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睹始知终_从_知本性_的_省略_角透析聂幼犁教授这节课的若干细节_邹玉峰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重点整理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重点整理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知识重点整理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14 文言文二则学弈1.“学弈”的“弈”是下棋的意思。

“棋”指围棋。

“学弈”就是学下围棋。

2.孟子,战国时期人,名轲,古代著名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为“孔孟”。

著有《孟子》,是孟子言论的汇编,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合著。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被称为“四书”。

3.熟记字音学弈yì惟weí与yǔ之俱jù学诲huì鸿鹄hú弗fú若之矣yǐ思援yuán弓缴zhuó而射之。

为wèi是其智弗若与yú ?4.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

善:善于,擅长。

之:的。

者:的人。

(……者也,判断句,一般解释为“是……的人。

”)句意: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5.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使:让。

诲:教,教导。

其:他们。

指学弈的两个人。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惟:只。

之:结构助词。

句意: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他们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地学,只要弈秋讲的,他都专心地听着。

6.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拉开。

弓缴:弓箭(指系着丝绳的箭)。

射之:指鸿鹄。

句意: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一直以为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和系有丝绳的箭,把它射下来。

7.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矣:了。

弗若:不如。

句意: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8.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因为。

其:他的,后一个人。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句意: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9.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习作讲座:《习作教学中的“见微”与“知著”》2

习作讲座:《习作教学中的“见微”与“知著”》2
(1)吊吊学生的胃口(有兴趣) 写作材料要对学生的“胃口”,这是引发学生“有意注意” 的法宝。 从内容层面来说,引入新鲜事物是吊学生“胃口”的关键; 从方法层面来讲,引发期待是吊学生“胃口”的妙招。
28
(一)知著:习作教学表达意识唤醒
人教版五上第三单元习作
29
(一)知著:习作教学表达意识唤醒
? 指猴
【现状】 3.表达虚浮,砌词成章缺乏感同身受?
习作表达中“重粉饰,轻有序”、“重 模糊,轻具象”、“重整体,轻细节”等问 题尤为突出。
25
(一)知著:习作教学表达意识唤醒
• 知著,须由具体的语境触发; • 从情绪的角度分,语境可以分
为情绪语境和理智语境。
兴趣 情绪 应需 动机
26
(一)知著:习作教学表达意识唤醒
施 交际活动的工具才能发挥作用,离开了各种交际活动,
策 略
书面语言就失去了意义。”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
44
(一)知著:习作教学表达意识唤醒
2.调动表达内需,激活元动力
(1)交流成为需要(有读者)
习作需要弱化“习”的训练味儿,使之成为跟伙伴、 跟社会、跟自然交流的一种方式,这是“读者意识”的 充分介入。
(2)交流成为自然(有自我)
静下心来,将记忆转化为回味,基于内心,自然倾 吐。自我倾诉是“我手写我心”的主体意识的体现,是 学生自我认同、自我排解的方式。
47
(一)知著:习作教学表达意识唤醒
班级随机周记《第46人》
第46人,是一位具有读心术的隐形人。通过“第46 人”,学生将人物(很多时候就是学生自己)的言行、 内心进行细致地刻画,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所思。
• 如果闰土来到我们的生活中,你 会向他介绍什么有趣的见闻呢? 请选择合适的方式记录下来。

最新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基础知识要点

最新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基础知识要点

最新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根底知识要点《文言文两那么》1、背诵课文,默写。

2、知识点:《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学弈》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 汤问》,这个故事表达了两小儿擅长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注释:字、词:弈:下棋。

通国:全国。

诲:教诲。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诲)。

鸿鹄:天鹅。

援:引,拉。

俱:一起。

弗:不。

矣:了。

为:因为。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辩斗:辩论,争论。

以:认为。

去:离。

日中:正午。

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热水。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句子:为是其智弗假设与?曰:非然也。

译: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答复说:不是这样的。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孰为汝多知乎?译: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译文:学弈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诲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答复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进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匆匆》(散文)1、背诵课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举了几个具体事例 来论证这个观点?
1、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 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 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2、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 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 试纸。 3、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 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 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文中的“差不多”一词能不 能去掉?为什么? 返回
不能去掉,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定 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造者都 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 问题的。加上“差不多”体现了作者 用词的准确性。
返回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 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 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 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 形象地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 返回 的精神。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 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 人,却从中有所( ),有所( ), 有所( ),有所( )。
返回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 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 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 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返回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返回
1、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 2、功夫不负有心人。 3、失败乃成功之母。 4、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返回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 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 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 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一课时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五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一课时精品教学课件

创作背景
大学期间,叶永烈作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学生, 在正课之余,读了许许多多化学史著作,诸如丁绪 贤教授的《化学史通考》袁翰青教授的《中国化学 史论文集》等等。之后从化学史进而扩大到科学史, 亦是大量阅读。在二十岁的时候,叶永烈成为《十 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
创作背景 其写《十万个为什么》的“技巧”之一,就是
3
整 体


理清课文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 一个什么观点?
理清课文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 己的观点?
理清课文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0
4
熟 读


再读课文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 2.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这节课,你有什 么收获?我们来 讨论一下吧。
课后作业
作业 内容
从科学史上有趣的故事说起,从中引出相关的科学 原理,回答“为什么”。比如,《水是什么》从英 国化学家普列斯特利的故事说起,从而引申出氢气 在氧气中燃烧变成水,得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结 论。后来,他写科学杂文,也就以生动的学事例论 证科学主题,论证哲理。此文是科学杂文,正是在 这样的背景下写就的。
0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
第一课时
0
1
生 字


生字生词认读

பைடு நூலகம்
yán
花圃 食盐
jiàn
飞溅
ruǐ
花蕊
sōu
搜索
qiū yǐn
蚯蚓
jiē
阶段

地域
qiè
锲而不舍
huà gēng wèi
华罗庚 魏格纳
guàn
见微知著 司空见惯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课文复习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课文复习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课文复习练习(含答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课文阅读复一、北京的春节1.本课以()为经线,以()为纬线,结构全文。

2.文章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1)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

(2)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庙会。

(3)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3.课文按()顺序,对()三部分写得详细,其它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本课突出的表达方法是以()为顺序,有()有()。

二、《鲁滨孙漂流记》作者是()国作家()写的,表现了XXX的()的特点。

《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是()国作家()写的,他的作品还有《百万英镑》,课文围绕“历险”,写了XXX的五次历险,我知道了他是一个()的人。

三、匆匆1.《匆匆》的作者是(),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韶光流逝的()。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开头、结尾都用了(),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岁月一寸金,()。

(2)光阴似箭,()。

5.句子理解: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XXX枯了,有再青的时候;XXX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和对已逝日子的()。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把()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

表现出作者()。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曩昔;用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曩昔;冷静时,便从XXX的双眼前曩昔。

作者用一系列()句展示了日子在()中来去匆匆。

④曩昔的日子如轻烟,被轻风吹散了,如薄雾,被XXX 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PPT优质教学说课复习电子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PPT优质教学说课复习电子课件

句段导读
人物 波义耳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盐酸会使 花瓣变红。
紫罗兰中的 什么成分遇 盐酸会变红?
制成了酸碱试 纸——石蕊试纸
句段导读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科学领域有所 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 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 变成“!”,找到真理。
部编版语文
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1课时
导入课题
牛顿 万有引力定律
自读提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画出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交流。 3.思考:“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
读一读
洗澡 机械 教授 敏锐
花圃 玫瑰 不慎 盐酸
qiè
奥地利 领域 锲而不舍
逆时针
ruǐ
发散思维
你还能从现实生活中举出这样的事例吗?按照这样的 顺序来说一说。
发现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疑
找到真理
拓展延伸
议论文的最大特点:通过具体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请列出提纲。
论点:工夫不负有心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归纳总结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 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通过 科学发展史上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再次证明了这个 观点,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会给有准备的 人,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有准备的人”,善于抓住机遇。
发散思维
你还能从现实生活中举出这样的事例吗?按照这样的 顺序来说一说。理
拓展延伸
议论文的最大特点:通过具体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请列出提纲。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拓展积累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第15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拓展积累课件

小处着眼,( 见微知著 ),然后,不断地提出
新 问 题 , 锲( 而不舍
) 追地根探求索源 ,
(
),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四、下列句中关联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 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航天研究所的研究员们也 没有轻言放弃。 B. 犯了错误不要紧,只有你能及时改正,就是好的。 C. 如果没有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花儿就不会 开出鲜艳的花来。 D.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 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重点习题 课件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件 课后练习
第1课时 语基素养专训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石蕊. (r√uǐ xīn) 纬. 度(w√ěi wéi)
领域. (huò √yù)
记得小时候,我刚开始学画花时,只是简单地勾勒几 笔。长大后,观察得便越来越仔细,牡丹开得热烈奔放, 一片片的花瓣张扬地向四周散去,花瓣边缘有小圈的褶皱, 花蕊深处一抹殷红,由内到外,轻轻晕染开来,红里带白, 十分生动有趣;菊花开得低调而不失高雅,一瓣瓣细碎的 花瓣四处飞扬却又不会飘落,洁白中带着一丝墨色,神秘 而优雅。渐渐地,我捕捉到了这些细节,用文字将它们描 述下来,写作竟也有了长进。不得不说,学问是丰富多彩 的,也是无处不在的。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 司 )空( 见 )惯
追( 根 )求( 源 )
见( 微 )知( 著 )
( 锲 )而不( 舍 )
不可( 思 )( 议 )
1. 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的词语是:
_____锲__而__不__舍_______。

见微知著明意识 厚积薄发著华章——作文备考策略浅议

见微知著明意识 厚积薄发著华章——作文备考策略浅议

每年高考语文结束后,作文便得到了考生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备考作文也成为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心中的疑惑,下面一起探讨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一、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人文情怀与审美情趣近些年,随着国家各项工作事业的改革发展,高考也出现了新的评价体系,把“立德树人、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作为了主要考查目标,这里的知识能力是基础,素养是多种能力的融合与创新,也就是要使知识能力形成素养,最终由素养来实现具体价值。

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所以理解好这四项核心素养,有利于高考语文的备考。

在评价体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近几年作文主要呈现的特点为,题型上以新材料作文为主,体裁上以议论类为主,命题上趋向生活化、理性化,取材上凸显社会性、文化性。

因此学生首先要具备人文情怀与正确的审美情趣,什么是“人文情怀”?“人文”指能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幸福,尊重并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情怀”就是要充满某种诚挚的感情,对生活中的真善美充满了喜爱与关切。

何为“审美情趣”?即领悟事物美的性情和志趣。

2018年高考作文全国Ⅰ卷“我和2035有个约会”、北京卷“新时代青年”、浙江卷“浙江精神与浙江人”、上海卷“谈被需要的心态”等便要求学生眼观社会人生,有自己的辨识与思考。

要坚守时代的大情怀: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家国情怀、故乡情怀……也要坚守自身小情怀:存在感、归属感、幸福感、怀旧感……考题意在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察人生,在思考中荡涤灵魂,备考中我们便要注意关注社会、自然、人生、自我,在其中体悟情感,培养自己独特的感悟力,既备生活也备思想,这样在考场上才能够得心应手。

重要,积累素材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1.梳理教材:素材的搜集首先应利用教材,课本中素材已经很丰富了,如果能够信手拈来,作文也可以有理有据、内容丰富。

如2018年的天津卷作文“生活中不同的器”,题目中提示“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写作文,就可以找到很多课本中的素材作为论据,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虽早年不得重用、满腹怨言,但面对国家的危难,烛之武展示了自己的“器”量与气度,不计个人恩怨,不顾个人安危,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便是国民该有的“气度”,同类素材还有《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王者气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宽容气度,等等。

见微知著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字词解析

见微知著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字词解析

见微知著的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字词解析见微知著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如下:近义词:原始见终考察事物的开端而预见到它的结果。

同义词:睹始知终指看见事物的开始阶段就预见到它的最终结果。

反义词:管中窥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见微知著的汉语词典解释:简单解释[from one small clue one can see what is coming;from the first small beginnings one can see how things will develop] 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比喻小中见大。

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汉· 袁康《越绝书》更多解释谓看到事物的一些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

语本《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 汉班固《白虎通·情性》:“智者,知也。

独见前闻,不惑於事,见微知著者也。

” 郑观应《盛世危言·弭兵》:“上揆天道,下察民情,酌古準今,见微知著。

”用见微知著造句:1、我想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应该有见微知著的能力吧。

2、学习就是一个见微知著的过程,自己好好把握吧。

3、在这方面,我是个行家,能见微知著,我认为还是不做这笔生意好。

4、见微知著,小小的言行足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教养与修为。

5、明智的人善于见微知著,从而做出科学的论断,于是便成了所谓的未卜先知。

6、文世间之事往往能见微知著。

7、因事见理、见微知著,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

8、同行们能见微知著,但一般公众往往会忽视底层构造。

9、强者见微知著,而弱者却视而不见。

10、每个科学家都要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

见微知著议论文800字5篇_八年级见微知著作文

见微知著议论文800字5篇_八年级见微知著作文

见微知著议论文800字5篇_八年级见微知著作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就是说要通过个别来窥知其全体,透过表象探究其本质,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见微知著议论文800字5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见微知著议论文800字(一)有的人善于在日常的平凡小事中发现某些潜在的规律,这是因为他们有独到的眼光,丰富的联想。

牛顿看见一个苹果从窗台上掉下来,就发现了地球的万有引力定律。

哥白尼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发现了“太阳中心说”。

毕升从印章的雕刻、烧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莱特兄弟从翱翔天空的大鸟,发明了穿洋过海的飞机。

善于以小见大,首先要有独到的眼光,学会细腻观察。

察已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

善于以小见大,还要有开阔的思维,丰富的联想。

给你一滴露珠,你要会想象那黎明的清新;给你一颗寒星,你要会想像那夜空的宁静;给你一朵浪花,你要会想像那大海的浩渺。

要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能够一泣沙里见世界,一句话中见真情。

但也有一些人对事情的萌芽与征兆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以为是带偶然性的表面现象。

台湾陈水扁之流,无视台湾民众寻根觅祖、回归大陆的爱国之心,逆潮流而动,顽固地坚持台独路线,走进了死胡同。

还有我们的一些地方,无视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的现象,过度采掘,滥垦滥伐,长此以往,会祸国秧民的。

我们做什么事情要有前瞻性,注重可持续发展,需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就是要以小见大。

前几年我国的电力供过于求,有关部门被假象所迷惑,就决定停建所有的火力发电站,结果导致了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电力紧张局面的出现。

现在我们处于多变的时代,各种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需要我们尽快的了解它们,把握它们,做到为我所用。

这样就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因小见大,见微知著。

以小见大就是用一件小的事物托物言志,表达出内心的情感见微知著议论文800字(二)《双城记》中:“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材解读(2)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材解读(2)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材解读(2)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⑴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⑵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⑶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初步体会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一、形象导入,点明观点。

1、师板书“?”,问:这是一个什么符号?2、师: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符号?(板书:?→!)3、师:由问号变成感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我们的作者叶永烈用它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20课(板书课题)4、看看这两个符号变换,你们再看看课题,想一想,问号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问号),感叹号又代表课题中的那个词语呢?(真理)今天的课题既是作者的观点又是一条真理。

来,齐读课题。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真理和问号之间的关系,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校习积累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并解释:诞生机械洗澡漩涡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无独有偶百思不得其解花圃玫瑰领域逆时针见微知著锲而不舍打破沙锅问到底三、学习三个事例1、师:积累词语也是学好语文的方法。

好,下面我们就正式走近课文。

想一想课文是围绕那一句话来写的,画下来。

(第一自然段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师: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几个事例来证明它的?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生1: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2: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3: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观察,证据,思维[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1-0053-04总第634期Sum No.6342011年第21期No.21,2011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见微知著睹始知终———从“知本性”的视角透析聂幼犁教授这节课的若干细节邹玉峰(上海市晋元中学,上海200333)聂教授的《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一课,最令人醍醐灌顶的启示莫过于他在笃定破题之余,烙印在学生心中终身受用的智慧和功力———“知本性”。

细节的演绎———“淡薄”背后品“至味”权且搁置“知本性”这个陌生术语的内涵不谈,我们不妨先来解剖一则鲜活片段的几个细节,从中感悟其深邃与玄妙。

聂教授在出示了下面的邮票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为一则史料,如果有必要确认其真伪,一般而言,最可靠和方便的办法是什么?A.看其是否有知识错误B.寻找与它相同的邮票C.访问当年邮局老职工D.查核专业文献或档案【细节一】聂老师引导学生用视点扫描的一般方法,从历史人物到中国地图和国民政府标志(青天白日徽标);从中英文字———民族、民权、民生和“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peole”(民有、民治、民享)到“UNITED STATES POSTAGE”(美国邮政总署)的标识。

我们发现,聂教授在看似轻松的对话中,暗度陈仓地为学生昭示着一种思路和规范———只有细致入微地观察材料,才能发掘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玄机。

我们权且把这一细节称之为对“显性”情境信息的“观察”与“白描”阶段。

值得进一步咀嚼的是,在聂教授引导学生“观察”与“白描”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同步达成了一种“思维导路”的融通———情景信息与学生“已知”历史知识的链接,从而实现了在新的历史情境中激活教材,在新的材料背景下盘活知识的目标诉求。

接下来,聂教授适时将学生的视点和思维牵引到了问题的判断当中。

此时的学生从证据角度做出正确的判断(“D查核专业文献或档案”)已经瓜熟蒂落了。

耐人寻味的是,当学生已经完成了上述问题的直接判断后,聂教授却紧追不舍地与学生演绎了后面的一段细节。

【细节二】从备选答案A的探讨中,获得“因为假的不一定有知识性错误,而真的也有可能出现印刷错误。

关键在于无论邮票是否出现知识性错误,都无法依据其判定真伪”的推论;从备选答案B的探讨中,获得“假的也可以印很多。

比如现在的假币,它可以印很多……”的推论;从备选答案C的探讨中,获得“时间太长,知道的人很难找了……死了……即使活着也不一定能回忆起当时情况了”的推理判断。

权且不谈聂教授引导学生排除和否定错误选项时所流露出的机敏与睿智。

让我自愧不如和啧啧称奇的是,在这一看似常规的细节中,潜藏着一个既幽深又浅显的思想方法———巧借现实体验、生活逻辑和内心联想判断历史问题。

透过对聂教授课堂上两个细节片段的剖析探微,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探讨一下关于“知本性”问题了。

这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一个并未见【收稿日期】2011-10-12诸于经典的冷概念。

作为李惠军老师的门徒、同事和“历史工作室”成员之一,我尽管从李老师的文章和讲座中经常看到听到这个字眼,依然不敢妄言深谙“知本性”真谛,但是对其关键要义我还是有些感悟的。

■李老师的“知本性”是从马克思对“资本”的定义———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中获得的灵感。

教师不仅应教给学生具体的历史知识,更应教会学生获取新知识的知识,即“知本性”。

■李老师将知识归纳为可编码、检索的客体历史和主体解释;不可编码、检索的源于学习过程的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包括思想方法、价值判断和情意倾向等,具有“知本性”的特征。

依此反观聂教授的这节课,我们发现,他在帮助学生解决有关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的问题时,蕴含其中的最大玄机便是在选择与剔除正误结果的同时,引导学生细致入微地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屏气凝神提炼解决问题的策略;恰到妙处地揭示解决问题的思路;石破天惊地道出解决问题的“法门”。

正是在这种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情况下,聂教授不失时机地告诫学生:“我们不仅要做对,而且要知道我们运用怎样的逻辑推理得到最终的答案,这种思想方法是最重要的。

如果这道题你们做对了,但是思维方法不清楚,你将来就不会迁移到类似的问题上去解决问题。

”好一个寄至味于淡薄之中!怎一个“妙”字了得!这不正是我多年苦苦寻觅的“知本性”境界的鲜活诠释吗?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智慧的积累,形同历史本身并不能给我们开具现成的良方一样,现实的主张也不能简单地用于剪裁历史。

而指导学生回答历史问题的目的亦非寻觅正确答案本身,其核心价值在于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察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的思维理路,体会探究问题的逻辑方法。

课堂教学中,我一直非常努力地体悟着李老师所倡导的“一节课一个灵魂”。

在一个灵魂的统摄下,变教材资源、开发资源、经验资源为诠释这个灵魂的有机素材,让学生的学习进程、历史演绎过程、教学推进流程,在形散神聚中得以顺畅流淌。

尤其是对于“知本性”原则如何在教学中得以体现,我曾经做过许多尝试,但总有些不得其法、不尽人意的遗憾。

比如在试题讲解中,尽管是庖丁解牛般展示解题思路,学生却很难顿悟真谛,更谈不上触类旁通,推而广之了。

“知本性”,你在哪里?细节的延展———“锣鼓”声外听“弦音”在此,我们有必要循着前两个细节的轨迹,将观课视线和剖析焦点推续下去。

聂教授运用材料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并从“知本性”立意出发,为学生展现了缜密的思维理路和思想方法之余,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别出心裁地派生出一个“同境异想”的新问题:【细节三】下图是美国邮政总署1942年7月发行的一枚邮票。

在其策划、发行者看来,当时代表并领导中国抗战的是(同上图,此略。

)A.中华帝国B.中华民国C.伪满政权D.边区政府这是一个历史常规问题。

但是,聂教授的真实意图恐怕并不是定格于判断问题本身,其背后的诉求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下面的师生对话足以为证:师:根据这张邮票判断,其策划者认为当时代表并领导中国抗战的是谁?生:B。

师:为什么是B呢?要讲道理。

生:邮票上有孙中山像,有国民政府标志。

师:对,推理正确。

如果不认为是中华民国,邮票上就不会有这些标志,就会把它们拿掉。

对不对?生:对!师:我们同学相当不错啊,思路清楚!头脑非常清醒,马上能回答出你是根据什么信息作出判断的。

在这朴实无华的师生间的知识和情感交流中,流露出聂教授对“知本性”一个角度的实践诠释,即凭证据说话,这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学力之一。

正如聂教授在“情景设计说明”中所说:■本例教学目标是:证据的来源———根据常识可以确定到哪里寻找证据。

■本例教学目标是:证据的来源———根据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寻找证据。

■本例教学目标是:寻找更为隐蔽的足可以作为解决问题之证据的信息。

李惠军老师说:“知本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思想方法。

教师展示这种思想方法的目标,必须指向于学生的头脑领会和心理内化。

唯其如此,学生才能从我们的历史课上汲取一种促进终身动态变化的思想智慧,即所谓的‘学以增智’。

”问题是,如何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以增智”?我们还是回到细节中细细品味。

【细节四】下图是美国邮政总署1942年发行的一枚邮票。

它表明当时美国政府承认中国的领土(同上图,此略)A.包括东北和台湾地区B.与如今版图完全一致C.可以由几个政权管辖D.隶属于大东亚共荣圈这是从同一则材料中衍生出的第3个问题。

下面是一段耐人寻味的师生交流。

师:还是这张邮票,它表明当时美国政府承认中国的领土……选哪一个?生:A。

师:A?胆子大一点,说啊!为什么?生:从地图可以看出来。

师:对啊,从图中就可以看出来了……。

应该说,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极富挑战性的。

首先,该题是要从学生已有知识中找寻依据。

例如,从历史大背景出发,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日关系,以及日本对东北、台湾地区的占领状态;再如,从具体微观的历史事实出发,联系邮票发行前后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内容等。

但是,历史学是一门基于证据的人文学科。

而从这枚发行于当时、当事国和当事人的邮票中,恰恰又蕴含着当时美国政府对于东北和台湾主权归属的态度。

而聂教授则敏感地利用了这个材料,启示学生要在解决问题中,善于从材料中发掘那些容易忽视的“隐形”信息的证据意识。

如果说,这个细节中所蕴含的“知本性”特征,还仅仅停留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话,那么下一个细节则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细节五】观察下列邮票。

作为一则证据,是否足以确认负责设计这枚邮票的工艺美术师的立场和观点?(同上图,此略)A.足以确认B.基本确认C.可能确认D.不能确认问题提出后,有段耐人寻味的师生对话:师:“作为一则证据,这枚邮票是否足以确认负责设计这枚邮票的工艺美术师的立场和观点?锣鼓听音,听话听声,读书要读到书的背面去。

这枚邮票虽然是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但是由设计师设计的,就像北京奥运会会徽是由北京奥组委发布的,上海世博会标志,也是组委会发布的,都要由设计师来设计。

那么能不能凭这枚邮票,就确认负责设计这枚邮票的工艺美术师的立场和观点呢?生2:可能反映工艺美术师的立场和观点。

师:为什么可能呢?生2:因为设计者可能是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被迫设计的,也有可能不是。

(生大笑)师:哦,你的论证不错,可是能得出你的观点吗?你的论证是:可能这样,可能那样。

那么,还能选C吗?生:不能。

师:你现在选什么?生2:选D。

师:谢谢。

他的思路现在正确了。

简单地说,工艺美术师受雇于邮政总署,拿钱干活。

至于政治观点,是以邮政总署的名义发布的,政治上的问题与工艺美术师个人无关。

如果在设计艺术上论好坏,那和工艺美术师有关。

”这段情节总是让我想起李惠军老师在解释“知本性”时的神态和声音:■“知本性”的价值在于动态迁移。

在习得知识中体验习得过程,进而领悟习得方法,继而不断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和思维习惯。

■“知本性”的核心是让学生不仅要“知史求真”,还要“知法增智”,更要“知我立德”。

实际上就是以学生持续变化为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基。

上述概括不可谓不精辟独到!然而,我却常感到懵懂。

现在,当我徜徉于聂教授的这个经典细节中,茅塞顿开。

原来,“知本性”的迁移正如聂教授在课堂上所展示的,在不经意间已经走出历史学科的疆界,真的让思想飞翔了!细节的余韵———“观感”之外觅“真谛”近些年来我到底聆听了多少次聂教授的报告、讲座,已经记不清了。

其间,在我设计公开课、大奖赛教学方案时,也曾多次得到聂教授的悉心指点。

尤其是在我几次展示课上,聂教授的褒奖鼓励和严苛批评,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但是,真正引起我内心震撼的还是这节看似常规,却意蕴悠长的“家常课”和“解题课”。

实际上,在这节以《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为题的课堂上,那些充满历史智慧和思想方法味道的片段和细节比比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