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荷塘月色》的情感

合集下载

读荷塘月色的感受简短(通用12篇)

读荷塘月色的感受简短(通用12篇)

读荷塘月色的感受简短(通用12篇)读荷塘月色的感受简短篇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从这开头就能够读出作者心绪不定,为外面的事情所烦恼,可能就会想方设法去发泄。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情绪吧。

”那就去赏月光下的荷塘。

在那你就会发现一切。

在第三段里“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能够想,什么都能够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从那里能够读出作者渴望一片宁静的吵杂而复杂的世界,渴望一片言行自由自在的天地。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段写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干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文中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少女的翩翩起舞。

“微风过处,吹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有着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句话一开始读时觉得感官上有些矛盾,不合常理,缕缕清香本是嗅觉闻出来的,然而后面却说仿佛高楼上有着渺茫的歌声,歌声是听出来的,怎样会有呢,这也许就是文学艺术写作的艺术手法吧,把不同种类的感官功能沟通融合在一齐,微风过处,远处时隐时现的歌声也和在荷花的香味了,一齐让人神魂缥缈,有着仙境般的感觉!“叶子底下是哗哗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充分发挥了朱自清的想象力,因见叶子极美的风致,虽然叶遮住了荷塘,但仍能感受到底下的那动听的流水声,因有流水的滋养,荷塘才会开得旺盛。

这段*中有静态有动态,动静皆宜,把整个荷塘的景由静态写成动态,给人留下极美至神韵的景象!让你回味无穷!!读荷塘月色的感受简短篇2今年的中秋夜,我是在河北省的白洋淀度过的。

宁静的夜晚,纺织娘的歌声始终在耳畔回响,漫步在岸边,白天争奇斗艳,姿态万千的荷花早已隐没在月色中,微风迎面拂过,从中夹杂着荷花的清香。

此时的荷塘脱下了白天喧闹的外衣,恢复了夜的宁静。

划着小舟,我们荡漾在平静的湖面上,抬眼望去,皎洁的月亮挂在黑色的天幕中,向四周挥洒着幽幽的月光,为荷塘中的的荷花,荷叶披上了一件银披风。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

《荷塘月色》文本解读《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以及在这个夜晚所感受到的情感与思考。

本文将从主题思想、情感基调、文本结构、写作手法、人物形象、象征意义、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主题思想《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美好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作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传达出一种超脱现实、向往自然和生活的情感,这种情感反映了现代人对于快节奏、功利化生活的反思和追求。

二、情感基调《荷塘月色》的情感基调主要是宁静而美好的。

作者在文中传达出一种安详、宁静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平静。

同时,文中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郁,表现出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三、文本结构《荷塘月色》的文本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全文以荷塘为中心,由近及远,由静到动,再由动到静,将景色与情感紧密结合,使得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得以完整呈现。

四、写作手法《荷塘月色》的写作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比喻、拟人、排— 1 —比等修辞手法,以及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等表现手法。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和哲理。

五、人物形象《荷塘月色》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作者自己。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作者将自己对美好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现代人形象。

六、象征意义《荷塘月色》中的荷塘具有象征意义。

荷塘代表着一种超脱现实、向往自然和生活的境界,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理想之地。

同时,荷塘也象征着生命的平静和和谐,是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七、社会背景《荷塘月色》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中国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八、文化内涵《荷塘月色》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

朱自清《荷塘月色》读后感13篇

朱自清《荷塘月色》读后感13篇

朱自清《荷塘月色》读后感13篇今年暑假,我读了朱自清的散文集。

里面的篇篇散文就好似夜空中的点点繁星,而在这美丽的夜空中,尤以《荷塘月色》这颗最为璀璨夺目。

文章开头,就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出了全文的基调。

联想到作者所处的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我的心境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

”读着读着,我仿佛身临其境,随着朱自清来到了那荷塘边一般,让我沉醉于其中。

随着月亮的渐渐升高,路上只有我一个人。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顿时感到了丝丝凉意,深刻感受到作者在孤寂的氛围下内心的彷徨与不宁静。

朱自清在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环境——荷塘月色。

他着力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

将荷叶比作亭亭舞女的裙子,从而突出了荷叶动态的美。

伴随着徐徐微风,送来了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句更是以歌声比作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这一通感的手法将荷香在文章体现的淋漓尽致。

读着读着,我被作者描写的诗情画意般的荷塘景色彻底征服了,记得也是同样一个夜晚,我和爸爸妈妈漫步在暨阳湖的荷花池边,月光洒在荷塘里照亮了满池的荷花,月光映衬着荷花,荷花点缀着月光。

这月光、荷花和我们组成了完全不同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

这是一种和谐的美。

同样美丽的荷塘月色,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我,对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

大家都知道朱自清是位诗人,也是一个散文家,又是一名学述界的学者。

《荷塘月色》算的上是名篇,使人久久不忘,就在于写出了景致。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曲折折的小煤路”读到此处,我的脑际中不知不觉的浮现出一条小路,曲曲折折。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这一句话看似矛盾,并非矛盾,朱自清先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的,使人耐人寻味。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直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用的极好,如果换成我们的话,可以用个散落就已经不错了。

它值得我们去学习。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荷塘月色读书心得

荷塘月色读书心得

荷塘月色读书心得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作家周作人的一部散文集,其中的
《荷塘月色》一文以其清新的文笔、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描写,深
受读者喜爱。

这篇文章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
认识。

在《荷塘月色》中,周作人通过对荷塘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
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塘的美丽,让人
仿佛置身其中。

同时,他也通过对荷塘的观察,思考了人生的意义
和价值。

他认为,人应该像荷叶一样,坚韧而不屈,顽强地生长,
迎接生活的挑战。

在读完《荷塘月色》之后,我深受启发。

我意识到,生活中处
处都有美好,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能感受到生活的美丽。

同时,我也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在于如何面对
生活中的挑战,如何坚韧地生长。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让
我明白了生活的美好和意义,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眼前的
一切。

这篇文章不仅给了我美的享受,更让我在心灵上得到了滋养。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荷塘月色给我们的启示

荷塘月色给我们的启示

荷塘月色给我们的启示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1. 欣赏自然美:《荷塘月色》通过对荷塘、荷花、蜻蜓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这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欣赏自然风光,享受生活带来的愉悦。

2. 保持内心的宁静:文章中,作者在荷塘边静静地坐着,聆听蛙声、蝉鸣,感受着月光洒在荷叶上的美景。

这告诉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宁静,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空间,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3. 勇敢面对困难:文章中,作者提到“我”曾经试图去摘那朵最美的荷花,但最终因为荷叶太滑而放弃。

这启示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气馁,要勇敢地去面对,努力克服困难,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4. 珍惜当下:文章通过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让我们感受到时光的美好。

这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时光,把握每一个美好的瞬间,让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章中,作者与荷塘、荷花、蜻蜓等自然景物和谐共处,彼此相互依赖。

这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远的意境告诉我们:生活之美在于细微之处的发现,心静方能感知世界的丰富与多彩;同时倡导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忘回归自然,关照内心,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

朱⾃清《荷塘⽉⾊》的读后感范⽂(精选12篇)朱⾃清《荷塘⽉⾊》的读后感范⽂(精选12篇) 当细细品完⼀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朱⾃清《荷塘⽉⾊》的读后感范⽂(精选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朱⾃清《荷塘⽉⾊》的读后感1 早闻朱⾃清的《荷塘⽉⾊》被⽂⼈⼴为传颂。

于是,匆匆购得《朱⾃清散⽂集》,我便如饥似渴,直翻此⽂。

荷塘配⽉⾊,本就是让⼈⼼驰神往的佳境,加之散⽂⼤家漫步荷塘,神散荷塘,⽤⼿中的瑰笔将荷塘映⽉、荷塘喜⽉、荷塘恋⽉的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

塘美,美在哪⾥?⼀美⽔清,⼆美⽔静,三美⽔有⽉⾊相映。

荷美,美在哪⾥?⼀美接天莲叶⽆穷碧,⼆美出⽔芙蓉婀娜姿,三美怡红快绿总相宜。

数不尽的美化成了韵也⼗⾜,情也优柔,醉也朦胧的诗句翩翩舞着飞进作者的⽂章。

眼前疑似情景再现:荷花如美丽少⼥,含羞出浴,脚步轻盈,眉弯弯,唇翘翘;荷花似卷书⼀册,轻轻卷起,页页新颖,如新苞露珠般透亮、明动;荷花⼜像姑娘的裙裾,清风中舒开⼜皱,夜⾊⾥萌动⽽飘柔。

荷塘的⽉⾊,更是别有情趣。

⽉也清,⽔也静,⽉光似⽔,静影沉壁,⽉光照⽔,⽔波映⽉,颇有独钓江⽔的风范。

⽉⼉清逸的个性在荷塘的配衬下,淡淡的,冷冷的,⼀如⾼洁俊朗的书⽣,不事权贵,饱读诗书,隽永清雅。

⽉亮的光芒是太阳赋予的,可⽉亮青出于蓝⽽胜于蓝,就像冰⽣于⽔⽽寒于⽔,⽉光收起了太阳似⽕的热情,将炽烈的情感掩映在冷冷的光晕中。

境随意⾼,意由⼼⽣。

在北京居住的朱⾃清,“这⼏⽇颇不宁静”,于是独⾃夜游荷塘,看到荷塘莲叶茂盛,不由想起了江南“莲叶和⽥⽥”的佳境,⼼中泛起了淡淡的喜悦。

但同时⼜为冷⽉感慨,牵挂着国家前途命运,惦记着中华民族遭受危难,从⽽泛起了淡淡的忧愁。

这淡淡的喜悦并这淡淡的忧愁,勾勒出⼀幅《荷塘⽉⾊》图,更写出了作者“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情怀。

朱⾃清《荷塘⽉⾊》的读后感2 似曾在梦中见过那在荷叶上滚动的露珠,那在皎洁⽉光下凌波摇曳的芙蓉。

解读《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

解读《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

解读《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荷塘月色》是著名作家石头记的名篇,唐宋诗词中也常提到“荷塘月色”。

文章以南宋苏轼的荷塘小憩为背景,描写了夜晚荷塘里景色的变化,凝结出一种踏实、宁静、愉悦的情感。

文章思想感情隽永流长,对现实社会及其环境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首先是宁静。

文中描写的一幅幅雨后荷塘月色图画,让人有一种宁静的心境,这种宁静与生活中忙碌陋习、烦躁情绪截然不同。

作者把荷塘千静百静的夜晚与雨后景色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抚慰、安慰的感受;夜晚阴森的天空,雨后凉爽的空气,倒映在荷塘的水面上,形成一副安详的小景;夜空闪烁的星光,婆娑的船头水波,荡漾在水面下,笼罩着起伏的景色,让人无比宁静、放松。

石头记在文中特别强调了夜晚对人的催眠效果:“阑珊处,夜半无声更无息,可怜九月初三夜,闻此琴瑟调,如听仙乐”。

《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还有愉悦。

文章中描述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淡荡映无限芳菲”的场景,令人惊叹和愉悦。

月光的妩媚,美丽的荷叶,湖水的清澈,各种植物的异彩,搭配上淡淡的月光,使得看到的景色充满了神秘感和空灵感,令人难以忘怀。

同时,文章也有一定的宗教色彩,文中提到“夜来清梦好,应是古佛语”,让我们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情感,这也是文章所描写的宁静感情当中的另一个要素。

《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还有踏实。

文中提到“池塘萦回绕晚岸,潭水深深清凉安”,让我们一览古色古香的荷塘风景,令人踏实。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表达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思想,表明他对故乡的情感,同时也表明了他认同踏实、勤劳的精神。

在这一点上,文章与现实社会有相当大的联系: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精神极其踏实的人,他的思想感情也是如此,使我们也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总之,《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充满了宁静、愉悦和踏实的情绪,这让读者在感受宁静的同时也感受到空灵的情怀,而作者以故乡的情感表达了对踏实勤劳的态度,令人动容和感动。

《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作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想投身革命,却有太多的顾虑和犹豫;他选择了逃避,却又在矛盾中挣扎。

在如此复杂的心绪之下,他借景抒情,写出了这篇着名的《荷塘月色》。

 文章一开头就点出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他想借游荷塘排解苦闷,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文章有时直书胸臆,如第三自然段: 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幺都可以想,什幺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作者可以不再逃避,直面自己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则是通过对周围景色的描写表现出来的。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看似矛盾其实却并不矛盾,仔细想想,其实人大多都是这样,在热闹中想冷静,群居久了希望能独处。

“一个人在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他得到的是思想上的自由。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感情起了变化,先前是潜藏在心底很难倾吐的淡淡哀愁,这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反映出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正是这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给优美的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作者笔下的景也是淡雅、安谧、柔和。

《荷塘月色》思想感情的再探究

《荷塘月色》思想感情的再探究

《荷塘月色》思想感情的再探究《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现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

关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历来说法不一。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一、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寄情山水,抒发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

二、认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借景抒情,表现愁闷的心境。

三、认为《荷塘月色》是表现朱自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

四、认为《荷塘月色》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的心情。

五、认为《荷塘月色》是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认为《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深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笔者以为,上述观点都不完全正确,难以客观地反映出朱自清当时的思想实际。

因为前三种观点局限于把朱自清当作一个旧文人来看待,因而降低了朱自清的思想境界;而后三种观点又有人为地拔高之嫌。

比较实际的看法应是:《荷塘月色》固然表现了朱自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流露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主要还是表现自己“众人皆醉而吾独醒,众人皆浊而吾独清”的清高和超脱的思想感情。

何以言之?我们可以从朱自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荷塘月色》的文章内容两个方面去寻求答案。

众所周知,《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园的西院。

当时正处于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之时,现实的黑暗使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内心惶然。

虽然他明确认识到“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并没有参加革命,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哪里去》)。

这说明,朱自清在当时对革命的认识还不足。

他不愿参加革命,恐怕是因为他还不了解革命,因而也就难以正确对待革命,难以正确对待革命者。

另一方面,他又不愿反对革命,完全是因为他对反动政府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不愿与反动统治者同流合污。

《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的思想感情《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抒情散文。

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惧覆盖着中国大地。

作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想投身革命,却有太多的顾虑和犹疑;他选择了躲避,却又在矛盾中挣扎。

在如此复杂的心绪之下,他借景抒情,写出了这篇闻名的《荷塘月色》。

文章一开头就点出全文的“文眼”:“这几天内心颇不宁静。

”他想借游荷塘排解苦闷,因此作者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制造出孤寂的氛围,显露出淡淡的哀愁。

文章有时直书胸臆,如第三自然段: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片天地看起来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喧闹,也爱平复;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能够想,什么都能够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作者能够不再躲避,直面自己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则是通过对周围景色的描写表现出来的。

“我爱喧闹,也爱平复;爱群居,也爱独处”看似矛盾事实上却并不矛盾,认真想想,事实上人大多差不多上如此,在喧闹中想平复,群居久了期望能独处。

“一个人在……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他得到的是思想上的自由。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感情起了变化,先前是潜藏在心底专门难倾吐的淡淡哀愁,那个地点显露出淡淡的欢乐,反映出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正是这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欢乐,给优美的荷塘披上模糊的轻纱,作者笔下的景也是淡雅、静谧、柔和的,做到了寓情于景、情形交融。

文章更多的是把感情寄予于景色中。

如“这是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孤寂”是路孤寂依旧人孤寂?不言而喻。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写景中隐约透着淡淡的忧愁和压抑。

“这时候最喧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尽管是“喧闹”,却给人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感受。

荷塘月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
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
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荷塘月色》的文学短评

《荷塘月色》的文学短评

《荷塘月色》的文学短评《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作家林海音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其清新唯美的描写方式和深刻的内涵而广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荷塘月色》进行文学短评,探讨其中的主题、情感表达以及艺术特点。

首先,从主题上看,《荷塘月色》主要描绘了一个小男孩和他与荷塘之间的情感纠葛。

小男孩在荷塘边长大,荷花成为了他成长的伴侣。

他以荷塘为家,与荷花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

小男孩的成长经历与荷塘之间的相互影响构成了整个故事的主线。

通过对小男孩与荷塘之间情感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并探讨了人与自然的亲密联系对个体成长和内心世界的影响。

其次,情感表达是《荷塘月色》的一大特点。

作者通过对小男孩内心世界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荷塘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小男孩与荷塘之间的情感相互渗透,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浓厚的情感氛围。

尤其是在荷塘月色的映衬下,小男孩的情感更加鲜活而深刻。

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同身受,也更能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自然对于人的影响。

再次,艺术特点是《荷塘月色》的另一个亮点。

作者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个故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作者通过对荷塘的描写,展现了它在夜晚的美丽和宁静,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作者还通过对小男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示了他与荷塘之间特殊而深刻的情感联系。

这些描写细腻而贴近生活,使得整个故事显得鲜活而真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从故事结构上看,《荷塘月色》采用了线性叙事的方式,情节紧凑而有序。

整个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小男孩与荷塘的初次相遇到最后的离别,情节渐进而连贯。

这种结构的选择使得故事更易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也更加能够凸显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和内在矛盾。

总的来说,林海音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通过对小男孩与荷塘之间情感的描写,传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故事情节紧凑而有序,情感表达细腻而深刻,艺术特点独特而鲜明。

荷塘月色读书心得

荷塘月色读书心得

荷塘月色读书心得
《荷塘月色》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一部散文,描写了作者在荷塘中夜读书的情景。

这篇散文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让我深受启发。

在散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荷塘中读书的情景,身临其境地描绘了荷叶摇曳、月光如水的美景。

这种闲适、清幽的环境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片清新的世外桃源。

读着书,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心情也不由得愉悦起来。

同时,作者在散文中也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他在荷塘中夜读书,不仅是为了享受宁静的环境,更是为了追求心灵的升华和智慧的滋养。

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让我深受感动。

读书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这正是作者在散文中所传达的思想。

通过阅读《荷塘月色》,我深刻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和价值。

读书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更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品位。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身处自然环境中读书的美好,大自然的景色可以给予我们灵感和启迪,让我们在阅读中得到更多的感
悟和享受。

总的来说,读完《荷塘月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让我对读书和自然有了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知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希望在今后的读书生活中,能够不断汲取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也能够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到更多的美好和灵感。

《荷塘月色》读后感

《荷塘月色》读后感

《荷塘月色》读后感
《荷塘月色》是由清代小说家林语堂所写的一篇散文小说,这篇作品讲述了当时的一位文人在荷塘边行走的经历,以及他在这个时候所感受的岁月静好、情感温馨的神韵。

这篇小说被人们称赞为是一篇具有浓烈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的散文佳作。

在读完《荷塘月色》之后,我十分感动和震撼。

首先,这篇文章的描写极其细致、且意境深远,作者以小见大,用自己在荷塘的细节描述,勾勒出了人生的深意。

其次,作者所表达的全文柔情蜜意、舒缓、祥和,使人产生了深深的感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读后感韵味无穷。

此外,对于这篇小说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篇散文佳作,更是在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和思想深度。

《荷塘月色》传达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浪漫和淡然,反映了人道主义的关怀,这些都是这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重要价值。

对于创新性思考和观点,我认为《荷塘月色》所表达的人文情怀催化了我对全球变化和空前的灾难所引发的人类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恐慌的思考。

在全球的背景下,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我们更加需要保持与自然的亲密接触,通过自然来充实并协调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的心灵重回恬静安详的境地。

而这正是《荷塘月色》所向我们展现的生命之美和情感内涵!
总结起来,从多方面考虑,这篇作品或许可以带给我们启示与感悟,关注自然、关爱人文,这些不仅是作为读者的体验和感受,也许也是未来人类生存命运概念上的有益构想,让读者感受到美好与爱。

《荷塘月色》一年级读后感

《荷塘月色》一年级读后感

《荷塘月色》一年级读后感
《荷塘月色》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自然和友情的重要性。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他在家乡的荷塘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他和朋友一起玩耍、捉迷藏,还喜欢在荷塘边看月亮。

这个荷塘给他带来了宁静和快乐,也让他对自然产生了深深的热爱。

《荷塘月色》让我明白了自然的美丽和它对我们的重要性。

荷塘的清凉水面和飘荡的荷叶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让人心情愉悦。

而月亮的出现,则使荷塘更加神秘而美丽。

荷塘和月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场所,让我们能够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除了对自然的热爱,故事中的男孩还展现了友情的重要性。

他和朋友们在荷塘里度过了快乐的时光,一起玩耍、分享喜怒哀乐。

朋友们的陪伴让他感到温暖和幸福。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友情的珍贵,它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支持,让我们不再感到孤单。

读完《荷塘月色》,我开始意识到身边的自然和朋友的重要性。

我将更加珍惜自然的美景,保护环境,让我们和自然和谐共存。

同时,我也会更加重视与朋友的互动,珍惜友情,用心和他们相处。

总之,《荷塘月色》是本很有意义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自然的美丽以及友情的重要性。

我会将这些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并分享给身边的人。

《荷塘月色》的情感运思

《荷塘月色》的情感运思

《荷塘月色》的情感运思《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名篇,作于1927年7月。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这使得当时的朱自清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他清楚地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又觉得这两条道路自己都走不了,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哪里去》),他无力摆脱“中间道路”的吸引,既不满现实,又幻想超然现实。

但他毕竟是一个爱国主主义者,面对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似乎在挣扎着”。

《荷塘月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这种心境中写就,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与写照。

《荷塘月色》所写对象是一个夏夜、一种月色、一口荷塘、一条小路。

写的是作者为了散心,排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时所见到的景色和此时此际的心情。

起笔之初,作者就交代了孑身夜游的原因,是因为“心理颇不宁静”,“要到满月的光里”、“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去排遣苦闷。

这既点明了“文眼”――“心里颇不宁静”,又开启了全文。

然后,以“一路行去”为线索,从小路写到荷塘,从沉思默想写到伫立环顾,由塘中之荷写到荷上之月,由近处的树写到远处的山,由高处的蝉声写到低处的蛙鸣,由对眼前之景的观赏获得精神的解脱写到对六朝旧事、采莲习俗的遐思联想,产生神往之情。

从表现形式上看,一会写“动”,一会儿写“静”;一会儿写“幻觉”,一会儿又写“实感”;一会儿描摹眼前所见之景,一会儿又展开联想忆江南,其“形”较为松散,但作者始终扣住“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来写,以情贯之,这正好应合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一条传统艺术经验“散文贵有文眼”,也正好体现了散文的文体特征――形散而神不散。

如果说《荷塘月色》在表现形式上紧扣“文眼”来运思情感的话,那么,在内容上也是如此:散文开门见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荷塘月色》作者情感的深层解读

《荷塘月色》作者情感的深层解读

《荷塘月色》作者情感的深层解读《荷塘月色》作者情感的深层解读《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所写的散文名篇,由于作者的创作时间刚好与当时特殊的政治年份巧合,因此,对于《荷》文的分析,许多论者总是从它的政治背景入手。

其实不然,朱自清先生的生前知交,都一致认为他是一个潜心做学问,对政治不太关心的人。

正如已故的学者王瑶先生所说:“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国民政府的。

”“这几天”也只不过是一个时间上的虚指,而非确指。

同时,朱先生一直把自己看作“大时代中的一名小卒,是个平凡不过的人”,“是素人,而且将永远是素人”。

他的朋友也都认同他人格上的诚恳、温厚,“你同他谈话处事或读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厚、朴素”。

可见,他是一个“教书、卖文”的学者、教授,一个“本本分分”的“寻常人”。

因此,我们不应按传统的固常思维方式,将朱先生推至“不胜寒”的“智者”高处去理解其孤独。

他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朱先生的“不平静”的情感呢?笔者认为《荷塘月色》表现的纯粹是朱自清个人的情感,这种个人情感完全是属于他作为生命个体的内心体验。

他的“不宁静”原因有三:其一,劳碌奔波给他带来的烦乱之感,儿女成群,家庭贫困以及为人父者而不能尽责之愧;其二,在清华二等公民的境遇;其三,内心的美人爱欲情结。

总之,先生在此文中表现的是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追求进入自由理想生活而不得的幻灭的情思。

1920年北大毕业后,朱自清先后在浙江杭州第一师范、扬州江苏第八中学、吴淞中国公学、浙江省立第六师范(台州)、省立第十中学(温州)、省立第四中学(宁波)、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

短短的五年时间了更换了七所学校,工作的奔波劳累,生活的变化之大,怎能不影响着一位想追求宁静、安定生活的诗人、散文作家的心境呢?写作此文时,朱先生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家庭的贫困和冲突使他过早地陷入了人生担荷过重的生存境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荷塘月色》的情感作者:张怡春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2年第01期人们一般认为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抒发的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但刘洪先生不同意,他认为该文抒发的是浓浓的愁情(《〈荷塘月色〉,怎一个“愁”字了得》,见《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年第1期)。

对此,我们不敢苟同。

一、事情的缘由不是写作的缘由,更不是写作目的刘先生说,“无论从社会环境还是从家庭环境(父子关系紧张)来看,朱自清内心深处只有‘颇不宁静’,而非‘喜悦’”,“读者首先触摸到的是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 ——不愉快。

难道能把‘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理解为因喜悦而激动不已吗?而这句恰恰是‘文眼’,也为全文定下了‘忧愁’的感情基调”,他并且进一步分析说,“描写‘荷塘月色’所透视出的‘淡淡的喜悦’并非作者所抒之情;排忧解愁才是作者描写‘荷塘月色’的真正目的”,“同理,我们也能从文章后半部分‘忆江南’中体会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悦’,但他们同样是作者用来排忧忘忧的工具”。

这里刘先生偷换了概念,将事情的缘由当成了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目的。

不错,课文开头确实是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课文后面的内容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才去荷塘散心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这个晚上去荷塘散心这件事的起因,而不是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更不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因此,我们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从常理上说,作者也不会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就要来写篇“荷塘月色”的文章,从而达到“排忧解愁”的目的,而只会是游了荷塘后有了某种灵感,才产生了要用笔将它记下来的冲动,于是就将游荷塘时的所见所想写了下来,这便有了《荷塘月色》一文。

当然,我们手头缺乏必要的资料,不知道朱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缘由和目的是什么,因此,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想多谈,我们还是从文本本身去解读吧。

其实,知人论世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文本,但并不能代替文本的研读。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作者的遭遇、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文本的内容划等号,尽管二者确实有着某种联系,有时甚至影响还很大。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当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父子关系紧张的家庭环境,就简单地说《荷塘月色》所抒写的是“浓浓的”“愁情”。

文章抒写了什么情感,主要还得从文章本身入手来分析,因为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所抒写的情感,而不是“1927年朱自清的情感”。

事实上,作者某段时间的情感与他这段时间里所写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至少有三种关系:完全一致、完全相反、有同有异。

我们要搞清楚的是作者在具体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而不是脱离文本,空洞地谈论某段时间作者的情感。

二、文章标题确定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文章情感只能依托文章内容抒发出来一般地说,很少有不依托内容而光抒情的散文存在,情感总是要借助一定的内容表达出来。

标题“荷塘月色”告诉我们,文章的写作对象就是“荷塘月色”,“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里的月色”就是文章最基本的写作内容。

托物言志也好,融情于景也好,借景抒情也好,直抒胸臆也好,文章情感总得有一个依托物,没有相关内容作支撑,文章情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具体到“荷塘月色”“这一个”来说,“我”(作者)既看到了美景——曲曲折折的荷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似的田田的荷叶,像“刚出浴的美人”一般的荷花,还嗅到了荷花的缕缕清香,看到了微风吹起的凝碧的荷波,如流水一般的月光,有着丰姿的杨柳,等等;也想到了美事——六朝时年轻美貌的女子唱着艳歌采莲的盛事。

自然此时的“我”的心情是“喜悦”的,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

刘先生说,“《荷》之‘美景’是文章的局部而非整体,是作者感情‘突围’的第一步,而非抒情的主体”。

这话显然不顾文章实际,当然也就不符合文章实际。

文章除了第一段全段、第三段部分内容及最后一段破折号后的几句话外,都在写“荷塘月色”及与之有关的事和情,怎么能说这个“局部”不是“抒情的主体”呢?我们真不明白刘先生的“整体”和“局部”是怎样的概念,放着占主要篇幅的中间内容不管,硬要认定开头、结尾的几句话是文章的“主体”,实在让人莫名其妙。

金志华先生说得好,“《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

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是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

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

”(教材摘自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笔者转引自人教版2003年6月第1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34页的补白短文)。

所以一般人所认同的本文抒发了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是说得过去的,既注意了文章的主体,也结合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三、说作者在文中抒写了“淡淡的喜悦”和“短暂的精神自由”可能更准确些本文的议论不多,而第三段最为集中,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我们以为,第三段的议论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全文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一段是这么写的:“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你看,作者在这里不是把自己游荷塘的思想、情感、态度等说得很清楚吗?人们一般认同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本文的文眼,我倒觉得,纵观全文,这第三段更有资格做全文的文眼。

前面说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其实最大的作用在于交代夏夜独游荷塘的缘由。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仅仅是事情的缘由,不是写作的缘由,更不是写作的目的。

而这第三段的议论就不同了。

我们来看,“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是说此时的“我”不同于为了生存而奔忙的“平常的自己”,这时的“我”是自由的,“另一个世界”就是不同于平时繁忙而不得清静的世俗世界的自由世界(自由天地),“我”只有在这“另一世界”里才是自由的。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里作者直接点明此时的“我”“是个自由的人”,是对上一句的具体而明确的说解。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说自己既入世又出世。

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想”的当然是开心的事,“不想”的当然是那些烦人的不开心的事。

中国文人(知识分子)骨子里都是崇尚精神自由的,屈原、陶潜、阮籍、嵇康、李白、王维、李贽、王国维、胡适、鲁迅等都如此。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朱自清先生也是如此,这天晚上时间尽管短暂,但先生“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而这“自由”,既有行动上的自由,更有精神上的自由。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对“自由”的具体说解,可见先生此时精神是很自由的。

那么这时的他最想干什么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注意“受用”这个词,它表明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享受啊(当然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尽管这享受很短暂。

你看,这段议论文字不是把先生此时的思想、情感、态度等说得一清二楚了吗?所以我们认为把它列为文眼更合适。

并且,正是因为此时的先生是“独处”的“自由的人”,所以才能心静,而心静才更能发现事物的美来。

要知道这荷塘是先生“日日走过的”,可见再熟悉不过了,但平时因生存的繁忙和烦恼,并没能好好享受到其中的美,只有这时自由了才尽情地“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事实上,荷塘就那么大,但在此时的作者的眼里,却是“无边的荷香月色”,这不是精神的自由又是什么!心静便会心细。

先生这时看到了哪些美景呢?他看到了田田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很美;他看到了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的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很美。

精神自由的先生此时便有了传统文人的雅兴,所谓“刚出浴的美人”,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感受啊。

这时先生连细微的荷花的清香也感受到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的使用,把这种美妙的感觉传神地写了出来。

要是繁忙的白天,或是心不静的时候,他会有这种美妙的感受么?这时就是微风吹起的荷波在作者眼里也成了难得的美景,所谓“凝碧的波痕”,实在给人一种强烈的质感。

于是,尽管荷叶遮住了流水,本来有点遗憾,但先生也不觉得了,反而认为“而叶子更见风致了”。

可以说,先生已为月色下的荷塘陶醉了,精神极其愉悦。

这还不够。

先生还看到了、感受到了“如流水一般”的月光,这月光不同于平常所感受到的月光,这月光是“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结果“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个“泻”字,一个“笼”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先生此时的喜悦,我们也被先生的感动而感动着。

而在这月光的“泻”“洗”之下,先生还感受到了“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觉得它简直“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于是,先生觉得尽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看,这美景不是一道平时难得“受用”到的的精神大餐吗?还不止此呢。

先生早就说过,这时的他“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什么都可以想”。

触景生情,看到眼前的美景,作为骨子里追求精神自由的先生想到了什么呢?他想到了六朝时美丽的少女们荡着彩船、唱着艳歌采莲的热闹场景,“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美丽得让人心悸,这是多少代中国文人魂牵梦绕的事情啊,人们不惜在笔下反复上演着这道精神的大餐,这个晚上朱先生也可尽情“想”受了。

而这样的事情只有在精神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受用”的,心不静或没有这雅兴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的。

你看,“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这热闹的情形,只要闭上眼睛一想,就能让人动心销魂,实在是“有趣的事”,叫人心向往之。

而“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美好的爱情永远是人们尤其是文人们歌咏、追求的精神大餐,“乐而不淫”,这种精神享受是需要有精神自由作保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