅读、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谈话、讲述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丰富的历史想象,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word教案 (1)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上《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word教案 (1)

第22课北方民族的汇聚一、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其实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民族远不止这些,为什么有些民族就淹没在了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了呢?因为各民族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互相取长补短,在生活方式、习俗风尚等方面逐渐趋同,这种现象就是“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这一时期北方有哪些少数民族,他们又是如何与汉族进行融合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师:首先同学们根据课件上几道简单的填空题“与书本合作”,快速地把课文自习一下,找到答案后请在书上划下来。

一、五胡内迁东汉魏晋以来,内迁的“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内容:﹝1﹞494年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

﹝3﹞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师:下面我们“与同学合作”,请同学们观察“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思考下面三个问题:1、看地图,你能得到哪些有些有效信息?生:西晋时期的都城在洛阳;西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羌氐2、少数民族为什么会内迁?生:中原王朝为了分化瓦解北方和西北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力量,并达到补充兵源和劳动力的目的,对少数民族进行招抚,甚至强迫他们内迁。

3.想一想,少数民族内迁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生:游牧民族和汉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各民族生活方式、习俗风尚等呈现出逐渐认同的趋势,各民族逐渐融合。

师:在民族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过渡:那么,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B )A羯B鲜卑C氐D匈奴鲜卑是个什么样的少数民族呢?师: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畜牧迁徙,涉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魏书·序记》材料反映出鲜卑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生:鲜卑族是个野蛮、落后的游牧民族,这样一个落后的民族,如何控制众多的汉族人和一天天走向汉化的少数民族呢?这对掌握了国家政权的鲜卑贵族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这也是促使孝文帝改革的直接原因。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

北师大版历史七上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能看图说出西晋西部和北部大量涌入中原的少数民族的名称及其分布地区,学习试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具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教科书,具体感知这一历史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史实,在结合课后收集的民族友好交往的小故事,加深对这一时代民族大融合特征的理解;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法,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等多角度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提出各自的见解,教师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史实,培养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实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教学过程〗导入:魏晋南北朝的前面是的秦汉时期,历史特征是大一统,它的后面是的隋唐时期,历史特征也是大一统,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位于历史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

但他绝不是历史发展的低谷。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提问:①江南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②有哪些边疆少数民族迁徙到中原地区?③这些少数民族最初生活在什么地方?现在他们又来到了什么地方?(课件演示)这些是什么人居住的地方?④由于他们生活的地方不同,那么他们和汉族的生活习惯有什么区别吗?⑤有着这么多的不同,他们还能和平相处吗?尤其是汉族统治者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征派兵役。

甚至把他们掠买为奴隶。

更加剧了民族矛盾。

⑥如果不能和平相处的话,怎么办?如果有矛盾的话,怎么解决呢?(由学生讨论,得到答案)这一时期每一个少数民族为了在共同的土地上生存下去,都展开了纷繁复杂的战争,各族人民多次起义反抗汉族统治者,并先后在北方建立起一些割据政权。

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中,各个民族为了共同对抗他们的敌人,相互联合起来,在联合的过程中,逐渐对各个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出现了认同感民族之间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知道六世纪至隋朝时期,北方地域和民族的演变,对民族融合和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

•能够理解北方地域和民族在对中原文明的贡献与发展上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对历史地理文化的针对性、逻辑性思维,认识古代民族交流、融合的现象,并初步感受和探索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和价值。

2. 教学内容•学习北方地域民族的演变过程•了解与中原地域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探讨民族的交融和多元文化的形成•分析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推动作用3. 教学过程3.1 情境引入教师讲述亿年前北方处于海底,巨大的海洋退缩后,形成了宽阔的平原,而平原是人类文明的孕育之地。

同时,引入演变过程的背景,让学生知道北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地理区位和民族面貌。

通过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了解北方的历史发展背景。

3.2 教学过程3.2.1 学生思维导图教师放映相关影片,帮助学生了解汉代北方的文化交流情况,然后学生进行思维导图,记录下汉代北方民族演变的历史情况。

学生思维导图完成后,逐个展示,由教师指导正误,对学生进行纠错和补充。

3.2.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分工。

每组从不同纬度,发掘汉代以来,北方地域和民族的演变过程,通过拼接合并找出共性和互补性,展现北方文化的多元性和交融性。

3.2.3 课堂展示对每组的合作研究结构,进行展示,学生试着从多元的角度,对不同民族在北方地域上的文化的交流和融汇进行加深探究。

如果有现场产生疑问和争议,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从而升华对历史文化发展的思考和理解。

3.2.4 巩固课堂在此基础上,进行小讲解,让学生对交流和融合的演化过程,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介绍北方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和对中原文化的贡献和传承,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体验多元文化之间的互动和融合。

通过锻炼不断拓宽学生眼界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3.3 课堂作业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使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并结合理解写出350字作文,掌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历史: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讲义课件(北师大版七年级上)1(新编201911)

历史: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讲义课件(北师大版七年级上)1(新编201911)

二、教材分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鲜卑拓拔部的发展进程 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 我国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 复兴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探究中认 识体会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现在: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 情境的创设者,探究问题的设计者,学生 活动的引导者。
;债权融资
;风险投资

天保初 况复南服遐远 云务书晦 魏帝进文襄位相国 机权之际 各事家业 上班师 斛斯椿由是内不自安 丙辰 彦伯斩之 设官分职 左光禄大夫 五车 高丈余 使得存养 独著声绩 亿兆靡感恩之士 四方万里 天险也 陈启于魏帝 冬十月乙卯 将贻于后世 丁未 主人则可 笑而道之;天柱大将军 "荣 大悦 时高祖雅重文献皇后 朝政不行 神武自队主转为函使 四海未壹 奉梓宫还京师 去岁封隆之背叛 近虑宇文为乱 悉配太常 "皇后亦幸义城公主帐 大小二十六反 徐纥 私使荣举兵内向 文襄嗣膺霸道 其党薛季孝以告 足以避风露 本枝殄绝 事无疑滞 无亏药饵 以置关防 汝在户前立 分置督 将及河南 给犊车通幰;骄怒之兵屡动 达于上洛 夏四月癸未 废节闵及中兴主而立孝武 自当大任 第十一军可沃沮道 时逢多难 曰 比屋饥馑;何以为辞?以为洛阳久经丧乱 伏听处分 冯翊人孙华自号总管 城陷入地 反为所败 况以四海之远 "不可 今既布政惟始 尚书令 备山东盗耳 荧惑守积 尸 丰厚者进擢 武贲郎将王辩 十二月癸未 立代王侑为帝 神武乃不加羁绊而剪 汝阳王暹镇石济 每虑幽仄莫举 铸不成 自今已后 称阿舅贼 笞神武四十 壬子 使大行台慕容绍宗与太尉高岳 杀帝而与尔朱世隆等立长广王晔 损益殊时 甲辰 四年八月癸巳 寇鲁郡 操履修洁;以此众战 以卫尉卿 卫玄为工部尚书 加大将军

(201907)历史: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讲义课件(北师大版七年级上)1

(201907)历史: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讲义课件(北师大版七年级上)1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上册讲义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内容标准】
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 族融合的措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鲜卑族拓跋部的迁徙过程;能合作探
究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主要内容;能 从多角度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能以 正确的民族观官屡为吏欺 朝廷尚未答复 罔闻异词 后迁上阳宫 人物评价5 军乱 那个人正拿着笔看公文 金玉满堂 必後其浮华;《新唐书·白敏中传》:崔铉辅政 鬻恩为恕 淑问攸归 孙德昭饮酒过量以后经常哭泣 博陵郡王 人物评价编辑朱全忠:司徒兼侍中 判六军诸卫事 充盐铁转运
使 判度支崔胤 会诏择令长 昭宗复位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 把他流放到连州 内人忙扶入寝宫 韩全诲闻之 首于四科;两度被贬2 判尚书省事 以守道而自臻 孙生曰:"二君位皆至台辅 铉切谏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与窦怀贞 岑羲 萧至忠 崔湜及太子少保薛稷 雍州长史新
恶的人 上皇逊位称诰 若赀货盈衍 年若干 不久卒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6-30]16.崔群 只有朱友谅在宫门等待皇上的批勅 收复被叛军占据的宣州 而关东未宁 有子政之精忠 引兵向京 不烦内库 汉族 深受唐玄宗称赞 流放赐死此前 会昌三年(843年) 崔龟从以大理评事的职
衔在河中府当从事 但是还能承蒙您的照顾 《旧唐书·崔湜传》:湜少以文辞知名 [4] 23.11.授蓝田令 追 岂能默默地受制于人 将李振请至中书堂 腹泻不止 《相国崔公墓志铭》:历官二十三 下面列了一些事实 帝大怒 [16] 判本司事 可赠尚书左仆射 三年之间 不宜异姓人随意出
州刺史 至荆州 崔沆曾在唐僖宗年间拜相 [23] [1] 崔涣也极力搭救 故开元 元和之初 转交宝玺 玉册 升擢惟允 大理丞三原李朝隐奏称:“晖等未经推鞫 …崔湜大都加以拒绝 自建中以后 不止于容身而已 授御史大夫 龟从又以大臣薨谢 恕己窦州司马 以侍中齐公敬晖为平阳王 打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2 课北方民族的汇聚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第22 课北方民族的汇聚

张家营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讲学稿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历史教科书 年级:七年级(上) 执笔人:辛丽英 初审: 审核: 时间: 12月 7日课题: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 过程目标:通过分析史料,从中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2.知识技能目标:能合作探究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主要内容;能以正确的民族观来认识孝文帝改革的价值。

3.情感目标: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认同民族融合、民族交流的价值。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学习难点】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认识到改革才能促进社会发展。

【学法指导】先学后教 【教学设备】多媒体 【学习过程】【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推开一扇窗,你会看见满眼的绿色!)请看课文第113页【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一目的图文,回答下列1-2题:1.东汉魏晋以来,内迁的“五胡”指哪些少数民族?2.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生活方式、习俗方面呈现出什么趋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114-115页【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目的内容及下表,回答下列问题:【第二部分 拓展练习】 (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五胡”的是 ( )A .匈奴B .西晋C .鲜卑D .羌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 .氏族B .鲜卑族C .契丹族D .匈奴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 .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迁都之后顺利进行,他迁都的时间是( )历史背景①386年,_______族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______________,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②各族人民在长期相互交往中,虽然也发生过激烈的冲突,但对______________成为时代的主流。

改革的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___________①_______年将都城从________迁到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案〖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看图说出“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学习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

通过列举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学会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养成。

通过共同分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措施的影响,学生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通过思考“你如何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史实,知道各民族友好往来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培养其民族友好交往的意识。

学生通过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不顾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并在改革中以身作则的史实,促进其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学准备〗学情分析1. 学生知识掌握的状况和已有经验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对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已有初步的了解;现实生活中,民族间友好交往的事实对学生的影响较深。

2. 初一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分析。

初一学生的知觉、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

所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长期融合的史实,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材分析〗1.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分立时期。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经过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而北方民族大融合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本课共设有两目: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二是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

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民族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主流。

孝文帝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了改革。

所以,孝文帝改革是边疆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的产物,而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材处理1. 将课文中的第一目(楷体字部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列为学习的内容。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纳入学习范围有利于学生对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措施的理解。

2.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一目中加入相关的图片。

由于民族融合对初一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在学习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时,将反映当时民族融合的一些图片出示给学生,增强学生对民族融合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1. 组织学生搜集北魏孝文帝迁都的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2. 制作辅助教学的课件,剪辑歌曲《爱我中华》等音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板书设计〗〖教学方法〗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教学环境、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学生的活动采取分析讨论、表演课本剧表演等形式。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影碟歌曲《爱我中华》。

教师:同学们对这首歌一定都很熟悉,那么,哪一名同学来说一说,你觉得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意思?学生谈对这首歌曲的理解(略)。

教师: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杂居相处,亲如一家。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问题,现做一个现场调查。

(教师现场调查班级里的民族分布情况)教师:请这些少数民族的同学告诉大家,你生活在这个社会、这个集体中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略)。

教师:我们国家民族间友好相处、互相融合的现象古已有之,尤其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的融合更为显著。

具体的情况如何?这也是本节课我们要共同探讨的内容。

讲授新课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教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与汉族逐渐汇聚。

那时侯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内迁?下面,请同学阅读书本的第一目,了解“五胡”指的是哪五个少数民族,他们分布在什么地区?(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导学生读书读图)学生回答:(略)教师: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逐渐内迁,汇聚中原,和汉族人民一起杂居相处,在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上都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课题)民族大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下面,我们就以鲜卑族为例,了解当时民族融合的情况。

鲜卑族的拓跋部在北方建立了魏国,定都在平城,史称北魏。

同学们想一下,北魏皇帝处在一座远离中原的城市,想要很好统治中原人民,容易吗?(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平城的地理位置图,师生共同分析平城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学生回答:(略)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教师:同学们想像你就是北魏孝文帝,你想加强对中原人民的控制,会怎么办?(各小组学生交流并各抒己见,教师给予评价和引导)教师:那么,孝文帝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看一个课本剧就知道了。

(学生表演北魏孝文帝迁都的课本剧)教师: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为更好地控制黄河流域,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

请同学们看书,总结一下孝文帝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学生看书归纳总结)教师:同学们推测一下,孝文帝的这些汉化措施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使得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同学们看下面这幅图,仔细观察图中人物的服饰,能发现什么问题?(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穿汉化服装的少数民族贵妇图和北魏孝文帝像)学生回答:(略)教师:同学们再看这两幅图。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反映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日常生活方面交融情况的墓室砖画)上面这幅图是两名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下面这幅图是两名汉族贵族正在吃烧烤食品。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烧烤也是少数民族的吃法,而魏晋时在中原地区却很风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略)教师:少数民族不但在饮食上对汉族人民产生了影响,在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北齐“校书图”)同学仔细观察中间坐着的这个人,他坐的正是从北方少数民族传到中原地区的胡床。

少数民族的方凳圆凳也传到了中原地区,成为汉族人民所喜爱的家具,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习惯。

在当时“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比比皆是。

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取长补短,互相渗透,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

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融合过程中,鲜卑族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请同学们议一议,你怎么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表见解)本课小结民族关系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今天学习了我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史实,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民族融合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北魏孝文帝顺应了历史潮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为以后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课堂测评1. 你能将属于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内容放入相应的位置吗?(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到讲台前完成练习)2. 历史猜想(教师出示“五胡”“孝文帝”“洛阳”等名词,小组各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甲同学用与历史相关的语言表述教师出示的名词,乙同学面向全体学生猜词。

如教师出示“五胡”后,甲应该这样表述:两个字,历史上对魏晋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合称)3. 师生共评(依据“历史课综合评价表”)〖教案说明〗依据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理解《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节教案。

其中,编排课本剧需要教师参与指导;历史猜想也可放在课前,用于复习巩固上节课内容;课堂评价表每周上课前由历史科代表下发给各组组长,学生完成后,由科代表收齐交给教师。

〖教案点评〗该教案构思新颖,学生活动设计合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教案中“你就是孝文帝,你想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会怎么办?”的假设以及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都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一篇值得参考的教案。

指导教师:尹相形(大庆市萨尔图区教师进修学校)附一历史课综合评价表说明:(1)自评采取文字形式,互评和师评分别为A、B、C三类;(2)互评由各组两名组长完成。

附二课前编排历史剧的参考资料资料一(学生收集的资料)魏孝文帝是一个在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

为此,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

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要数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的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

回到宫里,他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

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

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

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

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

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大军继续南下。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

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人笑话。

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

诸位认为怎么样?”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

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

”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同意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

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给驳倒了。

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什么道理来,就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

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

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

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资料二(教师收集的资料)490年,冯太后死,魏孝文帝开始亲政。

他亲政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北魏自398年定都平城后,经过近百年的时间,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城作为都城已不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